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郡,中国古代的郡。
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分东海郡为东海国、兰陵国,以封司马越、卫瓘。兰陵国治承县(今山东省枣庄市东南、兰陵县西南),属徐州,领承、兰陵、昌虑、合乡、戚五县,辖境约今山东省枣庄市大部及兰陵县西南[1][2]。晋怀帝永嘉中,徙封兰陵公于江夏郡,东海王司马越增封兰陵郡[3]。
后赵六年(324年),攻取东晋兰陵郡。赵武帝时,改兰陵郡为武兴郡。晋穆帝永和七年(351年),收复兰陵郡,永和十一年(355年)又为前燕所取,后又收复。前秦建元十五年(379年),攻取东晋兰陵郡。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收复兰陵郡[4]。
至刘宋时,兰陵郡仅余昌虑、承、合乡三县[1]。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兰陵郡入北魏。东魏初,废兰陵郡。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547年),复置兰陵郡,治承城,领昌虑、承、合乡、兰陵四县[5]。
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昌虑、合乡、兰陵三县并入承县。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兰陵郡,承县直属徐州。[4]
- 兰陵成公卫瓘,291年追封。
- 东海孝献王司马越,291年-311年在位,永嘉中始以兰陵郡为东海国的支郡。
- 东海世子司马毗。
- 东海哀王司马冲(继子),?-341年在位,324年封土失陷。
- ^ 1.0 1.1 1.2 《宋书·卷三十五·志第二十五》
- ^ 《太平寰宇记》卷23〈河南道·忻州承县〉:“承县……本汉旧县……晋惠帝分东海之兰陵、承、戚、合乡、昌虑五县置兰陵郡,理承城。”
- ^ 《宋书·卷六十·列传第二十》
- ^ 4.0 4.1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
- ^ 5.0 5.1 《魏书·卷一百六中·地形志二中第六》
- ^ 6.0 6.1 《晋书·卷一百·列传第七十》
- ^ 《资治通鉴·卷一百·晋纪二十二》
-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晋纪二十五》
- ^ 《魏书·卷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七》
- ^ 《南史·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二》
- ^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徐之范墓志
- ^ 《南齐书·卷二十五·列传第六》
- ^ 《魏书·卷五十·列传第三十八》
- ^ 《魏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
- ^ 15.0 15.1 《魏书·卷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三》
- ^ 《周书·卷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八》
- ^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平西元王墓志铭
- ^ 《魏书·卷十六·道武七王列传第四》
- ^ 《北齐书·卷二十·列传第十二》
- ^ 《隋书·卷五十·列传第十五》
- ^ 《新唐书·卷七十三上·表第十三上·宰相世系三上》
- ^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封延之妻崔长晖墓志
- ^ 《隋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三十一》
|
---|
|
|
注释 |
---|
注1:列出西晋 建兴四年( 316年)(此前已沦陷者列出沦陷前的名称)及东晋 义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国。带#者为《晋书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体字者为西晋所废置的州、郡;下划线者为东、西晋所设置的侨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国,取最后使用的名称(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于史无记载其封国何时被撤销,其封地在西晋末的建置仍按“国”处理),并括注明曾用名。 注3:东晋郡王、开国郡公的封地分别括注“内史”、“相”及其设置时间。 |
|
|
---|
|
|
|
---|
江表地区 | |
---|
淮南地区 | |
---|
淮北地区 | |
---|
河南地区 | |
---|
江汉地区 | |
---|
岭南地区 | |
---|
沅湘地区 | |
---|
巴汉地区 | |
---|
蜀中南中地区 | |
---|
|
|
|
|
---|
江表地区 | |
---|
沅湘地区 | |
---|
岭南地区 | |
---|
位置不详 | 新蔡郡(内史575-589) | 晋熙郡(内史575-589) | 巴东郡(内史586-589) | 临江郡(内史586-589) | 新兴郡(内史583-589) | 岳山郡(内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齐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后梁 广运元年(586年)、陈 祯明二年( 588年)的实州、实郡。下划线者为南朝所设置的侨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取最后使用的名称,并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开国郡公的封地分别括注“内史”、“相”及其设置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