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台灣奇蹟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西門町是首都臺北市最重要的商圈和商業中心,也是國際觀光客必定會前往的旅遊景點

台灣奇蹟,又稱為台灣經濟奇蹟 (英語:Taiwan Economic Miracle),是指台灣從1960年代開始至今,經濟高速成長的現象,台灣經濟的迅猛發展使台灣成為主要的經濟體和已開發地區臺北成為世界着名的國際大都市[1]

台灣經濟奇蹟包括快速的工業化、國民所得急速增加、台灣民主化台灣本土化、科技迅速進步、國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城市化現代化國際化的過程[原創研究?],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而後台灣轉型成為高科技產業區域,台灣的高速經濟成長,成為開發中國家和未開發國家的典範,而台灣經濟奇蹟的成果,總結為「台灣經驗」,台灣經驗在美國、歐洲、亞洲、中國大陸等世界各地快速流行[來源請求][2][3][與來源不符]

經濟

[編輯]
台北市是世界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

臺灣人均GDP

[編輯]

臺灣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已開發地區和自由市場經濟體。實施市場經濟,擁有完全自由開放的投資與消費環境,不論投資、消費或儲蓄等皆能自由選擇,很多大型的國營銀行及企業逐步邁向私有化[有關嗎?]。1960年到2023年的平均年均經濟成長率達到10%以上,而出口導向政策賺取的外匯為工業化提供資金保證。臺灣的外匯存底是世界第4[何時?]。根據臺灣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顯示,臺灣人均國民生產毛額,在1961年是153美元,至2023年已成長至32756美元[4]是世界主要的經濟體和已開發國家[來源請求]

IMF統計2023年台灣人均GDP:(國際匯率)33907.516美元 / (購買力平價) 73344.248美元 [5]

經濟發展

[編輯]

日治時期前期,臺灣在日本經濟上的地位是糧食生產基地,僅有少數的食物儲藏加工業和輕工業[6],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台灣因戰略地位被日本政府重新定位為南進基地,因此在台灣南部的高雄一帶發展軍事工業。中華民國政府遷到臺灣後,起初施行提升農業的經濟政策。自1960年代起,臺灣輕工業發展快速,重工業則居於次要地位。中央政府為了增加出口換取外匯,設立加工出口區來增加外貿收入。

自1970年代起,為擺脫石油危機,中央政府致力推動十大建設,為臺灣石化業與重工業打下良好的基礎,此時恰逢越南戰爭,美國向臺灣訂購大量物資,這些因素都促使臺灣經濟快速起飛。由於經濟發展成功,台灣遂晉身亞洲四小龍行列,亦達到新興工業化國家水平。之後中央政府注意到重工業在經濟中的地位,實行積極的產業政策,在高雄建設大煉鋼廠大造船廠大煉油廠等大型重工業基地,亦有外資,中央政府,加上華僑返臺的科技資本,因而設立電子科技公司,如台積電聯華電子等也取得成功。

1980年代,中央政府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大力鼓勵內外廠商投資積體電路電腦等高科技產業,以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價值高的技術密集型科技產業取代傳統產業,民間中小企業也被電子產業的蓬勃發展所影響。臺灣的個人電腦主板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何時?],中華民國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並於1995年2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依行政院決議,設置南部科學工業園區。之後在2002年由行政院核定成立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為接續「十年經濟建設計劃」,199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提出的國家建設六年計畫,雖只維持了近3年,但也率先開啟了中華民國政府財政赤字之大門。此外,2003年,政府提出了新十大建設,希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與新產業的養成。

由於臺灣的電子業多為原始設計製造商(ODM),除宏碁一度[何時?]曾為世界第二大電腦品牌、捷安特已成為世界知名高級腳踏車品牌外,華碩電腦友訊科技趨勢科技微星科技長榮集團等也有快速發展。

經濟結構

[編輯]
台積電的晶圓廠,科學園區建設是台灣經濟轉型高科技國家的象徵(此圖為南部科學園區的台積電晶圓廠)

根據2023年的統計,台灣是全球第22大經濟體[7],早年特色為中小型企業眾多,今日的經濟結構已經由高科技產業取代原先的勞力密集工業,且農業GDP中的比重從1952年的35%下降到2%。至今形成服務業與高科技產業合計比例過半的形勢,但也面臨傳統產業快速外移(特別是中國大陸磁吸效應」)的問題。

臺灣的電子工業對世界經濟舉足輕重,大多數電腦電子零組件都在台灣生產。國際貿易是台灣的經濟命脈,日本美國長久以來一直是台灣前兩大貿易夥伴,但在2005年後退居二、三名,中國大陸成為台灣進出口貿易第一大對象。2012年對中國大陸及香港出口1186.5億美元(占總額39.3%),進口435.6億美元(占總額16.1%),順差750.9億美元。第二及第三名外貿夥伴則為日本美國,其中日本為臺灣的最大進口國(占總額17.6%)。其他主要貿易國依次還包括新加坡韓國沙烏地阿拉伯馬來西亞德國澳大利亞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等。[8]

另有部分轉向歐洲東南亞市場,台灣還是中國大陸、泰國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的主要投資來源,在中國大陸有5萬多個臺資企業,長期居留中國大陸的臺商及眷屬則有15萬人之多。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台灣外匯存底續創新高 排名世界第四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 ^ 再造篇》六大產業…終極考驗. [2012-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22). 
  3. ^ 行政院六大新興產業主題網. [2012-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27). 
  4. ^ 112年第1季經濟成長率saar為-2.36%,yoy為-2.87%;預測112年成長2.04%.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23-05-26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2) (中文(臺灣)). 
  5. ^ 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April 2023. IMF. 
  6. ^ 《台灣通志—經濟志工業篇》,李汝和主修。1971年,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7. ^ 經濟日報. 英智庫:南韓將躍居全球前十大經濟體 台灣成長被中國拖住 | 國際焦點 | 國際. 經濟日報. [2024-10-11] (中文(臺灣)). 
  8. ^ 中華民國進出口貿易國家(地區)名次表 2012/01 - 2012/1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