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史前时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为香港历史系列之一
开埠初期
(1842年至1898年)
20世纪初历史
(1898年至1941年)

其他香港系列

文化 - 经济
地理 - 政治 - 教育
香港主题

香港史前时期的考古研究指出,香港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至39,000至3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脊椎动物的活动更可以追溯至侏罗纪时期[1]

旧石器时代

[编辑]

考古学家在西贡区企岭下海黄地峒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制造场遗址,以及6,000多件文物。[2]经年代测定,显示该遗址在距今35000年至39000年前便已出现。这个遗址最先于2003年由一名商人首先发现,他在黄地峒海滩检拾了一些石头回家,发现它们有明显人为加工的痕迹。[3]经专家鉴证,证实它们是史前人类的石器,遂于2004年11月到12月展开考古挖掘。[4]据估计,企岭下海当时应该为一个河谷,当时居民则居住于赤门大鹏湾一带,但至今仍未有进一步发现。[5][6]

分流石圆环石器时代晚期的遗迹之一

黄地峒石器制造场遗址内,石器之多为中国各地同类遗址中属少见。而石器种类则与东南亚发现的相似,引证智人非洲经东南亚迁徙至中原(北方)地方,而非经中亚入来,黄地峒正处于迁徙路线之上。同时亦印证DNA地图中所指,中国人之基因来自珠三角一带[7]而制造场估计一直使用至新石器时代中期。

在该个旧石器时代遗址被发现前,学界普遍认为香港的历史只能追溯至前4千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18,000到17,000年前,受寒冷气候影响,香港一带的海平面比现时低120至130米,整个香港及大鹏湾均为陆地。但随着气候转变,海平面不断上升,淹没了原有的广阔平原,造就出现今的地貌与生态,在香港一带居住的人类逐渐适应这种巨大变化。[8]

新石器时代

[编辑]

香港现时仍现存有不少公元前4千年前2千年新石器时代遗址。1931年,第一位踏足赤鱲角的考古学家施戈斐侣在该岛发现了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生活工具──[9]这次新石器时代的发掘表明本地文化与中国北方包括龙山文化石器时代文化是有分别的。1950年代香港大学考古队在大屿山、赤鱲角和南丫岛已发掘出陶器、石制和青铜的捕鱼工具和兵器,风格与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大湾文化相似。当时香港一带属于百越部族的居住地之一。

1980年代末,香港各地已有约100个考古遗址[10],当中大多与新石器时代有关。1990年代起,随着香港进行大量基建工程,工程展开前有不少考古发现。1997年6月至11月,马湾东湾仔北发现有二十座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墓葬,其中15个有人骨遗骸,当中7个遗骸完整。经研究得知,遗骸属亚洲蒙古人种,并有热带地区人种特征。1999年2002年期间,蚝涌扫管笏西贡沙下[11]均发现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遗物与遗迹。[8]

龙鼓洲在香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公元前4000-1500[12])已经有人类活动,属于大湾文化的遗址之一。虽然面积只有0.38平方公里,但发现石器彩陶夹砂陶白陶。研究者认为,其岛屿上仅在八月、九月有溪涧提供食水,其他月份要从岛外自带食水,因而推断铜鼓洲是季节性聚居地。[13]

青铜器时代

[编辑]

元朗区西部白泥村陈家园遗址于1997年5月被发现,该遗址原为一块菜地,以该土地为陈姓的菜园而得名,于1999年展开发掘工作,遗址面积广大,南北长320米,东西宽60米,包含两个文化层。上文化层出土的遗址有工棚柱洞4个、灶址9庭、1座长方形沙丘浅坑墓及3座窑址,墓址内人骨已全朽,有随葬陶器5件及石1件,相信是距今约3,500多年,相当于中原地区商代广东青铜器时代的早期文化遗存。下文化层出土的主要是陶器及石器,完整的陶器及石器多达200多件。相信距今约4,000多年,约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代[14]

长洲石刻青铜时代的遗迹之一

前2千年前1千年,香港一带初期受东南沿海的原始文化影响,后期中原商代青铜文化传入。至前1千年前,香港一带属于古越文化的地盘,笼罩于战争气氛中。此时期香港沿海地区出现不少水晶饰物的制作工场,交换珠江三角洲腹地生产的硬陶[15]现时八处石刻已在东龙洲[16]滘西洲蒲台岛黄竹坑长洲、大屿山的石壁香港岛大浪湾西贡龙虾湾被发现。这些面向大海的石刻被认为与生活在相当于商朝香港先民祭祀天气和祈求风平浪静有关。[17][18]及后于2018年10月在黑角头也发现石刻。[19]

虽然香港一带在青铜时代并未有广泛使用青铜器,但也发掘出以青铜制造的箭镞鱼钩空銎斧赤鱲角过路湾、大屿山东湾沙螺湾,以及南丫岛大湾沙埔村,均发掘出铸造青铜器的[8]

周夷王八年(前887年),春秋时期楚国国王为促进岭南地区的百越居民与岭北居民的文化交流,在广州设置了“楚庭”,使香港一带与中原(岭北)地区有更深入的接触,惟至战国时期结束之前,中原(岭北)各政权并没有对岭南及香港一带有实际的控制。另一方面,1930年代有考古发现,显示与前6世纪至前3世纪战国时代时香港邻近广东地区的文化有关联。[20]

至秦朝征服岭南地区的时间,岭南地区被认为处于青铜时代初期;所以人口合理地稀少。在秦朝征服岭南地区的时间,岭南总人口被估计为最多十万。[21]

相关古迹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港现“侏罗纪公园”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东方日报》 2015年4月1日
  2. ^ 蔡兆浚. 西貢地名初探. 香港地方志. 2022-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0) (中文(繁体)). 
  3. ^ 港现旧石器制造场 岭南或为我发源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人民网,2006年2月17日
  4. ^ 二零零五至零六年度申请香港特区政府资助考古调查计划书及预算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9-28.,香港考古学会,2005年7月
  5. ^ 香港西贡黄地峒遗址2005年度第一次正式发掘简报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9-28.,香港考古学会,2006年
  6. ^ 香港考古学会简介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3-11.,香港考古学会
  7. ^ 浅谈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关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8. ^ 8.0 8.1 8.2 考古发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年报2005》,香港政府新闻处
  9. ^ 林锦源在1999年10月的学术演讲-《赤鱲角考古发展史》
  10. ^ 《香港文物》,古物古迹办事处,1992年版,18页及19页
  11. ^ 古物古蹟辦事處網上展覽:西貢沙下考古發現. [2017-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 香港新石器文化.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3. ^ 邓聪、黄韵璋:《大湾文化试论》,载邓聪:《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古文化研究:庆祝郑德坤教授从事学术活动六十周年论文集》,397页。
  14. ^ 元朗簡史:元朗廈村白泥村陳家園考古遺址. 优质教育基金研究计划. [2009-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0) (中文(香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5. ^ 邓聪,考古与香港寻根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亚生活月刊,第32卷第6期,2005年
  16. ^ 香港考古學會:香港特區政府資助2015至2016年度東龍洲考古調查報告 (PDF). [2017-04-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4-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7. ^ 香港法定古蹟:西貢龍蝦灣石刻. [2006-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 ^ 民政事務總署:香港自遊樂在18區. [2006-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 ^ 古物古蹟辦事處網 文物地點 黑角頭石刻. [202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6). 纹饰刻在天然露头一处颇平坦的风化石面上,呈几何及曲线图案,与本港青铜器时代器物,以及其他八处石刻十分相似。当中尤以黑角头、大浪湾及东龙洲三处石刻的位置和纹饰最相近,风格上或可成一小组。透过研究黑角头石刻与其他石刻在风格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或可揭示本港早期沿海地区族群兴旺的盛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 ^ 香港海防博物館:香港古代戰爭與武器. [2006-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3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1. ^ 付祥喜; 陈淑婷. 《淮南子·人间训》 所述秦征岭南史实考辨.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月, 第16卷 (第4期): 84至91页. 

书籍

[编辑]
  • 萧国健,《香港古代史》,台湾商务,ISBN 9622318606
  • 萧国健,《宝安历史研究论集》,显朝书室
  • 萧国健、林天蔚,《香港前代史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岫庐文库

连接

[编辑]
75. 考古与香港寻根(2005) (后半部)
43. 东亚玦饰四题 (2000) - 香港史前玉器作坊, 在玉器制作技术传播上的位置
56. 东亚出土树皮布石拍的考古学考察 (2003) - 香港在树皮布技术传播过程上的位置
59. 香港吐露港丫洲的考古收获(2003) - 结论部分勾勒了新界史前考古的成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