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码头
深水埗码头(英语:Sham Shui Po Ferry Pier)于1924年启用,于1992年6月1日关闭,于1920年代至1970年代属区内十分重要的码头,主要为深水埗居民提供来往中环的渡轮服务,并设有巴士总站。
历史
[编辑]航线
[编辑]深水埗码头于1924年开始使用,由1924年启用至1992年关闭经营来往中环及于1950年开办上环威利麻街的渡轮服务,其后往上环的渡轮于1979年因上环威利麻街码头被台风荷贝摧毁而取消,于1983年9月1日[1]更开设渡轮来往澳门,随著尖沙咀的中港码头于1988年启用,来往深水埗与澳门的航线于1989年11月1日停航。
使用情况
[编辑]1924年-1978年的深水埗码头是位于通州街与北河街交界(该处现时为通州街公园),而当时以深水埗码头为总站的巴士线大部分都是以荃湾及葵涌为总站,所以深水埗码头当时除了为深水埗居民提供来往中环的渡轮服务外,当时荃湾及葵涌居民需要前往中环,大多都是乘搭巴士往深水埗码头转乘渡轮,当年由葵涌及荃湾开往深水埗码头为总站的巴士线,大部分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被取消或延长至以油尖旺区为总站,这是因为往中环渡轮取消,令这些巴士线失去接驳渡轮的功能、加上工业北移,长沙湾一带工厂减少、北葵涌一带的公共屋邨开始重建令新界西居民需求改变,以及政府于1990年代放宽了公共交通协调政策,从下表可见,41A、44B、68A线都是因为该政策而把当时的总站安排至深水埗码头。时至今天,取代深水埗码头总站的深水埗(东京街)巴士总站原址上盖重建成海达邨海盛楼,深水埗(东京街)巴士总站改称海达邨总站,而当时最后一条由葵涌开出并以深水埗码头总站并过渡至海达邨为总站的36A线已改为循环线运作,不再以海达邨为总站。
码头搬迁
[编辑]正值当时葵涌及荃湾新市镇发展迅速,除了渡轮外,当时深水埗区内没有其它交通工具来往中环,当时渡轮的乘客量十分高,导致通州街与北河街交界的深水埗码头不能应付庞大的乘客量。所以于1977年钦州街对开进行深水埗第一期填海工程以搬迁深水埗码头,并兴建南昌邨,旧深水埗码头便于1978年6月25日由位于钦州街的新码头取代,新深水埗码头可容纳两艘三层船停泊,更是全港首个安装电动闸出口的码头。
巴士路线重组
[编辑]深水埗码头搬迁后,因为新建深水埗码头的位置远离深水埗的闹市,加上地铁荃湾线的通车,导致来往中环的渡轮服务不断减班,其后香港政府于1990年决定兴建赤鱲角新机场,并进行西九龙填海计划,在以上的因素下,来往中环的渡轮服务乘客量锐减,最后于1992年6月1日取消,并由九巴与中巴联合营办的114号线取代。114号线由中巴和九巴联合经营,来往深水埗码头与中环港澳码头,114线于1997年配合西隧通车改行西隧,编号改为914,并改为来往深水埗码头与天后地铁站,而914线走线经过数次更改后,至现在由海丽邨来往天后站,所以914线路线开办背景和发展可算是见证了西九龙填海区一带的发展。及至1995年4月9日,52X、59A、68A、117的总站由深水埗码头迁往深水埗(钦州街)巴士总站。
过去西九龙走廊西行线近钦州街有一出口天桥连接深水埗码头和巴士总站[2],深水埗码头巴士总站保留至1999年3月7日后关闭,以深水埗码头巴士总站为终点站的巴士线迁至深水埗(东京街)巴士总站为终点站,直至南昌站启用前一个月,12A、18、914更迁至南昌站巴士总站。而原有深水埗码头巴士总站的地皮建成了富昌邨,富昌邨对出的位置是港铁屯马线及东涌线的南昌站,但西九龙走廊西行线出口天桥则被废弃。
此站剩馀的外坑便是现时南昌邨分站,只有117线往深水埗(钦州街)巴士总站方向途经。而同样途经此处的286X线并不设站。
巴士服务
[编辑]1924-1978年间,深水埗码头附近并没有正式的巴士总站,以该处为终点的巴士路线皆在医局街或海坛街等附近街道停泊。深水埗码头搬迁后,各路线进驻新落成的巴士总站。而在深水埗码头清拆后,以该处为总站的巴士路线大多迁往深水埗(钦州街)总站(位于西九龙中心地下)或深水埗(东京街)总站(现时已重建成海达邨)。
历来此总站的所有路线
[编辑]下述路线的总站以调迁/停办当日为准。
历来此总站所有路线的资料 | |||||||
---|---|---|---|---|---|---|---|
巴士公司 | 巴士路线 | 开办日期/ 迁进日期 |
当时目的地 | 现时来往总站 | 调离日期/ 停办日期 | ||
九巴 | 2A | 1952年12月22日 | 乐华 | 美孚 | 1967年10月14日 | ||
九巴 | 2B (第二代) |
1970年3月5日 | 九龙城码头 | 停办 | 1976年11月8日 | ||
九巴 | 2B (第四代) |
1979年10月16日 | 白田 (循环线)[3] |
石硖尾 | 1980年6月1日 | ||
九巴 | 2F (第一代) |
1961年12月16日 | 大窝坪 | 停办 | 1967年因暴动而停办 | ||
九巴 | 4 | 1950年12月27日 | 佐敦道码头 | 长沙湾站 | 1970年3月5日 | ||
九巴 | 12 | 1998年4月1日 | 中港码头 | 海丽邨 | 1999年3月7日 | ||
九巴 | 12A | 1956年7月4日 | 黄埔花园 | 长沙湾(海达邨) | 1999年3月7日 | ||
九巴 | 18 | 1990年5月21日 | 爱民 (循环线) |
长沙湾(海达邨) | 1999年3月7日 | ||
九巴 | 31B[4] | 1967年12月23日 | 石篱(大陇街) | 奥运站 | 1998年4月1日 | ||
九巴 | 33 (第一代) |
1963年9月1日 | 荃湾码头 | 停办 | 1991年6月6日 | ||
九巴 | 33A | 1971年7月15日 | 中葵涌 | 大角咀码头[5] | 1982年5月16日 | ||
九巴 | 33B (第一代) |
1971年7月27日 | 葵兴 | 停办 | 1982年5月16日 | ||
九巴 | 33C | 1971年7月27日 | 葵芳 | 停办 | 1982年5月16日 | ||
九巴 | 35A | 1970年6月15日 | 安荫 | 尖沙咀东 | 1996年5月19日 | ||
九巴 | 36A | 1971年8月20日 | 梨木树 | 长沙湾(海达邨) | 1999年3月7日 | ||
九巴 | 37A | 1977年2月16日 | 葵盛(东) | 停办 | 1982年11月1日 | ||
九巴 | 41A | 1988年9月1日 | 长安 | 尖沙咀东 | 1995年11月5日 | ||
九巴 | 44 特别班次 |
1991年9月9日 | 青衣邨 | 深水埗(东京街) | 1999年3月7日 | ||
九巴 | 44B[6] | 1985年8月25日 | 长青 | 佐敦道码头 | 1990年4月23日 | ||
九巴 | 46 | 1977年1月17日 | 丽瑶 | 佐敦(西九龙站) | 1982年5月16日 | ||
九巴 | 52X | 1992年5月4日 | 屯门市中心 | 旺角(柏景湾) | 1995年4月9日 | ||
九巴 | 59A | 1984年2月6日 | 屯门码头 | 葵翠邨 | 1995年4月9日 | ||
九巴 | 68A (第一代) |
1986年10月19日 | 朗屏邨 | 深水埗(钦州街) | 1995年4月9日 | ||
九巴 | 72 | 1983年9月4日 | 太和 | 长沙湾 | 1991年8月10日 | ||
九巴、中巴 | 114 | 1992年5月30日 | 中环(港澳码头) | 停办 | 1997年5月1日 | ||
九巴、城巴 | 117 | 1994年11月7日 | 跑马地(下) | 深水埗(钦州街) | 1995年4月9日[7] | ||
九巴、新巴 | 914 | 1997年5月1日 | 天后站 | 海丽邨 | 1999年3月7日 |
原址拆卸后的兴建
[编辑]- 公共屋邨:富昌邨
参见
[编辑]同位于九龙西且已拆卸的码头:
参考来源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公共交通协调政策
- 趣谈九龙街道,尔东著/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 962-8871-46-3
- 地换山移—香港海港及土地发展一百六十年,何佩然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ISBN 962-07-6335-1
- 香港地方讨论—消失了的码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已拆卸渡轮码头 | |
---|---|
香港岛 | |
九龙 | |
新界 | |
参见:香港渡轮码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