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梨园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七子戲
梨园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泉州市
分类传统戏剧
序号146
编号项目IV-2
登录2006年
梨园戏
汉字 梨園戲
白话字 Lê-oân-hì[1]
台语罗马字Lê-uân-hì
闽南拼音Lé-wán-hì
方音符号ㄌㆤˊㄏㄥˊㄏㄧᒻ

梨园戏,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剧种,起源于福建省泉州[2],在中国闽南台湾 ,和东南亚华裔闽南人聚居之地流行。梨园戏可分为“上路”、“下南”及“小梨园”(七子戏、七脚戏)三大流派,前两者又称大梨园。每个流派风格与剧目不尽相同,三大流派各有其代表剧目,称为十八棚头。常见剧目有《陈三五娘》、《吕蒙正》、《郭华》、《朱弁》、《王十朋》等(梨园戏剧目大多数是用男主角来命名)。

演唱的曲调和乐队、乐器系福建南音(南管)系统,在台湾的戏路以小梨园为主,因此较常称为南管戏或是七子戏(小梨园)。剧团奉田都元帅为戏神(与潮剧白字戏歌仔戏莆仙戏相同,潮州称田元帅)。

在中国1949年以后进行戏剧改革,在泉州设立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合并三种流派为一剧团,拍摄梨园戏彩色电影《陈三五娘》。于2006年5月20日,梨园戏被列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演员曾静萍得到2次中国戏剧梅花奖,在2009年全国人大会议上,她提议将传统戏曲研究纳入学校课程。[3]

台湾的梨园戏传承以七子戏为主,传承表演团体有合和艺苑[4]江之翠剧场[5]等。代表人物是艺师吴素霞,被文化部指定为“重要传统艺术南管戏曲保存者”。

参考

[编辑]
  1. ^ 王建设. 泉州方言与文化. 鹭江出版社. : 49. 
  2. ^ Sun, Mei. Performances of Nanxi. Asian Theatre Journal (Asian Theatre Journal, Vol. 13, No. 2). 1996, 13 (2): 141–166. JSTOR 1124523. doi:10.2307/1124523. 
  3. ^ Sun, Yunlong. Wonder woman leads Liyuan Opera revival. China Daily. 2009-03-19 [2009-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4. ^ 合和藝苑. Facebook. [2024-11-12]. 
  5. ^ 江之翠劇場. Facebook. [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