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茅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沈德鴻
茅盾
本名沈德鸿
雁冰
出生1896年7月4日
 大清浙江省湖州府乌程县乌镇
逝世1981年3月27日(1981岁—03—27)(84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笔名茅盾、玄珠、方璧
止敬、蒲牢、形天
职业作家、文学评论家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母校乌镇立志书院
浙江省立第三中学
浙江省立第二中学
杭州私立安定中学
北京大学
创作时期20世纪
代表作子夜
农村三部曲
配偶孔德沚
父母父亲:沈永锡
母亲:陈爱珠
亲属弟弟:沈泽民
外甥:木心
子女:韦韬、沈霞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
任期
1949年10月21日—1965年1月4日
总理周恩来
继任陆定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任期
1949年7月23日—1981年3月27日
继任巴金
个人资料
籍贯浙江桐乡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浙江桐乡乌镇茅盾故居
浙江桐乡乌镇茅盾故居近邻立志书院
位于北京东城区的茅盾故居
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茅盾足印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雁冰以字行,男,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及文学评论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常用的笔名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P生等。在文学创作方面,茅盾于1928年发表首部小说《》(《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代表作有《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第一个半天的工作》,除此之外,茅盾亦著有《西洋文学通论》。

生平

[编辑]

茅盾1896年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是开明的维新派,于1905年他十岁时逝世;母亲陈爱珠,是茅盾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1901年,入家塾接受启蒙。1904年,入乌镇励志书院,后转入吴镇公立植材高等小学。1910年,高小毕业,考入省立三中,插班二年级。次年秋,转入省立二中三年级。1912年,入读杭州私立安定中学。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文科第一类。1916年,北大预科毕业,因家境贫困无力升学,经由亲戚介绍就职于商务印书馆编译所。1918年2月,回乌镇与孔德沚结婚。1919年11月,他接受《小说月报》主编王莼农的邀请参与改革《小说月报》,在《学生杂志》和《小说月报》发表文艺评论,并在1920年担任《小说月报》的主编。10月,经由李汉俊介绍,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2月,移居宝山路鸿兴坊,母亲和孔德沚皆来同住。春,与郑振铎耿济之王统照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提倡现实主义文学,主编《小说月报》。沈雁冰和同时代大多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一样,早期提倡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但是随着对社会的体察和思潮的影响不断转向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艺。他对当时鸳鸯蝴蝶派学衡派的论战多有批判,认为他们的观点只是简单的延续古人的争论,而没有将伦理学,社会学等现代社会科学引入进来。常在陈独秀处参加共产党支部活动,担任联络员,并到平民女校教英文。1922年,在《小说月报》任编务,同时从事党中央联络员工作,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1923年1月,辞去《小说月报》主编,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同时在上海大学任课,讲授小说和神话学;7月被选为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委员。1925年5月,在《文学周报》第127期发表长篇论文《论无产阶级艺术》。1925年11月,奉中共中央指示与恽代英筹组国民党左派)上海特别市党部,任宣传部长。1926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派沈雁冰去武昌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担任政治教员。在1927年主动脱党,7月宁汉合流后,从庐山牯岭秘密返回上海,这段期间先后发表《幻灭》、《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开始以茅盾为笔名发表作品。

1928年7月,与女友秦德君避居日本,秦化名王芳,茅盾化名方保宗,同中国共产党失去组织关系,继续从事创作,完成长篇小说《虹》等著作。[1]1929年,出版《神话研究ABC》,这是中国神话研究早期的重要论著。

1930年4月与秦德君一起回到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5月,任左联行政书记,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创办《北斗》。1932年,完成长篇小说《子夜》。在上海期间茅盾居住在树德里(愚园路)。此时瞿秋白夫妇曾经在其住所居住一礼拜[2]。1934年至1937年,他几次回乌镇写作,小说《林家铺子》及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就是以故乡的背景创作的。《中国的一日》是写实主义小说。

1938年2月,全家到香港,主编《立报·言林》和《文艺阵地》,成为当时有重大影响的抗战刊物。

1939年抵新疆迪化,在新疆学院任教。1940年4月离开新疆,5月到达延安

1949年7月,出席中华全国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被任命为首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1974年到1981年去世一直住在后园恩寺胡同13号。文革期间也受到影响,1976年2月,身体状况不断变差,开始写作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1979年当选为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81年3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1981年中共中央恢复其中国共产党籍,从1921年起计算党龄

代表作

[编辑]

长篇小说

[编辑]
  • 《虹》1929,上海开明书店1930
  • 《子夜》1933上海开明书店
  • 《第一阶段的故事》1938作,重庆亚洲图书社1945
  • 《腐蚀》1941上海华夏书店
  • 《霜叶红于二月花》1942桂林华华书店
  • 《锻炼》1948

中篇小说

[编辑]
  • 《蚀》三部曲,上海开明书店1930
    • 《幻灭》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 《动摇》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 《追求》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 《路》1930,上海光华书局1932
  • 《三人行》1931上海开明书店
  • 《多角关系》1936上海文学出版社
  • 《少年印刷工》1936作,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
  • 《劫后拾遗》1942桂林学艺出版社
  • 《走上岗位》1943

短篇小说

[编辑]

《茅盾短篇小说集》两卷共收51篇,《茅盾全集》两卷短篇小说共收54篇

  • 《创造》1928,收入小说集《野蔷薇》
  • 《林家铺子》1932,收入小说集《春蚕》
  • 《春蚕》1932,收入同名小说集
  • 《秋收》1933,收入小说集《春蚕》
  • 《残冬》1933,生活书店同名小说集
  • 《赵先生想不通》1934,收入小说集《泡沫》

散文

[编辑]

《茅盾全集》共有7卷散文

  • 《白杨礼赞》1941
  • 《苏联见闻录》1948上海开明书店
  • 《如是我闻我见》
  • 《跃进中的东北》1958作家出版社

文学评论

[编辑]

《茅盾全集》共有10卷中国文论,5卷外国文论

  • 《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1922
  • 《小说研究ABC》1928世界书局
  • 《鲁迅论》1927,收入《茅盾论创作》
  • 《从牯岭到东京》1928,收入《茅盾论创作》
  • 《研究和学习鲁迅》

自传

[编辑]
  • 《茅盾自传》1934为美国记者伊罗生所编《草鞋脚》写的自传。
  • 《茅盾小传》1936为美国友人史沫特莱之请而写的小传。
  • 《我走过的路》上中下册,建国以前文学创作的自传。1981上册,1984中册,1988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

文集

[编辑]
  • 《茅盾文集》全10册,1966香港今代图书公司
  • 《茅盾选集》全5册,1994四川文艺出版社
  • 《茅盾选集》全3册,1997人民文学出版社
  • 《茅盾文集》全10册,2015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茅盾全集》共41卷,再加一卷附集。1984-2001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9卷为小说;第10卷为剧本、诗词、童话;第11-17卷为散文;第18-27卷为中国文论;第28卷为中外神话研究专集;第29-33卷为外国文论;第34卷为“古诗文注解”;第35-36卷为回忆录;第37-39卷为书信;第40-41卷为日记;附集卷收有关资料。
  • 《茅盾译文全集》共10卷,2005知识产权出版社,收1917-1948年所译小说散文诗歌剧本文论政论及科普作品230余篇

纪念

[编辑]

1984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38卷本的《茅盾全集》。2001年新版43卷

茅盾在故乡桐乡乌镇的居所茅盾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从1982年起每隔四年评一届。

评价

[编辑]

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曾说:“《子夜》一直被评家称为最伟大的杰作,我偏认为它比不上他早期的《蚀》、《》和后期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茅盾无疑仍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与同期任何名家相比,毫不逊色”[3]

家庭

[编辑]

父亲沈永锡,母亲陈爱珠。弟弟沈泽民是“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之一。

茅盾与夫人孔德沚育有一子韦韬、一女沈霞(1945年去世,无子女)。韦韬与陈小曼于1951年9月15日结婚,婚后育有一子沈韦宁(1957年出生)[4]、二女沈迈衡、沈丹燕[5]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徐家俊. 秦德君:从死囚牢里走出的女革命家. 政协头条. [2020-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2). 
  2. ^ 《简明茅盾词典》 李标晶,王嘉良主编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3 第13页. [2022-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1). 
  3. ^ 刘绍铭译《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
  4. ^ 春蚕到死丝未尽 时过子夜灯犹明. 中国档案报. [2020-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5. ^ 矛盾手稿拍出天价 孙辈起诉维权. 人民网. [2020-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2). 

延伸阅读

[编辑]
  • 陈建华:《革命与形式——茅盾早期小说的现性展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 王德威著,胡晓真等译:《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茅盾,老舍,沈从文》(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外部链接

[编辑]
画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职务
新头衔 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长
1949年10月-1954年9月
继任:
沈雁冰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
前任:
沈雁冰
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
1954年9月-1965年1月
继任:
陆定一
民事职务
新头衔 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
1949年7月-1953年9月
继任:
茅盾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前任:
茅盾
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53年9月-1985年1月
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中断工作)
继任:
巴金
荣衔
新头衔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
1979年11月-1988年11月
荣衔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