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条约组织
Договор о дружб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е и взаимной помощи(俄文) | |
简称 | 华约 |
---|---|
命名缘由 | 华沙条约[*] |
成立时间 | 1955年5月14日 |
撤销 | 1991年7月1日 |
类型 | 军事同盟 |
总部 | 波兰华沙 (总指挥部) 苏联莫斯科 (军事总部) |
会员 | 保加利亚 捷克斯洛伐克 东德 匈牙利 波兰 罗马尼亚 苏联 阿尔巴尼亚 (1968年退出) |
总指挥官 | 彼得·卢谢夫(末任) |
总参谋长 | 弗拉基米尔·罗波夫(末任) |
标语 | Союз мира и социализма (俄语) “和平和社会主义的联盟” |
盟歌: 《华约联军之歌》 |
东方集团 |
---|
华沙条约组织(俄语: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аршавского Договора),简称华约组织或华约,正式名称为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组织(Договор о дружб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е и взаимной помощи)[1],是为对抗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势力而成立的共产党国家政治军事同盟。1955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加入北约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签署《华沙条约》(又称“苏东条约”,全称《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注 1]、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由原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起草,1955年5月14日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
华约虽然没有获得全部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但因为有苏联的直接参与,所以在大部分场合可以直接代表东方阵营,和北约同等级。除了南斯拉夫以外的所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均加入了华约;在亚洲方面,蒙古人民共和国是华约组织唯一的观察员国。1968年,阿尔巴尼亚因为与苏联的关系恶化而退出华约。1990年两德统一,东德退出华约,此后华约便逐渐陷入瘫痪状态,但直到1991年华约组织才宣告解散。目前大部分东欧原华约成员国在冷战结束后都加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
华沙条约组织机构(1955-1991)
[编辑]政治协商委员会 | |||||||||||||||||||||||||||||||||||||||||||
常设委员会 | 联合秘书处 | ||||||||||||||||||||||||||||||||||||||||||
装备委员会 | 后勤委员会 | ||||||||||||||||||||||||||||||||||||||||||
国防部长委员会 | 外交部长委员会 | ||||||||||||||||||||||||||||||||||||||||||
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 | |||||||||||||||||||||||||||||||||||||||||||
军事委员会 | 总参谋部 | 技术委员会 | |||||||||||||||||||||||||||||||||||||||||
联合武装部队 一体化部队 | |||||||||||||||||||||||||||||||||||||||||||
- 政治协商委员会:为华约的最高决策机构,由各缔约国党的总书记或第一书记、国家元首、总理、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组成。负责协商和决定缔约国的国防、政治、外交和经济等重大问题。下设常设委员会(驻莫斯科),联合秘书处(执行机构,设在莫斯科)。
- 国防部长委员会:为华约的最高军事机构。由缔约国国防部长、华约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等人组成。主要任务是研究共同的军事政策及联合武装部队的训练、演习、组织建设等问题。
- 外交部长委员会:负责协商各缔约国的对外政策。
- 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为华约的军事指挥机构。负责对华约武装部队的领导、训练、装备和调动等。各缔约国派一名将军作为常驻代表,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任总司令,其他成员国的国防部长或副部长任副总司令。
“ | 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 ” |
——华沙条约 第四条 第一款[2] |
成员国
[编辑]国家 | 加入 | 退出 | 备注 | ||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1955年5月14日 | 创始成员国 | 1991年7月1日 | 组织解散 | |
波兰人民共和国 | |||||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 |||||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 1956年匈牙利革命时曾短暂宣布退出 | ||||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 无苏联军队驻扎 | ||||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 1958年后无苏联军队驻扎 | ||||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 | 1968年9月13日 | 苏阿决裂 |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 1956年1月28日 | 成员国 | 1990年10月3日 | 两德统一 | 东德重组为东柏林及新联邦州加入西德 |
蒙古人民共和国 | 1963年7月 | 观察员国 | 1991年7月1日 | 组织解散 | 中苏交恶后寻求加入,后苏联以双边条约驻军 |
和北约的比较
[编辑]北约的估计数 | 华约的估计数 | |||
类型 | 北约 | 华约 | 北约 | 华约 |
军人 | 2,213,593 | 3,090,000 | 3,660,200 | 3,573,100 |
作战飞机 | 3,977 | 8,250 | 7,130 | 7,876 |
全面打击飞机 | 不适用 | 不适用 | 4,075 | 2,783 |
直升机 | 2,419 | 3,700 | 5,720 | 2,785 |
战术导弹发射器 | 不适用 | 不适用 | 136 | 1,608 |
坦克 | 16,424 | 51,500 | 30,690 | 59,470 |
反坦克武器 | 18,240 | 44,200 | 18,070 | 11,465 |
装甲步兵战车 | 4,153 | 22,400 | 46,900 | 70,330 |
大炮 | 14,458 | 43,400 | 57,060 | 71,560 |
其他装甲车 | 35,351 | 71,000 | ||
装甲车发射桥 | 454 | 2,550 | ||
防空系统 | 10,309 | 24,400 | ||
潜艇 | 200 | 228 | ||
核动力潜艇 | 76 | 80 | ||
大型水面舰艇 | 499 | 102 | ||
航空母舰 | 15 | 2 | ||
配备巡航导弹的飞机搭载舰艇 | 274 | 23 | ||
两栖战舰 | 84 | 24 |
影响和结局
[编辑]北约、华约两大国际组织的成立,代表双方以冷战形式的军事对抗正式开始。1968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发生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运动,华约组织武装力量在苏联的领导下大规模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招致普遍抗议。阿尔巴尼亚于同年9月13日宣布退出华约。
1960年代中苏交恶后,华沙条约国家对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与北约相同的敌对措施,并威胁进行核攻击。1969年,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部长助理崔可夫元帅等人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
1990年10月3日,东德在两德统一后退出华约,转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约于1991年3月31日停止一切活动,1991年7月1日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签署了终止华沙公约的议定书,华沙条约组织正式宣布解散。1992年,俄罗斯主导的集体安全条约签署,2002年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立。与此同时北约开始了东扩,1999年接纳波兰、匈牙利、捷克三国为北约新成员国。之后三次不断东扩。
原华约成员国 | 退出华约时间 | 东欧剧变后之国家 | 加入北约时间 | |
---|---|---|---|---|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 | 1968年9月13日 |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 2009年4月1日 |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 1990年10月3日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东柏林及新联邦州) |
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 | |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 1991年7月1日 | 匈牙利 | 1999年3月12日 | |
波兰人民共和国 | 1991年7月1日 | 波兰共和国 | 1999年3月12日 | |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 捷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 1991年7月1日 | 捷克共和国 | 1999年3月12日 |
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 斯洛伐克共和国 | 2004年3月29日 | ||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 1991年7月1日 | 保加利亚共和国 | 2004年3月29日 | |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 1991年7月1日 | 罗马尼亚 | 2004年3月29日 |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1991年7月1日 | 爱沙尼亚共和国 | 2004年3月29日 |
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拉脱维亚共和国 | 2004年3月29日 | ||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立陶宛共和国 | 2004年3月29日 | ||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等12个加盟共和国 |
俄罗斯联邦 等12个主权独立国家 |
未加入北约 |
华沙条约组织武装部队历任首长
[编辑]- 华约武装部队历任总司令
- 1955年-1960年6月: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苏联元帅
- 1960年5月-1967年7月: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苏联元帅
- 1967年7月-1976年12月:伊万·伊格纳季耶维奇·雅库鲍夫斯基苏联元帅
- 1976年12月-1989年:维克托·格奥尔基耶维奇·库利科夫苏联元帅
- 1989年:彼得·格奥尔基耶维奇·卢舍夫大将
- 华约武装部队历任总参谋长
- 1955年-1962年:阿列克谢·因诺肯季耶维奇·安东诺夫大将
- 1962年-1965年:帕维尔·伊万诺维奇·巴托夫大将
- 1965年-1968年:米哈伊尔·伊里奇·卡扎科夫大将
- 1968年-1976年:谢·马·什杰缅科大将
- 1976年-1989年:阿纳托利·伊万诺维奇·格里布科夫大将
- 1989年-1991年: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洛博夫大将
- 历任驻德集群司令
- 1945年6月10日-1946年: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苏联元帅
- 1946年-1949年:瓦西里·达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苏联元帅
- 1949年-1953年:瓦西里·伊万洛维奇·崔可夫苏联元帅
- 1953年-1957年: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苏联元帅
- 1957年-1960年:马特维·瓦西里耶维奇·扎哈罗夫苏联元帅
- 1960年-1961年8月:伊万·伊格纳季耶维奇·雅库鲍夫斯基苏联元帅
- 1961年8月-1962年4月: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苏联元帅
- 1962年4月-1965年1月:伊万·伊格纳季耶维奇·雅库鲍夫斯基苏联元帅
- 1965年1月-1969年:帕维尔·康斯坦丁诺维奇·科舍沃伊苏联元帅
- 1969年-1971年:维克托·格奥尔基耶维奇·库利科夫大将
- 1971年-1972年: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库尔科特金上将
- 1972年7月-1980年:叶夫根尼·菲利波维奇·伊万诺夫斯基大将
- 1980年-:米哈伊尔·米特罗法诺维奇·扎伊采夫大将
- 苏联北集群驻波兰历任司令
- 1945年4月21日-1949年: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波兰元帅
- 1949年-1950年:库兹马·彼得罗维奇·特鲁布尼科夫上将
- 1950年-1952年: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拉济耶夫斯基中将
- 1952年-1955年:M ·N·康斯坦丁诺夫中将
- 1955年-1958年:库兹马·尼基托维奇·加利茨基(1955年8月晋大将)
- 1958年-1963年:格奥尔基·伊万诺维奇·赫塔古罗夫上将
- 1963年-1964年:谢尔盖·斯捷潘诺维奇·马里亚欣(1964年4月晋坦克上将)
- 1964年:A·C·鲁达科夫中将
- 1964年-1967年:R·B·巴克拉诺夫上将
- 1967年-1968年:伊万·尼古拉耶维奇·什卡多夫(1968年2月晋上将)
- 1968年-1973年:马戈麦德·坦卡耶维奇·坦卡耶夫(1969年2月晋上将)
- 1973年-1975年: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格拉西莫夫(1973年11月晋坦克上将)
- 1975年-1978年:奥利格·菲多罗维奇·库利舍夫(1976年10月晋上将)
- 1978年2月-:尤里·费奥多罗维奇·扎鲁金(1978年2月晋上将)
- 苏联中央集群历任司令(1945年6月10日组建,驻奥地利和匈牙利,1955年撤销。1968年10月16日重新组建,驻捷克斯洛伐克。)
- 1945年6月10日-1946年:伊万·斯捷潘洛维奇·科涅夫苏联元帅
- 1946年-1949年: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库拉索夫(1948年11月晋大将)
- 1949年-1953年: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斯维里多夫中将
- 1953年-1954年:谢尔盖·谢苗诺维奇·比留佐夫(1953年8月晋大将)
- 1954年-1955年:阿列克谢·谢苗诺维奇·扎多夫大将
- 1968年10月16日-1972年:亚历山大·米哈伊诺维奇·马约罗夫(1969年2月晋上将)
- 1972年-1976年:N·N·捷尼谢夫(1972年11月晋上将)
- 1976年-1978年12月:德米特里·谢苗诺维奇·苏霍鲁科夫(1977年4月晋上将)
- 1979年1月-1980年:德米特里·季莫费耶维奇·亚佐夫上将
- 苏联南集群历任司令(1945年6月15日组建,驻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1947年撤销。1956年据苏匈两国政府协定重新组建而成,驻扎匈牙利。)
- 1945年-1947年: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托尔布欣苏联元帅
- 1947年:维亚切斯拉夫·德米特里耶维奇·茨韦塔耶夫上将
- 1956年-1960年:米哈伊尔·伊里奇·卡扎科夫大将
- 1960年-1961年:M ·R·尼基京坦克中将
- 1961年-1962年:帕维尔·伊万诺维奇·巴托夫大将
- 1962年-1969年11月:康斯坦丁·伊万诺维奇·普罗瓦罗夫上将
- 1969年11月-1975年:A·N·伊万诺夫(1970年4月晋上将)
- 1975年-1979年4月:费多特·菲利波维奇·克里夫达(1976年2月晋上将)
- 1979年4月-:B·N·西韦诺克上将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 ^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于1968年退出。
参考文献
[编辑]- ^ Text of Warsaw Pact (PDF). United Nations Treaty Collection. [2013-08-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0-02).
- ^ 《华沙条约》(节录). [2014-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The future of U.S.-Soviet relations hearings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United States Senate, One Hundred First Congress, first session, April 4, 12, 19 and May 3, 15, 18 and June 1 and 20, 1989 (PDF) National government publication. Washington : U.S. G.P.O. : 325 [2021-05-11]. (原始内容 (Microfiche)存档于2022-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