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8月27日) |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长达三百多年的时期,朝代更迭速度快,存在有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相当长的时间是南北对峙。
这个时期由220年曹丕篡东汉帝位,自立曹魏开始,至589年隋朝隋文帝杨坚灭南陈重新统一结束,共369年。可分为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与孙吴鼎足而立)、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未计算冉魏和西燕)时期、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对立时期,共150年)。位于江南皆建都在建康(现今的南京,孙吴时称为建业)的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个国家合称为六朝。
日本历史学家川胜义雄曾经将三国时代及魏晋南北朝形容为“华丽的黑暗时代”,因为乱世极纷乱,使英雄豪杰得以大显身手,文化百花齐放[1]。值得一提的是,几乎在同时期位处欧亚大陆另一边的罗马帝国亦经历了游牧民族入侵、最终亦如魏晋南北朝一样、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而西罗马帝国最后更被蛮族灭亡、导致西欧进入黑暗时代。
历史
[编辑]公元189年汉灵帝死后,中原长期混乱。在地方势力割据混战中诞生的曹魏、蜀汉、东吴三国,由曹丕(曹操之子)、刘备和孙权分别建立。曹魏政权在魏明帝之后,逐渐被以司马懿为首的司马氏攫取;263年司马昭秉国曹魏,发动魏灭蜀之战,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西晋;280年东吴政权于晋灭吴之战灭亡,近一世纪分裂的三国时代最后由西晋短暂统一。

晋朝完成统一之后迅速腐败,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动荡。在304年因为汉赵与成汉的立国,形成“后三国时代”,使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316年建国仅五十年的西晋亡于匈奴的刘曜后,宗室司马睿南迁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东晋的司马氏皇室长期受江南世族控制,后于420年被刘裕取代,刘裕建立刘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然而北朝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才开始正式与刘宋形成南北对峙。
南朝历经宋、齐、梁、陈等四个朝代。初期经济与军事强盛,但由于战略运用错误,加上皇室与宗室内斗淫乱,使国力由盛变衰。南梁国力尚可,但在侯景之乱后分裂成西梁与南陈,南陈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与北周。北魏统一北方后屡次击败南朝,意图南并,但被北方外族柔然牵制,直到柔然被突厥取代后才有余力对付南朝。北魏经汉化运动后经济持续发展,但亦造成北方六镇鲜卑贵族与洛阳鲜卑贵族的文化冲突,后期政治混乱,发生六镇之乱,分裂成高欢拥护的东魏与宇文泰拥护的西魏,之后分别自立为北齐与北周。
北周主张胡汉融合,于577年攻灭北齐,统一北方。578年,北周武帝死后,政权逐渐掌握在外戚杨坚手上。581年杨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灭南陈,统一中国,长达三百多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隋唐时期开始。
南北朝的最终统一对于中国历史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中国大一统思想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2]。
文化思想
[编辑]
儒学独尊的地位在晋朝被破除后,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多元化的思想。面对乱世的到来,有些人主张以法治国、务实求治(例如东晋政治家王导),相反亦有人主张无政府主义(例如鲍敬言的《无君论》)。同时也因佛教的兴盛而出现了一系列扬弃于中原传统思想和佛教外来思想之间的哲学主张(例如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3]。
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乃是以“玄学”之名为后世著称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群。西晋思想家郭象以先秦道家庄子的理论为基础,提出“独化论”,认为万事万物皆有与其他事物互不相干的独自变化原理,否定秦汉以来占据主流地位的“天人感应”等儒家绝对主义思想,为南北朝玄学的隆盛打开了先河。相比北朝,玄学在南朝更加兴盛,宋文帝时设至玄学馆,玄学与史、文、儒并列四学。梁武帝时曾鼓励复兴经学,但此时经学亦已受到清谈的影响,只注重于逻辑辩论。隋朝统一中国后清谈开始逐渐衰退,直至中唐以后被人们彻底忘却[4]。
由于佛教过度膨胀与糜烂,出现了不少反对过度崇佛的思想家如南梁范缜、北魏邢邵与北齐樊逊,这些人的思想衍生出无神论。范缜是南朝齐梁之间人士,489年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的宴席上发表了否定佛教因果报应论的自身持论“神灭论”,认为灵魂和轮回转世并不存在。他的观点主要是唯物论的“变化的形一元论”,认为身体与精神都是物质,整个宇宙就是一个物质的动态变化[5]。“神灭论”处理了“体”“用”“变化”“关系”诸主题,完整概括了“唯物本体论”所应处理之主要范畴[6]。南梁成立后,范缜和他的著作《神灭论》再一次引起了朝野的激烈反响。南梁重臣曹思文、萧琛等人争相反驳之,笃信佛教的梁武帝萧衍也展开论战,作《敕答臣下神灭论》,命令范缜放弃他的观点。梁武帝又组织高僧六十多人发表文章对范缜进行围攻,引发思想界一场围绕着人死后“神(灵魂)”之存灭是否的理论大战。然而变化的形一元论的涵义与变化广大,几可做无穷尽的推论引申,范缜辩才无碍,众人没能够反驳倒他,最后不得已而判范缜为“异端”流放他。
邢邵是北魏末东魏初期人士,当时佛教受到皇室拓拔氏提倡而兴盛。他反对“神不灭论”,主张人死则灵魂就会消失[7],否定人死为鬼的理论,认为“欲使土化为人,木生眼鼻,造化神明,不应如此。”他还主张“类化论”,只有同颣事物,才可以转化;不同类事物不能转化[8]。类化说显现出物种产生的多元性与差异性[9]。邢邵思想以及他和杜弼争论轮回等问题等都纪录在《北史·卷五十五·杜弼传》与《北齐书·杜弼传》中。樊逊是北齐人士,554年北齐文宣帝欲封禅泰山,樊逊向齐帝劝谏道教、神仙皆为虚妄[10]。
颜之推生于南梁,后被迫仕北朝。他主张早教,认为“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长大以后,思想分散,不易学习。”他所撰有的《颜氏家训》对往后中国社会有深远影响力,后世视之为家训的典范作品[11],获得儒家学者及佛教徒的重视[12]。
此外还有一些思想并没有以著作的形式留下,而是仅散见于史书:比如孔融的“父母于子女无恩论”[注 1]、陈群的“复肉刑论”[注 2]等。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金文京著、林美琪译. 《三國志的世界:東漢與三國時代》. 新北市: 台湾商务印书馆. 2018.
- ^ Ebrey, Patricia. Chapter 5.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China. Hongko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ISBN 978-0-521-19620-8 (英语).
- ^ 邹纪万(1992年):《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第五章《魏晋南北朝的学术与信仰》,第165页。
- ^ 邹纪万(1992年):《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第五章《魏晋南北朝的学术与信仰》,第168页。
- ^ 万绳楠(1995年):《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与政治思想的发展〉,第68页。
- ^ 张国一灵魂有无之争──范缜〈神灭论〉之科学省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华梵大学第六届儒佛汇通学术研讨会发表
- ^ 《北史·卷五十五·杜弼传》:“神之在人,犹光之在烛。烛尽则光穷,人死则神灭”
- ^ 《北史·卷五十五·杜弼传》:“鹰化为鸠,鼠变为鴽,黄母为鳖,皆是生之类也。类化而相生,犹光去此烛,复然彼烛。”
- ^ 万绳楠(1995年):《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与政治思想的发展〉,第72页。
- ^ 樊逊〈举秀才对策〉:“……淮南成道,犬吠云中,子乔得仙,剑飞天上,皆是凭虚之说。……又末叶以来,大存佛教,写经西土,画像南宫。昆池地黑,以为劫烧之灰,春秋夜明,谓是降神之日。”
- ^ 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二:“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 ^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叙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第1页。
研究书目
[编辑]古代中国
[编辑]现代中国
[编辑]-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1927)
-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三联书店,1962)
-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北京:三联书店,1959)
- 高敏:《秦汉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 朱绍侯:《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 汤用彤、任继愈:《魏晋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日本
[编辑]- 谷川道雄著,马彪译:《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北京:中华书局,2002)
- 谷川道雄著,李济沧等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 川胜义雄著,徐谷梵等译:《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 宫崎市定著,韩昇等译:《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北京:中华书局,2008)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注">
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注"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