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女性主義
外觀
女性主義(或稱女權主義)是指一個主要以女性經驗為來源與動機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在對社會關係進行批判之外,許多女性主義的支持者也著重於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婦女的權利、利益與議題。
女性主義理論的目的在於了解不平等的本質以及著重在性別政治、權力關係與性意識(sexuality)之上。女性主義政治行動則挑戰諸如生育權、墮胎權、教育權、家庭暴力、產假、薪資平等、投票權、代表權、性騷擾、性別歧視、同性戀、跨性別與性暴力等等的議題。女性主義探究的主題則包括歧視、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關於性的物化)、身體、家務分配、壓迫與父權。
女性主義的觀念基礎是認為,現時的社會建立於一個男性被給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權的父權體系之上。
現代女性主義理論主要、但並非完全地出自於西方的中產階級學術界。不過,女性主義運動是一個跨越階級與種族界線的草根運動。每個文化下面的女性主義運動各有其獨特性,並且會針對該社會的女性來提出議題,比如蘇丹的殘割女性生殖器(genital mutilation)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應。而如強姦、亂倫與母職則是普世性的議題。
更多關於女性主義... |
特色條目
《女教論》(英語:Thoughts on the education of daughters: with reflections on female conduct, in the more important duties of life)是英國女權主義者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出版的第一本書,1787年由沃斯通克拉夫特友人約瑟夫·詹森(Joseph Johnson)出版。該書為英國新興中產階級提供女教建議,體裁為行為指南(conduct book)。該書內容以品行禮儀為主,但也包含基本的育兒指導,如撫育嬰兒等。 |
特色圖片
當年今月
- 1938年11月2日 – 瑪麗娜·羅斯科娃獲得蘇聯英雄獎章,成為獲此獎章的第一位女性。她是一個被稱為「俄羅斯的阿梅莉亞·埃爾哈特」的蘇聯飛行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幫助建立了三個女子飛行員兵團。
- 2004年11月2日 – 荷蘭導演特奧·梵谷被穆罕默德·布耶里刺殺身亡,原因是他執導了服從 (2004年電影),該電影由女權主義者阿亞安·希爾西·阿里創作,電影抨擊了古蘭經中允許虐待穆斯林婦女的經文。
- 1793年11月3日 – 法國劇作家和記者奧蘭普·德古熱(圖)被送上斷頭台,她曾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發表《女性與女性公民權宣言》要求婦女的平等權利。
- 1872年11月18日 – 美國民權運動領袖蘇珊·安東尼被逮捕和處以罰款,原因是她在女性沒有投票權時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的投票行為,她的後半生都拒絕支付罰款。
- 1893年11月28日 – 女性第一次在紐西蘭投票。
特色人物
羅莎·路易絲·麥考利·帕克斯(Rosa Louise McCauley Parks,1913年2月4日-2005年10月24日)是一位美國黑人民權行動主義者,美國國會後來稱她為「現代民權運動之母」。
當年實施吉姆克勞法,有白人與黑人分開座位的規定,在1955年12月1日,帕克斯因拒絕聽從公車司機詹姆斯.F.布萊克(James Blake)的命令,不肯將其使用的「白人座位」,讓位給一名白人乘客而被警方逮捕,從此一「佔」成名。這起非暴力反抗的行為引發聯合抵制蒙哥馬利公車運動(en),一場大規模反對種族隔離的運動。此外,這使參與聯合抵制的馬丁·路德·金開始在民權運動中引起注目。帕克斯已在全世界留下一筆永久遺產。
你知道嗎
分類
維基專題
歡迎參與
特色內容
特色條目
優良條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