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馬來西亞印度人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馬來西亞印度人
மலேசிய இந்தியர்கள்(淡米爾語)
Orang India Malaysia(馬來語)
三美威魯國大黨在位最久的黨主席
總人口
2,012,600(2015年)[1]
佔大馬人口7.5% (2016)[2]
分佈地區
馬來西亞 西馬雪蘭莪森美蘭霹靂檳城吉隆坡吉打柔佛
語言
淡米爾語 (主要語言)
馬來語英語(通用於學校和政府機關)
其他印度語言馬拉雅拉姆語泰盧固語孟加拉語旁遮普語印地語信德語 [3]
宗教信仰
主要為印度教
其他:伊斯蘭教基督宗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瑣羅亞斯德教巴哈伊
相關族群
新加坡印度人印度尼西亞印度人仄迪人(土生印度人)、中印混血兒印巫混血兒英語Jawi Peranakan

馬來西亞印度人馬來語Orang India Malaysia坦米爾語மலேசிய இந்தியர்கள்),也稱印裔馬來西亞人,是馬來西亞的本地民族之一。

馬來西亞印度裔大多是在英屬馬來亞時期從印度移居馬來半島,這可能是印度人第一波往東南亞遷徙的時期──阿育王對卡林加的南征和之後沙摩陀羅·笈多對東南亞各地的入侵,勢力遠及爪哇馬來半島──從此開始,有印度人移居於此。如今,本土印度人已成為馬來西亞的第三大族群,人口規模在馬來人馬來西亞華人之後。

馬來西亞印度人約占馬來西亞人口的7%,總人口約200萬。印度裔有大量專業人士,尤其在醫學領域表現卓著,超越其人口比例。根據1984年調查,印度裔醫療專業人員占國家人口的38%。[4]儘管如此,印度裔在馬來西亞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貧窮人口。[5]

歷史

[編輯]

英國殖民時期

[編輯]

馬來西亞印度人大多是1786年至1824年海峽殖民時期,英國征服檳城馬六甲新加坡,逐步引入印度勞工,當中包括商人,警察,園丘工人和殖民士兵。除此之外,還有大部分印度人因熟練英語,移民到英國殖民地工作。

於19世紀和20世紀初,凱加耐工頭為了招募廉價勞工開拓園丘,大量引進印度人。[6]凱加耐工頭制度英語Kangani System於20世紀初廢除後,有些印度人還自費進來馬來亞。這些移民工人主要是坦米爾人(約80%),其次是泰盧固人馬拉亞利人以及來自印度北部的其他族群。[7]移民工人主要是成年男性,家人留在印度和斯里蘭卡

隨著移民流入,獨立前的馬來亞和新加坡的印度人口大幅增加。早在1901年,海峽殖民地馬來聯邦的印度人口約為12萬人。到1931年,馬來亞和新加坡有64萬印度人,當年在雪蘭莪州的印度人數甚至超過馬來人。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印度男女作為印度國民軍的一部分前往緬甸而估計成千上萬人戰亡。結果至1957年,印度人口只增至82萬人。印度移民是國家在獨立之前人口增長的一個主要因素,但隨著英國政府機構和公司撤離,公務員和種植業白領階層也離開,印度人口出現負成長。之後就像馬來西亞華人一樣,除了出生率降低,一部分人為了尋求更好的教育和經濟機會前往新加坡澳洲和英國等國家,導致印度人占馬來西亞人口的比例繼續下降。 目前在馬來西亞的印度人約占馬來西亞總人口的7%(約200萬人),在新加坡約占9%(45萬人)。

當代

[編輯]

從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也有少數印度人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從事各行各業,包括建築工程,餐館,科技,教學和金融。許多印度人在新加坡永久居住,占新加坡人口的近四分之一。非熟練勞動工人主要在印度餐館工作。 來自印度次大陸的外國人也與當地印度人結成配偶。

人口

[編輯]
州屬 人口A
2010[8] 2015[1]B
柔佛 217,058 7.1% 230,700 7.0%
吉打 136,482 7.3% 143,200 7.2%
吉蘭丹 3,849 0.3% 4,800 0.3%
馬六甲 49,037 6.2% 51,400 6.2%
森美蘭 146,214 15.2% 154,000 14.9%
彭亨 63,065 4.4% 66,300 4.3%
霹靂 281,688 12.3% 293,300 12.2%
檳城 153,472 10.4% 166,000 10.6%
玻璃市 2,745 1.2% 3,100 1.3%
沙巴 7,453 0.3% 12,200 0.5%
砂拉越 7,411 0.3% 7,900 0.3%
雪蘭莪 679,130 13.5% 712,000 13.2%
登嘉樓 2,397 0.2% 3,000 0.3%
吉隆坡 156,316 10.3% 163,000 10.1%
納閩 641 0.9% 800 0.9%
布城 869 1.5% 900 1.0%
  • ^Note A 非馬來西亞公民不包括在數據內。
  • ^Note B 人口數量取百位近似值。

民族及語言群

[編輯]

馬來西亞印度人使用馬來語、英語,及其他印度語言,下表為截止2016年,馬來西亞印度人的民族、語言組成。[3]

民族 總人口 比例
坦米爾語 983,215 45.4%
英語 889,914 41%
泰盧固語 148,236 6.8%
馬拉雅拉姆語 113,901 5.3%
旁遮普 25,683 1.2%
印地語 7,000 0.3%

教育

[編輯]
馬來西亞印度裔學生

馬來西亞印度人的經濟狀況不同,財富分配不均衡。雖然許多馬來西亞印度裔屬於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但也有大批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專業人士。在馬來西亞的醫療和法律領域中有許多印度裔,馬來西亞大部分英語教師也由印度裔擔任。傳統上,法律和醫學一直是印度裔的首選職業,儘管越來越多的年輕馬來西亞印度人正在嘗試進入其他領域,如工程,金融和創業。 Ananda Krishnan 和安東尼·弗朗西斯·費南德斯是馬來西亞著名的印度裔富豪。淡米爾小學由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資助,使用坦米爾語作為教學語言,而馬來語英語則為強制性教學科目。

政治

[編輯]

馬來西亞印度國民大會黨(MIC)是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印度政黨,也是國民陣線的主要成員之一。

希望聯盟的成員公正黨(PKR)和民主行動黨(DAP)為多元種族政黨,擁有印度黨員,在2018年馬來西亞大選中,有16名印度人當選下議院議員,創史上最多印度人入選議會的記錄。[9]希盟執政期間,馬來西亞印度社群曾有4名部長和1名副部長。[10][11]

興權會(Hindraf)成立於2007年,旨在解決對馬來西亞印度人的種族歧視,同年在吉隆坡舉行大規模的反政府集會後被禁止,目前是希望聯盟的盟友。[12]

傳媒與表演藝術

[編輯]
馬來西亞的淡米爾古典舞

Astro衛星電視提供幾台淡米爾電視頻道。Astro Vaanavil和馬來西亞國有電視頻道RTM TV2都有淡米爾語的節目播出。印度傳媒在馬來西亞的頻道包含Sun TV、Jaya TV和ChuttiTV。Thanga Thirai為淡米爾電影頻道,馬來西亞印度社區是淡米爾電影業淡米爾電影業(可萊塢)英語Kollywood取景的重要市場。馬來西亞印度人也為馬來西亞主流娛樂業做出了貢獻。印度淡米爾古典舞蹈婆羅多舞是淡米爾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在馬來西亞很受歡迎。Ramli Ibrahim和Mavin Khoo是兩位非印度裔馬來西亞人,他們兩位是世界知名的印度古典舞蹈婆羅多舞表演者。

料理

[編輯]
手抓蕉葉飯

印度文化對馬來西亞料理有深遠影響。對馬來西亞的傳統料理的馬來菜產生了強烈的影響,使咖哩在馬來西亞受到歡迎。印度料理餐館受到來自各種族文化和宗教背景的馬來西亞人好評。印度餐館已經成為馬來西亞人生活中的重要一環,也是觀看電視足球賽現場轉播的首選場所。

其中嘛嘛檔為印裔淡米爾裔穆斯林所經營的餐館。印度煎餅扁擔飯英語Nasi kandar美極炒麵英語Maggi Goreng鮮魚印式沙拉英語Pasembur是馬來西亞獨有的印度料理。扁擔飯英語Nasi kandar淡米爾裔穆斯林餐館的獨特料理,其做法不外傳。由於馬來西亞印度人大多為來自南印度坦米爾人,馬來西亞的印度菜主要為南印度料理,而不像英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印度菜傾向於北印度料理。然而一些北印度料理的菜餚如印度烤雞在馬來西亞的印度餐館也很常見。在馬來西亞印度坦米爾裔家庭 ,阿榜糕為最常食用的早餐菜餚。印度餐館販售的羊肉(山羊肉)手抓蕉葉飯是非常受歡迎的,以羊肉作為主菜,並佐以各種(咖哩濃汁)醬料和蔬菜。

宗教

[編輯]
馬來西亞印度裔宗教信仰[13]
宗教 百分比
印度教
50.18%
基督宗教
5.99%
伊斯蘭教
36.03%
佛教
1.70%
其他宗教
1.92%
無宗教
0.05%

檳州穆斯林聯盟主席拿督納茲慕丁在致詞時指出,印裔穆斯林自1994年起便可申請成為土著,但近年來,許多申請卻遭遇障礙。據統計,全國現有約110萬名印裔穆斯林。[14]

主要由坦米爾人組成的馬來西亞印度裔社群主要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和佛教在公元前二世紀從印度次大陸傳播到馬來半島,出現了受印度文化影響的王國古吉打三佛齊朱羅王朝。早期的印度人通過婚姻和馬來世界的馬來人結合。後來印度教勢力衰弱消失,逐漸被伊斯蘭教所取代。印度教為最多坦米爾人信仰的宗教,由印度斯里蘭卡移居馬來西亞的坦米爾人大部分信仰印度教。錫克教主要由旁遮普人所信仰。基督宗教由少數坦米爾人信仰。在馬來西亞,絕大多數印度裔基督徒屬於天主教聖公會衛理會路德會福音派。馬來人與坦米爾人的貿易早於伊斯蘭教創立時期(公元570-632年),或伊斯蘭教創立時期。印度尼西亞人和馬來人最初通過古吉拉特商人接觸到伊斯蘭教,並由藉由阿拉伯商人進一步發展。印度裔穆斯林社群大多數融入同樣信仰伊斯蘭教的馬來人社群中。印裔穆斯林和馬來人社群之間的同化和通婚比率相當高。在馬來西亞,坦米爾穆斯林經常被稱為「嘛嘛(馬來語:Mamak)」,而馬拉雅拉姆穆斯林被稱為「卡卡」或「馬拉巴爾人」。

節慶

[編輯]
黑風洞的大寶森節慶祝活動

馬來西亞最大的印度節日之一是大寶森節,時間為淡米爾曆的「泰月」(第十個月)滿月時舉行,時間在公曆的一月或二月。在喬治市怡保吉隆坡的印度寺廟中以盛大的活動慶祝三天。排燈節,俗稱「光明節」,是印度裔社群所慶祝的另一個重要的印度教節日。馬來西亞印度基督徒慶祝基督宗教節日包含複活節聖誕節諸聖節(主要由公教基督徒慶祝)。印度穆斯林則會過齋戒月開齋節古爾邦節

對馬來西亞文化的影響

[編輯]

現代馬來西亞文化以及傳統的馬來文化都可以看到印度文化的影響力。 印度文化的傳播通過以下例子來證明:

海外移民

[編輯]

在澳洲的海外領土聖誕島有來自馬來西亞的印度裔移民社群,他們通常歸類為印度裔澳洲人英語Indian Australians,並和同樣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馬來人及歐裔澳洲人聚居在一起。[15][16][17]

著名人士

[編輯]

未來挑戰

[編輯]

雖然馬來西亞印度人的平均收入超過馬來西亞人的平均收入,但仍有大部分貧困人口,其中40%的印度裔據稱仍然處於所得最低層。[18]儘管其貧困人口有所需求,也不得享有為土著保留的特權和扶佐計劃。印度社會所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由於伊斯蘭教日益提升,印度人和馬來人之間發生的宗教衝突,例如2001年的甘榜棉蘭騷亂,[19]以及2007年興權會對種族歧視和寺廟拆除的集體抗議活動。[20][21]這些因素一部分導致許多高技能的馬來西亞印度人移居海外,2017年的調查發現42%完成中學或大學教育的印度裔想要移民。[22]

延伸閱讀

[編輯]
  • "Tragic Orphans: Indians in Malaysia" by Carl Vadivella Belle, Publisher: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ISBN 978-981-4519-03-8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Population by States and Ethnic Group.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and Multimedia, Malaysia.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12 February 2016). 
  2. ^ Current Population Estimates, Malaysia, 2014 - 2016.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Malaysia. (原始內容存檔於12 August 2016). 
  3. ^ 3.0 3.1 Joshua Project. People Groups. joshuaproject.net. [2017-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1). 
  4. ^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Managing Ethnic Tensions in Malaysia (PDF). profile.nus.edu.sg. [2018-12-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09). 
  5. ^ Forgotten Community - Many of Malaysia's poor are Indians. www.indianmalaysian.com. [2018-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6). 
  6. ^ 當今大馬. 漂流與抵達之痛:南印度移工遷徙大馬的歷史.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6-10-13 [2018-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中文(繁體)). 
  7. ^ Malaysian Indians. Wikipedia. 2018-12-25 [2018-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2) (英語). 
  8. ^ 2010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of Malaysia (PDF).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Malaysia: 11, 62–8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5 February 2013). 
  9. ^ Malaysia Gets 16 Indian-Origin Members of Parliament. Little India: Overseas Indian, NRI, Asian Indian, Indian American. 2018-05-15 [2018-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6) (美國英語). 
  10. ^ 新内阁29部长.将委3上议员任部长. 星洲網 Sin Chew Daily. 2018-07-02 [2018-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8) (中文(簡體)). 
  11. ^ 12華裔人民代議士受委為正副部長. 東方網. [2018-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中文). 
  12. ^ Malaysian Indians have dropped MIC, opt for multiracial parties. www.nst.com.my. [2018-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4). 
  13. ^ 2010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of Malaysia (PDF).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Malaysia. [17 June 20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2 May 2014) (馬來語及英語).  p. 97
  14. ^ 印裔穆斯林申请土著身份议题 安华:将指示赛夫丁研究 | 国内. 東方網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2024-12-06 [2024-12-06] (中文(簡體)). 
  15. ^ 存档副本. [2017-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3). 
  16. ^ Simone Dennis. Christmas Island: An Anthropological Study. Cambria Press. 2008: 91– [2017-08-12]. ISBN 9781604975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31). 
  17. ^ Jupp, James. The Australian People: An Encyclopedia of the Nation, Its People and Their Origi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25. ISBN 9780521807890. 
  18. ^ May 2015, Published 3 years ago on 15. 40pc of Malaysian Indians still at bottom rung of the income ladder. www.malaymail.com. [2018-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9) (英語). 
  19. ^ Ethnic strife shakes Malaysia. 2001-03-18 [2018-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6) (英國英語). 
  20. ^ Malaysian Indians: a disadvantaged community. The Hindu. 2007-12-07 [2018-12-25]. ISSN 0971-751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6) (英語). 
  21. ^ Indian protest rocks Malaysia ahead of polls. Reuters. 2007-11-25 [2018-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9) (英語). 
  22. ^ Malaysia 'must address issue of brain drain'. CIPD Asia. [2018-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