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觀察 (雜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觀察》是一份曾在中國影響巨大的周刊,主編是儲安平,1946年9月1日創刊於上海,該刊物在1940年代成為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最重要論壇,曾被譽為「高級言論刊物」。1948年12月24日被中華民國政府查封,共出5卷18期。《觀察》是宣傳「第三條道路」的代表性刊物,是當時中國進步民主運動的一面重要旗幟。《觀察》的被查封,標誌著近代中國自由主義悲歌啼鳴至此,標誌著近代中國一些民主人士希望在中國實行民主共和國制度(被稱為第三條道路)的徹底破滅。

歷史

[編輯]

《觀察》的誕生與《客觀》的影響頗有關聯,儲安平回憶:「在《客觀》出版的時候,我們獲得各方面的鼓勵。特別是許多前輩,他們都是自由思想而保持超然地位的學人,他們鼓勵我們繼續在這一方面努力。許多朋友和讀者也一致惋惜《客觀》的夭折,希望我們繼續努力。在這種鼓勵下,我們漸漸計劃自己來辦一個刊物——不僅刊物的立場、態度、水準等,能符合我們的理想,並且這個刊物機構在辦事上也能多少貫徹我們的精神。[1]

1946年1月6日,在重慶召開了《觀察》第一次發起人會議,決定了刊物的名稱、緣起和征股簡約。同年9月1日,在上海創刊,16開本,每期約6萬字,作為時政性政論雜誌,其主要內容是議論政事、宣傳自由民主。 雜誌封面的英文是:INDEPENDENCE(獨立)、NON-PARTY(無黨無派)、THE OBSERVER(觀察)——這是《觀察》的基本立場,「民主」、「自由」、「進步」、「理性」、「公平」、「獨立」、「建設」、「客觀」是該刊物的的「基本原則和主張」。

《觀察》聚集了當時中國知識分子中最「星光燦爛」的一群人:曹禺胡適卞之琳周子亞宗白華吳晗季羨林柳無忌馬寅初梁實秋馮友蘭傅雷費孝通朱自清錢鍾書等。《觀察》是當時中國進步民主運動的一面重要旗幟,影響極大。

後來《觀察》的發行量攀升至105000份,在全國許多地區(包括台灣)都有航空版。費孝通曾有言「《觀察》及時提供了論壇,一時風行全國。現在五六十歲的知識分子很少不曾是《觀察》的讀者。」國民政府的不少高級官員,如孫科等,都是《觀察》的讀者。

《觀察》多次登載批評國民政府的文章,比如1947年10月25日儲安平撰文的《評蒲特立的偏私的、不健康的訪華報道》。同時也同情學生運動,如發表的《大局浮動,學潮如火》。在《文匯報》、《新民晚報》和《聯合晚報》被淞滬警備司令部查封後,儲安平寫下《論文匯·新民·聯合三家報被封及大公報在這次學潮中所表示的態度》,對當局破壞言論自由表示不滿和抗議。

1947年10月間,國統區物價飛漲,紙價上漲尤為嚴重,使得《觀察》等期刊經營困難重重。同年10月24日,國民政府行政院臨時議會通過《出版法修正草案》,欲以行政手段干預出版;儲安平除邀請韓德培從政治、法律角度加以評析外,親自撰寫文章《評〈出版法修正草案〉》,從條文本身加以批評。

1948年7月,南京《新民報》遭到「永久停刊」處罰,一時間坊間傳言《觀察》也即將被封;對此儲安平發表文章《政府利刃,指向〈觀察〉》,對國民政府加緊言論管制表示不滿。1948年12月,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親自下令政府查封《觀察》,並逮捕《觀察》工作人員;12月24日,政府查封《觀察》。這次查封的直接原因是當年11月27日《觀察》刊出的軍事通訊《徐淮戰局的變化》,報道了國軍統帥部在徐蚌會戰中的戰術改變和新武器的大量使用,以及「分析陳布雷之死與翁文灝之拖」,蔣中正認為洩漏了軍事秘密,以致國軍大敗,下令追捕該文的特約記者。[2][3][4]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觀察》事件。此後,民主運動的先驅、五四運動領導人之一、救國會七君子之一王造時親自出面,以自己的影響力給當局施壓。王造時多方奔走,並於1949年2月親自擔保和營救了包括美術家朱宣咸在內的數位《觀察》進步人士出獄。

1949年11月1日,由於胡喬木的支持,《觀察》在北京復刊,改為半月刊,登載了許多歌頌新政權的文章。不久即於1950年5月停刊。

1950年,《觀察》更名《新觀察》,為文藝性的綜合月刊,由中國作家協會領導,主編戈揚[5]

撰稿人

[編輯]

「撰稿人」是自《觀察》創刊號起,一直列名於《觀察》封面下方「撰稿人」欄內的一批人士的稱謂。這是《觀察》的一個特定稱謂,不是每個給《觀察》寫過稿的人均為「撰稿人」。儲安平在《辛勤·忍耐·向前——本刊的誕生·半年來的本刊》 一文中稱:[1]

我們擬了一張「擬約稿人名單」,分別函洽。函洽時,一共附去印件三件:一、緣起,二、擬約稿人名單,三、擬就之覆信。函附「擬約稿人名單」的目的,乃在使收信人於考慮允任或不允任時,獲得一種參考材料。擬就之覆信,則請收信人在「遵約擔任」 或「不克擔任」上做一符號,可免另寫覆信之煩。但是我們認為單單這三種印件還不能表示我們的誠意,我們大都另外附有私人親筆的函信,以最大的熱忱,要求允諾,共同為國家的福利努力。擬約的撰稿人原不止於那張名單上的幾十位,但因我們對於撰稿人負有贈閱刊物的義務,所以不能不竭力縮減。在那張擬就的名單上,有一小部分仍未發函,主要的原因是地址不明。允任撰稿人的意義是雙重的,第一表示願為本刊撰稿,第二表示至少在道義上支持這個刊物。接洽的許多先生中,只有一位先生復函「不克擔任」,有8位先生迄無覆信(各信託人轉致,是否轉到,不明)。其餘大都函復「遵約擔任」,並除寄回印就的復函外,另附私人函件,鼓勵我們。有許多刊物常常不得到本人允諾就將其名字印在刊物上,作為「特約撰稿人」,我們深不以此種態度為然,故凡非確實函允擔任者,我們未敢貿然將其姓名列出。我們不用「特約撰稿人」一詞,一律稱為「撰稿人」,目的在使本刊的撰稿人在精神上能和本刊發生更關切的感情。現以第一卷而論,封面所列70位撰稿人中,已有三分之二給本刊寫過文章。

《觀察》的「撰稿人」如下(依照《觀察》每期封面上刊登的姓名排序):[6]

姓名 籍貫 生卒年份 中國畢業高校 留學國家 專業 1949年去向 1957年反右運動中
是否劃為右派
卞之琳 江蘇海門 1910-2000 北京大學 英國牛津大學(旅居研究員) 詩人 大陸 ——
王芸生 天津靜海 1901-1980 —— —— 新聞 大陸 ——
王迅中 ?- 清華大學 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碩士) 政治學、歷史學 大陸 ——
王贛愚 福建福州 1906-1997 清華大學 美國哈佛大學(碩士、博士) 政治學 大陸 右派
伍啟元 廣東台山 1912-? 滬江大學
清華大學研究院(碩士)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博士) 經濟學 美國 ——
任鴻雋 浙江吳興 1886-1961 中國公學 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學校
美國康奈爾大學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
化學 大陸 ——
呂復 河北涿鹿 1879-1955 —— 日本早稻田大學預科
日本明治大學
法學、社會學 大陸 ——
何永佶 廣東番禺 1902-? 清華學校 美國哈佛大學(博士) 政治學 大陸 ——
沈有乾 江蘇吳縣 1899-? 清華學校 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 哲學 美國 ——
吳世昌 浙江寧海 1908-1986 南開大學預科
燕京大學
哈佛燕京學社國學研究所
英國牛津大學(碩士,並講學) 古典文學 英國,1962年回大陸 ——
吳恩裕 遼寧瀋陽 1909-1979 清華大學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博士) 政治學 大陸 ——
吳澤霖 江蘇常熟 1898-1990 清華學校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
美國密蘇里大學(碩士)
美國俄亥俄大學(博士)
社會學、民族學 大陸 右派
李純青 台灣台北 1908-1990 集美師範學校
大陸大學
中央政治學校
日本日本大學 新聞 大陸 ——
李浩培 上海 1906-1997 東吳大學(碩士)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研究) 國際法 大陸 ——
李廣田 山東鄒平 1906-1968 北京大學 —— 文學 大陸 (1959年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者」)
沙學浚 江蘇泰州 1907-1998 金陵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
德國萊比錫大學
德國柏林大學(博士)
政治地理學 台灣 ——
周子亞 浙江杭州 1911-? 中央政治學校大學部 德國柏林大學(Diploma) 國際法 大陸 ——
周東郊[註 1] 遼寧瀋陽 1906-1978 東北大學(勒令退學) —— (原中國共產黨官員) 大陸 ——
宗白華 江蘇常熟 1897-1986 同濟醫工學堂 德國法蘭克福大學
德國柏林大學
美學 大陸 ——
季羨林 山東臨清 1911-2009 清華大學 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 語言學 大陸 ——
胡適 安徽績溪 1891-1962 清華大學 美國康奈爾大學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
文學 美國,1958年到台灣 ——
胡先驌 江西新建 1894-1968 清華大學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
美國哈佛大學(碩士、博士)
植物學 大陸 ——
柳無忌 江蘇吳江 1907-2002 清華學校 美國耶魯大學(博士) 文學 美國 ——
徐盈 山東德州 1912-1996 金陵大學 —— 新聞 大陸 右派
孫克寬
馬寅初 浙江紹興 1882-1982 北洋大學 美國耶魯大學(碩士)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
經濟學 大陸 ——
高覺敷 浙江溫州 1896-1993 北京高等師範學校
香港大學
—— 心理學 大陸 右派
許君遠 河北安國 1902-1962 北京大學 —— 文學、新聞 大陸 右派
許德珩 江西九江 1890-1990 北京大學 法國(留法勤工儉學 政治學 大陸 ——
陳之邁 廣東番禺 1908-1978 清華大學 美國俄亥俄大學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
政治 美國 ——
陳友松 湖北京山 1899-1992 博文書院 馬尼拉師範專科學校
菲律賓大學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
美國斯坦福大學(碩士)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
教育學 大陸 右派
陳衡哲 湖南衡山 1893-1976 清華學堂 美國瓦薩學院
美國芝加哥大學(碩士)
文學 大陸 ——
陳瘦竹 江蘇無錫 1909-1990 武漢大學 —— 戲劇文學 大陸 ——
陳維稷 安徽青陽 1902-1984 復旦大學 英國利茲大學 紡織 大陸 ——
夏炎德 上海 1911- 暨南大學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經濟學 大陸 ——
曹禺 天津 1910-1996 清華大學 —— 戲劇 大陸 ——
梁實秋 北京 1903-1987 清華學校 美國科羅拉多學院
美國哈佛大學(博士)
文學 台灣 ——
張印堂 山東泰安 1903-1991 燕京大學 英國利物浦大學(碩士) 地理學 美國 ——
張沅長 上海 1905-? 復旦大學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文學 台灣 ——
張忠紱 湖北武昌 1901-1977 清華學校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政治學 美國 ——
張德昌 河南林縣 ?- 清華大學研究院(碩士) 英國倫敦 經濟史學 香港 ——
笪移今 江蘇句容 1909-1998 —— —— 經濟學 大陸 ——
黃正銘 浙江海寧 1901-1975 東南大學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博士) 政治學 台灣 ——
郭有守 四川資中 1901-1977 北京大學 法國巴黎大學 (中華民國外交官) 法國,1966年回大陸 ——
章靳以 天津 1909-1959 復旦大學 —— 文學 大陸 ——
馮至 湖北涿州 1905-1993 北京大學 德國海德堡大學
德國柏林大學
德國海德堡大學(博士)
哲學 大陸 ——
馮友蘭 河南唐河 1895-1990 中國公學大學預科
北京大學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 哲學 大陸 ——
程希孟 江西南城 1901-1976 北京高等師範學校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經濟學 美國,1950年回大陸 ——
曾昭掄 湖南湘鄉 1899-1967 清華學校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 化學 大陸 右派
傅雷 上海南匯 1908-1967 持志大學 法國巴黎大學 文學 大陸 右派
傅斯年 山東聊城 1896-1950 北京大學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德國柏林大學
歷史學 台灣 ——
費孝通 江蘇吳江 1910-2005 燕京大學
清華大學研究院(碩士)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博士) 社會學 大陸 右派
楊剛 湖北沔陽 1905-1957 燕京大學 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 新聞 大陸
楊絳 江蘇無錫 1911- 東吳大學
清華大學研究院(碩士)
英國牛津大學
法國巴黎大學
文學 大陸 ——
楊人楩 湖南澧陵 1903-1973 北京師範大學 英國牛津大學奧里爾學院 歷史學 大陸 ——
楊西孟 四川江津 1900- 北京大學 美國 經濟學 大陸
葉公超 廣東番禺 1904-1981 清華大學 美國貝茲學院
美國安默斯特學院
英國劍橋大學(碩士)
(中華民國外交官) 台灣 ——
雷海宗 河北永清 1902-1962 清華學校 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 世界史 大陸 右派
趙家璧 江蘇松江 1908-1997 光華大學 —— 編輯 大陸 ——
趙超構 浙江瑞安 1910-1992 中國公學 —— 新聞 大陸 ——
潘光旦 江蘇寶山 1899-1967 清華學校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
社會學 大陸 右派
蔡維藩 江蘇南京 1898-1971 金陵大學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碩士) 世界史 大陸 ——
劉大傑 湖南岳陽 1904-1977 武昌師範大學 日本早稻田大學 文學 大陸 ——
樓邦彥 浙江鄞縣 1912-1979 清華大學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法學 大陸 右派
錢能欣 浙江湖州 1917- 北京大學 法國 國際問題 大陸
錢清廉
錢歌川 湖南湘潭 1903-1990 日本的大學 英國 文學 美國 ——
錢端升 上海 1900-1990 清華大學 美國 政治學 大陸 右派
錢鍾書 江蘇無錫 1910-1998 清華大學 英國 文學 大陸 ——
鮑覺民 安徽巢縣 1909- 中央大學 英國 經濟地理學 大陸
戴文賽 福建漳州 1911-1979 燕京大學 英國 天文學 大陸
戴世光 天津 1908- 清華大學 美國 統計學 大陸
戴鏞齡 江蘇鎮江 1913- 英國 外國文學 大陸
韓德培 江蘇如皋 1911-2009 東南中央大學 美國、加拿大 法學 大陸 右派
蕭乾 北京 1910-1999 燕京大學 英國 文學 大陸 右派
蕭公權 江西泰和 1897-1981 清華大學 美國 政治學 台灣
顧翊群 江蘇淮安 1900- 北京大學 美國 經濟學 台灣

觀察叢書

[編輯]

另外,與《觀察》周刊同期發行有觀察叢書,共16種:

  1. 張東蓀,《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
  2. 潘光旦,《政學罪言》
  3. 吳恩裕,《唯物史觀精義》
  4. 費孝通,《鄉土中國》
  5. 吳世昌,《中國文化與現代化》
  6. 儲安平,《英人·法人·中國人》
  7. 朱自清,《論雅俗共貪》
  8. 何永信,《中國在戥星上》
  9. 費孝通,《鄉土重建》
  10. 蕭乾,《紅毛長談》
  11. 樊弘,《兩條路》
  12. 費孝通吳晗等,《皇權與紳權》
  13. 王力,《龍蟲並雕齋瑣語》
  14. 周東郊,《新疆十年》
  15. 潘光旦,《優生原理》
  16. 儲安平,《英國採風錄》

注釋

[編輯]
  1. ^ 又名「周春暉」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1.0 1.1 儲安平:《辛勤·忍耐·向前——本刊的誕生·半年來的本刊》,《觀察》第一卷24期,1947年2月8日
  2. ^ 谢泳:悲剧储安平 (第3页). 愛思想. [2021-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8). 
  3. ^ 李偉. 浪花淘盡: 文人劫難記. 秀威出版. 2010-03-01: 39 [2021-06-28]. ISBN 978-986-221-404-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8). 
  4. ^ 蔡曉濱. 中國報人. 秀威出版. 2011年: 299–300 [2021-06-28]. ISBN 978-986-221-6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8). 
  5. ^ 新世纪 New Century Net: 郭罗基:送戈扬. [2009-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6). 
  6. ^ 陳永忠,儲安平生平與思想研究──國共不容的知識份子,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第123-128頁

來源

[編輯]
書籍
  • 謝泳:《儲安平與觀察》,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年9月,ISBN 7-5087-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