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宮變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10月14日) |
壬寅宮變是發生在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六名宮女和兩名妃嬪意圖殺死明世宗嘉靖皇帝的一次失敗事件。由於此事發生在壬寅年,所以稱之為「壬寅宮變」。
事件原因
[編輯]宮變的原因眾說紛紜,正史並無給出定論,野史則多有揣測。
當時嘉靖帝迷信道教,為求長生不老藥,在宮廷中建起齋醮,命方士煉丹。當時皇帝迷信,認為未有經歷性行為的宮女的經血可保長生不老,令禮部派員在京城、南京、山東、河南等地挑選了民間年少處女進宮,成為宮女。為保持宮女的潔淨,宮女們不得進食,而只能喫桑葉、飲露水,動輒予以毆打,有二百多位宮女被打死,被徵召的宮女都不堪其苦。
此時嚴嵩為討好皇帝獻上「五色龜」,說是「神龜」,嘉靖帝將該龜奉為神靈,交給楊金英等宮女餵養。雖然楊金英等宮女精心餵養,可是該龜因被染色而體弱,最終還是死了。驚恐的楊金英等宮女向王寧嬪求救,最後王寧嬪建議趁早上曹端妃去御膳房監煮甘露時,支開宮裡的守護宮女勒死皇帝,趁皇帝暴死,朝廷大亂而逃過問責。
因嘉靖帝妃嬪頗多,有的女子長久得不到皇帝注意,或得幸後又失寵,深宮之中多有怨婦,「深閨燕閒,不過銜昭陽日影之怨」,說成是獨處深宮妃嬪宮女們因過於寂寞無聊導致仇恨的結果。
此事可能涉及「大禮議」等一系列政治事件,乃反對派大臣們企圖利用妃嬪宮女除去皇帝。
事件經過
[編輯]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1542年11月27日),以楊金英為首的十六名宮女趁嘉靖帝熟睡之時,用花繩試圖勒斃他。宮女們在慌亂之際將麻繩打成死結,誤使繩圈無法收緊,結果只令嘉靖帝昏迷而未有斃命。此時方皇后趕到,將宮女們制服,涉案的曹端妃和王寧嬪也被逮捕。嘉靖帝雖沒被勒死,由於休克,經過御醫許紳搶救後昏迷很長時間才醒來。
刑部主事張合保留有刑部審訊口供的記錄在《宙載》,即:
司禮監張佐題為謀害事:大明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奉懿旨:「好生打著問!」得楊金英,系常在、答應,供說:「本月十九日,有王、曹侍長在東稍間點燈時分,商說:『咱們下了手罷,強如死在手裡。』楊翠英、蘇川藥、楊玉香、邢翠蓮在旁聽說,是楊玉香就往東稍間去,將細料儀仗花繩解下,總搓一條。至二十二日卯時分,將繩遞與蘇川藥,蘇川藥又遞與楊翠英拴套兒,一齊下手。姚叔皋掐著脖子。楊翠英說:『掐著脖子,不要放鬆!』邢翠蓮將黃綾抹布遞與姚叔皋,蒙在面上。邢翠蓮按著胸前,楊玉香按著身上,蘇川藥拿著左手,關梅秀拿著右手,劉妙蓮、陳菊花按著兩腿,姚叔皋、關梅秀扯繩套兒。張金蓮見事不好,去請娘娘來。姚叔皋打了娘娘一拳。王秀蘭打聽陳菊花吹燈。後宮總牌陳芙蓉說:『張金蓮叫陳芙蓉來點著燈。徐秋花、鄧金香、張春景、黃玉蓮把燈打滅了。』陳芙蓉就跑出叫後宮管事牌子來,將各犯拿了。」
史料中發生地點
[編輯]- 端妃宮:《明史·孝烈方皇后傳》:「二十一年,宮婢楊金英等謀弒逆,帝賴后救得免,乃進后父泰和伯銳爵為侯。初,曹妃有色,帝愛之,冊為端妃。是夕,帝宿端妃宮。金英等伺帝熟寢,以組縊帝項,誤為死結,得不絕……」
- 西苑:嘉靖朝刑部尚書鄭曉《今言》:「七十二 孝烈皇后將葬,上念西苑之變,孝烈有大功,欲葬於孝潔皇后之左,巳而中止。上新作壽陵,至是定名永陵,令先葬后。上曰:孝陵、長陵先葬 孝慈、仁孝也。」「二百一 許紳,南京人,質實謹厚,不喜交遊,大抵有恆人也。以醫術仕至工部尚書掌太醫院事。嘉靖西苑宮人之變,聖躬甚危,得紳藥始蘇。余嘗造問:『聖躬安否?』紳曰:『此變禍不測,論官守非余輩事。切念受聖主深恩,當以死報,只得用桃仁、紅花、大黃諸下血藥。藥進,余自分不効必自盡,賴天之靈,辰時進藥,未時上忽作聲,起去紫血數升,申時遂能言,又三四劑,平氣和血,聖躬遂安。天地廟社之靈也。』以故加紳宮保。後數月,紳病,余視之曰:『余必不復起,曩西苑用藥驚憂所致。至今神魂不寧,百藥不効,余即死,主上萬壽。死無憾!』竟以此病卒,上憐之恤典甚厚。」《明史·方伎傳》中許紳傳,所寫內容與《今言》同,但刻意省略了「西苑宮人之變」。
- 《鈐山堂集卷第十五》等表明嘉靖廿一年三月以前,嚴嵩等勛輔五臣就已經在西苑無逸殿等值廬當差,亦可證明朱厚熜當時居住在西苑仁壽宮,而非乾清宮。
事後
[編輯]《明世宗實錄》言:「金英與蘇川藥、楊玉香、邢翠蓮、姚叔皋、楊翠英、關梅秀、劉妙蓮、陳菊花、王秀蘭親行弒逆,寧嬪王氏首謀,端妃曹氏時雖不與然始亦有謀,張金蓮事露方告,徐秋花、鄧金香、張春景、黃玉蓮皆同謀者」。明世宗詔:「不分首從,悉磔之於市,仍銼屍梟示,並收斬其族屬十人,給付功臣家為奴二十人,財產籍入,諸以異姓收系者審辨出之。」[1]行刑之時,大霧瀰漫,晝夜不解三四日。當時人說有冤屈,指曹妃諸人。[2]
對於方皇后代嘉靖帝傳詔殺害曹端妃,嘉靖二十六年大內失火,大火危及方皇后的安全,眾人請求速去救援,嘉靖帝默不作聲。[3]
據《明實錄》載,自嘉靖二十九年開始至四十五年朱厚熜死去,除嘉靖四十一年外,每年均有一至三名未封妃、未封宮嬪或未封宮御死亡,然後追封為某妃或某嬪,治喪如某例。在十七年的時間內,死亡「未封妃」、「未封宮嬪」,「未封宮御」達三十一人之多, 在史籍中是極為少見的。從朱厚熜一生看,他在明朝各皇帝中是妃嬪最多的一個。僅據明朝編纂的《太常續 考》和《宛署雜記》所載陵墓數計算即有六十三人。其中包括後四人,妃三十三人,嬪二十六人。有五十三人葬於金山,其餘葬天壽山。這麼多的陵墓,每年還要由大興、宛平兩縣按時祀祭。每年有五祭有四祭,所用銀兩亦由兩縣百姓負擔。由此可見,皇帝之攫取於人民,不僅在生前,而且繼之於死後。[4]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明實錄·世宗肅皇帝實錄》
- ^ 《萬曆野獲編》卷18
- ^ 明朝壬寅宮變的兩種版本
- ^ 「壬寅宮變」的地點、起因和事後
來源
[編輯]- 《明史·世宗本紀》:「二十一年……冬十月丁酉,宮人謀逆伏誅,磔端妃曹氏、寧嬪王氏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