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臺灣省戒嚴令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臺灣省戒嚴令
原標題臺灣省政府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
佈告戒字第一號
批准日期1949年5月19日
生效日期1949年5月20日
廢除日期1987年7月15日
保管地 中華民國臺北市
簽署人臺灣省政府主席兼警備總司令陳誠
新店區二十張的景美軍事看守所
景美軍事看守所主樓
臺灣戒嚴時期各種短命的黨外雜誌

臺灣省戒嚴令》,全稱為《臺灣省政府、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佈告戒字第一號》,是由時任中華民國臺灣省政府主席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陳誠於1949年5月19日頒佈的戒嚴令,宣告自同年5月20日零時(中原標準時間)起在臺灣省全境實施戒嚴。

此戒嚴令頒佈時,臺灣省轄區包含臺灣本島與周邊附屬島嶼、以及澎湖群島,即戒嚴令解除時的臺灣省、臺北市高雄市。以臺灣省來說,第一次戒嚴是二二八事件發生時,由時任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陳儀所發佈,此次是第二次實施戒嚴,在5月20日生效後,臺灣省歷經同年11月2日納入全國戒嚴令範圍,至1987年由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宣佈7月15日解除戒嚴為止。該戒嚴狀態持續38年56天,在臺灣歷史分期上,又被稱為「戒嚴時代」或「戒嚴時期[1]

背景

[編輯]

由於第二次國共內戰情勢對中華民國政府趨於不利,1948年(民國37年)12月10日,總統蔣中正發佈戒嚴令,史稱第一次全國戒嚴令,而與戰場較遠未受到影響的新疆省西康省青海省臺灣省西藏地方則不在範圍之內。直到1949年(民國38年)5月19日,臺灣省全境宣佈自20日起戒嚴。

戒嚴地區的劃分

[編輯]

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臺灣全境分為5個戒嚴區:

納入全國戒嚴令範圍

[編輯]

《臺灣省戒嚴令》頒佈後,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統治情勢持續惡化,1949年(民國38年)7月7日,代理總統李宗仁發佈第二次全國戒嚴令,東南軍政長官公署於10月2日呈請行政院將臺灣劃為接戰區域,行政院於11月2日批准,臺灣納入全國戒嚴令範圍[2]:224,226,1950年(民國39年)3月14日,立法院第五會期第六次會議追認海南島和臺灣劃作接戰地域並實施戒嚴[3]

其他相關法令

[編輯]

自從戒嚴令頒佈後,中華民國政府陸續頒佈了卅餘道各項管制法令以限制相關憲法賦予人民的自由權利。較爲重要的有:《戒嚴期間防止非法集會結社遊行請願罷課罷工罷市罷業等規定實施辦法》、《臺灣省戒嚴期間新聞紙雜誌圖書管制辦法》、《懲治叛亂條例》、《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戡亂建國教育實施綱要》等。

連坐保證制度

[編輯]

臺灣省政府在1949年(民國38年)7月9日開始全面實行省政府員工的連坐保證制度,未有保證人具保者不予僱用。在此之前,最早由臺中市於5月16日對轄內公務員與教師實施的連坐保證制度。從公務人員開始,該制度逐步擴及到臺灣社會幾乎所有公私機構單位,成爲戒嚴時期遍及臺灣絕大多數人口的基本政治審查制度之一。部分內容至今仍存在於臺灣一些公司行號的人事作業流程中。1950年(民國39年)4月3日,臺灣省政府頒佈「臺灣反共保民委員會組織辦法」[4]:310,並令各縣市剋日成立[4]:310

戒嚴令的解除

[編輯]
臺灣地區解嚴令
原標題總統令
批准日期1987年7月14日
生效日期1987年7月15日
保管地 中華民國總統府
簽署人總統蔣經國
行政院院長俞國華
國防部部長:鄭為元
中視新聞政令宣導字卡

戒嚴本為國共內戰下的產物,而國共內戰也因為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停止炮擊外島並改革開放後逐步拋棄計劃經濟模式而發生質變。總統蔣經國在一開始採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以對抗一國兩制[5][6],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後,加上台灣統獨議題發酵,國共之間的矛盾漸漸緩和[7]。而國內訴求改革的黨外運動,亦由早期的五龍一鳳雷震事件等單一格局逐步演變為連串具組織理念的街頭運動,如中壢事件橋頭事件美麗島事件等進而推動了戒嚴令解除的歷史條件[8][9][10]

1980年代起國際冷戰局面發生重大變化、國共對抗日趨和緩,兩岸關係卻面臨陸續發生的林宅血案陳文成案江南案六二七事件[11]自由之愛運動[12]三七事件[13]岩灣事件[14]等各種複雜情勢演變,黨外運動人士開始出現要求徹底解嚴的臺灣民主化運動,抗議的民眾高舉「只要解嚴、不要國安法」、「百分之百解嚴」等標語。如以1986年5月19日黨外運動人士於臺北中山堂舉行的519綠色行動[15][16]

1987年6月5日,三七事件被媒體報導與首屆民進黨立法委員吳淑珍等人在立法院質詢而曝光[17][18];17日,美國眾議院通過《臺灣民主決議案》(H.R.1777):呼籲中華民國政府終止戒嚴令、取消黨禁加速實現民主政治,包含保障言論集會自由,為實現具代表性政府而應全面改選中央民意[19];總統蔣經國下令徹查[20][21];12月,美國參議院通過同的《臺灣民主決議案》。[19]

7月14日,總統蔣經國頒佈總統令,國防部部長鄭為元與行政院長俞國華共同副署,宣告7月15日凌晨零時起解除臺灣地區(當時指臺灣省臺北市高雄市)的戒嚴令(簡稱「解嚴」)[22][23],在臺灣實施達38年又2個月的戒嚴令自此走入歷史[24]。總統令同時還宣佈廢止戒嚴期間依據《戒嚴法》制定的30項相關法令,而中華民國國防部也對237位於戒嚴時期遭軍法審判的民眾予以減刑或釋放。11月2日,進一步開放退休與退伍人員經由第三地轉赴大陸探親[25]

而接近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金門縣連江縣依照1956年(民國45年)6月23日行政院頒佈之《金門、馬祖地區戰地政務實驗辦法》實施戰地政務[26][27]。而國防部於1991年《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以金馬位處前線,且在共軍火砲射程之內,隨時有遭受攻擊之虞,在中共尚未放棄武力犯臺之前仍屬接戰地域的情況下發佈臨時戒嚴令;直到1992年11月7日同時解除臨時戒嚴令與戰地政務實驗辦法,歷時近43年。1994年5月13日,中華民國政府取消了民眾前往金門和馬祖的限制。

戒嚴令的影響

[編輯]
臺東縣綠島人權紀念碑:一道長約十來公尺的石牆上,刻滿當年在白色恐怖下的犧牲者名單

頒佈戒嚴令是影響臺灣社會發展的重要歷史事件。依據《戒嚴法》規定:「在宣佈戒嚴期間,由戒嚴地域的最高司令官掌管行政事務及司法事務」,政府為便利戰時管理而在國共內戰期間執行,人民自由與基本人權,包括集會、結社、言論、出版、旅遊等權利被限縮,即所謂黨禁報禁、海禁、出國旅遊禁等,在此段時期言論自由受到普遍限制。政府用相關法令條文對中國共產黨人士、政治上持異議人士(多為黨外人士)進行逮捕、軍法審判、關押或處決.負責執行的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在時任總統蔣中正指示下徹底執行,此間臺灣常有人突然失蹤,不時傳出冤獄,被稱為「臺灣白色恐怖時期[28]一直到1984年12月,最後兩個在1950年代的終身監禁的政治犯林書揚與李金木,在坐滿34年又7個月以上的牢後,才釋放出獄。[29][30]

政治關聯案件人數統計

[編輯]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蒐集整理戒嚴時期死刑犯名單,截至2013年底的統計,共1,061人[31]

根據前立法委員謝聰敏的統計,自1950年(民國39年)起迄1987年(民國76年)解除戒嚴爲止,臺灣政治相關案件,牽涉人數達140,000人,主要用來槍決中共、匪諜、親共者與政治犯。1996年(民國85年)6月4日,謝聰敏在臺北告訴陶涵英語Jay Taylor,官方宣佈抓人數字是29,407人。如果王昇估計大約15%被捕者遭到槍決是正確無誤,這三十八年間,處死的總數在4,500人左右[32]:229-230

根據法務部立法院所提交之一份報告的資料顯示,戒嚴時期,軍事法庭受理的政治案件29,407件,官方最保守估計的無辜被害者約14萬人。根據司法院透露,政治案件約6、7萬件,如以每案平均3人計算,受軍事審判的政治受難人,應當在20萬人以上[33][34][35],他們是戒嚴的最直接犧牲者。其中,1960年(民國49年)那一年,執政當局將12萬6875人列為「行蹤不明」人口而予以撤籍。由此推論,當時受迫害致死的人數應極多。[36]

據中國大陸官方媒體《環球時報》報導,1949年(民國38年)前後中共總共派出1500餘名特工進入臺灣,被中華民國政府審判處決的就有1100餘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聯絡部於2013年(民國102年)12月在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建設無名英雄廣場以紀念。[37]

程序合法性之爭議

[編輯]

2009年,獨派人士謝聰敏與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團體指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當年發佈的戒嚴令未依法按級呈報代理總統李宗仁,再由總統提交立法院追認,因此,依法無效。中華民國政府依無效的戒嚴令侵害部分人士的人身自由及財產權,但司法院大法官卻不受理釋憲,他們要求監察院彈劾大法官、糾舉大法官失職。[38][39]

依照中華民國政府之文書記錄,戒嚴與解嚴係依照下列流程執行。

日期 事件 臺灣澎湖之影響 金門馬祖之影響
1947年 3月10日 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頒佈戒嚴令(二二八事件 開始戒嚴
5月16日 臺灣省政府主席魏道明宣告解除全省戒嚴 解除戒嚴
1948年 12月10日 總統蔣中正頒佈第一次《全國戒嚴令 (不在戒嚴令範圍) 開始戒嚴
1949年 5月20日 臺灣省政府主席陳誠頒佈《臺灣省戒嚴令 開始戒嚴 繼續戒嚴
7月7日 代理總統李宗仁頒佈第二次《全國戒嚴令 繼續戒嚴(不在範圍但省令有效) 繼續戒嚴(自警戒地域改為接戰地域)
11月2日 行政院院長閻錫山宣告臺灣納入全國戒嚴令接戰地域 繼續戒嚴(全國戒嚴令取代省戒嚴令) 繼續戒嚴
1987年 7月15日 總統蔣經國宣告臺灣地區解嚴 解除戒嚴 繼續戒嚴(全國戒嚴令依然有效)
1991年 5月1日 總統李登輝宣告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全國戒嚴令失效 繼續戒嚴
(全國戒嚴令失效後依轄區戒嚴令)
金門馬祖防衛司令部司令官頒佈轄區戒嚴令
1992年 11月7日 金門與馬祖防衛司令部司令官宣告轄區解嚴 解除戒嚴
長期戒嚴之起訖日期與長度 1949年5月20日至1987年7月15日
(13,935天;38年56天)
1948年12月10日至1992年11月7日
(16,038天;43年333天)

而其中之爭議焦點在1949年11月「將臺灣納入全國戒嚴令接戰地域」之行政流程是否符合《戒嚴法》之規定。

2010年,監察委員黃煌雄等提出調查報告指出

1948至1949年有三次全國戒嚴令,1949年5月20號發佈的第二次全國戒嚴令是否有依戒嚴法第3條送立法院追認無從考究,1949年11月22日第三次全國戒嚴令如未經總統宣告發佈(代理總統李宗仁當時並不在中華民國境內,不可能簽字公告,不符憲法第39條規定),形式要件不完整,法定程序有瑕疵,則戒嚴令因欠缺形式法效而失效,軍事審判機關的審判權就有瑕疵,戒嚴時期因案被宣告沒收之財產「恐須重新審酌」,當然也會發生其後的救濟問題。但最終相關法律的認定是司法院大法官會議[40][39][41][42]

謝聰敏等人對監察院調查結果感到振奮,他們表示自己因為在戒嚴時期遭到軍法審判而坐牢,如果監察委員認定戒嚴令有瑕疵,那麼當時的審判就站不住腳,他們將根據這項調查報告向大法官聲請釋憲、爭取平反冤獄賠償。[39]民主進步黨籍立法委員管碧玲表示沒有依照憲法程序實施戒嚴令是違法、不合法的,「不合法的戒嚴令實施後,使多少人民的生命、自由、財產因此受到剝奪、被軍事審判,這些怎麼辦?應該要慎重研議國家補救的體制!」被列入黑名單的立法委員蔡同榮也說:臺灣人很無辜,實施戒嚴令讓海內外的鄉親受害很大,他因此在美國30年卻有家歸不得,他要求政府應該追查相關法律責任、補償。[43]

解除戒嚴後

[編輯]

解除戒嚴對臺灣社會帶來以下改變:

  • 出入境及出版物的管理由國防部移交內政部警政署行政院新聞局負責。1987年12月1日,行政院新聞局宣佈,自1988年1月1日起,開放報禁[44]:429。解除報紙限證在29家、每份限三大張、限印於發行地點內之束縛。
  • 1987年11月5日,行政院會議通過《人民團體組織法草案》,將政治團體列為人民團體之一,受該法約束。新籌組政黨有二十多個;直到1989年1月20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人民團體法》,各政治團體均得依法自由成立,「並從事選舉自由活動」[44]:429。開放民眾登記政治團體,人民可依法組黨結社、組織參加集會遊行及從事政治活動。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民間全民電視公司. <台灣演義>-台灣戒嚴史. 167. 2010-10-17 [2010-10-17]. 民視新聞台.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5) (中文(臺灣)). 
  2. ^ 安嘉芳, 王俊昌, 張加佳. 曙光黎明:臺灣光復檔案專題選輯.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2005年10月. ISBN 9789860460612. 
  3. ^ <立法院追認將海南島台灣一併劃作接戰地域實施戒嚴>,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 A200000000A/0039/212/1
  4. ^ 4.0 4.1 張之傑等 (編). 《20世紀臺灣全紀錄》. 台北: 錦繡出版社. 1991. 
  5. ^ 大陸中心. 31年前的今日,鄧小平為台灣提一國兩制」. 蘋果日報. 2014-06-26 [2020-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9). 
  6. ^ 推動經濟自由化已具績效,我將為國際金融投資重鎮. 聯合報. 1987-10-27. 
  7. ^ 鄧小平與老同學蔣經國的較量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今晚報》,2008年1月19日,新華網
  8. ^ 法廣. 台灣民主大事記.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12年1月23日 [2020年8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9月11日). 
  9. ^ 賴昭呈, 台灣政治反對運動:歷史與組織分析(1947-198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5
  10. ^ 沈超群(2007年4月):〈白色恐怖與新聞自由─政經氛圍與黨外雜誌傳承的系譜(1950-1980)〉,《史轍》,3:141-180,台北:東吳大學歷史系 出版
  11. ^ 張雅姍; 彭瑞發. 砲轟逃兵的六二七事件. 臺北市: 東森財經新聞台. 2013-07-19 [2024-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1-10) –透過Youtube (中文(繁體)). 
  12. ^ 胡慧玲. 《臺灣之春:解嚴前的臺灣民主運動》. 臺北市: 春山出版. 2020. ISBN 9789869907279 (中文(臺灣)). 
  13. ^ 高涌誠. 111司調0025 調查報告. 臺北市: 監察院全球資訊網. 2022-07-13 [2022-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3) (中文(繁體)). 
  14. ^ 社會中心. 台灣五大監獄事件整理 規模最大600人同時暴動. ETtoday新聞雲 (臺北市). 2015-02-12 [2024-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2) (中文(繁體)). 
  15. ^ 莫笑天. 國民黨眼中的鄭南榕. 《民主時代週刊》第20期. 1986-06-16 [2014-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2) (中文(臺灣)). 
  16. ^ 宋重陽. 被認為不可能的事成為可能的鄭南榕.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2014-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2) (中文(臺灣)). 
  17. ^ 管仁健. 〈國軍屠殺越南難民的三七事件〉. 《你不知道的台灣·國軍故事》. 臺北市: 文經社. 2008-03-07 [2013-08-05]. ISBN 978957663649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8) (中文(繁體)). 
  18. ^ 永遠 《三七事件相關報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原始剪報資料,巴哈姆特,2015 年 11 月 15 日
  19. ^ 19.0 19.1 Chen, Rong-ru. FAPA and Congress Diplomacy. Avantguard Publishing. 2004-05. ISBN 957-801-436-8 (英語). 
  20. ^ 郝柏村. 《八年參謀總長日記》. 臺北市: 天下遠見文化出版. 2000年 [2022-02-17]. ISBN 978-957-621-638-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6) (中文(繁體)). 
  21. ^ Pakhomov, Oleg. 第六章:Nationalism in East Asia: It is All About China § 第八節:"Mandate of Heaven" Goes to Washington.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East Asia: A Civilization of Total Power. 新加坡: Springer Publishing. 2022: 第90頁 [2022-09-17]. ISBN 9789811907784. doi:10.1007/978-981-19-0778-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2) (英語). 
  22. ^ 開箱老照片》蔣經國總統宣布解嚴. 中央社. 2023-07-14 [2024-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4) (中文(臺灣)). 
  23. ^ (中華民國)全國法規資料庫入口網站 - 臺灣地區解嚴令. [2012-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30). 
  24. ^ 《金門馬祖東沙南沙地區安全及輔導條例》第三條,《世紀金門百年輝煌》建縣百年 金門大事紀. 金門日報. 2014-09-29 [9 August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1). 
  25. ^ 開放兩岸探親. 蔣故總統經國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活動籌備委員會. 2015-07-01 [2021-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1). 
  26. ^ 金門、馬祖地區戰地政務實驗辦法. [2017-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4). 
  27. ^ 金門百科beta 戰地政務時期. [2016-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6). 
  28. ^ 黑暗時光───臺灣政治受難時代概述,第13頁,《關不住的繆思: 臺灣監獄文學縱橫論》,黃文成,秀威出版,2008-04-01
  29. ^ 《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第14頁,藍博洲,聯合文學出版有限公司,2001
  30. ^ 60年前 匪諜真的就在你身邊. [2014-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5). 
  31. ^ 被槍決部份名單 (PDF). 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2013-12-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10-14). 
  32. ^ 陶涵著、林添貴譯. 《台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 台北: 時報文化. 2000. 
  33. ^ 總統參加「向台灣人民致敬-解嚴20週年重返龍山寺」活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07/07/14
  34. ^ <戒嚴幽靈續頑抗>漫長抗爭換來民主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14., 新台灣新聞周刊, 2007/07/19
  35. ^ 《返校》背後的血與淚:台灣「戒嚴時代」的 38 年零 56 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SIDE, 2017/01/17
  36. ^ 總統出席「台灣解嚴20週年-人權與政治事件探討」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典禮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07/11/24
  37. ^ 社评:1,100英雄就义台湾,人民不会忘却. 《環球時報》. 2013-12-18 [2013-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8). 
  38. ^ 白色恐怖受難者 控訴大法官失職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臺灣時報, 2009-4-6
  39. ^ 39.0 39.1 39.2 監院報告:38年戒嚴令 發佈有瑕疵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公視新聞, 2010-8-11
  40. ^ 監院調查38年戒嚴令有爭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中央通訊社, 2010-8-11
  41. ^ 臺灣發佈戒嚴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監察院提調查報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監察院, 2010-8-11
  42. ^ 2010年監察院人權工作實錄:第1冊 公民與政治權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監察院, 2010
  43. ^ 監院稱38年戒嚴令實施有瑕疵 綠委:慎重研議補救體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ownews, 2010-8-12
  44. ^ 44.0 44.1 茅家琦. 《蔣經國的一生與他的思想演變》.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