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砂拉越共产主义叛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砂拉越共产党叛乱
马来西亚协定印尼-马来西亚对抗马来亚共产党叛乱冷战的一部分

1965年,英国士兵看着一群正在洗澡的华人新村村民,防止他们与共产党游击队合作,以此保护该地区免受共产主义渗透
日期1962 年 12 月 – 1990 年 11 月 3 日[2][7]
地点
结果
参战方

反共势力:
 英国[1]

 马来西亚[2]

支持:
 澳大利亚
 文莱
 新西兰
 美国


 印度尼西亚 (1965 年后)[2] (印马边界)

共产势力:
北加里曼丹共产党[3]


 印度尼西亚 (1962–65) (军事援助)[2]
其他支持:
文莱人民党

  • 北加里曼丹国民军

马来亚共产党

菲律宾共产党

支持:
 中国 (1963-1978) [4]
 越南民主共和国 (1963-1975)
 越南(1975-1988)[5][6]
指挥官与领导者

华特·沃克 (1962–1965)
东姑阿都拉曼
敦阿都拉萨
马哈蒂尔·穆罕默德
加隆宁甘 (1963–1966)
达威施里 (1966–1970)
拉曼耶谷英语Abdul Rahman Ya'kub (1970–1981)
泰益玛目 (1981–1990)
陆军准将 奥斯曼伊布拉欣
陆军准将 翁姑纳扎鲁丁


苏哈托 (1965 年起)
将军 温托诺

文铭权
林和贵
黄纪作
洪楚廷
王连贵
杨柱中 
叶存厚 
曾佩雄


苏卡诺 (至1965)
阿扎哈里
耶欣·阿芬迪
陈平
兵力

超过1500名武装警察及士兵[10][11]


10000人(1968年)
超过3000名印尼士兵[12]

600–1000余名游击队员[10][13]


未知数量的印度尼西亚渗透者[4][10]
伤亡与损失

99人死亡
144人受伤


≈2000名印度尼西亚士兵死亡或受伤[4](共产党声称)

400–500人被杀
260人被俘
220人投降


数百名印尼渗透者丧生
≈19名平民丧生[10][14]
统计来源:[15]

1962年至1990年,砂拉越共产主义叛乱又称北加里曼丹共产党叛乱。简称砂共叛乱[来源请求]发生在马来西亚,涉及北加里曼丹共产党马来西亚政府。它是冷战期间挑战前英国殖民地马来西亚的两次共产主义叛乱之一。与早期的马来亚紧急状态一样,砂拉越共产党叛乱分子主要是华裔,他们反对英国砂拉越的统治,后来反对将该州合并为新成立的马来西亚联邦[7] 叛乱是由1962年文莱叛乱引发的,该起义是由左翼文莱人民党煽动反对建立马来西亚。[1]

直到1965年,亲西方的印尼独裁总统苏哈托掌权并结束了与马来西亚的对抗,砂拉越共产主义叛乱分子也得到了印度尼西亚的支持。在此期间,北加里曼丹共产党的两个主要军事编队成立:砂拉越人民游击队,以及北加里曼丹人民军。[4]对抗结束后,印度尼西亚军队将与马来西亚合作,对他们的前盟友进行反叛乱行动。[2][1]

北加里曼丹共产党于1970年3月由砂拉越的几个共产党左翼团体合并而成,包括砂拉越解放联盟、砂拉越先进青年协会和北加里曼丹人民军。[4]为应对叛乱,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于1965年在砂拉越第一师和第三师的古晋省-西连省公路沿线建立了几个“控制区”。此外,砂拉越首席部长拉曼耶谷英语Abdul Rahman Ya'kub也设法说服许多共产主义叛乱分子在1973年至1974年间进入和平谈判并放下武器。继马来西亚政府与马来亚共产党在1989年的合艾协议,剩余的北加里曼丹共产党叛乱分子于1990年10月17日签署了和平协议,至此正式结束了叛乱。[4][7]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Fowler, Will. Britain's Secret War: The Indonesian Confrontation 1962–66有限度免费查阅,超限则需付费订阅. London: Osprey Publishing. 2006: 11, 41. ISBN 978-1-84603-048-2. 
  2. ^ 2.0 2.1 2.2 2.3 2.4 2.5 Francis Chan; Phyllis Wong. Saga of communist insurgency in Sarawak. The Borneo Post. 16 September 2011 [10 Jan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4). 
  3. ^ Cheah Boon Kheng, p.149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Hara, Fujiol. The North Kalimantan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Developing Economies. December 2005, XLIII (1): 489–513. doi:10.1111/j.1746-1049.2005.tb00956.x. hdl:10.1111/j.1746-1049.2005.tb00956.x可免费查阅. 
  5. ^ Geoffrey Jukes. The Soviet Union in Asia需要免费注册.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 January 1973: 173–. ISBN 978-0-520-02393-2. 
  6. ^ Kurt London. The Soviet Impact on World Politics. Ardent Media. 1974: 153–. ISBN 978-0-8015-6978-4. 
  7. ^ 7.0 7.1 7.2 Cheah Boon Kheng pp. 132–52
  8. ^ Wilfred Pilo. The day the insurgency ended. The Borneo Post. 3 November 2013 [5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6). 
  9. ^ Wilfred Pilo. Former enemies meet as friends 40 years later. The Borneo Post. 5 August 2014 [6 August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5). 
  10. ^ 10.0 10.1 10.2 10.3 Communist Guerrillas Push Government Into Campaign in Borneo's Town, Jungles. Spartanburg Herald-Journal. Herald-Journal. 2 September 1971 [3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2). 
  11. ^ Doreena Naeg. The forgotten warriors. The Borneo Post. 10 October 2010 [3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3). 
  12. ^ Hugh Mabbett. Quit homes, 17,000 told. The Age. 18 March 1971 [3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1). 
  13. ^ Michael Richardson. Sarawak Reds kill 13 soldiers.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8 March 1972 [3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1). 
  14. ^ Conny Banji. The night communists killed hero of Ulu Oya. The Borneo Post. 21 February 2012 [3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15. ^ Peter O'loughlin. Malaya rebels on move again. The Age. Associated Press. 20 February 1974 [3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