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河上公章句
道教 |
---|
道教主題 |
《老子河上公章句》又稱《老子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經》的注釋,託名戰國時神人河上丈人所撰,實際成書年代學者未有定論,有兩漢之際、東漢、東晉、南齊等多種說法,意見紛紜,亦有學者提出分階段成書說。《河上公章句》秉持無為治國、清靜養生的觀點,主張清虛無為的自然之道,常以治國與治身並舉,養生方術有行氣、固精、養神三項。南朝及隋唐時,《河上公章句》地位崇高,是道藏太玄部的核心經典,為道士必須傳授和誦習的經文,後世廣為流傳,版本眾多,善本有敦煌手抄殘本、日本慶長頃活字本、宋代建安虞氏刊本、宋代劉氏麻沙本及《正統道藏》本。
年代與作者
[編輯]道教傳說,《河上公章句》為戰國時道家神人河上丈人(又稱河上公)所撰,西漢時,河上公授書予漢文帝[1]:1、4。現代學者認為此書出於偽託,而其實際成書年代未有定論。吳相武認為《河上公章句》成書於兩漢之際[2]:237,陳金梁認為成書於東漢[3]:114,王卡推斷成書於東漢中後期[1]:3,王明指出為後漢桓、靈時所作[4]:297,武內義雄和內藤幹治認為是東晉葛洪或葛洪族人所作,而島邦男推測作者是南齊隱士仇岳[2]:212。也有學者認為《河上公章句》是分階段形成的,楠山春樹和小林正美都認為,原本《河上公注》或《河上丈人注》成書於東漢末年[5]:254、257,專講述道家的治國論與養生說,後來附加上道教的養生說與體內神思想,成為後世通行的《河上公章句》[5]:241、250;至於改寫者,小林正美推測是劉宋時天師道「三洞派」道士,而楠山春樹則推斷是六朝末茅山派道士[5]:246、256。
內容與思想
[編輯]《河上公章句》以無為治國、清靜養生的觀點解釋《道德經》,認為天道與人事相通,治國與治身之道相同,兩者都本於清虛無為的自然之道[1]:8。作者相信天人相通,常以治國與治身並舉,「聖人治國與治身同也」。天道自然無為,治國的目的在於安定人民,使國家太平長久,要點在愛惜民財,不要奢侈淫佚,黷武濫刑。治身的目的在於身心清靜安寧,達到長生長壽,要旨在於愛氣養神,除情去欲,不要勞煩與放縱。二者共同之處在於皆效法自然,「無為養神,無事安民」[1]:11。書中解釋天地萬物生成過程,用漢代流行的元氣自然論[1]:9。
《河上公章句》兼論治國與治身之道,重點卻在治身養生[1]:11,治身的目的是長生久壽[4]:304、307,養生方術有行氣、固精、養神三項。關於行氣術,作者認為人稟天地之「和氣」而生,和氣散則死亡,故善養生者必須保養和氣,保存方法在於調節口鼻呼吸,使呼吸輕柔緩慢[1]:14、12;若呼吸急疾,則會傷害精神[4]:308。關於房中術,《河上公注》稱精液為「精氣」,保養精氣的方法,是在性交時減少射精,勿使精氣洩漏,以致還精補腦。關於保養精神之道,《河上公注》所謂的精神,也指駐守人體五臟中的神靈[1]:13-14。神靈統治體內,有如君主統治國家[5]:244。人的精神容易受外界的聲色財物誘惑,產生嗜欲貪念,使精神操勞,離形而去,以致有生命危險[1]:13。欲長生者不只要節制情欲,必須恬靜寡欲[4]:313、311,除情去欲,保持五臟安虛,精神安靜,形神不離[1]:13。
地位
[編輯]《河上公章句》上承漢代黃老道家之學,下啟魏晉神仙道教,廣泛傳布,影響甚大[1]:14、3、6。漢末張魯撰寫《老子想爾注》,間中沿用《河上公注》的意思[6]:79;南齊顧歡注釋老子,也參照了《河上公注》。南朝時,道士按《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想爾注》的順序逐步傳授和誦讀[5]:237、231,三書構成道藏三洞四輔太玄部的核心經典,成為道士必須傳授修習的經書。唐朝初年,官方學校教授《道德經》,乃用《河上公注》本[1]:6-7,道士王玄辯撰有《老子河上公釋義》十卷。719年,《河上公章句》在官學中被唐玄宗《御注道德經》取代。唐代以後,《河上公注》和王弼注二家,並為《道德經》主要注本,廣為流傳[1]:16、7-8。但《河上公注》也受一些學者如唐代劉知幾、宋代晁公武、清代姚鼐斥責為偽書[3]:89。
版本
[編輯]《河上公章句》古版本有數十種,可分為六大類:一.敦煌文獻有手抄殘本3份:S477、S4681-P2639、S3926;二.日本舊抄本和刻本,如慶長頃活字本等,這系列版本比較接近唐代抄本的原貌,並附有題為葛洪所撰的序文,為其他中國版本所無;三.宋刻本,包括宋建安虞氏刊本,及宋劉氏麻沙本;四.纂圖互助本,此本刻印拙劣,搜羅煩雜;五.道藏本,比較接近唐抄本,版本價值較高;六.明清刻本,如明刊《中都四子集》本、清《四庫全書》本,版本價值不大。[1]:14-16
參考文獻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王卡. 〈前言〉.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 北京: 中華書局. 1993: 1–17. ISBN 9787101010800 (中文(繁體)).
- ^ 2.0 2.1 吳相武. 〈關於《河上公注》成書年代〉. 《道家文化研究》. 1999, 15: 209–246 (中文(簡體)).
- ^ 3.0 3.1 Alan K. L. Chan(陳金梁). Two Visions of the Way: A Study of the Wang Pi and the Ho-shang Kung Commentaries on the Lao-tzu.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1. ISBN 9780791404560 (英語).
- ^ 4.0 4.1 4.2 4.3 王明. 〈《老子河上公章句》考〉. 《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4: 293–323. ISBN 7500407769 (中文(簡體)).
- ^ 5.0 5.1 5.2 5.3 5.4 小林正美. 《六朝道教史研究》. 李慶譯.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ISBN 9787220050831 (中文(簡體)).
- ^ 饒宗頤. 《老子想爾注校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ISBN 9789888366330 (中文(繁體)).
延伸閱讀
[編輯]- 鄭燦山. 〈《河上公注》成書時代及其思想史、道教史之意義〉 (PDF). 《漢學研究》. 2000, 18 (2): 85–112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4-28) (中文(繁體)).
- 林明照. 〈《老子河上公章句》治身與治國關係之思辯模式析論〉 (PDF).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2014, 32: 129–169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2-02) (中文(繁體)).
- 凌超煌. 〈從避諱現象考訂河上公老子注成書年限〉 (PDF). 《清華中國學報》. 2014, 11: 159–212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0-27)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