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国语 (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语
全名:国语
作者托名:左丘明
类型国别史
语言文言文
文字:汉语
成书年代战国初期
发行信息
连载状态卷数:二十一卷
出版地点中国

国语》是中国国别史之祖,在四库全书之中为史部杂史类。记录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诸侯国之历史。上起穆王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三家灭智(前453年)。

题解

[编辑]

关于《国语》作者问题历代存在争议,至今尚无定论。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1],其后班彪[2]班固[3]刘知几[4]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5]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如傅玄刘炫都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著,唐朝啖助陆淳皆以为与左氏文体不类[6]。一般认为是集体创作,“定非一人所为”[7],清朝赵翼提出《国语》为“左氏持简料而存之,非手撰也”[8]。直到现在,学界仍然争论不休,一般都否认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但是缺少确凿的证据。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左丘明可能参与了其中的工作。

《国语》有多家注文,东汉的郑众贾逵都曾注解《国语》,三国时魏的王肃、吴的虞翻唐固韦昭,晋的孔晁等也有注文,但多散佚,只有韦昭《国语解》独存。

体例

[编辑]

《国语》全书共21卷,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 〈周语〉3卷
  • 〈鲁语〉2卷
  • 〈齐语〉1卷
  • 〈晋语〉9卷
  • 〈郑语〉1卷
  • 〈楚语〉2卷
  • 〈吴语〉1卷
  • 〈越语〉2卷

叙事特点

[编辑]

《国语》叙事“繁芜蔓衍”[9],常集中几件事件,加以渲染,增添细节,不如《左传》的文字简洁洗练[10]。如〈晋语〉所记骊姬之乱晋文公的流亡,都甚为细腻曲折[11]。先秦典籍中,《国语》受到的批评甚多[12]

《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一般以为是当时贵族教育中的教材[13]。《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鲁语上》记鲁太史里革认为暴君之被逐被杀是罪有应得,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但因《国语》着重记实,思想表现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故较显驳杂[14]。《国语·晋语》在全书二十一篇中独占九篇,特别侧重于记述晋文公的事迹,然《吴语》仅记夫差伐越和吴国灭亡、《越语》仅记勾践灭吴,因而有人称《国语》为晋史。

《国语》记事与《左传》相同者有60余事。《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其他还包括朝聘、飨宴、讽谏等重要事迹。

注释

[编辑]
  1. ^ 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鲁君子左邱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又在同书〈太史公自序〉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2. ^ 班彪《后汉书·班彪传》指出:“定哀之间,鲁君子左丘明论集其文,作《左氏传》三十篇;又撰异同号日《国语》,二十一篇”。
  3. ^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纂异同为《国语》。”《汉书·艺文志》将《国语》著录为“左丘明撰”。
  4. ^ 刘知几《史通·六家》曰:“左丘明既为《春秋内传》,又稽其逸文,纂其别说,……列为《春秋外传国语》,合二十一篇,其文以方内传,或重出而小异。”
  5. ^ 《汉书律历志下》引《国语楚语下》“少昊之衰”及《周语下》“颛顼之所建”等语称《春秋外传》,《论衡案书》亦云:“《国语》,《左氏》之外传也。”。
  6. ^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
  7. ^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引陆淳《春秋吠赵集传纂例》卷一《赵氏损益义第五》的话说,《国语》“与《左传》文体不伦,定非一人所为”。李焘也说,《国语》“其辞多枝叶,不若《内传》之简单峻健,甚者驳杂不类,如出他手”。崔述《洙泗考信余录》说:“且《国语》周、鲁(《周语》和《鲁语》)多平衍,晋、楚多尖颖,吴、越多恣放,即《国语》亦非一人之所为也。”
  8. ^ 《陔余丛考》
  9. ^ 柳宗元《非国语跋》:“吴越之事无他焉,举一国足以尽之,而反分为二篇,务以相乘,凡其繁芜蔓衍者甚重,背理去道,以务富其语。”
  10. ^ 崔述《洙泗考信余录》说:“《左传》之文,年月井井,事多实录。而《国语》荒唐诬妄,自相矛盾者甚多。《左传》纪事简洁,措词亦多体要;而《国语》文词支蔓,冗弱无骨,断不出于一人之手明甚。”
  11. ^ 顾颉刚:《浪口村随笔》,“晋文侵曹伐卫之故”条,页152。
  12. ^ 柳宗元《非国语》云:“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朱熹《朱子语类》卷八三:“《国语》使人厌看。”崔述《洙泗考信录余录》称“荒唐诬妄,自相矛盾”、“文词支蔓,冗弱无骨”。
  13. ^ 《国语·楚语》载楚大夫申叔时之语:“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
  14. ^ 韦昭说《国语》“包罗天地,探测祸福,发起幽微,章表善恶者,昭然甚明,实与经义并陈,非特诸子之论也。”

参考书目

[编辑]
  • 顾颉刚:《浪口村随笔》(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晋文侵曹伐卫之故”条,页151-152。
  • 薛安勤、王连生《国语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ISBN 780626138
  • 董立章《国语译注辨析》,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文史要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国语 (四库全书本)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国语 (四部丛刊本)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国语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