跳转到内容

第三罗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三罗马,是指欧洲一些声称是古罗马(即“第一罗马”)继承者的城市、城邦、王国或大公国。第二罗马通常指君士坦丁堡,也就是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的首都;或是一些声称是西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比如教皇国加洛林帝国神圣罗马帝国[1]

继承拜占庭帝国

[编辑]

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声称

[编辑]

“第三罗马”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是在十四世纪的保加利亚第二帝国伊凡·亚历山大皇帝为了提高国家的声望和名誉而将首都命名为大特尔诺沃(其斯拉夫语名称Tsarevgrad Tǎrnov,意为“帝都特尔诺沃”,由君士坦丁堡的斯拉夫语名Tsargrad“帝都”而来)[2]。大特尔诺沃对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的继承也得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卡利斯图斯一世的承认:“保加利亚首都大特尔诺沃继承了君士坦丁堡的名字和荣耀。”

俄罗斯帝国声称

[编辑]
俄罗斯帝国俄罗斯国徽的双头鹰来自拜占庭帝国。

在1393年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奥斯曼帝国征服之后,一群保加利亚牧师来到俄罗斯,并把第三罗马的概念带到俄罗斯,最终这个概念获得了特维尔大公鲍里斯·亚历山德罗维奇的支持。

在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于1453年5月29日被攻下之后的数十年时间内(参见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些东正教人士开始称呼莫斯科大公国为“第三罗马”或“新罗马”[3]。在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娅·帕列奥罗格公主后,“第三罗马”这个概念开始被广泛使用。根据当时欧洲的继承传统,伊凡三世可以声称自己以及自己的后代为拜占庭帝国的继承者。但是根据罗马传统,帝国更多的是以宗教继承,而不是以血缘而自动继承。[4]彼时,东正教是区分拜占庭人和野蛮人的标准。于是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在公元989年将东正教定为基辅罗斯的国教,以换取迎娶帝国的公主。

将俄国作为罗马的继承人出现于1510年后。在一篇给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的颂词里这样写道:

“两个罗马倒下了,第三个站起来了,并且不会再有第四个。没人能取代您的基督沙皇国” [5]

奥斯曼帝国声称

[编辑]

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后,自封为“罗马凯撒[6],获得了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承认,但欧洲基督教国家普遍不认同。穆罕默德二世的理据是,自罗马迁都、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君士坦丁堡已是罗马帝国的帝座。因穆罕默德二世的祖先奥尔汗一世娶了拜占庭公主,他和拜占庭皇室也有血脉关联,也可自称是约翰·策莱佩斯·科穆宁(拜占庭皇室的穆斯林)的后裔[7]。与此同时,奥斯曼拿下了奥特朗托,正欲攻入罗马时,穆罕默德二世却猝然逝世[8]。虽然他的后裔不常使用“罗马凯撒”的头衔,但其扩张的帝国却存在数百年之久。现代土耳其史学家İlber Ortaylı支持此说,指出该国由多文化组成,和穆罕默德二世接受了拜占庭宫廷的一些习俗。而他认为俄罗斯的声称只是名义上的,而穆罕默德二世以国策和征服建立了信奉伊斯兰教的第三罗马(第一罗马信奉多神宗教,第二罗马信奉东正教)。

苏莱曼一世击败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后,称他为“西班牙国王”而非“罗马皇帝”,可见得苏莱曼自视为凯撒的继承人。苏莱曼的大维齐尔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君士坦丁堡竖立罗马式雕像,虽然与伊斯兰不拜偶像的教义相违,他却表示奥斯曼帝国是罗马的继承国,故竖立罗马式雕像是自然不过的事。

继承神圣罗马帝国

[编辑]

936年东法兰克王国的奥托一世登位。961年,罗马教宗约翰十二世请求奥托一世进入意大利称王。962年,德意志(东法兰克)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受教皇约翰十二世的加冕,被称为“罗马人的皇帝”,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世俗统治者。

1157年,这一帝国得到了“神圣帝国”的称号。1254年,帝国第一次开始使用头衔“神圣罗马帝国”,作为西罗马帝国的延续,是为第二罗马[9]。 1512年的科隆帝国会议后颁布敕令,使用“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此后作为官方名称沿用直至1805年的“三皇会战”,之后1806年奥地利帝国弗朗茨二世被迫取消这一封号。

1871年成立的德意志帝国通过神圣罗马帝国的法统,也声称继承罗马。另外,德国人在论述其帝国历史时,将“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定义为“第一帝国”,后来的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为第二帝国魏玛共和国在1919年成立并于1933年失败后,希特勒要为德国重夺荣耀,志在建立“第三帝国”。

奥地利帝国声称

[编辑]
奥地利帝国
德意志帝国
两个帝国都自称为罗马帝国继承国。

奥地利帝国宣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后裔[10],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哈布斯堡王朝有意统一德意志[10]。后来,德意志帝国在1871年同样根据和神圣罗马帝国的联系,而自称为第三罗马[11][12]。德意志皇帝的头衔是凯撒[11]

有说日耳曼人的卡洛林帝国打算复兴罗马帝国[10],而它后转型为神圣罗马帝国,是日耳曼人为主的国家,自称为西罗马帝国的延续[10]。800年,查理大帝获教宗良三世封为“神圣罗马皇帝”。神圣罗马帝国长期为哈布斯堡王朝主宰[10]

德意志帝国声称

[编辑]

德意志帝国在1871年至1918年自称“第三罗马”,此说受到批评,因为德意志皇帝信奉新教路德宗(奥地利皇帝信奉天主教),并未和天主教会修和,而天主教是罗马文化在西方传承的基础[12]

意大利声称

[编辑]
鹰持束棒法西斯意大利的一个常见标志

意大利民族主义者朱塞佩·马志尼宣扬“第三罗马”的理念。他说:“历经诸皇帝的罗马,历经诸教宗的罗马,人民的罗马将要到来”,鼓吹意大利统一和定都罗马[13]。意大利统一成意大利王国后,国人称之为“第三罗马”[14] 。统一后,马志尼表示,意大利作为第三罗马,需要有建立帝国的志向[15]。他认为那时意大利跟古罗马一样有权主导地中海,所以应该入侵并且殖民突尼斯,因他是“中地中海的钥匙”[15]

意大利独裁者本尼托·墨索里尼将其法西斯政权称为“第三罗马”[16]。他有意把罗马扩张到奥斯提亚,到达大海,计划名称也是“第三罗马”,而EUR区(Esposizione Universale Roma)是计划的第一步行动[17]

继承加洛林帝国声称

[编辑]

法兰西帝国声称

[编辑]

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认为它是继承墨洛温王朝加洛林王朝卡佩王朝之后的“法兰克王国第四王朝”。他在1804年加冕皇帝时握了一下加洛林帝国查理大帝的十字圣球,并且戴了他的皇冠。他的佩剑和权杖据说也“出自于查理大帝”:事实上,它们在已经更名为法兰西王国瓦卢瓦王朝波旁王朝的加冕仪式中已经使用几个世纪。而帝国纹章上还放了鹰的图案,这参照罗马军团的鹰,同时,鹰也是查理大帝的符号。帝国披风的红色直接参照了罗马帝国的紫色。这样拿破仑把自己喻为罗马帝国和查理大帝的继承者。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Yegorov, Oleg. Why do Russians call Moscow the Third Rome?. www.rbth.com. 2017-03-30 [2019-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6) (美国英语). 
  2. ^ Ivan Duychev (Иван Дуйчев). Bulgarian Middle Ages (Българско средновековие). Sofia: Наука и Изкуство. 1972: 430. 
  3. ^ Parry, Ken; Melling, David (编).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Eastern Christianity.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1999: 490. ISBN 0-631-23203-6. 
  4. ^ Nicol, Donald MacGillivray, Last Centuries of Byzantium, 1261–145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cond Edition, 1993, p. 72
  5. ^ "Two Romes have fallen. The third stands. And there will be no fourth. No one shall replace your Christian Tsardom!"Donald Ostrowski Muscovy and the Mongols: Cross-Cultural Influences on the Steppe Frontier, 1304-1589,2002
  6. ^ İlber Ortaylı, "Büyük Constantin ve İstanbul", Milliyet, 28 May 2011.
  7. ^ Norwich, John Julius. Byzantium:The Decline and Fall.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95: 81–82. ISBN 978-0-679-41650-0. 
  8. ^ Bunson, Matthew. How the 800 Martyrs of Otranto Saved Rome. Catholic Answers. 2008-08-07 [2011-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8月11日). 
  9. ^ Craig M. White. The Great German Nation: Origins and Destiny. AuthorHouse, 2007. p. 139.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Craig M. White. The Great German Nation: Origins and Destiny. AuthorHouse, 2007. P. 139.
  11. ^ 11.0 11.1 Warwick Ball. Rome in the East: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 Empire. London, England, UK: Routledge, 2000. P. 449.
  12. ^ 12.0 12.1 Craig M. White. The Great German Nation: Origins and Destiny. AuthorHouse, 2007. P. 169.
  13. ^ Webpage Template | Rome Seminar. [2020-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4). 
  14. ^ Christopher Duggan. The Force of Destiny: A History of Italy Since 1796. New York, New York, USA: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8. P. 304.
  15. ^ 15.0 15.1 Silvana Patriarca, Lucy Riall. The Risorgimento Revisited: Nationalism and Culture in Nineteenth-Century Italy. P. 248.
  16. ^ Martin Clark, Mussolini: Profiles in Power (London: Pearson Longman, 2005), 136.
  17. ^ Discorso 31 dicembre 1925. SSKF - I DISCORSI DEL DUCE DEL FASCISMO BENITO MUSSOLINI. [2020-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6-24). 

来源

[编辑]
书籍
  • Dmytryshyn, Basil (transl). 1991. Medieval Russia: A Source Book, 850-1700. 259–261.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Fort Worth, Texas.
  • Martin, Janet. 1995. Medieval Russia: 980-1584. 29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期刊文章
  • Poe, Marshall. “Moscow, the Third Rome: the Origins and Transformations of a ‘Pivotal Moment.’” Jahrbücher für Geschichte Osteuropas (2001) (In Russian: “Izobretenie kontseptsii “Moskva—Tretii Rim.” Ab Imperio. Teoriia i istoriia natsional’nostei i natsionalizma v postsovetskom prostranstve 1: 2 (2000), 61-86.)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