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割让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岛距新安县城南头(图左上Namtao)50公里。1842年割让香港岛(红色),1860年割让九龙半岛(红色),1898年租借新界(红框内)
租借新界的条约由1898年李鸿章签署。本图摄于1900年1月15日港督府,赴广州就任两广总督李鸿章船经香港,与香港总督卜力谈论九龙寨城;同年7月被召回斡旋辛丑条约,船再经香港,卜力挽留李鸿章留任以确保东南互保[1][2]

香港割让,指香港于1842年至1898年,中国先后三次割让新安县城城外50公里的香港岛九龙半岛及租借新界英国,三地合称英属香港。英国的首选目标一直是浙江舟山岛,而香港岛远在南方边陲,并不是英国人的首选目标。本条目简述英国在香港的扩张的前因后果,并介绍《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谈判时有关香港的部分。

清代以前:中原边陲弃岛

[编辑]
原中原边陲弃土的香港岛,藉海运的四通八达之便,发展至1936年已成为现代化的大城市。

香港岛在中原边陲,世居的蜑家人(即水上人)乃贱籍时被流放大海,饱受中原歧视,在船舟不得上岸。[3]而由于明郑据台湾,清初迁界令强迁边垂沿海百姓,官方记载香港岛九龙共120条村被强迁,[4]广东沿海成为“只丁不留”的鬼镇,更成为华南海盗盗窟。[5]

英国勘探

[编辑]

首选浙江舟山岛

[编辑]

英国一直希望清朝赐予一岛方便商人存货和侨居,首选一直是浙江定海县舟山岛,因它邻近浙江湖州,中英贸易的第二大商品——丝绸——主要是湖州湖丝。[6][7]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乾隆皇帝赐舟山,未果。后来英国目光改为香港,主因有:一,鸦片战争英国占领定海驻华商务总监查理·义律才发现舟山岛“航行充满危险,除了动力汽船之外,其他船只几乎无法航行”;二,虎门销烟后从东印度公司治下的印度运出的鸦片已改为在香港中转,英国在香港保护鸦片走私远比保护湖州丝绸贸易更有利可图;三,舟山以北的上海开埠[6][8]

香港“优良港口”论

[编辑]

1810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勘探珠江口海图,赞扬香港岛南岸大潭湾是深水良港,适合大型帆船停泊。1834年至1839年英船不时停泊在香港水域。[9]时任鸿胪寺卿黄爵滋奏折写“趸船,不进虎门海口,停泊零丁洋(注:香港和澳门之间)中之老万山大屿山等处。粤省奸商,勾通巡海兵弁,(略)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10][11]

香港“细小、荒芜、无价值”论

[编辑]

与英国商界不同,1840年代英国军政界普遍认为香港岛是令人高兴不起来的战利品,香港库政司罗伯特·蒙哥马利·马丁英语Robert Montgomery Martin在1844年上任时指香港岛“细小、荒芜、无价值”(small, barren, unhealthy and valueless[12]a horrid place, inferior to Sierra Leone for the fact of its being less healthy, less amusing and less near England)。[13]

这跟香港地形比较崎岖有关,山多平地少且缺乏水源[14],晚清思想家王韬1883年有载,本“香港蕞尔一岛耳,固中国海滨之弃地也。丛莽恶石所薮,兽所窟,和议既成,乃割畀。始辟草莱,招徕民庶,数年间遂成市落。”[15]

一百年后,基础建设完善时,时人又有另一番评价,1941年旅游指南《大香港》载,“香港面积,原不甚大,所以名《大香港》者,以其为远东之大商埠,南中国交通孔道,(略)建筑之新型交通之发达,莫不伟大堂皇,令人大为留恋,证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香港所以为大矣。”[16]

清军驻防

[编辑]

1683年施琅平定台湾后,康熙帝撤消边垂沿海迁界令[17],1684年至1685年工部尚书杜臻席柱奉旨巡视广东和福建的复界情况,写成《粤闽巡视纪略》,提到九龙坳墪台(即烽火台),“九龙台,把总一,兵丁七十三名”。[18]1810年,香港佛堂门海峡的大炮被移至九龙寨,并建炮台[17][19]

割让香港岛

[编辑]

1839年广州英商被逐,浮舟零丁洋

[编辑]
1869年阿尔弗雷德王子来访香港岛,是第一位访港的英国王室爱丁堡公爵。此行他揭幕旧香港大会堂。本图为1869年摆花街华埠的庆祝布置
1901年农历新年皇后大道中。“华民之寄居者,虽咸守英人约束,然仍沿华俗不变,不独衣冠饮食已也。如崇神佛则有庙宇,祀祖先则有祭享,正朔时日,无一不准诸内地元旦亦行拜贺礼,爆竹喧阗,彻于宵旦。”[20]
1841年香港开埠,1941年一百周年,2月发行纪念邮票,同年12月香港保卫战香港陷入日本

1839年湖广总督钦差林则徐虎门销烟,3月21日包围广州十三行的洋商,先断其食水,再撤走帮洋商干粗活的华工[17]。洋商屈服,交出鸦片并撤至葡属澳门[17]

1839年7月,尖沙咀(今属香港九龙)村民林维喜在岸上被醉酒英国水手打死,应按大清律例审理,但英国驻华商务总监查理·义律却在船上按英国普通法系审理[21]。林则徐大怒[22]。浮舟期间,缺淡水、没补给,义律因此决心在大清割地,使英商拥有永久可靠的据点[17]

1841年凭一纸《穿鼻草约》空文占领香港岛

[编辑]

1840年6月,英国清政府宣战,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经过两年交战,清政府战败并被迫接受英国的条件,订立城下之盟[23]

1841年1月,查理·义律与钦差琦善谈判,起草《穿鼻草约》,将“香港”割让予英国,双方对于“香港”究竟是整个香港岛还是小渔村香港仔争执不下,[24]琦善不敢报请道光帝,没有谕令批准的草约沦为空文。[25]查理·义律按自己理解决定占领整个香港岛,于1841年1月26日驻港英军登陆今上环水坑口街升英国国旗。

1842年《南京条约》正式割让香港岛

[编辑]

两国均不承认《穿鼻草约》,琦善被解北京查办[26]英国外交大臣彭玛斯顿子爵(后来又译巴麦尊)严斥查理·义律只顾割岛而没有签订通商条约,而且“你割让得来的香港,是毫无生气的小岛,连一家房子都没有”,[25]故改派璞鼎查接任谈判。不久,辉格党政府倒台,新上任的保守党外交大臣阿伯丁伯爵指示璞鼎查撤回割地要求,不过璞鼎查满意香港开埠情况,违背外交大臣训令,坚持割岛。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汉华丽号上,签订南京条约,正式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3]

最终1842年8月29日签订《南京条约》写道:

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27]

割让香港岛通常被表述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割地。[注 1][28]在近代史以前,割地的例子在史籍记载不少,有前燕虎牢关以西予前秦[29]唐朝西突厥和亲时割龟兹于阗疏勒朱俱波葱岭[28]后晋燕云十六州辽国[30][31]南宋在绍兴和议邓州唐州金国[32][33][34],等等。

开埠后华埠居住情况

[编辑]

1841年6月,义律分段出售土地,香港开始有移民居留[35]:319。英国人办的《香港辕门报》在1841年5月15日载,香港岛上共16条村有人居住,共7,450人。[36]晚清思想家王韬在1874年香港循环日报载,“华民所居者率多,小如蜗舍,密若蜂房。计一椽之赁,月必费十余金,故一屋中多者常至七八家,少亦二三家,同居异。寻之地,而一家之男妇老稚,眠食浴,咸聚处其中,有若之在穴,非复人类所居。盖寸地寸金,其贵莫名,地球中当首推及之矣”。[20]

割让九龙半岛

[编辑]
九龙在1953年英女王加冕巡游。摄于平安戏院[37]

割香港岛不久,《广州周报》(Canton Press)在1842年5月7日已指出九龙更适合建城镇。[38]1847年远东舰队司令迈克尔·西摩皇家工兵司令的信函指出九龙半岛对屏藩维多利亚港有重要作用。[38]

1856年亚罗号事件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3月18日,英军第44团占领尖沙嘴,3月20日两广总督劳崇光同意“暂时租借”九龙。[38]1860年10月火烧圆明园清廷受震慑,英国驻华全权特使额尔金伯爵(又译伊利近)借机在《北京条约》加入新条款——割让(“永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部分。[38]最终条文:

前据本年二月二十八日大清两广总督劳崇光,将粤东九龙司地方一区,交与大英驻扎粤省暂充英法总局正使功赐三等宝星巴夏礼,代国立批永租在案,兹大清大皇帝定即将该地界付与大英大君主并历后嗣,并归英属香港界内,以期该港埠面管辖所及庶保无事。[38]

租借新界

[编辑]
摄于1938年10月广州战役不久。日军在罗湖桥(香港新界与中华民国广东省宝安县边境)与驻港英军对峙,延至1941年12月,日军在偷袭美国珍珠港六小时后偷袭英属香港,香港保卫战爆发。图中可见当时中港边界位于罗湖桥的北岸桥头,即以深圳河北岸为实际边界线。此照片拍摄时位于深圳河以北的宝安县一侧。

内因:卫生与军事需求

[编辑]

香港岛和九龙半岛并无险可守,香港的商会担忧任何敌国势力若扩张至香港的离岛,香港将难以守卫。加上当时香港岛人口密集,1894年香港鼠疫流行,公共卫生防疫需要更多土地。[39]

导火线:俄国与法国租界的连锁反应

[编辑]

1895年大清签《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予日本,德、法、俄三国干涉还辽,俄国以“还辽有功”在1898年3月签《旅大租地条约》租旅顺大连25年,引发列强瓜分中国。俄国首度获得远东不冻港,引起英国海军警戒。[35]1898年4月,法国登陆广州湾,凭《广州湾租界条约》第一次从法属印度支那扩张至中国本部海岸。[40]由于俄国与法国破坏了东亚势力平衡[35]英国急忙在1898年6月9日签《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从大清政府租借新界99年到1997年终结。1899年4月16日新界首次升起英国国旗[35]。部分新界原居民在英国接管新界之时,为了保卫乡土,曾与英军激烈战斗。[41]

三不管的“九龙寨城”

[编辑]
1891年4月17日九龙寨城斩首海盗。被斩的是香港岛筲箕湾客家人

在清朝政府力争之下,保有了新界境内九龙寨城的管治权,成为清朝的外飞地,因飞地管治困难,最终成为三不管地带——所谓“香港政府不敢管、英国政府不想管、中国政府不能管”。[42][43]

九龙寨城施行大清律例,与香港法律制度不同。最著名例子是1891年4月17日的海盗在刑场斩首事件,事缘1890年12月南澳号英国船长被劫杀、加州华工乘客被抢金条。按香港刑事诉讼程序该案证据不足,予以释放,但那些客家人海盗随即被引渡予大清九龙寨城,按大清律例该案证据充份,被大清衙役斩首。[44][45]

原定扩张

[编辑]
1894年香港鼠疫。1923年孙中山指其革命思想源于对香港卫生的反思:英国人开埠香港仅80年,卫生井然,他家乡香山县4000年历史,远远不如,可见事在人为,别人既不为之,就由他革命。[46](见#香港成为晚清革命基地章节)

由于深圳墟(今深圳市罗湖区东门市场)这个大集市座落于新界北边,香港辅政司骆克恐怕深圳墟会成为九龙寨城“三不管”的翻版,成为黑帮、人口贩卖走私的温床,遂提倡以梧桐山为自然边界,把现今罗湖区和福田区划入英属香港。英军为此在1899年5月16日-11月13日占领深圳墟。最终英国在谈判换得其他利益,撤出深圳墟。[47][48]

后续

[编辑]
香港保卫战爆发前,加拿大派兵增援香港,两个步兵营合共1,975人于1941年11月16日抵达香港,但在日军猛攻下香港沦陷,加拿大军也遭遇严重伤亡
1944年10月16日,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出动28架B-24空袭香港。着火冒烟的是日控黄埔船坞,火球左侧是追赶美军轰炸机的日军零式战机

香港成为晚清革命基地

[编辑]

英属香港的法律不受清廷规管,由此成为兴中会策划革命及颠覆清政府的基地,对清末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助力甚大。1923年孙中山演说,直言其革命思想萌芽于对香港的卫生、廉洁、盗贼少的感悟。[46]演说里,他提及曾经在家乡香山县仿效香港推行卫生新政,却遭遇贪污县令,后来走访省城广州府和北京,发现还更贪污。孙中山反思香港由英国人开埠仅80年,卫生井然,然而家乡香山县4000年历史以来,却远远不如,可见事在人为,别人既不为之,就由他来革命,在全国推行“香港式的政府”。[46]

二战日军占领和国民政府交涉

[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香港本土未受攻击,不过有384名香港华人在美索不达米亚战役殉职,他们隶属中国劳工旅[49]二战期间,英军、加拿大援军和本地华人军在香港保卫战战败,日本占领香港。[50]二战结束前,盟军已注意到将来日军应向谁归降的外交问题,1943年1月签订中英平等新约顾维钧曾争取但最终搁置要求收回新界租借地。[51]而受制于中国外内局势,中国同意由英国皇家海军夏悫少将代表英国政府及蒋介石在香港接受日军投降,[52][53]1945年8月30日香港重光由英国军队解放香港,英国恢复对香港的管治。[54]

“长期打算,充分利用”

[编辑]

国共内战至1949年末,解放军在广东战役已攻克广东,但没有攻打香港,中共领导人多次说明要对香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而不急于收回,所谓利用,则包括1950年代朝鲜战争时靠香港输送物资,绕过联合国大会第500号决议的战略禁运。[55]这种利用延续至朝鲜战争之后。冷战年代,苏联多次指责中国以社会主义国家自居,却为了经济利益一己之私,纵容香港同胞过上“殖民主义、资本主义”的水深火热,非常虚伪。这属于中苏交恶外交斗争的一部分。[56]

香港工委香港左派阵营对他们未被上级允许在1949年夺取港英政府权力而极度失望,他们长期潜存一股渴望早日解放的心情,是他们1967年乘着文化大革命期间发起六七暴动的深层次因素。香港工委和以斗委会为首的香港左派阵营发动六七暴动及连串炸弹袭击挑战港英政府的权力。[57][58][59]

1997年

[编辑]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英国同意移交香港给中国,[60]“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61]

学术研究

[编辑]

外交史料汇辑有1995年香港三联书店的“香港历史问题资料选评”三册丛书:《割占香港岛》(余绳武编)、《割占九龙》(刘蜀永编)、《租借新界》(刘存宽编)[62]

注释

[编辑]
  1. ^ 1842年时澳门尚未被割让,而是自明代特许葡萄牙帝国商人的居住点。[25]后来葡萄牙才关闭关闸口岸,正式占领澳门。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香港历史博物馆撰文. 「歷史名人在香港」系列:一九〇〇年晚清重臣李鴻章途經香港 (PDF). 明报月刊. 2015年12月号: 39-42页 [2021-01-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5). 
  2. ^ 李鴻章與香港 (PDF). 香港孙中山纪念馆官方网站. [2021-01-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15). 
  3. ^ 梁启智. 《香港第一課》. 台北: 春山出版. 2020-01-07. ISBN 9789869849760.  第1章.
  4. ^ 杜臻席柱,《粤闽巡视纪略》,转引于鲁金. 九龍城寨簡史. 三联书店(香港). 2018: 15-18. 
  5. ^ 谭元亨. 应对历史的挑战:客家文明从“耕山”到“开海”. 《惠州客家》 (惠州市客家文化经济促进会). 2009, (创刊号).  网上公开于:谭元亨. 应对历史的挑战:客家文明从“耕山”到“开海”.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网站. 2012-05-30 [2020-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6.0 6.1 梁晓遴,分3期连载:
  7. ^ 熊月之. 湖丝映射的历史时空. 《地域文化研究》. 2018, (3) [2021-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刘存宽. 香港、舟山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的对华战略.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998, (2) [2021-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丁新豹. 割佔香港的原因. 香港史新编(增订版) (全二册). 2016 [2018-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5). 
  10. ^ 〈鸿舻寺卿黄爵滋奏折〉,转引于施仲谋; 杜若鸿; 邬翠文 (编). 《香港傳統文化》 (PDF). 中华书局(香港). 2013: 166-173 [2020-11-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相关内容请详见中国鸦片史
  12. ^ Morris, Jan. Hong Kong:Epilogue to an Empire. Faber and Faber. 1988 [2008]: 70. Robert Montgomery Martin英语Robert Montgomery Martin, an early Colonial Treasurer, arriving in 1844, dismissed it almost at once as small, barren, unhealthy and valueless 
  13. ^ Mclachlan, Robin. "Oh For The Joys Of England" Lt. Orlando Bridgeman's Letters From China And Hong Kong, 1842 - 1843.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74, 14. [Orlando Jack Charles Bridgemanm said] a horrid place, inferior to Sierra Leone for the fact of its being less healthy, less amusing and less near England 
  14. ^ 香港的地理环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5. ^ 〈送政务司丹拿返国序〉,王韬,结集于《弢园文录外编》卷8,1883年。该文的白话文赏析,收录于以下两本书:《香港纪要:近代文献著作选》,周佳荣,2020,三联书店(香港);《早期香港史研究资料选辑(下册)》,马金科,2018,三联书店(香港).
  16. ^ 《大香港》自序,邓超(编),1941年1月初版。收录于周佳荣. 關於香港的早期著作. 周佳荣 (编). 《閱讀香港:新時代的文化穿梭》. 香港: 香港教育图书. 2007: 24页.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施仲谋; 杜若鸿; 邬翠文 (编). 《香港傳統文化》 (PDF). 中华书局(香港). 2013: 166-173 [2020-11-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 ^ 鲁金. 九龍城寨簡史. 三联书店(香港). 2018: 15-18. 
  19. ^ 郑学贤. 九龍城寨的主權(Sovereignty)與管治(Governance) (PDF). 香港教育大学学士论文. 2018: 17 [2021-01-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 ^ 20.0 20.1 〈香港略论〉,《循环日报》,1874年4月29日,王韬。结集于《弢园文录外编》卷6,王韬编,1883年。该文的白话文赏析,收录于以下两本书:《香港纪要:近代文献著作选》,周佳荣,2020,三联书店(香港);《早期香港史研究资料选辑(下册)》,马金科,2018,三联书店(香港).
  21. ^ 季平子. 從鴉片戰争到甲午戰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147. 
  22. ^ 〈林则徐奏折〉,载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一册,页671-672。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年。转引自:施仲谋; 杜若鸿; 邬翠文 (编). 《香港傳統文化》 (PDF). 中华书局(香港). 2013: 166-173 [2020-11-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9). 五月二十七日,尖沙村中有民人林维喜,被夷人酒醉行凶,棍殴毙命。讯据见证乡邻,佥称系英吉利国船上夷人所殴,众供甚为确凿。谕令义律交出凶夷,照例办理,将及两月,延不肯交,臣等给与论函,亦竟始终不接。窃思人命至重,若因英夷而废法律,则不但无以驭他国,更何以治华民。义律肆意抗违,断非该国王(注:维多利亚女王)令其如此,安可听其狂悖,而置命案于不办,任奸宄以营耘,坏法养痈,臣等实所不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3. ^ 23.0 23.1 第十四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 marketing.mingpao.com. [2022-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4. ^ 署理兩廣總督琦善奏報遵旨查明香港地勢並現在籌辦情形摺 (报告). 澳门基金会. 1841-02-18 [2018-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8). 若就全岛而论,东西约长五十里,南北约宽二十里。专就香港而论,东西约十里,南北约五里,岛内间有民房田庐,较之别岛为少。奴才原拟祇就香港酌请裁给,今该夷藉图全岛,是其得陇望蜀,狡诈性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5. ^ 25.0 25.1 25.2 Letter to Captain Charles Elliot, RN. 21 April 1841. You have obtained the Cession of Hong Kong, a barren island with hardly a house upon it; and even this Cession as it is called, seems to me, from the conditions with which it is clogged, not to be a cession of the Sovereignty of the Island, which could only be made by the signature of the Emperor, but to be a permission to us to make a Settlement there, upon the same footing on which the Portuguese have an establishment at Macao.Now it seems obvious that Hong Kong will not be the Mart of Trade,any more than Macao is so; that the Trade will still continue at Canton ;and unless you shall have obtained in your further Negotiations, all the securities which we demanded for our Residents in China, matters will remain practically just as they have been. 
  26. ^ s:清史纪事本末/卷四十四:草约成,以闻,帝不许,至是再下宣战之谕,命奕山为将军,杨芳、隆文为参赞大臣,驰赴广东,逮琦善入京
  27. ^ 南京條約原件(英文與中文) (PDF), 中华民国外交部: PDF扫描版第36页, [2020-11-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5-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8. ^ 28.0 28.1 耿振华. 從唐蕃會盟碑探討漢藏民族的歷史記憶 (PDF). 蒙藏季刊. 2014, 23 (4) [2021-06-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5). 而唐朝不仅对吐蕃对其他少数民族和亲时一样会有大量的花费及割地的情况。(略)即使是英明的唐太宗,也曾割属地做为西突厥可汗的聘礼,《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即634年)六月丁卯(初七),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遣使入贡,且请婚;上许之,且使割龟兹于阗疏勒朱俱波葱岭五国以为聘礼。”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9. ^ 蔡宗宪. 永嘉之亂後的洛陽及其鎮戍化 (PDF). 《中国史学》 (京都: 朋友书店). 2010, 20卷: 72页 [2021-06-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5). 桓温北伐时,前燕允诺割虎牢以西之地向前秦求援,桓温败退后,前秦即依约求取割地,至乃攻陷邺城,消灭前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0. ^ 胡辉芳. 燕云十六州入辽后的社会发展——兼谈燕云的得失对辽宋的影响. 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 2010. 约定事成之后,割让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地方作为报酬,送予辽朝 
  31. ^ 契丹国志》卷22,“南京幽州地,自割弃,建为南京,又为燕京析津府”。
  32. ^ 周立志. 宋朝外交运作研究. 河北大学博士论文. 2013 [2021-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南宋割出二州,以邓州西南、南四十里为界。但两国实际边界并非完全是和议规定的边界,具体执行边界交割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3. ^ 岳飞,《金佗稡编》卷十五《乞解军务札子》。转引自:朱恒夫. 岳飞故事:史实的拘泥与民间性的失度 (PDF). 《明清小说研究》. 2005, (4) [2021-01-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11). 岳飞确实因与高宗赵构意见不合而多次上书请求辞去兵柄,如在绍兴九年的二、三月间,他在反对和议无效之后,曾愤然上书请求解除军职,奏书云:‘比者修盟漠北,割地河南,既不复于用兵,且无嫌于避事。伏望陛下俯照诚悃,曲赐矜从,令臣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歌咏陛下圣德,为太平之散民,臣不胜幸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4. ^ 陶晋生. 講座摘要:宋代外交的特色.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 2011 [2021-01-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3-20). 北宋的外交以维持皇帝地位及疆土完整为主要目的,不惜用岁币来代替割地。南宋因对金的实力不够,甚至皇帝的地位岌岌可危,所以如不能维持土地,就割地和赠送岁币,而尽力维持皇帝的名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5. ^ 35.0 35.1 35.2 35.3 《香港——邁進新紀元(1997年年報)》. 香港: 政府新闻处. 1998 [2006-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6. ^ 丁新豹. 紅香爐與紅香爐天后廟. 香港历史博物馆. 1999 [2018-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7. ^ 1953年英女皇加冕節目. 香港记忆:黄霑故事——深水埗的天空 1949 - 1960. [2021-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38. ^ 38.0 38.1 38.2 38.3 38.4 〈第二章 英占香港和殖民体系的确立〉,刘蜀永,收录于刘智鹏; 刘蜀永. 香港史—從遠古到九七.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19年7月1日: 71-74. 
  39. ^ The China Mail, Hong Kong, Saturday, June 11, 1898. The China Mail. 1898-06-11. 
  40. ^ 条约内容第一款规定“因和睦之由,中国国家将广州湾租与法国国家,作为停船趸煤之所,定期九十九年,惟在其租界之内,订明所租情形于中国自主之权无碍。第二款 议定在停船趸煤之界,以守卫、备运、兴旺等情,所有租界水面,均归入租界内管辖,其未入租界者,仍归中国管辖。”
  41. ^ 蔡兆浚. 記新界鄉民1899年抗英六日戰爭. hkchronicles.org.hk (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2. ^ (七)九龍城問題. 中国文化研究院. 约2010-2018年之间 [2020-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3. ^ 東網光影:港英時代的城寨風雲. 香港东方日报. 2016-08-14 [2021-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4. ^ Iain Ward. Sui Geng[水警]: The Hong Kong Marine Police 1841-1950.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1. Page 58.
  45. ^ "Chapter 13: Streamer Namoa Attacked; Chinese pirates arrested and executed" (page 202 onwards) in Pirate Outrages: True Stories of Terror on the China Seas by Douglas R. G. Sellick.
  46. ^ 46.0 46.1 46.2 Dr. Sun Yat Sen's Address: A Neat Compliment to Hong Kong - Why He Became a Revolutionist. To Establish A Hong Kong type of Government in China. Hong Kong Daily Press. 1923-02-21.  全文转载于:Sun Yat-sen's Address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hy I Became a Revolutionist?". The Man, the University, the History - Sun Yat-sen. [2020-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语演说的通行中译本出自1923年2月21日《香港华字日报》,以文言文行文,多处修改孙中山的措辞,该译本收录于罗香林,《国父在香港之历史遗迹》,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1971年初版。
  47. ^ 解析深港边界. 深圳市档案局. 2015-09-25 [202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8. ^ 120 年前新界鄉民與英軍之戰,如何決定香港面貌?. Cup杂志 (香港: Cup Magazine Publishing). 2019-02-04 [2021-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9. ^ 《The register of the Hongkong memorial: commemorating the Chinese of the merchant navy and others in British service who died in the Great War and whose graves are not known》,London: Imperial War Graves Commission, 1931, page 3. 转引自邝智文. 《老兵不死:香港華籍英兵(1857-1997)》. 三联书店(香港). 2018. ISBN 9789620435638.  pp.58-59,“一共有384名香港华工在伊拉克为协约国担任后勤人员时死亡,他们包括工匠、管工(foreman)、厨师以及翻译人员,其中皇家工兵死者239人、华人搬运队(Chinese Porter Corps)55人、港口行政及河道保护处(Port Administration and River Conservancy Department)33人、印度陆军后勤工程队27人、英印海军(Royal Indian Marine)14人、印度铁路部13人、印军劳工队(Indian Labour Corps)3人。”
  50. ^ 邝智文; 蔡耀伦.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香港: 天地图书. 2013: 286-287 (中文). 
  51. ^ 陈进金. 蔣介石對中英新約的態度(1942-1943) (PDF). 东华人文学报. 2005, (7): 143-148 [2021-01-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9-2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2. ^ 郝柏村(前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 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 台湾: 天下远见出版. 2011: 113,121. (p.113)英国重占香港……(p.121)香港本属中国战区,英方一度坚持由蒙巴顿受降。蒋公仅在顾全中国战区统帅面子的情势下,授派英军官受降。实质上,英国收回了香港殖民地。香港问题,蒋公在开罗会议曾提出。丘吉尔以开罗会议乃讨论处理战败国日本问题,香港为英国领土,英国乃同盟国非战败国,故未谈香港问题,故于日本投降后,急欲立即收回香港,以其海军优势捷足先登。 
  53. ^ 萨本仁,潘兴明. 《20世紀的中英關係》.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243,278,282页. ISBN 9787208021952 (中文(中国大陆)). 
  54. ^ 1945年香港重光:中英爭奪香港,如何收科?. www.watershedhk.com. 2020-08-28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5. ^ “长期打算,充分利用”,齐鹏飞,《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03期第23-30页。后来增删为:齐鹏飞.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暂时不动香港"战略始末.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2008-11-07 [2020-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6. ^ 初稿出于Share, Michael. The Soviet Union, Hong Kong, and the Cold War, 1945-1970 (PDF).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Working Paper No. 41),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Washington DC). 2003: 页24-25 [2021-02-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易稿后结集于:Share, Michael. Where Empires Collided: Russian and Soviet Relations with Hong Kong, Taiwan, and Macao (Chapter 6).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07. ISBN 9789629963064. 
  57. ^ 程翔. 香港六七暴動始末——解讀吳荻舟. 香港: 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 2018: xv页. 
  58. ^ 六七暴動-恐左懼共源起六七暴動-港府宣傳戰-功不可沒. hk01. 2017-04-24 [2021-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9. ^ 许创彦; 彭嘉林. 六七暴動真相懸空50年,八大待解之謎. 端传媒. 2017-05-09 [2021-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0. ^ 张春生; 许煜. 《周南解密港澳回归:中英及中葡谈判台前幕后》. 新华出版社. 2013: 130-132.  摘录于前途談判籌碼考:中英密斟盲婚啞嫁,港人被拒門外. 世代忏悔录-香港前途考古札记. 2017-10-27 [2021-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20-11-23
  61. ^ 中英联合声明
  62. ^ 《香港歷史問題資料選評》內容簡介. 香港三联书店. [2021-01-22]. ISBN 97896204245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