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旗后炮台

坐标22°36′47″N 120°15′52″E / 22.6131943177226°N 120.264364135353°E / 22.6131943177226; 120.264364135353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旗后炮台

22°36′47″N 120°15′52″E / 22.6131943177226°N 120.264364135353°E / 22.6131943177226; 120.264364135353

旗后炮台
旗后炮台
旗后炮台八字门 地图
位置中华民国 高雄市旗津区旗后山顶
建成时间 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
公众参观开放时间:全天候自由参观
参观费用:免费
官方名称旗后炮台
类型登录等级:国定古迹
登录种类:关塞
评定时间(市定)1985年
(国定)2019年2月22日
详细登录资料

旗后礮台旗后炮台,是位于台湾高雄市旗津区旗后山上的炮台遗址,民国七十四年(1985年)中华民国内政部公告为二级古迹,后在民国108年(2019年)文化部公告升格为国定古迹[1]

沿革

[编辑]
1945年二次大战美军绘制旗后炮台位置的地图,红色框架者为旗后炮台。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满清击败明郑,开始统治台湾,及拨调水师把总一员,兵一百名驻扎打狗仔旗后,旗后昔日除渔业与商港机能外,也因为其为控制打狗港进出门户而成为满清在台湾的军事要地,根据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凤山县志》所记载,当时旗后汛有炮台一大座,安置中国式大炮六门,后在道光廿二年(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清廷后于旗尾山筑炮台一座以强化当地的防备[2]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军以琉球漂流难民被杀事件为借口登陆恒春,即“牡丹社事件”,为扼守打狗港整体安全,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桢来台加强海防,乃先后派准军统领唐定奎、副将王福禄聘英籍教官哈务德(J. W. Harwood)四品总教习,依地形高度督造旗后(威震天南)、哨船头(雄镇北门)两处炮台,后再规划筹建大坪顶炮台,三处要塞的土建工程由当时长期驻守凤山县的淮军施工,后而成为共扼打狗港地区中、低射程火炮的战力要塞。[3][4]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旗后炮台配置四门英制八吋阿姆斯壮后膛炮[5],1895年(光绪21年)2月1日,旗后炮台游击万国标升任副将[6]正办理交接时,炮台约1公吨的本地制火药爆炸,爆炸原因不明,导致炮台护墙多处龟裂、约有百名士兵丧生,刘永福后则奏劾相关8人军官,并斩首4人,万国标被后遭到撤职[7],由刘成良(刘永福义子)接任负责防务,领导修复炮台。然而此后因应乙未战争,在10月15日清晨6时55分,日军吉野号防护巡洋舰秋津洲号防护巡洋舰等战舰于旗后外海炮击,旗后炮台的门额“威震天南”遭到吉野号击中而损毁。而在日军炮击之前,指挥官刘成良已于清晨4时只身前往安平。炮台因无人指挥仅发射5发炮弹。至下午2时30分,日军登陆后则迅即占领无人防守的炮台[8]。并在1896年1月对于炮台进行详细调查及测绘,留下准确的位置图。

日治后期,因应太平洋战争因素,日军将炮台改置成高射炮阵地,将原置放在炮台的大炮清除,并增筑数座碉堡,二战后该地区则由国军驻守,并设置机枪堡、碉堡、营舍、隧道等处哨点,由于长期为军事管制区,同时也因现代化的战争型态改变,使得炮台的功能不再而逐渐倾颓。1988年,国军与市府、民意代表曾就旗后山等军事空间开放事宜进行协调,将旗后山部分设施及用地拆除交接予高雄市政府[9],1991年,炮台开始经高雄市政府进行修复工程,并在1995年正式完工,炮台得以恢复大部分原貌,目前则正式开放民众参观,并在2019年升格为国定古迹。[10][11]然而也有部分墙面遭到游客涂鸦,导致古迹受到破坏的情况发生。[12]

配置

[编辑]

旗后炮台为中西式合璧式炮台,格局呈“目”字状形式构造,炮台共分为三大区域,北区为操练场,中区为指挥区,南区装设大炮,厚墙的内侧则为兵房,兵房上有四座炮座,过去西侧安置两尊大炮,南北边各安置一尊,原上另设置铺设轨道,可架大炮之铁轮。[13]营舍设在炮台墙垣的内侧,以铁、水泥及红砖为主要建材,并以密集的木梁与厚实的铁水泥层构成。地面砖砌踏阶则以花式图案铺砌,操场西侧的空间设置一座灰泥砌筑的翘头案,具有祭祀用处。[14]

旗后炮台的营门有二处,原主入口朝东南方,西边则有一小侧门,主入口在方位符合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营门以中国式八字门为设计,门额横楣题“威震天南”[注 1],两边门墙上以砖砌成样式不同的“囍”字,营门经修复后,在乙未战争被日舰毁损的门额字体则依据古照片“天南”二字恢复,以存历史之真。[2][15]

图片

[编辑]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过去存有:“威振天南”、“威镇天南”、“砥柱天南”等三种说法。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台北公会堂、旗后炮台、打狗英国领事馆及官邸 升格为国定古迹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9-02-23,文化部
  2. ^ 2.0 2.1 旗後砲台.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014-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7) (中文(台湾)). 
  3. ^ 廖德宗. 〈清代打狗大坪頂砲台及軍事古道考證〉. 高雄市: 高雄文献第5卷第3期. 2015. 
  4. ^ 刘璈. 〈《巡海退思錄》,〈詳請裁減礮臺餉需並委陳總兵管帶旂后礮勇由〉. 高雄市: 台银文丛21种,台银经济研究室,页82-83。. 
  5. ^ 卢德嘉. 《鳳山縣采訪冊》〈礮臺〉. 高雄市: 台银文丛第73种,台银经济研究室. 1960. 
  6. ^ 《光绪朝月折档》(台北市,故宫博物院藏)
  7. ^ Jarman, W. Davidson,蔡启恒译. 《臺灣之過去與現在》. 高雄市: 台银文丛第107种,台银经济研究室. 1972. 
  8. ^ 日军参谋本部编纂、许佩贤译. 《明治27、8年日清戰史》《攻臺戰紀》. 台北市: 远流出版. 1995. 
  9. ^ 旗後山國軍營區. 国家文化记忆库.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10. ^ 黄佳琳. 打狗英國領事館、旗後砲台升格國定古蹟 高雄港水岸歷史廊帶成形. 自由时报. 2018-12-12 [2018-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11. ^ 陈昱勋. 【藝術文化】台北公會堂、旗後礮台、打狗英國領事館 升格國定古蹟. 自由时报. 2019-02-25 [2019-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12. ^ 宋德威. 古蹟「旗後砲臺」牆面遭破壞 相關單位快搶救. 今日新闻. 2017-04-09 [2017-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13. ^ 旗後礮臺-阿姆斯壯前膛砲基座. 国家文化记忆库.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14. ^ 旗後礮臺-祭祀台. 国家文化记忆库.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15. ^ 旗後礮臺-威「震」天南門楣. 国家文化记忆库.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