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历史档案大楼

坐标22°18′45″N 114°13′46″E / 22.312516°N 114.229501°E / 22.312516; 114.229501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历史档案馆
Hong Kong Public Records Office
成立1997年6月19日
地址香港九龙观塘翠屏道13号
类型历史档案馆
馆长刘善君
档案主任(历史档案)
公共交通港铁观塘站
网站香港政府档案处
地图
地图

香港历史档案大楼(英语:Hong Kong Public Records Building)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用作集中贮存具永久价值的档案及文件的地方,收藏了约180万份档案及28,000本图书,由方永胜建筑有限公司兴建[1],于1997年6月19日由当时的布政司陈方安生主持揭幕启用,现由香港政府档案处主理。

这座共十层高的大楼位于九龙观塘翠屏道13号,除了作贮存档案、案卷、报纸、影片、照片、政府刊物、报告、印刷品、专论著作和报纸之用外,还有在馆内举办展览会、研讨会、工作坊以及让各团体申请参观。此外,香港历史档案大楼亦为市民提供档案借阅服务、影印服务、核证服务及缩微服务,并会为海外查询者进行简单的研究工作。

香港立法会财务委员会于2023年6月23日通过搬迁政府档案处历史档案中心的拨款申请[2],其将连同九龙湾的工务中央试验所迁往岩洞,属《安达臣道石矿场发展计划》的项目之一[3]

结构

[编辑]
香港历史档案大楼正门
香港历史档案大楼揭幕典礼铭刻

香港历史档案大楼楼高10层,每层的设施如下:

  • 地下:入口、大堂
  • 1楼:检索工具区、政府刊物中央保存图书馆、阅览室
  • 2楼:展览厅、演讲厅
  • 3至4楼:作接收、鉴定和整理档案之用的办公室
  • 5楼:档案保护与修复设施,如黑房、政府缩微服务中心、缩微胶片工作室及修复工作室
  • 6至9楼:纸张档案库、电子档案库、缩微胶卷档案库及图像资料档案库
  • 10楼:档案保护与修复,如文件消毒室及实验室

职能

[编辑]

鉴定和著录

[编辑]

政府部门在销毁任何档案前,必须谘询历史档案馆的意见。凡具历史价值的政府档案和资料,都会送交档案馆的特别储存库妥为保存。所有与销毁档案有关的决定都会纪录。

馆方亦会制造藏品著录、藏品清单及检索工具,方便大众搜寻馆藏。除了在大楼内搜索,市民亦可登上香港政府档案处的网页搜寻所需的资料。

借阅服务

[编辑]

历史档案馆藏品除了供学者和研究人员使用,也供公众阅览。馆方也会提供馆藏的复制服务。不过所有资料不可带离大楼。

公共推广

[编辑]

档案馆定期举办展览会、研讨会、工作坊,以及让市民进行团体参观。大多数的公共推广服务不需收费。

馆藏

[编辑]

香港历史档案大楼贮存约1,800,000份历史档案及28,000本图书。大部份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资料。

战前档案

[编辑]

因为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占领香港做成香港历史档案大楼现存的档案大多为1945年英国恢复香港殖民地统治后的文件,但香港历史档案大楼仍保有部份战时或战前的档案,如自十八世纪中期起的田土及法庭档案、战事的日军及英军军事档案和日志。此外亦有购自英国公共档案馆的缩微胶卷档案(CO129),当中存有自1841年至1951年香港总督及英国殖民地国务大臣的来往公文。

私人档案

[编辑]

除了战前的政府档案外,香港历史档案大楼亦收藏了不少的私人档案,如香港圣约翰座堂的案卷和香港总商会由1861年至1970年的会议纪录,以及不少日记及文件。

施其乐牧师资料集

[编辑]

此外,馆内亦收藏了名为施其乐牧师资料集的资料咭集。施其乐牧师(Carl T. Smith)于25年内研究大量香港历史档案馆馆藏的历史档案、报章和论著后,整理出共139,922张双面资料咭。施其乐牧师于1995年将一套由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将资料集摄制的缩微胶卷捐赠予香港历史档案馆。馆方在1997年开始将整个资料集数码化和重新编订索引,该计划已于2001年11月完成。

相片

[编辑]

馆内收藏了1860年以来约5000张相片。其中馆方收藏了一套名为梅含理照片集的相片集,由前香港总督梅含理的女儿所捐赠,内有照片630张。

视像资料

[编辑]

馆内收藏了约400项视像资料,当中有部份是由香港电台香港政府新闻处于1950年代至1980年代所摄制的节目和宣传片。除了纪录片外,亦有香港电台制作的电视节目,如“狮子山下”。

地图及图则

[编辑]

馆内收藏了主要两类地图,第一类为收自官方或其他地方来源的地图和图则共4000幅,第二类为地政总署测缯处缯制的地图共1300幅。此外香港历史档案大楼亦藏有一些香港早期建筑物的平面图和立视图。

刊物

[编辑]

香港历史档案馆于2001年1月设立政府刊物中央图书馆,保存了自1840年代至今的香港官方刊物如香港政府宪报、蓝皮书、立法局会议文件、各政府部门的年报、各种法例、规例名立法局议事录。 另外,图书馆收藏了13份香港本地英文报章包括《华友西报》(Friend of China)、《德臣西报》(China Mail) 、《香港孖剌沙西报》(Daily Press)、《士蔑新闻》(Hong Kong Telegraph)、《香港周报》(Hong Kong Weekly Press)、《进时编录》和《南华早报》。 中文报章方面则收藏了《循环日报》、《有所谓报》、《工商日报》、《华侨日报》、《华侨晚报》、《华商报》和《华商报晚刊》。 此外,香港历史档案馆亦收藏了一些专题剪报。

各项服务

[编辑]
香港历史档案馆阅览证

借阅服务

[编辑]

市民可以使用网上目录“@PRO”注册帐户,并搜寻和借阅馆藏,然后到香港历史档案大楼一楼借阅资料并带至阅览室参阅。市民借阅和预约馆藏以共10件为限 (包括取阅状态为“开放”的案卷或文件层次的历史档案,以及图书馆藏品),随身物件必须放在储物柜内(需投放入5元硬币一个,用后退还),在翻阅资料前必须戴上由馆方提供的白色棉质手套以保謢文件。

市民在阅览室内书写时必须使用铅笔,以免墨水中的化学成份损毁文件。阅读文件时不可在文件上放置物件,亦不可调乱文件夹内的文件次序。

在市民到香港历史档案大楼借阅档案前,可以先到香港政府档案处的网页中的“电子服务”中先查询所需档案的编号以节省时间。不过市民亦可在一楼的检索工具区检索所需的文件。

有时电子目录中的一些文件并不是存放在香港历史档案大楼内,市民可能需要约一星期时间待馆方将文件送至大楼。

复制服务

[编辑]

香港历史档案大楼有提供档案复制服务,每张A3黑白影印收费为港币$4.3。

缩微服务

[编辑]

使用缩微服务的服务的市民要先填写缩微服务申请表(GMC 1表格)并传真至(+852)2142 5759。缩微服务由成立于1997年、位于香港历史档案大楼5楼的政府缩微服务中心提供。

核证服务

[编辑]

香港历史档案所提供的文件核证服务为每份港币140元正。

团体参观

[编辑]

团体参观不需收费,每次参观人数以20人为下限,最多为40人。如人数超过45人,将会分成两个不同时间参观。请注意,香港历史档案大楼只会接受预早一个月的申请。

办公时间

[编辑]

香港历史档案大楼的办公时间为星期一至五上午9时至下午5时45分。

交通

[编辑]
交通路线列表
港铁
巴士
专线小巴

参见

[编辑]

参考来源

[编辑]
  1. ^ 项目资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ws. [2019-06-17]. ]
  2. ^ 发展局、政务司司长办公室辖下行政署、土木工程拓展署. 財務委員會 工務小組委員會討論文件(文件編號:PWSC(2023-24)10) (PDF). 2023-05-24 [2023-07-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7-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土木工程拓展署. 歡迎辭. 安达臣道石矿场联用岩洞发展. [2023-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

[编辑]

22°18′45″N 114°13′46″E / 22.312516°N 114.229501°E / 22.312516; 114.22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