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圆环防空蓄水池
25°03′14.11″N 121°30′52.39″E / 25.0539194°N 121.5145528°E
大稻埕圆环防空蓄水池 | |
---|---|
位置 | 中华民国(台湾)台北市大同区建功里圆环段3小段493-2地号[a][1]:94 |
材料 | 红砖 |
建成时间 | 昭和十八年(1943年) |
公众参观 | 开放时间:全天 参观费用:免费 |
使用者 | 台北市政府工务局公园路灯工程管理处 |
所有者 | 国有 |
官方名称 | 大稻埕圆环防空蓄水池 |
类型 | 登录等级:蓄水池 登录种类:直辖市定古迹 |
评定时间 | 2003年9月23日 |
详细登录资料 |
大稻埕圆环防空蓄水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日本称之为大东亚战争)时期的防空设施,位于台北州台北市建成町、日新町与下奎府町交界处(今台北市大同区建功里台北圆环内[注 1])。昭和十八年(1943年)太平洋战争期间,同盟国军对台北市进行空袭,总督府特别在台北市中心建造防空壕与蓄水池,蓄水池本体为红砖叠造而成[1]:94,用以储存消防用水与避难之用。二战战后蓄水池被填平,其上建立起著名的圆环夜市,蓄水池则逐渐被遗忘[a],直到2001年美食馆工程开挖地面时被意外发现,为此美食馆变更建筑设计,延长工期至2003年才落成启用[1],为目前台北市出土最大的防空蓄水池[a]。水池建造的年代虽不久远,却可见证战时台北市民的生活,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在2003年其指定为市定古迹。[注 2]
沿革
[编辑]日治时代
[编辑]淡水线铁路
[编辑]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与辽东半岛。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临时台湾铁道队鉴于清朝所建的铁路蜿蜒迂回,将刘铭传铁路大幅改线[注 3][1]:150。三十四年(1901年)为能有效率的由淡水港运送物资,将刘铭传铁路基隆~台北路段拆除,拆下的路轨用以铺设台北~淡水21.2km的铁路线,命名为淡水线,于8月25日通车。三十五年(1902年)2月1日设立大稻埕车站,6月1日兼办客运,三十六年(1903年)成为淡水线始发车站[3]:130,四十一年(1908年)迁至清代台北车站旧址。大正四年(1915年)8月17日改大稻埕车站为货运站[3]:130,客运业务由同日设立的北门车站(位于今郑州路、延平北路一段口)接管,并成为始发车站,同时设立大正街车站(位于今长安西路、南京西路18巷口)[3]:130。十二年(1923年)3月6日北门车站废止,始发车站又回归台北车站[3]:131。昭和十七年(1942年)大正街车站废止,至1953年再度设立,改名长安车站,不久再度废止。台北圆环正好与此两站相近,逐渐使该处繁荣。
圆公园
[编辑]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总督府提出市区改正计划,将原聚落中的道路一一拓宽,开辟新市场、堤防,并兴建淡水线铁路[4]:84。在计划过程中,于今重庆北路、南京西路、宁夏路与天水路四条道路所汇集处建造圆环。四十一年(1908年)圆环空地规划为休闲公园,周围栽种七里香,中间种植榕树及设置座椅,称为圆公园。昭和十年(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后圆公园做为地震避难场所,摊贩开始聚集,逐渐形成圆环市集;但此时摊贩并非合法营业,因此常遭到取缔。十三年(1938年)由摊商自行筹组的台北行商组合圆环夜市场成立,才让圆环的摊贩聚集有合法依据。夜市场规定每日营业时间为5p.m.~12p.m.[5]:186,白天禁止买卖行为。形成白天为公园,晚上为夜市的特殊景象。[a]
战事波及
[编辑]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政府宣布夜间不得点灯的禁令,使圆环小吃生意受到很大影响。到了1943年开始有美国军机轰炸台湾,这时正式被下令圆环小吃停止营业,并开始拆挖该地以兴建防空洞、防空壕、蓄水池等避难建设,其中蓄水池即设计在正中央位置。工程兴起后小吃摊贩被迫在原处更外围的地方进行营业,但排列上不再是过去位在圆公园时的圆周形,而是成矩形,因此一时间有“角公园”之称,但此仅为俗称。
二战战后
[编辑]空前鼎盛
[编辑]战后台湾由国民政府接收,原有的防空壕拆除、蓄水池填平,重新恢复成夜市风貌,并在1954年各摊贩共同募款集资,将圆环进行更多的整修,从夜市形态的摊贩聚落变成有建屋的规模,1950年代可说是圆环生意最鼎盛的时候[b],同时也使其附近的宁夏路、重庆北路跟着一同兴盛。
逐渐老旧
[编辑]在此之后圆环逐渐迈向老旧,原有的设计规划已称不上良善,并在1993年、1999年先后发生两次火灾意外,因此台北市依据城市规划的考量决议拆除与重建圆环[c],此一拆除从2001年3月29日上午十点正式执行。
重见天日
[编辑]当圆环的地面建物拆除后,2002年4月开始进行新建物的地基开挖工作,但在挖掘过程中发现了大片的红砖墙,此时工程紧急喊停,并请古迹专家前来鉴定,经鉴定后证实确为当年二战期间所辟建的防空用蓄水池,此池高2.2米、直径11米,当年的填平并没有对其造成太大的毁坏,如今则有历史性的保存价值,因此决议保留,可供后世了解当年(1943年)台湾人民的避难历史,并正式认可为“直辖市定古迹”。
此外,工程单位依据指示将设计进行变更,保留原有的防空蓄水池,新的圆环夜市建物则环绕在该古迹水池外围来兴建,以此方式来维护、保持当年的水池原貌。[d]
附注
[编辑]参考
[编辑]- ^ 1.0 1.1 1.2 1.3 李泰昌、李敏子、何良正、吴瑞益、金梅玲、陈辉阳、崔静萍、蔡学忠. 《台灣的古蹟:北台灣》. 远足文化. 2004. ISBN 9867630521.
- ^ 李钦贤. 《圖解台灣鐵道世紀》. 晨星. 2016. ISBN 9789864431700.
- ^ 3.0 3.1 3.2 3.3 戴震宇. 《臺灣的鐵道》. 远足文化. 2002. ISBN 9868015472.
- ^ 庄展鹏、王明雪. 《台北歷史深度旅遊:艋舺、大稻埕》. 远流. 2000. ISBN 9573241471.
- ^ 洪致文. 《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文化資產與城市記憶守護筆記》. 前卫. 2016. ISBN 9789578018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