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南音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弦管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型态 丝竹乐
 风格 文人音乐,仕绅音乐[1]
 谱式 弦管工尺谱,琵琶指法谱[2]
 乐神 孟府郎君
入册
 入册年份 2009年
弦管音乐家王心心弹奏弦管琵琶
新加坡天福宫的弦管演出

南音,原称弦管,亦称南管南乐南曲郎君乐[3],是一个丝竹乐种[4],发源于古代泉州[5],在台湾相当盛行。弦管保存了汉魏以来遗风[6],其合奏编制上溯汉代,乐器型制、演奏范式、乐曲结构等,又与唐宋大曲关系密切[7]。因风格高雅深邃[8][9],素有千载清音之誉[10]。弦管与智化寺京音乐等[11],同列为现存最古老的乐种[12];在台湾,与具有北方特色的北管相对[13]

弦管体现了古代雅乐的审美思想[14]。在弦管合奏中,乐器各司其职,以多层的阴阳结构[15],相辅相续[16]。各乐器之音皆细致可辨,无相夺伦[17]。典型的编制为琵琶、三弦、洞箫、二弦、拍(板),合称上四管[18]。曲目既有纯器乐曲,也有“丝竹相和、执拍者歌”的奏唱曲[19]。在闽南地区作为核心音乐,应用于各处,例如道教、佛教的仪式音乐[20],和戏剧音乐等等[21]。弦管于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无形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现今流传于中国的厦门泉州漳州,以及台湾、东南亚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5]

历史

[编辑]

[22][23]根据记载,弦管形成并发展于泉州,再流传至其它地区。泉州的历史文化悠久,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族避难,辗转迁徙到福建一带[24],史称“衣冠南渡”[25]。唐代的中原人士入闽,规模更甚[26],天宝年间的移民还有不少精通音乐者[27]。宋代则因皇室南迁,大量的人员移入,政治文化中心也随之转移[28]。这些不同时期的移民将具有中原流风馀韵的语言、音乐带来闽南地区,解释了弦管的古雅特点。另一方面,泉州因地形背山面海,海运突出[29],在唐代已然贸易发达[30],到了宋元时期更成为世界第一商港[31]。人文荟萃,加以经济繁荣,让高雅细致的音乐得以发展。现今台湾的弦管分布,亦多集中于文风鼎盛或历史悠久的城镇[32][1]

南北朝以前

[编辑]

弦管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汉代的相和歌[33]。《晋书 · 乐志》记载:“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而弦管的唱奏,即是由执拍板者歌唱,并与丝竹乐器合奏[34]。“执节者歌”之“节”为拍板的前身[19],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载明:“晋魏之代有宋识善击节,然以板拍之而代击节,是则拍板之始也。”“更相和”即乐器以相续模式合奏,络绎不绝,弦管亦如是[14]

魏晋时期,相和歌渐与“清商三调”交融,形成清商乐[35],南朝宋的王僧虔所言“今之清商,实犹铜雀,魏世三祖,风流可怀”可证[36]。清商三调为周朝遗声[37],有平调、清调、瑟调,与弦管的三个基本管门有所联系[38]。南朝梁时,相和歌已发展出相和大曲[39]。所谓“大曲”,历来皆指结构庞大之曲[40],而相和大曲,即具有三部结构,依序为“艳、曲、趋”,与弦管整弦活动之“指、曲、谱”有不少相似之处[40][41]

关于相和乐的乐器编制,《晋书 · 乐志》提到:“本一部,魏明帝分为二,更递夜宿。”《乐府诗集》则提及“晋、宋、齐,止四器也[42]。”由此推测,相和歌自一部分为二部起,持续细致化、深刻化,遂演化出精简的乐制[43]。根据《南齐书 · 萧惠基传》所载,相和乐到了南朝齐时,已成为典正高雅的音乐了[44]。这些特征,皆与弦管的美学相符合。

隋唐

[编辑]

清商乐随著南北朝的战乱而流散,待后重被收获。其典正高雅,得到隋文帝赏识,因而制成“清乐”十四调,作为隋朝之雅乐[45]。到了唐代,清乐在宫廷音乐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是太乐署的音乐教习项目之一。据《唐六典》所载,当时的清乐,有大曲、文曲、小曲之形式,而清乐大曲,还在教习时长上居众乐之冠[46]。清商乐因风格典雅,也受到当时文人的认可和推崇,成为一种怡情养性的风雅之好,在江南一带尤为盛行不衰[47]

隋唐时期,已出现弦管三样乐器的相关记载。拍板已在宫廷音乐中使用[48],《旧唐书》形容其“长阔如手,厚寸馀,以韦连之,击以代抃。”而弦管的拍板,被认为是现今最接近唐代拍板者[49]。具有梨形共鸣箱的琵琶,原称“曲项琵琶”,也在唐代大盛,遂独据“琵琶”之名[50]。其特有的横抱弹奏,犹存于弦管琵琶,其他乐种的琵琶,则多因音域不断扩充而演变成竖弹[51]。古代琵琶原先以木拨弹奏,然唐初已出现手弹之法[52],其后亦逐渐盛行,如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所述:“贞观中弹琵琶,裴洛儿始废拨用手,今俗为掐琵琶是也[53]。”唐代的吹奏乐器尺八,以其一尺八寸的长度得名,此规范至今仍为弦管洞箫所沿用[54]

合奏方面,弦管特色之一,为乐曲开头多以弹拨乐器撚指起音,而后洞箫等乐器随之溶入合奏[55],此正同唐乐“起乐皆以丝声,竹声次之”,称为“丝抹将来”[56]。宋彭乘《续墨客挥犀》有云:“凡御宴进乐先以弦声发之,然后众乐和之,故号丝抹将来。今所在起曲遂先之以竹声,不唯讹其名,亦失其实矣[57]。”说明唐乐的“丝抹将来”到了宋代多已变异而失其实[58],而弦管则尚存有该特征。

与弦管关系密切的清乐大曲,是唐代各种大曲的根基[59],这些大曲的诸多特征,又为弦管所保有[60]。除了以拍节乐[61]、拍法变化[62]、速度渐变原则[63]、三部结构等共同点外[40],唐大曲的曲调特征或手法,也出现在弦管的纯器乐曲“谱”当中[64][65][66]

宋元

[编辑]

弦管的二弦和三弦在宋代已出现。宋代奚琴被认为是现今胡琴的前身,而奚琴又与二弦更为相似[67]。如北宋陈旸《乐书》中所绘,奚琴与二弦皆将弦系于轸头,而现今胡琴则是系于轸末,刚好相反。三弦虽在元代以后才有文字史料的记载[68],然而近代的考古发现,证实其在宋代已出现[69]。综合前述,可知弦管的上四管编制,在宋元时期应当已具规模[70]。另外,弦管唱奏曲目中艺术性极高、曲风缓慢的七撩曲,讲究咬字转韵、抑扬顿挫,可能与宋代的慢词有关[71]

宋代是古典美学的高峰期。在当时,文人为文化的主导者[72],他们对美的追求,扩及生活各个层面,从宋代四艺、宋瓷,到园林艺术等等,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意趣[73]。这些艺术与弦管之间,或因美学的渗透,而有不少共通点。如空间布局相关者,讲求参差错落、多层对比、相互呼应,忌冗杂等[74],弦管的合奏亦同。再如宋瓷,造型简练,而致力于追求釉面的细致质感,所需技术和成本,皆远高于纹饰加工者[75],此对应了弦管少用繁音促节,而著重于难度更高的音色展现[76]

明清

[编辑]

现存最早的弦管曲簿,为明代的两个刊本,一为《新刊弦管时尚摘要集》,一为《精选时尚新锦曲摘队》[77]。当中有不少首七撩拍大曲仍存于现今的手抄本中[78],且前者标有拍位记号[77]。刊本标题中的“新刊”、“时尚”、“精选”等字样,显示弦管在明代已成熟兴盛,而《新刊弦管时尚摘要集》的副标题《新刊时尚雅调百花赛锦》,则显见时人对弦管音乐的赞誉[79]

到了清代,则有道光二十六年的《道光指谱》以及咸丰七年的《文焕堂初刻指谱》,为现存最早的弦管工尺谱(指法谱)文献[80]。《文焕堂初刻指谱》载明其来自“古谱” [81],其内容有三十六套“指”、十二套“谱”[82],已涵盖现今弦管大部分的重要曲目。其后还有《泉南指谱重编》、《弦管源流》、《升平奏指谱集》,和近代的《闽南音乐指谱全集》等等[80]

在一些弦管曲簿中,记载了康熙年间“御前清客,五少芳贤”的故事。当时有五位弦管好手,被邀请入宫演奏。皇帝在听了涤畅谐和的音乐后十分高兴,欲加封官职,却都被婉辞,益羡清高。于是赐与五少芳贤的雅号,以及曲柄黄龙伞、金丝宫灯等御礼。现今弦管演出时,常可看到宫灯凉伞的摆设即源于此[83],而演奏时脚踩金狮的习惯,则来自御前演奏时的姿势调整[84]。此“御前清客Gū-tsiân-tshing-khik”之说,在嘉庆年间的《晋江县志》也有提到:“有习洞箫、琵琶,而节以拍者,盖得天地中声;前人不以为乐操土音,而以为御前清客,今俗所传弦管调是也[85]。”

近代

[编辑]

在时代变迁下,社会型态、政府政策等因素,让包括弦管在内的各项艺术,发生不少变化。台湾方面,进入日本时代后,本地的语言、文化等,原先不受禁止,音乐社团尚能发展[86]。直到中日战争爆发,台湾才有音乐活动的查禁[86],而弦管则因日本官方皇室的尊重,成为例外[87]。八年的战争结束后,台湾进入另一个局面,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西方和中国艺术被提倡[86],本地文化受抑制[86]。若干措施再加上日本时代以来欠缺传统音乐的教育体制[86],造成在地音乐社团的锐减,以及后续影响[86]。至今,台湾的音乐师资培育,依旧缺乏实质的传统音乐内容[88],是以中小学的传统音乐课程难以推行[89]。其导致的欣赏人口不足、人才断层等问题,让艺术的精华持续流失[90]。泉厦地区的南音,则因1966年起的文化大革命,受到严厉的冲击,当时的乐团被迫解散,各个曲馆也相继停止活动[91]

至1970年,因国际局势的转变,台湾开始有了传统艺术的文化保护政策[86],弦管是受到最多扶持的项目之一,这源于其崇高的社会地位[92][87],和中外学者对其学术价值的肯定[92]。1982年,台南南声社受邀至欧洲巡演[93],获得国际极高的评价[94]法国国家广播公司还在之后邀请南声社至法国录音,完成了蔡小月的《南管散曲》一到六卷[95]。此次的巡演成功,在媒体报导和学者为文引介下,掀起了台湾的弦管热潮[96],弦管于是受到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泉厦地区则至文革结束后开始复办南音[97],在政府单位的支持下,积极进行复兴的工作[98]。相对于保留传统风貌的台湾,泉厦则强调创新、再造[99],偏向舞台化的发展。

[100]两岸开放交流后,相互影响不断。台湾的弦管,出现了传统生态之外的新式团体,在跨界合作下,提升弦管在其它艺术领域的能见度[101]。学术界方面,因弦管古乐研究热潮的影响,不少人加入学习的行列,应运产生了各种研习班、才艺班。自2009年南音登入“世界无形文化遗产”之后,更多有识之士注意到弦管的美与艺术性[102]。两岸分别作了保存者的登录,各地馆阁也与政府合作,让社会大众有更多接触、学习弦管的机会,在弦管的传承推广上持续迈进。

曲目

[编辑]

弦管曲目历史悠久,从现存文献可知,不少名曲在四百多年前就已盛行[78]。曲目主要有指、谱、曲三大类别[103]:“指”和“谱”为大曲,是南管的精华所在[104],需要更高的演奏水平[105];“曲”含有短篇的曲目,但以初学者来说,仍需多年的学习方能有所掌握[106][107]

指套Tsuínn-thò

[编辑]

指又称指套[108],演奏时间是三类曲目中最长的,多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之间[109]。内容由数个章节构成[110],演奏时章节间不中断[111]。指套虽有指词[112],但一般作为器乐来演奏[113]。或认为指套以曲调为主体[114],而指词作为辅助[115]。如若与其他音乐相比,则可见指套唱奏具有多重挑战:其以雄厚的音色[116]贯穿长篇[117],包含大量高音[118]和长音的展现[119][120],而无歇息的段落[111]

指套目前共四十八套,由原先的三十六套(内套)和之后新增的十二套(外套)组成[82]。曲词的内容主要来自历史故事[121],大多描写男女爱情的悲欢离合[122],然而不论内容为何,其演奏皆呈现深沉内敛的情绪[123]。“五大套”为馆阁弦友交流时,“指”类的必备曲目,有《自来生长》、《一纸相思》、《趁赏花灯》、《心肝跋碎》、《为君去时》[124];再加上《我一身》、《我只处心》、《锁寒窗》则称为“八大套”[125],涵盖了最重要的几个门头。指套因篇幅的关系,现今较常演奏“指尾”[126],如《对菱花》的次节〈凤箫声断〉、三节〈鱼沉雁杳〉[127]

大谱Tuā-phóo

[编辑]

谱又称大谱,是三种曲目中唯一没有曲词的纯器乐曲,内容偏向写景叙物,藉物咏怀[128]。其由数个各具标题的章节所构成[129],如《梅花操》分为〈酿雪争春〉、〈临风妍笑〉、〈点水流香〉、〈联珠破萼〉、〈万花竞放〉五个章节。演奏时章节间不中断[130]。谱的这些章节并无对应的曲牌,曲调走向较为特殊[131],与唐代大曲有关[132],有些谱还有非常飘逸高远的意境[133]。大体而言,谱被认为是弦管清雅庄重的代表[134]

大谱目前共十六套,由原有的十三套(内套)和之后新增的三套(外套)组成[82],著名的四大谱为《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合称四梅走归[135]

散曲suánn-khik

[编辑]

曲又称散曲[136],带有曲词,在三类曲目中最为常见[137],数量多达数千首,谓之“词山曲海”[138]。演奏时以歌者为要角[139]。每一首“曲”的曲调,都出自弦管曲调系统之曲牌,非随意创作。有些曲牌是由多个曲牌相融而成,可从牌名中的“反”字或数目字辨识[140]。著名散曲,如以昭君出塞为主题的不少曲目[141]、与整弦活动有关的四子曲之曲目等等。此外,还有许多较常奏唱的短篇乐曲,称为“笼面曲”[142]。整体来说,弦管散曲的奏唱仍较其他音乐困难,原因同指套一节所述。

套曲thò-khik

[编辑]

[143][144]在三大曲目类型之外,还存在所谓的“套曲”。它与指套一样是多章节形式,但由多位歌者以“乐不断声”的方式接续。最具代表性的是所谓的“七序八套”,有《十三腔序》、《蔷薇序》、《黑麻序》[145]、《恨萧郎套》、《玉楼春序》、《百拍齐云阵》、《大小都会》、《倾杯序》、《梁州序》,然而现今已濒临失传。近年来,在学术界与地方文化局的合作下,复原演出了《百拍齐云阵》[146]

主要乐器

[编辑]

弦管乐器分为上四管下四管。上四管(顶手家俬[147])是弦管主要的合奏编制[18],共有五样乐器,介绍如下:

琵琶pî-pê

[编辑]

型制为曲颈、四弦、四相九品(相为颈部柱位,品为面板柱位)[148],面板左右各有半月型凹槽作为音窗,称为“双开凤眼”,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代琵琶亦有之[149]。琴背以杉木制作[150],多刻有该琵琶专属的名字,如寄情、金声、龙吟、凤鸣等,并配上典雅的篆刻印章[151]。琴面则为梧桐木制,面上音柱以玳瑁制成[152]。如唐宋之式横抱弹奏[51],按弦不用中指[153],弹拨须留意音色厚度、馀音长度[154]。在合奏中,琵琶以铿锵的乐音形成乐曲骨干[155],主导音乐的速度[156],因此被喻为众乐器之“主帅”,演奏者多由经验丰富者担任[157]。然而其仍须关照其他乐器,互相协调[158]

三弦sam-hiân

[编辑]

弹拨式乐器,三条弦、长柄。音箱小而椭圆,以红木、乌木制成,两面以蟒皮包覆[159]。音色低沈,与琵琶同奏骨干音而互补[160]。两种乐声表面听来似为同时,实则有细微差异[161],原因在于三弦共鸣性较强[162],故用其馀音紧贴琵琶音之轮廓,形成亦步亦趋、如影随形之感[163]。在谱《梅花操》中,三弦会使用不同的弹法,或在琵琶之后半拍出声[164]

洞箫tōng-siau

[编辑]

以带有根部之竹制成[165],与唐制尺八同为一尺八寸、前五孔后一孔[54]。然洞箫规范更严,须为十目九节,并于第三、四、五节各开两孔[166]。“十目九节”之式见于魏晋长笛[167],为唐制尺八的前身[168]。洞箫吹口为“V”字型,称为“山口”[169]。吹奏时双臂略微外张,呈“凤凰展翅”状[170],并以绵长乐音填补骨干音间的空缺[171]。每当前一乐句结束,新的乐句将开始前,洞箫会先行出音,引导其他乐器进入下一乐句,因此被比喻为“带路先锋”[172]。在谱《百鸟归巢》中有特殊的吹奏展现[164]

二弦jī-hiân

[编辑]

弓弦乐器,与宋代奚琴外型一致,皆将琴弦系于轸头,不同于现今胡琴系于轸末[67]。二弦琴身为十三节之竹,顶端为竹根[173],底部的音箱称琴筒,为林投木制[174]。琴弦同琵琶、三弦之制,保留丝弦的传统[175]。琴弓以竹子和马尾制作[176],弓首或有凤凰雕刻[177],而松软的马尾,可细致调控音色[178]。运弓有严格规定,内弦则拉弓,外弦空弦则推弓,谓之阳顺阴逆[179],与音色有关[180]。二弦演奏以时明时晦为美,通常于箫音间歇时顺势显现,助箫馀韵[172],有“箫咬弦、弦入箫”之说[181]。术语“箫弦法”概括了所有的箫弦演奏知识[182]。二弦作为上四管中的弓弦乐器,尚有调和四管之责,变化较难掌握[183]。在谱《八骏马》中呈现其演奏精华[164]

拍(板)phik

[编辑]

檀木制,五片串成[184],执拍者双手捧之,居中央拍击以节乐,制衡全场[185]。节乐由来久矣,然所用之器历代演变,至唐代乃以拍板为之[186]。宋《拍板谣》有云“丝竹望我为宗师”[187],现今弦管的拍板亦为合乐中的领袖[188]。弦管人对执拍者的要求,除了发音中节外,还须确实掌握撩拍[189]。其所谓“按撩”、“踏撩”者,为唐乐之遗风[190]

唱曲时,歌者兼任拍板位置,以本嗓(真音)、正管(乐曲原本音律)演唱[116]。乐曲之初执拍者站立,待击第一拍后才坐下。乐曲将结束时,执拍者也须起立,此时若有下一名歌者,则前来接拍以衔接下一曲[191] ,且过程应庄重优雅,行礼如仪[192]

  • 上四管合奏时,演奏者相对而坐,围绕成马蹄形。执拍板居于中央,琵琶和三弦往其右手侧而列,洞箫和二弦则往左手侧而列[193]。演奏者会脚踏著金狮,坐在太师椅上悠然奏乐[194]。而所谓“坐遍五张金交椅”,即形容精通曲唱与上四管演奏的音乐全才[195]

行腔

[编辑]

弦管的行腔,泛指洞箫、二弦或歌者,对琵琶乐音的贯行、润饰[196]。由于弦管曲速悠缓,各种行腔的变化得以舒展[197]。如同书法的运笔走势,要有粗细变化、起承转合,还要注意布局的和谐[198]。弦管的行腔法是其重要音乐特征之一[199],如许多乐种、剧种虽然使用了弦管的曲调,但在风格上仍与弦管明显不同[200]

做韵

[编辑]

做韵是指在骨干音(琵琶音)之间增添其它的乐音[201],用以丰富音高的起伏变化,辅助行腔之走势。做韵要依据琵琶指法,和两音之间的相对音高,衍生出了一些术语[202]。简而言之,上行与下行为两种常见的做韵[203],其它如先上行后下行再回到骨干音,亦属传统,但用量比例较少。做韵对乐曲风格影响甚大,而传统的处理趋向简约,避免过多的装饰乐音[204]

顿挫

[编辑]

[205]弦管行腔以顿挫跌宕为美,乐声绵延者,如歌者、洞箫、二弦,在演奏中皆会借由迅速短暂的施力或其它方式,于关键处产生明显的起伏,多与琵琶相应。顿挫的强度不能过于刚硬[206],要以行腔的整体观之,留意轻重、疏密之布局[198]。顿挫的重要性在古代音乐理论中亦有提及,如清徐大椿《乐府传声》提到:“唱曲之妙,全在顿挫,必一唱而形神毕出,隔垣听之,其人之装束形容,颜色气象,及举止瞻顾,宛然如见,方是曲之尽境[207]。”

叫字

[编辑]

弦管的曲唱,用语近中原古音,并有“依字行腔”之论、“叫字”之法[208]。所谓“叫字”,即基于汉语的“反切”,将曲唱的字音分成声母(字头)与韵母(字腹、字尾)来处理[209],在缓慢行腔的延展下,形成字腹占演唱大部分之特色[210]。叫字的过程,要依序呈现“吐字、牵韵、归韵”之美。“吐字”,即将声母唱出,须留意舌、唇、齿之口形,以确保发音清晰纯正[211]。“牵韵”,即延续字腹,并在高低起伏的行腔中,透过各发声部位的腾挪[212],达到音色上的空间感变化,如弦管所谓的“内唱”、“外唱”[213],或是低音的喉韵、胸腔共鸣[214]。“归韵”,是指字腹转换到字尾的过程,若两者相同则省略。在两者间的腾挪中,要留意与韵母共鸣的协同作用[215],完成后再进入下一字或收音。

美学

[编辑]

弦管本为文人仕绅的风雅之好[1],美学较为深刻抽象[9],一般人不易领略[216],许多音乐借鉴或效法南管,亦未得其要[200]。因前章已论行腔转韵,现将南管其它方面的美学略述如下:

节奏

[编辑]

弦管的大型曲目,速度往往非常缓慢[120]。然其节奏非一成不变,而是由缓慢深沉而起,逐渐轻快明朗,最终缓和下来作结[217]。这种全局性的变化,在演奏当下细微至难以察觉[218]。越缓慢的弦管曲目,通常有越高的艺术性和奏唱难度[120]。以五大指套中的一纸相思为例,开头的四个字“一纸相思”就要演奏到四分钟以上才算合格[219],如同古代文人推崇的“一字之长,延至数息[220]”。这样的速度,意在展现乐器或唱者的气韵或音色[221][222]。音色为广泛音域之声相和而成,相较于旋律、声线起伏来说,更加细致多变。惟其须以敏锐的听觉辨识,初学者较难感知[216],而演奏者也需要丰富经验,才能精细掌控[223]。此外,弦管的撩拍,亦是其审美不可或缺者[189]

  • 音乐的深刻性,与音色、节奏的细致变化相通,如弦管的“上撩曲”,单是节奏的掌握就属不易[120],有“弦管拍要会打就是半个弦管先生”之说[224]

合奏

[编辑]

弦管的“合奏”与其他乐种的“齐奏”有截然不同的美学[14]。合奏之美,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有论及:“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其中,“翕如”、“纯如”点出了合奏的特征,它是由多个主体[17]协调演奏[225],与齐奏相较,难度更高[226]。协调需要彼此聆听,而“皦如”即指各乐器之音细致可辨,各有展现空间而不相杂沓,如朱子所注“合而和矣,欲其无相夺伦[17]。”其具体表现,为乐音间的音色差、时间差、声线差[222]。众乐音既相殊异,或以相生手法交融,遂相续不绝,即所谓“绎如”[227]。这些美学特征,在弦管合奏中皆可见到 [14]

在弦管上四管合奏中,五样乐器根据音色、性能、演奏法等,形成各自的定位,和多层的阴阳(相生)关系[15],自清代以来的弦管文献多有论及[16]。弹拨乐器其声如珠,为乐曲之“骨”,箫弦则乐声绵延,为乐曲之“肉”[228],两者之合,宛如“骨肉相缠”。“骨”音之中,琵琶之清亮与三弦之低沉相衬,三弦的馀音圆润了琵琶的铿锵音色。“肉”音之中,洞箫之浑厚与二弦之纤细互补,两者交织进行[172],有谓“箫咬弦、弦入箫”。这四种乐声之上,又有拍板,分章断句,制衡全场[188]。如此多层次的关系,需要演奏者之间的高度默契,若是大型的曲目,则更须全神贯注[229]。合奏至深者,演奏者彼此心灵契合而浑然忘我[230],弦管人称之为“和”[231]

独奏

[编辑]

传统的弦管演奏,亦包含个人的自修演奏[232]。这种演奏与一般面向观众的独奏不同[233],它追求的是澹泊、超逸的境界[234]。以弦管琵琶来说[235],在演奏前“宜净地焚香,整顿衣冠”,然后“座盘左膝,和色温顺,宽心柔气,静寂勿动”,方可调和四弦[236]。演奏时,琵琶弹奏的“骨音”,在缓慢的节奏中,形成大量留白,原本填补其间的箫弦“肉音”,被升华成为形而上的弦外之音[237]。以“骨肉相缠”观之[238],此即古典美学之“虚实相生”[239],如清代画家笪重光提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240]。”这种美学的要点在于,虚与实分别对应无限与有限,借由虚实的互动,使二者交融,便可自有限通往无限[241],进而达到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之妙[242]

文化

[编辑]

弦管音乐之高雅、细致[8],与其文化内涵密不可分[243]。历史悠久的弦管,形成了一个文化圈[244],有其特殊的规范、用语等[245]。弦管人以“弦友”互称,以乐会友[246],并以“馆阁”作为音乐交流的场所。又自称“郎君子弟”[247],有知音相惜之意。传统弦管人对自身音乐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在演奏技法、演奏仪态、乐器间的配合等方面皆有严格要求[248]。早期演出时,多会立起彩伞,并悬挂“御前清奏”的匾额,源于“五少芳贤”之佳话,为高雅风范的象征[249]。每年的春秋二祭、整弦活动则为弦管界的重要盛事[250],各地弦友齐聚,交流切磋。如此对音乐的重视,再加上文化圈长期以来的评判体系,维持了弦管修行般的风格[251][230]。这样的内涵,即是古代文人追求的“游于艺”[252],也是弦管与其他音乐特别不同之处。

乐谱

[编辑]
弦管的工尺谱,曲例为〈推枕著衣〉,指套《为君去时》的末段[253]。
弦管的工尺谱,曲例为〈推枕著衣〉,指套《为君去时》的末段[253]

弦管的专用谱式[80],或称工ㄨ谱[254]、弦管工尺谱、琵琶指法谱[2],记载了乐曲的“撩拍”、“指骨”等内容[255]。“指”即琵琶指法,含乐音速度规范,“骨”为骨干音高,即琵琶音高。指骨既为琵琶的弹奏内容,也作为其他乐器的演奏“骨干”与“指示”[256]。弦管音乐有诸多细节[248],其细致的音色变化和高雅的气韵[221][8],尤难从谱面上揣摩[257],故弦管文化圈历来重视师承关系[258]、口传心授。曲目的学习必须熟记著腹[259],正式的演奏不论篇幅大小[146],一律背谱[260],全神贯注[230]

谱式

[编辑]

工ㄨ谱为直式书写,每行分成三个小行[261]

  • 右行:记录撩拍,以“、”表示撩位而“。”表示拍位。例如三撩拍的乐段在谱中会出现重复的“ 、、、。”[190]
  • 中行:记录琵琶的指法,以组合符号的方式描述乐音速度[262]
  • 左行:记录琵琶的音高。基本的五个谱字为“、工、六、思、一”[263],其馀谱字皆由此衍生而来[264]

有曲文时,上述三小行则与之交替出现[261]

指法符号

[编辑]

基本、常见的指法符号如下表所列,其它符号主要是透过与“点、挑”组合而来[265]

名称 符号 说明
食指由上而下弹弦
ˊ 拇指由下往上挑弦
去倒 L 点和挑的组合,一去一返
撚指 o 食指和拇指连续点挑,由慢到快并由强而弱,渐至均匀,最后一音回到音量正常的“点”作结,称为“压撚”。速度的分配依情况调整,迳入均匀阶段者亦有之
甲线 拇指由上而下弹奏原音之倍律,若遇第二弦空弦则以食指点之
落指 ) 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依次弹弦
反指 先以低一音“点”之(装饰意味),再以原音“挑”之。大多出现于撩位或拍位
钩指 v 食指由下往上勾弦
丢(歇) 即停顿,抄本中使用“口”或“呈”等符号,“呈”与“停”闽音同。位于撩位时称停撩,位于拍位时称停拍。此外还有其它别称[266]

谱字

[编辑]

在不同管门下,工ㄨ谱的谱字音高有所不同。以常见音域内的谱字为例,说明如下[267]

    谱字
    注音/国际音标    
叫字[268]
    五空管
    对应    
    四空管
    对应    
五空四仪管
    对应    
    倍思管
    对应    
[ s ɯ ]
    征(倍律)     征(倍律) 征(倍律) 变征(倍律)
[ e ]
    羽(倍律)     羽(倍律) 羽(倍律)     羽(倍律)
[ tsʰ e ]
    宫(正律)     宫(正律) 宫(正律) 变宫(正律)
[ o ŋ ]
    商(正律)     商(正律) 商(正律)     商(正律)
[ l i o ]
    角(正律) 清角(正律) 角(正律)     角(正律)
[ s ɯ ]
    征(正律)     征(正律) 征(正律) 变征(正律)
[ i ]
    羽(正律)     羽(正律) 羽(正律)     羽(正律)
亻ㄨ      (同ㄨ) 变宫(半律)     宫(半律) 宫(半律) 变宫(半律)
(同工)     商(半律)     商(半律) 商(半律)     商(半律)
亻六      (同六)     角(半律)     角(半律) 角(半律)     角(半律)
(同士)     征(半律)     征(半律) 征(半律)
亻一      (同一)     羽(半律)     羽(半律) 羽(半律)

其中的“宫、商、角、征、羽”约略对应到简谱的“1、2、3、5、6”[269],如冠以“清”或“变”则表示升一律或降一律。在不同版本的工ㄨ谱中,“思”和“士”两谱字可能会互换[270]

其它音域的谱字,音高比工、六低一层者,在对应谱字上方添加“艹”表示[270];比“亻ㄨ   ”高一层者,以“ㄔㄨ   ”表示[271]。其馀谱字,或为了标明某管门下所参入的其它管门之音,如“六”、“六”[272],或为了标明琵琶其它同律但不同弹奏位置之音,如“㒰”[271]

古谱

[编辑]

现存最早的弦管曲谱,来自明代万历年间的《新刊弦管时尚摘要集》,又名《新刊时尚雅调百花赛锦》,藏于德国萨克森州图书馆[77],是由汉学家、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所发现。当中有不少曲目,仍留存于四百多年后的现今手抄本中,例如古谱中的《寒冰写书》是今《一纸相思》的首节,《朱弁》是《心肝跋悴》的首节和次节等等[273]。它们一则曲词相同,二则曲调的牌名和拍位也都相符。以《金井梧桐》为例,古谱中标示的北字指的是北调,而持续十一拍的雁字(九枝十一雁[274])也出现其中[275]。关于南管工ㄨ谱(指法谱)的古代文献,则如明清一节所述。

曲调系统

[编辑]

弦管的曲目不仅单独成曲,曲目之间更构成严密的系统[276],与唐宋音乐关系密切[277]。其主要应用在所谓的“乐不断声”,如整弦的“指、曲、谱”程序中,曲有四个分类层次:管门、撩拍、门头、曲牌[278],依此而有曲目衔接之则,以及不同的衔接发展模式[279]

管门

[编辑]

弦管所谓的管门,即乐曲用律的分类,因南管以洞箫定调,故管门对应到乐律中的“管色”[280]。常用的四个管门[281],其用律如谱字一节中所介绍,而命名由来则说明如下[282]

  • 五空管:名称来自该管门下谱字“六”的洞箫指法,即后一孔与第一到第四之前孔全按,惟第五个前孔不按。
  • 四空管:命名方式同五空管,即其“六”的洞箫指法惟第四个前孔不按。
  • 五空四仪管[283]:或称“五六四仪管”,意即采用了五空管之“六”和四空管之“亻ㄨ   ”之指法。
  • 倍思管:谓该管门下之“思(士)”音较其它三个管门低一律。

管门的实质特征,被认为是其特殊的音列活动[284]。如有些管门之间,用律虽仅有一音之差,但因为相同的音有不同的角色或地位,故乐音间的活动关系也就不同,造成风格上的差异[284]。弦管除上述四个管门外,还有一些特殊曲目专用的“管”,如“毛延管”和《三不合》、《四不应》之管[285]。再有一类是加入特殊乐器后用来移调者,如“品管”以“品箫”取代洞箫[286],较“正管”高三律[287];“笙管”则是加入笙[288]

撩拍

[编辑]

弦管的撩拍源自唐代[190],是具有层级的乐曲分节[289]。基本可分为七撩拍、三撩拍、一二拍、叠拍[290],拍法越大者速度越慢,说明如下[291][292]

  • 七撩拍:一拍七撩,速度极其缓慢。
  • 三撩拍:一拍三撩,速度缓慢。
  • 一二拍:一拍一撩,速度偏慢。
  • 叠拍:有拍无撩,速度仍不算快。

后三者所对应速度更快者,或在名称前加一“紧”字,如紧三撩、紧叠[293]。至于不规则的拍法,用于乐曲之前称为“慢头”,用于乐曲之末称为“慢尾”,在乐曲中间,则称“破腹慢”[294]。部分的撩拍内容,见于拍板一节。

门头

[编辑]

弦管的专用术语“门头”[295],是一种保存于抄本中,并流传至今的曲调分类方式[296],它将同一管门中性质相近的“曲牌”(或称牌名)归纳在一起[297]。例如在“四空管”管门中,含有【中滚】及其它的门头,而在【中滚】这门头之下又有【十三腔】、【杜宇娘】等等牌名[298]

馆阁活动

[编辑]

弦管馆阁,为保存乐曲、从事教学传承的场所,同时也是音乐同好交流活动的中心[299][244]。相关用语如“拍馆”或“打馆”意指馆员到馆阁内相聚合奏、练习[300],“拜馆”则是馆阁之间的拜访、音乐交流[301]。此外,有一些多个馆阁共同参与的音乐活动:

郎君祭

[编辑]

[302]相传五代后蜀君主孟昶通晓音律,制曲填词造诣极高,因而被尊为弦管界的乐神,也就是弦管的祖师爷。在每年的春秋两季都会举办孟府郎君的祭典活动,称为郎君祭,并且伴随为期数天的整弦大会,让不同馆阁交流切磋,以弦会友。

在祭祀仪式开始前,常会有昭示性的“踩街”活动,展现出郎君祭的活动态势[303]。参与祭祀的所有人员,在整装完后出发,行进时奏什音[304],然后会师于祭祀场地,开始仪式。

整弦

[编辑]

[305]“整弦”又称“排场”,是弦管特有的大型音乐活动,由多个馆阁共同参与[306]。一方面透过乐声交流情谊,以乐会友,一方面互相切磋,有拼馆意味。如台湾的艋舺地区,在史上有连续十日竞奏的纪录[307]。演奏程序可分为“起指”、“落曲”、“煞谱”三部分[308]

起指

[编辑]

以指套开场。起首为“嗳仔指”[309],即以上、下四管和玉嗳(又称嗳仔或南嗳)[310]什音会奏的指套[311]。为了活络气氛,还常以笛(品仔)代替洞箫[312],曲目也多选取一二拍或叠拍的指尾[313]。什音中的下四管(下手家俬)为四种打击乐器,介绍如下[314]

响盏 为置于竹筐内的小锣,以竹篾与纸做的小槌敲击[315]。依金木相克原则,遇“拍位”不敲,其馀皆随琵琶指法敲击[316]
四块 又称四宝[317],由四块竹片组成,左右手各执二片,随琵琶指法出声[318]。遇拍位时手中两片握击,遇琵琶捻声时则运用腕力快速震动出声,其馀随琵琶音形以两手竹片互击[319]
双音 又称双钟[320],为两枚小铜铃,由两手分执,互击发声[321]。依据金木相克原则,只打撩而不打拍[322]
叫锣 或称小叫[323],由一小锣及木鱼组成,两者以绳相连[323]。以左手持木鱼,小锣悬空,右手以木片敲之[323]。叫锣的锣声打在琵琶声的后半拍,与响盏形成对打,木鱼则与拍板同打拍位[324]

嗳仔指之后,再接以上四管演奏的指套,称为“箫指”,具有缓和喧闹气氛之作用[325]

落曲

[编辑]

是整弦活动的主要部分[326],由各地弦友接连演奏,将散曲衔接,使“乐不断声”[327]。曲目的发展按特定规则而行,兼有审美的考量,和较量才学的意图。这些规则,以及演奏者的交接礼仪,简列如下:

  1. 第一首曲子要带慢头,且与箫指同一门头,最后一曲则须带慢尾[328][294]
  2. 每个门头衔接落干首曲后,才能进入新的门头,门头之间以对应的“过枝曲”过渡[329]。同一管门间的过渡称为“正枝”,反之则为“偏枝”[330]
  3. 同一管门的曲目衔接,要从拍法较大的门头开始,慢慢衔接到拍法小的门头[331]
  4. 乐器手演奏两首以上才可替换,替换人数每次以一至两人为限,以免场面紊乱[332]
  5. 歌者在唱最后一句时起立,此时接替者立于三弦右前方,待其唱到最后一字,方走向前,双方相互行礼,转交拍板。接过拍板者顺向转身,立于座椅前起唱,至第一个拍击出后,再缓缓坐下续唱[192]

上述的曲目衔接法又称“排门头”,因难度甚高,故现今多以泡唱代替[333]

煞谱

[编辑]

唱曲活动接近尾声,就必须“煞谱”,选择与最后一曲(煞曲[334])同一管门的一套演奏[335],将整场音乐会的情绪收拢作结。

四子曲

[编辑]

四子曲[336]为弦管文化圈盛传的一类以四个门头轮唱(环唱)的乐曲,在五空管、四空管、五六四仪管中皆有之。其三撩拍者称为“大四子”,一二拍者称为“小四子”。四子曲以“五空大四子”最为著名,其四个门头为【北相思】、【沙淘金】、【竹马儿】、【叠韵悲】,每个门头的演唱时间大都在15至20分钟之间。排场演奏时,第一个门头须接续指套,例如指套奏《良缘未遂》,则由【竹马儿】起唱。最后的煞谱,通常选用四大谱之一。

文化资产保护

[编辑]

音乐艺术的维系、发展,需要足够的演奏人才和欣赏人口[90],仰赖特定环境的培育。然而历经结构转变的现代社会,尚未相应建立完善的传统音乐教育[90],传承危机一直悬而未解[90],部分音乐艺术甚至因而消失[90]。教育体制的缺陷,亦导致其它问题。许多不明就里者,或对传统音乐要求“改革”[90],或言论偏颇,误导视听[337]。近年来则在学术界、文化圈等各界努力下,情况有逐渐改善的趋势[102]

世界

[编辑]

南音自2002年5月起,开始了世界无形文化遗产的申报过程。当时泉州市政府为此制定了一整套方案[338],投入了资金,用于南音资源普查、举办国际南音活动、编纂出版各种南音书籍等[338]。2009年9月30日申报成功,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无形文化遗产代表名录[338]

中国大陆

[编辑]

2006年5月20日,泉州的南音被列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39]

教育方面,泉州地区迄今已有一百多所学校设有南音课[340],具备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南音教育,还设有专科学院,被认为是音乐教育体系的创举[341]。当前正持续改善师资问题[106],并开始重视与传统南音社团的有机结合[342]

国家级南音传承人有[343]

  • 黄淑英,女(1942 –),汉族,泉州市区,第二批
  • 苏统谋,男(1939 – 2022),汉族,晋江市,第二批
  • 吴彦造,男(1926 – 2015),汉族,石狮市,第二批
  • 丁水清,男(1936 – 2009),回族,晋江市,第二批
  • 苏诗咏,女(1946 –),汉族,泉州市区,第二批
  • 夏永西,男(1945 –),汉族,泉州市区,第二批
  • 吴世安,男(1949 –),汉族,厦门市,第二批
  • 杨翠娥,女(1972 –),汉族,惠安县,第三批
  • 王秀怡,女(1957 –),汉族,厦门市,第三批
  • 练,男(1933 –),汉族,安溪县,第五批

台湾

[编辑]

薪传奖

[编辑]

教育部于民国七十四年设置“民族艺术薪传奖”,至民国八十三年共计十届,其传统音乐类别中的南管部分如下[344][345]

届次 得主 年份
个人
3 余承尧 民国76年
5 蔡添木[346] 民国78年
6 吴昆仁[347] 民国79年
7 刘鸿沟 民国80年
10 尤奇芬 民国83年
团体
1 台南南声社 民国74年
2 鹿港雅正斋 民国75年
4 华声南乐社 民国77年
8 汉唐乐府 民国81年
9 闽南乐府 民国82年

文化资产登录

[编辑]

南管为纯音乐的乐种,但其曲牌也被其他戏曲艺术使用[348],这些文化资产的登录情形如下[349]

公告日期 类型 保存者 主管机关
国定
2010年 6 月18日 南管 张鸿明[350]
(1920 – 2013)[351]
文化部
2010年 6 月18日 南管戏 吴素霞[352] 文化部
县市定
2007年 6 月 5 日 南管 鹿港雅正斋 彰化县政府
2007年 6 月 5 日 南管 鹿港聚英社 彰化县政府
2007年10月 8 日 南管 闽南第一乐团 基隆市政府
2009年 1 月22日 南管 南声社 台南市政府
2009年 1 月22日 南管 张鸿明 台南市政府
2009年 5 月 1 日 南管 海寮普陀寺清和社 台南市政府
2009年 5 月11日 南管戏 吴素霞 台中市政府
2010年 5 月28日 南管 鹿港遏云斋 彰化县政府
2013年 3 月20日 南管 蔡青源 嘉义市政府
2014年 9 月12日 南管 黄承祧 彰化县政府
2014年 9 月12日 南管 郭应护 彰化县政府
2014年12月17日 南管 陈嬿朱 高雄市政府
2016年 5 月13日 南管 清水清雅乐府 台中市政府
2019年 4 月30日 南管 右昌光安南乐社 高雄市政府
2019年10月 7 日 南管 合和艺苑 台中市政府
2021年12月14日 南管 蔡芬得[353] 台南市政府
2021年12月14日 南管 张柏仲[354] 台南市政府
  • 关于台湾南管的现况概述,可参阅最新年度的台湾音乐年鉴[355]。而南管的艺文活动资讯,也有专门网站即时提供[356]

重要团体列表

[编辑]

弦管流传至今,在各地发展出不少重要团体,有传统馆阁,也有新式团体。虽型态不同,皆致力于弦管的传习、推广,除了主要的馆阁活动,或举办讲座、音乐会、研习课程,或与庙宇活动结合[355]。因世界各地之弦管团体为数众多,仅能简略列举如下:

所在城市 团体名称 成立时间
台湾
基隆 闽南第一乐团[357] 1946年
台北 华声南乐社[358] 1985年
台北 闽南乐府[359] 1961年
台北 大稻埕和鸣南乐社[360] 1997年
台北 心心南管乐坊[361] 2002年
台北 南乐贞远社[362] 2016年
新北 江之翠剧场[363] 1993年
新北 汉唐乐府[364] 1983年
新北 南薰阁[365] 2015年
台中 清水清雅乐府[366] 1960年
台中 沙鹿合和艺苑[367] 1993年
彰化 鹿港雅正斋[368] 约于1749年
彰化 鹿港聚英社[369] 约于1840年
彰化 鹿港遏云斋[370] 约于1885年
云林 北港汾雅斋[371] 2011年
云林 笨港集斌社[372] 2008年
台南 海寮南乐清和社[373] 1856年
台南 顶廍开基永安宫安和社 2022年
台南 振声社[374] 1793年
台南 南声社[375] 1915年
高雄 顶茄萣赐福宫振乐社[376] 清末
高雄 下茄萣金銮宫振南社[376] 1948年
高雄 崎漏正顺庙正声社[376] 1970年
高雄 内门新兴庄集声社[376] 清末
高雄 大社广益南乐社[377] 2006年
高雄 右昌光安南乐社[378] 1927年
台东 闽南音乐聚英社[379] 1947年
菲律宾
马尼拉 长和郎君社[380] 1820年
马尼拉 金兰郎君社 1817年
马尼拉 国风郎君社[380] 1935年
马尼拉 南乐崇德社[380] 1928年
马来西亚
霹雳 太平仁和公所[381] 1887年
霹雳 太平锦和轩[381] 1945年
霹雳 安顺福顺宫[381] 1950年
霹雳 太平仁爱音乐社[381] 1964年
雪兰莪 永春会馆南音组[382] 1890年
雪兰莪 雪隆同安会馆南音组[383] 1979年
雪兰莪 瓜雪暨沙白县福建会馆南音乐团组[384] 2006年
马六甲 同安金厦会馆南音组[385] 1931年
吉兰丹 仁和音乐社[381] 1960年
柔佛 新文龙永春会馆[386] 1978年
吉隆坡 马来西亚福建会馆联合会文化部南乐组[381] 1981年
印度尼西亚
雅加达 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 1983年
新加坡
中区 湘灵音乐社[387] 1941年
越南
胡志明市 二府会馆福建古乐音乐社
中国大陆
厦门 厦门市南乐团[388] 1954年
泉州 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389] 1960年
泉州 鲤城区泉州南音研究社[390] 1952年
漳州 铜陵御乐轩 1762年
澳门
澳门 澳门南音社[391] 2002年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陈郁秀. 音樂台灣一百年論文集. 白鹭鸶文敎基金会. 1997. ISBN 9789579851800. 南管是文人阶层……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159. ISBN 9789571134086. 南管的文人气息…… 
    张建隆. 看見老台灣.續篇. 玉山社. 2004: 71. ISBN 9867375017. 为表现曲韵中的深远意境,也须具有一定程度的人文涵养。因此南管盛行的地区,都是昔日文风鼎盛、繁华富庶的城镇……风雅人士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书局. 2006: 192. ISBN 9789576386787. 通常来自达官贵人或文人背景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器樂篇.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 84–88. ISBN 9789571147055. 南管音乐属于汉人社会的艺术音乐,通常都被认为流传于文人阶层 
    吕锤宽. 南管音樂.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11. ISBN 9789861775227. 最早出现的南管馆阁雅正斋、振声社的成员都为当地的仕绅,雅正斋为文人雅士与医生的结社,振声社为当地富绅的组织……南管属文人音乐,它透过乐谱传世 
    温秋菊. 在東方:南管曲牌與門頭大韵.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20. ISBN 9789860263206. 南管属于文人音乐,同时有口传和写传两种流传途径 
    泉南指譜重編. 1912. 士流商贾,多好习之,名曰南管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93. 它的流行范围大约限制于爱好音乐的仕绅商贾圈子之中,一般人未必一听即懂 
    杨子江. 傳統音樂分類法綜論.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8, (3): 33. 文中提出的分类方案…… 
  2. ^ 2.0 2.1 吕锤宽. 南管的音樂特徵.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0: 96. ISBN 9789570276565. 它的谱式称为琵琶指法谱 
    温秋菊. 在東方:南管曲牌與門頭大韵.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20. ISBN 9789860263206. 属于工尺谱体系……以琵琶指法谱为主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21: 375. ISBN 9789865228644. 乐谱……南管工尺谱 
  3. ^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器樂篇.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 70. ISBN 9789571147055. 该音乐文化圈过去自称为弦管,道教与释教文化圈称之为南曲,二十世纪六〇年代之后,中国的学术界以及福建的该文化圈,多以南音或福建南音为称,东南亚的菲律宾或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 则习惯地称为南乐,此外,日治时期由日本学者撰写的风俗调查报告书,常记录以郎君乐或郎君唱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3–34. 当是以南词代替南曲,用以称呼南管,但此称现在已经不再通行……又名五音,这是由音阶形式而得名……郎君乐、郎君唱……奉祀乐府郎君故有此称……弦管这种称谓目前仍然被台湾精于此道的老前辈所习用,可以说南管是一般的俗称,弦管或泉州弦管却是内行子弟的专称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現況與發展. 国立台湾传艺总处筹备处传艺中心. 2009: 9. ISBN 9789860175295. 弦管一词,为1980年代之前南管文化圈的自称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4. ISBN 9789860435900. 它另有泉州弦管、弦管、南乐、南音、南曲、锦曲、郎君乐、五音、郎君唱、御前清曲等等名称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39. ISBN 9787213029578. 有南曲、南乐、弦管、南管、丝竹、五音、郎君乐、郎君唱等各种别称,这些名称自有独特的内涵 
    汉唐乐府. 漢唐樂府洛神賦. 天行书苑. 2014: 5. 因曾在乾隆皇帝前演奏,而有御前清音的雅号 
  4.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30. “弦管”之意与“丝竹”全然无殊 
  5. ^ 5.0 5.1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21: 344. ISBN 9789865228644. 南管音乐,发源……流行范围则包括……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61. ISBN 9787213029578. 泉州南音的传播…… 
  6.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9. ISBN 9789860435900. 南管音乐保存了汉、魏、唐、宋以来音乐的部分特色 
    林谷芳 (编).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0: 74-75. ISBN 9789570276565. 它的音乐理念、使用乐器、乐律制度、演奏型态、乐曲内容以及社会功能等,都保存著许多古老而不易变动的传统 
    简上仁. 福爾摩沙之美:臺灣的傳統音樂.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2001: 92. ISBN 9789570100327. ……汉、魏以降,不同时期的遗迹 
  7.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吕锤宽. 南管音樂.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11. ISBN 9789861775227. 
    温秋菊. 在東方:南管曲牌與門頭大韵.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ISBN 9789860263206. 
    (另于历史一章详述之)
  8. ^ 8.0 8.1 8.2 指套《對菱花》開頭一小段試聽(漢唐樂府典藏).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3). 
    曾永义. 飛揚跋扈酒杯中. 正中书局. 1992: 281. ISBN 9789570906660. ……保存如此古老而精致高雅的音乐 
    洪英圣. 臺灣風俗探源. 台湾省政府新闻处. 1992: 251. ISBN 9789570009262. 不用锣鼓,单用管弦,乐调悠长高雅,曲词以河洛语发音 
    陈郁秀. 音樂台灣. 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6: 6. ISBN 9789571322094. 其乐风承袭隋、唐之“清乐”、“大曲”,有高雅、敦厚之文士风格 
    林谷芳 (编).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0: 83. ISBN 9789570276565. 多数的解释是肯定南管乐与中原古乐的关系,认为它的音乐有承袭自渊源处高雅气质的特征 
    张建隆. 看見老台灣.續篇. 玉山社. 2004: 70. ISBN 9867375017. 南管……高层次的内心世界的艺术活动 
    黄大同 (编). 尺八古琴考.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 126. ISBN 9787806921685. 南管音乐是一种古朴典雅、精致细腻的室内乐 
    刘一菱. 余承堯繪畫藝術研究.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 55. ISBN 9787561525388. 在法国巴黎文化中心演出南管。因为格调高雅,音色婉丽,节奏细腻,受到盛大欢迎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7. “南管”因为韵调清雅,体局静好,素来被仕绅阶级所赏爱 
  9. ^ 9.0 9.1 林谷芳 (编).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0: 83. ISBN 9789570276565. 清奏曲的曲式结构相当完整,音乐意境深远 
    亞太傳統藝術論壇研討會論文集.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2: 245. ISBN 9789570108804. 南管音乐中精微艰深的曲目…… 
    吕锤宽. 絃管總論. 泉州南音(絃管)集成 1. 人民出版社. 2016. ISBN 9787010170039. ……弦管深邃悠远的风格 
  10.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5. ISBN 9789860435900. 南管素有“千载清音”之称,其音乐内容,积累了从唐宋以来,至元、明、清历代的音乐遗存 
    王樱芬总编辑. 八十三年度全國文藝季.千載清音-南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彰化县立文化中心. 1994. ISBN 9789570045895. 
  11. ^ Ying-fen, Wang. Ensembles: Nanguan. Garland Encyclopedia of World Music Volume 7: East Asia: China, Japan, and Korea. Routledge. 2001: 242. Thus nanguan is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oldest musical genres in China and is seen as a "living fossil" of Chinese music history. 
    简上仁. 福爾摩沙之美:臺灣的傳統音樂.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2001: 92. ISBN 9789570100327. 是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380. ISBN 9789571134086. 其音乐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被称为华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北京文博交流馆;北京智化寺管理处. 古刹智化寺.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162. ISBN 7540217413. 它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现存的最古老音乐 
    江韶莹. 傳藝大觀: 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5: 64. ISBN 9789860016864. 南管为传统音乐中较为内敛清雅的乐种……保存著古老性及完整性,具有中国音乐活化石之美誉 
    周宁. 東南亞華語戲劇史.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 804–805. ISBN 9787561527542. 它和西安鼓乐、山西五台山音乐、北京智化寺音乐等被认为是……最古老的传统音乐。泉州南音还是……最丰富、最完整的一大乐种 
    李宏如. 五台山佛教音樂現狀. 五台山研究 (五台山研究会). 1994, (2): 32. 它与北京智化寺京音乐、福建南乐、西安鼓乐……四大古乐 
    佟洵. 佛教與北京寺廟文化.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 302. ISBN 9787810560634. 这个被视为世界音乐珍宝,而又有音乐的活化石之称的北京智化寺佛教音乐…… 
    靳学东. 中國音樂導覽.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 77. ISBN 9787103021545. 有关学者发现,今天的西安鼓乐(长安古乐)就是这样的“音乐活化石” 
    中國音樂年鑒.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79. ISBN 9787503939471. 现在五台山还保存著“青”、“黄”两庙词曲271首,其中不乏唐宋以来遗留的词曲,故曰:它是中国佛教音乐的“活化石” 
  12. ^ 袁静芳. 樂種學. 华乐出版社. 1999: 3-4. ISBN 9787801290281. 乐种界定……不同的乐器组合;不同的曲目;不同的演奏风格……传承的乐种名称……严格的乐队编制;标志该乐种的定律乐器;严格的宫调体系与音阶序列特征 
  13.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4. ISBN 9789860435900. “南管”之名,在台湾乃是相对于“北管”而称之 
  14. ^ 14.0 14.1 14.2 14.3 陈美娥. 南管古典之美解析.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 1997, (1): 58. “……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音乐刚开始时,众乐声音要若张若合地互动……然后音乐才放开来尽情表现……相互配合,也相互竞美,浑然圆融的好像不会停止……孔子所认为的理想音乐是先协调,后默契,再发挥的“合乐”式,而不是今日吾等所见所知的“大晟祭祀雅乐”、一声协一韵的“齐乐”式……较之今日的南管音乐风格,亦有相似之处 
  15. ^ 15.0 15.1 周欣婷. 朱熹《易》學研究:「尊經」與「崇理」的交融. 索引数位股份有限公司. 2017: 142–146. ISBN 9789869427234. 阴阳对待不仅是单一层次的一阴、一阳两对立面,而是每一阴、每一阳中又各生一阴一阳,如此多层次的相生下去……阴阳既相对待,便会彼此往来交易而互相渗透,而由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故阴阳会互为消长变易而循环流行不息 
  16. ^ 16.0 16.1 林鸿. 泉南指譜重編. 1912. 
    刘鸿沟. 閩南音樂指譜全集. 1953.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33. 盖琵琶声断而脆,故须赖洞箫行腔引气……三弦则辅佐琵琶……二弦助洞箫之势,拖长馀响……其骨为琵琶,而肉在洞箫 
    林谷芳 (编).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0: 76. ISBN 9789570276565. 琵琶弹奏骨干音,箫则加入许多装饰乐音,一般称琵琶弹奏的音为骨,萧所盘上的音为肉,骨肉相缠,绵密融洽;三弦衬托琵琶音的厚度,二弦则维续箫音的……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400. ISBN 9789571134086. 南管乐器的音乐功能,惯常是以琵琶弹奏骨干音,以三弦辅佐琵琶,但由于弹拨乐器的声响,稍纵即逝,洞箫与二弦那延绵的音响,则刚好可填充弹拨乐器音与音之间的空隙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书局. 2006: 249. ISBN 9789576386787. 每一个乐器在扮演阳的同时,也可能在另一组合中担负著阴的位置,例如与琵琶对照时,箫扮演著阴的角色,但与二弦比对时,箫却是阳;同样的,三弦衬托琵琶时是阴,与箫与二弦对照时却是阳 
  17. ^ 17.0 17.1 17.2 朱熹. 八佾第三. 論語集注. 南宋. 合而和矣,欲其无相夺伦,故曰皦如 
    傳統音樂介紹-南管樂.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传统音乐学系. [2023-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3). 琵琶主奏,三弦如影随形;箫为领奏,二弦弥补其气息之不足,皆不能逾越 
  18. ^ 18.0 18.1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书局. 2006: 169. ISBN 9789576386787. 上面所介绍的是南管合奏的核心乐器,乐人以“上四管”总称之 
    温秋菊. 在東方:南管曲牌與門頭大韵.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20. ISBN 9789860263206. 除了“整弦”大会的开场用“什音”演奏“指”(称“嗳仔指”)外,都以“上四管”合奏相同编制的乐队演奏或伴奏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70. ISBN 9789860435900. 指套的演奏,最重要的是五人搭档默契与音乐的契合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07. 就其时代关以确乎较“上四管”为晚……今日则已相沿成俗,无法深究 
  19. ^ 19.0 19.1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00. 拍板的前身当出自节鼓,节鼓为六朝清商乐之所用,正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节”…… 
  20. ^ 吕锤宽. 南管音樂.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11. 
  21. ^ 林明德, 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 2002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硏討會論文集.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3: 446. ISBN 9789570122848. ……闽南地区的核心乐种,透过强力的伞型辐射影响渗透在闽南地区的乐种中。因而以南管为载体的泉腔遂也为闽南的地方乐种吸收运用,如梨园戏、泉州木偶戏…… 
    林鹤宜. 臺灣戲劇史(增修版).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15: 66. ISBN 9789863500674. 在清代台湾文献中,有七子(戏/班)、小梨园……等名称……在大陆称梨园戏,其实是1950年代戏曲改革之后才有的名称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48. ISBN 9789860435900. 因其脚色分生、旦、净、末、丑、贴、外,故旧称七子戏 
  22.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68-173. 
  23. ^ 施炳华. 南管音樂之美(台中教育大學演講稿). 2005. 
  24. ^ 卷一百八十二. 通典. 唐代. 闽越遐阻,僻在一隅,凭山负海,难以德抚。永嘉之后,帝室东迁,衣冠避难,多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 
  25. ^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45. ISBN 9787213029578.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八姓入闽 
  26. ^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47. ISBN 9787213029578. 唐代中原人有两次大规模入闽,唐高宗总章二年(669),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入闽平乱……安史之乱也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士入闽避难 
  27. ^ 郑处诲. 明皇雜錄. 唐代. 
  28. ^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45. ISBN 9787213029578. 靖康之难…… 
  29.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70–171. 闽地的第二个特色为海运发达……背山面海的地形……境内又多纵横丘陵……因此福建地区的交通向来以海运为主 
  30.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71. 唐代的泉州商业繁盛 
  31. ^ 陈奇中 (编). 金門學概論. 国立金门大学. 2017: 28. ISBN 9786269606719. 宋元时代,泉州发展成世界第一大港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14. ISBN 9787213029578. 元祐年丁卯(1087)泉州设置市舶司,一跃成为了东方贸易的大港口。据载,泉州当时与世界上40馀国都有往来……到了元末,泉州港已成为世界最大港之一 
  32. ^ 吕锤宽. 南管音樂.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11. ISBN 9789861775227. 由于南管馆阁属有艺术传承的音乐团体…… 
  33.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34. 晋书乐志记载相和歌的概况云:…… 
    薛宗明. 臺灣音樂辭典. 台湾商务印书馆. 2003: 299. ISBN 9789570518191. 南管“曲”部分,唱者执拍板,用“上四管”乐器伴奏,保留汉代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遗风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41-43. ISBN 9787213029578. 将南音的渊源发展归结为……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6. ISBN 9789860435900. 就南管音乐的唱奏方式看,它保存了汉代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遗风 
  34.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29. “南管”之以“丝竹”为名,纯然是因其乐队编制以丝、竹两类乐器为主之故……丝竹之名始见于周礼春官……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丝”是弦乐器,“竹”是管乐器。迄至今世,“南管”仍然祖袭此义,而称“丝竹”、“丝竹乐” 
  35. ^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47. ISBN 9787213029578. 从现存的音乐史料来看,晋代的清商乐是从汉代的相和歌发展而来的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38. 相和、清商正因其取义层次不同,彼此可以涵融相包…… 
  36. ^ 卷十九. 宋書. 南朝梁. 尚书令王僧虔上表言之,并论三调哥曰…… 
  37. ^ 卷二十九. 舊唐書. 五代十国. 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也,汉世谓之三调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61. 乐府古辞考述清商之起曰:“古诗云:‘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又云:‘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归。’可见清商之名起于汉代。” 
  38. ^ 吕锤宽. 南管音樂.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11. ISBN 9789861775227. 表19:南管之管门名称比较表…… 
    泉州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泉州市文化局. 泉州南音藝術.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8: 55. ISBN 7805340536. 南音的四个管门中,除了五空管的调式与清调基本相同外,倍思管类似平调,以宫为主;四空管类似瑟调,以角、羽为主。只有五空四亻ㄨ管的曲子,与清商三调无关 
    卷一百九. 魏書. 北齐. 其瑟调以宫为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宫〔应为角〕为主 
    丘琼荪. 燕樂探微.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37-40. ISBN 9787532506323. ……依此,则《魏书》原文应作……平调以角为主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7. 这种音乐体制非常严谨,韵节雅正,曲调悠扬……认为这种音乐出自唐宋宫廷,而学者也以为……它的清唱弹奏又有相和清商的遗风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41. ISBN 9787213029578. 将南音的渊源发展归结为…… 
  39. ^ 卷二十一. 宋書. 南朝梁. 相和……大曲 
  40. ^ 40.0 40.1 40.2 吕锤宽. 從生態史觀論大曲之展演型態. 黄钟 (武汉音乐学院). 2017, (4). 
  41. ^ 高帝紀. 漢書(顏師古註). 令趋销印……趋读曰促。促,速也 
  42. ^ 郭茂倩. 樂府詩集 卷三十三. 宋代. 清调曲一……其器有笙、笛……篪、节、琴、瑟、筝、琵琶八种。歌弦四弦。张永录云:未歌之前,有五部弦,又在弄后。晋、宋、齐,止四器也 
    郭茂倩. 樂府詩集 卷三十六. 宋代. 瑟调曲一……其器有笙、笛、节、琴、瑟、筝、琵琶七种,歌弦六部。张永录云:未歌之前有七部,弦又在弄后。晋、宋、齐止四器也 
  43.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41. 虽不载四种乐器为何……但至少可以证明,自魏明帝曹叡分相和为二部以来,精简乐制以作更深一层的艺术表达,始终是清商乐的发展趋势;南朝晋宋止用四器,乐曲必然更为清雅,歌者也必然更见细腻 
  44. ^ 卷四十六. 南齊書. 南朝梁. 雅乐正声鲜有好者。惠基解音律,尤好魏三祖曲及相和歌,每奏,辄赏悦不能已 
  45. ^ 卷二十八. 舊唐書. 五代十国. 开皇九年平陈,始获江左旧工及四悬乐器,帝令廷奏之,叹曰:此华夏正声也……乃调五音为五夏、二舞、登歌、房中等十四调,宾、祭用之。隋氏始有雅乐……隋世雅音,惟清乐十四调而已 
    卷二十九. 舊唐書. 五代十国. 清乐者,南朝旧乐也。永嘉之乱,五都沦覆,遗声旧制散落江左……后魏孝文、宣武用师淮汉,收其所获南音,谓之清商乐。隋平陈,因置清商署,总谓之清乐。 
  46. ^ 卷十四. 唐六典. 唐代. 太乐署教乐…… 
  47. ^ 葛晓音. 盛唐清樂的衰落和古樂府詩的興盛. 社会科学战线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1994, (4). 
    卷八十九. 新唐書. 北宋. 敬德晚节,谢宾客不与通。饬观沼,奏清商乐,自奉养甚厚…… 
  48. ^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44. ISBN 9787213029578. 隋唐时期,拍板…… 
  49. ^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编委会. 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 13. 甘肃文化出版社. 1999: 435. ISBN 9787806084885. 今福建南音之拍板为五片木板用索系成,也以两手合击发音(左手三片、右手两片)以节乐。鉴于今日各种戏曲、曲艺所用之拍板已与唐代拍板大异其趣,故福建南音之拍板,实可誉之谓古风独存 
  50.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88. 隋唐以前,凡称琵琶率皆此类“盘圆柄直”的琵琶……另类琵琶的形制与上殊异,有梨形共鸣箱,即今日之琵琶。其原产地乃西域胡中;隋唐以前一直以“曲项琵琶”为称,因其颈项曲长也。唐代胡乐既盛,其器大行,遂独据琵琶之名 
  51. ^ 51.0 51.1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89. 唐世及其前代的曲项琵琶(包括五弦琵琶)最大的特征有二:一、横弹,二、以大拨弹。第一点特征今日犹见于南管音乐中,这是南管音乐极为特殊的地方;足以证明其历史之悠远。而观诸现存其他乐种如弹词类,皆为竖弹;所以有此姿势上的改变,应该是由于音域扩充之故……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6. ISBN 9789860435900. 琵琶横抱,与唐宋时期相同 
  52. ^ 刘昫. 卷二十九. 舊唐書. 五代十国. 旧琵琶皆以木拨弹之…… 
  53. ^ 韦绚. 劉賓客嘉話錄. 唐代. 
  54. ^ 54.0 54.1 吕锤宽. 南管音樂.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11. ISBN 9789861775227. 洞箫的长度,南管文化圈的说法皆一致地云为一尺八寸……有些学者江南管洞箫称之为尺八,然此并非南管文化圈的惯用语汇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98. ……仍保持一尺八寸的尺八之制。其实度量之法,代有歧异……但南管之坚持此种规格,亦可觇其与唐代尺八的渊源传承 
    陈旸. 卷一百二十二. 樂書. 北宋. 唐制尺八取倍黄锺九寸为律 
    陈旸. 卷一百四十八. 樂書. 北宋. 箫管之制,六孔,旁一孔加竹膜焉,足黄锺一均声。或谓之尺八管,或谓之竖笛,或谓之中管,尺八其长数也 
    陈正生. 尺八研究. 尺八古琴考.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 5-9. ISBN 9787806921685. 尺八之名始于唐代,而“尺八”之器早已存在……吕才为了正雅乐,设计了符合十二律吕的尺八 
    应有勤. 中日尺八一脈相承. 尺八古琴考.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 38. ISBN 9787806921685. ……名称广义化 
  55. ^ 林谷芳 (编).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0: 76. ISBN 9789570276565. 南管演奏时以琵琶为领奏,率先捻指起音,随后箫声加入,三弦、二弦亦自然溶入帮衬 
  56. ^ 蔡宽夫. 蔡寬夫詩話. 宋代. 唐起乐皆以丝声,竹声次之,乐家所谓细抹将来者是也。故王建《宫词》云:“琵琶先抹《绿腰》头,小管丁宁《侧调》愁。”近世以管色起乐,而犹存细抹之语,盖沿袭弗悟尔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42. 常以琵琶先出,而后众器从之。此种情形自然亦可上溯清商,然而确凿的根源仍在唐世。宋《蔡宽夫诗话》…… 
  57. ^ 彭乘. 續墨客揮犀 卷七. 宋代. 又问:“今州郡有公宴将作曲,伶人呼‘细末将来’,此取何义?”对曰:“凡御宴进乐先以弦声发之,然后众乐和之,故号‘丝抹将来’。”今所在起曲遂先之以竹声,不唯讹其名,亦失其实矣 
  58. ^ 王国维. 宋元戲曲史.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4: 118. ISBN 9789570510614. 盖丝抹一语,既讹为细末,其义已亡 
  59. ^ 丘琼荪. 燕樂探微.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ISBN 9787532506323. 
  60. ^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41. ISBN 9787213029578. 将南音的渊源发展归结为……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36. 成为内容复杂,型制完备的“大曲” 
  61. ^ 王安潮. 唐代大曲結構名辭考. 黄钟 (武汉音乐学院). 2011, (3): 55. 出现“拍板”的声音 
  62. ^ 泉州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泉州市文化局. 泉州南音藝術.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8: 43. ISBN 7805340536. 从南音与唐燕乐、《敦煌曲子》的类同点来看……(一)始缓终急的板式连接规律。南音一般由散板开始,至慢板8/4接中板4/4再到快板2/4或1/4,最后散板一句结束,这与唐《大曲》之歌头缓拍,入破急拍之格同,正像白居易听了《乐世》大曲后写的诗句那样:"管急弦繁拍渐稠,《绿腰》宛转曲终头"…… 
  63. ^ 王安潮. 唐代大曲結構名辭考. 黄钟 (武汉音乐学院). 2011, (3): 55. 大曲所反映出的突出结构特征……渐变原则 
  64. ^ 叶栋. 唐大曲曲式結構.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1989, (3): 59. 素有唐乐遗韵、古乐活化石之称的"南音"……与大曲关系的渊源密切……因而十六套谱……皆不同程度或分别具有前述唐大曲的规律特点,包括逆行变奏、板式文化、蛇脱壳型和变奏循环等等 
    王安潮. 唐代大曲結構名辭考. 黄钟 (武汉音乐学院). 2011, (3): 52. 其中叶栋之文,在自己解译古谱的曲谱基础上,对唐大曲结构的乐句进行了较为细微的分析 
  65. ^ 泉州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泉州市文化局. 泉州南音藝術.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8: 43. ISBN 7805340536. 从南音与唐燕乐、《敦煌曲子》的类同点来看……(二)唐《大曲》各乐段都使用"重尾"手法,各段都有一个相同的叠句构成的尾声,抄于五代的《敦煌卷子》 25 首小曲也采用这种音型相同或重尾的结束句。南音的"谱"也多采用曲调相同的重尾手法来结束,如《阳关曲》、《四时景》、《走马》、《归巢》、《四不应》等 
    吴钊, 刘东昇. 中國音樂史略.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3: 103. ISBN 9787103011737. 此外唐代大曲各个乐段还大量使用了"重尾"的手法,即各段均有一个相同的叠句构成尾声 
  66. ^ 薛宗明. 臺灣音樂辭典. 台湾商务印书馆. 2003: 31. ISBN 9789570518191. 南管器乐谱,唐宋遗制,多有古“大曲”遗风 
  67. ^ 67.0 67.1 吕锤宽. 南管的歷史與人文概述. 南管音樂.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11. ISBN 9789861775227. 元刊本的陈旸《乐书》 ……韩国的古代音乐文献《乐学轨范》……从琴筒、琴柱、弦轸安置的位置等三项特征,可以看出用于南管的两根弦擦奏式乐器,完全相同于唐代的奚琴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95. 胡琴二轸,弦系于轸末……二弦亦二轸,但弦系于轸头……此乃宋代奚琴系弦之法 
  68.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90-91. 三弦……须至元代以后乃于史有征 
  69. ^ 李成渝,林青,马彦. 四川省廣元縣羅家橋一、二號墓伎樂石雕的研究. 音乐探索 (四川音乐学院). 1985, (1): 50–54. 
    何昌林. 三絃-渤海琴(鍁琴、鍬琴、秋琴).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 1989, (4): 12–14. 
    高敏. 三絃歷史研究述要.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 1996, (3): 39. 四川……出土的三弦伎乐石雕确定了三弦正式出现时期为南宋 
  70.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90. 琵琶则已改为手弹……上四管大体编制,在宋元之交应当已具规模了 
  71.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5. ISBN 9789860435900. 南管音乐从七撩拍到叠拍的曲目,涵盖了艺术性极高,类似宋代词乐中慢词的演唱,一直到…… 
    林谷芳 (编).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0. ISBN 9789570276565. 如唱曲讲求咬字转韵、抑扬顿挫 
    赵义山,李修生. 中國分體文學史 詩歌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211. ISBN 9787532529605. 慢词特点在于调长拍缓,富于变化……由此可见慢曲节奏之慢了。至于其音乐变化,张炎《词源》卷下说:“慢曲不过百馀字,中间抑扬高下,丁、抗、掣、拽,有大顿、小顿、大住、小住、打、掯等字。真所谓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汇汇乎端如贯珠之语,斯为难矣。” 
  72. ^ 蔡崇禧. 論宋代士大夫的賞花風氣. 东方文化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 2015, 48 (1). 
  73. ^ 大觀宋朝:風雅美學的十個側面立體.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20. ISBN 9789888694426. 
    閑情四事-探訪古人花、香、畫、茶的世界. 国立故宫博物院. 2022. ISBN 9789575628574. 
  74. ^ 侯迺慧. 宋代園林及其生活文化. 三民书局. 2020. ISBN 9789571466934. 
  75. ^ 许晟. 遇見宋瓷. 三联书店. 2021. ISBN 9789620447952. 
  76. ^ 参见美学
  77. ^ 77.0 77.1 77.2 Piet Van der Loon. The classical theatre and art song of South Fukien: a study of three Ming anthologies. SMC Publishing. 1992. ISBN 9789576381072. 
    孙星群. 四百年前福建南音刊本的發掘-讀《滿天春》《鈺妍麗錦》《百花賽錦》. 音乐研究 (人民音乐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4, (2): 58–64. 一是《精选时尚新锦曲摘队》(简称《钰妍丽锦》),此孤本自1753年藏于德国德累斯顿萨克森州立图书馆;一是《新刊弦管时尚摘要集》(简称《百花赛锦》),此孤本自1753年藏于萨克森州立图书馆 
    林珀姬. 南管音樂門頭探索(三)-從知見曲目探索明刊本〔雙〕與〔背雙〕相關曲目. 关渡音乐学刊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 2008, (9): 7–44. 
    温秋菊. 在東方:南管曲牌與門頭大韵.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3. ISBN 9789860263206. 此即汉学家…… 
    王樱芬. 從明刊絃管選本看南管曲簿的持續與變遷 (报告). 国立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 6. 2003. 《丽锦》和《赛锦》除曲牌名外还注有滚门……《赛锦》是现存最早标有拍位记号的南管曲簿 
  78. ^ 78.0 78.1 林珀姬. 南管音樂門頭探索(三)-從知見曲目探索明刊本〔雙〕與〔背雙〕相關曲目. 关渡音乐学刊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 2008, (9): 7. 透过手抄本的蒐寻,发现《明刊三种》中,有60首七撩拍曲目,至今仍保存在手抄本中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28. ISBN 9789860435900. 七撩大曲 
    王樱芬.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從明刊絃管選本看南管曲簿的持續與變遷 (报告). 国立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 2003. 根据龙彼得教授的比对,《明刊三种》中共有103首目前仍存于现今南管曲簿中,而且有不少是目前仍在传唱的名曲 
  79. ^ 孙星群. 四百年前福建南音刊本的發掘. 音乐研究 (人民音乐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4, (2): 59. 雅调,乃曲调文词高雅、规范之谓……上述两种弦管本的标题中……能盛于明,其形成则多应在明之前的元、宋了 
  80. ^ 80.0 80.1 80.2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器樂篇.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 89. ISBN 9789571147055. 《文焕堂指谱》刊刻于1857年,《琵琶指法》抄写于1846年,《升平奏指谱集》由曾省先生于1935年根据泉州升平奏的古老抄本重新抄誊,《泉南指谱重编》由林霁秋于1912年编辑刊刻,《闽南音乐指谱全集》由刘鸿沟于1953年编辑出版 
    温秋菊. 在東方:南管曲牌與門頭大韵.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4-5. ISBN 9789860263206. 2005年发掘的袖珍型手抄本《道光指谱》(1846,清道光二十六年),及2000年发现,2003年复印的《文焕堂指谱》(1857,清咸丰七年刊行的刻本)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书局. 2006: 62. ISBN 9789576386787. 1914年由台湾刊印林祥玉的《南音指谱》 (原名《弦管源流》,疑因流传过程封面残缺而致此书名称不一)
    御前清唱近聞. 日日新报. 1914-11-02. ……以其平生所得编成弦管源流一部 
    陈恩慧;陈瑜. 絃管“名指”《金井梧桐》記譜衍進史探. 中国音乐学 (中国音乐学院). 2016, (4): 109. 迄今发现最早附弦管工ㄨ谱记谱的古文献…… 
  81. ^ 文焕堂主人小涯章焕 (编). 文煥堂初刻指譜. 咸丰七年. 予得古谱一部,历诸公校对无差,予不敏,不敢秘,刊刷于世 
  82. ^ 82.0 82.1 82.2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382. ISBN 9789571134086. 编于清咸丰七年(1857),刊于同治十二年(1873)的《文焕堂初刻指谱》中,有三十六套“指”,十二套“谱”……在台湾普遍被使用的刘鸿沟之《闽南音乐指谱全集》,完成于1953年,收录有“指”四十八套,“谱”十六套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书局. 2006: 62. ISBN 9789576386787. 参照乐人俗称“内套”有36套、“外套”有12套的说法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器樂篇.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 72-81. ISBN 9789571147055. 下方且有“五少先生将三十六套头句合为一曲以免后人混争”的注记……有十三套说与十六套说,如为后者,仍区别为内套13套,外套(或套外)3套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35. ISBN 9789860435900. 逐渐由36套(内套)演变成48套指套(除36套外,另十二套为外套,而大陆地区目前已发展到52套)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35. 今就现存十三套考此三外套,知外套之曲乃由十三套中摘遍变化而成,确属晚出,可无疑义 
  83.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98. ……五人,进京合奏于御苑,管弦涤鬯,声调谐龢;帝大悦,除其官弗受,乃赐以纶音,曰:“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并赐彩宫灯之属以归焉 
    康熙字典. 1716. 鬯与畅同 
    林茂贤. 臺灣傳統戲曲. 国立台湾艺术敎育馆. 2001: 198. ISBN 9570283696. 又奏了一曲【百鸟归巢】来表达心中的想法;皇帝了解曲中的暗示之后,准许乐师们回家,又赐给他们“五少芳贤”、“御前清客”等荣耀,临行前又赐“九曲黄龙伞”、金丝宫灯 
  84. ^ 林茂贤. 臺灣傳統戲曲. 国立台湾艺术敎育馆. 2001: 198. ISBN 9570283696. “足踏金狮”……乐师坐在太师椅上,为了方便演奏,必须盘腿而坐。康熙皇帝……将自己用来垫脚的金狮拿出来,供乐师们使用 
  85.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99. 所谓“御前清客”之说并非始于近代,而是早在嘉庆年间就有如此记载…… 
  86. ^ 86.0 86.1 86.2 86.3 86.4 86.5 86.6 Wang Ying-Fen. Amateur Music Clubs and State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2003, (9). 
  87. ^ 87.0 87.1 陈郁秀. 音樂台灣一百年論文集. 白鹭鸶文敎基金会. 1997: 75–80. ISBN 9789579851800. ……日本官方贵族对于南管的尊重,尤其是当时的裕仁皇太子……并且赐给台北的南管馆阁各馆一面锦旗,上面绣著“皇太子殿下御行启纪念”等字样(注12)。这个盛举曾在台北(甚至台湾)掀起一股学习南管的热潮……在这“禁鼓乐”期间,唯独南管活动似乎未被禁止,一方面是因为它安静优雅,一方面因为它在日人眼中地位崇髙 
  88. ^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現況與發展. 国立台湾传艺总处筹备处传艺中心. 2009: 209–210. ISBN 9789860175295. ……以培养小学师资为目的,主修以及理论教学设计并无异于一般大学的音乐系,仍以……为内容……新增的课程多为选修……作用并不大 
  89. ^ 许常惠文化艺术基金会. 南北管音樂藝術研討會論文集.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4: 119. ISBN 9789570193329. 但是由于目前中小学的音乐老师……对传统音乐并不熟悉,因此添加的课程形同虚设 
    民間藝術綜合論壇論文集.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5: 145–146. ISBN 9789860019988. 中小学传统音乐课程仍无法扎实……大学校院的音乐系所理当开设与传统音乐相关的必修课程,未来的音乐教师才能拥有专业的知识,以负起教学任务 
  90.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歌樂篇.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前言. ISBN 9789571138855. 缺了满腹乐曲以及技艺精湛的音乐家……音乐教育的偏差,技术养成训练……传统音乐在后继无人的情形下,部分的音乐艺术因而消失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現況與發展. 国立台湾传艺总处筹备处传艺中心. 2009: 389–407. ISBN 9789860175295. 台湾传统音乐的展望……当前存在的问题为演奏人才的缺乏,以及连带所产生的欣赏人口问题 
  91. ^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64. ISBN 9787213029578. ……受到严厉的批判和冲击,南乐团被迫解散……等曲馆也相继停止活动 
  92. ^ 92.0 92.1 Wang Ying-Fen. Amateur Music Clubs and State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2003, (9): 167. 这主要是因为台湾南管音乐崇高的社会地位……以及中外学者对其学术价值的肯定 
  93. ^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歌樂篇.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26. ISBN 9789571138855. 一九八二年,南声社首次前往欧洲的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国演奏 
    陈郁秀. 音樂台灣一百年論文集. 白鹭鸶文敎基金会. 1997: 88. ISBN 9789579851800. 在法国汉学家施博尔的安排下,一九八二年台南南声社赴欧洲巡回演出 
    陈美娥(演讲者). 千載清音 臺灣南管的前世今生. 2017-09-27 [2018-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94. ^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歌樂篇.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26. ISBN 9789571138855. 其中以在巴黎的法国国家广播公司之演奏会最为突出,音乐会由……晚上十点至第二天六点,创下南管演奏会时间最长的纪录。根据法国主要报纸的报导,该场音乐会深获爱乐者的赞赏 
    陈郁秀. 音樂台灣一百年論文集. 白鹭鸶文敎基金会. 1997: 88. ISBN 9789579851800. ……欧洲巡回演出,其艺术及学术价値获得极高的评价…… 
  95. ^ 陈郁秀. 音樂台灣一百年論文集. 白鹭鸶文敎基金会. 1997: 88. 在施博尔的继续策画下……陆续邀请南声社数度赴欧录音,终于完成该社名曲脚蔡小月的唱曲全集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 歌樂篇.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26. ISBN 9789571138855. ……该次的主要目的为录制南管唱片,由法国国家广播公司出版六张……内容全部为蔡小月女士演唱的南管曲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1: 10. ISBN 9789860303490. 台北上扬公司也代为出版了在法国录制的蔡小月南管散曲CD六张 
  96. ^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书局. 2006: 218. ISBN 9789576386787. 南声社的法国之旅引发台湾媒体对南管音乐的重视,不仅迅速地带动台湾南管热,也打开南声社及唱曲者蔡小月的知名度,成为台湾南管音乐的典型 
    陈郁秀. 音樂台灣一百年論文集. 白鹭鸶文敎基金会. 1997: 88. ISBN 9789579851800. 欧洲的成功演出透过台湾媒体的报导及学者们的为文引介,使得南管的社会知名度顿时提高 
  97.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16. ISBN 9789860435900. 蜕变与新声……文革结束后……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64. ISBN 9787213029578. 1978年,南音开始复办 
  98.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16. ISBN 9789860435900. 泉厦的音乐文化复兴工作,在政府单位指导下积极进行,南音活动如雨后春笋……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64. ISBN 9787213029578. 厦门市文化局对此给予了倾心关注和大力支持 
  99. ^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64. ISBN 9787213029578. 厦门南音的创新是有历史传统的 
    宋瑾. 南音傳承的保值問題. 泉州南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4: 98. ISBN 9787561553671. 过度开发南音的经济价值,往往将它“现代化”,改变南音的原有韵味,从而将传统南音边缘化,并降低它的现实功能和价值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16. ISBN 9789860435900. 
  100.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16–21. ISBN 9789860435900. 蜕变与新声…… 
  101. ^ 王心心 at TEDxTaipei 2013. 2014-02-06 [2023-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6). 
    陈美娥. 千載清音 臺灣南管的前世今生. 2017-09-27 [2018-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林珀姬. 2015年臺灣音樂生態觀察與評述報告-傳統音樂類 (报告): 4. 
  102. ^ 102.0 102.1 林珀姬. 2012年度南管音樂活動觀察與評介 (报告). 自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南音”(南管)为“人类无形文化遗产”……引起更多有识之士注意到南管音乐的美与艺术性……各地馆阁…… 
    林珀姬. 2015年臺灣音樂生態觀察與評述報告-傳統音樂類 (报告). ……已回头开始注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也有不少人开始投入学习,这是非常可喜可贺的现象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21. ISBN 9789860435900. 2009年9月底,南管音乐继古琴、昆曲之后,登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岸也分别针对南音作保存者的登录…… 
  103. ^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84. ISBN 9787213029578. 泉州南音由指、谱、曲三大部分组成 
    Nora, Yeh. Nanguan Music Repertoire: Categories, Notation, and Performance Practice. Asian Music. 1988: 32. There are three distinct basic categories of music in nanguan repertoire: zhi (vocal suites), pu (instrumental suites), and qu, (individual songs)……Zhi and pu have often been compiled together……In reading the three divisions of nanguan, zhi--pu--qu is the sequence normally adopted; other orders are seldom found. 
  104. ^ 林谷芳 (编).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0. ISBN 9789570276565. 南管乐界最重视指套,认为指套最足以代表南管乐的精华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35. 兼其体制庞大,音容庄雅,因此泉人皆以此谱乐即唐宋大曲之旧轨遗风,近日学者亦有此论 
  105. ^ Nora, Yeh. Nanguan Music Repertoire: Categories, Notation, and Performance Practice. Asian Music. 1988: 38. 
  106. ^ 106.0 106.1 陈恩慧. 泉州南音傳承教育的再思考 - 基于不同階段南音教育的探究.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 86–87. 南音需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方可逐渐领会,掌握其文化价值和奏唱法,短期的南音培训显然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纵观南音教育的现状及上文所述各阶段南音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其根本问题是师资问题 
  107.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ISBN 9789860342987. 有声无韵 
  108.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37. 
  109.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15–16. ISBN 9789860435900. 这五大套是……各套的演奏时间大约在30-45分钟之间 
  110. ^ 吕锤宽. 泉州南音(絃管)集成 1. 人民出版社. 2016: 21. ISBN 9787010170039. 组成指套的单位称节或章,系沿用弦管文化圈之说…… 
  111. ^ 111.0 111.1 Nora, Yeh. Nanguan Music Repertoire: Categories, Notation, and Performance Practice. Asian Music. 1988: 35. In performance, section of a suit must be played without any break. 
  112. ^ 吕锤宽. 絃管總論. 泉州南音(絃管)集成 1. 人民出版社. 2016. ISBN 9787010170039. 用于指套中的文本体系,统称为指词 
  113. ^ 林谷芳 (编).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0. ISBN 9789570276565. 指套虽然都有唱词,但一般皆只奏不唱 
  114. ^ Nora, Yeh. Nanguan Music Repertoire: Categories, Notation, and Performance Practice. Asian Music. 1988: 34. This practice has led to the belief that the music is much more signifigant and older than the words. Perhaps this is why it is permissible to perform zhi without a singer. 
  115. ^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384. ISBN 9789571134086. 曲辞在正式演奏时通常不歌唱,而其存在,则显示此形式,早期有可能被演唱。至于对于现今的演奏者,曲辞除了有帮助记忆的功能外,也有乐人认为,曲辞声韵可能影响音高旋律走向 
  116. ^ 116.0 116.1 林谷芳 (编).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0: 77. ISBN 9789570276565. 南管以本嗓演唱,偏重在较高音域的声腔表现 
    施懿琳 等著. 臺閩文化概論.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136. ISBN 9789571172644. 唱时用本嗓,讲究咬字与行腔的顿挫韵味 
    许常惠文化艺术基金会. 南北管音樂藝術研討會論文集.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4: 135. ISBN 9789570193329. 民国四十年代以前,馆阁曲脚以男性为主,男性曲脚必须以“正声”演唱,亦即与女性曲脚相同的音高演唱,如以低八度演唱,则仅能称为“低吟” 
    吕锤宽. 絃管總論. 泉州南音(絃管)集成 1. 人民出版社. 2016. ISBN 9787010170039. 指套、曲、谱都依照乐曲的管门演奏唱……称原来的管门为正管 
    徐大椿. 樂府傳聲. 乾隆九年(1744). 逼紧其喉,而作雌声者,谓之阴调;放开其喉,而作雄声者,谓之阳调……然即阴调之中,亦有阴阳之别,非一味逼紧也。若阳调中之阴阳,放开直出者为阳之阳,将喉收细揭高,世之所谓小堂调者,为阳之阴……然逼紧之字,亦间有之,高调之曲,连转几字几腔,层层泛起,愈转愈高,则音必愈细 
  117. ^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歌樂篇.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5: 110. ISBN 9789571138855. 相较于……南管曲的篇幅可谓相当长…… 
  118. ^ 以常用行腔方式而论,所有指套皆用到“仜”,而甚者至“仕”以上。
    Nora, Yeh. Nanguan Music Repertoire: Categories, Notation, and Performance Practice. Asian Music. 1988: 34. Because many pieces demand from the singer a high tessitura and wide range of a professional calibre, few vocalists can perform zhi. 
    张真好,陈敏红(编校). 泉州南音指集.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 ISBN 9787561526644. 
    陈恩慧. 絃管唱曲之“頓挫”研究.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7, (4): 99-100. 这种装饰音的音高往往高于骨干音,也是弦管人最常使用的一种润腔方式……两个骨干音“亻ㄨ”(b¹)之间加入了上行装饰音“仜”(d²) 
    Jan E. Bickel. Vocal Technique: A Physiologic Approach, Second Edition. Plural Publishing, Incorporated. 2016: 83. ISBN 9781944883348. Tenor……This is the highest category of the male voice, with a general range from c to c² 
  119. ^ 心心南管. 南管〈勸哥哥〉(指《小姐聽起》選段). [2023-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4). 
  120. ^ 120.0 120.1 120.2 120.3 许常惠文化艺术基金会. 南北管音樂藝術研討會論文集.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4: 30. ISBN 9789570193329. 七撩曲一拍七撩,为速最缓,曲理最深……唯饱学之“大曲脚”能为之,擅唱的乐人终其音乐生涯能习得数曲者便属不易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46. ISBN 9789860342987. 三撩拍以上的曲目,演唱的速度慢、技巧多,称为上撩曲,不是一般初学者所能胜任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現況與發展. 国立台湾传艺总处筹备处传艺中心. 2009: 160. ISBN 9789860175295. 南管曲属于快板的叠拍类乐曲,速度上仍比西洋古典音乐的行板类稍慢些,至于三撩或七撩,西洋古典音乐则无类似的缓慢速度 
  121. ^ 南管曲詞注釋念讀欣賞--套曲. [2018-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3). 
    孙星群. 千古絕唱:福建南音探究.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96: 1. 指,是叙唱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 
  122. ^ 蒋菁, 管建华, 钱茸. 中國音樂文化大觀.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482. 指套曲目多以男女爱情的悲欢离合和古代妇女不幸遭遇为题材 
  123. ^ Nora, Yeh. Nanguan Music Repertoire: Categories, Notation, and Performance Practice. Asian Music. 1988: 35. All convey passivity, profound and melancholic feelings …… 
    林谷芳 (编).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0. ISBN 9789570276565. 指套……雅化…… 
  124.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15. ISBN 9789860435900. 各馆阁弦友交流活动时,常以“五大套”指套作为必备曲目,这五大套是《趁赏花灯》、《一纸相思》、《自来生长》、《心肝跋碎》、《为君去时》 
    温秋菊. 在東方:南管曲牌與門頭大韵.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38. ISBN 9789860263206. 昔日馆阁弦友交流或整弦活动时,“指”类曲目必先准备“八大套”或“五大套” 
  125.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35–36. ISBN 9789860342987. 再加上《山坡羊.我一身》、《汤瓶儿.我只处心》就成了七大套……《中倍.趁赏花灯》为外对,故再加上内对《中倍.锁寒窗》等共八大套……这八大套已经涵盖了南管音乐中最重要的门头 
  126.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36. ISBN 9789860435900. 指尾…… 
    温秋菊. 在東方:南管曲牌與門頭大韵.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38. ISBN 9789860263206. 最常见的现象则是演奏指尾,亦即…… 
    心心南管. 南管 勸哥哥(王心心小姐演唱). [2023-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4). 
  127. ^ 心心南管乐坊. 金門翟山坑道演出「百鳥歸巢入翟山」(魚沉雁杳選段). [2018-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128. ^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52. ISBN 9787213029578. 大谱的内容一般都是借咏物以抒怀 
  129.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34-35. “谱”是有声无词的但曲,其结构是以数节(章)自成段落,各具标题的音乐组合而成。如“梅花操”即分…… 
  130. ^ Nora, Yeh. Nanguan Music Repertoire: Categories, Notation, and Performance Practice. Asian Music. 1988: 37. when a whole pu suite is performed it is played from begining to the end without any break between sections. 
  131.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35. 与戏曲或散曲中连缀诸多曲牌以成一套数的形式迥然不同,乃是就某一主题加以反复衍申之变奏曲段…… 
  132. ^ 参见历史
  133. ^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52. ISBN 9787213029578. 大谱的内容一般都是借咏物以抒怀……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奇特高远的意境…… 
  134.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37. “谱”乐的演奏是南管中最清雅庄重者 
  135.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37. ISBN 9789860435900. ……合称四梅走归,为南管音乐著名的四大谱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37. 以上四曲,可谓“谱”乐中之代表作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400. ISBN 9789571134086. 器乐表现最为丰富的,为“谱”这种乐曲形式。而“谱”中的“四大谱”,更各自具备了上四管乐队中,其中一种弦管乐器的技术精华…… 
    林珀姬. 聽見臺灣南管歷史的聲音兼談臺灣南管音樂的發展-從臺灣南管有聲出版品說起(1980-2005). 关渡音乐学刊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 2005: 208. 汉唐乐府有声出版品……《中国千年古乐—南管》……邀请台北地区的南管人参与,此 2CD 曾获行政院新闻局颁发最佳唱片、最佳演奏、最佳制作人三项“金鼎奖” 
  136.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43. 曲只供演唱,习称“散曲” 
  137. ^ Nora, Yeh. Nanguan Music Repertoire: Categories, Notation, and Performance Practice. Asian Music. 1988: 38. …… The qu are, therefore, the most popular of the three categories. 
  138. ^ 简上仁. 福爾摩沙之美:臺灣的傳統音樂.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2001: 93. ISBN 9789570100327. “曲”则有数千首之多,故有所谓“词山曲海”之说 
  139. ^ Nora, Yeh. Nanguan Music Repertoire: Categories, Notation, and Performance Practice. Asian Music. 1988: 31–70. ……that is, the music in which the voice occupies the central role and the instruments are of secondary function, to accompany the singing.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57. ISBN 9789860435900. 凤头气 以凤鸟头上,上扬美丽的一绰羽毛,形容唱曲的韵势之美。据吴昆仁先生言:指与曲不同,指畏凤头气,曲则须讲求凤头气 
  140. ^ 泉州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泉州市文化局. 泉州南音藝術.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8: 86. ISBN 7805340536. 散曲多由一支曲牌构成,散曲中之集曲是由诸多曲牌构成,如《巫山十二峰》、《十八飞花》、《十三腔》等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歌樂篇.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104. ISBN 9789571138855. 分为单曲类以及集曲类……属于集曲式的南管曲,仍可透过曲名予以辨识:一为曲名之中有“反”字者……第二种情形为曲调名称中带有数目字者…… 
  141. ^ 昭君出塞 – 王心心. [2023-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4). 
    王耀华,刘春曙. 福建南音初探.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9: 240. ……诸如《山险峻》、《出汉关》、《把鼓乐》、《听见雁声悲》、《心头伤悲》……名曲 
  142.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16. ISBN 9789860342987. 曲的长度短则4-5分钟,长则20-25分钟,甚至超过30分钟以上,目前大曲已少人演唱,较常被演唱的小曲目被称为笼面曲,如〈非是阮〉、〈望明月〉、〈冬天寒〉、〈山不在高〉、〈元宵景致〉等等 
  143. ^ 徐智城. 套曲大倍齊雲陣的打譜與詮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0年6月. 
  144.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72-74. ISBN 9789860435900. 
  145. ^ 吴梅. 卷八.南雙調.過曲下.黑䗫序. 卢前 (编). 南北詞簡譜. 1939. 旧谱作斗虾䗫、斗黑麻、虾蟆序,皆传讹也 
    李毓芳. 南管套曲《黑麻序套》的研究. 台湾音乐研究 (台湾音乐学会). 2007, (4). 
  146. ^ 146.0 146.1 林珀姬. 百拍大倍齊雲陣套曲. 彰化县文化局. 2012. ISBN 9789860321470. 
    林珀姬. 2010年度南管音樂活動觀察與評介. [2018-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1). 琵琶手徐智城……箫脚魏伯年……弦手黄俊利……三人独撑全场不换手,四位曲脚轮流演唱全套的《大倍齐云阵》曲目,并由华声南乐社三位团员协助三弦演出,全场以三个小时,乐不断声的方式演出 
  147. ^ 林秋华 & 振声社. 古老音樂的智慧 · TEDxTainan. 事件发生在 12:40. 2018-04-10 [2018-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9). 上四管(顶手家私) 
  148.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90. 曲颈、四轸、四弦、四相九品(按:相以称颈部柱位,品以称面板上柱位) 
  149.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90. 面板左右有半月型凹槽以为音窗,此点与日本正仓院藏唐代曲项琵琶曾无纤芥之差 
    王秀怡. 南音與“南琶”. 福建艺术 (福建省艺术研究所). 2010, (4): 52. 双开凤眼,颈窄腹扁……与日本正仓院所藏奈良时期从中国传去的五把唐代曲项琵琶的形制相似 
  150. ^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93. ISBN 9787213029578. 琵琶桶,即琵琶的背,成梨状。制作材料选用老杉木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书局. 2006: 37. ISBN 9789576386787. 与杉木制成的琴身 
  151. ^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93. ISBN 9787213029578. 或于其上精雕细刻书法艺术作品,诸如“佩环”、“凤鸣”、“龙吟”、“高山流水”、“珠圆玉润”之类的雅号;或是配上一方古朴典雅的篆刻印章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书局. 2006: 41. ISBN 9789576386787. 每一把琵琶因此都有专属的名字,刻在乐器的背部并绘以金色彩料。通常名字是从歌词、曲名或诗词中借来的三字成语,例如“九串珠”、“故乡行”、“出汉关”;有些琵琶名亦可只以二字命名 
    吕锤宽. 樂隊與樂器. 南管音樂.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11. ISBN 9789861775227. 
  152. ^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93. ISBN 9787213029578. 桐面,及琵琶的面板,因以梧桐木制作故名,成弧形凹陷状。桐面上所有的音柱均称为“徽”,用玳瑁制作而成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书局. 2006: 37. ISBN 9789576386787. 由梧桐木制成的板面 
  153. ^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书局. 2006. ISBN 9789576386787. 乐人现在还是谨守不用左手中指按弦的禁忌 
  154. ^ 曾家阳. 論南音彈撥樂器的審美思想. 艺术品鉴 Appreciation (陜西出版集团). 2017, (14): 49. 南音琵琶对其馀音的长度也有严格的要求。如果馀音太短,则声音死板缺乏生气,南音界称之为“桶声”;反之…… 
  155. ^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书局. 2006: 74. ISBN 9789576386787. 琵琶弹奏的是骨架结构基础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94. ISBN 9787213029578. 与三弦同奏乐曲的骨干音 
  156. ^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94. ISBN 9787213029578. 称南音琵琶弹奏者为“万军主帅”……乐曲中间的“撩拍过转处”也常常……乐曲即将结束时都要有明显的渐慢,这个渐慢从哪里开始、慢到什么程度,要由琵琶弹奏者控制 
  157.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78. ISBN 9789860342987. 琵琶为万军主帅,以前通常由老师级或馆先生…… 
    陈燕婷. 古老獨特的樂器. 音乐生活 (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17, (3): 20. 南音对琵琶演奏者的要求很高,琵琶演奏者要比其他演奏者更"饱腹"(即对南音乐曲要非常熟悉) 
  158. ^ 亞太傳統藝術論壇研討會論文集.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2: 247-252. ISBN 9789570108804. 琵琶,虽为众器之首,领率箫弦,却不能桀骜孤行,指挥任意,必须观察众器动静,撩拍稳当,潜移默示,尤其得关照洞箫气息,助其韵顿中节……陈美娥.1994.〈南管古典之美解析〉 
  159. ^ 林谷芳 (编).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0. ISBN 9789570276565. 拨奏式乐器,三根弦,长柄、音箱小而略呈圆形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98. ISBN 9787213029578. 弦鼓是三弦发音的共鸣体,形状为椭圆、扁平形,以红木、乌木为材料制成。鼓皮是蒙在弦鼓上的两面蟒皮 
  160.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93. 琵琶类音域较高,音色清脆……使用了音域较低、音色沉浑的三弦与琵琶搭配调剂 
    海峡两岸梨园戏学术硏讨会编辑委员会. 海峽兩岸梨園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国立中正文化中心. 1998: 347. 三弦音色浑厚沈稳……与琵琶如影随形,指法一致 
    简上仁. 福爾摩沙之美:臺灣的傳統音樂.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2001: 93. ISBN 9789570100327. 以低八度之音跟随著琵琶 
  161. ^ 吕锤宽. 為傳統獻聲:臺灣傳統樂器.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1: 94. ISBN 9789570297942. 比琵琶声部稍慢一些出声 
  162. ^ 刘承华. 中國音樂的神韻.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162. ISBN 9787211047130. 三弦……具有皮面音箱所特有的色彩。其低音区浑厚,共鸣性强 
  163. ^ 海峡两岸梨园戏学术硏讨会编辑委员会. 海峽兩岸梨園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国立中正文化中心. 1998: 347. 弥补琵琶回类之不足;与琵琶如影随形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93. 辅佐琵琶,使琵琶音声益远而清,因此弹时每让琵琶先出,而后乃承之发音 
  164. ^ 164.0 164.1 164.2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21: 362. ISBN 9789865228644. 四大谱,更具备了上四管乐队中,其中一种弦管乐器的技术精华。《四时景》中琵琶指法繁复的变化;《梅花操》中三弦撵指、高把位技巧、及后半拍切分的弹奏;《八骏马》中二弦高把位技巧及特殊技术;《百鸟归巢》中洞箫模仿鸟声的加花吹奏等等 
    黄俊利. 以「四子曲」論南管曲唱與二絃演奏法.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165. ^ 吕锤宽. 南管音樂.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11. ISBN 9789861775227. 南管洞箫以带有根部之竹子为之 
  166. ^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96. ISBN 9787213029578. 其选材和制作十分考究,依古制采用竹根部的十目九节,前挖五孔后一孔,而前五孔中的四孔,必须各刻两孔在四五节之间 
    孙星群. 千古絕唱:福建南音探究.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96: 149. 日本正仓院的八支唐代尺八,都是三节四目,一目三孔(包括后孔),上下一样粗细;南音洞箫是严格的九节十目,一目两孔……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歌樂篇.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134. ISBN 9789571138855. 制作工艺上对洞箫形制有严格的规范…… 
    魏伯年. 南管音樂系列 【唯心音樂廳206-209】. 事件发生在 1:02:40 - 1:03:43. [2018-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4). 
  167. ^ 应有勤. 中日尺八一脈相承. 尺八古琴考.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 39. ISBN 9787806921685. 甘肃嘉峪关魏晋六号墓室中西壁南侧下层砖画上的长笛的节目数恰好是十目九节……有象征意义的定式 
  168. ^ 陈正生. 尺八研究. 尺八古琴考.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 4. ISBN 9787806921685. ……这一事实充分证明,唐代尺八乃是魏晋长笛的延续与继承 
  169. ^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书局. 2006: 42. ISBN 9789576386787. 
  170. ^ 吕锤宽. 臺灣傳統樂器.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 2001: 73. ISBN 9789570297942. 双手臂略微外张,疏松自然的架式,南管人将该姿势描述为如凤凰展翅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书局. 2006: 43. ISBN 9789576386787. 展开两臂,眼看前方,乐人称凤凰展翅状 
  171.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33. 盖琵琶声断而脆,故须赖洞箫行腔引气,蔓长其声,以弥补琵琶音与音之间之空隙 
  172. ^ 172.0 172.1 172.2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书局. 2006: 74. ISBN 9789576386787. 如同三弦辅助琵琶,二弦的责任是协助箫,以若隐若现的姿态填补箫音不足或换气时的间隙 
    亞太傳統藝術論壇研討會論文集.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2: 248-252. ISBN 9789570108804. 二弦则亦步亦趋、时亮时晦地衬托洞箫之馀响……陈美娥.1994.〈南管古典之美解析〉 
    简上仁. 福爾摩沙之美:臺灣的傳統音樂.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2001: 93. ISBN 9789570100327. 二弦为洞萧之辅,以其擦弦之特质使弦音若隐若现,与箫声交织进行,相互为用,在箫声气尽之时延长其音,塡补空间,而弦音将尽之时,箫声又接著为下一骨干音先行出音导引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27. ISBN 9789860435900. 箫脚是南管音乐行进时的带路先锋,特别是在“引空披字”时,必须作势引导其他乐器的进行 
  173. ^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97. ISBN 9787213029578. 南音二弦属弓弦乐器。琴杆竹制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书局. 2006: 48–49. ISBN 9789576386787. 琴杆的长度应是连带竹根往上算起共十三个竹节的竹管,根部朝上,上端并穿插著二根用来固定琴弦、调音的琴轸……琴杆是“龙柱”,也有人称“将军柱”;顶端的竹根叫“龙吐珠”;十三个竹节又称“十三太保” 
    江韶莹. 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09: 487–488. ISBN 9789860203998. 琴杆为带有竹之根部之竹管所制。竹根部份为琴杆顶端,竹管部份则接琴筒部份 
  174. ^ 吕锤宽. 南管音樂.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11. ISBN 9789861775227. 二弦音箱为林投木制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97. ISBN 9787213029578. 琴筒用龙舌兰木的根部挖空制作 
  175. ^ 黄忠钊. 福建南音二絃的形制及其演奏特色.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2, (2): 31. 泉州(特别是晋江一带)以及海外……二弦大都沿用丝弦……琵琶、三弦等其它弹拨乐器至今都保留使用丝弦的传统,从整体演奏音响效果来听,笔者认为使用相同质地琴弦的乐器要比使用不同质地琴弦的乐器更加溶合,更加和谐 
  176. ^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97. ISBN 9787213029578. 用马尾弓拉奏 
    曾家阳. 論南音二絃的傳統美學思想. 大众文艺 (河北省群众艺术馆). 2018, (7): 143. 二弦弓采用竹子和马尾制作 
  177. ^ 黄俊利. 以「四子曲」論南管曲唱與二絃演奏法.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71. 2012. 有的制琴师傅会在弓上刻成一只凤凰或一只鱼的图形…… 
  178. ^ 曾家阳. 論南音二絃的傳統美學思想. 大众文艺 (河北省群众艺术馆). 2018, (7): 143. 琴弓的马尾较为松弛……随时控制它的松紧度 
  179. ^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书局. 2006: 49. ISBN 9789576386787. 最基本的是内弦(不论那一音)只能使用拉弓,外弦的空弦则必须推弓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400. ISBN 9789571134086. 外弦为阳,以推弓演奏,内弦为阴,以拉弓演奏 
    林鸿. 泉南指譜重編. 1912. 系取阳顺阴逆义 
  180. ^ 黄忠钊. 福建南音二弦的形制及其演奏特色.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2, (2): 34. 用拉弓演奏内弦,发音饱满圆润,如果用推弓演奏内弦则发音涩噪松散 
  181.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27. ISBN 9789860435900. “箫咬弦、弦入箫”是洞箫与二弦间的演奏要如影随形,非常融洽 
  182. ^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书局. 2006: 166. ISBN 9789576386787. 以箫弦法一术语来涵括所有箫弦演奏的知识。乐人在讨论箫弦法时经常提到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贯攒气”…… 
  183. ^ 曾家阳. 論南音二絃的傳統美學思想. 大众文艺 (河北省群众艺术馆). 2018, (7): 144. 它的声音具备调和南音“四管”的作用。从这可以看出二弦在南音乐队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对于二弦的审美要求…… 
    南音 > 上四管樂器 - 二絃. [2018-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0). 二弦在弦管中的作用,起着融和音色、衬托洞箫、弥补洞箫长音气息不足的作用 
  184. ^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99. ISBN 9787213029578. 拍板,亦称“檀板” 
  185.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99. 拍板是南管中的领袖,持拍者双手捧之,位居中央以制衡全场 
  186. ^ 吕锤宽. 論制樂節與拍法體系. 音乐研究 (人民音乐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6, (3): 77. 以“拍”作为小节的通称,始见于唐代,段安节著《乐府杂录》有如下的纪录……以小豆数合,记其节拍 
    王定保. 卷六. 唐摭言. 唐末五代. 其首篇说乐,韩始见题而掩卷问之曰:“且以拍板为什么?”僧孺曰:“乐句。”二公因大称赏之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99-101. 段安节《乐府杂录》……明皇遣黄幡绰造谱,乃于纸上画两耳以进……拍板用以节度乐曲行进的速率,的确无谱可言,按拍击之即可……王定保《摭言》……乐句,盖以言拍板之制衡节奏,有如乐曲之分章断句也 
  187. ^ 王禹偁. 小畜集. 北宋. 拍板谣……律吕与我数自齐,丝竹望我为宗师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02. 宋王禹偁“拍板谣”则曰:…… 
  188. ^ 188.0 188.1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29. 制衡全场,为四管(场上其他四种乐器)之领袖,地位超特 
    陈恩慧. 泉州南音拍板研究.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 2013, (6): 125-129. 2011年6月6日在泉州举办的“海峡两岸南音(南管)老艺术家座谈会暨南音学术研讨会”上……一致提出,南音的“拍”(即拍板)在南音奏唱中非常重要……苏统谋先生和苏诗咏女士(国家级南音传承人)均提到,早时南音的“和指煞谱”,执拍者都必须是先生级别的人 
  189. ^ 189.0 189.1 陈恩慧. 泉州南音拍板研究.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 2013, (6). 
    苏静兰. 廟宇、外來移民與南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 (学位论文). 台湾大学文学院音乐学研究所: 28. 2009. 
  190. ^ 190.0 190.1 190.2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6-7. ISBN 9789860435900. 明清两代一般乐种皆使用板眼二字,但南管音乐不称板眼,而称撩拍……撩字的用法,在唐代文献中处处可见,唐代称打撩,而学习南管则必须学会按撩与踏撩……撩拍是撩在前,拍在后 
    张炎. 詞源. 宋. 法曲、大曲……按拍二字,其来亦古……以指尖应节 
    吕锤宽. 論制樂節與拍法體系. 音乐研究 (人民音乐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6, (3): 79. 以指尖按拍,目前仍存见于南管文化圈 
  191. ^ 参见落曲
  192. ^ 192.0 192.1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72, 77–79. ISBN 9789860435900. 传统整弦排场活动中,有“乐不断声”的作法……最常听到的乐不断声接拍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前曲演唱者必须为后曲演唱者打头一拍,然后将拍板换边交与后曲演奏者…… 
    温秋菊. 在東方:南管曲牌與門頭大韵.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30. ISBN 9789860263206. 唱最后一句时起立,接唱者先立于三弦右前方,等前一演唱者唱到最后一字,接唱者走向前,双方相互行礼,后者接过拍板,顺向转身立于座椅前,唱至第一个拍击出后,缓缓坐下续唱 
    陈恩慧. 泉州南音拍板研究.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 2013, (6): 128. 南音过支联唱的“接拍”形式至今已非常罕见……形式如下…… 
  193.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33. 拍板居于中央,是南管演出的大位……琵琶、洞箫居上……三弦、二弦居下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54. ISBN 9789860435900. 演奏时拍板在中,依逆时钟顺序为拍板(5)、琵琶(4)、三弦(3)、二弦(2)、洞箫(1),成马蹄形顺序 
    王心心 at TEDxTaipei 2013. 事件发生在 7:15. 2014-02-06 [2023-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6). ……是这样子互相对看的 
  194. ^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书局. 2006: 189. ISBN 9789576386787. 在音乐演出当中,乐人们脚踏著金狮,安稳地坐在高脚太师椅上,悠然地奏起南管 
  195. ^ 张婧婧. 王心心南管里的鄉愁. 中华文化画报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6, (1): 50. 精习指、谱大曲及各项乐器,尤以歌唱著名,是南管界少见的"坐遍五张金交椅"的音乐全才 
  196. ^ 薛宗明. 臺灣音樂辭典. 台湾商务印书馆. 2003: 183. ISBN 9789570518191. 箫弦旋律……须随老师过嘴念后,行腔作韵 
    黄俊利. 以「四子曲」論南管曲唱與二絃演奏法.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60. 2012. 箫弦是表现南管行腔转韵…… 
  197. ^ 陈恩慧. 絃管唱曲之“頓挫”研究.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7, (4): 99. 由于上撩曲的速度缓慢,也使唱者有更充裕的时间舒缓行腔 
  198. ^ 198.0 198.1 王心心 at TEDxTaipei 2013. 事件发生在 9:06-9:48. 2014-02-06 [2023-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6). 为什么要唱那么慢?我经常会用书法来作为南音的一种审美,在歌唱的时候假设我们要唱"一"……书法一样,不是这样划过去,它是有起承转合,有粗有细,南管就这样子……这样才完成一个音,一个字 
    许常惠文化艺术基金会. 南北管音樂藝術研討會論文集.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4: 128. ISBN 9789570193329. 就像书法的运笔,主要在毛笔转折的笔势运用……再以书法或中国画中讲求虚实、繁简、疏密的“对称”美感原则,来看南管音乐……从曲诗句法,整句铺陈,决定“轻重音”与“攻夹气”位置,就如同书法的笔画一般,要注意布局的和谐,才能完成“美”的初步要求 
  199. ^ 刘佳. 學科系統化與研究精細化的產物-論南音學形成的學術軌跡.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6, (2): 40. 独特润腔……这五方面的特征缺一不可,总和即是南音的概括 
  200. ^ 200.0 200.1 陈郁秀. 音樂台灣一百年論文集. 白鹭鸶文敎基金会. 1997: 61. ISBN 9789579851800.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歌樂篇.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5. ISBN 9789571138855. 
    絃管總論. 泉州南音(絃管)集成 1. 人民出版社. 2016. ISBN 9787010170039. 
    陈燕婷. 南音音樂特點. 音乐生活 (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18, (1): 22. 
  201.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1: 58. ISBN 9789860303490. 做韵……在琵琶骨干音的基础上,加入适当的音做即兴加花、润饰而形成旋律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403. ISBN 9789571134086. 转韵……加花唱出之音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书局. 2006: 135. ISBN 9789576386787. 加花风格 
    陈恩慧. 絃管唱曲之“頓挫”研究.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7, (4): 99. 南音的旋律,由骨干音和润腔音二部分共同组成。其中…… 
  202. ^ 张兆颖. 宮唱而商和-南音唱腔潤腔法的一般規定性.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侨大学). 2005, (1): 122. 南音唱腔的润腔法则,一般可分为"引"、"塞"、"贯"、"折"四种基本类别…… 
  203. ^ 陈恩慧. 絃管唱曲之“頓挫”研究.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7, (4): 99. 吴世忠《南音工尺谱及其直译五线谱识读概说》……润腔音同骨干音的关系,常常是润腔音比骨干音高出一个大二度或者低一个大二度或小三度 
  204. ^ 金門傳統藝術硏討會論文集.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 2000: 329. 老先生的装饰音则趋简约 
    陈燕婷. 南音“中和”美感之社會文化根源. 交响 (西安音乐学院). 2016, (3): 74. 许多很有威望的南音艺人都一再强调,南音不应加入过多的装饰音 
    陈燕婷. 泉州南音傳承問題解析.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天津音乐学院). 2017, (2): 71. 传统音乐的特点就在于,乐谱只记录了骨干音,在表演过程中还要依据乐种要求,对乐曲进行润饰。乐曲的风格和韵味必须靠演奏、演唱者来展现 
  205. ^ 陈恩慧. 絃管唱曲之“頓挫”研究.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7, (4): 93-122. 
  206. ^ 陈美娥. 南管古典之美解析.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 1997, (1): 58. 抑扬突兀,顿挫过刚,平声直韵,音形不彰,皆非南管歌乐的传统规范 
  207. ^ 徐大椿. 樂府傳聲. 乾隆九年(1744). 唱曲之妙……顿挫得款,则其中之神理自出,如喜悦之处,一顿挫而和乐出;伤感之处,一顿挫而悲恨出;风月之场,一顿挫而艳情出;威武之人,一顿挫而英气出;此曲情之所最重也 
  208. ^ 林珀姬. 南管曲唱研究. 文史哲出版社. 2004: 120. ISBN 9789575494803. 南管曲诗的语音…… 
    林珀姬. 曲詩的語音聲調.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ISBN 9789860342987. 
  209.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133. ISBN 9789860435900. 南管曲唱讲究叫字,叫字源自反切……声母与韵母拼音成字 
    林谷芳 (编).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0: 87. ISBN 9789570276565. 将长腔的字音分为字头、字腹、字尾、及收音四个部分 
    古兆申. 繞樑之美:曲唱的理論與實踐.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9: 28. ISBN 9789888572557. 东字字音由多翁两字反切而成……东字尾音为鼻音……本包含在翁字的韵母之内 
  210.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137. ISBN 9789860435900. 充分发挥共鸣作用、发音最响、最长……字腹 
    林谷芳 (编).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0: 87. ISBN 9789570276565. 大体上以字腹拖腔较多 
  211.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136. ISBN 9789860435900. 口齿的是否纯净、口形的是否正确……准确吐字……《乐府传声 · 出字口诀》…… 
    许常惠文化艺术基金会. 南北管音樂藝術研討會論文集.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4: 40. ISBN 9789570193329. 南管唱曲音色多变……来自声音运用的各种变化外,亦得之于对咬字的刻意要求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22. 咬字运腔 
  212.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32. ISBN 9789860435900. 发声部位的不同,产生音色的变化 
  213.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58. ISBN 9789860435900. 唱曲有时牵涉到嗓音内唱或外唱的音色变化,都属牵韵的技巧……曲韵的转折,有时须运用虚音与实音的变化,也就是嗓音的内唱与外唱 
  214. ^ 许常惠文化艺术基金会. 南北管音樂藝術研討會論文集.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4: 139. ISBN 9789570193329. 同时喉部要下压,使舌根与喉咙间的共鸣腔扩大……称为“喉韵”。甚至很多低音腔有会用到喉部到胸腔的共鸣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60. ISBN 9789860435900. 低音区,也要运用到喉部与胸腔共鸣,这种唱法称为喉韵唱法 
  215.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136. ISBN 9789860435900. 必须充分发挥字腹发音的共鸣作用,这就是归韵。《顾误录》度曲八法中讲……如"天"字从"梯"字出,收到"焉"字 
  216. ^ 216.0 216.1 吕锤宽. 南管的音樂特徵.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0: 98. ISBN 9789570276565. 指套为真正的南管人最陶醉的曲目,却为初学者最无法欣赏,症结在于一般人…… 
    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译者 李美燕). 琴道: 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 An Essay in the Ideology of the Ch'in.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2015: 24. ISBN 9789570844016. 音色……耳朵就必须要学习辨识声音上的细微差别 
  217. ^ Ying-fen, Wang. Ensembles: Nanguan. Garland Encyclopedia of World Music Volume 7: East Asia: China, Japan, and Korea. Routledge. 2001: 246. which always starts out very slowly and then gradually increases in temple until it finally slows down again in the last phrase before it ends 
  218. ^ Nora, Yeh. Nanguan Music Repertoire: Categories, Notation, and Performance Practice. Asian Music. 1988: 37. Each section is quicker in tempo than the one that precedes it, and this very gradual, almost inperceptable acceleration continues through out the suite. 
  219. ^ 王心心 at TEDxTaipei 2013. 事件发生在 12:30. 2014-02-06 [2023-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6). 
    林珀姬. 百拍大倍齊雲陣套曲. 彰化县文化局. 2012: 10. ISBN 9789860321470. 根据老乐人的说法,此曲起头的“一纸相思”四字,演唱的时间至少要在四分钟以上,才算标准 
  220. ^ 朱昆槐. 崑曲清唱研究. 大安出版社. 1991: 110. ISBN 9789579233217. “一字之长,延至数息”的慢拍细曲,正是当时文人所崇尚的 
    袁宏道 (钱伯城 笺校). 虎丘記. 袁宏道集箋校. 明代. 比至深夜,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曹雪芹. 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淒清 凹晶館聯詩悲寂寞. 紅樓夢. 清代. 
  221. ^ 221.0 221.1 吕锤宽. 南管的音樂特徵.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0: 98. ISBN 9789570276565. 从表面现象观之,指套的曲调平稳,无明显的……指套的音乐则以音色的细微变化……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书局. 2006: 71. ISBN 9789576386787. 指和谱虽同为器乐曲目,前者重视气韵、箫弦法则的掌握 
    谢赫. 古畫品錄. 南朝齐. 气韵,生动是也 
  222. ^ 222.0 222.1 林谷芳. 傳統音樂概論. 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8: 46-47. ISBN 9789576293054. 借由不同的音色差、时间差、旋律差来构成丰富的世界。所谓的音色差,是指各个乐器有它相当独立的音色,因此即使在一起合奏,彼此还可以非常清楚地被认知…… 
  223. ^ 陈燕婷. 南音與梨園戲的不解情緣. 音乐生活 (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17, (11): 31. 要把这个长音唱得有声有色没那么容易……水平深浅看他对长音的处理能力即知大致。能通过气息、强弱的变化…… 
  224.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28. ISBN 9789860435900. 弦管拍要会打,就是半个弦管先生……特别是三撩与七撩大曲,因为速度缓慢,如果对曲子熟练度不够…… 
  225. ^ 朱熹. 八佾第三. 論語集注. 南宋. 翕,合也。从,放也。纯,和也 
    陈美娥. 南管古典之美解析.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 1997, (1): 58. 刚开始时,众乐声音要若张若合地互动,这是为了让众音清浊高低准确的调和,然后音乐才放开来尽情表现 
  226. ^ 林珀姬. 聽見臺灣南管歷史的聲音兼談臺灣南管音樂的發展-從臺灣南管有聲出版品說起(1980-2005). 关渡音乐学刊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 2005. 
  227. ^ 林谷芳. 傳統音樂概論. 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8: 46-47. ISBN 9789576293054. ……相生手法的应用 
    朱熹. 八佾第三. 論語集注. 南宋. 绎,相续不绝也 
  228. ^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歌樂篇.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135. ISBN 9789571138855. 将音响短促的拨奏式乐器编为一组,音色连绵的乐器编为另一组 
    许常惠文化艺术基金会. 南北管音樂藝術研討會論文集.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4: 36. ISBN 9789570193329. ……奏出音乐的“骨音”,歌者所唱及箫弦所奏则宛如附骨之肉,包覆盘绕之,故称为“肉音”,是为南管音乐中外显的旋律线条 
  229.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70. ISBN 9789860435900. 指套的演奏,最重要的是五人搭档默契与音乐的契合 
    林谷芳 (编).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0. ISBN 9789570276565. 指套为真正的南管人最陶醉的曲目 
  230. ^ 230.0 230.1 230.2 王育雯. 雅樂效應思維:〈樂記〉身心審美的當代解讀.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19: 82. ISBN 9789863503477. ……此段话虽然是谈何以练南管需要背谱,但所叙述的经验也呈现了某种入禅的状态 
    亞太傳統藝術論壇研討會論文集.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2: 251. ISBN 9789570108804. 南管还可以让人进入“入定”的状态…… 
    王心心. 記相逢. [2018-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8). 南管的静,像是一种修行 
    Nora, Yeh. Nanguan Music Repertoire: Categories, Notation, and Performance Practice. Asian Music. 1988: 47. The feeling of music-making exhibited a timeless and meditative quality 
  231.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17. ISBN 9789860435900. 南管“和”的美学观…… 
    温秋菊. 在東方:南管曲牌與門頭大韵.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24. ISBN 9789860263206. 南管音乐之美在讲究“和”,而“和”的追求也使得各演奏者无论在情绪、技巧、音乐都进入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 
    郑长铃,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94-95. ISBN 9787213029578. ……规整、协和只能说是一种浅显的、外在的美感,演奏者之间内心深处的高度默契、和谐才是合乐的最高境界。琵琶演奏者是这种和谐的主导者,在不经意的、沉思般的弹奏动作中,他要让其他演奏者及听众感觉到心中潜在音乐的律动 
    徐智城. 套曲大倍齊雲陣的打譜與詮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51. 2010年6月. 
    Nora, Yeh. Nanguan Music Repertoire: Categories, Notation, and Performance Practice. Asian Music. 1988: 47. The feeling of music-making exhibited a timeless and meditative quality: a group might spontaneously decide to play and sing until deep into the night. 
  232. ^ 郭士榛. 王心心再創南管新篇章. 人间福报. 2019-12-14 [2023-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2). 传统上,南管就是一个人演奏、唱歌(自修),或多种乐器共同(共修)完成 
  233. ^ 林谷芳.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獎助博碩士班學生研撰傳統藝術論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傳統音樂在當代社會的角色反思.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5: 4. ISBN 9789860016857. 例如南管……不是为了表演而存在……有一种自觉性的美学 
  234. ^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 中國大百科全書 15.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0: 67. 宋元文人……追求清静无为的境界,形成了超逸、淡泊、高雅的艺术风格 
    淡江大学中国文学学系. 每日二字:這樣寫就對了!. 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2: 43. ISBN 9789571356334. 淡的本义为味道不浓……澹的本义为形容水波摇动的样子……表示恬静寡欲、不图名利时,多作澹泊明志 
  235. ^ 吕锤宽. 南管的音樂特徵.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0: 93. ISBN 9789570276565. 琵琶……为南管音乐的主奏乐器 
  236. ^ 吕锤宽. 南管音樂.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11. ISBN 9789861775227. 根据《泉州升平奏指谱集》之〈讲究琵琶体式〉……须净地焚香,整顿衣冠,坐盘左膝,和色温颜,宽心柔气,静寂勿动…… 
    李国俊. 淺說南管音樂.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0: 76. ISBN 9789570276565. 
  237. ^ 叶明媚. 古琴音樂藝術.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2: 82. ISBN 9789570504781. 虚是情、实是理……情却又是理的升华 
    周易・繫辭上. 西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陈敏红;骆惠贤. 南音吟唱《琵琶行》意蘊闡釋.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 2015, (3): 83. 王心心这样自述……我觉得音乐不一定要有声音的时候才有感觉,有时候没声音的时候,我在呼吸,在举腕,准备要慢慢地再弹出下一个音,这里面也是音乐……可见她追求的是细腻自然并且有深刻韵味的南音传统…… 
  238. ^ 参见合奏
  239. ^ 李佩璇、杨雅筑、陈滢巧、图解台湾文化执笔群. 美學文化套書(共四冊):圖解美學+圖解紅樓夢+圖解文化研究+圖解台灣文化. 易博士. 2020. 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 
    詹杭伦. 中國文學審美命題研究. 香港大学出版社. 2010: 55. ISBN 9789888083152. 老、庄“有无相生”……许多艺术家也正是从这里受到启发,在书法和绘画中讲究“布白”,在音乐中讲究“停顿”,在诗歌创作中讲究“意在言外”,在文学批评中讲究“虚实相生” 
  240. ^ 笪重光. 畫筌. 清代. 
  241. ^ 叶明媚. 古琴音樂藝術.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2: 82. ISBN 9789570504781. 虚代表无限,实代表有限。虚实的运用,无论从技巧或内涵上来说都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艺术中之运用虚实手法,目的就是…… 
    李佩璇、杨雅筑、陈滢巧、图解台湾文化执笔群. 美學文化套書(共四冊):圖解美學+圖解紅樓夢+圖解文化研究+圖解台灣文化. 易博士. 2020. 万物的发展则体现了无和有、虚和实的互动……有无相生的创造力 
  242. ^ 司空图. 詩品. 唐代.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吕惠卿. 莊子義. 北宋. 象则非无,罔则非有,不皎不昧,玄珠之所以得也 
    叶明媚. 古琴音樂藝術.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2: 82. ISBN 9789570504781. 
  243. ^ 樊祖荫. 傳統音樂與學校音樂教育. 音乐研究 (人民音乐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6, (4): 21. 不能把音乐仅仅视为形态层面上的东西,而还应该包括音乐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哲学、文学、艺术和意识、行为等各种层面的内容 
  244. ^ 244.0 244.1 王安祈,李惠绵 主编. 醉月春風翠谷裏─曾永義院士之學術薪傳與研究: 曾永義院士之學術薪傳與研究. 万卷楼. 2017: 317. ISBN 9789864780600. 系以馆阁为中心的活动……欣赏者同时也是演奏唱者……称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为“南管文化圈” 
  245.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ISBN 9789860435900. 
    陈美娥(演讲者). 千載清音 臺灣南管的前世今生. 2017-09-27 [2018-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246.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48. ISBN 9789860435900. 弦友 
  247. ^ 薛宗明. 臺灣音樂辭典. 台湾商务印书馆. 2003: 204. ISBN 9789570518191. 南管乐人以郎君子弟自称 
    林谷芳 (编).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0. ISBN 9789570276565. 南管音乐特殊的凝聚力…… 
  248. ^ 248.0 248.1 黄大同 (编). 尺八古琴考.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 127. ISBN 9787806921685. 从南管的演奏可看出来,严谨、细致、一丝不苟,演奏者的庄重虔诚…… 
    林谷芳 (编).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0: 102. ISBN 9789570276565. 曲风清幽雅,乐理深奥完备,对于演唱演奏的技巧、姿势、以及乐器间的配合关系,都有严格的要求,一丝一毫马虎不得…… 
    陈美娥(演讲者). 千載清音 臺灣南管的前世今生. 2017-09-27 [2018-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林谷芳 (编).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0: 76. ISBN 9789570276565. 奏唱时的虔敬与慎重…… 
  249. ^ 简上仁. 福爾摩沙之美:臺灣的傳統音樂.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2001: 117. ISBN 9789570100327. 南管的乐曲,悠扬清雅……演奏时,通常会在旁边立起彩伞,并悬挂御前清客(或御前清奏)的匾额,以示高贵,雅致…… 
    林立策. 南音文化生態之我見.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 2018, (3): 137. 
  250. ^ 参见馆阁活动
  251. ^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歌樂篇.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13. ISBN 9789571138855. 以音乐怡情养性……不受演出经济的制约……从曲目、演出形式以及唱念顿挫的风格处理等,都能依循自身的传统,丝豪不受社会环境或观众口味的引导,故能保存其一贯的音乐传统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獎助博碩士班學生研撰傳統藝術論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5. ISBN 9789860016857. ……自觉性的美学 
    陈燕婷. 南音與南曲關系考析.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 2016, (4): 82. ……演唱起来有很大差别。究其原因主要是南音为…… 
    林立策. 南音文化生態之我見.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 2018, (3): 142–143. 南音在传衍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一套评判体系…… 
  252. ^ 大觀宋朝:風雅美學的十個側面立體.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20: 36. ISBN 9789888694426. “游于艺”可以说是宋代世人群体活动的方式……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美学趣味,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这一整体的精神追求中,得到了升华 
    范祖禹. 范太史集 4. 北宋. 古之圣人莫不以好学为先,游艺为美 
    朱熹. 述而第七. 論語集注. 南宋. 游者,玩物适情之谓 
    吕锤宽. 絃管總論. 泉州南音(絃管)集成 1. 人民出版社. 2016. ISBN 9787010170039. ……修身养性的媒介,该文化圈称以“敕桃南弦管”,即孔子所云“游于艺”的内容 
    林秋华 & 振声社. 古老音樂的智慧 · TEDxTainan. 事件发生在 15:32. 2018-04-10 [2018-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9). 𨑨南管 游于艺 
    陈美娥(演讲者). 千載清音 臺灣南管的前世今生. 2017-09-27 [2018-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遊藝.破萼】臺大音樂所廿週年所慶系列活動. 2016-08-30 [2018-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4). 
  253. ^ 為君去時 - 南音指套. [2023-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4). 
  254. ^ ㄨ读作tsʰe
    泉州市教育局. 泉州南音基礎教程.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9: 6. ISBN 9787211060559. 有著自己独特的记谱方式,称为"工ㄨ谱",这个记谱法的名称来源于该乐谱的两个谱字-工和ㄨ 
    吴少静. 泉州南音工ㄨ譜發展與傳播的相關歷史研究. 人民音乐 (中国音乐家协会). 2015, (1): 68. 这种文字谱……形成自己的体系 
    李寄萍. 南音“工ㄨ譜”稱謂辨析. 音乐探索 (四川音乐学院). 2018, (2). 建议学术界将南音谱更准确地称写作工ㄨ谱 
  255.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33. ISBN 9789860435900. 南管工尺谱除了记载节奏、音高外,也记载指法,称为指骨 
    陈恩慧;陈瑜. 絃管“名指”《金井梧桐》記譜衍進史探. 中国音乐学 (中国音乐学院). 2016, (4): 106. 弦管工ㄨ谱是一种记录有乐曲用调、滚门、 曲牌名、音高、节拍及器乐指法的记谱法 
  256. ^ 陈恩慧. 絃管唱曲之“頓挫”研究.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7, (4): 99. ……论述基本相同:南音工尺谱的润腔,全部隐含在各种有机结合的指骨之中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书局. 2006: 54. ISBN 9789576386787. ……箫的装饰音多半环绕在骨干音邻近的音程,演奏风格的变化因此仅发生在局部旋律起伏的装饰音程选择……这并不是说乐人忽视多元音乐演奏风格存在的事实,而是强调“骨谱”在南管音乐中扮演著重要的权威、制约角色 
  257. ^ 许常惠文化艺术基金会. 南北管音樂藝術研討會論文集.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4: 135. ISBN 9789570193329. 缺乏与乐师面对面,对口唱念的学习,在叫字与韵味的揣摩上常会出现问题 
  258.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42. ISBN 9789860435900. 南管音乐讲究传承系统,不同师承…… 
  259.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48. ISBN 9789860435900. 传统南管音乐的学习,是口传心授方式,必须跟著馆先生念嘴,直至熟记著腹,才换新曲目的学习 
    许常惠文化艺术基金会. 南北管音樂藝術研討會論文集.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4: 135. ISBN 9789570193329. 先生念一句,学生跟念著一遍……相同门头的曲韵听久了会“著腹”,意即听熟后强记在脑海中,永远不会忘记 
  260. ^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书局. 2006: 146. ISBN 9789576386787. 大多数的老乐人反对教学生看工尺谱,因为害怕学生因此失去演奏装饰音的能力(即有骨没肉),第二则是害怕学生自此不再背谱。一个1980年发生的实例,明显地呈现老乐人对背谱看重的程度…… 
  261. ^ 261.0 261.1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138. ISBN 9789860435900. 包含下列三个部分:音高谱字、琵琶指法及拍法记号,在散曲或指套中,还包含曲辞。如下图…… 
  262. ^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器樂篇.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 118. ISBN 9789571147055. 中间部分的符号为…… 
  263. ^ 吴少静. 泉州南音工ㄨ譜發展與傳播的相關歷史研究. 人民音乐 (中国音乐家协会). 2015, (1): 69. 工ㄨ谱基本谱字:ㄨ、工、六、思、一 
    李玫. “倍四”、“背四”、“倍思”考. 黄钟 (武汉音乐学院). 2015, (1): 68. 从五个基本谱字:ㄨ、工、六、思、一的记写传统来看,也说明了中古、近古音乐传统以五声形态在南方留存这个事实 
  264. ^ 泉州市教育局. 泉州南音基礎教程.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9: 7. ISBN 9787211060559. 其馀的谱字都是在这五个谱字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 
  265. ^ 林珀姬. 南管曲唱研究. 文史哲出版社. 2004. ISBN 9789575494803. 
    泉州市教育局. 泉州南音基礎教程.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9: 9. ISBN 9787211060559. 其他的演奏指法均是由"点挑"组合、变化而来……唱用的指法表…… 
  266.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69. ISBN 9789860342987. 
  267.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66–67. 以上六种调式,做为简表如附表…… 
    温秋菊. 在東方:南管曲牌與門頭大韵.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26. ISBN 9789860263206. 四个南管管门的音阶表如下……思下ㄨ工六士一亻ㄨ亻工亻六亻士亻一 
    泉州市教育局. 泉州南音基礎教程.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9: 16–17. ISBN 9787211060559. 工ㄨ谱的管门(调性)…… 
    李寄萍. 清刊南音孤本管門研究.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 2009, (1). 
  268. ^ 臺灣音樂館. [2022-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7).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21: 365. ISBN 9789865228644. 闭合的嘴型…… 
  269. ^ 1为 中央C[锚点失效]
  270. ^ 270.0 270.1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138. ISBN 9789860435900. 
  271. ^ 271.0 271.1 泉州市教育局. 泉州南音基礎教程.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9: 7. ISBN 9787211060559. 
  272.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141-146. ISBN 9789860435900. 
  273. ^ 孙星群. 四百年前福建南音刊本的發掘. 音乐研究 (人民音乐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4, (2): 62. 《新刊弦管》的《寒冰写书》是今"指"《一纸相思》……《新刊弦管》的《朱弁》今"指"《心肝跋悴》的首章和次章…… 
  274.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70. ISBN 9789860435900. 指套《金井梧桐》,第一节曲诗中“雁”之大韵共有十一拍,第二节“枝”之大韵,共有九拍,故称“九枝十一雁” 
  275. ^ 林珀姬. 南管音樂門頭探索(三)-從知見曲目探索明刊本〔雙〕與〔背雙〕相關曲目. 关渡音乐学刊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 2008, (9): 7–44. 
    陈恩慧;陈瑜. 絃管“名指”《金井梧桐》記譜衍進史探. 中国音乐学 (中国音乐学院). 2016, (4). 
  276. ^ 温秋菊. 在東方:南管曲牌與門頭大韵.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17–18. ISBN 9789860263206. 以滚门作为基础,形成长拍、中拍、短拍的家族式曲调系统 
    陈瑜. 福建南音“滾門”模式特徵研究.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中央音乐学院). 2010, (1): 52. 这些庞大的乐曲数量按照滚门形成一套严格的曲调分类系统……严格的滚门系统包含五个层次的重属关系…… 
  277. ^ 温秋菊. 在東方:南管曲牌與門頭大韵.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18. ISBN 9789860263206. 滚门的形式可视为南管的乐曲中,与唐宋音乐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项要素 
  278.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156-159. ISBN 9789860435900. ……管 - 撩拍 - 门头 - 牌名 
    陈瑜. 福建南音“滾門”模式特徵研究.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中央音乐学院). 2010, (1): 52. 严格的滚门系统包含五个层次的重属关系,即管门、撩拍、滚门、曲牌、乐曲 
  279.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75–77. ISBN 9789860435900. 过枝曲有所谓“正枝”或“偏枝”,如果是同一管门,从大的拍法唱到短的拍法 (七撩拍、三撩拍、一二拍、叠拍),就称为“正枝头”,如果转到别的管门,则称 为“偏枝” 
  280.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141-142. ISBN 9789860435900. 南管音乐中的管门是指管色……相类似的用语尚有……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63–66. 乃以称管色较合理……南管乐之管色一皆以洞箫为准 
    陈恢耀. 詞藝之美:南瀛詞藝叢談. 新锐文创. 2015: 63. ISBN 9789865716400. 在乐律中,所谓管色,就是以吹竹孔而定声色之谓也 
  281.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146. ISBN 9789860435900. 除上述四个管门外,南管音乐中还可见到一些门头的特殊音阶结构……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65-66. 以上为南管音乐主要四管。除此之外……倍士正ㄨ管……毛一管 
    李寄萍. 南音特殊管門史載考析.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 2015, (1): 42. 四大管门五空管、四空管、五空四亻ㄨ管、倍思管人们早已熟悉,另有特殊管门毛延管、三不和、四不应…… 
  282.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65. 
    泉州市教育局. 泉州南音基礎教程.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9: 16–17. ISBN 9787211060559. 工ㄨ谱的管门(调性)…… 
  283. ^ “仪”比“亻ㄨ”和“𪜧”更容易搜寻管门相关文献
  284. ^ 284.0 284.1 吴世忠. 論福建南音音律-音列活動特點同“色彩”的關系. 中国音乐学 (中国音乐学院). 1987, (4): 85-93. 很快地便能指出每一个曲子的管门所属,他们所凭借的并不是宫调,也不止是调式,而是围绕调式主音的各种逻辑关系-音列活动……二个管们由于音律-音列活动不同,色彩也显著不同。根本的差别是:“〥亻ㄨ”和“〤亻ㄨ”的律学地位不同 
  285. ^ 李寄萍. 南音特殊管門史載考析.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 2015, (1): 45-46. 只有毛延管、毛一管、毛亻ㄨ管才是《妾身受》特殊管门的称谓,其中毛延管可能是最原始的古称……南音人谓之“三不和”管门……简称为四不应管 
  286. ^ 参见整弦
  287. ^ 李寄萍. 南音特殊管門史載考析.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 2015, (1): 46-47. 洞箫被品箫取代……吕锤宽有论著曰:“品管”乃南管中旋宫转调之一术语,与之相对者为“洞管”或“正管”……都提高了三律 
  288. ^ 萧培玲,曾家阳. 泉州南音樂器探佚研究. 科技信息 (山东省科技厅). 2007, (36): 682. 笙管…… 
  289. ^ 林珀姬. 南管記譜法. 南管曲唱研究. 文史哲出版社. 2004. ISBN 9789575494803. 七撩拍中还有以角撩“ㄑ”代表第四撩 
  290.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42. ISBN 9789860435900. 
  291.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79. 
  292. ^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現況與發展. 国立台湾传艺总处筹备处传艺中心. 2009: 160. ISBN 9789860175295. 凡是拍法大者速度愈缓慢…… 
  293. ^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器樂篇.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 121. ISBN 9789571147055. 又分为紧叠拍、紧一撩拍、紧三撩拍,这类拍法仅用于谱 
    (称一二拍为“紧三撩”者,见于以下文献)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79. 
    白志艺. 泉州南音工乂譜的初步分析研究. 音乐大观. 2014, (8). 
  294. ^ 294.0 294.1 温秋菊. 在東方:南管曲牌與門頭大韵.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22. ISBN 9789860263206. 此外还有不规则式的拍法(自由节拍)并不独立使用,而是附加使用于乐曲之前、后或中间…… 
    林珀姬. 常用樂語.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44. ISBN 9789860342987. 慢头……慢尾…… 
  295. ^ 温秋菊. 在東方:南管曲牌與門頭大韵.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27. ISBN 9789860263206. 截至目前为止,“滚门”与“门头”的用词,仍有混乱的情形;不过,不论学者或者弦友、南管艺师,已经渐渐趋向以“门头”表示曲牌门类的总称……根据吕锤宽的解释,南管“曲”的曲调的系统称为“滚门”或“门头” 
    王樱芬. 南管滾門曲牌分類系統比較研究(三) 成果報告 (报告). 国立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 1999. “滚门”大多是学者的称法,乐人口头上惯称“门头”……同样的,“曲牌”也大多是学者的称法,乐人口头上惯称“牌名”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歌樂篇.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102–103. ISBN 9789571138855. 滚门类乐曲……曲牌类乐曲……南管文化圈所称的门头,当指曲调门类,亦即以门头做为区别不同曲调的通称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68–73. 曲牌…… 
  296. ^ 陈瑜. 福建南音“滾門”模式特徵研究.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中央音乐学院). 2010, (1): 52. 从现今各南音乐社流传的抄本曲谱看来,滚门仅存在于指套与散曲中……这些庞大的乐曲数量按照滚门形成一套严格的曲调分类系统 
  297. ^ 陈瑜. 福建南音“滾門”模式特徵研究.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中央音乐学院). 2010, (1): 51. 王爱群在 《从南音“滚门 ”之实探其渊源》 中提出 “滚门 ” 是将一些宫、调式和节拍相同,乐曲结构(包括旋律、节奏型)相类似的曲牌归纳为同一门类……王耀华、刘春曙在《福建南音初探》中综合了上述学者观点,认为……所谓"滚门",就是将管门(调性)、撩拍(节拍)、腔韵(主旋律)、调式相似的曲牌归纳为一个门类 
  298.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156–157. ISBN 9789860435900. 南管曲唱常用门头牌名…… 
  299. ^ 吕锤宽. 南管音樂.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11. ISBN 9789861775227. 南管馆阁为保存乐曲、从事教学传承并提供活动的场所…… 
    林珀姬. 古樸清韻-臺灣的南管音樂. 台北大学中文学报 第五期. 2008: 317. 保留了南管音乐原生态 - 生活中的音乐活动,而不是为了舞台表演目的来演练 
    温秋菊. 在東方:南管曲牌與門頭大韵.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32. ISBN 9789860263206. 整弦大会源自馆阁、弦友之间以乐会友的高品质生活文化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书局. 2006: 113. ISBN 9789576386787. 常听乐人提到,以乐会友是南管的特色 
    Nora, Yeh. Nanguan Music Repertoire: Categories, Notation, and Performance Practice. Asian Music. 1988: 46–47. The atmosphere was informal and intimate, and the music-making was intended for the deities, the spirits, and the player's own entertainment and benefit. Those who performed and listened to this music knew each other on a personal basis. Sharing the music was the primary interest. 
  300.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51. ISBN 9789860435900. 拍馆(或写为“打馆”,音同)……主要为馆员共同合乐练习,但也欢迎同地区邻近他馆弦友参与 
  301.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51. ISBN 9789860435900. 拜馆 南管馆阁之间往来的一种礼仪,弦友相互拜访,客方须先行香礼拜主方郎君爷,然后一起整弦演奏 
  302.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252. 
  303. ^ 王丹丹. 閩臺南音“郎君祭”儀式結構與其音聲探究. 交响 (西安音乐学院). 2014, (1).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72. ISBN 9789860435900. 南管音乐边走边弹奏的方式,即称踩街。一般用于郎君祭整弦活动前或庙会绕境活动时。多以什音演奏指套为主 
  304. ^ 参见整弦
  305. ^ 许常惠,吕锤宽,郑荣兴. 多音交響.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02: 105. 并于每年的春季及秋季设宴飨祭祀之,同时并举行整弦大会,南管人借此场合彼此交流情感与切磋音乐艺术 
  306. ^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歌樂篇.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13. ISBN 9789571138855. 排场整弦为最盛大的南管演奏活动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74–75. ISBN 9789860435900. 整弦 又称“排场”(或写作“摆场”),有时“整弦摆场”也一起连用,是南管正式的展演活动,有别于乐人平日在馆阁中的练习,通常邀请各地弦友参与,共襄盛举 
  307.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51-75. ISBN 9789860435900. 拼馆 同一地区的馆阁,同时举办整弦活动,各尽所能的演奏曲目,以不能重复为原则,看谁能支持得最久,日治时期,艋舺地区的拼管曾有十日的纪录……有交流与切磋技艺之用意 
  308.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16. ISBN 9789860342987. 活动程序依起指、落曲、煞谱方式 
    吕锤宽. 從生態史觀論大曲之展演型態. 黄钟 (武汉音乐学院). 2017, (4): 53. 起指 - 落曲(亦称:过曲) - 煞谱 
    林珀姬. 論南管整絃的樂儀-排門頭與樂不斷聲. 文资学报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文化资源学院). 2007, (3): 98. 目前所知,日治时期至民国六十年代以前,台湾各地的南管馆阁整弦活动,还有“排门头”的习惯。每一场的排场活动,以同一管门的曲目为主,按照“指、曲、 谱”的顺序,并且要有“起、落、过、宿”来演奏,所谓“起、落、过、宿”,即是 “起指”、“落曲”、“过门头”、“宿谱”(或写为“煞谱”) 
    温秋菊. 在東方:南管曲牌與門頭大韵.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29. ISBN 9789860263206. 传统整弦一定是连续性的三部分…… 
  309.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38-39. ISBN 9789860435900. 字面上意义为“和嗳仔演奏的指”……为整弦活动开始的热身运动,其意义相当於戏剧活动的闹台作用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43. 十音的演奏必用于开场,以其加入打击乐,韵节铿锵,场面热闹,亦与平剧之开场先起以喧阗锣鼓具同样意义与功效 
  310. ^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393. ISBN 9789571134086. 加入小型唢呐……此乐器南管称玉嗳、南嗳或嗳仔 
  311.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38–39. ISBN 9789860435900. 嗳仔……上、下四管加拍板共十种乐器,故亦称“十音会奏”……目前在泉夏地区,泉州用“什音”之名,与台湾相同 
  312. ^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393. ISBN 9789571134086. 此外十音的演奏,也常把洞箫换成笛(品仔)演奏,更增添音乐上的活泼性 
  313.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38–39. ISBN 9789860435900. 曲目通常选取较轻快活泼的一二拍或叠拍的指尾来演奏 
  314. ^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390–392. ISBN 9789571134086. 下四管…… 
  315. ^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390. ISBN 9789571134086. 响盏为直径约五、六公分的袖珍型小锣,放置于一竹制或藤制小框中,以左手持之。而右手则以小软槌轻敲锣面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书局. 2006: 50. ISBN 9789576386787. 响盏是一块直径约6公分的铜锣,置放在竹编的小篮中,以竹杆上端包裹著层层纸捻的斧状小槌敲打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06. 此器是一小铜盘,外围用竹编框以利左手持之,右手另持一小槌击之为声 
  316. ^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390. ISBN 9789571134086. 皆随琵琶指法击奏,于乐曲开始处与琵琶同时开始,而响盏在之后的每一小节第一拍会休息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55. ISBN 9789860435900. 响盏与四块打琵琶指法,但响盏(金)必须避开拍位(木) 
  317. ^ 吴荣顺. 簡約雍容狂野:2006亞太傳統打擊樂器特展.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6: 155. ISBN 9789860059182. 四块 南管下四管乐器的一种,又称四宝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54. ISBN 9789860435900. 下四管……四块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07. 四宝 
  318. ^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390–391. ISBN 9789571134086. 四块则为四片长约七、八寸(约22公分),宽约一寸(约2.5公分),两端有竹节的竹片。演奏时双手各持二竹片……四块则随南管琵琶指法变化 
  319. ^ 傳統音樂簡介-南管.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传统音乐学系. [2018年4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4月19日). 四块……琵琶捻声时,利用腕力的快速震动出声相呼应,拍位时左右手必须同时两片互击,馀则随琵琶节奏音形,双手互击出声 
    吴荣顺. 簡約雍容狂野:2006亞太傳統打擊樂器特展.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6: 155. ISBN 9789860059182. 藉著手腕快速震动,使竹片相互撞击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07. 可左右两手首尾互击 
  320. ^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390. ISBN 9789571134086. 双音,又称双钟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54. ISBN 9789860435900. 下四管……双钟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05. 双音 
  321. ^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390. ISBN 9789571134086. 为两个无铃舌的小铃,上系绳节。演奏时演奏者双手各持绳结处,撞击此二小铃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1986: 105. 双音为两枚铜制小铃,互击发声 
  322.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55. ISBN 9789860435900. 双钟(金)只打撩,不打拍(木) 
  323. ^ 323.0 323.1 323.2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391. ISBN 9789571134086. 叫锣为一木鱼及一直径约九公分的小锣,以绳相连,同置一手。演奏时左手手持木鱼,小锣悬空,右手以木片敲之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54. ISBN 9789860435900. 小叫……叫锣 
  324.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55. ISBN 9789860435900. 叫锣的锣声打在琵琶指法之后,并与响盏形成对打,木鱼则与拍板同打拍位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391. ISBN 9789571134086. 叫锣打法为每一小节第一拍敲击木鱼,小锣则与响盏配合,于后半拍时敲击 
  325. ^ 林珀姬. 論南管整絃的樂儀-排門頭與樂不斷聲. 文资学报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文化资源学院). 2007, (3): 100. 接著是一套“箫指”上四管的演奏,具有缓和“暧仔指”喧闹气氛、安定观众浮躁之作用 
  326. ^ 林珀姬. 論南管整絃的樂儀-排門頭與樂不斷聲. 文资学报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文化资源学院). 2007, (3): 100. 接著进入“曲”的演唱,这是整弦活动中最主要的部分 
  327. ^ 林珀姬. 論南管整絃的樂儀-排門頭與樂不斷聲. 文资学报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文化资源学院). 2007, (3): 95–121. 
  328. ^ 温秋菊. 在東方:南管曲牌與門頭大韵.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29. ISBN 9789860263206. 一连串唱曲的第一个曲子,其管门与门头要与箫指统一 
  329. ^ 温秋菊. 在東方:南管曲牌與門頭大韵.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29–30. ISBN 9789860263206. 曲的安排要合乎起曲(起唱第一支曲牌)、落曲(接续唱同门头的曲牌落干曲)、过曲(每过渡到不同门头,或不同管门的曲牌时必唱一首过枝曲)…… 
  330.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75–77. ISBN 9789860435900. 过枝曲有所谓“正枝”或“偏枝”……故一般认为,只要是同管门的衔接就是“正过”,不同管门的衔接就是“偏过” 
  331. ^ 林珀姬. 論南管整絃的樂儀-排門頭與樂不斷聲. 文资学报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文化资源学院). 2007, (3): 100. 由同一管门中,拍法较大的门头开始,慢慢衔接到拍法小的门头 
    温秋菊. 在東方:南管曲牌與門頭大韵.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30. ISBN 9789860263206. 皆以拍法由大至小者为序 
  332. ^ 温秋菊. 在東方:南管曲牌與門頭大韵.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30. ISBN 9789860263206. 乐器演奏至少要两曲以上才能换手,上场接换演奏每次也以一至两人为限,以免场面紊乱 
  333.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47. ISBN 9789860435900. 如果只是泡唱,不排门头…… 
    陈燕婷. 規矩森嚴的"排門頭"演出. 音乐生活 (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17, (9). 
  334. ^ 温秋菊. 在東方:南管曲牌與門頭大韵.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30. ISBN 9789860263206. 煞曲(作为结束第二部分的一支曲牌) 
  335.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16. ISBN 9789860435900. 唱曲活动接近尾声,就必须“煞谱”,选择与最后一曲同一管门的一套谱演奏,以示活动的结束 
  336.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83–84. ISBN 9789860342987. 
    黄俊利. 以「四子曲」論南管曲唱與二絃演奏法.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2. 
  337. ^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現況與發展. 国立台湾传艺总处筹备处传艺中心. 2009: 3–7. ISBN 9789860175295. 在相当程度上,该语汇/词汇也隐含价值判断…… 
  338. ^ 338.0 338.1 338.2 王珊. 泉州南音傳承現狀研究. 东南学术 (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11, (6): 307-312. 2009年9月30日,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2年5月,南音申报“世遗”正式启动,泉州市政府随后制定保护和振兴泉州南音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在10年内安排3821万元经费,用于泉州南音的保护与振兴,包括南音资源普查、举办国际南音大会唱以及编纂出版各种与南音有关的书籍等 
  339. ^ 上海交通大学.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硏究基地. 中國文化產業評論 9.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238. ISBN 9787208083882.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敏红. 海峽兩岸南音館閣傳承方式比較研究. 甘肃社会科学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2014, (6): 233. ……并于2006年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40. ^ 陈恩慧. 泉州南音傳承教育的再思考 - 基于不同階段南音教育的探究.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 86. 通过"南音进课堂"举措的推动和十几年的努力,泉州市已有100多所学校设立了南音课,约10多万名中小学生接受了南音教育 
  341. ^ 陈燕婷. 泉州南音傳承問題解析.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天津音乐学院). 2017, (2): 80. 泉州地区已经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南音教育链条……成为大学中的一个专业,甚至发展成为专科“学院”……既然是“创举”,意味著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因此挑战与困难必然存在…… 
  342. ^ 陈燕婷. 泉州南音傳承問題解析.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天津音乐学院). 2017, (2): 82-87. 单由课堂上的老师一个人……这种讲授仍然是外在于学生的,知识性的一种讲解,无法做到传统南音组织那种潜移默化的“浸润”……有机结合…… 
    樊祖荫. 傳統音樂與學校音樂教育. 音乐研究 (人民音乐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6, (4): 21. 不能把音乐仅仅视为形态层面上的东西,而还应该包括音乐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哲学、文学、艺术和意识、行为等各种层面的内容…… 
  343.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2023-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5). 
  344. ^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現況與發展. 国立台湾传艺总处筹备处传艺中心. 2009: 118-119. ISBN 9789860175295. 教育部于1985年设置薪传奖……其奖项计分为传统工艺、传统音乐及说唱、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杂技等五大类,其中除了传统工艺、传统舞蹈之外,都分为个人奖与团体奖。薪传奖开始于1985年至1994年共计十年……曾获得薪传奖的传统音乐类乐师,及其所获得的项目如下表……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211. ISBN 9789571134086. 1985年教育部举办第一届“民族艺术薪传奖”,共分传统工艺、传统音乐及说唱、传统戏剧、传统杂技、传统舞蹈五类 
  345. ^ 林珀姬. 2012年度南管音樂活動觀察與評介 (报告). 早年曾获教育部颁薪传奖之团体…… 
  346. ^ 李国俊,洪琼芳. 玉簫聲和:南管耆宿蔡添木生命史. 宜兰县五结乡:国立台湾传统艺术总处筹备处. 2011. ISBN 9789860297379. 
    蔡添木 南管音樂家.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台湾音乐馆. [2016-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7). 
  347. ^ 吳昆仁 南管音樂家.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台湾音乐馆. [2016-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7).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歌樂篇.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28. ISBN 9789571138855. 该系担任南管的教师,都聘请自南管馆阁中艺术成就最高者,由作者聘请的南管教师计有:张鸿明、蔡小月、吴昆仁、蔡添木、张再兴、张再稳、潘润梅。其中教授唱曲的教师主要为蔡小月、张鸿明以及吴昆仁 
  348. ^ 陈美娥(演讲者). 千載清音 臺灣南管的前世今生. 2017-09-27 [2018-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349. ^ 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23-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8). 
  350. ^ 吕锤宽. 來自遙遠地方的音樂:張鴻明生命史.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13. ISBN 9789860378245. 
  351. ^ 追思人間國寶張鴻明 總統頒令褒揚. 文化部. 2013-09-21. 
  352. ^ 吳素霞 南管音樂家.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台湾音乐馆. [2018-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7). 
  353. ^ 教學熱忱廣受肯定 南管保存者蔡芬得授證並膺卓越市民. 台南市文化资产管理处. 2022-08-06. 
  354. ^ 南管保存者張栢仲獲頒卓越市民. 台南市文化资产管理处. 2022-08-06. 
  355. ^ 355.0 355.1 2022臺灣音樂年鑑. [2023-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30). 
    林珀姬. 2015年臺灣音樂生態觀察與評述報告 - 傳統音樂類 (PDF) (报告). [2018-05-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5-20). 
  356. ^ 南管藝文活動查詢. 台湾文化部. [2018-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南管相關新聞與文章. 台南振声社. [2018-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5). 
  357. ^ 林珀姬. 2012年度南管音樂活動觀察與評介 (报告). 2007年,基隆闽南第一乐团获基隆市政府登录为传统艺术保存团体 
    林珀姬. 2010年度南管音樂活動觀察與評介 (报告). [2018-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1). 此乐团为基隆三大角头之一,团员曾有一千多人的辉煌纪录,保留许多乐器,乐团编制内包含南管、北管、什音三组,各组团员以每三月为一循环 
    王耀华,刘春曙. 福建南音初探.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9: 8. "闽南第一乐团"创立于1946年 
  358. ^ 華聲南樂社. [2018-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0). 
    台北市華聲南樂團. [2018-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8).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現況與發展. 国立台湾传艺总处筹备处传艺中心. 2009: 105. ISBN 9789860175295. 华声社 位于台北市,由吴昆仁于1985年所创,1988年,获得教育部传统音乐及说唱类的南管团体薪传奖 
  359. ^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現況與發展. 国立台湾传艺总处筹备处传艺中心. 2009: 105. ISBN 9789860175295. 台北闽南乐府……于1961年由吴贞召集台北市的闽南同乡所组成……1993年,获得教育部传统音乐及说唱类的南管薪传奖 
    陈郁秀. 音樂台灣一百年論文集. 白鹭鸶文敎基金会. 1997: 82. ISBN 9789579851800. 一九六一年,台北市的闽南乐人们合力组成了闽南乐府,一时之间成为当时台北最兴盛的馆阁…… 
  360. ^ 和鳴南樂社. [2018-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7). “和鸣南乐社”由台北南管唱曲的第一位女士陈梅成立于1997(民86)年12月28日……陈梅出生台北市,1936年生,于1955年开始学习南管,师事林红先生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5: 12. ISBN 9789860435900. 台北地区……重要的馆阁有……和鸣南乐社 
  361. ^ 心心南管樂坊. [2018-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王怡棻. 讓林懷民著迷的南管園丁 王心心. 远见杂志 (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5: 333. 于2002年创办心心南管乐坊,全心投入南管教学推广工作。除了每年两三场的中型公演,王心心还在社区大学、紫藤庐、中山堂堡垒厅等地开课,进行一步一脚印的文化扎根工作 
    林珀姬. 2015年臺灣音樂生態觀察與評述報告 - 傳統音樂類 (报告). 近十年,心心乐坊一直走“唐诗、宋词入南管”…… 
    王心心 at TEDxTaipei 2013. 2014-02-06 [2023-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6). 
  362. ^ 南樂貞遠社. 南乐贞远社 Jen Yuan Nanguan Ensemble. 南乐贞远社创立于2016年,贞远意旨“贞”韵绕梁,源“远”流长,由“泉州南音乐团”傅贞仪女士发起,成员由艺文界的专业人士组成,为推广优美的南管艺术不遗馀力,期望永续传承台湾在地音乐文化 
  363. ^ 江之翠劇場. [2018-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7).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223. ISBN 9789571134086. 板桥江之翠剧场南管乐府,成立于1993年,其原始动机乃希望由传统音乐戏曲中寻求创作素材……除善加利用传统南管音乐与梨园戏身段,并结合现代剧场的舞台 
  364. ^ 漢唐樂府. [2018-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7). 
    陈郁秀. 音樂台灣一百年論文集. 白鹭鸶文敎基金会. 1997: 89. ISBN 9789579851800. 陈美娥于一九八三年离开台南南声社至台北,在兄长的支持之下成立汉唐乐府,在短短三年内便组团于一九八六年赴美巡回演出,其后几乎每年都出国巡演,足迹踏遍欧美亚澳四洲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223. ISBN 9789571134086. 并于1994年成立汉唐乐府艺术中心,1996年更推出梨园乐坊,试图结合梨园舞蹈身段与南管音乐,并加以现代剧场的舞台形式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現況與發展. 国立台湾传艺总处筹备处传艺中心. 2009: 105. ISBN 9789860175295. 汉唐乐府……曾录制“中国千年古乐-南管”、“南管赏析入门”、“南管六十四套指谱大全:第一、二辑”等有声出版品 
    陈美娥(演讲者). 千載清音 臺灣南管的前世今生. 2017-09-27 [2018-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365. ^ 藝文團體 - 南薰閣. 新北市政府. [2018-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南薰閣南管樂坊在休士頓演出活動. 驻休士顿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 [2018-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1). 
    縣內藝文活動 > 在漁港聽見南管. 宜兰县政府文化局. [2018-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366. ^ 臺中清雅樂府. [2016-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現況與發展. 国立台湾传艺总处筹备处传艺中心. 2009: 104. ISBN 9789860175295. 1953年成立,最初的馆号为清雅堂,于1960年改为清雅乐府。初成立时的馆先生为鹿港的林清河,继而于1960年聘请吴彦点、1967年聘请吴素霞为馆先生……曾举办南管戏传习,以及全国性的南管整弦大会 
    李世荣,吴立萍. 臺灣的老鄉鎮. 远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3: 75. ISBN 9789572803141. 曾出过36名秀才、一名举人的清水,不仅文风鼎盛,在艺术方面也颇有成就……民国49年,当地的南管社团成立“清雅乐府”…… 
  367. ^ 合和藝苑. [2018-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8).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現況與發展. 国立台湾传艺总处筹备处传艺中心. 2009: 105. ISBN 9789860175295. 由吴素霞女士于1993年元月所成立,以传承南管音乐及南管戏。2002年十月,曾应邀至法国巴黎台北新闻文化中心演出 
    林茂贤. 臺灣傳統戲曲. 国立台湾艺术敎育馆. 2001. ISBN 9570283696. 沙鹿的“合和艺苑”……偶尔还有南管戏的演出 
    林珀姬. 2010年度南管音樂活動觀察與評介 (报告). [2018-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1). 吴素霞老师表示“合和”二字就是希望南乐团员都要有和谐的关系,音乐才能表现出来 
  368. ^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現況與發展. 国立台湾传艺总处筹备处传艺中心. 2009: 102. ISBN 9789860175295. 雅正斋 现存最古老的南管馆阁……保存不少珍贵的文物及手抄本,音乐风格仍保持古朴的风貌。早年的馆先生包括施性虎、黄殷萍、郭炳南、黄根柏等 
    吕钰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408. ISBN 9789571134086. 鹿港的雅正斋,是台湾南管界中公认成立时间最早的南管社团……《雅正斋沿革志》中所提,雅正斋约成立于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由陈佛赐开馆 
    南管大事紀. [2018-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0). 李秀娥《南管的信仰与曲馆研究》…… 
    林珀姬. 2012年度南管音樂活動觀察與評介 (报告). 1986年,鹿港雅正斋获教育部传统音乐及说唱类的南管团体薪传奖……2007年,鹿港雅正斋获彰化县政府登录为传统艺术保存团体 
  369. ^ 鹿港聚英社. [2018-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國家文化資產網 鹿港聚英社. [2018-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4). 据王昆山先生(即虎先)之推算,当在清道光年间,约西元1840左右,当时先由晋江施抽舍先生创立于……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現況與發展. 国立台湾传艺总处筹备处传艺中心. 2009: 103. ISBN 9789860175295. 根据聚英社1980年代的社长王昆山之说法,聚英社约成立于1810年……早期聚英社较为知名的馆先生有:施棉、王成功、施羊、吴彦点、林清河、林狮及施鲁等人 
    许常惠. 追尋民族音樂的根. 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79: 74. ISBN 9789571174341. 台南振声社与鹿港聚英社……现存南管团体中最古老者 
    庄展鹏. 鹿港. 远流出版公司. 1992: 119. ISBN 9789573216360. 以往龙山寺有庙会祭典时,聚英社总会在戏亭下奏起美妙、悠扬的南管乐音,令人沈醉其中,因此赢得“龙山弦音”之美称 
    林珀姬. 2012年度南管音樂活動觀察與評介 (报告). 2007年,鹿港聚英社南乐团获彰化县政府登录为传统艺术保存团体 
  370. ^ 鹿港遏雲齋南管樂團.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現況與發展. 国立台湾传艺总处筹备处传艺中心. 2009: 103. ISBN 9789860175295. 遏云斋 位于鹿港镇。约成立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约于1950年代聘请馆先生,以进行唱曲及器乐曲目的传习,因而提升为典型的南管馆阁……馆先生曾有郭来龙、陈贡、郭安、庄海、庄杰、郭水云、郭庆安、陈涂粪等先生 
    林珀姬. 2012年度南管音樂活動觀察與評介 (报告). 2009 年,鹿港遏云斋获彰化县政府登录为重要传统艺术保存团体 
  371. ^ 汾雅齋南管樂團. 
    「邂逅南院-故宮下午茶」:汾雅齋南管樂團. 文化部. 2019 [202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北港‘汾雅斋南管乐团’于民国一百年由一群热爱南管艺术的同好所组成……早期北港诗人墨客惯用“汾津”来别称北港 
    「神藝匠心」朝天宮、顏三泰聯合文物展 14日起在北港文化中心展出. 云林县政府. 2017 [2018-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0). 由汾雅斋南管乐团演奏…… 
  372. ^ 李香兰. 北港南管館閣之研究-以笨港集斌社為例 (学位论文). 南华大学. 2017. 
  373. ^ 海寮南樂清和社. 
    沈文珺. 海寮村普陀寺清和社南管樂團. 南台通识电子报 第62期 (南台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2016: 19. 海寮普陀寺清和社南管乐团创始于咸丰6年(1856) 
  374. ^ 南管百年館閣--振聲社. [2016-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9). 
    相良吉哉. 臺南州祠廟名鑑. 台湾日日新报社台南支局. 1933: 282. 创立 乾隆五十八年 
    林秋华 & 振声社. 古老音樂的智慧 · TEDxTainan. 2018-04-10 [2018-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9). 
    陈郁秀. 音樂台灣一百年論文集. 白鹭鸶文敎基金会. 1997. ISBN 9789579851800. 
    许常惠. 追尋民族音樂的根. 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79: 74. ISBN 9789571174341. 台南振声社与鹿港聚英社……现存南管团体中最古老者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歌樂篇.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156. ISBN 9789571138855. ……五大馆:振声社、…… 
    林珀姬. 2010年度南管音樂活動觀察與評介 (报告). [2018-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1). 
    振聲社 - 團隊名錄. 台湾文化部. [2018-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为台南府城第一个传统南管馆阁。经历过清领、日据等时代,曾先后驻馆于水仙宫、普济殿、祀典武庙……聘任过馆先生张鸿明、蔡小月、苏荣发、蔡青源等艺师……六度获选台南市杰出演艺团队,出版过七片公演DVD 
  375. ^ 台南市南聲社. [2018-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吕锤宽. 台灣傳統音樂現況與發展. 国立台湾传艺总处筹备处传艺中心. 2009: 104. ISBN 9789860175295. 南声社……于1915年由江吉四先生创设……1928年,吴道宏接任南声社馆先生。1971年,张鸿明先生继任……多次应邀前往国外演出,包括:菲律宾、韩国、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瑞士、英国、纽西兰等国家,对提升台湾传统音乐的国际地位,做出极大的贡献 
    林珀姬. 2010年度南管音樂活動觀察與評介 (报告). [2018-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1). 成立于民国4年(西元1915年)南声社,是台湾最具世界级知名度的老馆阁,至今仍保有传统馆阁唱奏习惯与技术,今年八月文建会补助台南市文化观光处,进行乐师张鸿明与南声社技术保存纪录与数位化典藏计画…… 
    林珀姬. 2012年度南管音樂活動觀察與評介 (报告). 1985年,南声社获颁教育部传统音乐及说唱类的南管团体薪传奖……2009年,台南南声社及张鸿明艺师获台南市政府登录为传统艺术保存团体 
  376. ^ 376.0 376.1 376.2 376.3 杨家祈. 高雄右昌光安南樂社之研究. 高雄文献 (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 2018, 9 (1): 79. 表 1 高雄地区现存南管馆阁一览 
    苏静兰. 廟宇、外來移民與南管館閣音樂活動之關係-以高雄地區為例 (学位论文). 台湾大学文学院音乐学研究所. 2009. 
  377. ^ 廣益南樂社. [2018-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林珀姬. 2015年臺灣音樂生態觀察與評述報告-傳統音樂類 (报告): 14-15. [2018-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0). 举办大型的整弦大会,地点在大社青云宫(老祖庙),邀请全台弦友参与……并摆席宴请与会弦友,热闹非凡;是近几年来少见大规模的整弦活动……陈荣茂老师执教,为第一任馆先生……振声社蔡芬得老师为第二任馆先生 
  378. ^ 林珀姬. 2010年度南管音樂活動觀察與評介 (报告). [2018-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1). 光安南乐社成立于民国16年,也是老馆阁……该馆与元帅庙关系良好,是传统馆阁与庙宇关系建立的典范,一年内与元帅庙关系良好的庙宇之神明圣诞会其他庙会活动,光安社都无条件配合。光安社与庙宇之间营造了一种自古以来与世无争的传统音乐关系 
    陈郁秀. 音樂台灣一百年論文集. 白鹭鸶文敎基金会. 1997: 116. ISBN 9789579851800. 右昌光安南乐社(成立于一九二七年) 
  379. ^ 林珀姬. 2010年度南管音樂活動觀察與評介 (报告). [2018-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1). 这是台东地区唯一的南管馆阁,成立于民国36年(1947)……先后曾延请鹿港施羊、台南陈田、屏东陈荣茂、台北刘赞格等乐师传授南乐……曾于民国76年(1987)2月26、27日,主办“中华民国南乐协会演奏大会”……参加演出社团有:基隆市闽南第一乐团、台北市闽南乐府、高雄县梓官聚云社、台南市南声社,暨全省诸弦友参与演出,人数一百六十多位,盛况空前 
    台东县闽南音乐聚英社. 字正腔圓:臺東聚英社館藏曲譜南管樂曲歌詞. 国立台东生活美学馆. 2016. ISBN 9789860506907. 
  380. ^ 380.0 380.1 380.2 王珊. 泉州南音.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9: 32–36. ISBN 9787211058341. 
  381. ^ 381.0 381.1 381.2 381.3 381.4 381.5 王耀华. 福建傳統音樂.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0: 70. ISBN 9787211021925. 
  382. ^ 雪蘭莪永春會館. [2023-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30). 
  383. ^ 海內外南音社團雲端「大會唱」. 华侨报. 2020-10-26. 
    南陳宗親網. [2023-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30). 
  384. ^ 瓜雪暨沙白县福建会馆南音乐团组. 福建南音网. 2016年 [2018年7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7月6日). 
  385. ^ 馬六甲同安金廈會館 – 關於我們. [2023-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30). 原名为同安会馆,创立于战前的1931年……音乐部共分四组,计大鼓吹、闽剧、京剧与南音…… 
  386. ^ 新文龍永春會館. [2023-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2). 
  387. ^ 孙星群. 千古絕唱:福建南音探究.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96: 221. 湘灵音乐社成立于1940年,是新加坡目前最主要的南音团体,1947年为驻新各国使节演出后,名声大振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2011: 12. ISBN 9789860303490. 
  388. ^ 陈燕婷. 當代南音的多樣化發展路向.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南京艺术学院). 2014, (2): 37. 厦门南音乐团,成立于1954年,原名厦门金凤南乐团,后于1980年更名为厦门南音乐团。首任团长为著名南音大师纪经亩 
    王耀华,刘春曙. 福建南音初探.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9: 7. 
  389. ^ 杨俊峰 主编. 泉州年鑑,2005. 方志出版社. 2006: 255. ISBN 7801929152. 【泉州南音乐团】该团创办于20世纪60年代,现有在编人员20人,其中高级职称艺术人员2人。剧团曾配合泉州市南音研究社发掘、整理大量南音资料,汇编出版 《南音指谱大全》8集,散曲23集 
    陈燕婷. 當代南音的多樣化發展路向.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南京艺术学院). 2014, (2): 37. 由当时的泉州市长王今生创建于1960年 
  390. ^ 鯉城區泉州南音研究社成立六十周年慶典特刊. : 2. 于一九五二年十二月正式成立了…… 
  391. ^ 陈燕婷. 安海南音現狀談.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3, (4): 81. 2002年9月6日,澳门南音社成立 

延伸阅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