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理
22°11′00″N 114°08′00″E / 22.18333°N 114.13333°E
香港地理数字一览表[1] | ||||
洲: | 亚洲 | |||
区域: | 东亚大陆 | |||
位置: |
北纬22°08′至35′ 东经113°49′至114°31′ | |||
陆地面积: | 1110.18平方公里 | — | 水域面积: | 1644.79平方公里 |
总面积: | 2754.97平方公里 | |||
水域率: | 59.70% | |||
海岸线: | 约1180km [2] | |||
陆地边界: | 35km(连接中国大陆)[3] | |||
最高点: | 大帽山(海拔957m) | |||
最低点: |
南中国海 蒲台岛北边 螺洲门海床 (海平面下66m)[4] | |||
岛屿数目: | 261个[5] | |||
最大岛屿: | 大屿山(147.51平方公里) | |||
最长河流: | 深圳河(37km)[6] |
本条目为香港地理系列之一 |
其他香港系列
|
香港位于中国华南沿海,北靠广东省、西背珠江口及澳门、南望南中国海,介乎北纬22°08′至35′、东经113°49′至114°31′之间[7],所处时区比世界协调时间快8小时(UTC+8)。香港北部与广东省深圳市被深圳河和沙头角河相隔,南部海域与珠海市万山群岛海域连接。截至2020年,香港境内陆地面积为1110.18平方公里,连同水域总面积为2754.97平方公里[1]。香港土地可概括为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三大部分及263个岛屿[8]。香港地理上则由九龙半岛等大陆土地,以及263个岛屿构成[9]。有时候离岛(包括大屿山)会视作独立区域。
位处九龙半岛和香港岛之间的维多利亚港是水深港阔的天然良港[10],是香港的著名地标[11]。早在19世纪位处东亚中心位置的香港吸引英国人,清朝中叶,英国人通过战争从满清政府手上取得香港主权,从而开通港口、发展航海贸易。时至今日,香港的地理位置仍然能让本地经济通过转口贸易以及中转旅客而得益[12][13][14]。
境内山多平地少,香港可供发展土地本身十分有限。香港开埠早期,新界及市郊大部分范围由林地、灌木、以及务农的乡镇村落组成,并未大规模发展。香港政府后于1976年把部分未开发地区划为郊野公园,保护绿化环境。而接近维多利亚港的市区,则因经济发展而使土地移山填海仍供不应求,高密度楼宇向高空发展,寸金尺土。政府自1960年代起规划多个卫星城市,发展新市镇,分散人口。为方便市民跨区工作、增加各区人口流动,政府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网络,缩短市区及郊区之间的旅程时间,陆路、铁路网络至今仍然不断扩张。人口膨胀,大量楼宇发展,逾七百万人不平均地分散于仅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造成人口密度极高之外,亦产生居住空间不足、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地质公园,占地50平方公里,包括西贡火山岩和新界东北沉积岩两个园区,展现香港独特的地貌[15][16]。
行政地理
[编辑]香港 |
---|
主题首页 香港维基人布告板 |
根据成为英国殖民地的阶段,香港划分为几个主要大区——原割让予英国的香港岛和九龙,以及原租借予英国的新界,因此香港全境得出“港九新界”的别称。1937年,政府将部分狮子山以南的新界地区划为“新九龙”,以供发展之用[17]。不过随着时代发展,“新九龙”地区现已视作九龙一部分。时至今日,有时甚至将西贡市视作“九龙”一部分[18][19],与殖民地时期视作九龙的地区相差甚远。
今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边界,是香港与广东省两地政府于1997年6月19日签署的《粤港边界管理范围线谅解备忘录》所界定[20][21],并由国务院令第221号公布[22]。同年7月1日起,香港根据《中英联合声明》及《香港基本法》,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个特别行政区。主权移交后,原有行政、立法、司法架构予以保留,继续沿用与中国大陆地区行政区划不同的分区制度。香港与中国大陆接壤的四百公顷土地,仍然划作禁区,用以打击非法入境者及其他跨境罪案,并需持有边境禁区通行证方可进入。[23]
政府于1982年实施地方行政计划,将全港分成18区,方便政府协调及管理地区层面的服务及设施,并鼓励市民参与地区事务[24]。政策继续沿用至今,而18区多年来划分大致相同,现时划分为:
市区 | 新界 | 其他 | |||
---|---|---|---|---|---|
香港岛 | 九龙西 | 九龙东 | 新界东 | 新界西 | |
现时各区设有区议会,以分区直选议员为主,议会职能主要属咨询性质,也可以从政府获得拨款安排地区活动。各区也设有由政府部门组成的地区管理委员会,以及隶属民政事务总署、负责统筹地区事务的民政事务处。[25]
地貌
[编辑]香港为受到海水淹没的多山地体,亦属典型的滨海丘陵地形,山多平地少,地貌丰富[26]。山脉走向为东北至西南[27]。境内山陵可与华南丘陵视为一体,地貌构造体系与内陆的广东省一样。香港约有650平方公里(即约60%陆地总面积)属天然山坡,约20%的土地为大于/等于30°的陡峭斜坡[28]。山脉走向为东北──西南,其中以新界中部的大帽山为第一高峰(957m),向多方面伸延;西南面大屿山岛上的凤凰山(934m)及大东山(869m)则为另一条主要山脉[29]。
香港共有263个岛屿[1]。众岛屿以大屿山面积最大,其次是香港岛。香港岛以南的鸭脷洲则是全球人口第二稠密的岛屿[30];另一方面亦有不少无任何常住居民的小岛。
香港境内拥有多个半岛,这是由于香港的海岸线既长又弯曲。九龙半岛是继香港岛后香港最繁荣的地区。因为九龙半岛平地较香港岛多,因此九龙半岛的土地得到更充份的运用,人口密度也相当高。其他半岛主要位于新界大陆等地。
自然形成的较大型平地,主要集中于最接近珠江口的新界西北部。元朗、粉岭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冲积平原。这些天然平原土地肥沃,适合耕种。但由于地势低漥,一旦遇上暴雨,渠务未经妥善处理的地区便会形同泽国[31],但是其他地区的高地并不等于能够幸免于大雨的冲击。遇上豪雨,遍布香港各地的斜坡可能出现山体滑坡,威胁市民人身安全,因此政府整治山坡、处理排水等工作十分重要。境内其余仅有的平地位于九龙半岛及香港岛北部的维多利亚港沿岸,这些土地便是香港最初发展成市区的地方,至今该区仍然是香港都市命脉所在[32]。同时,政府亦不断通过填海工程,逐渐向外扩张可供发展土地。开埠百多年来,透过填海而获得的土地面积超过74平方公里。[1]
板块
[编辑]就地壳板块位置而言,香港位处欧亚板块之内,远离板块边缘600公里,因此发生强烈地震机会甚微[33]。香港境内极偶然会感觉到地壳震动,但影响都很轻微。1918年位于香港东北偏东约300公里的汕头曾发生里氏地震規模7.5级地震,但破坏程度轻微。
香港偶尔发生有感地震,从1979年至2020年初,共发生9次有感地震。[34]
地质史
[编辑]香港的地质主要由火成岩、沉积岩及花岗岩构成,其中花岗岩占香港总面积约三分之一。[35]
相对于45亿岁的地球,香港的岩石年纪尚轻,可追溯至4亿年前的泥盆纪。当时香港由大片河谷平原覆盖,河水流向东南方,而河水泛滥带来的软泥则有利原始植物生长,海岸地区也将海洋生物的残骸沉积到沿岸海洋软泥之中。这些冲积物逐渐形成新界东北部船湾、黄竹角咀和赤门北岸一带的岩石。
至3亿5000万年前的石炭纪早期,热带浅海淹没香港,水面下降后的沿岸沼泽地区出现植物,软泥地面则有枯萎的植物。这些物质经过掩埋、遇热及挤压,分别成为埋在地表下的大理岩,以及含有石墨的片岩,分布于香港西北部,例如元朗有大理石矿藏。
2亿9000万年前的二叠纪时期,香港再次被浅海所淹,沉积物混入砂砾、海洋动物及珊瑚的残骸,经过沉埋、压迫,岩石被巨大的地壳力量扭曲及变形,形成折曲、拱起或断层的状态。这类岩石分布于吐露港的马屎洲和丫洲。
1亿6400万至1亿4000万年前的侏罗纪时期,香港发生多次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熔岩及火山灰。香港的岩石约有一半由火山岩所形成。喷至火山口边的火山灰冷却成为切面是六边形的石柱,可见于果洲群岛及破边洲。而未有喷出的熔岩则在地底深处慢慢冷却凝固,形成藏有粗大矿物颗粒的花岗岩。1亿年前白垩纪的香港则是一片干燥荒芜,中国大陆的洪流偶尔会把砂石和软泥冲积到香港,形成红色的岩石层,见于东北部的赤洲和乌蛟腾。考古学家发现这个时期的岩石并无生物痕迹,但广东省内发现的白垩纪恐龙化石则反映邻近地区可能有恐龙出没。
直至8000万至5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和第三纪早期,气候变得潮湿,香港逐渐形成辽阔的浅湖。雨季和旱季循环交替,为湖底的软泥铺上一层又一层的盐分凝固物,形成东平洲所见的粉砂岩薄层。湖泊周边的植物昆虫则形成化石。到了5000万年前的第三纪,气候和现时一样温暖潮湿,陆地隆起,风化侵蚀形成今日地理景观。200万年前第四纪的冰河时期,大片冰原由南北极推进,全球水平面下降;到了1万8000年前的最后一次冰期,海面比现时低130米,香港陆地面积会在南边多120公里。至6000年前气候回暖,海平面回升,淹没山谷形成弯弯曲曲的海岸线,以及两百多个岛屿。[36][37]
矿物
[编辑]香港的矿物资源稀少,土地面积也不大,在矿物蕴藏量有限的情况下,并没有大规模开采的经济价值。较有规模的是马鞍山的磁铁矿,该矿曾于1960年代至70年代盛产磁铁,全盛时期平均年产量往往超过20万吨,1970年代早期更一度高达40万吨,运往日本提炼;惟该矿已经于1976年停产。[38]此外,沙田针山以及大屿山沙螺湾有数处极小规模的钨矿,而打鼓岭莲麻坑则有铅和锌矿,当中可能含有铜和银。另外19世纪末在大屿山梅窝有银矿湾附近曾有矿洞进行开采工作,实际上这矿洞生产的是铅,但铅矿当中含有小量银,故以银矿命名。这些矿藏经过小规模开采,但均已停产。[29]
而因为香港的地质则偏向为火成岩,三分之一的土地为花岗岩,所以香港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里有不同形式的石矿场。这些石矿场遍布香港各地,例如在香港岛的毕拿山石矿场[39]。一些曾经存在的石矿场只留下地名为历史证据,比如香港岛的石塘咀和九龙土瓜湾的石塘街。而随着城市发展,截至2020年,香港的石矿场只余下屯门的蓝地石矿场仍然在服务当中。[40]
很多已经关闭的石矿场会重新绿化,转为其他用途。安达臣道石矿场发展计划把观塘的安达臣道石矿场重新规划[41][42],成为近年来市区较大型的发展计划。香港岛的石澳石矿场在2011年关闭后,成为沙中线的沉管隧道预制组件工场,在工场使用完毕后,政府建议把原址改造成为一个水上活动中心。而南丫岛石矿场则更早于已于2002年停止开采[43]并回复绿化。这些石矿为建筑业生产石料制品,其余则由邻近广东省输入。由于珠海市和中山市的石矿场逐渐关闭,香港业界的石料供应来源由2006年起已逐渐转移至江门市。
水文
[编辑]弯曲的海岸线是香港地貌的特征之一。当中只有西面以及通过填海得来的土地海岸线较为平直。向东的海岸则因为曾经下沉,弯曲的山坡成为今日的海岸线。[44]弯曲的海岸线形成大小海湾及海滩,成为爱好水上运动人士的好去处。
香港另一地形特征便是分隔九龙和香港岛的维多利亚港。维港被四周的岛屿、以及九龙的狮子山和港岛的太平山等高山包围,让港内船只不会受强风侵袭。相对于邻近海域的澳门等珠三角一带,维多利亚港深而阔,再加上没有珠江所带来的泥沙淤塞,让维港适宜海运发展[45],并素有世界天然良港的美誉。海港可容纳吃水12米的万吨级以上的货船出入及停泊[35]。抵港后,货车能通过陆路将货物送往中国内地,或者经空运、船运将货物送到亚洲其他地区。
相对于华南其他地区,香港山地多,香港境内河流规模较小,缺少大型河流及湖泊,以长度来说,香港最长的河流是深圳河,全长37公里。严格来说,香港境内全是溪涧,不足以称为江河。而较大的河流都集在香港西北部,如山贝河、深圳河、锦田河、双鱼河、梧桐河等。香港属亚热带气候,年均降雨量达2,200毫米,所以香港的河网密度称得上是高,但在季候风的影响下,降雨有明显季节性,引致香港河流上游河段大多数是间歇河。除了少数较大型河流外,下游的泛滥平原都十分细小。香港的河谷浅窄,反映丘陵受河水侵蚀时间有限。[45]香港位处珠江河口,珠江流量已经较少;因此即使是香港境内较大的深圳河、林村河等所带动的水土流动,并未能侵蚀境内丘陵。山贝河和深圳河将大量的泥沙堆积于香港西北部,形成后海湾一带的红树林等景致[46]。而由于珠江口属于咸淡水交界,使香港海域的西部有较多淤泥和沉积物,水质较为混浊[35]。
香港坚硬的花岗岩地质也使得难以钻取地下水。开埠以来,淡水供应便成为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政府早年依赖兴建水塘供水,全港至今共17个水塘,总容量达5.86亿立方米。多年来,香港已开发了一个庞大的雨水收集及贮存系统。现时,香港约有三分一的土地被规划为集水区,用作收集并贮存雨水。另外,大部分集水区落入郊野公园范围内,并受到《郊野公园条例》保护[47][48]。另一方面则由1960年代开始与广东省签订协议,供应省内东江水到港[49]。
自然生态
[编辑]受到地形所碍,香港有约75%土地属郊区,未曾开发成市镇[50]。由于受城市扩张的影响,香港郊区与城市的距离十分近,市民及旅客可在短时间内前往郊区。2005年,前往郊野公园的游人达1,200万人次,进行远足、烧烤、露营等活动。[51]郊区内的自然生态盎然,栖息着多种香港稀有、独有品种,与密集的市区发展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些潜在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获得政府近年进行评估发展[52]。
政府在郊区开辟24个郊野公园和22个特别地区,共占地443.1平方公里,即全港土地约39.35%。[50]这些地域受到法例保护,大部分与集水区重叠,以保护食水资源[48],由渔农自然护理署(渔护署)管理。郊野公园主要是为市民提供郊野康乐设施,而特别地区则主要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香港亦设有5个海岸公园及1个海岸保护区,同样受到法例保护。海岸公园及保护区面积有34平方公里,供市民欣赏珊瑚等海洋景观及生物,以及进行潜水、独木舟、风帆及海底摄影等活动。[51]
政府指定的郊野地区受到法例保护,并有渔护署管理,自然生态环境得以维护发展。截至2019年,境内维管植物超过3,300个物种或变种,当中2,100个为本土植物,油杉、红皮糙果茶(又称克氏茶,Camellia crapnelliana)及大苞山茶(又称葛量洪茶)等稀有植物已经由渔护署成功繁殖。陆栖哺乳动物则有55种,当中以赤麂、猕猴、赤腹松鼠、臭鼩以及各种蝙蝠最为常见。[51]
鸟类方面,香港有超过550种雀鸟,本地繁殖的鸟类约有120种。由于香港位处亚洲候鸟迁飞路线上的中途站,因此湿地、草原等成为多种野生鸟类的栖息地。濒危品种黑脸琵鹭亦会在香港过境。位于新界西北部的米埔沼泽区最多候鸟栖息,所属的后海湾湿地自1995年根据《拉姆萨尔公约》列为国际重要湿地。邻近约61公顷土地于2000年起划为湿地公园,供游客观赏自然生态。[51]
两栖类及爬行类动物则分别有25种和90种,其中蛇占50多种,蜥蜴占20多种,另有约24种两栖类及约10种龟鳖类动物。[50]香港特有种包括鲍氏双足蜥(Dibamus bogadeki)和卢文氏树蛙,连同其他动物受到《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保护。在南丫岛深湾繁殖的绿海龟,则是唯一在香港繁殖的海龟。香港境内昆虫亦种类繁多,包括超过230种蝴蝶、110种蜻蜓,当中也有香港独有的品种。[51]
至于水生动物方面,香港水域拥有最少150种具有渔业价值的海洋生物,而由于香港地理位置关系,主要品种属热带,但海流及季候风亦会带来温带品种。[50]香港水域最为常见的鱼类是鲱鱼类(Clupeidae)、黄花鱼(Sciaenidae)和鲷鱼(Abramis)等。另外,东部水域由于不受以西北的珠江水流影响,珊瑚以及甲壳类物种较多,全港水域共有84个石珊瑚(Scleractinia)品种。[51]海洋哺乳类动物则以定居于香港的中华白海豚及江豚最为知名,一年四季都能在香港水域见到其踪影。据渔护署统计,香港及珠江口水域至少有1500条白海豚。[53]
气候
[编辑]香港 | ||||||||||||||||||||||||||||||||||||||||||||||||||||||||||||
---|---|---|---|---|---|---|---|---|---|---|---|---|---|---|---|---|---|---|---|---|---|---|---|---|---|---|---|---|---|---|---|---|---|---|---|---|---|---|---|---|---|---|---|---|---|---|---|---|---|---|---|---|---|---|---|---|---|---|---|---|
气候图表 | ||||||||||||||||||||||||||||||||||||||||||||||||||||||||||||
| ||||||||||||||||||||||||||||||||||||||||||||||||||||||||||||
|
香港的地理位置造成海洋性副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极为温和。[55]由于香港位处亚洲东南部,受全球最活跃的季风影响,由于受到海洋的调节,比起内陆地区,香港一年的温差较少,同时季风也为香港带来分布分明的降雨。
香港拥有一个漫长的夏季、较短促的春秋冬季。香港天文台并没有说明四季的划分方法。[55]天文台使用的的季节,是指天文季节,而不具气候意思。[56]香港作为华人社会,传统而言使用二十四节气作为季节划分的时间,然而位处华南而面对着气候改变的香港,呈现著夏季越来越长,冬季越来越短的趋势。
一般而言,香港的夏天炎热潮湿,冬天偶尔寒冷。按照天文台的天文术语说明,气温达28℃以上为炎热,而17℃以下为清凉。[57]所以从气候的角度而言,香港在五月中旬开始入夏,九月下旬入秋。[58]
一、二月是香港的冬季,也是全年最寒冷月份,但是因为云量较多的缘故,并非经常干燥,南下的冬季季候风偶尔为香港带来寒冷而且干燥的天气,如果有较为强烈的寒潮南下,新界北部和高地可能会出现结霜的情况。[55]
三、四月则是香港的春天,天气非常潮湿,经常出现的大雾和毛毛雨天气有时候会影响航空和渡轮服务。[55]香港的春天也经常有云,云量大约占据这两个月80%的时间。[59]
五到九月是香港的夏天,天气非常炎热,而且相当潮湿。日出之后气温会迅速上升到30℃以上,然而因为香港热岛效应严重,入夜后气温降低并不明显,而且近年热夜的数字越来越多。[60]虽然香港夏日气温不常超越33℃,但因为五到八月的平均相对湿度都在80%或以上,导致体感温度远远超过数值上的温度。因为副热带高压脊的影响,香港往往在七月拥有一段持续一周或更长的晴天。
七月和九月是香港最常受到台风影响的季节,虽然香港从五月入夏,到秋天十一月,都有可能遭遇台风影响。[55]台风会带来大量的降雨,有时候会造成水浸或山体滑坡。而在九月下旬,往往有第一道东北季后风开始影响香港,带来稍凉的天气。
十月到十二月是香港的秋季,天气干燥清爽,虽然十月还会有相当炎热的日子,但是气温仍然慢慢降低。去到十一月和十二月,天气多数宜人[55],开始吹西北风,有时候会积累来自中国北方的空气污染物,导致空气污染严重的日子出现。
香港各处雨量往往与地形分布吻合,称为地形性降雨。[61]虽然香港受到季候风的影响而出现季节性风向,但综观全年数据而言,东风仍然是盛行风向。[62]而香港的山脉则以东北——西南排列,山地和盛行风向会以直角相交,尤其是向东的山地。因此,整体而言,地势和雨量会成正比;而东面雨量也会比西面多。这种情况称西面为香港的雨影区。[63]
另外,香港市区人口和建筑密度极高,对城市的气候也有所影响。混凝土盖过的土地失去天然的散热功能,市区高楼密布也令街道难以散热,令香港市区出现热岛现象。[63]。同时因为全球暖化现象越来越明显,香港的气候也变得越来越热,近年香港天文台的月度天气回顾也经常出现“异常炎热”来形容各月份。例如2018年5月下半月连续出现最高温度达33℃以上的酷热天气[64]。
密集的市区建设阻挡阳光照射,也会令空气流动减少,汽车废气等污染物容易积聚,加深空气污染。除了市区的商业大厦之外,向海的住宅楼宇也可能是热岛现象的“元凶”。例如,新界的元朗站、大围站、大围车厂和南昌站上盖的物业发展项目,也被环保组织批评为建得太高、太密,减少空气流通、妨碍散热,形成“屏风效应”。[65]
香港气象数据(平均数据采集自1991年至2020年;极端数据采集自1884年至1939年,以及1947年至今)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26.9 (80.4) |
28.3 (82.9) |
31.5 (88.7) |
33.4 (92.1) |
36.1 (97.0) |
35.6 (96.1) |
36.1 (97.0) |
36.6 (97.9) |
35.9 (96.6) |
34.6 (94.3) |
31.8 (89.2) |
28.7 (83.7) |
36.6 (97.9) |
平均高温 °C(°F) | 18.7 (65.7) |
19.4 (66.9) |
21.9 (71.4) |
25.6 (78.1) |
28.8 (83.8) |
30.7 (87.3) |
31.6 (88.9) |
31.3 (88.3) |
30.5 (86.9) |
28.1 (82.6) |
24.5 (76.1) |
20.4 (68.7) |
26.0 (78.8) |
日均气温 °C(°F) | 16.5 (61.7) |
17.1 (62.8) |
19.5 (67.1) |
23.0 (73.4) |
26.3 (79.3) |
28.3 (82.9) |
28.9 (84.0) |
28.7 (83.7) |
27.9 (82.2) |
25.7 (78.3) |
22.2 (72.0) |
18.2 (64.8) |
23.5 (74.3) |
平均低温 °C(°F) | 14.6 (58.3) |
15.3 (59.5) |
17.6 (63.7) |
21.1 (70.0) |
24.5 (76.1) |
26.5 (79.7) |
26.9 (80.4) |
26.7 (80.1) |
26.1 (79.0) |
23.9 (75.0) |
20.3 (68.5) |
16.2 (61.2) |
21.6 (70.9) |
历史最低温 °C(°F) | 0.0 (32.0) |
2.4 (36.3) |
4.8 (40.6) |
9.9 (49.8) |
15.4 (59.7) |
19.2 (66.6) |
21.7 (71.1) |
21.6 (70.9) |
18.4 (65.1) |
13.5 (56.3) |
6.5 (43.7) |
4.3 (39.7) |
0.0 (32.0) |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 33.2 (1.31) |
38.9 (1.53) |
75.3 (2.96) |
153.0 (6.02) |
290.6 (11.44) |
491.5 (19.35) |
385.8 (15.19) |
453.2 (17.84) |
321.4 (12.65) |
120.3 (4.74) |
39.3 (1.55) |
28.8 (1.13) |
2,431.2 (95.72) |
平均降雨天数(≥ 0.1 mm) | 5.70 | 7.97 | 10.50 | 11.37 | 15.37 | 19.33 | 18.43 | 17.50 | 14.90 | 7.83 | 5.70 | 5.30 | 139.90 |
平均相对湿度(%) | 74 | 79 | 82 | 83 | 83 | 82 | 81 | 81 | 78 | 73 | 72 | 70 | 78 |
月均日照时数 | 145.8 | 101.7 | 100.0 | 113.2 | 138.8 | 144.3 | 197.3 | 182.1 | 174.4 | 197.8 | 172.3 | 161.6 | 1,829.3 |
可照百分比 | 43 | 32 | 27 | 30 | 34 | 36 | 48 | 46 | 47 | 55 | 52 | 48 | 41 |
数据来源:香港天文台[66][67] |
土地利用
[编辑]作为一个面积仅约为1,1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加上山多平地少,如何有效利用土地对香港来说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挑战。香港的都市用地可向三个方向发展:沿着山坡发展、向周边平地发展、填海。向陡斜的山坡发展成本高昂,而香港海岸线曲折而多浅湾,因此通过填充这些海湾来拓展土地是颇为便利的做法。根据1986年一家公司的估计,1982年香港开山费用为每平方米120港元,但填海成本只需60元,而填海后售卖地皮的收益更是成本的三倍,可见填海的吸引力[68]。
香港开埠早期,城市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香港岛北岸的中西部,是为维多利亚城。另一方面,洋人的高尚住宅则沿着太平山向上发展。1851年之前,填海拓展土地属私人行为;香港政府则于1852年将填海纳为政府工程[68],展开文咸填海计划[69]。然而,随后更大规模的宝灵填海计划,却遭到当时的香港定例局的反对,结果搁置了超过40年,期间使城内的规划以东西横向的形式发展。 [70]
九龙半岛方面,开埠早期还是以私人的发展为主。踏入20世纪初,九龙湾启德滨填海地[71]及九龙塘[72]分别于1910年代及1920年代曾经计划发展大型综合社区,可是都以失败告终。前者最后成为了启德机场的一部分,后者则变成一个纯高尚住宅区。另一方面,鉴于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发展接近饱和,香港政府在1937年决定将狮子山以南原属新界的平坦土地划作“新九龙”[17],以作市区用地发展。
新界由于根据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只由英国租借99年,所以政府长期未有发展上述新九龙以外的新界土地。1951年,香港政府为阻止中国大陆的难民涌入香港,设立了边境禁区[73],使新界北部的发展进一步受到限制。自从中国大陆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河两岸的发展逐渐出现差异,现在更形成了深圳一岸是繁盛的商业区、香港一岸则仍是荒芜的土地的现象。另一方面,1950年代起因婴儿潮而导致人口激增,政府于1960年代起开始规划第一代新市镇,1970年代展开建设荃湾、沙田和屯门新市镇的工程。到20世纪末为止,政府共发展了3期,共9个新市镇,以沙田新市镇的规模最大[74]。现时新界的人口已经超越了香港岛及九龙的人口的总和,新市镇的发展是最主要的原因。
然而,香港政府拓展土地近年开始遇到一定阻力。终审法院于2004年1月9日裁定湾仔北填海计划必须重新检讨[75],为将来填海发展更添限制,逼使政府日后必须以更宏观目光看待海港资源。启德机场原址的启德用地自1993年开始进行发展研究,根据 1998年的规划建议,第一批居民更可于2003年迁入[76],但因填海的争议而空置多年,至2007年11月方才完成规划检讨方案[77]。
另一方面,随着香港农业的式微,新界农地的荒废及城市蚕食的情况也很严重[78]。元朗平原过去是香港稻米的主要供应地[79]。随着香港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农民都把原来的农地改为园艺作业,主要种植蔬菜或花卉较高收入的经济产物[80]。现在不少农民更把农地填高,改作露天的集装箱场站供大型货车停泊,或任由土地丢空,等待发展商收购或改建大型建筑物。土地利用冲突,可能使郊区出现交通挤塞,更带来视觉和环境污染。[78]
根据2018年的资料,香港约1,100平方公里土地用途分布情况概括如下[4]:
住宅 | 商业 | 工业 | 政府、机构和社区设施 | 休憩用地 | 运输 |
---|---|---|---|---|---|
78 平方公里 (7%) |
5 平方公里 (0.5%) |
27 平方公里 (2.4%) |
25 平方公里 (2.3%) |
28 平方公里 (2.5%) |
67 平方公里 (6.1%) |
空置土地 | 坟场、火葬场 | 农地、鱼塘、基围 | 林地、灌丛、草地、红树林 | 荒地 | 水体 |
15 平方公里 (1.4%) |
9 平方公里 (0.8%) |
66 平方公里 (5.9%) |
733 平方公里 (65.9%) |
6 平方公里 (0.6%) |
31 平方公里 (2.8%) |
已建设区占全港土地面积24%,当中填海土地占26%,容纳了总人口的27%[28]。
环境问题
[编辑]香港环境污染的问题大致可以归为废物、空气、污水、噪音及光害五类。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香港政府于1970年代开始重视有关问题[81]。环保处于1981年成立,至1986年升格为署级部门(即今日环保署),负责统筹政府环保政策及执行事宜,并就各项计划提供科学意见。另外,香港也根据《基本法》以“中国香港”身份加入了多个国际环保条约、条约,当中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议定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等[82]。
2017年,香港平均每日产生的都市固体废物为2万公吨,而其中只有5千公吨送往回收再造,其余则运往堆填区处理[4],堆填区会在可数之年溢满[83]。政府近年开始探讨利用新式焚化炉解决废物问题,并已经在2018年底开始兴建,预料2024年落成,预计每天处理量为3000公吨。[84]
香港的空气污染问题尤其为人诟病,根据2006年8月号《美国商会月刊》刊登商会调查显示,超过五成受访者认识因自然环境素质欠佳而拒绝来港的专才[85]。而香港92%的二氧化硫、49%的氮氧化物、51%的可吸入悬浮粒子源自两间本地发电厂──中华电力及香港电灯,政府因此于2005年为电力公司设定排放上限[86]。另一方面,政府于2006年7月展开“蓝天行动”计划,集中向市民宣传减低空气污染策略[87]。香港也设有一套空气污染指数系统,每日为市民报道及预报空气质量[88]。
污水方面,香港每日制造约220万立方米污水,[89]人类、工业和禽畜饲养场是污水主要来源。[90]香港目前有五个污水处理厂,当中沙田污水处理厂为香港目前最大规模之二级污水处理厂[91]。而于噪音方面,则主要受到建筑工程、飞机、和道路交通等影响[92]。
虽然维多利亚港夜景有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美誉[93],但这也反映香港受到光害的影响。在旺角、尖沙咀等商业区,商店于晚上休业后仍然长期亮着广告牌射灯,造成光害[94]。这不但浪费电力,也影响附近居民的睡眠,市区也几乎不再能够观星[95]。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香港政府地政总署测绘处:香港地理资料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21年1月更新;当中面积数据取自测绘处2019年10月之1:10000地图数据库。
- ^ 香港政府地政总署测绘处数据,供其他部门应用。载环保署废物及水质科学组监察课(2005年)《香港海水水质2004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6-11-29.》报告等。
- ^ 香港政府保安局:《边境禁区政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边境禁区的范围〉一段,立法会CB(2)1713/01-02(06)号文件,2002年4月。
- ^ 4.0 4.1 4.2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府新闻处, 《香港年报 2018》. 環境. 香港: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府新闻处. 2019: 376. ISBN 978-962-02-0416-6.
- ^ 除了香港岛和大屿山以外500平方米或以上的岛屿数。
- ^ 香港地方:香港河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存取于2007年4月17日。
- ^ 坐标值采用WGS84基准,取自香港政府新闻处:〈各类统计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1-09.〉,《香港便览》系列,2007年1月更新。
- ^ 全港共263个岛屿,由于地形曲折,香港亦有许多半岛,见地政总署测绘处:香港地理资料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6年4月更新
- ^ “岛屿”以超过500平方米面积为标准,根据地政总署测绘处:香港地理资料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旅游发展局(2003年): 维港海上游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3-21.旁述(英文DOC),见Victoria Harbour一段,第13页。
- ^ 共建维港委员会、海港计划检讨小组委员会:《海港规划指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10页,2007年1月。
- ^ 央视国际:〈香港将成为东盟与内地最好的贸易往来中转站 Archive.is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07-08〉,2004年11月26日。
- ^ 任志刚:〈内地与香港的资金融通:香港可扮演什么角色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9-30.〉,发表于香港经济峰会2005,2004年12月13日。
- ^ 香港政府新闻处:〈民航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6-10-25.〉,《香港便览》系列,2006年11月更新。
- ^ 《认识香港的地质公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小册子
- ^ 香港地质公园获国际地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1-09-18,香港政府新闻网
- ^ 17.0 17.1 香港法例第1章《释义及通则条例》附表5:新九龙的范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例如香港警务处将西贡分区划为“东九龙”部分,见警务处网页:〈联络我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存取于2007年3月19日。
- ^ 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就曾将公司地址称作九龙清水湾电视城
- ^ 香港政府年报:《1997年年报》〈大事纪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郭志标:〈漫谈粤港周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载2003年1、2月《猎影游》通讯。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21号 Archive.is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9-29》,载双语法例资料系统,存取于2007年3月22日。
- ^ 香港警务处. 警方呼籲行山人士避免誤闖禁區. 香港警务处.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政府新闻处:〈地方行政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1-21.〉,《香港便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系列,2006年11月更新。
- ^ 香港政府年报:《香港2006》,〈政府体制 - 地方行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是怎样的城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1年10月6日查阅,旅行百科网
- ^ 彭琪瑞、薛凤旋、苏泽霖编著(1986年):《香港与澳门》,第25-45页,香港:商务印书馆。ISBN 978-962-07-5035-9
- ^ 28.0 28.1 香港2030+:關於香港>聚焦香港.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9.0 29.1 彭琪瑞、薛凤旋、苏泽霖编著(1986年):《香港与澳门》,第25-45页,香港:商务印书馆。ISBN 962-07-5035-7
- ^ 引述自《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见香港立法会:2005年10月28日会议记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381页(李柱铭议员发言)、2006年1月11日会议记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2443页(马力议员发言)等。
- ^ 香港政府渠务署:〈水浸问题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6-10-07.〉,存取于2008年10月1日。
- ^ 叶汇、林慧玲(2000年):〈关于香港人口的分布与其土地利用问题的意见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6-11-08.〉,载《京港学术交流》第48期,广州中山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
- ^ 香港天文台:香港会发生大地震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存取于2006年12月21日。
- ^ 過去40年來 香港境內至少9次有感地震. 头条日报. 2020-01-05 [2020-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35.0 35.1 35.2 何耀生(2005年):《集体回忆之维多利亚港》,香港:明报出版社。ISBN 962-8872-68-0。
- ^ 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故事”常设展资料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1-06.(PDF),展区一:自然生态环境,第3至12页。
- ^ 高力行、杜德俊(2004年):《香港生态情报》第24至30页,香港:三联书店。ISBN 962-04-2386-0
- ^ 吴国材:〈矿业及矿工历史 Archive.is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01-07〉,《马鞍山风物志》,存取于2009年7月4日。
- ^ 余晴峰. 【香港山林道】畢拿山石礦場:誰在都市綠意中埋下一片禿?. 中国旅游.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发展局. 立法會十六題:現已或即將停止運作石礦場的用地的長遠發展. 发展局. 发展局.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政府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处矿务部:〈香港的石矿场[失效链接] 〉,参考便览第9/2007号,2007年8月。
- ^ 吴蔡邦; 何健勇; 星岛图片库; 受访者. 紅人熱事——礦增探秘點 香港別有洞天. http://hd.stheadline.com/. 香港头条日报出版有限公司. 2015年5月18日 [2018年8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8月4日).
安达臣道等都是较有名的石矿场,后者更开放至2013年底才停止运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罗敬文. 南丫島石礦場 變猛禽安樂窩. http://www.wenweipo.com/. 香港文汇报新媒体中心. 2005年11月14日 [2018年8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8月3日).
南丫岛石矿场占地49公顷,承判商自1995年便开始为期7年的开采期,容许提走2,000万吨的石材,但交还石矿场时,外观除依据图则的设计外,更须绿化和建造4公顷人工湖、还原800米海堤和建造8个供猛禽栖息的鸟巢。虽然承建商早已在2002年归还土地予地政总署看管,暂时不会对外开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谭荣康编制(2002年):《香港的地理环境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9-29.》,小学四年级常识科教育电视节目。
- ^ 45.0 45.1 罗楚鹏、胡鸣高(1967年):《新编香港地理》,第一章〈香港的地理和地形〉第1至6页,香港:龄记出版公司。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香港研究馆藏,索书号DS 796 H7 L6 HKS.
- ^ 香港自然网:地理日记,《2003年盛夏·元朗尖鼻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水務署 - 本地集水. www.wsd.gov.hk. [2022-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48.0 48.1 水務署 - 節約用水 - 本地集水. www.waterconservation.hk. [2022-04-18].
- ^ 香港政府环保署水质政策及规划组(2000年):〈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域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报告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4-05-06.〉
- ^ 50.0 50.1 50.2 50.3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0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香港政府新闻处:〈郊野公园及自然护理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1-21.〉,《香港便览》系列,2006年6月更新。
- ^ 香港政府旅游事务署:〈新界北部绿色旅游发展计划咨询分析报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5年3月。
- ^ 香港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在香港水域及珠江口一带有多少海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存取于2007年3月19日。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HKO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香港天文台. 香港的氣候. www.hko.gov.hk.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近期的季度預報及觀測. 香港天文台.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天文台. 天氣術語. 香港天文台.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Cheung, Chi Shing Calvin; Hart, Melissa Anne. Climate change and thermal comfort in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2014-03, 58 (2): 137–148. ISSN 0020-7128. doi:10.1007/s00484-012-0608-9.
- ^ 香港氣象要素之月平均值 (1981-2010). 香港天文台.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t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欧阳德浩. 天文台暫錄得本月有16日熱夜 刷新6月新紀錄. 香港01. 2020-06-29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中文(香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图新书店:〈香港的气候水文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9-29.〉,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存取于2006年11月28日。
- ^ 香港氣象要素之月平均值 (1971-2000). 香港天文台.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63.0 63.1 彭琪瑞、薛凤旋、苏泽霖编著(1986年):《香港与澳门》,第46-61页,香港:商务印书馆。ISBN 962-07-5035-7
- ^ 二零一八年五月天氣回顧. 香港天文台.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t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元朗站上盖物业 被轰三文治屏风〉,载香港《明报》,2006年7月24日。
- ^ Monthly Meteorological Normals for Hong Kong (1991-2020). Hong Kong Observatory. [2021-11-24].
- ^ Extreme Values and Dates of Occurrence of Extremes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between 1884-1939 and 1947-2020 for Hong Kong). Hong Kong Observatory. [2021-11-24].
- ^ 68.0 68.1 彭琪瑞、薛凤旋、苏泽霖编著(1986年):《香港与澳门》,第185-196页,香港:商务印书馆。ISBN 962-07-5035-7
- ^ 杨淑敏:〈开拓新大陆〉,载香港《明报》,2006年11月30日。
- ^ 何佩然著:《地换山移─香港海港及土地发展一百六十年》,ISBN 9620763351
- ^ “启德营业有限公司”于1914年买下该地皮。见郑炳鸿、陈婉娴:〈启德规划贪新忘旧〉,载香港《信报财经新闻》P7版,2006年7月17日。
- ^ 计划原由英商所成立之“九龙塘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惟因1925年创办人逝世以及发生省港大罢工而告吹。见郑宝鸿:〈太子道曾叫“英皇子道”〉,载香港《成报》,2005年4月2日。
- ^ 香港政府规划署:〈禁区的概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载《边境禁区的土地规划研究》,存取于2007年3月19日。
- ^ 香港文化博物馆:〈旧貌展新颜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6-11-18.〉,载《新界文物馆教育资源套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9-27.》,存取于2007年3月19日。
- ^ 〈湾仔填海须重检中环或可继续 终审:填海须有凌驾性需要〉,载香港《明报》,2004年1月10日。
- ^ 香港政府拓展署:《东南九龙发展可行性研究:最后地告(修订版)行政摘要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2-07.》,1998年11月,第7页。
- ^ 香港政府规划署:〈启德规划检讨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1-15.〉
- ^ 78.0 78.1 文达出版,《地理议题探索5》:城市蚕食产生的问题P.150-P.153,2003年
- ^ 香港政府财政司司长网志:〈从粮荒谈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8年4月20日。
- ^ 香港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香港的农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存取于2008年10月1日。
- ^ 庄义逊主编(1994年):《香港事典》〈香港环境保护〉、〈香港的垃圾及其处理〉、〈香港的空气污染与治理〉等条目,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ISBN 7-5427-0785-X/Z-23
- ^ 香港政府环保署:《2006年年报》第1.3章资源材料:〈国际环保公约和协议选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政府环保署:《2006年年报》〈废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問題與解決方案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环境保护署.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美商会调查显示有专才考虑离港 空气污染令外商减少投资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03-15.〉,载香港《苹果日报》A4版,2006年8月28日。
- ^ 香港政府环保署:《2006年年报》〈空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政府环保署:〈蓝天行动正式展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6年7月25日新闻稿。
- ^ 香港政府环保署:〈空气污染指数背景资料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8-09-17.〉,存取于2008年10月1日。
- ^ 香港政府渠务署(2006年):〈污水收集策略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4-07.〉,存取于2007年2月21日。
- ^ 香港政府环保署:〈香港的环境:水质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6-03-04.〉,存取于2008年10月1日。
- ^ 香港政府渠务署:2007年沙田污水处理厂开放日展板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3-14.
- ^ 香港政府环保署:《1999年年报》〈噪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人民网:〈游玩宝典:2006香港十大旅游景点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8-04-24.〉,2006年4月13日。
- ^ 〈环保触觉建议立法关招牌灯减光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载香港《星岛日报》,2007年3月11日
- ^ 〈浪费电力 破坏生态 引发眼疾 光害严重 难见繁星民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载香港《文汇报》,2007年3月3日
外部链接
[编辑]- 香港政府统计处:环境、气候、地理统计资料
- 香港地政总署测绘处:香港地理资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天文台:每年天气概况
- 香港天文台:香港气候资料
- 香港地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数码馆藏 - 多媒体资讯系统 香港公共图书馆
- 地图特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数码馆藏 - 多媒体资讯系统 香港公共图书馆
- 浅谈香港气候[失效链接]
- (英文)土木工程拓展署规划部 - 香港地质(网上互动版)
- 香港地方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古地图》 第一
- 《香港古地图》 第二
- 《香港古地图》 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