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烏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烏桓位於漢朝東北

烏桓上古漢語擬音:ʔˤa ɢʷˁar),又名烏丸古丸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源自東胡[1],與鮮卑有共同先祖,同源於原始蒙古族,但因國近中原也混有一定數量的漢人,語言文化相同,是最早附屬於匈奴的部落。

名稱與起源

[編輯]

據《後漢書》,烏桓為東胡後代,在匈奴冒頓單于滅東胡國時,部份東胡部落退居在烏桓山,因此得名[2]

據中華民國學者丁謙考證,烏桓即蒙古語的烏蘭,為紅色之意[3],考證其地點在今中華人民共和國蘭州市附近。

歷史

[編輯]

初(前3世紀末)之際,匈奴冒頓單于擊敗東胡。東胡人北遷至鮮卑山烏桓山,各以山名為族號,分別形成鮮卑人和烏桓人。烏桓山即現大興安嶺中部的東西罕山。烏桓隨水草放牧,以穹廬為室,常要向匈奴進貢,匈奴每歲向烏桓徵收牲畜、皮革。

漢武帝元狩4年(前119年),漢驃騎將軍霍去病進攻匈奴左地,遷烏桓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五郡,置護烏桓校尉,使之與匈奴隔離,為漢偵察匈奴動靜。王莽時期,令烏桓不再向匈奴繳納皮布,多次強召烏桓伐匈奴,甚至以妻子為人質,動輒威殺之,招致烏桓反目,遂降匈奴。

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烏桓趁匈奴內亂之時進攻匈奴,把匈奴趕出大漠以南。東漢對烏桓優撫,允許烏桓人部分移居太原關內各地,駐牧於遼東屬國,烏桓人大多歸附於漢。烏桓南遷後,原居地為鮮卑所佔,留在塞外的部分烏桓人民,亦附鮮卑,常助鮮卑攻擊漢朝。

東漢末年,遼東、遼西等地的烏桓大人趁亂稱王。初平元年(190年),遼西烏桓大人蹋頓統一現遼寧一帶的烏桓各部。袁紹賜予蹋頓單于稱號。漢獻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紹官渡之戰之後敗給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烏桓蹋頓,形成殘餘勢力。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烏桓,戰於柳城曹純虎豹騎俘獲蹋頓,蹋頓當陣為張遼斬殺。諸王亦多被殺,降漢者達二十餘萬人。從此烏桓徹底衰落,地位為鮮卑取代。

五胡十六國時期,烏桓與各族雜居,形成「雜胡」。烏桓、鮮卑和匈奴的混血後代「鐵弗」人赫連勃勃立國胡夏

唐朝嫩江以北有烏丸國,傳說是烏桓後人所創。太祖耶律阿保機曾派兵征伐,之後烏桓融入其他民族。

烏桓文化

[編輯]

烏桓語言系屬與鮮卑相同,屬東胡系統,有突厥語族通古斯語族蒙古語族等不同的說法。現代語言學家多支持他們屬於蒙古語族

烏桓人以游牧為主,髡髮,父死可妻後母。他們的婚俗葬送禮儀與高句麗族相似。

《魏書》載:烏丸人擅騎射,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以穹廬為宅,門向東。食肉飲奶,民風彪悍。他們貴少而賤老,怒則殺父害兄,卻不害母親。烏丸人以強者為大人。大人召集各部,刻木為信,無文字。姓氏無常,常以大人名字姓。嫁娶可先將女人搶去,再派媒人送馬牛羊以作聘禮。女婿隨妻回家,拜女方家人,但不拜父母。為其妻家勞作兩年,妻家送豐厚嫁妝。烏丸人男女老幼,習慣中蹲坐,悉剃髮。女子至嫁人後才留髮髻,以金碧裝飾,類似步搖。父兄死後,叔娶其嫂,子娶後母。農作物主要是青穄東牆,十月成熟。會釀白酒,米自中原引進。生病,知道以艾灸、燒石治療,或者以刀放血之後向天地山川之神祝禱。死,斂屍而且有棺,葬時以歌舞相送。生者會將死者生前所用乘馬、衣物、服飾,燒之以送,特別要燒條狗,以護死者靈魂歸於赤山。敬鬼神,祠自然萬物,及歷代大人,祠後祭禮燒之。法律上,違大人言者死,相爭鬥由大人平之,有罪者以牛羊贖死罪。叛逃者發配雍狂

相關史實

[編輯]

《資治通鑑》記,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烏桓大捷,班師回朝途中,時寒且旱,二百里無復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三十餘丈乃得水。軍自柳城始,途經碣石道(今昌黎碣石山流域),遇「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之景觀,命士卒山中覓水,得泉(今稱相泉),操遂令軍止行安營。尋樵夫聞知,此謂碣石流域,泉溢於虎山坡,南稱龜山,西南碣石山。日落,時黃昏,遠眺夕陽暮色,近擁萬馬千軍,志未酬,己暮年,而詩性起,作賦《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是。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小傳》記,曹操北征烏桓解救十餘萬被擄漢民同徙,途經碣石道,遇「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仙境聖地,令固泉砌井,以養暮年、度餘生。遂將民編充駐守於此之營帳「草糧屯」「後營」「留守營」「駐操營」「歇馬台」「飲馬河」(今昌黎、撫寧村莊、河流名稱)略。擇日曹操率從至碣石仙台頂,登高必賦其性也,賦詩《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潑湧起。日月之行,若在其中。星漢燦爛,若在其里。」軍遂赴易縣。 古人依相泉建寺,後稱「山坡寺」,明清《昌黎縣誌》有記載。尚存井(泉)一眼,寺院荒址一座。

與烏桓族有關的歷史人物

[編輯]

烏桓族

[編輯]

中原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陳壽作;南朝宋裴松之註,三國志/魏書三十/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烏丸者,東胡也。
  2. ^ 《後漢書》卷120〈烏桓鮮卑列傳〉:「烏桓者,本東胡也。漢初,匈奴冒頓滅其國,餘類保烏桓山,因以為號焉。」
  3. ^ 丁謙《匈奴傳考證》上篇:「烏桓者,烏蘭之轉音也,蒙古語,紅曰烏蘭,故《傳》中又稱為赤山。」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烏桓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後漢書/卷90》,出自范曄後漢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三國志/卷30》,出自陳壽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