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音乐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
本条目为 香港人口及文化系列之一 |
其他香港系列
|
香港音乐指产生于香港的音乐,包括粤语流行音乐、历史悠久的粤剧、香港中乐、香港西洋交响乐(香港管弦乐团为最有代表性的交响乐团)等。
早期
1843年,牧歌协会已经在香港成立,索尔顿为首任会长。1861年,合唱协会在C.F.A.Sangster提议下成立。1872年,合唱协会开始以爱乐协会名义组织音乐会。[1]:257。[2][3]
从开埠至今,在香港,华人十分喜爱粤曲、粤剧。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粤曲、粤剧发展十分兴旺,是当时香港华人平民生活的一部分。
流行音乐
欧西流行曲
1950年代在高级夜总会表演的歌星以献唱欧西流行曲为主,配以乐师(主要为菲律宾籍)现场伴奏。当时受欢迎的夜总会大乐队的乐师有吹奏色士风的 Kenny Lee、打鼓的洛平、吉他的孙立功、Tony Carprio等。英文歌曲流行的原因是这类高级娱乐场所的客源主要为上流社会的洋人(只有少数华人较有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能负担这类高级消费)。
由于接触西方流行音乐,1960年代的年轻人喜欢自组乐队,歌路以英文歌曲为主。著名乐队有The Astro-note(太空之音)的陈欣健 (Philip Chan)、Anders Nellson and the Kontinentals、 祖·尊尼亚(Joe Junior)与黎爱莲(Irene Ryder)、泰迪罗宾与花花公子乐队(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许冠杰与莲花乐队(Sam Hui & Lotus)、陈任与Menace(Joe Chen & Menace)、松散者(Loosers,温拿乐队前身)以至较后期的新特乐(New Top Notes)及玉石乐队(Jade)等。
国语流行曲
在1950年代以前,来自上海海派的国语时代曲出现于香港,代表的歌星有龚秋霞、周璇、姚莉、李香兰、白光、吴莺音、张露等。
到了1970年代来自台湾的歌手曾一度风靡香港乐坛,包括青山、姚苏蓉、杨燕、汤兰花、刘家昌、尤雅、邓丽君等。 “东方歌艺团”曾多次访港,网罗最多当红台湾歌手办舞台表演。
粤语流行曲
五六十年代是欧西及国语歌曲流行的年代。不过,对于占人口大多数的低下阶层,粤曲才是真正流行的音乐。从粤剧滋生出纯演唱的粤曲歌坛,将全出粤剧化整为零,在民间流传,一般歌坛附设在茶楼之内,供人品茶听曲,消费尚算普及,平民可以负担,在五十年代初期,十分兴旺。此外,1960年代后期,来自星马的郑锦昌和丽莎打开香港市场,当时的郑锦昌有“粤曲王子”之称,而丽莎则被称为“粤曲王后”。他们的经典名曲包括《新禅院钟声》、《唐山大兄》、《相思泪》等,可是仍未令粤语流行音乐走出低下阶层音乐的形象。电影演员如陈宝珠、胡枫、吕奇、萧芳芳等也有不少歌曲作品,多为电影插曲。
到1970年代中期,许冠杰、黎彼得、顾嘉煇、黄霑、卢国沾、黎小田等填词人和作曲人把粤语流行音乐普及化,开拓新的题材,使社会大众从此不再歧视粤语歌,例如许冠杰创作的粤语流行曲,歌词不但生鬼活泼,而且贴近当时香港普罗市民的生活,因此大受欢迎。
从1970年代中后期至1980年代初,个人风格强烈且能独当一面的粤语歌手辈出,配合幕后音乐人才涌现,成就了经典巨星的时代,歌唱派如关正杰、徐小凤、甄妮、罗文,唱作型如许冠杰、林子祥、Beyond,以至中期冒起的偶像派谭咏麟、陈百强、梅艳芳和张国荣,都同时大放异彩,至今仍拥有跨时代的影响力。八十年代的歌手无论在音乐造诣、现场功力及曲风多元等方面均有相当不俗的水平,为乐坛后起者树立了典范,而当时的唱片的发行量及销售量,亦印证了这段时期的香港粤语流行乐坛已发展成熟。
踏入1990年代,张学友、黎明、刘德华、郭富城并称为“四大天王”,受欢迎程度遍及大中华地区,甚至远及韩国。女歌星如叶蒨文、林忆莲、王菲、彭羚、郑秀文、陈慧琳在乐坛亦占有重要地位。当中张学友更是华语乐坛天王的表表者,为乐坛缔造历史。张学友的唱片销量高达国际水平,更参与了国际音乐颁奖典礼如World Music Awards,成为香港流行音乐史“对外”的代表者。1995 年,商台提倡“原创歌运动”,令唱片公司渐渐减少推出改编外国歌曲。到90年代后期,因翻版唱片及非法下载歌曲问题严重,导致唱片销量大跌,唱片公司开始侧重创作K歌,以抢占卡拉OK播放版权费市场。
2000年代,李克勤、陈奕迅、许志安、古巨基、杨千嬅、容祖儿等天王天后成为香港乐坛主力。实力派唱作人如侧田、邓紫棋等和偶像派如Twins、Boy'z等相继加入乐坛成为新力军。
2010年代,陈奕迅、张敬轩、周柏豪、容祖儿、谢安琪、卫兰、男子组合C AllStar、乐队Supper Moment 等音乐单位为香港乐坛主力。这时期香港乐坛青黄不接 ,加上韩国的综合流行文化崛起,最终导致年轻乐迷大量流失,以韩国流行音乐为潮流,粤语乐坛步入低潮。乐坛中流砥柱的陈奕迅至此已称霸香港乐坛多年,除连夺多届《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叱咤乐坛男歌手金奖”及“叱咤乐坛我最喜爱男歌手”,成为该两项大奖的纪录保持人之外,于本地及海外各大音乐颁奖礼均获奖无数;陈奕迅更三度成为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歌手”,金曲歌王纪录保持人之一,香港历代歌手之冠。陈奕迅亦成功举行多次世界巡回演唱会,歌单多以粤语歌为主,使香港音乐继续得以响遍世界各地;并成为首位在高雄巨蛋开演唱会的香港歌手, 首位在英国伦敦O2 Arena开演唱会的华人歌手,首位于北京国家体育场(俗称北京鸟巢)举行演唱会的香港歌手,并于北京鸟巢连开两场。陈奕迅更以粤语歌为主的《L.O.V.E.》大碟成功问鼎台湾《第30届金曲奖》三个大奖, 最终凭大碟制作人王双骏夺得“最佳专辑制作人奖”,是史上首次有粤语专辑获金曲奖。 及至2023年,陈奕迅的《人啊人》作词人周耀辉更凭这首歌获台湾《第34届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是金曲奖史上首次有粤语歌入围及获得该奖项。陈奕迅“华语乐坛天王”地位及影响力备受肯定 ,为香港粤语流行乐坛缔造历史。
2020年代初,林家谦、张天赋等新晋歌手及偶像派男子组合MIRROR成为乐坛当红新力军;另因电脑及互联网科技发达使乐坛入行门槛大大降低,不少新人以独立音乐创作人自居于网上发布单曲,并靠网上社交平台、网媒等推广及争取人气上位,可惜新一代歌手普遍演唱实力不足,备受大众争议。音乐风格上则开始多了歌曲加入rap元素。
虽然2020年代初偶像派当道,实力派歌手仍获歌迷大力支持。天王陈奕迅及歌神张学友于2022及2023年分别于红馆举行27及24场个人演唱会,反应仍非常热烈,场数远超当时偶像派歌手。2024年,庙街歌王尹光以79岁高龄推出融合AI元素的新歌《Dear Myself》,并首次晋身《叱咤我最喜爱男歌手》最后五强,有说因有乐迷不满MIRROR 成员表现及镜粉“玩烂”颁奖礼,所以拥跃投票支持他以实力派抗衡偶像派。[4][5]
香港传媒常用“香港乐坛”称粤语流行曲及相关业界,包括歌手、乐队、作曲家、填词人、歌曲出版、国际分销发行、经理人合约制度、唱片公司、唱片骑师、电视剧主题曲、歌唱比赛、竞赛、歌迷会、音乐爱好者、季选、乐坛颁奖典礼、香港流行文化等互动产生的香港文化产业,它影响香港GDP及香港文化时尚[需要解释]。
电视剧主题曲
七十年代中期,由顾嘉煇及叶绍德创作、仙杜拉主唱的《啼笑因缘》同名电视剧主题曲大受欢迎,其后由黄霑、顾嘉煇、卢国沾、黎小田等人创作的“电视歌”,多为雅俗共赏并反映时代面貌的艺术作品,具有重要的音乐地位。由七十年代开始,众多乐坛天王天后都演唱过不少大热电视剧主题曲,经典作品如《铁血丹心》、《上海滩》等等。八九十年代,不仅是香港乐坛和影坛最辉煌的年代,同样亦是香港电视剧坛最辉煌的年代。
- 成立于2010年代后期的香港日系女团乙女新梦除了翻唱日本歌曲,亦起用日本人班底创作属于自己的原创日语歌曲。[6][7]
- 过往香港歌手发展日本市场时会推出日语版歌曲,如谭咏麟的《夏日寒风》、Beyond的《海阔天空》等都有日语版。本地市场方面,2020年代女歌手丽英曾推出其粤语歌曲《东京一转》的日语版《东京梦游》(波多野裕介填词)[8],《恶作剧完成》的日语版《片恋》[9],并在本地派台。(参考:Category:粤语日语版本同时创作的歌曲、Category:粤语歌重填日语词)
- 2023年,TMG旗下女歌手戴祖仪推出一半日语一半粤语歌词的歌曲《女子本色》[10],同年该公司新歌手罗毓仪发表的出道作《完璧》亦包含多句日语歌词[11]。
传统音乐
粤曲
源自粤剧清唱的表演方式,结合了岭南一带的大调、小调、粤讴、龙舟歌、木鱼歌、南音,以音乐伴奏,唱说戏文的表演艺术。粤曲与粤剧互相吸收音乐的养分,在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非常流行。
粤剧
从粤剧发展出来的粤语歌曲有些粤曲腔口,部分伶人改唱时代曲,如邓寄尘、郑君绵等。有些完全脱离粤剧的规限创作自己的风格,当时“粤曲”一词亦有指是粤语歌曲(即粤语流行曲)。
历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业界组织为八和会馆。
人才培育方面,形式从传统的师徒制,后来出现社区培训课程,直至具认可学术地位的学院制形成[12]。1979年八和会馆成立八和粤剧学院。香港演艺学院在2010年代设立戏曲学院,开办粤剧表演艺术相关的专上课程。
艺术音乐
管弦乐
香港管弦乐团,于1895年成立,1974年正式职业化,在香港推广传统管弦乐,并得到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资助。
香港小交响乐团,于1990年由一群音乐系毕业生成立,一直致力拉近古典音乐与普罗大众间之距离。乐团每年演出逾80场次,当中包括不少与本地及国际著名独奏家、艺团之合作。
中乐
声乐
香港著名合唱团包括:
表演场地
- 香港体育馆:被行内人士、传媒和乐迷公认为香港乃至华人地区歌手举行香港演唱会圣地。
- 香港文化中心
- 香港大会堂
- 沙田大会堂
- 荃湾大会堂
- 屯门大会堂
- 高山剧场
-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 亚洲国际博览馆
- 启德主场馆
- 启德体艺馆
相关条目
相关学术书籍
- 周光蓁(编)《香港音乐的前世今生——香港早期音乐发展历程(1930s-1950s)》,三联,2017,ISBN:9789620438455
- 朱瑞冰(编)《香港音乐发展概论》,三联,1999,ISBN:9620417410
- 刘靖之(著)《香港音乐史论——粤语流行曲.严肃音乐.粤剧》,商务,2013,ISBN:9789620756122
- 刘靖之(著)《香港音乐史论——文化政策.音乐教育》,商务,2014,ISBN:9789620756306
- 吴赣伯(著)《二十世纪香港中乐史稿》,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2006,ISBN:9628321609
- 黄志淙(著)《流声》,民政事务局,2007,ISBN:9789620203664
参考文献
- ^ 刘靖之. 香港音樂史論——粵語流行曲.嚴肅音樂.粵劇. 香港: 商务. 2013. ISBN 9789620756122.
- ^ 叶赐光. 香港西貢及其鄰近地區歌謠.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中国音乐资料馆. 2012. ISBN 978-988-19123-2-9.
- ^ 叶赐光. 尋找香港漁歌. 香港: 中华. 2023-12-01. ISBN 9789888860821.
- ^ 金秀玲. 叱咤頒獎禮|網民不滿MIRROR壟斷 呼籲全投74歲尹光贏我最喜愛. 香港01. 2023-11-14 [2024-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4) (中文(香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爆柠哥. MIRROR跌落神壇?連登仔理性分析狂數7大原因 罪魁禍首是鏡粉?. 香港01. 2023-03-24 [2024-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8) (中文(香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乙女新夢|香港女團打低上原亞衣 奪日本偶像比賽冠軍 記者直擊成軍之路. 闻库. 苹果日报. 2021-06-05 [2023-11-11] (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終極目標要打入日本!日系香港少女團體「 乙女奇蹟 」訪問 / 日本文化在香港 | 生活. 新假期. 2017-05-26 [2023-11-11] (中文(香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東京夢遊】首錄日文歌邀波多野裕介合作 鄧麗英:J-pop對我有深遠影響. 香港经济日报. 2022-08-04 [2023-11-15] (中文(繁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電台第二台 騷動音樂 - 麗英介紹派台歌《片恋》|中文同日文版係代表住對待同一段感情嘅唔同時期?!. 香港电台. 2023-04-04 [2024-04-03] (中文(香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前AV女優相澤南來港冧晒廣東話 戴祖儀:羨慕佢玲瓏浮凸. on.cc东网. 2023-08-06 [2023-11-11] (中文(香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娛樂專訪】28歲天生童顏 羅毓儀:趁嫩口繼續做. 坚料网. 2024-06-22 [2024-07-03] (中文(香港)).
- ^ 梁宝华. 香港粤剧的承传模式倡议:从师徒制和小区训练到学院制. 谢苑玫; 郭声健 (编). 变革时代学校音乐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广州: 暨南大学. 2016: 172–187. ISBN 9787566817730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