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其骧
谭其骧 | |
---|---|
出生 | 1911年2月25日 大清奉天省奉天府 |
逝世 | 1992年8月28日 中国上海 | (81岁)
知名于 | 《中国历史地图集》 |
配偶 | 李永藩 |
学术背景 | |
母校 | 暨南大学 燕京大学 |
学术导师 | 顾颉刚[1] |
学术工作 | |
研究机构 |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
著名学生 | 王仲殊 葛剑雄 周振鹤 |
谭其
生平
[编辑]1911年,谭其骧出生于奉天皇姑屯。谭氏自明中叶从山阴迁至嘉兴,祖父谭日森系光绪年间举人,短暂做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许景澄的秘书,但是好赌,祖辈家财被其挥霍殆尽,晚年曾任嘉兴府学监。父亲谭新润曾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亚铁道学校,1911年回国后任京奉铁路皇姑屯站站长。意外的是第二年父亲突发脑血栓,只能携眷归乡,后来在嘉兴县公署工作。
五岁时,由于家中姐妹八人难以照料被送到姑父母海盐冯家发蒙。回到嘉兴后入读县立第一高小,1923年毕业后考入嘉兴秀州中学。1925年,五卅惨案引起全国学校的反弹,谭其骧为此组织同学退学。退学后他没有继续读中学,而是到上海投考了刚刚初建的上海大学,并加入了校内的共青团。1927年春,学校迁至江湾,谭其骧支持北伐和同学天天到闸北宣传。这年清明到杭州扫墓,因而躲过了四一二政变,等到他回到上海已经面目全非,还被短暂逮捕了。
经历了这些之后谭其骧决定重新报考大学,考上了也是新组建的国立暨南大学中文系,1928年秋,先转至外交系,后转至新成立的历史社会系。主要受到潘光旦还有程仰之的影响,建立了他对史学的兴趣。1930年9月,被推荐进入燕京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师从顾颉刚和邓之诚,并且借住邓之诚家中。同学中结识周一良、邓嗣禹、侯仁之、俞大纲和叶国庆等人。燕大研究院是两年制,谭其骧用了一年时间修满学分并完成了继承潘光旦的中国移民史的论文,由于不能提前毕业便通过在国立北平图书馆的伯父介绍被录用,负责汇编馆藏方志目录。同时辅仁大学有了职缺,受邓之诚推荐,到辅大代课。1932年,从燕大毕业后留校做讲师代课。
1934年2月,顾颉刚创办《禹贡》半月刊,谭其骧也参与筹办。1935年5月,受广州学海书院之聘离开《禹贡》编务。1936年暑假,返回北平休假,因陈济棠动乱,没有再回广州。1937年3月,受潘光旦邀请在清华做助理研究员,结识吴晗和夏鼐。
1940年春,到湄潭县青岩的浙江大学任史地系副教授。1942年,调回遵义本部,升任史地系教授。1946年,复员随浙大回到杭州,并受牟润孙请托在上海暨南大学兼课。
1949年,解放军接管杭州后浙江大学被迫停办历史系。1951年秋,他接到周予同的邀请到上海复旦大学任教,参与土改工作队,积极参与土地改革,随后参与三反和思想改造运动。1955年2月,被借调到北京中国科学院第二历史研究所负责重编改绘《历代舆地图》,与恽逸群共事。1957年,返回复旦任历史系主任,继续地图编绘工作,因此受到保护。他还被选为复旦工会副主席,一直连任到文革开始。1959年7月,复旦建立历史地理研究室,任主任。
1966年5月30日,参加文化大革命,周予同首先成为批判对象,7月30日,谭其骧被揭发“八大罪状”,接受批斗。次年6月,下乡参加劳动。8月,工宣队掌权,下乡参加劳动,11月,被迫参加全封闭的政策学习班,结束后被“一批二用”继续地图编绘工作,也负责接待外宾,如费正清、刘子健和陈省身等人。后成为上海“罗思鼎”写作组成员。
1980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2年至1986年,历史地理研究室成为历史地理研究所,谭其骧出任所长。
成就
[编辑]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从1950年代初开始编撰,直到1980年代初才开始正式出版,是当代中国历史、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此外,谭其骧还主编了《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并有《长水集》、《长水集续编》等历史论文集。
谭其骧在其著作《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提出了版图中国论的概念,他认为现代的中国人不能拿古人心目中的"中国"作为中国的范围。也不能拿今天的中国范围来限定我们历史上的中国范围,而是清朝鼎盛版图的范围为中国历史上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都是中国史上的政权。对于高句丽,当其定都现中国境内时,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但是等到公元427年迁都朝鲜半岛时,就不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了,不管其在朝鲜半岛还是中国东北的领土都不是中国历史上的范围。从而成为大陆历史观的标准之一。
但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是政治任务,受到政治上的左右,上面的指示说得都不明确,但真正等到事情来了,就要强调政治上的问题,上面一旦决定,你就不能改变。譬如说,为了反对“修正主义”,地图上一条界线划在这里,如果有年轻人提出应该画大一点,你如果反对那就是卖国,这是最麻烦的。比如说历史上和越南(安南)之间的界线,方国瑜先生主张画到最南边,谭先生主张画到最北边,方先生手下的年轻人主张画在中间,外交部最后裁定画在中间,这没有办法。政治上的,有些事情不讲道理,上面定了就定了。[2]
谭其骧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不合理,表示:“中国现行的沿袭元明清旧制的一级行政区划极不合理,一是许多省区不符合自然、经济和人文区域,二是多数省区太大。这种区划状况不仅阻碍经济发展,并且也不利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有必要予以改变。也就是说,通盘制定适应中国当前和今后国境治理、经济发展的新的行政区划,应该就在近期内列入国家大事类的议事项目之内。”[3]
“大跃进”时期,在大批树木被砍去炼钢时,谭其骧撰写了论黄河安流的文章,指出黄河决徙病源在于植被遭到破坏,从而导致严重水土流失[4]。
参考文献
[编辑]- 谭其骧 谭其骧日记 广州人民出版社 2013年
- 葛剑雄 谭其骧传
- ^ 1.0 1.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刘东生主编; 吴传钧副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 理学编 地学卷 二.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188–198 [2021-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4).
- ^ 葛剑雄谈谭其骧:为老师立传,也要实事求是
- ^ 葛剑雄. 谭其骧先生的分省建议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 1998, (4).
- ^ 王元化. 人和书. 兰州市天水路308号: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 112–114. ISBN 7-311-02256-8 (中文).
学术机关职务 | ||
---|---|---|
新头衔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所长 1982年-1986年 |
继任: 邹逸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