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社会运动
社会科学主题: 社会 · 社会学 · 艺术 · 人类学 · 文化 · 经济学 · 教育 · 地理 · 历史 · 人权 · 歧视 · 身心障碍 · 互联网 · 法律 · 哲学 · 社会运动 · LGBT · 女性主义 · 自由主义 · 无政府主义
社会运动社会运动(英语:Social movement)是由个体或社会群体松散组织为了实现推动、执行、抵制、阻止或撤消社会变革变化,而用体制外的策略,来改变现有体制的一种政治现象行动与集体。社会运动被描述为“组织结构和战略,这些结构和战略可能使被压迫人口能够提出有效的挑战,并抵抗更强大和更有优势的精英”。某些观点认为,非营利机构等非政府组织,有其社会责任存在,单单有着善意,不代表这组织能负起社会责任,而近来对非政府组织的社会责任的关注也在增加。 精选条目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由新民会发起,向日本帝国议会争取在台湾设置自治议会的政治运动;该运动是台湾对日本统治从武力反抗转为近代式政治运动的转捩点,也是日治时期历时最久、规模最大的政治运动。其起源可追溯至1918年的《六三法》撤废运动。 林呈禄认为撤废《六三法》无异于接受当局的内地延长主义政策,有损于台湾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受其主张影响,运动的方向遂由撤废《六三法》转为设置台湾议会的诉求;基于日本立宪政治的精神,应设置台湾议会,将台湾总督府的立法权交归还民众。 从1921年1月30日第一次向帝国议会提出《台湾议会设置请愿书》、由林献堂领衔、旅日与在台民众178人联名签署起,到1934年9月2日决议停止为止,运动共历时13年,期间提出请愿15次。最初的参与者以东京的台湾留学生为主。至第三次请愿运动筹备时,成立了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从而被台湾总督田健治郎以影响社会治安为由禁止,酿成治警事件。其后,运动得到了日本舆论的支持与台湾民众的同情,参与人数迈向高峰。不过在1931年台湾民众党被迫解散后,由于失去支持团体,加上法西斯主义的压制,运动在1934年正式宣布中止。 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除了对台湾民众建立法治的观念和确立对宪政精神的追求,也影响了日本政府在1935年使州、市、街、莊议员半数改由民选,成为台湾地方自治的开始。 精选传记凯瑟琳·威尔逊·谢泼德(英语:Katherine Wilson Sheppard,1848年3月10日—1934年7月13日)是新西兰妇女参政权运动中最杰出的人物,也是新西兰最知名的女性参政者。她出生于英国利物浦,1868年随家人移居至新西兰。在新西兰,她成为了包括基督教妇女禁酒联盟在内各种宗教和社会组织的活跃成员。1887年担任基督教妇女禁酒联盟主管参政权及立法的全国负责人,在她任职期间,新西兰的妇女参政权事业得以推动。 谢泼德透过组织请愿活动和公众集会、给媒体致函以及与政治家建立联系等方式促进女性的参政权。她是新西兰首家由女性经营的报纸《白丝带》(The White Ribbon)的编辑。透过其娴熟的文风和极具说服力的演讲,她成功地促动了女性参政,让3万名支持者联署,向新西兰议会递交情愿书,呼吁赋予妇女参政权。 1893年,新西兰女性成功获得投票权。自此,新西兰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普遍选举的国家。晚年,她前往英国,协助当地的女性争取参政权,但因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而回到新西兰。 1934年,谢泼德逝世。 精选图片伏尔泰琳·克蕾(英语:Voltairine de Cleyre,1866年-1912年),是一位美国无政府主义作家和女权主义者。 Photo credit: Unknown 社会运动分类相关主题维基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