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西班牙帝国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班牙帝国
Imperio Español
西班牙帝国上:勃艮第十字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军舰旗) 下: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班牙国旗
上:勃艮第十字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军舰旗)
下: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班牙国旗

上:西班牙国徽
(1580—1668)
下:西班牙国徽
(1700—1761)
格言:"Plus Ultra"拉丁语
“通向更远方”
国歌:皇家进行曲
"Marcha Real"
西班牙帝国的位置
首都马德里
官方语言西班牙语拉丁语
类型殖民帝国、全球帝国
西班牙国家元首 
• 1492年—1516年
天主教双王
• 1898年
阿方索十三世
面积
1780年[1]20,000,000平方公里

西班牙帝国(西班牙语:Imperio Español)是1492年至1898年间由西班牙和其前身控制的欧洲帝国,领土曾囊括今美洲非洲亚洲和其他欧洲地区的部分区域,是第一批全球与殖民帝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阿拉贡的斐迪南联姻组成的合并国家于1479年诞生,这对夫妻以天主教双王为人所知。1492年,伊莎贝拉女王资助的航海家哥伦布抵达美洲,被视为西班牙帝国开始的节点。葡萄牙王国在帝国初期是西班牙在美洲和大洋中的最大竞争对手,而法兰西王国是帝国初期在意大利地区争霸的最大敌手。西班牙与法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争以西班牙赢得大部分义大利地区,法国成功向莱茵河流域扩张结束。而西班牙与葡萄牙的争霸最终以帝国于1580年赢得葡萄牙王位继承战争,西王腓力二世获得葡萄牙王位并组建伊比利亚联盟告终。西班牙在这一系列的战争中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霸权,但随之开始面临低地地区的反叛。1598年,在西班牙停止介入法国宗教战争后,欧洲迎来短暂的和平时期,被后世称为“西班牙治世”。

17世纪初期,西班牙帝国陷入一系列与邻近国家的战争,包括对荷战争对法战争以及介入神圣罗马帝国内战。这一系列的战争最终导致葡萄牙于1640年独立、荷兰于1648年独立以及法兰西王国取代帝国成为欧洲霸主。1667年,法国大元帅蒂雷纳子爵率军入侵西属尼德兰,帝国无力反抗并被迫割让数座城镇。西班牙在17世纪后期持续衰弱,并在卡洛斯二世去世后成为欧洲列强争夺的战利品。1714年,欧洲各国被迫同意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腓力即位为西班牙国王,波旁王朝取代哈布斯堡成为西班牙的王室并持续至今。西班牙的波旁改革成功使海外殖民地财富增长,并在詹金斯的耳朵战争中重创英国殖民势力。而在欧洲大陆西班牙常与法兰西王国组成联盟,对抗其他欧洲国家。

西班牙于1808年被法皇拿破仑一世入侵,本土力量损失惨重并使大量殖民地于19世纪初期成功独立,国际地位遭到重创。到了20世纪初期,残破的帝国仅剩下非洲地区的殖民地。1898年,帝国正式消失,其最后的财产也随之消失,尽管自1812年加的斯宪法以来,这些地区已被承认为西班牙国家的一部分。西班牙继续拥有海外领土,特别是在非洲,但这些领土从一开始就被视为省份,而不是殖民地,因此1898年至1975年期间在西班牙史学中并不被视为帝国时期。

定义

[编辑]

“西班牙帝国”一般指西班牙在美洲、太平洋及其他地方的殖民地。不过,西班牙帝国应该包括甚么,历史学家并没有共识,故此难以为其欧洲领土下定义。例如,传统说法指出,低地国家是西班牙国王的属地、由西班牙官员管理、由西班牙军队防卫,所以计算在内。但是,亨利·卡门(Henry Kamen)等作家主张,这些领土从未融入“西班牙的”国家,而只是哈布斯堡王朝部分属地。因此,很多历史学家提及卡洛斯一世费利佩二世的王朝遗产,称之为“哈布斯堡的”或“西班牙的”,几乎交替使用。

同样地,在18世纪波旁王朝那不勒斯王国是否称为属于“西班牙”,也似乎是喜好的问题。它与西班牙同属一个王朝,又与之结下军事联盟,但按宪法仍为独立国家。而“西班牙”本身的定义演变,使问题更复杂。它统一于王朝之下,但按某些意义仍然只是几个独立王国,也就是卡斯蒂利亚王国阿拉贡王国纳瓦拉王国

而且,要注意虽然西班牙的军队入侵葡萄牙,并以共主邦联统治之,但葡萄牙王位仍独立于西班牙王位,故此葡萄牙正式保持其独立。而且,里斯本政府仍然控制其海外属地,使西班牙君主其人有效地共治西班牙与葡萄牙。故此,这个帝国有时又被称为西班牙葡萄牙帝国。因此,当葡萄牙重获独立,她保留其殖民地,而政府、法律和商业并没有内部转变。

简介

[编辑]

整个15世纪,西班牙急速崛起,并在一夕之间成为欧洲大国。西班牙和葡萄牙一样是欧洲环球探险、大航海时代、和殖民扩张的先驱。欧洲人原本透过丝绸之路,可以随时取得波斯印度、和中国的贸易货物,但是由于鄂图曼土耳其的横空出世,阻碍了资金交流,地处欧洲一隅的伊比利亚半岛两国开始寻求新航路。虽然葡萄牙才是第一个开启式殖民时代的国家,但因为西班牙本身国力远比葡萄牙雄厚,几乎在同一时间内,西班牙的殖民地数量和面积就已经反超了葡萄牙。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之下,西班牙积极在各大海洋开拓贸易路线,使得贸易繁荣,其路线从欧洲横跨大西洋美洲、从墨西哥横跨太平洋、从菲律宾东亚;一时之间,凭著其经验充足的海军,让本国积累了远比丝绸之路的贸易更加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与此同时,宗教狂热的西班牙帝国还不断地把欧洲白人的天主教信仰传播到各个殖民地中,尤其是拉丁美洲。西班牙征服者也残忍的摧毁并屠杀了阿兹特克印加帝国玛雅等美洲原住民文明,并对北美洲大片领土进行文化破坏;这些西班牙殖民的影响导致了现在除了巴西等国以外所有拉丁美洲国家都使用西班牙语和信仰天主教,并且在语言、文化、宗教上的极高西班牙化。西班牙殖民帝国在其建立之初就已经称霸海洋,并且其成功吸引了其它欧洲国家殖民新世界。著名法国历史学家皮耶·维拉尔称之为“演绎出人类历史最非凡的史诗”。

16世纪是西班牙的黄金时代,它在欧洲西班牙的霸权进一步得到完全确立,成为第一代“日不落帝国”,更是旧帝国主义最典型的代表。起源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取代了原本的西班牙皇室,西班牙哈布斯堡因为皇室联姻的关系从1580年其兼并葡萄牙南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与其同门同宗的奥地利哈布斯堡则掌控了神圣罗马帝国捷克匈牙利,使得西班牙除了在海外一直能维持著世上最大的殖民帝国的同时,在欧洲本土也成为拥有最多的领土国家。即使不是自己本身的领土,也和他国皇室保持著血缘关系,第一代日不落帝国的称号由此产生。相比后来的英国,西班牙帝国的“日不落”因为深入欧洲,所以对欧洲历史进程影响力更大、对世界的影响力更小,又称哈布斯堡帝国。而在经济方面,其成果也是非常丰硕的,西班牙利用美洲采矿所得的金子在欧洲交换,进一步强化欧洲的金本位制的概念;而另一方面,西班牙帝国又用白银在中国都买大量瓷器茶叶丝绸,让中国明朝以及之后的清朝采用银本位制,间接影响东西方经济格局的差异。16世纪正逢大英帝国崛起,西班牙无敌舰队第一次遭受失败,不过这种失败并没让英国的海权超过西班牙,仅仅是象征性的失败。由于有世界最多的殖民地源源不绝的支援经济,西班牙在欧洲凭著其造价昂贵、训练有素的大方阵西班牙无敌舰队主宰欧洲海陆战场,自命为欧洲天主之矛、欧洲天主教的大本营,在陆权、海权、教权上都是名列欧洲第一。

17世纪中叶(1640年代开始)到18世纪,西班牙陷入饱和,但也展现出落日馀晖。以新教旧教的三十年战争为分界点,西班牙-奥地利-哈布斯堡-天主教的四维霸权在宗教战争中被新教联盟彻底瓦解,西班牙从欧洲最大强国的地位上掉落,陆军第一强国的位置交给了法国,在陆军方面西班牙的表现甚至不如自己的亲家奥地利,而海军则是被英国和荷兰双双超过,唯独其殖民地面积依然是世界第一。另外,因为正处于黄金时代的最后,所以西班牙思想家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百花齐放,西班牙帝国在自然法主权国际法战争经济建构了一些最早的现代性思想,其有关思想学派统称为萨拉曼卡学派,其中有些支持者提倡甚至怀疑西班牙的君主制,想要推翻旧制度以建立民主共和制。但是,这个运动没能和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先进思想一样开花结果,在西班牙的学者始终没有跳脱出天主教的思维模式,这些新发明的科学理论最终都要为了“证明上帝是存在”而强行解释。这种伪科学、神学科学的做法让英国、法国和奥地利后来居上。随后,西班牙持续过度动用军力、不进行农业改良、好大喜功地在全球修建教堂并派遣耶稣会,种种的奢侈浪费最终导致西班牙迅速腐化。1713年的乌得勒支和约使西班牙失去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改由法国的波旁王朝入驻西班牙,从此西班牙在欧洲大陆上必须要听从于法国的摆布。而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因为失去了对西班牙王位,所以要求法国补偿奥地利,原本西班牙管辖的南意大利比利时被割让给奥地利作为平衡,再加和葡萄牙王室的联合统治也结束,葡国独立;由此,西班牙在欧洲的领土仅剩西班牙本土。其欧陆地位不但要被法国和奥地利两国瓜分,连原本最擅长的海权也逐渐被英国逐渐蚕食独占。18世纪末期(1700年后),西班牙在欧洲大陆的政治地位降级为英、法、奥之后的二流国家,但其实力依然有和中等列强荷兰丹麦王国瑞典帝国俄罗斯帝国波兰-立陶宛相抗衡的实力。

18世纪末到19世纪,西班牙帝国逐渐崩坏。虽然在18世纪的欧陆屡战屡败,但西班牙在殖民地的面积方面依然是英法荷葡这四个有殖民地国家的总和,并维持并扩张其殖民帝国,西班牙靠著其广阔的殖民地挺过了英、法、荷三国支持海上抢劫和内部贪污腐败造成的危机。然而好景不长,到了18世纪末期因为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法国大革命的冲击,西班牙内乱不止。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入侵西班牙引发半岛战争,但更可怕的是民主主义思想在殖民地中产生了连锁反应,几乎全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开始引爆南美独立战争。因为整整300年的同化教育,让拉美各国早已不是昔日原住民的原始国家,而进步成全面接受欧洲第一手先进资料的已开发国家。这场拉丁美洲殖民地对西班牙宗主国的集体叛变,导致几乎所有美洲殖民地宣布独立(1808年—1833年),西班牙大部分殖民成果毁于一旦。尽管如此,西班牙帝国由于之前的殖民地够多,所以依然在加勒比海古巴波多黎各)、亚洲西属菲律宾时期英语History of the Philippines (1521–1898))、和大洋洲(今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帛琉关岛北马里亚纳群岛)还保留相当多零零散散的领土。不过当时适逢新帝国主义盛行的年代,衰弱就会被人进一步摧毁,19世纪末期(1898年),原本就是从英国的殖民地独立出来的美国,代表新兴的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在美西战争中给予西班牙的腐朽殖民帝国最后一击,让西班牙丧失了古巴菲律宾以及所有在太平洋岛屿上的殖民地,这些太平洋岛屿的殖民地日后成为了美国的海军基地。此时,身为欧洲老牌殖民国家的西班牙,竟然败给一个新兴的美洲殖民地国家,西班牙在欧洲的地位一落千丈,不仅不如英、法、奥这些老对手,连普鲁士俄罗斯这样之前被欧洲人认为是野蛮的国家都开始轻视西班牙的存在。西班牙从此不被认为是一个列强,而被认为是欧洲最贫穷落后、科技中等的农业大国。

20世纪,西班牙在动荡中风雨飘摇,彻底退化为三流小国。20世纪前期的瓜分非洲风潮,西班牙因为本身国力太差,所以所得甚少,相较于本来就专注殖民传统的英法、如日中天的德国,西班牙在瓜分非洲中只拥有包括西属摩洛哥西属几内亚、和西属撒哈拉三处,还不及自己前领土的比利时刚果来得大。这也是西班牙在历史上最后一次殖民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班牙存在感稀薄,作为中立国幸免于难,但政府毫无作为。20世纪中,由于统治阶层的意见分歧、底层人民积怨已久,西班牙内战爆发,西班牙无暇顾忌自己的殖民地,更不用说对外争夺霸权,只维持本土稳定已经是国力极限。在二战结束后的20世纪(1956年、1968年和1975年),这些残馀又狭小的非洲殖民地乘著“全球去殖民化”的顺风车,趁机也成功脱离西班牙独立。

现今,西班牙殖民地帝国依然有不少残留。位于北非摩洛哥沿岸的休达梅利利亚以及数个主权地,是西班牙根据战争从摩洛哥那里抢夺的领土,导致西班牙至今和摩洛哥有领土争端。在英国都完全放弃殖民体系的今日,西班牙却还能保持第一代日不落帝国的架构,其殖民地保存时间异常长久。

历史

[编辑]

帝国的建立(1402年-1521年)

[编辑]
14世纪末期卡斯蒂利亚王权疆域
15世纪中期阿拉贡王权疆域

阿拉贡王国勃艮第公国葡萄牙帝国是西班牙日后成为殖民帝国的模范。

这个时候,在收复国土运动末期期间,卡斯蒂利亚君主收取其附庸摩尔人的格拉纳达王国(Taifa)进贡之黄金Parias),并容许其存在,因此让黄金能从非洲尼日尔运送到欧洲。卡斯蒂利亚也开始向北非扩张,与葡萄牙帝国争雄。1402年,卡斯蒂利亚国王恩里克三世在1402年派遣诺曼第探险家让·德贝当古,开始在加那利群岛建立殖民地。

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两位天主教君主Reyes Católicos)联婚,使得两国变成一个共主邦联,仍有其独立管理,却由同一个君主政体统治。根据亨利·卡门,西班牙由帝国缔造,而非西班牙缔造帝国。卡斯蒂利亚在新大陆菲律宾和非洲迅速扩张殖民地,故此创造殖民帝国,分别在1497年和1509年占领梅利利亚奥兰

1491年开始,两位天主教君主决定支持那不勒斯阿拉贡王室,在意大利战争对抗法兰西的查理八世。身为阿拉贡国王的斐迪南与法国威尼斯竞争,以争夺意大利,使这些冲突称为其外交政策的重点。在这些战役,西班牙步兵压倒法兰西骑兵,而贡萨洛·费尔南德斯·德·科尔多瓦将会缔造在16和17世纪初期几乎无敌的西班牙军队。1492年,西班牙驱逐格拉纳达最后一位摩尔人国王。

西班牙取胜后,其君主与热那亚水手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商讨,希望能向西方航行到Cipangu(日本)。当哥伦布向伊莎贝拉一世提出其大胆的航行计划,卡斯蒂利亚正在与葡萄牙展开探险竞赛,以最先到达远东。哥伦布不经意地“发现”了美洲,让西班牙开始开拓美洲殖民地东印度群岛则预留给卡斯蒂利亚。这无疑给予西班牙在美洲建立广大殖民地的权利。自此,西班牙便开始在把目光投向新大陆的发展。

1493年,《在其他之中英语Inter caetera教宗诏书确立了西班牙对这些土地的宣称;在翌年,《托德西利亚斯条约》将全球西葡宣称拥有的土地分成两半球。这使西班牙获得独有权利,能在整个新世界建立殖民地,从阿拉斯卡合恩角(巴西除外),以至亚洲西部。

法国将领加斯东·德·富瓦在1512年的拉文纳战役阵亡。

伊莎贝拉女王死后,王位被女儿胡安娜继承。其夫斐迪南二世以摄政之名架空胡安娜并将其关在托德西亚斯王宫圣克拉拉修道院里,从而独掌政权,并推动比以前更积极的对外政策,扩大西班牙在意大利的势力范围,并对抗法国。在康布雷联盟战争,他首次派出西班牙军队,与威尼斯共和国战斗。法军在1509年的阿尼亚代洛战役取得胜利,与西班牙军队同样享有盛名。仅一年之后,斐迪南为了夺得其王朝宣称拥有的米兰纳瓦拉,而加入意大利天主教联盟抵抗法国。不过,结果并不比对威尼斯一役好。1516年,法国签署停战协定,继续控制著米兰,并确认西班牙控制上纳瓦拉。

巴斯科·努涅斯·德巴尔沃亚宣称大西洋和毗连的土地为西班牙王室所有。

1500年代初,伊斯帕尼奥拉岛殖民地成功建立。之后,殖民者开始到处找寻新殖民地。一些人来自不太繁荣的伊斯帕尼奥拉岛,渴望在新殖民地取得新成就。其中,胡安·庞塞·德莱昂征服波多黎各,而迭戈·贝拉斯克斯·德奎利亚尔则夺得古巴。1512年,瓦斯科·努涅斯·德巴尔沃亚巴拿马达连建立首个美洲大陆殖民地。

1513年,巴尔沃亚横越巴拿马地峡,展开欧洲首次从新大陆航行到太平洋的探险行动。他宣称大西洋和所有毗连的土地为西班牙王室所有,甚具历史意义。

在商业方面,卡斯蒂利亚王国的早期表现不好。其殖民扩张,的确刺激西班牙的贸易和工业,并且让一些大城市发展,但直到1546年,当墨西哥萨卡特卡斯和上秘鲁(今玻利维亚)波托西的大银矿开业,卡斯蒂利亚及其王室才能从航运得到大量白银,以之为不断增加的主要收入。但最终,这些进口使其他工业的投资萎缩,令西班牙在16世纪后期经历通货膨胀。而犹太人摩里斯科人,被强迫皈依基督教的摩尔人被驱逐,更令商业和手艺行业流失人才,使情况更坏。大量白银流入,使西班牙过度依赖外来的原料制成品

富人喜欢将其财富用来买公债juros)。公债由这些进口白银支持,而非制造业的生产和农业之改进。公债使西班牙贵族阶级一直认为劳动工作是可耻的,而这时其他西欧国家正逐渐摒弃这种偏见。在低地国家、法国、英格兰及其他欧洲地区,金银之流通促成经济及社会变革,在西班牙却不然。萨拉曼卡学派规划者Arbitrista)对通货膨胀问题提出建议,但他们未能左右哈布斯堡政府的政策。

1516年斐迪南驾崩后,胡安娜继位为阿拉贡女王,胡安娜的长子、出身哈布斯堡家族的卡尔以与她共治的名义继位为两国国王卡洛斯一世,但胡安娜仍然被关在修道院里。卡洛斯一世的登基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开始。尽管这时的西班牙还是一个分散的国家,但领土巩固的过程已经完成,统一于唯一君主之下。

1519年卡洛斯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卡尔五世,遂为多国共主。

西班牙的黄金年代:日不落帝国(1521年-1643年)

[编辑]

16及17世纪有时被称为西班牙黄金时代Siglo de Oro)。在16世纪,西班牙就从新西班牙得到了相等于1万5千亿美元(1990年的物价)的黄金及白银。当时其版图之广,使之经常被誉为“日不落帝国”。这个黄金时代中运转不灵的帝国,其权力重心并非远在内陆的马德里,而是塞维利亚

哈布斯堡的政治目标有多个:

两位天主教君主(Reyes Católicos)的政治婚姻,使其外孙查理继承了卡斯蒂利亚在美洲的帝国、地中海阿拉贡帝国(包括今意大利大部分地区)、神圣罗马帝国低地国家弗朗什孔泰的王位。故此,此帝国是以领土传承而建立,而非征战。名义上西班牙由查理与其母胡安娜女王共治,但胡安娜仍被关在托德西亚斯的王宫中。

哈布斯堡王朝挥霍从卡斯蒂利亚和美洲殖民地得来的财富,为其利益而在欧洲屡开战端,数次拖欠借款,使西班牙破产。帝国与卡斯蒂利亚人民的矛盾,终于引发1520至22年的卡斯蒂利亚社区起义。暴动者释放了被关的共治女王胡安娜,意图拥戴为唯一君主,废黜查理。胡安娜虽然同情他们,但得知自己以女王名义签署支持暴动的文件可能导致儿子查理下台后没有照做。查理平定了卡斯蒂利亚社区起义后,为防胡安娜再被反对者利用而继续将她关在修道院里。他成为欧洲最有权势的人,其欧洲帝国无可匹敌,直到拿破仑年代为止。此外,他又尝试在沃木斯议会遏止宗教改革,但马丁·路德拒绝公开放弃其“异端邪说”。而且,他对宗教的虔诚,并未能阻止其哗变的部队劫掠罗马教廷

哥伦布之后,一群称为西班牙征服者的探险战士继续在新大陆开拓殖民地。这些军队利用当地族群和国家的争端以获益。当地一些势力为了打败比自己强大的敌人,而过于渴求与西班牙人结盟,例如印加人阿兹特克人。后来,其他欧洲殖民势力都经常利用同样的战术。而且,疫病的传播也使西班牙人更轻易征服美洲大陆。疫病(例如天花)在欧洲常见,在新大陆却从未出现,使得大量美洲原住民死亡。这造成劳工短缺,因此殖民者最初非正式地渐渐开始大西洋奴隶贸易(详见美洲原住民人口历史)。

卡哈马卡战役中,印加皇帝阿塔瓦尔帕在其轿子上投降。

当中最成功的西班牙殖民者领袖,可能是埃尔南·科尔蒂斯。他带领一支小军队,并同时有大约二十万名美洲原住民的支持,于1519至21年间征服强大的阿兹特克帝国,将墨西哥纳入西班牙帝国版图,作为建立新西班牙的基础。此外,佛朗西斯科·皮萨罗征服印加帝国,后来更成为秘鲁总督,可说是同等重要。征服墨西哥后,黄金城市的传言(北美洲的基维拉Quivira)和西沃拉Cíbola);南美洲的黄金国El Dorado))引起更多远征活动,不过很多都空手而回;即使找到城市的人,都发觉所得的比预期少得多。其实,矿场成立后,美洲殖民地才开始为王室带来大部分收益,例如波托西矿场(1546年)。

1521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发觉其国被哈布斯堡领土包围,于是攻击西班牙在意大利的属地,再次引起两国的冲突。法国遭遇灾难性败绩,先后在比克卡会战(1522年)、帕维亚之战(1525年,弗朗索瓦本人被虏)和兰德里亚诺战役(1529年)受挫。结果,弗朗索瓦退出战争,再次放弃米兰予西班牙;弗朗索瓦一世为了取得自由,不惜签订割让勃艮地(给查理)、布列塔尼(给英王亨利八世)等领土的屈辱条约。但弗朗索瓦一世一回到法国,就宣布撕毁条约,不但拒绝割让土地给查理和英国,还继续出兵和查理作战。

1525年的帕维亚之战,西班牙大败法国,接替为西欧的第一强权

帕维亚会战及奥格斯堡和约(1525年-1555年)

[编辑]

1525年,查理五世帕维亚之战中大败法国,使很多义大利及德意志人感到意外,令人担心他将会继续扩张势力。很快地,教宗克莱孟七世倒戈支持法国及义大利一些重要城邦,以上帝的名义宣布,弗朗索瓦一世与查理五世所签订的割地条约无效;克莱孟七世还主动参与针对哈布斯堡帝国的科涅克同盟战争(1526-1529年)。查理五世因此勃然大怒,加上查理渐渐厌倦克莱孟七世教宗干预他认为与宗教毫无关系的事务,所以在1527年攻陷罗马,使教宗蒙羞。结果,以后克莱孟七世与继任的教宗在与世俗势力交往时,都显得加倍谨慎,不敢违背西班牙国王。1529年,教宗与查理签署巴塞隆那和约,建立更和谐关系。西班牙正式成为天主教的保护者,而查理被教宗加冕为意大利国王伦巴第);因为教宗需要查理的西班牙出兵,以推翻趁机自立的佛罗伦萨共和国。1533年,教宗克勉七世拒绝让英王亨利八世离婚,主要原因是他不希望触怒查理五世,令罗马再度被洗劫。

1522年,葡萄牙人斐迪南·麦哲伦主导一支西班牙船队进行环球航行,途中在菲律宾去世。胡安·塞瓦斯蒂安·埃尔卡诺将会承继领导工作,使航行成功。

1528年,著名海军上将安德烈亚·多里亚与查理五世结盟,打败法国军队,使热那亚重新独立,也让查理有改善财政的机会。同年,热那亚的银行首次借贷给查理[2]

西班牙更积极在新大陆建立殖民地,在1530年代建立新格拉纳达(今哥伦比亚),在1536年建立布宜诺斯艾利斯

西班牙曾订立法例,保护其美洲殖民地的原住民,首条法例在1542年建立。法例的法律意义,成为现代国际法的基础。欧洲殖民者藉著殖民地的遥远,感到权力受制时,便发动叛乱,使部分新法律Leyes Nuevas)被废除。后来,约束力较弱的法律订立,用以保护原住民,但纪录显示这些法律效力不足。监护征赋制Encomienda)重新建立,印地安人不受保护,反而受到剥削。

1543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宣布首次与鄂图曼帝国苏丹苏莱曼大帝结盟,并与鄂图曼军队占领西班牙控制的城市尼斯。英王亨利八世虽然不满查理五世阻止他离婚,但更不满法国,所以跟查理五世一起侵略法国。虽然西班牙在萨伏伊切雷索莱战役遭受重大挫败,但法国仍然难以威胁西班牙控制的米兰,又在北方败于亨利八世,故此被迫接受不利的条件。查理五世的弟弟斐迪南领导奥地利军队,继续在东方与鄂图曼军队交战。查理则处理早前未解决的国内问题,由路德派德意志诸侯及其他新教邦国组成的施马尔卡尔登同盟

1912年出版的The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 Atlas,描绘1547年米尔贝格战役后哈布斯堡帝国的版图。其领土以绿色显示。1556年开始,版图由荷兰伸延至法国以东和意大利南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保留了萨丁尼亚

这个同盟已经跟法国结盟,并阻止一些德意志人企图破坏它的行动。可是,法王弗朗索瓦在1454年战败,使其与新教徒的同盟瓦解,令查理有可乘之机。首先,在1545年,特伦托大公会议举行,查理尝试进行和谈。然而,新教领导层在会上感到被天主教徒出卖,于是参与由萨克森选帝侯莫里茨发动的战争。于是,查理带领来自荷兰和西班牙的军队入侵德意志,希望能恢复帝国统治。1547年,查理的军队在重要的米尔贝格战役击败新教徒,令施马尔卡尔登同盟崩溃。1555年,查理与新教邦国签署《奥格斯堡和约》,并根据他的“统治者的宗教乃人民的宗教”(拉丁语:cuius regio, eius religio)原则,重建德意志地区之稳定,但并不受西班牙和意大利宗教人士的欢迎。查理对德意志的政策,令西班牙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内天主教和哈布斯堡王朝的保护者。这样的先例,在七十年后令西班牙参与战争,并结束其在欧洲的领导地位。

查理决定多在海岸与鄂图曼军队作战,结果牵制了鄂图曼军队企图在地中海东部进侵威尼斯共和国领土之攻势。当鄂图曼军队进犯西班牙东岸,查理才亲自率兵进攻非洲大陆(1545年)。

1555年,被关在修道院里的胡安娜女王驾崩,查理成为西班牙唯一君主。

圣康坦到勒班陀战役(1556年-1571年)

[编辑]

查理五世唯一合法婚姻所生的儿子腓力二世(1556至98年在位)与叔父斐迪南一世瓜分了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腓力视西班牙为他帝国的基础,但西班牙人口仅有法国的三分之一,难以为帝国提供足够的兵力。后来,腓力与玛丽·都铎联姻,使西班牙与英格兰结盟。

但是,西班牙仍然未得和平。1547年,深具野心的法王亨利二世登位,不久就再与西班牙发生冲突。腓力二世继位后,继续进行西班牙与法国的战争,先后在皮卡第圣康坦战役格拉沃利讷战役击败法军。1559年,两国签署《卡托-康布雷齐和约》,永久确认西班牙在意大利的主权。和约签署后庆祝典礼举行,亨利参加马上枪术比赛时被断矛插中,数天后去世。在往后的三十年,法国陷入长期内战与动荡(请参看法国宗教战争),故此不能在欧洲强国竞赛中与西班牙和哈布斯堡王朝竞争。于是,由1559至1643年,没有法国威胁的西班牙国力达到巅峰,版图扩张至最大。

1557年,腓力二世统治的西班牙面对破产,于是给热那亚银行财团发展的机会。它们使德意志银行集团陷入混乱,并取代富格尔家族成为西班牙的金融巨头。哈布斯堡王朝制度累赘,热那亚银行为之提供流动借款和可靠的稳定收入。王朝则协助银行,将塞维利亚不太可靠、来自美洲的白银迅速运到热那亚,以提供更多资本。

1565年,佩德罗·梅嫩德斯·德阿维莱斯Pedro Menendez de Aviles)创立圣奥古斯丁,并建立殖民地佛罗里达。后来,法国海军军官让·里博Jean Ribault)与150名同胞企图在西班牙佛罗里达建立非法殖民地,不久后被德阿维莱斯击败。圣奥古斯丁很快就成为重要的战略地点,让满载金银的西班牙船只从新大陆的殖民地航行到西班牙。

同年的4月27日,米格尔·洛佩斯·德莱加斯皮Miguel López de Legazpi)在菲律宾创立首个永久的西班牙殖民地马尼拉大帆船正式开始服务。这些大帆船把货物经太平洋从亚洲运载到墨西哥海岸的阿卡普尔科;然后,货物又在墨西哥运上西班牙珍宝船队,最后运返西班牙。1572年,西班牙为了促进此贸易活动,建立了马尼拉

勒班陀战役终结了鄂图曼帝国在地中海的海洋大国地位

法国宗教战争初期,西班牙击败法国,使腓力二世野心壮大。1565年,鄂图曼军队企图登陆战略地带、有圣约翰骑士团守卫的马尔他,被西班牙击退。鄂图曼帝国苏丹苏莱曼大帝在翌年去世,其较为平庸的儿子塞利姆二世继位,令腓力更有信心,决定主动进攻。1571年,查理五世的私生子奥地利的唐胡安领导西班牙、威尼斯共和国和欧洲志愿者的舰队,在勒班陀战役击溃鄂图曼舰队。此乃海军历史一场重要战役,因为鄂图曼帝国失去了在地中海的海上霸权。西班牙的胜利,加上腓力二世背负著反宗教改革的任务,使西班牙的国威和海外强权达至顶峰。

王国的困扰(1571年-1598年)

[编辑]

西班牙只有短暂的太平盛世。1566年,加尔文主义者在尼德兰发生动乱,促使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领军到该地维持治安。1568年,沉默者威廉尝试把阿尔瓦公爵逐出尼德兰,但是失败。一般认为,这些冲突是八十年战争爆发的序幕,最终令尼德兰联合省获得独立。西班牙依靠尼德兰得到大量财富,尤其来自重要港口安特卫普。于是,西班牙政府致力维持治安和对尼德兰诸省的控制。1572年,一群称为“海上乞丐”(Watergeuzen)的尼德兰私掠者占领数个尼德兰沿海市镇,并反对西班牙统治,支持沉默者威廉。

战争使西班牙陷入困境,甚至可谓深陷泥淖。1574年,莱顿围城战中,尼德兰人摧毁堤坝,导致广泛水浸,使路易斯·德苏尼加-雷克森斯Luis de Zúñiga y Requesens)领导的西班牙军队撤退。1576年,腓力二世面临严重财政问题。他麾下八万人军队正在占领尼德兰,其军费与在勒班陀战役取胜的舰队相若。而且,公海海盗问题日趋严重,使美洲殖民地带来的收入减少。故此,他被迫宣布破产。不久后,尼德兰的西班牙军队叛变,夺取安特卫普并到原本和平的南尼德兰抢掠,使当地部分城市也加入叛乱。西班牙选择谈判,于1579年成立阿特雷赫特联盟Union of Atrecht;又称为阿拉斯联盟),使大部分南部省份再度恢复和平。

上述协议规定所有西班牙军队离开尼德兰。而且在1580年,阿维什王室最后成员、葡萄牙国王恩里克一世去世,让腓力二世有巩固其权利的机会。腓力宣称拥有葡萄牙王位的继承权,并在6月下令阿尔瓦公爵带兵到里斯本,确保他能获得王位。7月,安托尼奥一世在葡萄牙登位,但在一个月后被阿尔瓦公爵击败。阿尔瓦公爵和西班牙驻军,在里斯本并不比在鹿特丹更受欢迎。最后,腓力二世开始统治葡萄牙,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以共主邦联的关系,统治葡萄牙六十年。两国合并,让腓力同时统治几乎整个已发现的新世界,以及在非洲和亚洲的庞大贸易帝国。腓力二世为了令新建立的葡萄牙王国稳定,把首都搬迁到大西洋海港里斯本。1582年,他又重新迁都到马德里。至此,西班牙的统治模式确立,纵使一些评论家对此有意见。一评论人指:“海洋力量对西班牙国王最重要,尤甚于任何统治者。唯有海上力量,能令一个社区向如此远的地方扩展。”("Sea power is more important to the ruler of Spain than any other prince" wrote a commentator, "for it is only by sea power that a single community can be created out of so many so far apart.")1638年,研究战略的评论人则认为:“西班牙军队最适宜拥有的力量,正在海上,但是这国家问题太著名了,即使我认为是时候评论它,我都不应该这样做。” ("The might most suited to the arms of Spain is that which is placed on the seas, but this matter of state is so well known that I should not discuss it, even if I thought it opportune to do so."[2]

《防卫加的斯》——由弗朗西斯科·苏尔瓦兰Franciso Zurbarán)绘画

当时,西班牙需要军队负责占领葡萄牙,以稳定对其之统治。而在1576年破产的西班牙,就仍然在恢复元气。1584年,奥兰治的威廉被一名神志不清的天主教徒刺杀。这位受尼德兰人欢迎的抗争领导人之死,似乎能令战争结束,但事实恰恰相反。1586年,伊丽莎白一世出兵支持尼德兰和法国的新教徒,其部下弗朗西斯·德雷克加勒比海太平洋攻击西班牙商船,并特地主动进攻港口加的斯。1588年,为了停止伊丽莎白一世的干预,腓力派遣无敌舰队以攻击英军。当时天气良好,英格兰派遣较小型和敏捷的战舰,而且得到在尼德兰的间谍帮助,得以做好做战准备。结果,英军击败了为数更多、防备更佳的西班牙战舰。虽然西班牙遭受重大挫败,但随后的德雷克-诺里斯远征(1589年)是英西战争(1585至1604年)的转捩点,使西班牙占上风。几乎人人都肯定西班牙的舰队是欧洲最强,直到1639年的唐斯战役中,疲态渐现的西班牙被尼德兰海军击败。

1588年,无敌舰队离开费罗尔

法王亨利二世去世后,西班牙参与法国宗教战争。1589年,瓦卢瓦王朝最后的国王亨利三世在巴黎城外去世。其继位者、首位波旁王朝的法国国王纳瓦拉的亨利四世是能力出众的领导者。他在阿尔克战役(1589年)和伊夫里战役(1590年)击败法国天主教联盟,取得重要胜利。腓力二世坚决要阻止亨利成为法国国王,于是分派军队尼德兰,并在1590年入侵法国

“上主眷顾西班牙”(1596年-1626年)

[编辑]

面对著与英格兰法国荷兰的战争,而对方都有卓越将领,处于破产的西班牙发现自身实力不及三者。西班牙为了脱离连串冲突的困局,在1598年与法国签订《韦尔万条约》,承认亨利四世(1593年开始成为天主教徒)为法国国王,并恢复卡托-康布雷齐和约中很多条款。英国在海上多次战败,而西班牙又支持天主教徒在爱尔兰岛不断进行游击战,遂于1604年签订《伦敦条约》,当时英格兰君主是较易相处的新君,斯图亚特王朝詹姆士一世

西班牙与英法修好,使西班牙可以集中精力,巩固其对尼德兰的统治。当时荷兰领袖奥兰治的威廉之子、拿骚的毛里茨。他也许是当代最有才略的军事家,在1590年以后夺取数个边境城市,包括布雷达要塞。西班牙与英国缔结和约后,其新任将领安布罗西奥·斯皮诺拉能力可与毛里茨相比,加紧进攻荷兰,却因为西班牙在1607年发生最后一次破产而未能成功。西班牙和联合省在1609年签署《十二年停战协定》,西班牙终于再次回到和平,史称西班牙和平(拉丁语:Pax Hispanica)。

停战期间,西班牙国力恢复良好,并稳定其财政。她成为下一场大型战争的主要角色前,积极恢复其威信。腓力二世的继承人腓力三世能力平庸,无心理政,选择由下属管理他的政务细节。其首相是有才干的莱尔马公爵

莱尔马公爵(以至腓力三世)都对其盟国奥地利之事务不感兴趣。1618年,腓力撤换了首相,换来了饶有经验的驻维也纳使节(唐)巴尔塔萨·德苏尼加为首相。唐巴尔塔萨认为,只要西班牙和哈布斯堡的奥地利紧密合作,就能制约复苏中的法国及消灭荷兰境内的反对势力。1618年,布拉格抛窗事件两度发生后,奥地利及神圣罗马皇帝斐迪南二世便开始著手对付新教联盟波希米亚。唐巴尔塔萨鼓励腓力联合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加入战团。而在西班牙驻尼德兰军队冒起的新星斯皮诺拉,统领佛兰德军英语Army of Flanders参战。西班牙加入三十年战争

布雷达在1625年向安布罗西奥·斯皮诺拉投降,作者为迭戈·贝拉斯克斯。这次胜利象征西班牙军力在三十年战争时再度提升。

1621年,腓力三世去世,比他更虔诚的儿子腓力四世继位。次年,奥利瓦雷斯伯爵-公爵接替其舅父唐巴尔塔萨为首相。奥利瓦雷斯是合理地正直而有能的人,相信西班牙一切的困扰都来自尼德兰。波希米亚人在初期受挫,先后在1621和1623年于白山施塔特洛恩被击败。与荷兰的战斗在1621年继续。1625年,斯皮诺拉攻下布雷达要塞。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的干预使一些人担心(他是少数没有财政问题的欧洲君主)。不过在1626年,神圣罗马帝国将领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先后在德绍河巴伦山麓卢特成功击退丹麦,解决其患。

当时丹麦被击退后,德意志境内的新教徒似乎被肃清。西班牙于是期望将尼德兰重新纳入版图。法国局势再度不稳(著名的拉罗歇尔之围在1627年开始),西班牙帝国之显赫呼之欲出。奥利瓦雷斯伯爵-公爵坚定地断言:“神眷顾西班牙,在这些日子为我国作战。”("God is Spanish and fights for our nation these days."[3]

罗克鲁瓦战役:西班牙帝国中衰之路(1626年-1643年)

[编辑]

奥利瓦雷斯的时间并不够用。他理解到西班牙需要改革,改革需要和平。然而,他仍然把“摧毁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列为首要之事,他认为荷兰的财富就是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根源:荷兰银行家资助塞维利亚东印度群岛商人,世界上荷兰的企业家和殖民地开拓者都在侵蚀著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霸权的基础。

正当安布罗西奥·斯皮诺拉和西班牙军集中进攻尼德兰,战争似乎对西班牙有利。可是,卡斯蒂利亚王权的经济却在1627年崩溃。西班牙人一直在把其货币贬值,以至物价飞涨,正如数年前在奥地利一样。直到1631年,卡斯蒂利亚部分地区透过实物交易来解决货币危机。这时,政府无法从农民阶层抽取任何有意义的税金,只好依赖从殖民地所得的收入。在德意志的西班牙军队更在该地“自负盈亏”。

奥利瓦雷斯曾经支持某些税制改革在战后实行,但是因另一场令西班牙尴尬、在意大利发生的战争而被谴责。在二十年的停战期间,荷兰人重视发展其愈来愈强大的海军(详见1607年直布罗陀战争),成功破坏西班牙的海上贸易,那西班牙在经济崩溃后所全盘依赖的事业。

此时西班牙与尼德兰在许多地方展开竞争,例如1626年,西班牙在尼德兰占领台湾南部之后不久也占领台湾北部,不过16年后又在尼德兰的攻击下撤出。

西班牙的军事资源完全投放在欧洲各处以至海上,用来保护海上贸易和防范荷兰人的战舰。帝国中葡萄牙的部分,其航运被袭击,其贸易站和领土被攻击,受害尤甚。

1628年,尼德兰船长皮特·彼得松·海因Piet Pieterszoon Hein)捕获西班牙宝藏船。西班牙经济严重衰退,尼德兰却在英明能干的执政奥兰治亲王弗雷德里克·亨德里克领导下,经济军事蒸蒸日上。西班牙发现她不能应付日益增长的海军之威胁,不单是尼德兰,还有法国和英格兰。但这时候,他们在地中海仍然有强大的海军实力,抵抗奥斯曼海军和穆斯林海盗。

1630年,瑞典古斯塔夫二世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将领之一。他登陆并攻取德意志的最强欧洲大陆要塞、对抗他的施特拉尔松德港。古斯塔夫其后挥军南下,并在布赖腾费尔德战役吕岑战役取得显著的胜利,愈加吸引新教徒的支持。但后来,他在1632年于吕岑去世,天主教帝国讷德林根战役中大败瑞典军。1635年,神圣罗马皇帝跟因战乱而疲乏的德意志邦国议和。很多邦国都同意,包括最强大的勃兰登堡萨克森。法国却在此时介入事件,使外交情势不明朗。

1643年的罗克鲁瓦战役象征西班牙显赫时代结束,步向中衰。

战争初期法国首相黎塞留曾经大力支持尼德兰清教徒反对西班牙及神圣罗马帝国,并向他们提供资金及装备,企图遏止哈布斯堡在欧洲的扩张。然而,黎塞留认为《布拉格和约》的签署会对法国的计划有所不利,于是法国在条约签署几个月内向神圣罗马帝国及西班牙宣战。西法两国交战初期,较有经验的西班牙军曾取得成功:奥利瓦雷斯命令军队从尼德兰突击法国北部,希望借此粉碎路易十三下属的信心,并促使黎塞留下台。在1636年的année de Corbie,西班牙军推进至法国科尔比的南部,并威胁首都巴黎的安全。对西班牙而言,战争即将结束。

但1636年以后,奥利瓦雷斯停止向前推进,恐怕令王室再次破产。他举棋不定,并未借势进攻,引起重大影响。西班牙军队以后都没有如此深入敌阵。1639年,西班牙舰队在唐斯战役中被尼德兰海军击败。西班牙人方才发现他们在尼德兰未能补给,亦没有足够的增援。1643年,在尼德兰境内的罗克鲁瓦战役中,代表西班牙最强军力和领导力的佛兰德军被波旁的路易二世的军队所突击。这支由弗朗西斯科·德梅洛Francisco de Melo)率领的军队遭遇溃败,大部分士兵被法国骑兵或杀或擒。佛兰德军名誉毁于罗克鲁瓦,而西班牙从此开始走向中衰。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下的帝国(1643年-1700年)

[编辑]

传统上,历史学家认为1643年的罗克鲁瓦战役标志著西班牙在欧洲之霸权结束。可是,这场战争其实还没完结。1640年代,法兰西王国煽动加泰罗尼亚人那不勒斯人葡萄牙人蜂起,反抗西班牙统治。而西班牙于1648年失去对尼德兰的统治权后,便与荷兰人议和,签署《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尼德兰七省共和国的独立。自此,西班牙与尼德兰的八十年战争,及与欧洲各国进行的三十年战争正式告终。

可是,西班牙与法兰西的战争仍持续了十一年。虽然法兰西于1648至52年爆发了内战(详看投石党战争),但西班牙的经济情况已经困乏不堪,无法同时处理几场战争。然而,在这时代间,西班牙之衰落常常被夸大。西班牙分别于1648年和1652年收服那不勒斯加泰罗尼亚。但是,蒂雷纳子爵带领法军在沙丘战役击败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残兵,结束这场战争。西班牙在1659年与法兰西签订《比利牛斯条约》,割让出鲁西永富瓦阿图瓦Artois)和大部分洛林给法兰西王国。

1640年,布拉甘萨若昂宣称拥有葡萄牙王位继承权,主导叛乱,得到葡萄牙人广泛支持。西班牙既要平息其他叛乱,又与法国战斗,未能及时作出反应。若昂登基为布拉甘萨王朝第一任君主,称为若昂四世。从1644到57年,西葡两个国家实际上和平共存。1657年,若昂逝世,西班牙企图从葡萄牙新君阿方索六世手中夺回葡萄牙。可是,西班牙在1663年的阿梅希亚尔战役和1665年的蒙蒂斯克拉鲁斯战役中连番被葡军击败。最后,西班牙在1668年承认葡萄牙王国的独立。

西班牙仍然拥有一个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但面对著欧洲霸主法兰西和大西洋的尼德兰。

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引起了权力转移战争(1667至68年),希望夺得西属尼德兰卡洛斯二世和他的摄政团对此无能为力,不但使西班牙声望大跌,更失去了里尔沙勒罗瓦城市等领地。1672-1678年的法荷战争路易十四趁机夺取弗朗什孔泰佛兰德埃诺地区部分城市。在大同盟战争,路易十四再次进犯西属尼德兰。卢森堡元帅率领法军,在弗勒吕斯战役(1690年)大败西班牙军,随后更击破与西班牙同一阵线,由奥兰治的威廉三世所率领的英荷联军。1694年时,法国占领了西属尼德兰过半的领土,包括重要城市根特卢森堡。此役向欧洲人揭示,西班牙的军队和官僚脆弱而落后,而其哈布斯堡政府却置之不理。(但在1697年结束大同盟战争的赖斯威克和约上,路易十四为了讨好西班牙,让其孙继承西班牙即将绝嗣的王位,把1681年后占自西班牙的领土全部归还)

一名画家描绘的阿尔曼萨战役

在17世纪后期的几十年间,西班牙已经全然衰败。西欧其他地方的政府与社会正经历急速转变,如法兰西之太阳王治世。西班牙却命运茫然。有号召力、勤奋和聪明的卡洛斯一世腓力二世所建立的官僚制度,需要强势、勤劳的君主。但后继的腓力三世腓力四世软弱和无心理政,令国家开始衰退。卡洛斯二世是一个有智能障碍阳痿的君主,令哈布斯堡家族后继无人,结果王位由波旁家族的安茹公爵腓力继承。这后来引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西班牙波旁王室下的帝国:改革与复苏(1700年-1806年)

[编辑]

根据《乌得勒支和约》(1713年4月11日签署),欧洲列强决定了西班牙的命运,以保持欧洲实力均衡。西班牙新君腓力五世继续保留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帝国,但割让西属尼德兰那不勒斯米兰萨丁岛奥地利西西里岛及部分米兰让予萨伏依梅诺卡岛直布罗陀则交予英国。故此,帝国开始减少干预欧洲领土(在1718至20年的四国同盟战争,更暴露其弱点)。此外,西班牙更把西属美洲贩卖奴隶的专利权让予英国三十年(所谓Asiento,意译为协定),又让其注册船只航行到西班牙的殖民地。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认为这为合法运输和走私打开大门。[4]

波旁王朝统治之开始,让它以中央集权为基础,实行一切重商主义思想,在美洲缓慢实行,但在这世纪期间愈加快速(详看西班牙启蒙时期)。波旁王朝主要是希望破坏根深蒂固的美洲贵族阶层社会“克里奥尔”(Criollo;本土出生的欧洲裔殖民),并最终削弱耶稣会对领土的控制,也就是实际上独立的神权瓜拉尼人Guarani)的米西奥内斯。1767年,耶稣会被驱逐出西属美洲。一些商人协会Consulado)早已在墨西哥城利马确立,并由本土地主牢固控制。另一与之竞争的工会在韦拉克鲁斯成立。

腓力的政府马上成立海军及印度群岛部(1714年)、创立首间洪都拉斯公司(1714年)、一间加拉加斯公司(1728年)和唯一注定兴盛的哈瓦那公司(1740年)。在1717至18年,负责管理印度群岛的印度群岛议会Consejo de Indias)和印度群岛贸易馆Casa de Contratación)也管理笨重的宝藏船,从塞维利亚迁移到加的斯,使之处理所有印度群岛的贸易(详见商船制度)。私人的定期出航缓慢取代旧有的武装护航船。但是到了1760年代,已经有邮船定时来回加的斯、哈瓦那和波多黎各,也有较疏落的航班前往拉普拉塔河,1776年该地新增一个总督。相对于有注册航运,西班牙赖以为生的非法贸易减少(1735年航运注册处成立)。

1780年,图帕克·阿马鲁二世在秘鲁发动起义。委内瑞拉的Comunidades发动叛乱。两次事件同样都是对于更严密、有效统治的反应,表现出西属美洲局势之不安,并显示制度改革再度引起抵抗。

结果,西班牙在18世纪实际只是法国附庸国,不能称为超级强国。西班牙在美洲的庞大帝国与大国地位有相关。然而,即使考虑到弗洛里达布兰卡伯爵的改革,都难以说她与奥地利俄罗斯并列,更遑论法国或英国。西班牙未能夺回直布罗陀,但是在18世纪其海外帝国趋向繁荣,贸易在其改革下稳步增长,尤其在后半世纪。英国海军七年战争(1756-63年)取得重大胜利,使1740年代以来航运的快速增长受阻。之后,贸易再度复苏,但是西班牙参与美国独立战争(1779-83年)期间,英国的攻势再度阻碍贸易。不过,由于商船制度以外的贸易得到准许,故此帝国的船运贸易在1780年代再次增长,而且发展速度特别快。

加的斯对美洲的贸易垄断结束,使西班牙制造业复苏。其中最显著的是,加泰罗尼亚纺织业在1780年代中时,已经显示出工业化的最初现象。一小群活跃于政治的商家阶级在巴塞罗那出现。这些工业的规模与兰开夏郡的庞大工业比较,确实很细小,但它们快速发展,并将会在19世纪成为该行业在地中海的中心。这些细小、零散的地方现代工业的发展固然不能夸大,尤其考虑到位于北方的工业规模如此庞大,当中以英国为甚。但是,这些发展的确反证西班牙的经济停滞。大部分经济增长在沿海主要城市和大型岛屿发生,例如古巴种植业发展,以至美洲贵金属采矿业再度增长。在另一边厢,西班牙郊区及其帝国大部分地区,有大量居民生活。很多人居住在偏远社区,道路不济,环境落后,更有人不愿妥协陈旧风俗。虽然新的农业技术推出,但被剥削的农民不感兴趣,工人阶级又没有农地,故此生产量持续低下。政府推行的政策并不一致。纵使西班牙经济在18世纪有改善,可是仍然落后。其重商主义的贸易安排,使其不能为其帝国提供足够货品和市场。

波旁王朝的制度改革在军事方面取得成就。1734年,西班牙军队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从奥地利轻易夺得那不勒斯西西里岛。在詹金斯耳朵战争(1739-42年),西班牙阻止英国夺取战略城市卡塔赫纳古巴。而且,虽然在七年战争(1756-63年)之末,西班牙败于英国大幅改良和强大的海陆部队并失去一些领土,但是在美国独立战争(1775-83年)期间收复失地,并夺得英国的军港巴哈马

加利福尼亚传教的计划在1769年开始。西班牙与英国签署《努特卡协议》(1791年),将英国在俄勒冈地区划归不列颠哥伦比亚。1791年,西班牙国王下令亚历山德罗·马拉斯皮纳寻找西北水道

西班牙帝国仍未恢复其一等强国的地位,不过相对于18世纪初,命运完全被其他强国的政治交易控制时,国力已经大幅提升。新君统治之下,西班牙能够重建并开始为其制度和经济展开长期的现代化道路。17世纪时的人口倒退业已扭转。西班牙居于列强的中游,其强国地位的声称不容忽视。可是,时移势易,殖民地的贸易与财富增长,与西班牙本土的贸易也见改善,却仍受限制,引起不满,使政治更紧张。马拉斯皮纳提议西班牙帝国改为实行联邦制,以改善统治和贸易,并解决帝国边缘的精英与中央之间在政治的紧张局势。然而,王朝害怕权力旁落,拒绝改革。在世纪之交,法国大革命战争拿破仑战争带来的战乱降临欧洲,扫除一切。

西班牙殖民帝国的暮年(1808年-1898年)

[编辑]
丘鲁卡之死”,关于特拉法加海战的油画,作者为欧亨尼奥·阿尔瓦雷斯·杜蒙特,画像现于普拉多博物馆

西班牙本应能够恢复其帝国的馀晖,但拿破仑在法国的崛起却令西班牙愿望落空。

西班牙在19世纪第一个失去的主要海外领地,就是辽阔的西属路易斯安那领地。它一直向北方延伸至加拿大,是在1763年由法国割让而得来的。1800年,法国皇帝拿破仑按照秘密签订的《圣伊尔德丰索第三条约》夺回其统治权,并把它卖给美国(1803年路易斯安那购地)。

而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海战中,西班牙主力舰队被法军下令击毁,降低西班牙防御和维护其帝国的能力。另外,拿破仑大军在1808年入侵西班牙(详见半岛战争),有效切断西班牙与其帝国之连系。但其实,结束其内部纷争的是美洲。

拿破仑于1803年将路易斯安那领地卖给美国,引起美国和西班牙的边界之争。 美国政府认为西班牙的西属佛罗里达也在购地范围内,并要求西班牙交还土地。西班牙为此表示抗议,认为路易斯安那购地的范围只涉及新奥尔良一带,反对美国的要求。1810年,西属佛罗里达和密西西比河河口的路易斯安那剩馀土地发生叛乱,美国趁机向东扩张领土,逼使西班牙就范。最后,两国在1819年签署《亚当斯-奥尼斯条约》,西班牙将两地割让予美国,并卖佛罗里达全境给对方。

1808年5月2日:马木鲁克的猛攻弗朗西斯科·戈雅作于1814年。

1808年,西班牙国王被骗,让其国家不放一枪而被拿破仑吞并。但残暴的法军激起西班牙人的起义,持续发起游击战戈雅的名著描绘了战争场面)。拿破仑把这场半岛战争戏称为他的“溃疡”。后来,西班牙出现权力真空近十年,动荡持续数十年,又因继位问题引起内战,后来西班牙第一共和国诞生,以至最后发展出有限的君主立宪自由民主制。在首三分一的19世纪,西班牙失去很多殖民地,只剩下古巴波多黎各,以及偏远地区的诸如菲律宾马里亚纳群岛及邻近的太平洋岛屿,还有撒哈拉摩洛哥部分地区和西属几内亚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就是英国一次入侵西班牙殖民地失败而引发的。此事发生在1806年的拉普拉塔总督辖区。该殖民地的守军被一支小型英军击败,总督仓皇撤退到山上。1807年,“克里奥略”民兵和殖民地军队彻底击退了这支增援过的英军后,他们不断想起北美洲所发生的革命,于是马上想到争取独立,并且鼓励其他美洲地区仿效。此后,拉丁美洲发生长期战争,致使巴拉圭(1811年)和乌拉圭(1815年)独立。但乌拉圭之后被巴西统治,直到1828年。在南方,何塞·德圣马丁参与战争,为阿根廷(1816年)、智利(1818年)和秘鲁(1821年)争取自由;在北方,西蒙·玻利瓦尔安东尼奥·何塞·苏克雷领导军队,最终在1825年成功让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包括今天的巴拿马,直至1903年)、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六国取得独立。此外,相信自由思想的神父米格尔·伊达尔戈·伊·科斯蒂利亚在1810年掀开了墨西哥独立运动的序幕,并在1821年成功。中美洲在1821年宣布独立,曾一度与墨西哥合并(1822至23年)。圣多明哥也同样在1821年宣布独立,并且开始商讨加入玻利瓦尔的大哥伦比亚,但是很快被海地占据,直到1844年一场革命发生为止。自此,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只剩下古巴波多黎各

阿亚库乔战役

西班牙国内也出现内乱。拿破仑时代结束后,受战火蹂躏的西班牙出现了权力真空,使其主权的传统共识消失,令国家政治分化,并引起改革、自由和保守三派之间的纠纷和战争。西班牙的发展在上个世纪曾一度加快,如今则因局势之不稳而受阻。1868年,西班牙发生政变,女王伊莎贝拉二世被推翻,由阿玛迪奥一世继位,并实行君主立宪。后来,西班牙出现全国动乱,阿玛迪奥一世退位。西班牙第一共和国在1873年成立。后来,君主制再度确立,阿方索十二世即位。在1870年代,有才能的阿方索和谨慎的政府首长成功稳定内政和提高声望,可是阿方索之早逝使其治世结束。

1898年美西战争之前的西班牙殖民地

民族主义之高涨和殖民地之反殖民抗争,终于引发了1898年的美西战争。战争主要因古巴而起。后来,西班牙屡遭败绩,结果签署《巴黎条约》,让古巴独立,把波多黎各关岛割让给美国,并以2,000万美元的代价把菲律宾群岛售予美国。1899年,西班牙更把其馀太平洋殖民地售卖给德国,此时西班牙只剩下在非洲的殖民地。

非洲省份(1898年-1975年)

[编辑]

1481年,罗马教廷颁布教宗诏书Aeterni regis,同意葡萄牙可得到加那利群岛以南所有土地。在非洲的该群岛、西迪伊夫尼(当时称为Santa Cruz de Mar Pequeña)、梅利利亚(1497年由佩德罗·德埃斯托皮尼扬征服)、锡兹内罗斯城(1502年建立;今西撒哈拉达赫拉)、凯比尔港(1505年)、戈梅拉岛(1508年,Peñón de Vélez de la Gomera)、奥兰(1509至90年)、阿尔及尔(1510至29年)、贝贾亚(1510至54年)、的黎波里(1511至51年)、突尼斯(1535至69年)和休达仍为西班牙领地。

1778年,葡萄牙为了获得南美洲一些领地,签署《埃尔帕多条约英语Treaty of El Pardo (1778)》,割让费尔南多波岛(今比奥科岛)及毗连的小岛予西班牙,又将尼日尔河奥果韦河之间大陆的商业权利转让给对方。在19世纪,一些西班牙探险者和传教士经过此地区,包括曼努埃尔·德伊拉迭尔英语Manuel Iradier

1848年,西班牙军队征服舍法林群岛

1859年,西班牙与摩洛哥在得土安战斗,后者战败。双方在翌年签署《丹吉尔条约英语Treaty of Tangier (1844)》,摩洛哥割让西迪伊夫尼予西班牙。在往后几十年,西班牙与法国的合作,得以在这城市的南部建立和扩张保护领地。在1884年的柏林会议,西班牙之影响力得到国际承认:她得以同时管理西迪伊夫尼及西撒哈拉两地。西班牙也宣称从博哈多尔角努瓦迪布半岛(法语:Cap Blanc)的沿岸地区为其保护领地。而木尼河区(位于今赤道几内亚境内)更分别在1885及1900年成为西班牙保护国及殖民地。1900年的《巴黎条约》解决了欧洲各国对几内亚大陆的争议。而1893年一场短暂战争更令西班牙得以扩张其在梅利利亚南部的势力。

1911年,摩洛哥遭到法国及西班牙的瓜分。曾为西班牙政府担任官员的阿卜杜勒·卡里姆,领导里夫柏柏尔人起义反抗西班牙人。在1921年的安瓦勒战役英语Battle of Annual,摩洛哥的叛乱分子更令西班牙军队遭到突然、严重而几乎致命的挫败。一名西班牙主要政治人物断然宣布:“我们正处于西班牙最严重的衰败时期”。此话反映国内气氛。叛乱显示出军队严重腐败和衰弱,使西班牙政府陷于不稳,引致独裁政府成立。1925年,西班牙与法国合力镇压里夫的叛乱势力,但是两者都付出很大代价。1923年,丹吉尔被宣布为一个由法国、英国及西班牙(后来意大利更参与其中)共管的国际城市。曾参与摩洛哥战役的老手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发动西班牙内战(1936至39年),并成功夺取政权。1926至59年,比奥科岛及木尼河区合并为西属几内亚。此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间,佛朗哥从维希政权夺取丹吉尔

在20世纪上半叶,西班牙缺乏财富和兴趣来发展其非洲殖民地的经济基础。但是,西班牙采取了家长主义制度,尤其在比奥科岛。政府在该处开垦一个专门种植可可的农园,更引进尼日利亚人作为佣工。而且,西班牙更令赤道几内亚拥有全洲最高识字率,并发展良好的医疗设施网络。

1956年,法属摩洛哥独立,西班牙交出西属摩洛哥予这个新国家,但保留其在西迪伊夫尼、塔尔法亚西属撒哈拉(今西撒哈拉)的控制权。1957年起,摩洛哥苏丹(后来成为国王穆罕默德五世宣称对西属西非的土地拥有主权,便在1957年入侵西属西非(“伊夫尼战争”,西班牙语称为“被遗忘的战争” La Guerra Olvidada)。1958年,西班牙把塔尔法亚割予摩洛哥,更把原本独立区域萨吉亚阿姆拉(在北方)和里奥德奥罗(在南方)合并为西属撒哈拉

独立后的赤道几内亚

1959年,西班牙在几内亚湾一带的辖区改组,使其地位类同西班牙本土的省份,并设立总督,授之以军事及政府权力。此外,西班牙政府更在这些殖民地推行民主政治制度,如赤道几内亚第一次地方选举在1959年进行,当地代表更首次在西班牙国会中占有席位。根据1963年12月的基本法,一个联合立法制度赋予当地两个省份有限度自治权。该地名称改为赤道几内亚

1968年3月,联合国及赤道几内亚的民族主义者施加压力,使西班牙宣布让赤道几内亚独立。赤道几内亚在该年取得独立时,是非洲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1969年,西班牙再一次受到国际压力,将西迪伊夫尼交还予摩洛哥。1975年,绿色进军及佛朗哥去世,促使西班牙撤出西属撒哈拉,但摩洛哥毛里塔尼亚随即占领大部分地区,毛里塔尼亚撤出后,西撒哈拉成为摩洛哥王国与阿尔及利亚支持的西撒人阵争议地区,未来仍然难以预料。西班牙撤出西撒哈拉也代表着西班牙在海外的殖民地全部脱离西班牙统治,仅摩洛哥海岸线上有部分城市还在西班牙的控制下。

现况

[编辑]

加那利群岛和北非沿海的西班牙城市,被认为是西班牙以至欧盟的领土,不过税制不同,并没有增值税

可是,摩洛哥仍然宣称其海岸上的休达梅利利亚和其他西班牙主权地为其领土。2002年7月11日,摩洛哥的宪兵和军队占领佩雷希尔岛,最后被西班牙海军驱逐,并未造成伤亡。

后世影响

[编辑]

15世纪起,西班牙建立美洲殖民地,使西班牙语天主教传播到美洲西属东印度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关岛马里亚纳群岛帛琉菲律宾)。今天“拉丁美洲”一词的由来,和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统治有很大关系。目前在美洲大陆,除加拿大、美国、巴西、圭亚那、苏里南以及法属圭亚那以外的所有地区都以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而美国也因为有不少拉丁裔美国人使用西班牙语,西班牙语已成为美国的第二大使用语言。受西班牙帝国的影响,目前世界上有约3亿人以西班牙语作为第一语言。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Imperio Español: Territorios conquistados por el Imperio Español. Enciclopedia Humanidades. [2023-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3) (西班牙语). 
  2. ^ 2.0 2.1 Braudel 1984.
  3. ^ Brown and Elliott, 1980, p. 190.
  4. ^ Brudel, 1984 p 418.

来源

[编辑]
  • Armstrong, Edward (1902). The emperor Charles V.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 Black, Jeremy (1996).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atlas of warfare: Renaissance to revolu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47033-1
  • Braudel, Fernand (1972).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in the Age of Philip II, trans. Siân Reynolds. New York: Harper & Row. ISBN 0-06-090566-2
  • Braudel, Fernan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orld (part iii of 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 1979, translated 1985.
  • Brown, J. and Elliott, J. H. (1980). A palace for a king. The Buen Retiro and the Court of Philip IV.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Brown, Jonathan (1998). Painting in Spain : 1500–1700.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300-06472-1
  • Dominguez Ortiz, Antonio (1971). The golden age of Spain, 1516-1659.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297-00405-0
  • Edwards, John (2000). The Spain of the Catholic Monarchs, 1474-1520. New York: Blackwell. ISBN 0-631-16165-1
  • Harman, Alec (1969). Late Renaissance and Baroque music.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 Kamen, Henry (1998). Philip of Spai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300-07800-5
  • Kamen, Henry (2003). Empire: How Spain Became a World Power, 1492-1763. New York: HarperCollins. ISBN 0-06-093264-3
  • Kamen, Henry (2005). Spain 1469-1714. A Society of Conflict (3rd ed.) London and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 ISBN 0-582-78464-6
  • Parker, Geoffrey (1997). The Thirty Years' War (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 ISBN 0-415-12883-8
  • Parker, Geoffrey (1972). The Army of flanders and the Spanish road, 1567-1659; the logistics of Spanish victory and defeat in the Low Countries' Wa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08462-8
  • Parker, Geoffrey (1977). The Dutch revol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014-1136-X
  • Parker, Geoffrey (1978). Philip II. Boston: Little, Brown. ISBN 0-316-69080-5
  • Parker, Geoffrey (1997). The general crisis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New York: Routledge. ISBN 0-415-16518-0
  • Stradling, R. A. (1988). Philip IV and the government of Spa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32333-9
  • Thomas, Hugh (1997). The Slave Trade; The History of the Atlantic Slave Trade 1440-1870. London: Papermac. ISBN 0-333-73147-6
  • Various (1983). Historia de la literatura espanola. Barcelona: Editorial Ariel
  • Wright, Esmond, ed. (1984). History of the World, Part II: The last five hundred years (3rd ed.). New York: Hamlyn Publishing. ISBN 0-517-43644-2.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