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北区 (香港)

坐标22°29′41″N 114°08′17″E / 22.49472°N 114.13806°E / 22.49472; 114.13806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2°29′41″N 114°08′17″E / 22.49472°N 114.13806°E / 22.49472; 114.13806

北区
区议会分区
北区的位置
坐标:22°29′41″N 114°08′17″E / 22.4947°N 114.138°E / 22.4947; 114.138
所在地 香港
地区直选选区新界北
成立1979年(由大埔理民府分拆)
1981年(区议会)
政府
 • 民政事务专员赖子坚
面积
 • 总计137.31 平方公里(53.02 平方英里)
人口(2021年)
 • 总计309,631人
 • 密度2,255人/平方公里(5,840人/平方英里)

北区[注 1](英语:North District),因其为香港十八区中最北的区议会分区而得名,于1979年从大埔区拆分独立成区,是香港两个陆地连接中国大陆的区份之一(另一个为元朗区)。北面与广东省深圳市深圳河沙头角河中英街作边界,香港和内地的其中四条边境过境通道(文锦渡罗湖沙头角香园围边境管制站)都位于北区,西面与新界元朗区,南面和大埔区相连。传统上,北区分为上水粉岭沙头角打鼓岭四个部分,故独立成区前亦称为上粉沙打地区,此外还包括大鹏湾吉澳鸭洲等离岛。北区为香港传统乡村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新界五大氏族中的邓姓侯姓廖姓彭姓在上水和粉岭一带都有大型聚居地,大族之多在香港十八区中绝无仅有,而打鼓岭和沙头角公路沿线亦分布有大量规模较小的氏族之村落,故北区仍然保存不少中国传统乡村历史建筑。

根据2021年的人口统计,新界北区的人口有309,631人,占全港人口4.2%,每平方公里内的人口数目为2,255人,为香港人口密度较低的行政分区之一,当中约26万人居住于粉岭/上水新市镇,其余约5万人则分布于乡郊多条村落和低密度别墅区;而根据2021年家庭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统计,北区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数为24,400元。

2021年,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出构建面积达300 平方公里、涵盖北区的“北部都会区”,占香港陆地总面积近三成。

地理

[编辑]

分区

[编辑]
北区[1]

1979年10月1日前,北区为大埔区的一部分[注 2],而属于后来北区的部分在当时被分为四个区域:上水粉岭沙头角打鼓岭,统称为“上粉沙打”地区。独立后的北区面积约136.53平方公里,是九龙的三倍,香港岛的1.7倍,是香港第四大行政区,与新界西贡区相约,但政府在标示区内地方的地址时大致上仍然沿用“上粉沙打”时期的内部区划[注 3],使北区成为极少数有明确内部分界的地区,而当地居民普遍都认可这种“官方分区”。

城乡发展

[编辑]
航拍北区(2017年)

北区目前仍有117条乡村,是最能保留传统新界乡郊特色的地区之一,而北区有四分之一区域位于全港第二大的平原粉岭低地,境内流淌梧桐河及其多条支流,故农业和养殖业发达,自清代中叶起数百年间先后发展出多个墟市[注 4]港英政府于1970年代末开始于粉岭低地上建立粉岭/上水新市镇,虽然在政府规划中为单一的新市镇,但粉岭/上水新市镇实际上是一个“二元结构”的新市镇,即具有两个中心,北面上水部分以九广铁路上水站为中心点向外辐射,新市镇建设大致上环绕火车站进行而成一个圆形,结构较为紧凑,而在南面,粉岭部分虽然也以九广铁路粉岭站为中心,但受地形及原有发展影响,居住区分成四个不相连的部分,位处不同方位,同时原安乐村一带发展为工业区,而上水与粉岭两个市中心之间则由传统围村、低密度住宅、休憩用地和天然山岗所分隔。大体而言上水市中心的商业活动更发达,而粉岭则为行政中心和工业中心。至2020年代,上水西部的古洞北亦将发展成新一代的新市镇,但由于多番争议下古洞新市镇的发展规模被限缩,预计仅有6万人口入住,与原来的粉岭和上水新市镇的规模相差甚远,再加上粉岭/上水新市镇将会继续向梧桐河方向扩张,故此在可预见的将来粉岭和上水仍然会是北区的地区中心。

道路建设

[编辑]

交通道路建设方面,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英国接管新界后至新市镇发展前,所修筑的以大埔公路青山公路为首的新界基本道路,大埔公路从九龙出发经大埔后贯穿粉岭和上水,青山公路在绕行新界西部后,过白石凹后贯穿上水古洞,两条公路于大头岭村以南连接在一起(今上水回旋处),早年原有道路从上水直通罗湖进入深圳,路线大抵沿九广铁路发展,但自1951年政府设立边境禁区冷战开始后至今不再通行。政府另外于1927年和1953年先后修筑沙头角公路粉锦公路连接北区东北部的打鼓岭和沙头角和西南部营盘蕉径一带的谷地,加上1959年前建成的马会道文锦渡路,上述六条道路构成北区早年的道路网络。第二阶段是政府决定开发粉岭/上水新市镇后,在新市镇范围建设的大量社区道路,以及1991年建成的香港9号干线粉岭公路,使北区接入香港高速干线网络,成为现今北区交通的大动脉。1911年九广铁路落成,并先后设立粉岭站、上水站和罗湖站,直到今天仍为北区居民来往香港市区的最重要交通工具,同时也是香港市民经陆路进出内地的主要交通方法,并促成上水和粉岭一带发展成北区实质性的地区中心。

区界问题

[编辑]
北区区界以红色虚线标示,香港特别行政区区界以黑色实线标示

北区与深圳的区界一直根据深圳河中心线而划分。然则自1997年至2006年间开展的“深圳河治理工程”后,部分河道被拉直,双方亦交换拉直后分别与香港和深圳靠近的新土地。在1997年5月颁布、提及香港特别行政区之行政区域界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21号》中,特有一段提及“深圳河治理后,以新河中心线作为区域界线。”[2]在接近罗湖一段的拉直工程于2003年完成后,双方在近罗湖的界线已依照新河道重新划分。然则在每四年一度更改的区议会划界工作上,自工程完竣后一直未有随着边界的变更而作出修改,导致北区依旧以旧河道为界线,部分管辖的地方位于深圳市上,而港方新获取的土地亦未被归入北区范围。[3]目前双方皆未就该两块土地作出任何发展,仍处于绿化状态,但2018年传真社掲发广东边防部队占用沙头角边境禁区内一幅面积约两万英尺土地最少6年,引起广泛报导[4]

自然生态

[编辑]

除了新市镇的发展,北区仍保留不少自然景观。印洲塘海岸公园是不少物种的栖息地,具保育价值;塱原主要为种植通菜西洋菜的水耕农田和红虫塘,是香港重要而罕有的一片淡水湿地,曾因落马洲支线工程而引起关注;莲麻坑莲麻坑河莲麻坑铅矿场分别列入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拥有稀有的淡水鱼类品种以及香港十分重要的蝙蝠栖息地,更是仅余一条连接内地和香港的生态走廊。莲麻坑昔日曾有铅矿开采,莲麻坑铅矿场于19世纪末已有葡萄牙人经营开采,为香港最早采矿的地方,曾开采出产黄铁矿黄铜矿等矿产。北区部分地方划入林村郊野公园船湾郊野公园八仙岭郊野公园,而红花岭郊野公园亦在规划。

由于地处低洼平原,北区不少地方于雨季会出现水浸,多处为香港的水浸黑点,香港天文台会因此而发出新界北部水浸特别报告渠务署亦于北区进行多项防洪工程。

气候方面,打鼓岭地处新界内陆受地形影响,冬天低温时常有结霜的现象,农作物结霜令农民有所损失,此现象亦常为冬季时香港传媒所报导,而因应农作物结霜的情况,香港天文台亦监察新界打鼓岭草温;而夏季打鼓岭亦常较其他地区炎热。年温差较香港其他地方为大。

从上水华山远眺粉岭上水梧桐河深圳打鼓岭红花岭及深圳梧桐山

历史

[编辑]

早期发展

[编辑]

上水孔岭华山吉澳等地曾发现新石器时代靑铜器时代文物,至于先秦时期和两汉时期的文物,则在沙头角谷埔以及华山发现。 唐宋时期,本区有了进一步发展,南宋宝祐六年( 西元一二五八年),本区龙跃头村人士邓炎龙中举,成为香港地区首名举人。 清代嘉庆二十四年( 公元1815年)刊行的的《新安县志》曾记载古洞村以及上水村等多条北区的村落。北区的上水及粉岭一带古时名为双鱼市,因为区内上水北面的双鱼河而得名。新界五大氏族其中的上水侯氏上水廖氏粉岭彭氏龙跃头邓氏自公元10世纪起便陆续移居现时的北区。英国租占于新界后,1899年准备接收新界,但曾遭受新界居民联合抵抗,上水粉岭等地村民亦参与其中。至正式接管后,港府将北区划分为上粉沙打区,为上水粉岭沙头角打鼓岭各取头一个字组成。廖氏其后在1930年代设立石湖墟,而粉岭打鼓岭沙头角以及部分大埔区的乡民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联和墟,成为新界北区的两个重要的墟市。于英国租借新界初期,双鱼河地区曾是英国人以及一些香港名人渡假、狩猎等的胜地,不少渡假别墅筑成。

香港与中国大陆的边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除少量哨岗外,基本上不设防,香港市民可以自由从北区出入边界,文锦渡罗湖沙头角为主要地点。然而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冷战的开展,两地政府开始在边界设立关卡,香港于1951年设立边境禁区。时任警务处处长麦景陶自1948年于边界建设了多座被称为麦景陶碉堡的混凝土碉堡作为监察深圳河对岸用途。

1950年代起至1980年代,由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发动的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的等令大量的难民涌到香港,引发逃港偷渡潮,大批难民以陆路经位处香港边界的新界北区涌到香港。其中1962年5月一次大规模逃港潮中,曾有3万多名难民聚集在新界华山,不少香港市民前往华山接济。除此以外,六七暴动期间,因中国大陆民兵越过边界攻击新界沙头角警岗,爆发沙头角枪战边境禁区于2012年才开始逐步开放。

1970年代至1990年代

[编辑]

1970年代,香港开始制定全新的行政区划。北区原属大埔区,1980年才从大埔区分拆成北区。1978年政府在北区发展第二代的香港新市镇,名为粉岭/上水新市镇。从1980年代到2000年代的20年间,上水和粉岭迅速建立起现代化的社区和商业中心,高楼林立,不过其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仍然较大部分新市镇为低。打鼓岭则大致上维持原来的村郊为主的状态。

沙头角区因沙头角镇内中英街“一街两制”的特殊情况,从1978年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后,迅速成为全北区最繁荣的商业活动之地,其时因内地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物资极其短缺,大量内地民众争相前往中英街“英界”一侧由香港沙头角居民开设的店铺抢购港货,在当时香港家庭月收入中位数还不到五千元,中英街“英界”一间衣服店的日收入就已经达到一千元[5],大量居于边境禁区能进入沙头角墟的沙头角居民因此富裕起来,与此同时亦衍生大量跨境走私和(从内地的法律而言的)非法货币流动等现象,沙头角镇于1980年代在中国内地更享有“天下第一镇”的美誉,这种特殊的热潮直到2003年“自由行”政策开通后才告终止。[6]

2000年后

[编辑]

上水

[编辑]

2003年4月,香港爆发非典疫情,北区虽然并非疫情重灾区,但零售市况亦因此陷入萧条。至2003年7月,内地开放港澳个人游计划,逐步放开内地旅客以个人身份到访香港旅游,上水因其与深圳接壤且有地铁连接边境口岸的地利条件,区内各大购物商场迅速成为内地旅客和深圳居民的购物热点,至2010年前后随着内地民众收入不断提高,加上多次爆出婴幼儿奶粉等国产品牌存在质量问题,内地民众对港货及其他进口货品需求日益殷切,造成代购活动和水货活动剧烈增长,而靠近上水站的石湖墟更变成水货热门商品的集中地和商店街,每天有大量从事水货活动和代购活动的香港本地和内地民众携带行李箱出入石湖墟和上水市中心各大商场,并通过东铁线将货物带入深圳。2009年中央开放深圳市户籍居民“一签多行”政策,深圳市居民可以随时随地前往香港购物,更将上水的商业发展推向高峰。

从正面而言,内地旅客个人游消费和代购及水货活动一方面刺激上水的商业发展,石湖墟甚至于2014年建成达13层的购物商场上水汇,而蓬勃的商业活动也为区内较低学历的本地居民和新来港移民提供大量零售业饮食业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运输业的工作岗位,有很多贫穷长者及因不谙粤语而在香港求职困难的内地新移民亦通过从事水货活动赚取收入,上水区内的楼市也水涨船高,石湖墟大量老旧住宅被出租作货仓之用,持有该等物业的业主因此得到可观收入,在上水出售受水货活动欢迎商品的商店,如药房和食品店的经营者更赚得盘满钵满,不少内地人也通过经营水货产业及提供港货代购服务赚取可观的的收入。

从反面而言,剧增的“内地需求”使区内的业主不断加租,无论是购物商场还是石湖墟,绝大部分原来以满足本地居民生活需求为重心的小店都因无法承受高昂的租金而结业,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满足“内地需求”的店铺,如连锁化妆品店、连锁金银珠宝店、连锁服装品牌店、连锁电器产品店、药房、进口食品店等,平民化的小餐馆被高级贵价餐馆取代,不单因与生活有关的店铺减少、店铺单一化使居民感到生活不便,物价上涨也大大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北区居民平均收入在全港十八区中属于较低水平,有不少贫困人口,追上市区的物价对贫困人口造成沉重负担;而由于上水本身是紧凑型的市镇,区内居民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市中心地段,剧增的旅客和水货客使居民生活必经的行人通道和天桥变得拥挤,时有居民被水货客的行李箱和货物撞伤,进一步激化区内部分未从个人游政策得益的居民、商户经营者、持有铺位的业主、水货客、内地旅客、乃至内地港货消费者之间的多重利益矛盾,甚至是阶级矛盾。上水存在的矛盾也成为2010年后越演越烈的香港与内地矛盾的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水货活动的不满情绪引发了2012年的“光复上水站”事件,上水与元朗屯门等地出现的性质相近的社会矛盾也是日后的“香港本土化运动”乃至“香港独立运动”的一个社会背景因素。2014年10月香港发生“占中事件”、2015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应香港特区政府的请求将深圳市居民“一签多行”改为“一周一行”,再加上近年来发生的内地游客在香港遭遇“本土派”人士辱骂、强迫购物等,多次负面事件造成大量内地民众认为香港不欢迎内地人以及不认同国家,造成整体内地访港旅客人数减少,但上水市中心一带的内地旅客及水货活动要直至2020年春节起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爆发,港府对中国内地封关后才见明显减少。

在商业活动以外,上水于回归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上水南住宅区的兴建和落成。经历建筑公司施工缓慢等负面消息,上水南首个屋苑清河邨于2007年开始入伙,之后该区相继建成御皇廷祥龙围邨等屋苑,而保荣路游乐场和保荣路体育馆相继落成亦标志上水南的社区建设大致完成。上水站西北方的工贸大厦在2010年后逐渐变成区内水货货物的货仓和集散地,每天由来水货客从大厦领取货物后通过东铁线带货到深圳,虽然有意见批评该区工贸大厦被用作水货仓是推动区内水货活动的发展且违背了该地设立工贸大厦的初衷[7],但这种现象也舒缓了水货活动对上水市中心一带造成的人流压力。

粉岭

[编辑]

与上水相比,粉岭在回归后的发展较为平稳,主要体现在居民人数的增长。1999年至2003年间,粉岭南牵晴间昌盛苑雍盛苑及联和墟东北面三个私人住宅项目相继入伙,粉岭法院大楼及粉岭健康中心亦于千禧年后于粉岭站北面落成。安乐村工业区则因香港工业北移大势而多转型为货仓。随着粉岭南政府综合大楼于2014年落成及粉岭南公共图书馆于2016年启用,粉岭新市镇的建设大致上宣告完成。在2016年底和2017年初,粉岭更先后有两间戏院分别在粉岭名都和联合墟新建的逸峯广场开业。

由于粉岭距离深圳较远,且区内的商业区并不集中,无论对内地旅客还是从事水货活动人士而言,其便利程度都不及上水,故2003年后个人游政策开放和水货活动增长对粉岭产生的影响远较上水为小。受惠于区内居民增长,粉岭联和墟更有不少具有特色的餐馆开业,甚至出现数间酒吧,其发展态势与上水石湖墟截然不同,商业发展仍旧以满足本地居民消费需求为主,在2010年后甚至被誉为“北区美食天堂”[8]

沙头角

[编辑]

沙头角的中英街热潮则因港澳个人游政策开放、内地旅客可以通过申请个人游签证自由出入香港而渐趋平静。由于与香港沙头角为邻的深圳市盐田区本身并非深圳市中心地段,且远离各大火车站,至今未通地铁,当内地民众不需要再依靠中英街香港一侧的商店采购港货时,当地对旅客的吸引力便大大降低。然而随着2012年后香港禁区边境的逐步开放,有不少香港市民对沙头角一带原来位处禁区、外人无法进入而保存原好的村落和自然生态感兴趣,开始出现“前边境禁区游”等深度旅游项目。

历史年表

[编辑]

古今名人

[编辑]
  • 邓炎龙:粉岭龙跃头人氏,香港地区首名举人
  • 陈凯兴:好邻舍北区教会传道人,二零一九年十一月九日,在金钟添马公园主持“十一. 九 主佑义士”(周梓乐同学追思会)
  • 梁金成:昵称“金金大师”,北区水货客关注组主席,也是二零一九年香港区议会选举竞选人之壹
  • 高福慧:香港电台节目“星期六问责”女主播
  • 萧洛汶:香港电台节目“星期六问责”男主播
  • 侯志强:上水河上乡人氏,上水区乡事委员会主席、北区区议会当然议员、新界乡议局当然执行委员。
  • 陈子晧: 前星岛日报记者, uplive热门主播, 香港中文大学行政人员

行政区划

[编辑]

民政事务专员

[编辑]

现任北区民政事务专员赖子坚先生,于2023年7月31日出任该区专员。[10]

历任北区民政事务专员

[编辑]
  • 黄汉豪先生(任期:2001年-2006年6月6日)
  • 黄宗殷先生(任期:2006年6月7日-2009年7月22日)
  • 陈羿先生(任期:2009年7月23日-2012年11月25日)
  • 尤建中先生(任期:2012年11月26日-2017年8月20日)
  • 庄永桓先生(任期:2017年8月21日至2023年7月30日)
  • 赖子坚先生(任期:2023年7月31日-)

区议会

[编辑]

北区区议会香港区议会,于1982年成立,共有22个议席,当中包括18位民选议员及4位当然议员,管辖包括上水粉岭沙头角打鼓岭四个分区。 北区区议会负责就该区的社区设施、卫生环境、运输及交通、房屋政策及居住环境改善等事宜,向政府反映意见。第六届北区区议会有18名民选议员及4位当然议员,现任北区区议会主席是赖子坚先生。

北区区议会是香港十八个区议会之一,负责协助处理北区的事务,共有22名议员,现届北区区议会由建制派主导,现任11名议员当中4名为民主派议员,建制派有7名议员。

区议会架构

[编辑]

北区区议会除了成立4个委员会分别讨论及跟进北区的交通及运输事务、社区建设、文化及康乐事务、社会服务、劳工及经济事务,以及地区小型工程及环境改善事务外,北区区议会亦设立一个地区设施管理委员会,积极参与管理部分地区设施,包括图书馆、社区会堂、休憩场地、体育场所及游泳池等。

统计资料

[编辑]

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资料[11],北区的人口资料如下:

人口特征
  • 人口: 304,134人
    • 15岁以下: 12.4%
    • 15至64岁: 76.9%
    • 65岁及以上: 10.7%
  • 年龄中位数: 40.2 岁
  • 15岁及以上从未结婚人口比例
    • 男性: 34.4%
    • 女性: 30.3%
教育特征
  • 20岁及以上非就学人口具专上教育程度比例: 19.6%
经济特征
  • 劳动人口: 156,841人
  • 劳动人口参与率
    • 男性: 68.0%
    • 女性: 50.9%
    • 合计: 58.9%
  • 工作人口每月主业收入中位数: 10,000 港元
住户特征
  • 家庭住户数目: 99.453 户
  • 家庭住户平均人数: 3.0 人
  • 家庭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 18,580 港元
房屋特征
  • 有家庭住户居住的屋宇单位数目: 99,129 个
  • 每千个屋宇单位的平均家庭住户数目: 1,003 户
  • 自置居所住户在家庭住户总数目中所占的比例: 57.5%
  • 家庭住户每月按揭供款及借贷还款中位数: 5,600 港元
  • 按揭供款及借贷还款与收入比率中位数: 18.5%
  • 家庭住户每月租金中位数: 1,330 港元
  • 租金与收入比率中位数: 13.1%

社区环境

[编辑]

公共屋邨

[编辑]

北区有70%人口居于公共房屋。 为配合北区的发展,香港房屋委员会于1982年已计划兴建公共屋邨。最早落成的公共屋邨是位于东铁上水站附近的彩园邨,于1982年落成,共设4座旧长型住宅大厦及2座三座相连工字型。第二个公共屋邨为祥华邨,于1984年落成。而最新兴建的公共屋邨是皇后山邨,于2021年落成。

居屋屋苑

[编辑]

主要私人屋苑

[编辑]

乡村

[编辑]

北区约有127条乡村,大多集中在区内东部的郊区,但也有部分在上水宝石湖路以北的地方。 2011年4月,各区乡事委员会主席:上水区侯志强,粉岭区李国凤,打鼓岭区陈月明,沙头角区李冠洪资料来源:新界各区乡事委员会通讯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上水区乡事委员会

[编辑]

资料来源:上水区乡事委员会村代表名单

打鼓岭区乡事委员会

[编辑]

资料来源:打鼓岭区乡事委员会村代表名单

沙头角区乡事委员会

[编辑]

资料来源:沙头角区乡事委员会村代表名单

粉岭区乡事委员会

[编辑]

资料来源:粉岭区乡事委员会村代表名单

大型商场

[编辑]

北区不同大小的商场总共提供近200万平方英尺的零售用途。

古迹

[编辑]
龙跃头老围门楼及围墙

一级历史建筑

[编辑]
彭氏宗祠

二级历史建筑

[编辑]

三级历史建筑

[编辑]

公共设施

[编辑]

教育

[编辑]

中学教育

[编辑]

截至2015年,北区共有20间中学。

小学教育

[编辑]

由于区内适龄学童愈来愈少,不少学校都面临杀校问题,这由其以村校为甚。在2005年度学年,打鼓岭各村各共有四间小学,但到2006年度,当中有两家将会停办,而另外一家亦因为没有小一新生而亦行将折校。而位于沙头角吉澳的吉澳公立学校,亦由2004年度的7人,减至2005年度的1人。当这名学生毕业之后,学校亦完成其历史使命而结束。结果在2006年学年开始前,在沙头角打鼓岭多家村校一同宣布结束,并把教师及学生分配往同区其他学校就读及就职。

另一方面位于市区却不断有新校落成,不少学校更一分为二,并迁入新发展区。例如:位于清河邨曾梅千禧学校就是一个例子。而上水宣道小学,亦放弃了原来位于石湖墟的教会用地而迁往联和墟仁济五中的旧址。

幼儿教育

[编辑]

特殊教育

[编辑]

医疗服务

[编辑]
公营医院
公营诊所

文康娱乐

[编辑]
北区社区中心及大会堂
北区公园
图书馆
公园
社区中心及会堂
草地球场
康乐场地
游泳池
体育馆
戏院
  • MCL粉岭
  • 嘉禾粉岭

屠房

[编辑]

北区是香港极小数有屠房的分区,即是上水屠房

政府设施

[编辑]
消防局及救护站
市政大厦
邮政局
污水处理厂
警署
裁判法院
健康中心
政府合署

过境通道

[编辑]

河流

[编辑]

旅游景点

[编辑]
塱原仍有通菜和西洋菜的湿农田
印洲塘
鹿颈
鸭洲

北区为郊游的好去处,设有船湾郊野公园八仙岭郊野公园以及林村郊野公园三个郊野公园以及印洲塘海岸公园,而红花岭郊野公园亦正在规划中。此外,香港世界地质公园的新界东北沉积岩园区亦于北区的范围内。卫奕信径的第九段以及第十段亦途经北区,为市民提供远足的选择。

北区亦为香港少数仍保存农田的地区,其中最著名的有主要种植通菜西洋菜的湿农田塱原。除此以外,北区亦保留了不少传统村落、寺庙以及其他历史建筑,其中包括建于1751年的法定古迹全港最大的祠堂廖万石堂、同为法定古迹,建卡1762年的居石侯公祠以及香港目前保存最好的客家围村松柏塱。区内亦设有香港第二条文物径,龙跃头文物径石湖墟联和墟皆为仍然保存五六十年代建筑的传统墟市且仍为区内商业活动中心之一。

自从内地于2003年开放港澳个人游后,作为距离内地最近的香港市镇的上水成为内地个人游游客和深圳居民的购物热点,带动整个上水市中心商业活动转型为以内地旅客需求为重心,区内龙头购物商场上水广场更常年在深圳罗湖口岸一带展示广告吸引旅客,上水市中心俨然成为实质性的“香港边境购物城”,不过商店种类一面倒的转变、人流量剧增和物价上涨亦为区内居民带来不便,使部分没法从相关发展得益的居民强烈不满,认为这种改变损害他们的利益和生活舒适度。

节日特色

[编辑]
北区花鸟虫鱼展览会的展品
  • 上水围每六十年举行一次太平清醮粉岭围则每十年一次太平清醮以及每年春节举行太平洪朝,粉岭龙跃头太平清醮、沙头角吉澳安龙太平醮会以及沙头角庆春约太平清醮同为每十年一届
  • 河上乡洪圣爷诞均有飘色巡游、盆菜宴、粤剧表演以及抢花炮等活动
  • 北区花鸟虫鱼展览会自1976年起一年一度举辨,成为区内每年的盛事
  • 禁毒灭罪耀北区为另一个北区一年一度的大型活动

推广活动

[编辑]
  • 赏玩北区培训约20名学生于6团公众导赏团(地点:上水塱原、前沙头角禁区、联和墟及龙跃头文物径)担当导赏员,借此推广北区人文及生态旅游。

经济发展

[编辑]

商业

[编辑]

商业中心包括上水市中心、上水广场商业大厦、石湖墟、粉岭市中心及联和墟

工业

[编辑]

粉岭安乐村工业区及上水站西北工贸楼建筑群,以及分布郊区的小型厂房

渔农业

[编辑]

北区是香港少数仍有农业生产的地区,主要生产花卉生菜白菜芥兰以及菜心等。渔农自然护理署为支援香港的农业发展在上水莲塘尾设有大陇实验农场粉岭亦设有北区临时农产品批发市场。但农业式微,目前北区共有约1861公顷荒废农地。

渔业方面,沙头角曾是渔业重镇,为昔日“香港八大渔港”之一。目前沙头角鸭洲吉澳澳背塘西流江以及往湾州均为海鱼鱼类养殖区。沙头角亦曾有渔民建成的棚屋。

交通

[编辑]
粉岭站
上水站
罗湖站

现由香港铁路有限公司营运的东铁线前身为九广铁路英段,于1910年10月1日通车,当时已于粉岭设站,而1930年于上水再设一站。现时东铁线在上水/粉岭新市镇内设粉岭站上水站;而罗湖站同属北区,但则为市民提供过境运输的服务。北区于1912年至1928年曾建有沙头角支线连接沙头角,但因客量偏低以及沙头角公路通车而停运。另外,1949年至1983年间曾设和合石支线运送遗体往和合石火葬场及坟场以及于清明节重阳节为扫墓的市民提供服务。1986年香港轻铁系统扩展研究计划更曾讨论将轻便铁路伸延至上水及粉岭,但计划不获接纳。

道路

[编辑]
干线道路

巴士

[编辑]
正于巡抚街行驶的乡村车
巴士
专营巴士路线列表
巴士(只限指定日子服务)
专线小巴
专线小巴路线列表
红色公共小巴

1920年代以及1930年代起已有巴士路线为北区提供服务以取代过去的乡村车,如现九龙巴士76K线的前身,往来元朗上水的17号线、九龙巴士77K线的前身,往来粉岭沙头角的18号线,以及往来粉岭大埔的16号线。此后陆续有新的巴士路线提供服务。

北区是香港最后一个仍有“乡村车”营运的行政分区,分别是来往马草垄上水巡抚街的马草垄乡村车以及来往万屋边粉岭和丰街的万屋边乡村车。

最后一辆乡村车服务在2015年3月31日停止。[12][13][14]

交通问题

[编辑]

在2018年3月7日下午放工高峰时段,上水多条道路出现严重挤塞。运输署消息指,因车多关系,上水一带的路段(如鸡岭回旋处、大头岭回旋处、扫管埔路、新运路、新丰路、宝石湖路、马会道、马适路、文锦渡路、彩园路及百和路)的交通已十分挤塞,该区的专营巴士公共小巴的班次已经受到影响。

据网上图片见到,小巴站大量市民正在等候上车。由于车龙停滞不前,不少已上车的乘客甚至要求下车,冒险沿公路路肩自行徒步离开。[15]

现时北区居民主要依靠使用率高企的铁路及新界环回公路进出市区;如使用新界环回公路进出市区,仅有两条通道可以选择 —— 鸡岭回旋处或大头岭回旋处,一旦该处或公路上发生交通意外,将可引致全区交通瘫痪。据2019年中的人口统计,新界北区人口约31.4万;随着新界东北发展计划陆续推行,北区人口会持续上升,为该区带来更大的交通压力。而且北区位处香港最北面,邻近中国内地,设有多个边境管制站,包括罗湖文锦渡沙头角香园围。为数不少的跨境货车私家车亦会途经北区前往香港各地,使北区交通更为繁忙。[16]

未来发展

[编辑]

未来发展

[编辑]

新地古洞北住宅项目

[编辑]

项目获准建6幢25层住宅大厦,建于4层平台及2层地库之上,涉及总楼面逾119.8万平方英尺,当中包括逾19.9万平方英尺商用楼面。该集团于去年以86.14亿元投得该地皮,为该新发展区首幅官地。[17]

新世界马适路项目

[编辑]

新世界(00017)旗下粉岭第14区项目,发展4幢分层住宅,预计提供约2,300伙住宅,暂定2029年落成。

清涛苑

[编辑]

香港房屋委员会辖下设于新界区的首个绿表置居计划屋苑,位于上水清河邨侧,毗邻石上河,已于2024年7月18日获发入伙纸,2024年9月13日起开始安排入伙。

乐岭都汇

[编辑]

位于粉岭百和路专用安置屋邨项目,预计将于2024年开始分阶段落成, 附设商场, 为近年房协大型发展项目。

粉岭女童院

[编辑]

由于粉岭女童院已迁往屯门,明爱康复服务已计划于未来数年在女童院旧址兴建康复大楼,以应付长远需求。

上水第27区及粉岭和合石

[编辑]

上水第27区(彩蒲苑以北)土地将会兴建公共屋邨宝石湖邨,共3座楼宇提供900个单位,预计2020年落成。粉岭第49区(雍盛苑以西)将会兴建2座公屋楼宇,预料提供超过900个单位。粉岭第48区工业用地(现何家楼村一带)正进行公营房屋发展研究,初步估计可兴建提供超过4000个单位的大型公共屋邨。

除此以外,上水宝石湖路以北的工贸建筑群及上水污水处理厂附近土地皆有被提议释出土地作公营房屋发展。

粉岭联和墟联和市场

[编辑]

联和市场主体建筑是联和墟的地标,其街市业务在2002年结业,后被列入三级历史建筑,自2011年起以短租形式先后租予多个非牟利团体进行回收及社区工作,目前由地政总署以1港元象征性租予“健康行动”团体进行环保回收及展览用途。2016年底政府将联合市场主体建筑加入“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方案评审结果将于2018年上半年公布。[18]

至于联和市场主体建筑后方原为联和市场一部分的空地则售予信和地产公司发展名为“囍逸”的地产项目,于2018年9月落成。[19]

香园围管制站

[编辑]

香园围管制站是香港与深圳的第七个出入境陆路管制站,位于打鼓岭最北端的香园围附近,于2013年7月动工,于2020年落成启用。兴建此管制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舒缓文锦渡管制站与沙头角管制站原已近饱和的车流量,连接深圳莲塘口岸以及多条高速公路直达惠州汕头等地,建成后与已有的深港西部通道及将来的港珠澳大桥分别成为香港连接粤东、粤北和粤西的三条主要通道。

除了建造香园围的出入境管制站外,整个工程还包括在香港9号干线和合石以南部分的道路改建工程、从龙山西坡兴建通往公主山的龙山隧道、在公主山以北兴建与沙头角公路的道路交汇处,兴建长山隧道至坪𪨶、坪𪨶至出入境管制站的高速公路、相关污水处理设施,以及重置受工程影响而需要搬迁的打鼓岭竹园村。

皇后山公营房屋发展区

[编辑]

粉岭皇后山前军营土地,原用作私立大学发展,后期港府将191万平方英尺改划作房屋发展[20]。港府现时正就皇后山一带进行规划,在皇后山公屋及居屋发展计划中,总单位数目由1.1万个增至1.2万个(包含居屋2千多个增至3千个、公屋单位数目增至9千个),整个项目可容纳住3万多居民,有商场、街市和巴士总站,成为自给自足的小社区,预计项目2020年至2021年落成。[21]相关的工程还包括上水回旋处、沙头角公路与粉岭楼路及马适路的十字路口改建工程。

新界东北发展计划

[编辑]

2010年后,香港现有城市土地发展已近饱和,而填海造地又受到环保团体及建议选址附近的居民强烈反对,政府再次将目光放到至今仍有大量平原土地未作都市开发的北区,提出新界东北发展计划,在北区增建三大新市镇,包括粉岭北古洞北坪𪨶及打鼓岭以供香港未来人口增长所需及疏解市区人口。政府亦计划兴建北环线接驳西铁线东铁线以至建设支线到粉岭北及坪𪨶∕打鼓岭新发展区。落马洲支线亦已因应规划预留位置,以便日后于古洞设站。发展局表示,除了《新界东北发展计划》外,新界北部仍然有大片未被开发的土地(包括从边境禁区释放出来的土地)可以考虑作为应付香港土地供应需要;特首梁振英在《2013年度香港行政长官施政报告》中更提出,规划署将会就新界北部的进一步发展进行规划研究[22][23]

然而由于北区与深圳接壤的地理事实、大量居于深圳的单非及双非儿童现正占有北区中小学的学额、中央政府提出“港深同城”、“珠三角一体化”等国家大政方针、香港政府曾提出于落马洲河套发展区工作的内地人才可以居于新界东北发展区等多种原因,使部分市民担忧北区未来新建的新市镇会以内地专才和内地新移民的居住需求为优先,土生土长的香港基层市民无法享受到新市镇的建设成果,故对北区新市镇的发展感到疑虑。

另外,建议的北区新市镇用地中有大量私人农地和寮屋用地在早年已为各大发展商以低价收购囤积,以待政府发展该区后可以高价卖出住宅单位,引来社会对“官商勾结”和“利益输送”的批评声音,同时也被认为是对当地村民的剥削,加上近年有大量内地人因应内地股市不景气、经济发展放缓、人民币有贬值趋势等因素高价购买香港住宅以追求更高投资回报,部分香港市民亦担心在香港政府规管不严的情况下大量土地会被地产商开发成满足内地买家需求的高级住宅区甚至豪宅区,无助解决香港基层住屋需求。

此外,近年亦有不少组织和团体意欲推动复兴香港农业,而新市镇的建议选址有不少地方仍然维持小规模的农业活动,对于新市镇建设与本地农业发展孰先孰后的争论也成为针对北区新市镇的主要反对力量。

由于2013年后预测香港人口增长比2010年前预计的增长速度减慢,政府宣布暂时搁置坪𪨶/打鼓岭新市镇的发展计划,而粉岭北新市镇和古洞北新市镇仍然会按计划继续进行,预料可以提供超过6万个住宅单位,之前已预留站位未作具体建筑的东铁线古洞站也会随新市镇建设而正式兴建。[24]

影视作品

[编辑]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战前的“北约理民府”(英文原文为“District Office North”)又被翻译成“北区理民府”,故位于大埔的前理民府建筑被称为“旧北区理民府”,此“北区”与1980年后成立的北区并无关联。
  2. ^ 在英国接管新界后,北区的范围于1910年先被归入“北约理民府”,而北区一带称为“上粉沙打”分区;日占时期北区被拆分成“上水区”(上水及粉岭)、“沙角区”(沙头角)两部分(古洞一带亦可能被划入“新田区”,因资料不详,现难考究);英国恢复对香港管治后,于1947年将原来北约理民府分拆,“上粉沙打”归入大埔理民府;最终于1979年独立成北区。
  3. ^ 粉岭和上水由于缺乏天然地理分界,其分界线在新市镇发展期间因应既有市镇发展及交通资源分布而有所调整,例如原来的粉岭第36区在建成清河邨后,因该处与上水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网络更紧密,故改划入上水区,现今多称该地为“上水南”。
  4. ^ 计有侯氏建立的隔圳墟、天冈墟,廖氏建立的石湖墟,粉岭联和墟、天光墟,沙头角墟、古洞大马路市场。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鄉村範圍圖 - 鄉事委員會. [2010-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2). 
  2.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21號 (PDF). [2018-03-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3-04). 
  3. ^ 2015年北区区议会划界图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选举事务处,2015
  4. ^ 内地边防部队涉占用香港土地 沙头角建桥擅自过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传真社,2018
  5. ^ street. ubeat.com.cuhk.edu.hk. [2020-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1). 
  6. ^ 廣東電視台:《深圳中英街:購物潮的起落》. [2017-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7. ^ 上水水貨工廈 呎租媲美九東. Apple Daily 苹果日报. [2017-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3). 
  8. ^ 開飯喇:《北區美食天堂聯和墟潮聖指南》. [2017-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3). 
  9. ^ 参见《侯、廖、邓、文四姓立报德祠颂词》。
  10. ^ 新任北區民政事務專員履新(附圖). www.info.gov.hk. [2020-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7). 
  11. ^ 政府统计署. 2011年人口普查 - 北區區議會分區統計便覽. 2011年8月2日 [2012年12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4月10日). 
  12. ^ 挥别马草垄乡村车 情侣专程坐车影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苹果日报》,2015年3月24日。
  13. ^ 马草垄乡村车月底驶入历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太阳报》,2015年3月25日。
  14. ^ 东北农工商:古洞乡村车历久不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界东北区报》,2012年12月14日。
  15. ^ 彭恺欣. 北區交通大癱瘓 車龍停滯 乘客冒險公路落車徒步回家. 香港01. 2018-03-07 [2021-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7) (中文(香港)). 
  16. ^ 北區交通問題多 | 邊境. 独立媒体. 2020-12-31 [2021-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2). 
  17. ^ https://hk.on.cc/hk/bkn/cnt/finance/20220922/bkn-20220922193806326-0922_00842_001.html
  18. ^ 聯和市場活化計劃矚目 機構擬作墟市體育場. on.cc东网. [2020-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7). 
  19. ^ 粉嶺聯和墟新盤 囍逸主打細戶 大部份景觀開揚. Apple Daily 苹果日报. [2017-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6). 
  20. ^ 《本港樓市》粉嶺皇后山軍營原大學地,改建萬四宅戶居屋佔兩成. etnet. [2015-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7). 
  21. ^ 粉嶺皇后山建公屋居屋 單位增至1.2萬個. 东网. 2015-04-24 [2015-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0). 
  22. ^ 新界北再造大型新市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明报》 2013年1月16日
  23. ^ 新界北研建现代化新市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星岛日报》 2013年1月17日
  24. ^ 探射燈:新界東北終極方案出爐 粉嶺古洞建六萬單位 - 東方日報. orientaldaily.on.cc. [2020-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5).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