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
中国 |
---|
中国主题 |
戏曲是指中华文化的传统戏剧。“戏曲”一词始见于《水云村稿》中〈词人吴云章传〉,指南宋流行于民间的永嘉戏曲,是南戏戏文发展之滥觞。在河南省偃师市出土的一座宋代墓葬里,发掘出来的“宋杂剧演员丁都赛雕像砖”,是中国现存的最早记录戏曲演出活动形象的文物。尔后,“戏曲”之名迭有变迁,以“戏曲”指称“中国传统戏剧”,须待王国维《宋元戏曲考》问世,本书以“戏曲”为名,首度将中国传统戏剧推上近代学术之林,“戏曲”乃成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专称。
王国维将戏曲定义成“合歌舞以演故事”,同时也指出代言体是戏曲不同于其他文类的重要特点。由此定义看来,戏曲必须具备演员、剧场、诗歌、舞蹈、音乐、代言体、演故事等基本元素。台湾学者曾永义将王国维对戏曲的定义视为戏曲小戏必须具备的条件,小戏的表演艺术较为原始。而相较于小戏的大戏有更高度的艺术表现,已经是综合的文学与艺术,其定义为:“中国古典戏剧是在搬演故事,以诗歌为本质,密切结合音乐和舞蹈,加上杂技,而以讲唱文学的叙述方式,通过俳优妆扮,运用代言体,在狭隘的剧场上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文学和艺术。”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发《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昆剧获纳入名录之内,引起公众对戏曲发展及传承的关注。2009年及2010年,粤剧、藏剧及京剧更先后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艺术进一步得到世界重视。[1]
历史剧种
[编辑]根据时代分期,中国戏曲包括:
现存剧种
[编辑]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数据,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即大跃进时期,当时中国有367个戏曲剧种,其中包括50多个当时新创立的剧种(即新兴剧种);到了198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编撰过程中所做调查统计发现,当时仍有317个剧种;而到了2005年,仅剩下267个剧种[2]。
在众多剧种中,昆曲和京剧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戏剧的最高典范[3],其它常见剧种则有豫剧、粤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等等。
- 北京戏曲:京剧(又称平剧)、北崑、西路评剧、京梆子、北京曲剧、燕歌戏、诗赋弦、淤白蹦蹦戏、苇子水秧歌戏、山梆子戏、北京皮影
- 天津戏曲:京剧(又称平剧)、卫梆子、宝坻评剧、北崑、蓟州皮影、百忍京秧歌高跷
- 河北戏曲:京剧(又称平剧)、河北梆子、评剧(东路)、北崑、丝弦、老调、哈哈腔、贤誉调、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术戏、口邦子、落子、西调、蔚县秧歌、隆尧秧歌、定县秧歌、软秧歌、四股弦、唐剧、横岐调、上四调、磁州怀调、邯郸赛戏、南锣剧、坠子戏、唐山皮影、河中皮影、冀南皮影
- 河南戏曲:豫剧(河南梆子)、河南曲剧、越调、淮调、四平调、大平调、二夹弦、河南道情、柳琴调、罗卷戏、宛梆(南阳梆子)、坠剧、怀梆 、怀调、大弦戏、豫南花鼓、乐腔、五调腔、蒲剧、地灯戏、嗨子戏、大辫戏、南乐五腔调、枣梆、汉剧、花篮戏、河阳花鼓戏、光山花鼓戏、扬高戏、落腔、柳子戏、目莲戏、杠天神、灵宝皮影、罗山皮影、桐柏皮影、南庄木偶戏
- 山东戏曲:吕剧、钝腔、山东梆子、枣梆、莱芜梆子、胶州秧歌、东路梆子、柳子戏、茂腔、柳腔、五音戏、柳琴戏、两夹弦、四平调 、莱西木偶戏、济南皮影
- 山西戏曲:晋剧(山西梆子):蒲剧(蒲州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锣鼓杂戏、耍孩儿戏、灵邱罗罗、上党皮黄、上党落子、永济道情戏、洪洞道情戏、临县道情戏、晋北道情戏、襄武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县秧歌、孝义碗碗腔、曲活碗碗腔、弦子腔、凤台小戏、晋南皮影、晋中皮影、孝义木偶戏
- 陕西戏曲:秦腔(陕西梆子)、铜川梆子、眉户剧、汉调二黄、阿宫腔、合阳跳戏、合阳线戏、陕西碗碗腔、陕西老腔、弦板腔、陕西道情戏、陕南花鼓戏、陕南端公戏、安康弦子戏、东路皮影、西路皮影、合阳线戏、陕西杖头木偶戏
- 甘肃戏曲:陇剧、高山剧、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民勤小曲戏、半台戏、灯盏头戏、崆峒笑谈、影子腔、南木特(甘南藏戏)、陇东皮影、陇西皮影、影子腔、正宁木偶戏
- 宁夏戏曲:秦腔剧、眉户剧、牛皮灯影子
- 黑龙江戏曲:龙江戏、北路二人转、龙江皮影
- 吉林戏曲:吉剧、东路二人转、新城戏、黄龙戏、舒兰皮影
- 辽宁戏曲:辽南影调戏(辽剧)、海城喇叭戏、奉天落子、唐派京剧、阜新蒙古剧、彩扮莲花落、海城高跷秧歌、二人转、辽南皮影戏、辽西木偶戏
- 安徽戏曲: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戏、庐剧、青阳腔、岳西高腔、安徽目连戏、安徽戏、安徽端公戏、沙河调、泗洲戏、坠子戏、含弓戏、芜湖梨簧戏、文南词、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淮剧、嗨子戏、灵璧皮影、淮派皮影、皖南皮影、岳西木偶戏、界首扁担戏
- 江苏戏曲:昆剧(昆曲)、扬剧、淮剧、锡剧、通剧、淮海戏、苏剧、徐州梆子、丹剧、丁丁腔、淮红剧、海门山歌剧、江苏皮影、肩担木偶戏、泰兴木偶戏
- 上海戏曲:沪剧、滑稽戏、奉贤山歌剧、越剧、海派京剧、昆曲、淮剧、崇明扁担戏、海派木偶戏、长宁皮影
- 浙江戏曲:越剧、婺剧、绍剧、永崑、新昌高腔、宁海平调、松阳高腔、醒感戏、金华昆腔戏、黄岩乱弹、诸暨乱弹、瓯剧、和剧、杭剧、甬剧、湖剧、姚剧、睦剧、泰顺药发木偶戏、海宁皮影、平阳木偶戏
- 江西戏曲:赣剧、弋阳腔、盱河戏、东河戏、宁河戏、瑞河戏、宜黄戏、赣南采茶戏、萍乡采茶戏、万载花灯戏、抚州采茶戏、吉安采茶戏、宁都采茶戏、赣东采茶戏、九江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武宁采茶戏、高安采茶戏 、婺源徽剧、湘东皮影、江西提线木偶、江西杖头木偶
- 福建戏曲:闽剧、高甲戏、芗剧、莆仙戏、梨园戏、四平戏、闽西汉剧、北路戏、右词南剑调、屏南乱弹戏、平讲戏、词明戏、南词戏、大腔戏、小腔戏、打城戏、梅林戏、闽南皮影戏、布袋戏、嘉礼戏、大腔金线傀儡戏、传子木偶戏、诏安铁枝戏、柴头仔戏、七条线木偶戏、屏南杖头木偶戏、串头戏、四平傀儡戏、闽西采茶戏、闽西木偶戏、闽西山歌戏、邵武三角戏、竹马戏、游春戏、肩膀戏、杂剧作场戏、车鼓弄、福建潮剧、尹派越剧
- 广东戏曲:粤剧、潮剧、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广东汉剧、花朝戏、粤北采茶戏、乐昌花鼓戏、雷剧、梅州客家山歌剧、粤西白戏、贵儿戏、石角傩戏、雷州姑娘歌、英歌、五华提线木偶戏、粤西白戏、高州木偶戏、铁枝木偶戏、陆丰皮影戏、手擎木偶戏
- 广西戏曲:桂剧、粤剧、彩调剧、邕剧、丝弦戏、牛娘剧、桂南采茶戏、师公戏、广西壮剧(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广西苗戏、广西侗戏、毛南戏、壮族提线木偶戏、柏白客家木偶戏
- 海南戏曲:琼剧、临剧、海南斋戏、海南公仔戏、临高木偶戏
- 湖北戏曲:汉剧、荆河戏、南剧、湖北越调、山二黄、湖北高腔、楚剧、湖北渔鼓、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阳新采茶戏、远安花鼓戏、襄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梁山调、郧阳花鼓戏、随县花鼓戏、堂戏、文曲戏、鄂西柳子戏、渔鼓皮影、歌腔皮影、武汉杖头木偶
- 湖南戏曲:湘剧、祁剧、常德汉剧、衡阳湘剧、荆河戏、巴陵戏、辰河戏、湘崑、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湘西花灯戏、湘西阳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师道戏、湘西苗剧、新晃侗族傩戏、澧州皮影戏、长沙皮影戏、衡阳皮影戏、槚山皮影戏、邵阳布袋戏、湖南杖头木偶
- 四川戏曲:川剧、四川曲剧(曲艺剧)、川北灯戏、芦山花灯戏、洪雅师道戏、南部傩戏、梓潼阳戏、射箭提阳戏、旺苍端公戏、嘉绒藏戏、木雅藏戏、康巴藏戏、德格藏戏、南木达藏戏、理塘藏戏、巴塘藏戏、色达藏戏、释比戏、成都灯影、川北灯影、川北大木偶戏、成都木偶戏、被单戏、邻水手掌木偶戏、白龙纸偶戏
- 重庆戏曲:渝派川剧、四川曲剧、秀山花灯戏、秀山辰河戏、梁山灯戏、踩堂戏、杨戏、面具阳戏、木腊庄傩戏、后河古戏、亚亚戏、石柱土戏、巴渝木偶戏、三峡皮影
- 云南戏曲:滇剧、云南花灯戏、昆明曲剧、关索剧、傣剧、白剧、云南壮剧(富宁土戏、乐西土戏、广南沙戏)、彝剧、大词戏、杀戏、腾冲皮影
- 贵州戏曲:黔剧、贵州本地梆子、贵州花灯剧、贵州侗戏、贵州布依戏、贵州苗戏、安顺地戏、佤族清戏、仡佬族傩戏、撮泰吉、石阡木偶戏
- 内蒙古戏曲:呼图格沁、查玛、科尔沁蒙古剧、八角鼓戏、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漫瀚剧、内蒙道情、晋剧、巴林皮影
- 青海戏曲:黄南藏戏、马背藏戏、平弦戏、青海眉户戏、河湟皮影戏、目莲宝卷、刚察寺院藏戏、互助秦腔
- 新疆戏曲:维吾尔剧、新疆曲子戏、汗都春
- 西藏戏曲: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昌都藏戏、门巴戏 、夏尔巴玛尼戏、巴共戏
- 香港戏曲:粤剧、潮剧、白字戏、闽剧、木偶戏(提线木偶、掌中木偶、杖头木偶、手托木偶、皮影戏)
- 澳门戏曲:粤剧、土生土语话剧
台湾的剧种
[编辑]- 台湾戏曲:歌仔戏(古册戏、胡撇仔戏)、客家大戏、南管戏(七子戏、九甲戏)、北管戏(乱弹戏、
四平戏)、布袋戏、皮影戏、傀儡戏、宜兰本地歌仔、三脚采茶戏、车鼓弄、牛犁阵、竹马阵、七响阵、牵亡歌阵、京剧、豫剧、昆曲、黄梅戏、越剧
东亚文化圈的其他戏曲
[编辑]著名剧目
[编辑]- 西厢记(元·王实甫)(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 赵氏孤儿 (元·纪君祥)
- 汉宫秋(元·马致远)
- 录鬼簿(元·钟嗣成)
- 窦娥冤(元·关汉卿)
- 乌盆记(元·迭名)(全名《玎玎珰珰盆儿鬼》)
- 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元·迭名)
- 太和正音谱(明·朱权)
- 牡丹亭(明·汤显祖)
- 桃花扇(清·孔尚任)
- 长生殿(清·洪昇)
- 雷峰塔
- 四郎探母
- 锺馗打鬼
- 敦盛(世阿弥)
海外评论
[编辑]- 珠玉的解释:“珠玉般的魅力到处都在,独特的说唱,精美的表演,夸张的脸谱,奇异的特技和华丽的服饰,集全能之美融于一身而令人震惊。演员一枝船桨在手,随着节奏的律动而舞蹈就能使人联想到江河船飘,挥动马鞭,便可想见骏马奔驰,许多虚拟表演不求真似,只求传神。”
- 泥沙的解释:“西方人不惯听京剧花旦尖声刺耳发声,好像猫儿的尾巴被踩着时发出的尖叫似的,令人生厌,粤剧的锣鼓也吵耳难受......”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杨慧仪. 戲曲 Xiqu Centre?Chinese Opera?. 2013-02-05 [2013-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4).
- ^ 辰序,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全国各地艺术研究院(所)携手保存戏曲艺术遗产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09-03.,中国艺术研究院(简体中文)
- ^
施旭升. 戲曲文化學. 独立作家-秀威出版. 2015: 25. ISBN 9789863263050.
昆曲和京剧都自成体系,堪称典范......所以,此前曾有论者将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学的最高范型
秋文. 古中國的歌: 京劇演唱藝術賞析. 宝文堂书店. 1988: 32. ISBN 9787800300011.当时北京昆曲和京剧为雅部和花部两大支柱,代表了中国古典戏剧的两大历史髙峰。
- ^ 4.0 4.1 胡振(古冈). 差利卓別靈與粵劇. 廣東戲劇史(紅伶篇之六). 香港: 利源书报社. 2003: 28. 香港公共图书馆索书号:992.62 4751.
- ^ 张启超. 1999京劇回想曲 (PDF). 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 1. 1999 [2022-10-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04).
来源
[编辑]- 张庚:〈中国戏曲〉,《中国大百科·戏曲曲艺》 (2000年)
- 曾永义:《中国古典戏剧的认识与欣赏》(台北:正中书局)
-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 青木正儿 著,王古鲁 译:《中国近世戏曲史》(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 田仲一成:〈中国戏剧的起源与产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田仲一成:〈戏剧文学产生于孤魂祭祀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田仲一成:〈戏曲文学从祭祀里产生的条件及其在中国的过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田仲一成:〈再论民间祭祀文化在戏剧起源史上的重要作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王瑷玲:〈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剧之言情内涵及其所引生之审美构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王瑷玲:〈记忆与叙事:清初剧作家之前朝意识与其易代感怀之戏剧转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王瑷玲:〈晚明清初戏曲中情理观之转化及其意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伊维德:〈三层戏楼上的演出:乾隆朝的宫廷戏剧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李孝悌:〈民初的戏曲改良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孙玫:〈“戏曲”概念考辨及质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孙玫:〈二十世纪世界戏剧中的中国戏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孙玫:〈百年世变下的中国戏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颜海平:〈情感之域对中国传统中戏剧能动性的跨文化重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