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螺級布雷巡洋艦
概況 | |
---|---|
名稱 | 鸚鵡螺級 |
建造者 | 不萊梅威悉船廠 |
使用者 | 德意志帝國海軍 |
前級 | 鵜鶘號 |
次級 | 麗蠅級 |
建造期 | 1905-1908年 |
服役期 | 1907-1919年 |
完成數 | 2 |
報廢數 | 2 |
技術數據 | |
船型 | 布雷巡洋艦[1](小巡洋艦) |
排水量 | 2345噸 |
船長 | 98.20米 |
型寬 | 11.20米 |
吃水 | 4.42米 |
動力輸出 | 6600匹指示馬力 |
動力來源 | 雙軸,兩台三脹蒸汽機 |
船速 | 20節 |
續航力 | 3530海里以9節 |
乘員 | 11名軍官、197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鸚鵡螺級布雷巡洋艦(德語:Nautilus-Klasse)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20世紀初建造的兩艘布雷巡洋艦的船級,其中首艦鸚鵡螺號於1905年動工、1907年交付,信天翁號於1907年開建、1908年完工。兩者均由不萊梅的威悉船廠承建,但設計略有不同。鸚鵡螺號有一個飛剪式艦艏,而信天翁號的艦艏樣式則與同時代的德國小巡洋艦類似。兩艘同級艦配備有八門88毫米炮,可容納186至288枚水雷。
兩艘艦在入役後都曾投入公海艦隊運用,但每次只有一艘,通常是輪替在艦隊內從事改裝或水雷戰訓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這些艦隻佈下了幾個雷區,既是為了保護德國沿岸,也是為了干擾英國海軍的行動。1915年,信天翁號被轉移至波羅的海與俄國波羅的海艦隊作戰,最終在7月的奧蘭群島海戰中遭到俄國巡洋艦的伏擊並被迫擱灘。鸚鵡螺號則參加了1917年的阿爾比恩行動,並於1918年重新武裝以支持兩棲作戰,但從未以此角色參與任何行動。1918年戰爭結束後,信天翁號被送回德國,兩艦都於1919年正式從海軍名錄中除籍。信天翁號在1915年的損壞中一直沒有得到修復,因此立即報廢出售,而鸚鵡螺號號卻以廢船身份一直留存至1928年才拆解。
設計
[編輯]整體特徵
[編輯]鸚鵡螺級兩艘艦的外形尺寸略有不同。鸚鵡螺號全長98.2米,舷寬11.2米,平均吃水深度為4.42米。信天翁號稍大,全長100.9米,舷寬11.5米,有4.40米的吃水深度。鸚鵡螺號的標準排水量為1975噸、滿載時排水量可達2345噸,而信天翁號的設計排水量則為2208噸、滿載時排水量達2506噸。1909至1910年間,鸚鵡螺號曾在基爾的帝國船廠接受現代化改造。它的艉部懸垂被延長了2.7米,使艦隻總長度達到100.9米,同時其艦艛甲板也被進一步延伸至艦艉。[2][3]
船體採用橫向和縱向鋼框架構造,設有九個水密艙室和一個占龍骨長度比重為60%的雙層船底。兩艦都配備了帶有頂部觀察哨的兩根桅杆。鸚鵡螺號和信天翁號的艦艏有所不同;前者採用的是飛剪式,而後者採用的是與同時代德國小巡洋艦類似的撞角式艦艏。信天翁號還有一個更高的艏樓,一直延伸到主桅杆的底部,而鸚鵡螺號則建有一個艦艛甲板,從前桅的後部開始延伸。[2][1]
轉向由單舵控制。這些艦隻的操作性能良好,轉彎半徑小,但它們受到上風舵的影響,在航行過程中容易漂移。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為10名軍官和191名水兵,後來又增加到11名軍官和197名水兵。它們還配備有一些小型艦載艇,其中包括兩艘哨艇、一艘機動艇、兩艘高低桅帆船和一艘小舢板。這些艦載艇是通過一台安裝在主桅杆上的大吊杆進行升降。[2]
推進裝置
[編輯]鸚鵡螺級艦隻的推進裝置由兩台三缸三脹式蒸汽機組成,各負責驅動一副直徑為3.20米的四葉螺旋槳。發動機的蒸汽由四台燃煤船用式鍋爐提供,這些鍋爐被分成四個獨立的鍋爐艙;它們被匯入兩座間隔緊密的煙囪。電力則由兩台渦輪發電機提供,可在110伏電壓下產生90千瓦電。[2]
艦隻發動機的額定功率為6,600匹指示馬力(4,900千瓦特),最高航速20節(37公里每小時);但兩艘同級艦在速度試驗中都略微超過了這些數字,其中鸚鵡螺號達到20.8節(38.5公里每小時),信天翁號達到20.2節(37.4公里每小時)。兩艦的設計載煤量為200噸,但通過利用輔助貯存空間,鸚鵡螺號可貯存多達490噸、信天翁可搭載重達526噸燃煤。由此,這些艦隻可以9節(17公里每小時)的巡航速度連續行駛3,530至3,680海里(6,540至6,820公里)。[2]
武器裝備
[編輯]鸚鵡螺級的主艦炮為八門單座安裝的88毫米35倍徑速射炮。[註 1]其中兩門並排放置在艏樓,四門置於艦舯的艦艛上、每邊舷側各兩門,最後兩門則並排安裝在艦艉。它們合共配備2000發彈藥,最大射程為9100米。鸚鵡螺號最初可攜帶186枚水雷,但後來增加到205枚,而信天翁號的水雷容納能力則達288枚。1918年,鸚鵡螺號重新裝備了兩門76毫米炮、四門20毫米高射炮、二十四挺機炮、兩具火焰噴射器和四台水雷發射器,水雷攜帶量則維持不變。這些新武器裝備旨在使該艦能夠支援兩棲作戰。[2]
同級艦
[編輯]艦名 | 出處[2] | 造船廠[2] | 動工[2] | 下水[2] | 竣工[2] | 結局[2] |
---|---|---|---|---|---|---|
鸚鵡螺號 | 鸚鵡螺 | 不萊梅威悉船廠 | 1905年 | 1906年8月28日 | 1907年3月19日 | 1928年拆解報廢 |
信天翁號 | 信天翁 | 1907年 | 1907年10月23日 | 1908年5月19日 | 1921年拆解報廢 |
服役歷史
[編輯]交付使用後,鸚鵡螺號和信天翁號開始輪流在公海艦隊服役;前者參加了1907年和1908年的年度艦隊演習,繼而被後者取代。[5]鸚鵡螺號於1909-1910年間在基爾的帝國船廠進行了現代化改造,而信天翁號於1910-1911年間也在同一地點接受類似的現代化改造。[2]在信天翁號撤出運用期間,鸚鵡螺號曾暫時重返艦隊。當前者於1911年改裝完成後,後者便被轉移到北海作為水雷學校的訓練船,並於年底退役。[5][1]信天翁號則一直服役至1914年,除了曾與華瑟堡號輪船發生碰撞外,其餘時間大抵平安無事。[6]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兩艘同級艦都被動員起來佈設了一系列雷區,最初是為了保護德國在北海和波羅的海的海岸線。[7]8月,兩艦開始在英國沿岸佈設攻擊性雷區,[8]鸚鵡螺號甚至在10月也進行了類似的嘗試,但由於截獲的無線電顯示有英國海軍在場時,該行動被取消。[9]1915年6月,信天翁號被調往波羅的海東部,並在當地水域佈設攻擊性雷區。[10]最後一次是在7月的奧蘭群島海戰中,一群俄國裝甲巡洋艦攔截了信天翁號及其護航艦。對方嚴重損壞了信天翁號,為了防止沉沒,其艦長被迫將艦隻在中立國瑞典的海岸外擱灘。[11]
鸚鵡螺號於1916年被調往波羅的海,並參加了1917年的阿爾比恩行動,為攻克里加灣提供支持。[12]1918年,該艦為參與兩棲作戰而進行改裝,其88毫米口徑炮被一系列小口徑的武器取代。在芬蘭內戰期間,它被編入一支特遣隊前往支援芬蘭白衛隊,但沒有參與任何作戰。相反,在戰爭的剩餘時間裏,它一直在波羅的海東部巡邏。[13]1918年11月戰爭結束後,鸚鵡螺號根據《凡爾賽條約》的條款遭解除武裝並淪為廢船;它先後被更名為「一號廢船」(Hulk I)和「A號廢船」(Hulk A),最終於1928年拆解。[2]與此同時,信天翁號於1915年7月在一家瑞典打撈公司的協助下重新浮起,並一直被扣押至戰爭結束。它於1919年獲交還德國,同年正式從海軍名錄中除籍並拆解報廢。[2][14]
註釋
[編輯]腳註
引用
- ^ 1.0 1.1 1.2 日本海人社,第38頁.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Gröner,第169頁.
- ^ 日本海人社,第39頁.
- ^ Grießmer,第177頁.
- ^ 5.0 5.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6),第149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1),第211頁.
- ^ Goldrick,第77頁.
- ^ Goldrick,第98頁.
- ^ Woodward,第29頁.
- ^ Staff (2011),第106–107頁.
- ^ Staff (2011),第108–111頁.
- ^ Staff (2008),第141, 144–145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6),第150頁.
- ^ Staff (2011),第126頁.
參考資料
[編輯]-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日本海人社 (編). 《德国巡洋舰史》.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436-6431-9.
- Grießmer, Axel. Die Linienschiffe der Kaiserlichen Marine: 1906–1918; Konstruktionen zwischen Rüstungskonkurrenz und Flottengesetz. Bonn: Bernard & Graefe Verlag. 1999. ISBN 978-3-7637-5985-9.
- Goldrick, James. Before Jutland: The Naval War in Northern European Waters, August 1914–February 1915.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5. ISBN 9781612518817.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and 1.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3-78220-237-6.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and 6.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3-78220-237-6.
- Staff, Gary. Battle for the Baltic Islands. Barnsley, South Yorkshire: Pen & Sword Maritime. 2008. ISBN 978-1-84415-787-7.
- Staff, Gary. Battle on the Seven Seas: German Cruiser Battles, 1914–1918. Barnsley, South Yorkshire: Pen & Sword Maritime. 2011. ISBN 978-1-84884-182-6.
- Woodward, David. The Collapse of Power: Mutiny in the High Seas Fleet. London: Arthur Barker Ltd. 1973. ISBN 0-213-16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