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大陸—香港關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大陸—香港關係
雙方在世界的位置

中國大陸

香港
辦事機構
香港中聯辦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駐京辦

中國大陸—香港關係或稱中國內地—香港關係(簡稱中港關係陸港關係)是指中國大陸中國內地)與香港之間的關係。1997年7月1日,根據《中英聯合聲明》,英國將香港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成為其特別行政區。理論上,香港依據《基本法》享有高度自治,但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全面掌握對香港的管治權,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主要官員的任免權。習近平在2012年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中共加強對香港的控制,隨着2020年《港區國安法》實施、2021年香港政治制度改革和2024年香港立法會通過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有評論認為一國兩制已經名存實亡[1]

歷史

[編輯]

清朝與香港關係

[編輯]

1842年清政府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連同鴨脷洲和附近島嶼)永久割讓予英國。1860年,清政府再於第二次鴉片戰爭敗於英法聯軍,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永久割讓予英國。1898年,英國與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包括新九龍及230多個離島),為期99年。這三份條約決定了今天香港邊界的範圍。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與香港關係

[編輯]
中國大陸—香港關係

中華民國

英屬香港

1937年8月17日,九廣鐵路粵漢鐵路連接工程完成,成為祖國從香港輸入軍用物資的大動脈。日本看到這樣的情況,向署任港督史美表示,如果英國容許大量武器炮彈,尤其是防空的高射炮由香港運往內地,日軍將會炸毀九廣鐵路華段。然而,史美沒有答應對華實施軍事禁運。

1938年2月至10月計算,從當時英屬香港政府經由九廣鐵路轉運至華中、華東沿海和西南地區主要戰區的各類軍用物資達13 萬噸,包括炸彈、飛機及飛機零件、機槍、雷管、安全導火線、TNT 炸藥、高射炮、野戰炮、魚雷、探射燈與防毒面具等。[2]10月12日廣州淪陷,這項以鐵路運輸物資支援祖國抗戰的行動才被迫終止,但這為祖國爭取了至關重要的時間,同年12月滇緬公路建成,祖國可以繼續不斷向外輸入物資,支持抗戰的繼續進行。 振奮海內外人心支援中國持續抗戰亦至關重要。1938年6月14日,孫中山先生遺孀宋慶齡在香港創立「保衛中國同盟」(簡稱「保盟」),並擔任主席,國民政府主理財政的宋子文任會長。香港醫務總監司徒永覺(Percy Selwyn Selwyn-Clarke)夫人為名譽書記。中國國民黨左派元老廖仲愷女兒廖夢醒、國民黨右派元老胡漢民女兒胡木蘭,以及中國共產黨八路軍駐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都在保盟工作服務,反映保盟以團結國際友人和海外華僑支援中國抗戰為目的。保盟成立首年,便成功募集了港幣25萬元的捐款和物資,運往內地支援抗戰。

1941年5月,宋慶齡發起「一碗飯運動」,邀請香港各酒樓東主參加,售賣飯券,每張港幣兩元,以救助內地的傷兵難民同胞。7月1日,保盟在英京酒家舉行該運動的開幕禮,大會主持、立法局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羅文錦在場讀出時任港督羅富國爵士的支持函︰「香港人士,對於不列顛之浩劫,前曾作慷慨之捐輸,現值『一碗飯運動』在此推行,固知香港之華人,將利用此機緣,以援助其祖國在苦難中之同胞也。」英國在香港實行殖民統治,歷來忌諱香港華人對中國的愛國心,但值當時抗日戰爭的浩劫和日本侵略對英國的威脅,港英政府對香港華人愛國之舉,也表示讚賞同情。維時兩個月的「一碗飯運動」取得成功,共籌得港幣22,000元的善款,對黃河流域的祖國難民進行救濟。[3]

1942年,中華民國就廢除不平等條約,另訂平等新約問題與英國展開磋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試圖將香港問題列入雙方議程,提出九龍租借地應與其他租界一併歸還中國,遭英國首相邱吉爾堅決回絕。英方更要求中方書面同意九龍租借地不在不平等條約之內,否則拒絕簽訂新約。中國迫於無奈,惟有不再堅持九龍租借地交還問題,終於1943年簽訂《中英平等新約[4]。中國同時正式照會英國,保留日後提出香港問題之權利[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與香港關係(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

[編輯]
中國大陸—香港關係
雙方在世界的位置

中華人民共和國

英屬香港
代表機構
新華社香港分社
代表
末任社長 周南

1950年1月6日,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之合法政府[6]。1972年3月13日,中英發表聯合公報,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7]

1982年,中國與英國就香港問題展開正式談判。中國拒絕繼承《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三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生效的國際條約,拒不承認香港為英國領土,要求英國將香港島、九龍同新界一併交還。英國政府最終決定完全放棄對香港的主權[8]。雙方在1984年12月19日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聲明自1997年7月1日起[9],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並按照《基本法》落實「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為政府首長。大部分香港永久性居民獲得中國國籍[10][11],可申領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至今

[編輯]

2003年6月29日及2003年9月29日,《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的主體文件及6份附件簽訂。2014年12月18日,特區政府工業貿易署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珠三角地區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

矛盾

[編輯]

1997年7月1日香港交接後[12]中國大陸香港之間產生的一系列矛盾衝突[13][14][13][14]。主要體現在香港民主派與中國中央政府及香港建制派之間,此外還引發了部分香港民眾與部分中國大陸民眾的對立[15]

中華人民共和國接管香港後,特區政府建制派配合中國政府的各種政策和措施,引起了香港人的不滿。大部分香港人對「港人治港一國兩制」政策的理解也與中國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出現了分歧[16]。他們認為,中國中央政府及大陸民間學者輕視一國兩制[17],擔憂特區政府將大陸人利益放在香港人利益之上,會削弱香港公民的人權保障。2012年習近平梁振英分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香港行政長官後,兩人加速推行港深兩地融合的政策,包括不顧香港承載力的引入過多觀光客及大量新移民,引發的種種弊處亦使中港矛盾進一步激化[18][19]

另一方面,隨着矛盾的激升,香港人開始把對特區政府相關經濟、貿易、文化政策的不滿上升至憲政層面,引發了雨傘革命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香港人對中國大陸人不友善的言論,以及示威者抗爭手法在經過中國媒體的渲染後也讓大陸民眾對香港的印象更趨負面,對於香港人主張的「香港獨特性」普遍感覺疑惑、不理解甚至反感,在此之前也已經出現過如2012年孔慶東辱罵港人事件等語言暴力事件。[20]

香港在英治時期一百五十多年的經驗下為自治自由港,故在行政和法例上以國際標準為準繩[21];而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管治概念的實施上與昔日帝制時代的天朝主義[22][23]。《信報》創辦人林行止,曾經對英治下香港主體性評論稱:「香港與英國相距甚遠,可以按照向有的風俗習慣和歷史文化發展一百多年,期間香港從小漁港發展成為輕工業重鎮,曾為四小龍之首、東南亞運輸樞紐和世界金融中心。雖然香港由英國人管治,可是其思想文化卻以中華文化為主體,從無被殖民者同化的跡象,思想回歸的問題。」[24]香港中文大學政治學者黃偉豪則認為,香港的主體性在1997年已有極大轉變:「由於中央政府擔心的國家分裂,所以香港目前面對史無前例的全方位清洗,把香港在歷史、價值和身份方面的主體性徹底消滅。」[25]亦有學者從地緣政治角度分析,指出英國是海洋國家,而香港亦像新加坡般面向四面八方,屬海洋城市性格,包含世界、外向,港英年代視野上看重香港在亞太區域上的角色;而作為大陸國家的中國則講求中央集權,對地方多元較不寬容。[26]

蘋果日報評論稱,中港矛盾乃法制之爭[27]何清漣則認為,中港矛盾的實質是文明的衝突。不少香港人擁有自身文化認同感情感,並且香港與中國大陸在政治、制度及文化、習慣等其他多方面有差異[15]。中港矛盾讓許多香港人對中國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減弱,部分香港年青人開始支持香港獨立、呼籲加強對香港民族主義及本土文化意識的捍衛,並同臺灣獨立運動及台灣泛綠陣營更為友好[28][29]。在未來交流當中,中國大陸與特區政府應對民間各界有更高的溝通,否則將迎來更強力的反彈。[30]出於對香港社會、政治及一國兩制前景的擔憂,香港人移民臺灣、加拿大等地的人數在近年來也有所增加。[31][32]

合作

[編輯]

1997年以來,香港與中國大陸合作範圍與日俱增,水平不斷提升。2011年3月公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表述國家支持深化內地與香港的經濟合作,繼續實施CEPA,確定《粵港合作框架協議》中粵港合作的重要功能定位。現時,特區政府參與內地區域合作的平台包括︰

  1. 粵港合作聯席會議及相關內容;
  2. 深港合作會議及相關內容;(參見深港關係
  3. 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
  4. 滬港經貿合作會議;(參見滬港關係
  5. 京港經貿合作會議;
  6. 港澳合作高層會議及相關內容;(參見香港與澳門關係
  7. 閩港合作會議。(參見閩港關係

透過這上述平台,香港和中國大陸各地開展包括跨境基建、促進人流物流的便利措施、商貿投資推廣、環境保護、食物安全、資訊科技、城市建設、旅遊合作、文化活動交流、體育項目推廣,以及康復治療人才培訓等方面的合作。[33]與此同時,香港本土派人士亦擔憂過度合作會導致香港本土文化逐漸被中國大陸同化。

2022年5月27日,中國證監會香港證監會同意將交易型開放式基金(ETF)納入互聯互通。[34]7月4日,交易型開放式基金(ETF)正式納入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35]

2023年3月15日,香港特區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簽署有關加快建設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合作協議。[36]

2023年5月15日,互換通正式啟動,初期先行開通「北向互換通」。[37]

2024年1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香港特別行政區律政司於2019年1月18日在北京簽署的《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相互認可和執行民商事案件判決的安排》在兩地同時生效。[38]

2024年10月9日,內地與香港簽署《關於修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服務貿易協議〉的協議二》,2025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此次修訂降低或取消內地對香港服務提供者的准入門檻。[39]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紐時:國安法顯示習近平決心以獨裁方式重塑香港. 中央社. 2020-07-01 [2020-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6) (中文(臺灣)). 
  2. ^ 知史鑑今:慷慨捐一碗飯 挺抗日救難民 - 香港文匯報. 大公文匯 www.tkww.hk. [2024-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0). 
  3. ^ 同仇敵愾︰香港參與抗戰全紀錄. hkchronicles.org.hk. [2024-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6) (中文). 
  4. ^ 蔣介石對中英新約的態度(1942-1943) (PDF). [2017-02-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9-28). 
  5. ^ 中華民國政府對「九七」香港情勢的立場與政策說帖. [2017-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3). 
  6. ^ 新中国建交内情(十二)(礼仪漫谈)——与英国建交(上). [2017-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7. ^ 1972年3月13日 我国与英国外交关系升为大使级. [2017年2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11月30日). 
  8.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 中英雙方 , 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北京. 1984年12月19日 [2016-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9月28日) (中文).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收回香港地區(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以下稱香港)是全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二、聯合王國政府聲明:聯合王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9.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1984年12月19日 [2013-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4) (中文(簡體)). 
  10.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的幾個問題的解釋。 1996年5月15日
  11. ^ 香港政府網站,本港居民入境事務,香港身份證及居留權:合資格人士. [2017-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0). 
  12. ^ 中港矛盾. 明報通識網LIFE. 2012年2月17日 [2017-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1). 
  13. ^ 13.0 13.1 給《致香港人》一個「讚」引發的陸港矛盾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輔仁媒體. 白恩樑. 2012年10月31日.
  14. ^ 14.0 14.1 下半旗掩不住陸港矛盾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蘋果日報 奉己. 2012年10月8日
  15. ^ 15.0 15.1 反國教運動與政治傳播的動向 香港電台. [2016-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14). 
  16. ^ 自治 Autonomy - 維基百科 (英文版). [2015-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9). 
  17. ^ Real threat to rule of law lies in NPC's reform ruling 南華早報 2014年10月14日. [2015年4月1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7月4日). 
  18. ^ 張謙. 習近平上任5年 港政治矛盾更尖銳. 中央通訊社. 2017年9月25日.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台執政5年來,香港內部的政治矛盾變得更尖銳,但北京方面對此似乎沒有退讓,打擊反對力量的態度似乎更為堅決。 
  19. ^ 麥燕庭. 习近平说法可能会激化中港矛盾.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13年3月18日. 習近平在人大閉幕致辭時呼籲港人以「國家和港澳整體利益為重」……這反映北京的中央政府未能真正了解香港與中國內地的深層次矛盾,輕視港人對民主的要求,日後的政制爭論將令矛盾升級。 
  20. ^ 廖美香. 香港观察:香港,中国人不再为妳疯狂. BBC中文網. [2014-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8). 
  21. ^ 《港英時代》鄺健銘. [2015-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9). 
  22. ^ 陳冠中:中國天朝主義與香港 蘋果日報 2011年1月30日. [2015年4月1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4月15日). 
  23. ^ 《中國天朝主義與香港》 陳冠中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5-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24. ^ 林行止:〈高度自治被矮化 思想回歸死胡同之一〉,《信報》,2012年10月24日。. [2015年4月1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4月15日). 
  25. ^ 黃偉豪:〈消滅香港──清洗香港人的歷史、身分和價值〉,《明報》,2013年11月11日。. [2015年4月1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4月15日). 
  26. ^ 《港英時代》導論 鄺健銘. [2015-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5). 
  27. ^ 孫進. 港中矛盾乃法制之爭. 蘋果日報. 2012年2月2日 [2017-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6). 
  28. ^ 港大民研發放最新香港民眾身分認同調查結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0-13/6/2013
  29. ^ 孔誥峰:香港年輕人「本土認同」超過「大中華認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統獨民調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0. ^ Chan, F.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Greater Bay Area: Enhancing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of the CEPA Implementation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20 [2020-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31. ^ 菲立斯. 【逃出香港】移民台灣. e-Zone. 2015-06-03 [2015-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05) (中文(繁體)). 
  32. ^ 不滿香港社會 港人移民加拿大升溫. 《南華早報》. 2014-08-12 [2015-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05) (中文(繁體)). 
  33. ^ 與內地區域合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16年7月15日
  34. ^ 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同意将ETF纳入互联互通 2022年05月28日 01:52 证券日报. [2022-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7). 
  35. ^ 交易型开放式基金正式纳入互联互通机制. [2022-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6). 
  36. ^ 内地与香港签署加快建设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合作协议. 證券時報官方網站-中國資本市場信息披露平台. 2023-03-15 [2023-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5) (中文). 
  37. ^ 香港与内地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启动 “北向互换通”今日先行开通. 環球網. [2023-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5) (中文). 
  38. ^ 内地与香港今起相互认可和执行民商事案件判决_南方网. 南方網. 2024-01-29 [2024-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9) (中文). 
  39. ^ 内地与香港签署《关于修订〈CEPA服务贸易协议〉的协议二》. 廣東頻道--人民網_網上的人民日報. 2024-10-10 [2024-10-10] (中文).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