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入正理論
外觀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專題 |
《因明入正理論》,作者是陳那的學生商羯羅主,佛教因明學的重要著作,是一部較為全面的思考方法教材。
名稱釋義
[編輯]梵本原名《入正理論》,「因明」二字是玄奘漢譯時加上去的,以說明此書是屬於因明學的作品。「正理」是指正確的道理,相當於現代的邏輯學論證。「入」有兩個意思,一方面是指了解正理這門學問的方法,另一方面則是用以理解陳那《因明正理門論》的入門讀物。
作者
[編輯]玄奘譯出此書時,題作商羯羅主菩薩造。相傳他是陳那的學生,生平不詳,只有此書傳世。
藏譯本認為此書是陳那所寫,這是西藏學者一開始誤以為此書是陳那所作的《理門論》,所以將它的作者歸於陳那。
版本
[編輯]本書共有梵、藏、漢三種版本。
漢譯本是由玄奘在貞觀二十一年(西元 647年)在長安譯出,簡稱為《入論》,因為它的長度短於《因明正理門論》,所以也被稱為《小論》。
在宋代,此書也譯為藏文。在元代初年,西藏學者找到另一個梵文本,所以又重新翻譯了一次。
此書的梵文本,原本認為已經散失了,但是在十一世紀時,耆那教徒師子賢為此書作了註,在十二世紀時,脇天、吉祥月又分別為它做了註解,所以此書的梵文本一直流傳在耆那教中。在二十世紀初期,俄國學者米洛諾夫在耆那教文獻中發現此書,為它作了介紹,學界才重新發現了梵文本的存在。
這兩個梵本的內容,跟漢譯本、藏譯本皆有所出入,對於那個版本才是定本,學界意見分歧。日本學者宇井伯壽曾經對照梵文與漢譯本,作出校訂,並譯成日文,附在他的著作《佛教論理學》後面。
註疏
[編輯]玄奘在譯場中一邊翻譯一邊講授此書,他的弟子很多人為它作了註解,其中文軌的比較受人重視,因為他住在莊嚴寺,所以被稱為《莊嚴疏》。比較晚出的是玄奘另一位弟子窺基所作的《因明入正理論疏》,因為它的詳細,份量較大,所以又被稱為《因明大疏》。
詳解三十三種因過
[編輯]- 佛家因明的理性思考再探 蔡禮德 Hetu-Vidyā Of Rational Thinking(II), Choy L.T.(200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因明的辨義理(Meaning & Argument Analysis)方法,具有語理分析(Linguistic - conceptual Analysis)及謬誤剖析(Fallacy Analysis)的元素。
量與非量
[編輯]- 佛家因明的理性思考三探 蔡禮德 Hetu-Vidyā Of Rational Thinking(III), Choy L.T.(20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現量」及「比量」意謂真
- 「似現量」及「似比量」意謂非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