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州
外觀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改統萬鎮置,治所在岩綠縣(唐朝改名朔方縣,今陝西省靖邊縣北白城子)。唐朝時,夏州的轄境約當今陝西省大理河以北紅柳河流域及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烏審旗等地。唐末後為党項族拓跋氏所居,後為西夏領土。元朝時廢。
隋朝行政區劃變遷[1] | |||||||||||
---|---|---|---|---|---|---|---|---|---|---|---|
區劃 | 開皇元年 | 區劃 | 大業三年 | ||||||||
州 | 夏州 | 長州 | 郡 | 朔方郡 | |||||||
郡 | 弘化郡 | 金明郡 | 大安郡 | 闡熙郡 | 縣 | 巖緑縣 寧朔縣 長澤縣 | |||||
縣 | 巖緑縣 寧朔縣 |
廣洛縣 永豐縣 啟寧縣 |
長澤縣 | 山鹿縣 新國縣 |
夏州刺史
[編輯]- 北魏夏州刺史
- 拓跋素(424年-439年)
- 長孫道生(444年)
- 樓伏連(445年-449年)
- 拓跋羯兒(450年)
- 拓跋惠壽(451年-453年)
- 拓跋提(454年-455年)
- 拓跋新成(460年-465年)
- 長孫觀(469年-470年)
- 閭虎皮(471年-472年)
- 尉元(477年-480年)
- 元太興(484年-488年)
- 拓跋彬(488年-489年)
- 陸騏驎(490年-491年)
- 穆羆(494年-495年)
- 源懷(495年-496年)
- 元天琚(501年-503年)
- 陸彌(507年)
- 封琳(514年-516年)
- 李肅(518年-519年)
- 封軌(519年-521年)
- 源子雍(523年-527年)
- 穆清休(528年-529年)
- 斛拔彌突(530年-532年)
- 宇文泰(532年-534年)[2]
- 唐朝夏州刺史
- 呂崇茂(武德初年,非陝北夏州,今山西省夏縣)
- 竇靜(628年—631年,都督)
- 張亮(632年,都督)
- 郭澄(貞觀年間)
- 李愔(637年,都督)
- 劉蘭(637年,長史)
- 劉蘭(639年—641年,都督)
- 張士貴(641年—642年,都督)
- 尉遲敬德(642年—643年,都督)
- 喬軌(643年,都督)
- 喬師望(645年—646年,都督)
- 張義(貞觀年間,都督)
- 宇文仁簡(貞觀末年永徽初年,都督)
- 屈突壽(貞觀末年永徽初年,都督)
- 姜協(664年—667年,都督)
- 王立行(高宗時,都督)
- 王方翼(682年—683年,都督)
- 李崇義(683年,都督)
- 薛岑(武周年間,都督)
- 薛訥(701年,都督)
- 李思孝(中宗時,都督)
- 甄道一(景雲年間,都督)
- 強循(714年—715年,都督)
- 甄道一(716年,都督)
- 陽欽明(721年,都督)
- 鄭宏之(737年,刺史)
- 陳履華(玄宗時)
- 武令瓌(肅宗時,都督)
- 沈東美(代宗時,都督)
- 呂希倩(780年—783年)
- 時常春(783年)
- 拓跋乾暉(786年)
- 韓潭(787年—798年,之後帶夏綏節度使職)
- 韓全義(798年—805年)
- 楊惠琳(805年—806年)
- 李演(805年—806年,未任)
- 李愿(806年—811年)
- 張煦(811年—813年)
- 田縉(813年—819年)
- 李聽(819年—820年)
- 李祐(820年—824年)
- 傅良弼(824年—828年)
- 李寰(828年—830年)
- 董重質(830年—832年)
- 李昌言(832年—836年)
- 劉源(836年—838年)
- 高霞寓(838年)[3]
- 李愕(844年)
- 米暨(844年—846年)
- 李業(847年—849年)
- 崔某,常侍(849年—851年)
- 李福(851年—854年)
- 鄭助(854年—857年)
- 田在賓(857年年—859年或862年)
- 楚國夫人婿(862年)
- 李宴元(865年—869年)
- 胡某(咸通年間)
- 李玄禮(乾符年間)
- 諸葛爽(880年—881年)
- 拓跋思恭(881年—886年,賜姓李)
- 李思諫(886年—895年)
- 李成慶(896年—900年)
- 李思諫 第二次接任(?年—908年)
- 李彝昌(908年—909年)
- 李仁福(909年—933年)
- 李彝超(933年—935年)
- 安從進(933年)
- 李彝殷(935年—967年)
- 李光睿(967年—978年)
- 李繼筠(978年—980年)
- 李繼捧(980年—982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