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专题讨论: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使用最佳路径的取舍
[编辑]当气象机构发布最佳路径,热带气旋路径图会被更新至最佳路径的状态,可是最佳路径往往不完整(2016年热带风暴灿都即为一例。此路径图缺少大部分温带气旋部分。)现在建议不依再佳路径,避免出现不完整的路径图。——Morgan Siu(对话|贡献) 2017年5月13日 (六) 02:29 (UTC)
提议描述热带气旋的形成至消散之段落标题统一采用气象历史
[编辑]发现中文维基百科上的热带气旋条目,用来描述其形成至消散之段落标题有的采用气象历史,而有的采用发展过程,而热带气旋发展过程的定义是一个热带气旋到其最后一次巅峰的过程,并不包含消散过程,所以按照此定义,热带气旋的形成至消散之段落标题采用发展过程为不恰当,既然有部分是采用气象历史,故提议全部采用气象历史。学生会书记申请 天蓬大元帅※会客 2017年10月19日 (四) 12:28 (UTC)
- 请问“热带气旋发展过程的定义是一个热带气旋到其最后一次巅峰的过程,并不包含消散过程”这个定义的来源是?-游蛇脱壳/克劳棣 2017年10月19日 (四) 13:47 (UTC)
- @克勞棣:我去查了一下发展的定义,确实是进步、变强,而衰弱非发展的定义之一,故热带气旋的发展过程段落应仅叙述到最后一次巅峰为止。学生会书记申请 天蓬大元帅※会客 2017年10月20日 (五) 12:24 (UTC)
- (+)支持:薇子就是想到这点,所以自己主编的条目都是这样写。谢谢阁下提出!--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20日 (五) 13:55 (UTC)
- (+)支持,但数量可能有点大了...--PatrollerAAAA(讨论|留名) 2017年10月20日 (五) 16:36 (UTC)
- (+)支持:但整理需时...--B dash(留言) 2017年10月21日 (六) 00:56 (UTC)
- (+)支持:在近期已针对不同的主编条目采取此类的编辑手法。--🍫|📖留言 2017年10月21日 (六) 01:50 (UTC)
- (-)反对:天蓬君所说并非全对。例如我们会说“事情的发展”,而那件“事情”可以是坏事。另外亦有习惯问题,建议西太风暴条目用“发展过程”,其余用“气象历史”。--M.Chan 2017年10月21日 (六) 09:59 (UTC)
- (:)回应@Typhoon Lionrock::习惯问题不是理由。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和其他洋域本质无异,为什么要有分别?--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21日 (六) 10:23 (UTC)
- “发展是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是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M.Chan 2017年10月25日 (三) 09:45 (UTC)
- (:)回应@Typhoon Lionrock:“‘进步’变化”。--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28日 (六) 12:51 (UTC)
- “发展是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是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M.Chan 2017年10月25日 (三) 09:45 (UTC)
- (:)回应@Typhoon Lionrock::习惯问题不是理由。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和其他洋域本质无异,为什么要有分别?--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21日 (六) 10:23 (UTC)
- 说明,数量可以用机器人解决,(先讲这几天我没空)如过几天仍大多数支持,烦请拥有机器人账号的维基人协助。学生会书记最近超缺人,希望各位申请 天蓬大元帅※会客 2017年10月31日 (二) 14:27 (UTC)
- (:)回应@林天蓬:依目前这样的状况来看,算是有共识产生吗?--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日 (三) 15:35 (UTC)
- 还需要一些支持才算有显著的共识(支持至少占80%,至少8个支持)。学生会书记欢迎参观缺乏关注度博物馆 天蓬大元帅※会客 2017年11月9日 (四) 08:22 (UTC)
- 请R96340、TYKENNETH、Weather Synchronize、Winter Moment、B dash、Typhoon Lionrock、CHING WAI KONG、Cyclone2017 2.0、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MCC214等用户,若对此有其他建议,烦请诸位提供意见,谢谢!--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9日 (四) 12:11 (UTC)
- (+)支持:“气象历史”一名并无不妥,可避免争议。--Win. M. 2017年11月9日 (四) 13:15 (UTC)
关于美国气象机构在各洋域之热带气旋强度级别
[编辑]
美国气象机构(包括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中太平洋飓风中心、国家飓风中心)一般使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其中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另外在西北太平洋使用如{{TC scale old}}此强度级别,但北印度洋和南半球洋域同样由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监测,习惯上仍是沿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稍早在2016年台风洛坦此条目当中,有些用户由于强度级别称呼争议而发生编辑战,一方以等级名称为“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为由,主张应使用“n级飓风”;另一方则认为各洋域称呼热带气旋的习惯名称不同,主张在西北太平洋应使用“n级台风”。
Karta0800900、R96340、林天蓬、TYKENNETH、Weather Synchronize、Winter Moment、AndyAndyAndyAlbert、B dash、Typhoon Lionrock、CHING WAI KONG、Cyclone2017 2.0、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MCC214等用户,若对此有其他建议,烦请诸位提供意见,谢谢!
在西太平洋,JTWC在台风以上只有台风和超级台风,不过在此网站,亦会显示1-5级台风。--B dash(留言) 2017年11月2日 (四) 16:14 (UTC)
- (:)回应@B dash:在西北太平洋,二套强度级别系统是否能混用,如“四级超级台风”?--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2日 (四) 22:47 (UTC)
- 个人认为问题不大,倾向(=)中立。--B dash(留言) 2017年11月3日 (五) 00:06 (UTC)
- 是绝对不行,两套标准根本不同,“4级超级台风”这怪物是什么?说到底都是当初的模板设定和风暴条目一开始已经写错,把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SSHS)强加于JTWC的分级制上,到今日我都不知找谁算账。我明白很多气象爱好者都喜欢以SSHS作对照,但其实在2015红霞竞逐优良条目时已谈过了,因为SSHS不是西北太平洋采用的制度,所以根本没“X级台风”这回事,要对比就只能写“相当于SSHS之X级飓风”。事实上我们都已经“见有就改”,但总被某些用户回退,这样的话何时才会完成修正?更遑论那些仍未把“JTWC升格为X级台风”改正的旧条目⋯⋯对,我知道要改就得全部改,但总不能指望一个人去负责修改所有条目吧?——W. Synchro(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2017年11月6日 (一) 09:06 (UTC)
- (:)回应@Weather Synchronize:CIMSS和优利的网页上出现了SSHS又从何解释?另外,维基的路径图一律以SSHS作图,在西北太平洋上亦一样。如果此讨论串有共识出现,并且纳入之后预定设立的格式手册上,薇子将同意以共识结果来协助修正。--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6日 (一) 16:09 (UTC)
- @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Typhoon Lionrock、Weather Synchronize、Winter Moment:烦请参与讨论,谢谢。--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6日 (一) 16:43 (UTC)
- SSHS跟JTWC在这并没有任何关系。--PatrollerAAAA(讨论|留名) 2017年11月7日 (二) 07:43 (UTC)
- (:)回应@AndyAndyAndyAlbert:可是维基的热带气旋路径图都是采用SSHS,西北太平洋也是......另外,薇子不知道JTWC会不会在西北太平洋以外洋域使用SSHS,有谁可以查一下吗?感激不尽!--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7日 (二) 10:36 (UTC)
- 其强度已经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四级标准(EXAMPLE FROM 1979 TIP) 2017年11月7日 (二) 10:41 (UTC)—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对话|贡献)于2017年11月7日 (二) 11:41 (UTC)加入。
- (+)同意@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干脆只写“相当于SSHS的n级”来避免争议,相当理想且可行。--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7日 (二) 15:19 (UTC)
- (:)回应:同意以上W. Sync.君和BL君的意见。--Win. M. 2017年11月7日 (二) 15:13 (UTC)
- @Karta0800900、R96340、林天蓬、TYKENNETH、Weather Synchronize、Winter Moment、AndyAndyAndyAlbert、B dash、Typhoon Lionrock、CHING WAI KONG、C933103、Cyclone2017 2.0、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MCC214、WinFixer:请诸位提供意见,若在此讨论串期限之内无其他异议者,将被视为争议解决,且社群共识产生。共识内容为:“在西北太平洋风暴条目,若内容有对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强度评级作出叙述,且需提及其相对应之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时,应使用‘相当于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的n级’作为阐释方式。”--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5日 (三) 11:05 (UTC)
- 可以把该等级缩写成SSHS,或者表述为相当于大西洋的N级飓风,吗?——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6日 (四) 02:22 (UTC)
- (:)回应@C933103:中文维基百科为什么要用英文简写?不谙气象的读者会看得懂?应优先选择中文名称为宜。再者,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不仅适用于大西洋,亦可用于国际换日线以东的北半球洋域,故此说法不妥。--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6日 (四) 14:31 (UTC)
- (:)回应1.一定程度的中英文混写也已经是现代中文书写的常见规范了吧?而且a.依然会有蓝连告知不熟悉的读者SSHS是什么,b.用拉丁字母缩写可以压缩空间。2.亦可适用于东北太平洋,但是在说“相当于”的时候,举例一个就够了吧?——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6日 (四) 15:45 (UTC)
- (:)回应@C933103:中英文混写不包括直接使用英文简称,就好比在写球评的时候不会只写“NYY是MLB所有队伍中夺得最多总冠军的球队”是一样的道理,即使大家都知道什么是NYY与MLB,但观感就是会有些别扭。再者,大西洋所使用的级别是:SSHS一至二级称之飓风(Hurricane)、SSHS三至五级称之大型飓风(Major Hurricane)——换句话说,SSHS从未被任何气象机构直接使用,至多是间接采纳。--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6日 (四) 16:06 (UTC)
- 不觉得有多大问题,例如热带低气压威尔玛 (2013年)#发展过程里面也是JTWC JMA PAGASA IMD一直在混杂使用也很自然——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6日 (四) 17:18 (UTC)
- (:)回应@C933103:那样的话,就连气象机构都要简称了......个人不认为这种呈现方式会比较理想且能广为接受。--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6日 (四) 22:52 (UTC)
- (:)回应我也不是说一定要这样写,只是提出不同的可能的写作风格而已——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7日 (五) 18:58 (UTC)
- (:)回应@C933103:理解。个人是基于条目主编和其他用户、读者之间能够达成共识,才会作出上列回应,望勿见怪。--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8日 (六) 02:38 (UTC)
- (:)回应我也不是说一定要这样写,只是提出不同的可能的写作风格而已——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7日 (五) 18:58 (UTC)
- (:)回应@C933103:那样的话,就连气象机构都要简称了......个人不认为这种呈现方式会比较理想且能广为接受。--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6日 (四) 22:52 (UTC)
- 不觉得有多大问题,例如热带低气压威尔玛 (2013年)#发展过程里面也是JTWC JMA PAGASA IMD一直在混杂使用也很自然——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6日 (四) 17:18 (UTC)
- (:)回应@C933103:中英文混写不包括直接使用英文简称,就好比在写球评的时候不会只写“NYY是MLB所有队伍中夺得最多总冠军的球队”是一样的道理,即使大家都知道什么是NYY与MLB,但观感就是会有些别扭。再者,大西洋所使用的级别是:SSHS一至二级称之飓风(Hurricane)、SSHS三至五级称之大型飓风(Major Hurricane)——换句话说,SSHS从未被任何气象机构直接使用,至多是间接采纳。--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6日 (四) 16:06 (UTC)
- (:)回应1.一定程度的中英文混写也已经是现代中文书写的常见规范了吧?而且a.依然会有蓝连告知不熟悉的读者SSHS是什么,b.用拉丁字母缩写可以压缩空间。2.亦可适用于东北太平洋,但是在说“相当于”的时候,举例一个就够了吧?——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6日 (四) 15:45 (UTC)
- (:)回应@C933103:中文维基百科为什么要用英文简写?不谙气象的读者会看得懂?应优先选择中文名称为宜。再者,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不仅适用于大西洋,亦可用于国际换日线以东的北半球洋域,故此说法不妥。--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6日 (四) 14:31 (UTC)
- 可以把该等级缩写成SSHS,或者表述为相当于大西洋的N级飓风,吗?——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6日 (四) 02:22 (UTC)
全面恢复原来风暴条目中的一些元素
[编辑]
1. 以前有图片库章节, 可供大家查看该风暴各时期的云图,不知道为什么被删了.
2. 以前国家或地区都有国旗, 为什么都没有了?
3. 以前都有升降格, 现在字数太多很难看清什么部门在何时升/降格.
应该要恢复这些, 各位看看如何?--WinFixer(留言) 2017年11月14日 (二) 10:00 (UTC)
- (-)反对:
- 明明条目底下旁边就有维基共享资源的连结,读者可前去点阅。
- 弄得花花绿绿,排版不尽理想,倒不如直接使用文字表示即可。
- “发展过程”章节的过程是热带气旋本身,不是气象机构在什么时候升降格好吗?
- 以上几点供阁下参考。--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4日 (二) 11:58 (UTC)
- (!)强烈反对:第1项Tenbeens君已述,不重复;第2项请见2013年台风天兔第2次参选GA和2015年台风杜鹃讨论页;至于第3项,内容只得“纯升降格”是以前风暴条目奇差的罪魁祸首,我们千辛万苦去写好新条目以至重写旧文,难道你想令我们的努力付诸流水?况且现在加了不少与风暴发展过程相关内容,但仍保留了升降格时间。——W. Synchro(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2017年11月15日 (三) 15:59 (UTC)
- 第三项的意思是,加入升降格时间的时间轴或者折线图或者表格?——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6日 (四) 15:47 (UTC)
总结:由于本讨论之提出用户已被证明是傀儡用户,故此讨论就此终结。--🍫|📖留言 2017年11月20日 (一) 09:40 (UTC)
提议各洋域热带气旋条目之首段模板统一
[编辑]目前中文维基百科在热带气旋条目之首段模板上出现了二种,一种是飓风模板(显示效果如台风纳莉 (2001年)),一种是台风基础资讯模板(显示效果如台风天兔 (2013年)),即使被称作“飓风模板”或“台风基础资讯模板”,但事实上二者的应用范围并不仅限于某个洋域,因为皆有全球各主要气象机构的参数,简直可以互相替换(后者可将其他非区域专责气象中心的机构做出模板统合,但前者则须将其他机构的评级,放在各国家或地区的影响章节上)。故在此邀集各方研议,是否要统一各洋域热带气旋的模板?若要统一的话,要使用飓风模板抑或台风基础资讯模板?请user:Karta0800900、user:R96340、user:林天蓬、user:TYKENNETH、user:Weather Synchronize、user:Winter Moment、user:AndyAndyAndyAlbert、user:B dash、user:Typhoon Lionrock、user:CHING WAI KONG、user:Cyclone2017 2.0、user: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等相关编辑人士参与讨论,谢谢。--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27日 (五) 22:42 (UTC)
※注:此处可由任何用户补充,且不必签名。 反对统一[编辑]优点[编辑]
缺点[编辑]
支持以“台风基础资讯模板”统一[编辑]优点[编辑]
缺点[编辑]支持以“飓风模板”统一[编辑]优点[编辑]
缺点[编辑]
|
意见反映
[编辑]- (-)反对,理由如下:
- 长篇幅的原创台风条目较适用台风基础资讯模板,因为影响很多地区,需要用到多个地区的评级来叙述。
- 而中短篇幅的台风条目及不完全翻译的台风条目偏向透过讨论的方式决定。
- 完全翻译的台风条目需用飓风模板,较能比照英语维基百科对应页面。
- 其他洋面一律使用飓风模板,因台风基础资讯模板无法表示。
- 跨洋面热带气旋,除非在西北太平洋时期的关注度大于其他洋面时期,否则应用飓风模板。
学生会书记最近超缺人,希望各位申请 天蓬大元帅※会客 2017年10月28日 (六) 02:40 (UTC)
- (:)回应@林天蓬:
- 北大西洋有很多受飓风侵袭的国家,至少十来个气象机构,所以不只是西北太平洋,就算是其他洋域亦可适用台风基础模板,只要另外为那些机构另外写套参数就好。问题就是影响地区如果不多,那还有必要放这么多机构的强度评级?
- 若用讨论的话,效率将显然不彰,何况热带气旋动态须时时刻刻更新。
- 对照什么?这样的话,若该英文维基条目如果有更新,中文亦应立即更新,但显然这么做的人是几乎为零。
- 其他洋面的气象机构明明也能用台风基础模板,只要在该模板的源代码加上若干机构的强度参数就行了。
- 为什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须与其他洋域有分别?--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28日 (六) 13:26 (UTC)
- (-)反对,天蓬君的意见有道理,不过小妹建议中短篇幅及不完全翻译的台风条目透过先到先得原则决定。--Win. M. 2017年10月28日 (六) 05:00 (UTC)
- (:)回应@Winter Moment:先到先得会有个问题,就是主编若认为排版会压缩而影响读者查阅,其他编辑用户能否就此妥协是个问题。--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28日 (六) 12:45 (UTC)
- (:)回应,条目在建立时多半是刚形成时建立,无法判断该条目在未来的篇幅有多长,消散时判断篇幅不会很长,就需要讨论,而先到先得是无共识时采取的方法。学生会书记欢迎订阅缺乏关注度博物馆 天蓬大元帅※会客 2017年11月12日 (日) 05:48 (UTC)
- (+)支持:热带气旋有必要参考艺人模板一样整合一个通用的模板,毕竟大部分参数都是相同的。中文维基完全不需要跟随英文维基,而且英文维基各洋区气旋也是使用同一个模板。最起码风格统一是可以做到的。—— Jyxyl9批判一番 2017年10月28日 (六) 10:25 (UTC)
- (:)回应,如过通过的话,是否要提删台风基础资讯模板?学生会书记最近超缺人,希望各位申请 天蓬大元帅※会客 2017年10月28日 (六) 12:36 (UTC)
- (:)回应@林天蓬:如果是台风基础模板统一的话,反而会是飓风模板将被删除,所以结果为何其实很难说。--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28日 (六) 12:46 (UTC)
- (:)回应,如过通过的话,是否要提删台风基础资讯模板?学生会书记最近超缺人,希望各位申请 天蓬大元帅※会客 2017年10月28日 (六) 12:36 (UTC)
- (+)支持。中二少年西奥多 留言 2017年10月28日 (六) 13:35 (UTC)
- (-)反对,大致意见同林天蓬。--B dash(留言) 2017年10月30日 (一) 01:44 (UTC)
- (+)支持,理由如下:
- 许多用户认为台风条目不应使用飓风模板,并引发编辑战。
- 大西洋或其他洋域机构评级可以整合至台风基础模板,并广泛使用在中文维基。
- 若以讨论方式作为决定,其他用户是否就次妥协是个问题,不如借此统一模板解除争议。
- 翻译的台风条目可以使用台风基础模板,并无须完全遵照英文维基条目的方式。
- 若统一使用飓风模板,各区评级可回归至各区影响段落首段撰述。
--🍫|📖留言 2017年10月31日 (二) 01:35 (UTC)
- (-)反对,意见同林天蓬一样。--Cyclone2017 2.0(留言) 2017年10月31日 (二) 12:07 (UTC)
- (-)反对:小弟相信两个模板各自切合所属洋面的需要,例如西太这边除了JMA之外,亦有中、港、台、澳、朝韩、菲律宾等不同地区的官方部门,“台风基础资讯”的形式较切合(部门公信力如何、把哪个部门放进去或剔除是后话),统一并非势在必行,且强行合并只会引发更大反弹。若真的有逼切需要,小弟倾向用“台风基础资讯”,因为“飓风模板”需要另放路径图,无助改善排版,RSMC以外官方部门的强度评估亦要放在“影响”,但该章节实际上是用来叙述警告处理、防风措施和灾情。附笔:真的要统一的话,就不要用“台风”或“飓风”了,届时获保留的模板干脆重新命名为“热带气旋资讯”吧。——W. Synchro(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2017年10月31日 (二) 16:35 (UTC)
- (:)回应@Weather Synchronize:因为中美洲有很多国家,所以观测北大西洋飓风的气象机构,可能还比西北太平洋(含南海)这边还多,那这样是不是应该也要沿用台风基础模板?不过那样模板会更狭长,比飓风模板在“气象历史”、“发展过程”顶部放置路径图的问题更严重。再者,正因为有广泛讨论,才不会有“强行合并”的问题在。--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31日 (二) 23:19 (UTC)
- Tenbeens君:大西洋的机构根本不会有什么人关注,更不要说印度洋和南半球热带气旋,故“飓风模板”更适合。“台风模板”全是较为人知悉的部门,而排板问题只需调整一下图片等就可以了。只是在下认为在“台风模板”毋需增设其他洋域的参数,应按热带气旋巅峰所在洋域决定使用“台风模板”或“飓风模板”。--M.Chan 2017年11月9日 (四) 07:12 (UTC)
- (:)回应@Typhoon Lionrock:什么叫做“台风模板”全是较为人知悉的部门,而大西洋的机构根本不会有什么人关注?在写“发展过程”章节时,到底有谁会为PAGASA、NCHMF和TMD写出强度升降格?况且,加拿大气象中心(CMC)身为北大西洋重要的气象机构以及全球模式预报提供者,在大家都在关注该洋域的飓风时,怎么会无人关注此机构?为何其他语言的维基百科的热带气旋模板只出现RSMC及JTWC,抑或美国气象机构?难道其他语言的人未尝听过上述这些其他机构?其实不然,数据堆砌不等于如实呈现客观资讯,将问题留给读者只是让他们无所适从、手足无措罢了。全球只有中文维基百科有二套热带气旋模板在并行使用,个人认为热带气旋的实际强度,应留给专业气象研究者去讨论,中文维基只要做到如实呈现数据并附上可靠来源就好,何必在这儿过分追究?
- 这里的确是中文维基百科,但仅此而已,不应仅偏重华人圈甚至气象爱好圈的资讯,毕竟其他机构总可能就某些热带气旋评级。当模板放置CWB、HKO、SMG、CMA等评级,却以所谓“在华人圈不具知名度”此理由而不放其他机构的资讯,就有可能产生地域观点严重倚赖中文资讯之嫌。再者,如果阁下论述是仅因为这里是中文维基百科,那么CWB、HKO、SMG、CMA等机构在普世上是所谓“较为人知悉的部门”的这个论述,将无论证足以支持。维基本来就应参照可靠来源而撰写条目,什么机构比较准确或是较为人知悉的这些讨论,这些皆仅流于气象爱好圈。薇子自己亦同样身为气象爱好者,并在两岸四地气象讨论区上和大家闲聊,可是此股风气实在不宜带入维基编辑上。最后薇子要说的是,为什么西北太平洋一定要与其他洋域有别呢?那样将不利于全球热带气旋条目的整合。--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9日 (四) 12:00 (UTC)
- 但飓风模板也有收录并非RSMC的JTWC。不觉得台风模板是“数据堆砌”。--M.Chan 2017年11月11日 (六) 17:04 (UTC)
- (:)回应@Typhoon Lionrock:因为JTWC有针对中北和东北太平洋、北大西洋以外的洋域进行监测,且有各洋域热带气旋研究报告可查询,亦属于全球权威气象机构,故须放上JTWC的评级。再说,台风基础资讯模板上明明数据这么多,却不见内文有对PAGASA、NCHMF和TMD的评级作出叙述,数据放这么多意义何在?不是堆砌数据是什么?--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2日 (日) 06:06 (UTC)
- Tenbeens君:因为日本气象厅、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台湾中央气象局、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香港天文台各自使用一套风速和分级,而东太平洋、大西洋几乎全数使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M.Chan 2017年11月23日 (四) 17:04 (UTC)
- (:)回应@Michael Chan:每个机构不也是各自使用一套风速和风级吗?如果那样说,把各自洋域的每个机构评级也得放进来,为什么仅独尊西北太平洋,就因为两岸四地位处西北太平洋?而且维基百科不追究热带气旋的实际强度,这应留给专业气象研究者去讨论,只要做到如实呈现数据并附上可靠来源就好,何必在这儿过分追究?使用飓风模板,亦不等于不显示其他机构的评级,其他机构评级可列于“影响”章节上。--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23日 (四) 22:58 (UTC)
- Tenbeens君:因为日本气象厅、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台湾中央气象局、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香港天文台各自使用一套风速和分级,而东太平洋、大西洋几乎全数使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M.Chan 2017年11月23日 (四) 17:04 (UTC)
- 但飓风模板也有收录并非RSMC的JTWC。不觉得台风模板是“数据堆砌”。--M.Chan 2017年11月11日 (六) 17:04 (UTC)
- 这里的确是中文维基百科,但仅此而已,不应仅偏重华人圈甚至气象爱好圈的资讯,毕竟其他机构总可能就某些热带气旋评级。当模板放置CWB、HKO、SMG、CMA等评级,却以所谓“在华人圈不具知名度”此理由而不放其他机构的资讯,就有可能产生地域观点严重倚赖中文资讯之嫌。再者,如果阁下论述是仅因为这里是中文维基百科,那么CWB、HKO、SMG、CMA等机构在普世上是所谓“较为人知悉的部门”的这个论述,将无论证足以支持。维基本来就应参照可靠来源而撰写条目,什么机构比较准确或是较为人知悉的这些讨论,这些皆仅流于气象爱好圈。薇子自己亦同样身为气象爱好者,并在两岸四地气象讨论区上和大家闲聊,可是此股风气实在不宜带入维基编辑上。最后薇子要说的是,为什么西北太平洋一定要与其他洋域有别呢?那样将不利于全球热带气旋条目的整合。--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9日 (四) 12:00 (UTC)
- (=)中立目前台风模版有点太“风力中心”的感觉——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6日 (四) 01:22 (UTC)
- (:)回应@C933103:其实若真要呈现出“数据完善”的感觉,应该要连各机构气压值评级都要列上吧。--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26日 (日) 01:51 (UTC)
- (!)意见:如果真的要统一的话,我建议使用的是飓风模板,因台风模板所占的空间实在太大了,影响了整个条目的观感,尤其是20世纪的台风条目。--Win. M. 2017年11月17日 (五) 13:44 (UTC)
- 不如,影响大的就用台风模板(例如:超强台风天鸽),影响少的就用飓风模板(例如:2018年强烈热带风暴悟空)。T.Y Hato(留言) 2018年8月31日 (五) 06:33 (UTC)
- (+)支持统一使用“台风基础资讯”模板,这模板的可以加入各气象机构的数据,在各海域也适用。—Crazy King(留言) 2018年8月31日 (五) 08:22 (UTC)
- (!)意见:是时候表达我的意见。我个人认为使用“台风基础资讯模板”统一会比较理想。原因如下:
- 目前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条目,的确是以使用台风基础资讯模板为主。如果把全部都改变为飓风模板,所带来的影响及争议将难以预计。
- 在一些破壤力强,影响范围大的热带气旋上,影响一栏通常都比较冗长。如果还将相关数据也加入在内,我认为会令情况更恶化。这并不太理想。
欢迎大家继续作出讨论,希望到最后能够达成共识。--CHING WAI KONG(留言) 2018年8月31日 (五) 14:42 (UTC)
- (!)意见:现时争议最大的是西北太平洋应该使用那个模板,(&)建议只在西北太平洋统一使用台风资讯模板。同时不会影响其他海域的常规。Crazy King(留言) 2018年9月1日 (六) 15:08 (UTC)
- (!)意见:反对统一飓风模板的原因:
- 飓风模板只能显示2个风速,1分钟平均风均是最不准确,日本的10分钟平均风速有时跟其他的有比较大的差距。
- 有时台风影响的地区较多,把风速评级放在“影响”不便阅读。--Crazy King(留言) 2018年8月31日 (五) 16:07 (UTC)
有关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条目名称的若干建议
[编辑]
由于今天2017年热带低气压23W的条目命名争议,使得这件事还是得拿出来说。关于此事,太平洋台风季当中的命名惯例有作相关论述,但薇子认为不够完整,故建议加入条目命名要素的优先次序,以进行整合并避免后续争议。以下是薇子提议的条目命名要素优先次序:
- 国际名称(1999年以前则为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名称),如台风纳莉 (2001年)。
- 菲律宾热带气旋名称,如热带低气压威尔玛 (2013年)。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正式编号,如热带低气压WP012016。
- 具其他机构编号或其他惯用称呼者,如热带低气压618、丁丑风灾。
- 无特殊称呼者,则以“公元年份+月份+侵袭处+热带低压””称之,如2009年9月越南热带低压。
此外,关于条目名称转换部分,个人建议1999年以前的风暴,在中国大陆的词语转换上使用中国气象局之台风编号(如:台风6213号),因为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名称严格而言不是“国际名称”,而是立场亲美的国家或地区所使用的名称。若有国家或地区实无确切称呼(如1946年台风英格瑞在港澳并无称呼),则仍沿用条目名称。
user:Karta0800900、user:R96340、user:林天蓬、user:TYKENNETH、user:Weather Synchronize、user:Winter Moment、user:AndyAndyAndyAlbert、user:B dash、user:Typhoon Lionrock、user:CHING WAI KONG、user:Cyclone2017 2.0、user: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等用户,若对此有其他建议,烦请诸位提供意见,谢谢!--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31日 (二) 14:42 (UTC)
- Tenbeens:建议名称优先于编号,即使该国家不承认,有名比无名好。另外JTWC似乎从未使用“WP012016”请问该编号从可而来?JTWC似乎一直用“01W”。--M.Chan 2017年10月31日 (二) 15:04 (UTC)
- (:)回应@Typhoon Lionrock:问题是对于该国或地区的人,明明就有既定习惯称呼,为什么条目转换名称还是要跟着港澳译名走?另外,01W是通用编号,正式编号请见此网站和此网站,惟注意前者网站中,正式编号前面的B为最佳路径(Best track)之意,不属于正式编号的一部分。--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31日 (二) 15:25 (UTC)
- 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无论是发布警报还是年刊皆便用“01W”格式,而英文维基百科及各台风论坛亦使用前者,“Wp012016”仅在最佳路径使用。HKO、CWB、CMA不承认菲律宾名称及JTWC编号,如果官方不承认便不能用,那么菲律宾名称及JTWC编号也不能使用。--M.Chan 2017年10月31日 (二) 15:51 (UTC)
- (:)回应@Typhoon Lionrock:CMA不承认JTWC名称,是不是也不能用?是不是只要为丁丑年的台风,不管侵袭哪里都可以是“丁丑风灾”,所以也不能用?正因为有称呼上的争议,所以才考虑到“条目命名要素的优先次序”,有既定称呼即使用之,若无则沿用标题名称。再者,正式编号是专属该热带气旋,何必以“01W”这种每年都有的编号来称呼?难道日本通常报导或提及台风时,皆仅以当年编号称呼而不加年份(如此),所以国际编号可以只写当年的“第几号”台风而已吗?--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31日 (二) 16:26 (UTC)
- Tenbeens君:“WP012016”和“01W (2016年)”表示的资讯一样,而后者更多人使用,为何不能用?RSMC的名称亦不是专属于该热带气旋,名单是会重用的,是否也不能用?--M.Chan 2017年11月15日 (三) 02:14 (UTC)
- (:)回应@Michael Chan:编号和名称不能相提并论。国际编号都有专属性了,既然JTWC也有专属于某热带气旋的正式编号,如果需要用到JTWC编号,条目名称亦应以使用正式编号为宜。打个比方,假设要为1999年7月侵袭华南的热带风暴创建条目,虽然JTWC当时未给予名称,但因为JMA有升格热带风暴,所以还是有国际编号“9906”,而相信诸位应该不会想看见“热带风暴第6号 (1999年)”这种条目标题吧,这就是为什么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使用JTWC正式编号的原因。
- Tenbeens君:“WP012016”和“01W (2016年)”表示的资讯一样,而后者更多人使用,为何不能用?RSMC的名称亦不是专属于该热带气旋,名单是会重用的,是否也不能用?--M.Chan 2017年11月15日 (三) 02:14 (UTC)
- (:)回应@Typhoon Lionrock:CMA不承认JTWC名称,是不是也不能用?是不是只要为丁丑年的台风,不管侵袭哪里都可以是“丁丑风灾”,所以也不能用?正因为有称呼上的争议,所以才考虑到“条目命名要素的优先次序”,有既定称呼即使用之,若无则沿用标题名称。再者,正式编号是专属该热带气旋,何必以“01W”这种每年都有的编号来称呼?难道日本通常报导或提及台风时,皆仅以当年编号称呼而不加年份(如此),所以国际编号可以只写当年的“第几号”台风而已吗?--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31日 (二) 16:26 (UTC)
- 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无论是发布警报还是年刊皆便用“01W”格式,而英文维基百科及各台风论坛亦使用前者,“Wp012016”仅在最佳路径使用。HKO、CWB、CMA不承认菲律宾名称及JTWC编号,如果官方不承认便不能用,那么菲律宾名称及JTWC编号也不能使用。--M.Chan 2017年10月31日 (二) 15:51 (UTC)
- (:)回应@Typhoon Lionrock:问题是对于该国或地区的人,明明就有既定习惯称呼,为什么条目转换名称还是要跟着港澳译名走?另外,01W是通用编号,正式编号请见此网站和此网站,惟注意前者网站中,正式编号前面的B为最佳路径(Best track)之意,不属于正式编号的一部分。--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31日 (二) 15:25 (UTC)
- 另外,名称是方便大众和各机构的称呼,当各机构编号不统一时(如1997年台风温妮的国际编号为9713、CWB编号为9714、CMA编号为9711,JTWC编号为WP141997),如果能用名称称呼即可避免各地误指,名称本身只要能称呼当下的某一热带气旋就行,那才是命名的目的,与专属性问题无关。--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5日 (三) 10:56 (UTC)
- 我说过“01W”比“WP012016”更多人使用,所以前者更有可能是正式编号。“正式编号”和“通用编号”并非以专属性论。--M.Chan 2017年11月15日 (三) 11:25 (UTC)
- (:)回应@Michael Chan:不然阁下如何解释“WP012016”这种格式?何况正因为“01W”广为使用,所以才能说是“通用编号”。然而通用编号只能用在当年度(所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年鉴也是那样用),所以才要研议是否在条目名称上以正式编号取代通用编号,并以“通用编号 (年份)”的格式作重定向。编号当然要以专属性论,如果热带气旋编号还需要使用年份来消歧义,那样会非常奇怪,可能还要弄个消歧义页,上面列举著从战后以来使用“01W”这个通用编号的每个热带气旋。--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5日 (三) 12:31 (UTC)
- 我说过“01W”比“WP012016”更多人使用,所以前者更有可能是正式编号。“正式编号”和“通用编号”并非以专属性论。--M.Chan 2017年11月15日 (三) 11:25 (UTC)
- 另外,名称是方便大众和各机构的称呼,当各机构编号不统一时(如1997年台风温妮的国际编号为9713、CWB编号为9714、CMA编号为9711,JTWC编号为WP141997),如果能用名称称呼即可避免各地误指,名称本身只要能称呼当下的某一热带气旋就行,那才是命名的目的,与专属性问题无关。--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5日 (三) 10:56 (UTC)
- (+)同意M.Chan的意见。--B dash(留言) 2017年10月31日 (二) 16:05 (UTC)
- 虽则以PAGASA命名作为条目名称是有先例,但PAGASA命名只限菲律宾使用,且不会有官方的中文翻译,小弟不认为PAGASA命名比JTWC编号理想。热带低气压南度 (2017年)就是这个情况,我不知“南度”是谁给的译名,内文甚至没有PAGASA命名该热带低气压为“Nando”的来源,以“南度”为命名是无法服众。小弟建议把JTWC编号的比重移至PAGASA命名之上,最少气象爱好者都知道是什么,在讨论区/Facebook专页上大多亦乐意用此编号作识别。至于通用和正式编号,考虑到一般讨论都以通用编号为准,而正式编号亦要到出了Best Track才确认,小弟的提议是先以通用编号及年份作命名(必须和使用国际命名的做法一致,包括年份,否则会被以无独特性为由提删),到出了Best Track时才转用正式编号,例如先开“热带低气压01W (2016年)”,后再重新命名为“热带低气压WP012016”。当然归根究底,大家都是要想清楚,是否逢“挂波”就等同值得开条目,还是应该真的等到有重大伤亡/证实其特殊性,才为一个无名TD开文,始终不等风暴命名就开条目会被视为偷步。顺带一提,以“先到先得”处理中港澳和台湾国际命名是规例,但不知为何近期不断有用户企图冲击此原则,是否为了政治就可以连基本尊重都要毁掉?——W. Synchro(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2017年10月31日 (二) 16:35 (UTC)
- (:)回应@Weather Synchronize:很多飓风和其他洋域的热带气旋皆无官方译名,但这些条目可多得是(飓风多格、2011年热带风暴唐等),在无官方和媒体译名的情形下,当然能使用自己的译名。再者,使用菲律宾名称亦出现于路径图(如 File:Auring 2017 track.png)、卫星云图(如 Auring 2017-01-07 0140Z.jpg)、维基共享资源分类(如 Category:Tropical Depression Auring (2017))的命名等,既然已是使用上的社群共识,应继续沿用菲律宾名称。至于JTWC编号方面,其实正式编号并不必等到最佳路径才可确认,虽然这不如通用编号常用(其实也是,不然也就不会叫做通用编号了),但那才是该热带气旋专属的JTWC编号。
- 最后阁下有提到“为一个无名TD开文”的问题,或许与最近的热带气旋关注度提案相关,建议可移驾至此页面,提个意见就好了。--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31日 (二) 23:10 (UTC)
- PAGASA命名的问题是很多读者不会立即想到是哪一个风暴,不像JMA命名或JTWC编号般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无论中、港、台、澳的读者,如非刻意查看PAGASA的发布(很多气象爱好者都置之不理,最多也只是看看便算),是不会知道PAGASA给了什么命名,更遑论“菲律宾华语译名”从何得来。热带低气压南度 (2017年)的问题在于没有来源证明PAGASA命名和谁给了华语译名,因为内文对PAGASA发布或菲律宾所受影响只字不提,这种情况下很难接受用PAGASA命名作条目名称。“威尔玛”等过去了的便算,但小弟始终不倾向以PAGASA命名凌驾于更多人知道的JTWC编号。至于JTWC通用与正式编号的问题,一开始直接使用正式编号的做法都可以,但还是要为相应通用编号连年份的标题开重定向。小弟都有留意关注度提案,稍后再回应。——W. Synchro(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2017年11月1日 (三) 00:59 (UTC)
- (:)回应@Weather Synchronize:问题是JTWC编号无媒体使用之,PAGASA名称则有(菲律宾媒体会使用),若媒体与气象机构相较,后者显然更亲近于大众,所以反而是PAGASA名称会更通俗一些,JTWC编号亦仅研究气象的人或是气象迷才看得懂,而非阁下所谓的“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会阅读条目的人又不是只有气象迷或研究气象的人。还有个人认为应该订立一套标准,免得后续出现编辑战,不能因为2013年热带低气压威尔玛是过去的条目而不改,放在那儿总有一天,还是会有人特意去改成“热带低气压WP302013”或“热带低气压30W (2013年)”而引发争议。
- 关于阁下所提到热带低气压南度 (2017年)的问题,纯粹是因为编者没有放置PAGASA报文或其他来源的问题,怎能怪PAGASA名称本身?至于华语译名是必须使用的,不能因为没有官方中文译名而使用原文作为标题,不然优典热带气旋条目几乎都要重新命名成诸如“热带风暴Don (2011年)”之类的标题名称,这样有比较好理解?符合命名常规的要求吗?而且“JTWC编号相较PAGASA名称,更多人知道”此说法根据何在?
- 另外,薇子(+)赞成阁下关于以“JTWC通用编号+(公元年份)”作为重定向的意见。最后很抱歉要催促阁下,但阁下有提到稍后会对热带气旋关注度议题进行讨论,但迟迟未作表态,在此烦请移驾至此页面进行讨论,谢谢。--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4日 (六) 08:29 (UTC)
- (:)回应@Weather Synchronize:我同意你和Typhoon Lionrock所说,其实最重要的是要让读者立即想到是哪一个风暴,而且其实PAGASA的命名的华语译名全凭你自己认为这个读音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释,如热带低气压克里辛 (2017年)PAGASA的命名Crising,有人会读作克里辛,但是其他人会认为它不是读这个,如此命名恐怕难以服众,而天秤P Iūstitia*Spēs~☆所言PAGASA名称更亲近于大众,难道JTWC编号为气象爱好者/讨论区/Facebook专页所用,就不亲近于大众?如果媒体与气象爱好者/讨论区/Facebook专页相比较,谁更亲近于大众?相反JMA命名或JTWC编号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什么,而且编号固定(只是要为相应通用编号连年份的标题开重定向而已),气象爱好者/讨论区/Facebook专页上都乐于采用,再看看PAGASA的华语译名,基本上难以在上述地方找到,至于提议和Weather Synchronize差不多,命名常规方面,好的应该继续保留,但是不好的就要改,而且条目命名和命名常规要贴合时势变化,总不能一成不变。--MCC214(留言) 2017年11月6日 (一) 07:18(UTC)
- 最后阁下有提到“为一个无名TD开文”的问题,或许与最近的热带气旋关注度提案相关,建议可移驾至此页面,提个意见就好了。--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31日 (二) 23:10 (UTC)
- 有关PAGASA华语译名方面,一来可参考菲律宾世界日报的相关报导,再来可参照此表,如果有国际音标在旁辅助念法,相信是更有公信力的。当然了,媒体绝对比气象爱好者讨论区更亲近大众,讨论区内容何时成了关注度来源之一?请证明气象讨论区的大众亲近程度大于媒体本身?就算是好了,但气象讨论区是一手来源,媒体是第二手来源,但根据关注度方针所述,要以二手的可靠第三方来源作为论证,显然以气象讨论区来佐证将处于不利。薇子即使同样身为气象爱好者,亦和各位一样出现在各大气象论坛上和大家讨论(有时会潜水),但非常不能苟同将这种习性带到维基上来,维基是讲可靠来源是否能支撑全文,并维持中立客观与理性,追求正确都是要建立在这些来源上面作为依据的。而且阁下亦无证据可提出“JTWC编号有普世性”此项论点,以上回应还望阁下三思检讨,当然薇子或许也有错误的地方,届时烦请提出给予指教,谢谢。--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6日 (一) 16:31 (UTC)
- PAGASA的华语译名属非官方译名,如果有更进一步有官方所认可的华语译名会更加理想。再者,以菲律宾译名做为条目名称一样具有关注度问题,敝人有留意部分编辑先前为其他菲律宾命名的气旋进行华语译名的来源,但相关名称并没有受到广泛的运用亦未受到官方的认可或是做为其他研究用途,这部分必须先解决。
- 再者,中国气象局似乎开始针对其他洋域的气旋名称进行翻译,而中央气象局也开始陆续针对造成其他洋域重大灾情的气旋进行事后译名。--🍫|📖留言 2017年11月1日 (三) 04:54 (UTC)
- 嗯,但还是(&)建议采名称为主、编号为辅的模式,来为条目命名,各个机构的编号亦有关注度上的问题,更无法反映在二手来源上(至少菲律宾名称在有些媒体还是会使用)。至于条目名称上的地域转换,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比较适合在另一篇讨论串提出。--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日 (三) 15:31 (UTC)
- @MCC214:由于阁下是此争议之当事者之一,故烦请参与讨论,谢谢。--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4日 (六) 08:29 (UTC)
-
- (:)回应@My doom:上面的回应已经有关于JTWC正式编号的来源了。还有薇子明明就用粗体强调“优先次序”了,第一个就是国际名称。--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4日 (二) 11:46 (UTC)
- @Tenbeens:我想澄清一个问题,究竟中港澳的热带气旋等级应不应该和台湾译名一起合成条目名称?(或是台湾的热带气旋等级应不应该和中港澳译名一起合成条目名称?),还有条目名称以2017年热带风暴奈格或热带风暴奈格 (2017年)来命名是否恰当?--MCC214(留言) 2017年11月17日 (五) 08:08(UTC)
- @MCC214:当然恰当。引用“2017年热带风暴奈格”条目存废讨论当中的话:“(以此理由而删除为前提)这样等于风暴条目命名仅能使用中港澳译名,对台湾编者而言非常不尊重、不公平。即使台湾中央气象局在中文是使用轻度台风,但英文仍是Tropical Storm以及Severe Tropical Storm。”--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7日 (五) 13:19 (UTC)
- 关于“原创译名”使用与否的讨论,亦可参阅此讨论串。--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26日 (日) 01:57 (UTC)
关于蒲福风级用语上的建议
[编辑]
在台风天鸽对港澳地区之影响当中,港澳两地在各自使用着自己的风力形容词,但读者是否会混淆?连台湾、中国大陆、日本都有自己的风力形容词,在各机构使用上完全不一致的情况之下,请问在当地的“影响”篇章,使用各自的风力形容词真的妥当吗?而且还有清劲风、强风、烈风、暴风、飓风等条目的创建,却仍以香港的地域中心观点阐述。以上来说,读者又不是只设定于港澳用户,所以这么做真的对吗?(关于各机构之风力形容词,详见:香港、澳门、台湾、中国大陆、日本)
个人(&)建议,使用数字风级可达普世观点,应以此取代风力形容词,而必要时再考虑使用扩展风级(13至17级)。由于牵涉到数个条目的习惯用语问题(尤其是港澳的“影响”章节),所以还是请Karta0800900、R96340、林天蓬、TYKENNETH、Weather Synchronize、Winter Moment、AndyAndyAndyAlbert、B dash、Typhoon Lionrock、CHING WAI KONG、Cyclone2017 2.0、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MCC214等用户,若对此有其他建议,烦请诸位提供意见,谢谢!--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2日 (四) 15:43 (UTC)
- (-)反对统一使用数字风级,据我所知香港人比较少用到数字风级,香港的新闻也是使用“强风”、“烈风”、“暴风”、“飓风”等字眼。小妹建议不同章节使用不同的形容词,避免地域中心。至于清劲风、强风等条目应该加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定义。--Win. M. 2017年11月2日 (四) 16:00 (UTC)
- (:)回应@Winter Moment:但不同章节使用不同的形容词,那会造成阅读上的混乱,又该如何解决?当地读者不可能只看当地的“影响”章节而已。以台风天鸽对港澳地区之影响为例,“飓风”在香港是12级,但澳门却是11级,同一条目却是二种不同的意思,在未经解释之下只是让读者产生误会而已。--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2日 (四) 22:44 (UTC)
- (:)回应:阁下认为加入注脚去解释是否可行?--Win. M. 2017年11月3日 (五) 11:37 (UTC)
- (:)回应:似乎不可行,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风力形容词皆不一致,那样等于要帮各个地区以数字风级、各自的风力形容词进行解释。--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3日 (五) 13:13 (UTC)
- (:)回应:其实小妹正正建议这样去定义风力形容词,在每个地区的章节都加入注脚解释,避免误会。--Win. M. 2017年11月3日 (五) 14:28 (UTC)
- (:)回应@Winter Moment:那样会非常混乱,有些风力形容词是横跨两个数字风级(如香港的强风、暴风、烈风),那样该如何以数字风级阐释?假如香港某处测得持续风力为70km/h,难道要说吹起烈风,注解却写相当于8至9级风吗?但70km/h就是8级风,这样还是会增加读者困扰。就好比跟大家解释2015年莲花在澳门被评为台风,为了向非澳门读者解释SMG对于“台风”的定义,难道可以说莲花被SMG评级131km/h,这强度就相当于香港的台风到超强台风之间吗?即使SMG对于“台风”的定义是的确如此,但单一风力数据能跨级别吗?如果阁下能明白这其中似乎有哪里不对劲,就可以知道薇子在说什么了。就注解效果而言,风力形容词和数字风级“一对多”的注解模式并不可行。
- (:)回应:其实小妹正正建议这样去定义风力形容词,在每个地区的章节都加入注脚解释,避免误会。--Win. M. 2017年11月3日 (五) 14:28 (UTC)
- (:)回应:似乎不可行,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风力形容词皆不一致,那样等于要帮各个地区以数字风级、各自的风力形容词进行解释。--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3日 (五) 13:13 (UTC)
- (:)回应:阁下认为加入注脚去解释是否可行?--Win. M. 2017年11月3日 (五) 11:37 (UTC)
- (:)回应@Winter Moment:但不同章节使用不同的形容词,那会造成阅读上的混乱,又该如何解决?当地读者不可能只看当地的“影响”章节而已。以台风天鸽对港澳地区之影响为例,“飓风”在香港是12级,但澳门却是11级,同一条目却是二种不同的意思,在未经解释之下只是让读者产生误会而已。--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2日 (四) 22:44 (UTC)
- 另外,台湾和中国大陆惯用数字风级,这样还要加上注解吗?注解内容还是以各自的风力形容词进行解释?请示范怎么解释,以8级风为例。--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3日 (五) 16:22 (UTC)
- (+)支持统一。--B dash(留言) 2017年11月4日 (六) 08:58 (UTC)
- (:)回应@Tenbeens::小妹觉得我们可以模仿对“正面吹袭”的解释(“按照香港天文台的定义,热带气旋于距离香港100公里范围或以内掠过,即属“正面吹袭”)。例如在香港章节第一次提到“烈风”时就写“按照香港天文台的定义,烈风指风力达蒲福氏风级8级至9级,即每小时63至87公里”。如果觉得困惑,以70km/h的风速为例,可以详细地加入注脚写“即蒲福氏风级之8级风”,然后再提“烈风”的字眼。另外,其实小妹上面的回应全都是针对“暴风”、“飓风”等风力形容词,关于台风分级(如“台风”、“超强台风”)的问题我建议容后再议。至于台湾和中国大陆方面,由于香港和澳门的风力形容词是基于数字风力而定的,小妹建议台湾和大陆不必加入注脚。上面的解释好像有点乱,如果有问题欢迎再提出。--Win. M. 2017年11月4日 (六) 11:40 (UTC)
- (:)回应@Winter Moment:但阁下不是说港澳读者比较少用到数字风级吗?用数字风级能让港澳读者看得懂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影响”章节吗?个人折衷(&)建议,在港澳章节仍使用数字风级,但表现形式如“吹持续8级风(相当于强风)[注]”。其中[注]的地方就是放注解,解释香港对于“强风”一词的定义为何。
- 另外,须留意各地单位习惯不同,港澳惯用km/h,但台湾、中国大陆、日本均使用m/s。说到这个就气,为什么用户们当初写蒲福氏风级这个条目时,并无m/s这个单位呢?--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4日 (六) 13:11 (UTC)
- (:)回应:引言和“发展过程”用数字风级是可行,但“影响”章节就不改好过改,例如天文台的报文写“飓风正影响香港东南部地区”、“香港南部地区持续吹暴风”、“多处地区已经受烈风影响”等,改成数字风级未免生硬。小弟同意加注释,不久前亦对台风天鸽对港澳地区之影响的澳门章节加了下列释义:
按照澳门气象局的定义,蒲福氏风级的11级风在澳门称为“飓风”,12级风则称为“台风”。这与其他地区的风力术语稍有不同,例如香港天文台对10至11级风均称为“暴风”,而“飓风”则用于12级风。
- 另外风力术语和热带气旋分级是不同概念,大家不是把两者混淆吧?——W. Synchro(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2017年11月6日 (一) 09:27 (UTC)
- (:)回应@Weather Synchronize:嗯,其实可以将HKO的报文改写为“香港x部/多处地区持续风力达n级(相当于k风[注])”,其中k风为当地采用之风力形容词。其中[注]的地方就是放注解,解释当地对于“k风”一词的定义为何、风力单位须放上km/h、m/s、kts三者、相当于几级风的范围,并列举其他地区之相当级别风力形容词。呈现效果范例如下:
依香港天文台的定义,烈风相当于蒲福氏风级8至9级,即每小时63—87公里、每秒17.2—24.4米、34—47节。8级风在各地风力形容词称呼各异:在台湾中央气象局及中国国家气象中心皆被称作“大风”、在澳门气象局被称作“疾劲”、在日本气象厅则被称作“疾强风”。
-
- 见见Template:台风基础资讯的编辑历史[1][2],与其认为要"去台湾"的言行与移除中央气象局资料的编辑[3][4],就知道这"新用户"My doom是哪一位。--Outlookxp(留言) 2017年11月14日 (二) 02:24 (UTC)
- (:)回应@My doom:个人无此意图,请勿诬指。另请先阅读方针与指引之后再作编辑,勿创建傀儡。--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4日 (二) 11:49 (UTC)
- (-)反对:使用烈风和暴风等字眼就是要让读者能直观比较风力,如果要数字化的话还不如全部转成kts。再者,即使翻译成风级,由于各地所采用的平均风速时间长度不一致(1/2/3/10分钟平均),也还是不能直接比较。——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4日 (二) 23:31 (UTC)
- (:)回应@C933103:使用数字风级呈现不会更直观吗?这边谈的问题就是因为大家对于“烈风”、“暴风”这些词有不同见解,所以才需要邀集诸位研议,显然使用特定区域之风力形容词无普世性,遑论直观与否。再者,所有的风力形容词都是根据数字风级对应,如果数字风级不能拿来比较,基于数字风级而衍生而来的风力形容词不也没办法了?--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5日 (三) 10:33 (UTC)
- (:)回应嗯。我指的是在同一地区内的对比。的确,使用这种未标准化的字眼会导致跨地区使用困难,但如果不使用这种字眼的话便会对于同地区内使用困难。我的意思是,既然转换为数字风级也不能直接比较,那么主要描述当地的情况会比较好?
- (:)回应@C933103:使用数字风级呈现不会更直观吗?这边谈的问题就是因为大家对于“烈风”、“暴风”这些词有不同见解,所以才需要邀集诸位研议,显然使用特定区域之风力形容词无普世性,遑论直观与否。再者,所有的风力形容词都是根据数字风级对应,如果数字风级不能拿来比较,基于数字风级而衍生而来的风力形容词不也没办法了?--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5日 (三) 10:33 (UTC)
- 另外,我说的“直观”比较的意思是,HKO的各种热带气旋警告都是用这些风力描述用语来命名的。相关警告发出标准也是对标于相关的形容词的。
- 另一方面,有关于增进跨地区可用性方面,虽然说“烈风”在HKO定义是8-9级,但在条目中描述的时候,由于大部分会用到这种风力描述词的场合都是在说X的风力达到烈风程度,在这场合只要括号标注(达蒲福氏风级8级以上)就可以了吧。或者例如说持续受暴风吹袭,那可以括号标示说(相当于风级表10级以上),即使说实际数字都达到了十一级也不会影响这描述的正确性。--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5日 (三) 12:46 (UTC)
- (:)回应@C933103:上次有说了,香港所谓的某处风力达烈风程度是指当地风力达8至9级,而非纯指8级以上,数字怎么可能会横跨8至9级?也不会有人会说2012年台风启德是“台风到超强台风”强度吧。虽然在集合论上是正确的,但跨级别的说法会让大家在阅读时觉得非常不对劲——某时刻的一个台风只会是一个级别,同样的道理,某时刻在某处的一场风力亦只会是一个级别。所以才建议是否写成“x地的持续风力达n级(相当于k风[注])”,其中k风为当地采用之风力形容词。其中[注]的地方就是放注解,解释当地对于“k风”一词的定义为何、风力单位须放上km/h、m/s、kts三者、相当于几级风的范围,并列举其他地区之相当级别风力形容词。呈现效果范例如下:
依香港天文台的定义,烈风相当于蒲福氏风级8至9级,即每小时63—87公里、每秒17.2—24.4米、34—47节。8级风在各地风力形容词称呼各异:在台湾中央气象局及中国国家气象中心皆被称作“大风”、在澳门气象局被称作“疾劲”、在日本气象厅则被称作“疾强风”。
- --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5日 (三) 13:55 (UTC)
- (:)回应1.或者我的例子不清楚,我的意思是对整句句子而非单词进行注释,2.像提案这样以数字风级为主模述的话对于解释天气预报和热带气旋讯号会构成问题,相关标准的文字是基于这些字眼或者km/h风速,而没有提及数字风速,因此不能直接联系。——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6日 (四) 01:40 (UTC)
- (:)回应@C933103:但这种注释明显有解释上的瑕疵,诚如阁下所言使用“某处受暴风吹袭(达蒲福氏风级8级以上)”,将无法确切反映出实际风级;且“暴风”在一个条目各地章节的意义均异,这样做仍无法让不谙气象的读者理解其意义,乃至引致各地读者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而且为什么只是引用预报或观测相关的风力数据,却不能由编者自行转换成具普世性的词句?当日本刮了“疾强风”,即使加上蒲福风级,会有几个港澳读者知道那就是62—74km/h?所以对特定单词进行注释是有其必要性的。--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6日 (四) 15:32 (UTC)
有关注度但没有影响和没有研究价值的热带气旋条目保留与否
[编辑]Wikipedia:关注度_(热带气旋)只是论述而非正式方针与指引,而先前在Wikipedia_talk:关注度_(热带气旋)#缺乏关注度的热带气旋条目保留与否和Wikipedia_talk:关注度_(热带气旋)#再提修改关注度_(热带气旋)当中社群并没有达成共识,但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就引发了一个删了,一个却要留的现象,当在社群判定为删除的时候,如Wikipedia:页面存废讨论/记录/2017/09/25#强烈热带风暴鸿雁_(2012年),Wikipedia:页面存废讨论/记录/2017/12/19#强烈热带风暴奇洛基_(2012年)和Wikipedia:页面存废讨论/记录/2017/09/25,却要因符合关注度而复还(见[5][6][7][8][9][10])(再见一见[11][12]),而存废复核未能反映社群支持复还的共识,亦有争议,其中强烈热带风暴莫柏 (2011年)、热带风暴摩羯 (2013年)、热带风暴丽琵 (2013年)、强烈热带风暴塔巴 (2014年)、强烈热带风暴北冕 (2014年)、热带风暴莫拉菲 (2015年)、强烈热带风暴彩云 (2015年)、台风蔷琵 (2015年)、强烈热带风暴科罗旺 (2009年)、强烈热带风暴玛瑙 (2010年)、热带风暴玫瑰 (2011年)、热带风暴奥鹿 (2011年)、台风桑卡 (2011年)、热带风暴奥麦斯 (2010年)、台风马勒卡 (2010年)、热带风暴圣帕 (2013年)、台风康妮 (2007年)、热带风暴温比亚 (2000年)、热带风暴玛瑙 (2016年)、强烈热带风暴帕布 (2013年)、强烈热带风暴马力斯 (2012年)、热带风暴康森 (2016年)、热带风暴圆规 (2016年)、台风珊瑚 (2017年)、热带风暴马鞍 (2016年)、台风莫兰蒂 (2004年)、强烈热带风暴悟空 (2006年)、台风暹芭_(2010年)、强烈热带风暴玛莉亚 (2012年)、台风利奇马 (2013年)、台风范斯高 (2013年)、台风米雷 (2016年)、台风肯特 (1995年)、台风劳娜 (1961年)应否成为独立条目有争议。
同时,因社群并没有达成共识,所以就出现一些已删除但正纳入存废复核请求,以复核相关存废决定的情况(如Wikipedia:存废复核请求#热带风暴海燕_(2007年),Wikipedia:存废复核请求#台风康妮_(2007年)、热带风暴温比亚_(2000年)、热带风暴玛瑙_(2016年)、强烈热带风暴帕布_(2013年)、强烈热带风暴马力斯_(2012年)、热带风暴康森_(2016年)、热带风暴圆规_(2016年)、台风珊瑚_(2017年)、热带风暴马鞍_(2016年)、台风莫兰蒂_(2004年)、强烈热带风暴悟空_(2006年)、台风暹芭_(2010年)、强烈热带风暴玛莉亚_(2012年)、台风利奇马_(2013年)、台风范斯高_(2013年)、台风米雷_(2016年)、台风肯特_(1995年)、台风劳娜_(1961年)(已撤回),Wikipedia:存废复核请求#强烈热带风暴奇洛基_(2012年)(已复还)等)。
所以还是有请user:Karta0800900、user:R96340、user:林天蓬、user:Weather Synchronize、user:Winter Moment、user:AndyAndyAndyAlbert、user:B dash、user:Michael Chan、user:CHING WAI KONG、user:Cyclone2017 2.0、user:Typhoon Destroyer、user:A2569875、user:Tenbeens、user:AT、user:Wong128hk、user:维多利亚-伊恩、user:3ATENU、user:Theodore Xu等用户,若对此有其他建议,例如有其他有关注度但没有影响和没有研究价值的热带气旋条目,烦请诸位提供意见,亦欢迎其他用户参与此讨论,谢谢!--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1月27日 (六) 09:43 (UTC)
- 别人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品质低劣非有效复核理由。中二少年西奥多 批判 2018年1月27日 (六) 09:46 (UTC)
- @Theodore Xu:本人已撤回,待客栈共识[13]。--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1月27日 (六) 09:54 (UTC)
- 有关注度就可以创建条目,没人说过热带气旋条目对象必须“有影响和有研究价值”,也没有规定“没有影响和没有研究价值”的条目必须删去。--安迪4(讨论|留名) 2018年1月27日 (六) 09:52 (UTC)
- 你这样说一千年都不会达成共识的,到时一个删了,一个却要留的现象只会无止境地延续。--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1月27日 (六) 10:05 (UTC)
- Wikipedia:关注度#通用关注度指引已列明““假定”,意味着可靠来源的有效介绍只构成必要条件,而不能保证某主题一定能收入维基百科。即使某个主题符合上述标准,编者们也有可能达成共识,认为不应该为其另立一篇条目。例如,当条目违反维基百科不是什么方针的时候。”--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1月27日 (六) 09:56 (UTC)
- 有些文章甚至品质低劣,不合关注度要求和维基百科太平洋台风季热带气旋的结构品质标准。--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1月27日 (六) 10:15 (UTC)
- 反对。没有看到删除的必要性。 --达师 - 370 - 608 2018年1月27日 (六) 11:15 (UTC)
- @hat600:再说一次,你这样说一千年都不会达成共识的,到时一个删了,一个却要留的现象只会无止境地延续,一个只会为留而留,一个只会为删而删。--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1月27日 (六) 11:33 (UTC)
- 不了解此主题,仅就该论述的准则评论:第一条,需专业者评论,编号所覆盖的数量、关注度和资料可用率,仅“所在地机构”编号是否良好,它们是否都能满足关注度等要求。“对人类社会造成显著的影响”可能理解为相当大,应该缩小或去除“社会”的区域限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缺乏举例参考。“成为数个教育机构或研究所课程中的案例”的是否要求过多(三个或以上?)而使此条罕用,“多个”(两个或以上?)是否足够。“拥有长期的存活时间或经过、路径有特别或能与其他热带气旋实例作比对。”缺乏举例参考。--YFdyh000(留言) 2018年1月27日 (六) 12:17 (UTC)
- @Michael Chan、Theodore Xu、hat600:其实只要命名风暴,TD甚至扰动生成,所有命名风暴,所有TD甚至所有扰动都会有关注度(NASA有很多),但实际真正有影响和有研究价值的热带气旋有多少呢?由1945年太平洋台风季开始至现在有1920个风暴(1891个命名风暴,单计2000年太平洋台风季至2018年太平洋台风季,就有434个命名风暴,还有无数不少的TD甚至扰动,这些全部都会有关注度,这是不是等同在这1920个风暴(包括1891个命名风暴)当中被删除的所有相关独立条目都要凭DRV手续恢复?无疑维基百科有接近一百万个条目,但是多条目就一定代表它们的质素好?不一定!AT君早就在Wikipedia_talk:关注度_(热带气旋)#关注度指引#非霎时说了六件事,一是“火星、笔的学术研究多到数不清啊...反而百度百科不能证明关注度,资料多不等于要建条目,这一点已经提过很多次。”,二是“完全看不出有“只需要有官方机构给予的编号就可让一个气旋条目达到关注度”这样的共识。这跟一开始M君的主张何谓无任何分别,甚至是扩大了,与关注度的原意背道而驰,纵观反对用户众多,不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三是“请先理解何谓关注度,不要以一般字义来进行推论,这样对讨论一点帮助都没有。您的说法等同于叫维基效法百度,无法认同。”,四是““只要有足够内容便应可创建主条目”这不符合维基精神。如果只按内容多少便收录的话,维基只会跟普通论坛没有分别,缺乏规律和统一性,主题更是杂乱无章,什么都行。关注度是维基重要的指引,没有合理理据的话没有豁免的可能性。”,五是““如果一个主题得到了可靠来源的有效介绍,而且这些来源独立于主题实体,则可假定该主题或符合独立条目的收录标准。”,也就是说没有可靠的第三方来源的话,便不符合收录标准,而参与编辑的用户的多寡、章节完整性等等则并不是关注度的判定基准。”,六是“这个标准,将气象换上其他事物,也可以全部套用。也就是说,这样的论理是不能成立。如果要定标准,个人建议须符合以下其中一项:对人类造成影响, 有学术文献以其为题材,要知道数字关注度也不是容许所有数字均可以创建条目,气象条目也是同理。”,以上。如果只凭关注度就可以收录的话,那维基百科就要收录所有TD甚至所有扰动(因为有NASA关注度)了吧,不好意思,这些情况只会在气象爱好者论坛或讨论区上出现,维基百科不是气象爱好者论坛或讨论区!你们只会使维基百科的地位贬值至沦为一个气象爱好者论坛或讨论区!--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1月29日 (一) 06:57 (UTC)
- “关注度”是有一个可操作的定义来客观判别“有/没有”的,“影响”和“研究价值”要怎么判断“没有”而不沦为个人主观拼人头?在没有明确的定义之前,很难去讨论这个规则足不足以阻却关注度这道值不值得收录的门槛。--Reke(留言) 2018年1月29日 (一) 08:54 (UTC)
- 阁下是否错误解读了NASA在热带气旋的关注的部分,NASA并不会随意的使用GSM发布监测公报,更不会是只要命名风暴就会有关注度。另外阁下指称他人“你们只会使维基百科的地位贬值至沦为一个气象爱好者论坛或讨论区!”是一个不实的指控,别人没有做的事怎么能说别人有做呢?阁下要求别人要以新人的身份看待你并要求他人WP:GF,我还满想问阁下用如此偏激的口吻质询其他维基人是否过当以及是否违反WP:GF?--🍫|留҉言҉ 2018年1月29日 (一) 09:08 (UTC)
- 另外(~)补充,我相信在WP:DRV的讨论当中,有许多优秀的维基人,像是R96340君、林天蓬君、安迪君、B dash君、M.Chan君、天秤君、西奥多等人都很积极的在处理相关的关注度部分,有碍于维基社群在近几年的人力不足,我们只能不断的努力去扩充条目以及防止条目恶化,对于相关编辑的进度可能没有办法很完善,所以敝人会建议阁下可以前去社群讨论页寻求编辑共识在做编辑以避免编辑争议,而不是在互助客栈这样引起编辑与编辑之间的对立。--🍫|留҉言҉ 2018年1月29日 (一) 09:15 (UTC)
- AT君早就在Wikipedia_talk:关注度_(热带气旋)#关注度指引#非霎时和Wikipedia:存废复核请求/存档/2017年10-12月#热带低气压22W_(2017年)_→_热带低气压南度_(2017年)说了““只要有足够内容便应可创建主条目”这不符合维基精神。如果只按内容多少便收录的话,维基只会跟普通论坛没有分别,缺乏规律和统一性,主题更是杂乱无章,什么都行。关注度是维基重要的指引,没有合理理据的话没有豁免的可能性。”和“我对气象认识不多,但是如果威力强至可以有相当数量的学术研究(而不是单纯的气象报告),我认为可以有。正如您举出例子的台风利奇马我也不会提请关注度处理。实际上,所有风暴也会有气象部门的纪录或报告,绝大多数亦有例行报导,因此不可能全数都收录,那要怎样去界定是否适合作为条目来收录,我想威力与造成伤亡是重要的指标。而这篇热带低气压,显然两项均不符合。”--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 容我提醒阁下,NASA不是气象部门。--🍫|留҉言҉ 2018年1月29日 (一) 09:35 (UTC)
- 如果你看一看Wikipedia:存废复核请求/存档/2017年10-12月#强烈热带风暴珊瑚_(2012年),Wikipedia:存废复核请求/存档/2017年10-12月#热带风暴圣帕_(2013年),Wikipedia:存废复核请求/存档/2017年10-12月#热带风暴奥鹿_(2011年)至Wikipedia:存废复核请求/存档/2017年10-12月#台风马勒卡_(2010年),Wikipedia:存废复核请求/存档/2017年7-9月#热带风暴玫瑰_(2011年),Wikipedia:存废复核请求/存档/2017年7-9月#热带风暴海神_(2015年),Wikipedia:存废复核请求/存档/2017年7-9月#台风闪电_(2015年),Wikipedia:存废复核请求/存档/2017年7-9月#热带风暴莫拉菲_(2015年)至Wikipedia:存废复核请求/存档/2017年7-9月#台风蔷琵_(2015年),Wikipedia:存废复核请求/存档/2017年7-9月#强烈热带风暴塔巴_(2014年),Wikipedia:存废复核请求/存档/2017年7-9月#强烈热带风暴风神_(2014年),Wikipedia:存废复核请求/存档/2017年7-9月#强烈热带风暴北冕_(2014年)全部都说有NASA资料,因而经DRV手续恢复,本人想风暴有NASA资料只是代表风暴有关注度,但不代表需要建立独立条目。--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1月29日 (一) 10:13 (UTC)
- 其实AT君的那句话只能说明“不是符合关注度就一定要收录”,但这不代表“符合关注度但品质不佳就不应该收录”。容我提醒一下,“符合关注度但不应该收录”的判别标准,目前我看不到一个比较具体可行、不会沦于大家主观表述,同时也理由充分的提案。如果希望讨论聚焦,建议不要针对细节或个案反复的纠缠,直接提出可以操作的规范(例如要用威力跟造成伤亡,就提出具体的定义),然后说明这个定义如何能够正确筛选出值得/不值得收录的条目。
- 另外顺带一提,其实我也看不太出来已经建立的条目持续存在会对维基百科造成什么负面影响。通常维基百科被批评的是错误记载或品质不佳的资讯来源,甚少是因为“收录太多没什么研究价值的条目”。--Reke(留言) 2018年1月29日 (一) 11:23 (UTC)
- (※)注意:Wikipedia:存废复核请求#飓风波罗_(2014年)又一因有关注度而复还的例子,而AT君都说过“只要有足够内容便应可创建主条目”这不符合维基精神。如果只按内容多少便收录的话,维基只会跟普通论坛没有分别,缺乏规律和统一性,主题更是杂乱无章,什么都行。--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1月29日 (一) 11:25 (UTC)
- @Reke:其实这样很难有共识可言。--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1月29日 (一) 11:27 (UTC)
- 好像我的话语被曲解了,解释一下。所谓有关注度的来源,必须符合的条件是:一,可靠来源、二,独立来源、三,对主题有详细介绍。因此,像上方提到的NASA,已经满足了这三个要求,那些条目便应该保留。品质不佳则从来不是删除标准。威力与影响只是基于没有关注度来源时的个人考量标准,如果有关注度来源的话,则无需理会。以上。—AT 2018年1月29日 (一) 14:19 (UTC)
- @AT:但根据关注度指引,““假定”,意味着可靠来源的有效介绍只构成必要条件,而不能保证某主题一定能收入维基百科。即使某个主题符合上述标准,编者们也有可能达成共识,认为不应该为其另立一篇条目。例如,当条目违反维基百科不是什么方针的时候。”,而Wikipedia:关注度_(热带气旋)只是论述而非正式方针与指引。--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1月30日 (二) 06:25 (UTC)
- “不是符合关注度就一定要收录”,意思不是说“不符合关注度就一定要削除”。--安迪4(讨论|留名) 2018年1月30日 (二) 08:16 (UTC)
- 我们从来都没有“只要风暴一命名就会有关注度”和“只要风暴有关注度就可以建立条目”这一共识!--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1月30日 (二) 08:22 (UTC)
- 我从来都没有“只要风暴一命名就会有关注度”这一意思,可是“只要风暴有关注度就可以建立条目”,建了条目便别删,但未来大家(相信大家会)确保条目的品质,维基百科不是资讯摆放场,也再一次强调建了条目便别删。--安迪4(讨论|留名) 2018年1月30日 (二) 09:45 (UTC)
- 其实这样很难有共识可言。--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1月30日 (二) 09:53 (UTC)
- 一是就删后重建。--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1月30日 (二) 09:55 (UTC)
- “可靠来源的有效介绍只构成必要条件,而不能保证某主题一定能收入维基百科”,所以想要一个充分条件是吗?没问题。WP:NOT#PRINT:“维基百科并未有限制条目或者主题数量,只要条目能够获得查证并符合以下条件,即可写成维基百科条目。”--Antigng(留言) 2018年1月30日 (二) 09:58 (UTC)
- 即使某个主题符合上述标准,编者们也有可能达成共识,认为不应该为其另立一篇条目。--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1月30日 (二) 10:00 (UTC)
- 我讲的是WP:NOT方针,您讲的是WP:GNG指引,没有任何矛盾之处。--Antigng(留言) 2018年1月30日 (二) 10:02 (UTC)
- 编者的确可以达成共识,决议不建立部分符合关注度的条目。问题在于,有这个共识吗?—AT 2018年1月30日 (二) 10:21 (UTC)
- 有些人反建议‘收录所有热带气旋’,并称“《关注度指引》在命名风暴方便完全是废纸。”[14]--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1月30日 (二) 10:26 (UTC)
- 如果确实这些气旋都有二次文献有效介绍的话,确实关注度指引在气旋方面是废纸,除非有其他的问题,比如侵权,否则确实没有任何理由删除这些条目。然后呢?--Antigng(留言) 2018年1月30日 (二) 10:29 (UTC)
- 品质不佳就要删除条目?“即使某个主题符合上述标准,编者们也有可能达成共识,认为不应该为其另立一篇条目”敢问何来共识之有?感觉上阁下就只是在强辩,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而已吧。--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1月30日 (二) 10:58 (UTC)
- 为了忽略关注度指引,而无所不用其极,事实上,为何会有可供查证方针,维基百科不是什么之维基百科不是新闻报导方针和关注度指引?基于Wikipedia:太平洋台风季专题/编辑指南/常规之建立条目的时机论述,Wikipedia_talk:关注度_(热带气旋)#意见区Weather Synchronize的论述,Wikipedia_talk:关注度_(热带气旋)#缺乏关注度的热带气旋条目保留与否和Wikipedia:页面存废讨论/记录/2017/09/25#热带风暴玉兔_(2013年)至Wikipedia:页面存废讨论/记录/2017/09/25#台风娜基莉_(2008年)有人所说“玉兔是有少许独特性,但作为零影响的短命远洋风暴,条目应该也保不了。况且温带气旋变热带气旋已有2008年台风白海豚的先例。”“圣帕有吹袭日本,但条目没有描述对日本破坏,应该影响甚微。”“根本没办法扩充,刷字数也不行,零影响兼太弱,没救。”“英文版连条目都没有。不是说要看齐,但想从英文版拿资料来改善中文版都不行。除非找到珊瑚带来的破坏,否则它即使曾达台风强度也没用。远洋风暴真的很难写⋯⋯”“又是想改善也做不到,远洋风暴是很麻烦的事,没充足资料和内容根本不宜开条目。”“还可以做到些什么?又是没什么可以扩充,撑不起独立条目。”“一个台风级热带气旋,还要曾吹袭日本,竟然写得如此垃圾级,不可救药。况且又是没英文版供应资料。”“可以做的根本有限,远洋风暴条目很难事后补救⋯⋯”“没救了,找到多些资料也扩充不了多少。远洋风暴要么即时写好,否则别指望事后补救是可以起死回生。”(虽以关注度不足为由提删,但意见仍有参考价值),根本不能得出‘收录所有热带气旋(1920个风暴,包括1891个命名风暴)’的结论,基本上如果这样就足以成为删除或并兼的理据。--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1日 (四) 08:49 (UTC)
- MCC214为了删除条目,无所不用其极。在有来源的情况下《关注度指引》根本不存在。用论述挑战方针指引,毫无胜算。--M.Chan 2018年2月1日 (四) 08:59 (UTC)
- Wikipedia:存废复核请求#强烈热带风暴奇洛基_(2012年)、强烈热带风暴鸿雁_(2012年)[锚点失效]又一因有关注度但没有影响和没有研究价值而复还的例子。--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1日 (四) 09:14 (UTC)
- MCC214君,不如阁下解释一下为何一定要有影响才可建条目?--M.Chan 2018年2月1日 (四) 09:18 (UTC)
- 当时你发起Wikipedia_talk:关注度#保留所有热带气旋条目的讨论,其他用户普遍认为‘收录所有热带气旋’不可行,加上Wikipedia_talk:关注度_(热带气旋)#意见区当中天秤君已说““收录所有热带气旋”的话,那还要关注度干嘛?”,故此恕不能得出你所说的结论。--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1日 (四) 09:25 (UTC)
- (~)补充:即代表有关注度但没有影响和没有研究价值的热带气旋不一定要建条目。--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1日 (四) 09:27 (UTC)
- 情况大有不同,其实当时Antigng君都说了,“如果所有有编号的热带气旋都有文献,那么当然所有热带气旋都可以收”。--M.Chan 2018年2月1日 (四) 09:34 (UTC)
- 首先天秤君就不会同意“收录所有热带气旋”。--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1日 (四) 09:37 (UTC)
- MCC214君:他不同意无所言谓,反正我们是按照方行事。--M.Chan 2018年2月1日 (四) 09:44 (UTC)
- 根据Wikipedia_talk:关注度_(热带气旋)#M.Chan的方案,“不论是否获得命名,正文部分(未计首段)篇幅最少弄得像今年苗柏的发展过程这样。注意是“发展过程”和“影响”合共计算,以可扩充的篇幅计算,不以现有篇幅计算。热带风暴梅花、热带风暴马鞍、热带风暴卢碧和2011年热带风暴蝎虎可能不符合此准则。”和你在Wikipedia_talk:关注度_(热带气旋)#意见区当中说“在下的方案就是以可撰写的内容作为收录的准则。估计林天蓬君是想达成共识然后立为指引。”,再者天秤君在Wikipedia_talk:关注度_(热带气旋)#意见区当中回应林天蓬“撰写再多能影响关注度?”时说“当然可以,正因为在内容上有丰富内容和来源,才能显现该条目的阅读价值,那就是关注度了。”,可不可以解释一下呢?况且人是活的,规则是死(板)的。--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1日 (四) 09:53 (UTC)
- 你想说什么?--M.Chan 2018年2月1日 (四) 09:57 (UTC)
- 自己说过的你不会不知道,再将此与上文比较,如自相矛盾。--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1日 (四) 10:01 (UTC)
- 不容许我改变主意?--M.Chan 2018年2月1日 (四) 10:09 (UTC)
- 根据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存档/2018年5月#修订删除方针的第二部分:“或许不需要提交删除的条目问题”的修改,“如果一个条目具有关注度,但含有违反内容方针(例如中立的观点、可供查证)的内容,除了将它提交存废讨论之外,也可以考虑删除条目中违反内容方针的内容,或是按照下一小节中给出的建议,给条目挂上维护模板。”--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1日 (四) 10:22 (UTC)
- 违反了那个内容方针?--M.Chan 2018年2月1日 (四) 10:25 (UTC)
- 可供查证。--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1日 (四) 10:27 (UTC)
- 《可供查证方针》只是允许删除内容而非条目。--M.Chan 2018年2月1日 (四) 10:31 (UTC)
- 《可供查证方针》说明添加或恢复内容的编辑者应承担举证的责任。所有引言以及任何被质疑或可能被质疑的内容均应使用内嵌引用来提供可靠、公开的来源。这就是“一个条目具有关注度,但含有违反内容方针(例如中立的观点、可供查证)的内容”。--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1日 (四) 10:42 (UTC)
- 然而编者没有承担举证责任不代表条目要被删除。--M.Chan 2018年2月1日 (四) 10:45 (UTC)
- 基于天秤君在Wikipedia_talk:关注度_(热带气旋)#意见区当中回应林天蓬“撰写再多能影响关注度?”时说“当然可以,正因为在内容上有丰富内容和来源,才能显现该条目的阅读价值,那就是关注度了。”(内容上没有丰富内容和来源),在Wikipedia_talk:关注度#保留所有热带气旋条目当中“其他用户普遍认为‘收录所有热带气旋’不可行”,“Wikipedia_talk:关注度_(热带气旋)#意见区当中天秤君已说“收录所有热带气旋”的话,那还要关注度干嘛?””,“远超删除为最后手段的范畴”,“编者没有承担举证责任”,条目就可被删除。--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1日 (四) 10:59 (UTC)
- 如何随便说一句说话就可以挑战规则,那么规则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M.Chan 2018年2月1日 (四) 11:05 (UTC)
- WP:别管那么多。--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1日 (四) 11:18 (UTC)
- 请说明如何改善维基百科。--M.Chan 2018年2月1日 (四) 11:20 (UTC)
- 只有你和AAAA不同意WP:IAR。--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1日 (四) 11:25 (UTC)
- 首先请勿误解MC君与4A君之意见,他们何来“不同意《忽略所有规则》方针”?还有薇子的言论是绝不能拿来规则抗辩的,仅能以意见参考之用。首先薇子须承认,自己真的不能苟同将所有热带气旋都创建条目,薇子认为创建条目的确是需要收录价值,并且在适当情形下使用《忽略所有规则》方针(注意不是随时都能运用)。再者,改善维基百科的方式其实有很多种,而删除所谓无价值页面仅是消极手段,积极处理的方式有很多种,像是内容编修、来源增丰、在合理使用的范畴中上传影音资料等,但删除页面绝不能作为积极手段来处理!--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2月1日 (四) 12:30 (UTC)
- 要不要考虑为天气系统(热带气旋、温带气旋...等)定一个类似WP:关注度_(数字)中的WP:1729规范?WP:1729这个规范有效的让数字条目能有限度地收录,WP:1729里头立了一个问卷讨论1729可否收录,并适用于其他数字,比如立一个叫做WP:热带风暴蝎虎立一个问卷讨论热带风暴蝎虎可否收录,并能够适用于其他天气系统。-- 宇帆(2/28加入维基将满十周年!留言·欢迎签到·联络) 2018年2月1日 (四) 11:33 (UTC)
- “我从来都没有“只要风暴一命名就会有关注度”这一意思,可是“只要风暴有关注度就可以建立条目”,建了条目便别删,但未来大家(相信大家会)确保条目的品质,维基百科不是资讯摆放场,也再一次强调建了条目便别删。”“不是符合关注度就一定要收录”,意思不是说“不符合关注度就一定要削除”。你只是在不断扩大解释方针指引的意思。--安迪4(讨论|留名) 2018年2月1日 (四) 15:14 (UTC)
- 如果开了条目,而条目里面只是写升降格时间,那本人宁愿删除它们(即使条目有关注度,但没有影响和没有研究价值)。--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2日 (五) 05:37 (UTC)
- (!)强烈反对:就算只有升降格时间,至少读者知道何时升格,何时降格,删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M.Chan 2018年2月2日 (五) 06:41 (UTC)
- 引用AT君在Wikipedia_talk:关注度_(热带气旋)#缺乏关注度的热带气旋条目保留与否的话“所以?那不正正代表着那些几乎都是爱好者内容吗?”--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2日 (五) 07:14 (UTC)
- “有足够的,可供查证的,百科性的,非原创研究的内容,那么自然可以写。”--M.Chan 2018年2月2日 (五) 07:19 (UTC)
- 你所说的无一符合。--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2日 (五) 07:20 (UTC)
- 如果条目里面只是写升降格时间,那写在XXXX年太平洋台风季当中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开条目。--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2日 (五) 07:24 (UTC)
- 未见有方针容许这样做。--M.Chan 2018年2月2日 (五) 07:28 (UTC)
- 所以还是那句“根据社群透过讨论达成共识决定是否将其删除。”+适当时候使用《忽略所有规则》方针。--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2日 (五) 07:32 (UTC)
- 本次共识趋向保留。--M.Chan 2018年2月2日 (五) 07:38 (UTC)
- 你只是在不断扩大解释方针指引的意思。--安迪4(讨论|留名) 2018年2月2日 (五) 08:38 (UTC)
- 关注度不是一时的。--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3日 (六) 09:28 (UTC)
- 有些人只是为了“为留而留”,而没有说明如何通过非删除的手段有效地提高条目的品质。--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4日 (日) 03:49 (UTC)
- MCC214君:根本维基百科就是容许品质差的条目。--M.Chan 2018年2月4日 (日) 04:02 (UTC)
- 你还未回应“如何通过非删除的手段有效地提高条目的品质”。--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4日 (日) 04:14 (UTC)
- MCC214君:在下无法通过非删除的手段有效地提高条目的品质,不过删除就一定不是提高品质,而根据现规则,如无违反《快速删除方针》或《小小作品指引》,则不可至删。--M.Chan 2018年2月4日 (日) 04:22 (UTC)
- “如何通过非删除的手段有效地提高条目的品质”改善条目。--安迪4(讨论|留名) 2018年2月4日 (日) 05:11 (UTC)
- 就是,如果不提供“如何通过非删除的手段有效地提高条目的品质”的任何理由,那就是只是为了“为留而留”。--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4日 (日) 06:38 (UTC)
- 其实《删除方针》都说得很清楚“如果条目有问题,用户可以不需要提交删除。”“或许不需要提交删除的条目问题:需要改进的文章,解决方法:将条目列入Category:维基百科清理中”“删除应该为最后手段”
- Antigng君亦都说了“这没有意义。维基百科没有最后期限。‘但删除方针却没有相关条文’,完全错误。WP:DP#REASON第一条即“符合快速删除守则任一标准的内容”
- 根据公告拦“现有1493个页面需维基化”,而且有1940篇小作品。
- 所以MCC214想展开条目大屠杀。不,因为维基百科永远不会是高质量的,所以MCC214想删除整个维基。
- 以上。--M.Chan 2018年2月4日 (日) 09:36 (UTC)
- Michael Chan,你曾想删南北线 (香港),东西线 (香港),北港岛线 ,北环线 ,南港岛线(西段) ,屯门南延线 ,东涌线延线 ,东九龙线 ,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和环保连接系统这些已获香港政府通过(或已兴建中的)未来城市公交(见Wikipedia:页面存废讨论/记录/2017/12/27#南北线_(香港)(虽由你撤回),当时你提议删后重建,原因为“其一没有关注度,其二引言不足以概括全文,其三大部分内容只得相关数据,其四水晶球,其五只得三个来源,其六来源非第三方,其八全文违反可供查证方针。”)和坚持挂关注度模版[15][16][17][18] ,你就反而没有说,原来你宁愿要删除这些已获香港政府通过(或已兴建中的)未来城市公交,都不肯删除已成历史且没有影响和没有研究价值的热带气旋。--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5日 (一) 11:03 (UTC)
- 这是不是对铁路迷进行大屠杀?不,Michael Chan想删除所有与铁路相关的条目。--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5日 (一) 11:08 (UTC)
- 简而言之,有关注度的留,没有的删。和品质完全无关。--M.Chan 2018年2月6日 (二) 03:45 (UTC)
- 以前台风条目破坏者的傀儡就是希望条目只是写升降格时间[19][20],以维持相当差劣的条目品质,因而遭到社群反对[21][22],所以本人想“去台风条目破坏者化”。--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6日 (二) 06:38 (UTC)
- 在下当然不喜欢只写升降格时间,但是就算没人改善都不代表要删削。况且没有条目比有条目更差,台风条目破坏者只会更高兴。--M.Chan 2018年2月6日 (二) 06:41 (UTC)
- 那就请划去“就算只有升降格时间,至少读者知道何时升格,何时降格,删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那句。--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6日 (二) 06:59 (UTC)
- 亦请你提供“如何通过非删除的手段有效地提高条目的品质”改善条目。--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6日 (二) 07:01 (UTC)
- 不如阁下先提供“删削条目如何提高品质”--M.Chan 2018年2月6日 (二) 07:05 (UTC)
- 为何要删削?就如一个苹果(维基百科的全部条目)裹面的虫和蛀了的地方(某些条目的品质相当差劣),一旦苹果裹面有虫和蛀了的地方,那苹果就只有丢掉。--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6日 (二) 07:11 (UTC)
- 其他一个有虫和注了的地方(应该是在维基百科符合《快速删除方针》或《小小作品指引》)固然要删削。但如果苹果本身很只是酸(其他品质不好的条目),而阁下很饿,阁下会选择丢弃吗?--M.Chan 2018年2月6日 (二) 07:21 (UTC)
- 苹果(维基百科的全部条目)酸了(某些条目的品质相当差劣)你吃下去(通过非删除的手段改善条目品质)亦吃不下(改善不了多少),就惟有丢弃(删削)。--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6日 (二) 07:35 (UTC)
- 大家的标准不同。目前规则是符合《快速删除方针》或《小小作品指引》方可删削(苹果有虫方可丢弃),而阁下建议删除其他条目(酸的苹果)。但阁下的标准是不可行的,因为随便按一个随机条目都很难达到以上标准。--M.Chan 2018年2月6日 (二) 07:57 (UTC)
- Wikipedia_talk:关注度_(热带气旋)#缺乏关注度的热带气旋条目保留与否,Wikipedia_talk:关注度_(热带气旋)#再提修改关注度_(热带气旋)和这里的讨论当中,暂时而言大多都认为不应为所有热带气旋建立条目,只可以保留未删除的条目。--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12日 (一) 11:40 (UTC)
- (?)疑问:user:R96340、user:林天蓬、user:Weather Synchronize、user:Winter Moment、user:B dash、user:CHING WAI KONG、user:Typhoon Destroyer、user:维多利亚-伊恩、user:3ATENU,其他人呢?下同。--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13日 (二) 10:26 (UTC)
- 亦欢迎user:和平至上、user:nivekin等人参与讨论。--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13日 (二) 10:30 (UTC)
- 投票不能代替讨论。既然删除方的删除理据不存在,则意见视为无效。--M.Chan 2018年2月13日 (二) 11:05 (UTC)
- (:)回应:其实我觉得,就算有关注度但没有影响和没有研究价值的热带气旋条目,都有他们的保留的原因,一但删除,气象迷只能自行找回该热带气旋资料。--TY.Hato2018年2月18日 (日) 01:26 (UTC)
- 问题是现今的台风条目资料失实(如热带风暴温比亚 (2000年)有为所经过的国家造成灾害甚至有人命伤亡,但条目却写没有)。--MCC214强烈要求维基百科条目品质优先于数量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21日 (三) 10:00 (UTC)
- @MCC214:其实仍然没有共识显示这可以成为删除的理由。--M.Chan 2018年2月21日 (三) 10:22 (UTC)
- @MCC214:阁下身为热带气旋相关条目参与者,看见条目不足之处是可以协助完善条目的编辑,而不是做为提删的理由。当然阁下是可以提出删除申请,但综上讨论显然是没有共识显示这可以成为删除的理由。--🍫|주인공~✿ 2018年2月21日 (三) 23:41 (UTC)
- @MCC214:没有影响和没有研究价值是重要度的问题,Wikipedia:重要度只是论述,和Wikipedia:关注度_(热带气旋)一样,都不是删除的理由,关注度才是。--M.Chan 2018年2月22日 (四) 07:34 (UTC)
- 我认为影响程度和研究价值不是决定删除与否的依据。天蓬大元帅※会客欢迎参加热带气旋创作竞赛 2018年2月24日 (六) 10:57 (UTC)
- 本人认为基于“Wikipedia:维基百科不是什么#维基百科不是网志、网站空间提供者、社交网络或追思网站”和“Wikipedia:维基百科不是什么#维基百科不是不经筛选的资讯收集处”,故收录所有热带气旋其实就与NOT方针的条文所抵触,如是者Michael Chan的“如果所有有编号的热带气旋都有文献,那么当然所有热带气旋都可以收”的理据是没有被接受的可能(因Michael Chan的提案与NOT方针的条文有所抵触),本人之所以建议有关注度但没有影响和没有研究价值的热带气旋条目要删除,就是某程度上基于NOT方针,再者删除方针亦说“任何不适合百科全书的内容”是可以删除的,而不适合百科全书的连结就是NOT方针。--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26日 (一) 07:56 (UTC)
- @MCC214:通过《关注度指引》就已经代表符合《收录准则》上述条文。--M.Chan 2018年2月26日 (一) 08:36 (UTC)
- 收录准则表明“然而,维基百科的目标是一部高品质百科全书,我们希望它收录的每一个条目都有发展成为完美条目的潜力。这要求其收录的条目同时符合包括中立的观点、可供查证、非原创研究和维基百科不是什么在内的各内容方针。”--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26日 (一) 09:00 (UTC)
- @MCC214:所以呢?--M.Chan 2018年2月26日 (一) 09:04 (UTC)
- 所以为何不能收录所有热带气旋和要删除有关注度但没有影响和没有研究价值的热带气旋条目吧。--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2月26日 (一) 09:06 (UTC)
- @MCC214:有没有影响和没有研究价值都不会影响热带气旋条目是否符合上述条件。--M.Chan 2018年2月26日 (一) 09:19 (UTC)
关于风季条目的“热带气旋”与“其他热带气旋”章节
[编辑]建议合并“热带气旋”与“其他热带气旋”章节,首先这两个章节的名称完全错误,被命名的热带气旋是热带气旋,热带低气压就是其他的吗?另外没有区分的需要,热带低气压的知名度不一定低于热带风暴,而且在当热带低气压被升格为热带风暴,会比较麻烦。故建议将两个章节合并,并改名为风暴。--M.Chan 2018年3月5日 (一) 10:59 (UTC)
- 反建议分别改名为“被命名的热带气旋”与“其他热带低气压”:尽量避免章节合并,否则会过分冗长。个人认为应该尽量以最轻微的改动方式改动条目。— 卍・〇・卐 2018年3月5日 (一) 11:18 (UTC)
- 另外:分章节是基于方便阅读,而非基于“关注度”或“知名度”。— 卍・〇・卐 2018年3月5日 (一) 11:21 (UTC)
- 还有,@Michael Chan:维基百科没有“知名度”概念,除非你所指的“知名度”是指“关注度”。— 卍・〇・卐 2018年3月5日 (一) 11:21 (UTC)
- Sanmosa君:冗长不一定要分章节,也可以分离到2017年太平洋台风季的风暴。而且这样分没有任何的好处,反而令读者觉得混乱。--M.Chan 2018年3月5日 (一) 13:32 (UTC)
- @Michael Chan:我是指章节冗长,分拆的话又有人以关注度提删,然后又闹上存废复核,看来不是太好…… — 卍・〇・卐 2018年3月5日 (一) 13:37 (UTC)
- 风季有的关注度,风暴列表也有。目前已有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风暴、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风暴可供参考。而且根据日本气象厅纪录,1967有39个命名风暴,而2010年所有热带气旋也只有32个,如果拆分,是否曾拆成“热带风暴和强烈热带风暴”和“台风”?--M.Chan 2018年3月5日 (一) 13:48 (UTC)
- @Michael Chan:个人认为这样分拆不太好,反倒分拆一个热带低气压列表会好一些(按年分也好,按年代也罢)。现在反倒认为分拆并没有问题,只不过是分拆的对象的问题而已。— 卍・〇・卐 2018年3月5日 (一) 13:56 (UTC)
- Sanmosa君:不折分真的那么大问题吗?--M.Chan 2018年3月5日 (一) 13:59 (UTC)
- @Michael Chan:个人认为这样分拆不太好,反倒分拆一个热带低气压列表会好一些(按年分也好,按年代也罢)。现在反倒认为分拆并没有问题,只不过是分拆的对象的问题而已。— 卍・〇・卐 2018年3月5日 (一) 13:56 (UTC)
- 风季有的关注度,风暴列表也有。目前已有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风暴、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风暴可供参考。而且根据日本气象厅纪录,1967有39个命名风暴,而2010年所有热带气旋也只有32个,如果拆分,是否曾拆成“热带风暴和强烈热带风暴”和“台风”?--M.Chan 2018年3月5日 (一) 13:48 (UTC)
- @Michael Chan:我纯粹是举一个分拆的例子而已,不拆分也没有问题。 囧rz...— 卍・〇・卐 2018年3月5日 (一) 14:01 (UTC)
- 建议将“热带气旋”和“其他热带气旋”分别改名为“已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和“未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3月6日 (二) 08:09 (UTC)
- (+)支持这个想法。元帅帅帅※会客欢迎参加热带气旋专题 2018年3月16日 (五) 05:01 (UTC)
- 完成没有分拆的必要。--M.Chan 2018年3月7日 (三) 05:10 (UTC)
- 混在一起,难道“未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要和“已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平起平坐了吧,另不拆分,搞得内容眼花了乱,读者很难阅读。--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3月9日 (五) 11:03 (UTC)
- @MCC214:已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和未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除了强度上没有任何的分别。阁下真的认为那些飓风风条目眼花了乱吗?而且有一年风季只有三个风暴,拆分才眼花了乱。--M.Chan 2018年3月9日 (五) 11:10 (UTC)
- 台风季是台风季,飓风季是飓风季,台风季不需要和飓风季的内容一样。--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3月12日 (一) 09:45 (UTC)
- (+)同意MCC214:将“热带气旋”和“其他热带气旋”分别改名为“已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和“未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주인공~✿ 2018年3月13日 (二) 01:25 (UTC)
- 如果“已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和“未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是可以的话,那么以后可能出现“被pagasa命名的热带气旋”、“强烈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什么都可以,到时只会更混乱。--M.Chan 2018年3月13日 (二) 08:57 (UTC)
- 本人的建议其实是尽量减少条目的变动,另每一年太平洋台风季都有很多“未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313日 (二) 10:25 (UTC)
- “已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比“未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多,如果多就要分的话,那么“已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也要分成“强烈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M.Chan 2018年3月13日 (二) 13:57 (UTC)
- 请M.Chan君不要无限上纲,热带气旋是母集合,不需要额外拆分成不同的子种类。--🍫|주인공~✿ 2018年3月15日 (四) 05:15 (UTC)
- 所以我认为应该将“已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和“未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合并,并易名“风暴”。--M.Chan 2018年3月15日 (四) 05:35 (UTC)
- (:)回应:不认为合并在一起会有助于排版或是资料调阅,反而会让整个条目更复杂。--🍫|주인공~✿ 2018年3月15日 (四) 06:07 (UTC)
- 现时如果热带低气压增强为热带风暴要由“未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移至“已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另外分拆并不会另风季少些风暴,反而会令先后次序调乱。--M.Chan 2018年3月15日 (四) 07:16 (UTC)
- 其实按照常识来说,不可能出现你所说的情况,因为单凭浏览器功能就已经可以将热带风暴由“未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移至“已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另外“风暴”有很多种意思,热带气旋是“风暴”,有些热带气旋转化成的温带气旋都是“风暴”,而且转化过程简要都会写在条目内,所以你的建议不可行,亦容易引起混乱,再者难道将热带风暴由“未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移至“已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很难吗?--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3月15日 (四) 10:32 (UTC)
- @MCC214:并不难,但会出现额外的过程。而且风季条目不只收录热带气旋,还会收录副热带气旋。加上这样分会把时间次序调乱。--M.Chan 2018年3月15日 (四) 10:39 (UTC)
- “已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和“未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已解决上述问题,有些“已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的前身性质就是副热带气旋。--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3月15日 (四) 10:45 (UTC)
- 如你所说,是否所有风季条目都要分类?2007年亚热带风暴安德烈亚和2005年亚速尔亚热带风暴怎辨?--M.Chan 2018年3月15日 (四) 10:53 (UTC)
- 台风季是台风季,飓风季是飓风季,台风季不需要和飓风季的内容一样。--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3月15日 (四) 10:56 (UTC)
- 阁下不认为飓风季有拆分必要?--M.Chan 2018年3月15日 (四) 11:01 (UTC)
- 是。--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3月15日 (四) 11:07 (UTC)
- 台风季与飓风季有什么分别,导致台风季可以不拆分而飓风季可以不拆分?--M.Chan 2018年3月15日 (四) 13:02 (UTC)
- 台风季与飓风季的分别在于台风季一方牵涉中港澳台人士。--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3月17日 (六) 11:53 (UTC)
- 牵涉中港澳台与否能对此造成什么影响?--M.Chan 2018年3月17日 (六) 12:39 (UTC)
- 本人的建议其实是尽量减少条目的变动。--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3月18日 (日) 08:22 (UTC)
- @MCC214:如果变动可以提高条目的品质,为什么不变?--M.Chan 2018年3月18日 (日) 09:02 (UTC)
- @Michael Chan:如果提高条目的品质无需任何/太多变动,则变动越少越好。这就是所谓的稳定性。每个编者一时变一样,一时变另一样,这岂不是编辑战?— 卍・〇・卐 2018年3月18日 (日) 10:01 (UTC)
- 请M.Chan君不要无限上纲,热带气旋是母集合,不需要额外拆分成不同的子种类。--🍫|주인공~✿ 2018年3月15日 (四) 05:15 (UTC)
- “已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比“未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多,如果多就要分的话,那么“已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也要分成“强烈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M.Chan 2018年3月13日 (二) 13:57 (UTC)
- (+)支持MCC214君以“已被命名”和“未被命名”区分之提案,并认为无须再设立更多区分标准(实质上可以以共识禁止再区分)。— 卍・〇・卐 2018年3月18日 (日) 10:05 (UTC)
- 建议以“其他已被命名的非热带气旋”和“其他未被命名的非热带气旋”解决上述问题。--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3月18日 (日) 10:23 (UTC)
- 请回答:一、目前80个优良/典范条目仍然使用“风暴”,是否有需要更改为“已被命名”和“未被命名”;二、阁下如何处理副热带气旋;三、为何分成“已被命名”和“未被命名”就可以,其他就不可以?--M.Chan 2018年3月18日 (日) 10:16 (UTC)
- @Michael Chan:谨就以上问题作出答复:
- 请回答:一、目前80个优良/典范条目仍然使用“风暴”,是否有需要更改为“已被命名”和“未被命名”;二、阁下如何处理副热带气旋;三、为何分成“已被命名”和“未被命名”就可以,其他就不可以?--M.Chan 2018年3月18日 (日) 10:16 (UTC)
- 于西北太平洋台风季而言,确有需要分拆,而分拆后两者皆仍存在优良/典范条目资格,除非提出GAR并通过撤销;如你要我回答“于其他台风季或飓风季而言”,则恕我不能回答,因“于其他台风季或飓风季而言”部分属离题。
- 一切气旋,不论是热带气旋,抑或副热带气旋,皆按“已被命名”和“未被命名”区分,但如为副热带气旋,则必须注明。
- 因为这是最方便区分的方法。
以上答复,如有错漏,恳请指正[开玩笑的]。— 卍・〇・卐 2018年3月18日 (日) 10:33 (UTC)
- Sanmosa君,一、标题一直是“关于风季条目的‘热带气旋’和‘其他热带气旋’”章节”而非“关于台风季条目的“热带气旋”与“其他热带气旋”章节”,其他洋面的风季一直都在讨论范围之中;二、这样分会把时间次序调乱,不认为更方便,且“风暴时间表”、“台风季影响”都没有这样分。--M.Chan 2018年3月18日 (日) 10:57 (UTC)
- 请阁下不要无限上纲,“风暴时间表”和“台风季影响”是母集合,不需要额外拆分成不同的子种类。--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3月18日 (日) 11:03 (UTC)
- @Michael Chan:1. 暂时我们正在专注讨论西北太平洋台风季;2. 是每一年都要这样分拆,这样时间肯定不会调乱。— 卍・〇・卐 2018年3月18日 (日) 11:00 (UTC)
- @Sanmosa:不是很明白MCC214君的意思。西北太平洋无异于其他洋面,一并讨论并无问题。一般而言,最先发生的风暴应该放在最前面,这样区方破坏之这个惯例,此之为“时间调乱”。--M.Chan 2018年3月18日 (日) 11:30 (UTC)
- 实际上本人建议将“热带气旋”和“其他热带气旋”分别改名为“已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按时间先后次序排列)和“未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按时间先后次序排列),并且以“其他已被命名的非热带气旋”(按时间先后次序排列)和“其他未被命名的非热带气旋”(按时间先后次序排列),则已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即如下所示:
- @Michael Chan:1. 暂时我们正在专注讨论西北太平洋台风季;2. 是每一年都要这样分拆,这样时间肯定不会调乱。— 卍・〇・卐 2018年3月18日 (日) 11:00 (UTC)
「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其他已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其他未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以上。--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3月22日 (四) 11:28 (UTC)
- “已被命名”和“未被命名”都嫌混乱,以上更不用说。--M.Chan 2018年3月23日 (五) 08:00 (UTC)
- 但实质只有您一人反对哦。--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3月23日 (五) 11:22 (UTC)
- 共识不是看人数多与少的。--M.Chan 2018年3月23日 (五) 14:32 (UTC)
- 大部分人支持的都可以算做共识,相反反对者可能被视作扰乱。--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3月24日 (六) 05:11 (UTC)
- @MCC214:讨论是看理据。投票不能代替讨论。--M.Chan 2018年3月24日 (六) 07:44 (UTC)
- 基于大部分人均支持本人的看法,故很难不算为共识。--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3月24日 (六) 07:53 (UTC)
- 《共识方针》“共识应采纳多数人的意见,并和重要少数的意见作出适当妥协。”“混乱”这个观点从未被解决。“共识应当考虑到所有正当合理的意见。”--M.Chan 2018年3月24日 (六) 08:29 (UTC)
「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其他已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其他未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 以上乃妥协方案。--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3月24日 (六) 09:15 (UTC)
- 以方案未能解决“混乱”,故不能接受。--M.Chan 2018年3月24日 (六) 09:50 (UTC)
- 由于大部人认为此方案不构成混乱,而本人对重要少数的意见作出适当妥协和回应,故上述意见依《共识方针》忽略,不知Sanmosa对此妥协方案的回应?--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4月1日 (日) 07:26 (UTC)
「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但有人却表示:
“ |
|
” |
— Michael Chan |
以上。--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4月5日 (四) 07:37 (UTC)
- 谨就此回应M. Chan君:
“ |
|
” |
— ŚÆŊMØŠĀ |
以上。ŚÆŊMØŠĀ 2018年4月5日 (四) 09:38 (UTC)
- @MCC214:阁下也可以评价一下本人的回应。ŚÆŊMØŠĀ 2018年4月5日 (四) 09:40 (UTC)
- 同意楼上的论点。--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4月10日 (二) 07:34 (UTC)
- 最大问题是每个风季的“已被命名”、“未被命名”和“其他”可以相差甚远以至没有,这样会变得不平衡。以2013年太平洋台风季为例,读很难知道热带风暴摩羯和无名热带低气压的先后次序。--M.Chan 2018年4月9日 (一) 04:37 (UTC)
- Sanmosa已说“时间次序分别在各章节内排序,不会调乱”,亦即“先后次序分别在各章节内排序,不会调乱”和“在各自章节中把最先发生的风暴放在最前面不构成“时间调乱””,另不平衡并非要将两个章节(“热带气旋”与“其他热带气旋”)合并,并改名为风暴的理由,另Sanmosa对Michael Chan的回应有何看法?--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4月10日 (二) 07:31 (UTC)
- 无名热带低气压的受注目程度应较低,故知道热带风暴摩羯和无名热带低气压的先后次序似乎并无必要。要知道热带风暴摩羯和无名热带低气压的先后次序的话,请至当年之风暴时间表。ŚÆŊMØŠĀ 2018年4月10日 (二) 08:45 (UTC)
- 其实在下认为这样已经算掉乱了。而且大西洋飓风季要这样分吗?--M.Chan 2018年4月11日 (三) 11:02 (UTC)
- @Michael Chan:本人曾有此言:
“ | 关于阁下提出《共识方针》中“共识应采纳多数人的意见,并和重要少数的意见作出适当妥协”一句,本人希望阁下知道中文维基百科有《游戏维基规则态度指引》:阁下坚持“‘混乱’这个观点从未被解决。‘共识应当考虑到所有正当合理的意见’”无疑是《游戏维基规则态度指引》中所述“固守一个已被社群明确反对的观点,使共识形成过程变得冗长”的行为。 | ” |
至于大西洋飓风季,可按本人以下之言行之,惟仍需大家讨论:
“ | 时间次序分别在各章节内排序,不会调乱;而“台风季影响”现时没有这样分并不代表不可以改;至于“风暴时间表”由于是按时间,反倒只应按时间排序。 | ” |
以上。ŚÆŊMØŠĀ 2018年4月11日 (三) 11:21 (UTC)
- 阁下首句就说“否则会过分冗长”。其他洋域热带气旋没有西北太平洋多,那么要不要分?--M.Chan 2018年4月14日 (六) 04:40 (UTC)
- Sanmosa已说“时间次序分别在各章节内排序,不会调乱”,亦即“先后次序分别在各章节内排序,不会调乱”和“在各自章节中把最先发生的风暴放在最前面不构成“时间调乱””,另不平衡并非要将两个章节(“热带气旋”与“其他热带气旋”)合并,并改名为风暴的理由,不知Sanmosa对Michael Chan的回应有何看法?--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4月14日 (六) 07:41 (UTC)
- @Michael Chan:我个人的意见是:如果某洋域(不论大西洋,还是太平洋,还是其他)当年的热带气旋少于25个的,不用分;25个或以上的则应分开。ŚÆŊMØŠĀ热烈祝贺中文维基百科条目数量突破一百万! 2018年4月14日 (六) 13:11 (UTC)
- Michael Chan,请回应。--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4月18日 (三) 09:09 (UTC)
- 比较分拆前及分拆后差异。--M.Chan 2018年4月18日 (三) 09:32 (UTC)
- 不知Sanmosa对Michael Chan的回应有何看法?--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4月18日 (三) 09:42 (UTC)
- @Michael Chan:分拆后不是很有条理吗?ŚÆŊMØŠĀ热烈祝贺中文维基百科条目数量突破一百万! 2018年4月18日 (三) 10:58 (UTC)
- Sanmosa,基于上述讨论的大多数人的共识,建议先将风季条目的“热带气旋”和“其他热带气旋”分别改名为“已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和“未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4月22日 (日) 08:26 (UTC)
- Sanmosa,由于太多页面要改,希望您帮一下手。--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4月22日 (日) 08:52 (UTC)
- Sanmosa,请回应。--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4月23日 (一) 06:41 (UTC)
- @MCC214:申请机器用户权限即可。ŚÆŊMØŠĀ热烈祝贺中文维基百科条目数量突破一百万! 2018年4月23日 (一) 08:29 (UTC)
- 本人希望只是用正常的程序编辑,而无需用上机器用户权限。--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4月23日 (一) 09:16 (UTC)
- 请尊重反对意见。--M.Chan 2018年4月23日 (一) 12:43 (UTC)
- 不知Sanmosa对Michael Chan的回应有何看法?--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4月24日 (二) 07:25 (UTC)
- MCC214君:对于“如果某洋域(不论大西洋,还是太平洋,还是其他)当年的热带气旋少于25个的,不用分;25个或以上的则应分开。”是否有异议?--M.Chan 2018年5月2日 (三) 07:32 (UTC)
- 可以,但分支标题应叫“热带气旋”而非“风暴”。--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3日 (四) 10:14 (UTC)
- 你知道为什么要英文维基百科将副标题叫做“Systems”吗?风季条目又不是只收热带气旋,副标题叫做热带气旋,叫副热带气旋怎辨?--M.Chan 2018年5月4日 (五) 09:02 (UTC)
- 就此问题,有两个方案乃应对大西洋飓风季或其他条目的,以下为建议的第一个方案:
「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已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未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或第二个方案:
「已/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已/未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以上。--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4日 (五) 10:41 (UTC)
- M.Chan 2018年5月5日 (六) 11:23 (UTC) Sanmosa君早已说过如果某洋域(不论大西洋,还是太平洋,还是其他)当年的热带气旋少于25个的,是不用分的!--
- 如当年的热带气旋多于25个的,是要如以上般分的!--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5日 (六) 11:26 (UTC)
- 不知Sanmosa对MCC214的回应有何看法?--M.Chan 2018年5月6日 (日) 04:49 (UTC)
- @MCC214、Michael Chan:其实情况有三:一是仅论热带气旋已多于25个,则热带气旋部分如下:
「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二是仅论热带气旋不多于25个,惟并论非热带气旋时多于25个,则如下:
「熱帶氣旋」 ??? 「非熱帶氣旋」 ???
三是即使并论非热带气旋时仍不多于25个,此时可完全不须区分,以“气旋”单一章节收录之。
在情况一之下,如仅论非热带气旋已多于25个,则如下:
「已被國際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未被國際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否则直接以“非热带气旋”单一章节收录之。以上。ŚÆŊMØŠĀ 2018年5月6日 (日) 08:17 (UTC)
- 这个方案也很好。--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8日 (二) 10:30 (UTC)
- 为什么偏要执着复杂化。就不能以“风暴”概括?--M.Chan 2018年5月8日 (二) 10:21 (UTC)
- Jarodalien的做法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得到,再者风暴有很多种,如冬季风暴,热带气旋,雷暴,火灾风暴,龙卷风和狭义的风暴。--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8日 (二) 10:29 (UTC)
- Sanmosa的做法也不是人人都接受得到!--M.Chan 2018年5月8日 (二) 10:34 (UTC)
- 见上,本人不再补充。--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8日 (二) 10:56 (UTC)
热带气旋条目标题格式
[编辑]目前热带气旋条目标题有两种格式,一是“强度+名称 (年份)”,一是“年份+强度+名称”。目前前者多用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条目,而后者多用于刘嘉君翻译的条目。而由于上次讨论未能达成共识,故有用户将条目标题的格式从后者换成前者。前者应该是根据《命名常规方针》“用作消歧义的括号,请使用半形括号()作为标题中的括号,括号前有一个半形空格。”;而后者亦是根据《命名常规方针》“使用事物的常用名称”,因为我们会说“2017年哪一个台风是珠海、澳门自1964年起五十多年来影响最严重的风灾?”而非“哪一个台风 (2017年)是珠海、澳门自1964年起五十多年来影响最严重的风灾?”故请社群定夺是否有需要统一格式,或者先到先得,或者其他方案。以上。--M.Chan 2018年3月10日 (六) 04:56 (UTC)
- 统一格式,并以年份在前,大众媒体广泛报导XX年的台风XX,其他专题也有,例如:2017年中华职棒总冠军赛。天蓬大元帅※会客欢迎参加热带气旋创作竞赛 2018年3月10日 (六) 07:14 (UTC)
- 对,例如2011年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不能变成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 (2011年);2011年太平洋台风季不能成为太平洋台风季 (2011年)。--M.Chan 2018年3月10日 (六) 10:51 (UTC)
- 邀请B dash君、AndyAndyAndyAlbert君、Tenbeens君、卡达君、MCC214君参与讨论。--M.Chan 2018年3月12日 (一) 09:15 (UTC)
- 这个问题还讨论了好久…这两个名称是通用的,但消歧义括号较难搜索,建立重定向就好,热带风暴×× (2018)就重定向到2018年热带风暴××,反之亦然。--安迪4(讨论|留名) 2018年3月12日 (一) 09:22 (UTC)
- 阁下支持先到先得?--M.Chan 2018年3月12日 (一) 09:25 (UTC)
- 一,7不是神,不是所有条目都要跟随6+的做法,二,格式各文各异,无须强行统一,三,支持先到先得原则,四,WP:IAR《命名常规方针》@太平洋台风季条目。--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3月12日 (一) 09:32 (UTC)
- @MCC214:但有人会说“根据以往的格式”的,甚至挂上{{命名}}。[23]--M.Chan 2018年3月21日 (三) 11:21 (UTC)
- 命名各文各异,无须强行统一。--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3月22日 (四) 11:29 (UTC)
- @MCC214:请注意继续有用户违反先到先得。[24]--M.Chan 2018年3月31日 (六) 04:10 (UTC)
- 都说了“一,7不是神,不是所有条目都要跟随6+的做法,二,格式/命名各文各异,无须强行统一,三,支持先到先得原则”,另不知Sanmosa的意见?。--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4月1日 (日) 07:21 (UTC)
- Sanmosa,请回应。--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4月5日 (四) 07:40 (UTC)
- 个人反倒认为统一格式,并IAR“先到先得”会更好。建议格式为“热带风暴×× (2018)”,至于“2018年热带风暴××”则应全数重定向至“热带风暴×× (2018)”,并将以上规定纳入格式手册。虽然个人并不清楚Jarodalien的做法,但“热带风暴×× (2018)”之格式乃是因热带风暴之出现频率比地震高,故把年分置后为宜;反之,即使论日本,地震之出现频率亦只是二十年,以年分置前有助辨认。ŚÆŊMØŠĀ 2018年4月5日 (四) 09:50 (UTC)
- 同意楼上的论点。--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4月10日 (二) 07:39 (UTC)
- 热带风暴之出现频率比地震高和年分的位置没有关系。--M.Chan 2018年4月9日 (一) 05:21 (UTC)
- “2018年热带风暴××”让人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如2018年台风杰拉华,可以解读为“2018年台风”杰拉华,相反台风杰拉华 (2018年)没有这种很奇怪的感觉,另Sanmosa对Michael Chan的回应有何看法?--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4月10日 (二) 07:39 (UTC)
- 地震频率较低,至少20年才有一个,所以通常记年分;台风频率较高,可能一个走了另一个就来,所以才有命名制度的出现,记现代台风的年分的意义似乎不大;故热带风暴之出现频率比地震高和年分的位置有一定关系,且须IAR“先到先得”、格式统一为“热带风暴×× (2018)”,以提高可读性。ŚÆŊMØŠĀ 2018年4月10日 (二) 08:53 (UTC)
- 不如阁下去Category:2017年看看有那个页面是将年份放后面的?--M.Chan 2018年4月11日 (三) 11:05 (UTC)
- 格式各文(标题)各异,无须强行统一。--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4月11日 (三) 11:15 (UTC)
- 台风之做法可以不同,不过不影响DYK中“2017年哪一个台风是珠海、澳门自1964年起五十多年来影响最严重的风灾?”格式的问题。ŚÆŊMØŠĀ 2018年4月11日 (三) 11:57 (UTC)
- MCC214君说“二,格式/命名各文各异,无须强行统一,三,支持先到先得原则”,然后Sanmosa君的立场是“个人反倒认为统一格式,并IAR“先到先得”会更好。”但MCC214君又说支持,所以到底阁下立场为何?--M.Chan 2018年4月13日 (五) 09:51 (UTC)
- 支持统一格式,且年份在后,而年份在前之页面则作重定向页。以台风天鸽为例,部分条目的标题不会写年份。由于历史上只有一个台风获命名为天鸽,加年份好像没有必要,不加年份在整体而言又会令人感到奇怪。倒不如直接使用“年份在后”的做法,将年份当作消歧义的字眼,给读者的感觉会较佳。--Win. M. 2018年4月13日 (五) 10:44 (UTC)
- 所以阁下认为“2017年台风天鸽”很奇怪?--M.Chan 2018年4月14日 (六) 03:54 (UTC)
- “2017年台风天鸽”可以解读为“2017年的台风”天鸽,让人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又2017的台风又天鸽,很累赘,相反台风天鸽 (2017年)就没有这种很奇怪的感觉。不知Sanmosa对Michael Chan的回应有何看法?--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4月14日 (六) 07:41 (UTC)
- “2017年台风天鸽”比较像书名,“台风天鸽 (2017年)”不太像。(标题查核/Check Title)ŚÆŊMØŠĀ热烈祝贺中文维基百科条目数量突破一百万! 2018年4月14日 (六) 13:17 (UTC)
- 请以同类型条目比较,“2017年太平洋台风季”和“太平洋台风季 (2017年)”那个较奇怪?--M.Chan 2018年4月14日 (六) 15:32 (UTC)
- “2017年太平洋台风季”解读为“2017年的”太平洋台风季,并无不妥,“太平洋台风季 (2017年)”不算太奇怪,只不过“2017年太平洋台风季”叫起来顺口而已,不知Sanmosa对Michael Chan的回应有何看法?--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4月16日 (一) 09:34 (UTC)
- @Michael Chan、MCC214:此乃两回事。“2017年(的)/太平洋台风季”结构是“形容词/名词”,在此“2017年”用以形容“太平洋台风季”,“太平洋台风季 (2017年)”反倒骇怪;“2017年(的)/台风/天鸽”结构是“形容词/名词/名词”,在此“2017年”用以形容“台风”,“天鸽”一词被孤立,“台风天鸽 (2017年)”无此问题。ŚÆŊMØŠĀ热烈祝贺中文维基百科条目数量突破一百万! 2018年4月16日 (一) 10:01 (UTC)
- “太平洋台风季 (2017年)”不顺口,再者硬生生将“太平洋台风季”和“(2017年)”拆开,使两者之间失去联系性,而“2017年太平洋台风季”解读为“2017年的”太平洋台风季,并无不妥。--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4月16日 (一) 10:10 (UTC)
- “台风天鸽 (2017年)”不顺口,再者硬生生将“台风天鸽”和“(2017年)”拆开,使两者之间失去联系性,再者请以常识理解。--M.Chan 2018年4月16日 (一) 11:14 (UTC)
- Sanmosa已经说了“2017年(的)/太平洋台风季”结构是“形容词/名词”,在此“2017年”用以形容“太平洋台风季”,“太平洋台风季 (2017年)”反倒骇怪;“2017年(的)/台风/天鸽”结构是“形容词/名词/名词”,在此“2017年”用以形容“台风”,“天鸽”一词被孤立,“台风天鸽 (2017年)”无此问题。--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4月17日 (二) 03:38 (UTC)
- 按照你的说法,2017年太平洋台风季也可以说成2017年的太平洋,台风季一词被孤立。--M.Chan 2018年4月17日 (二) 15:08 (UTC)
- Sanmosa已经说了“2017年(的)/太平洋台风季”结构是“形容词/名词”,在此“2017年”用以形容“太平洋台风季”,“太平洋台风季 (2017年)”反倒骇怪;“2017年(的)/台风/天鸽”结构是“形容词/名词”,在此“2017年”用以形容“台风”,“天鸽”一词被孤立,“台风天鸽 (2017年)”无此问题。--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4月18日 (三) 08:39 (UTC)
- 请以常识理解。--M.Chan 2018年4月18日 (三) 09:05 (UTC)
- @Michael Chan:有常识的人绝对不会把“太平洋台风季”视为“太平洋/台风季”。ŚÆŊMØŠĀ热烈祝贺中文维基百科条目数量突破一百万! 2018年4月18日 (三) 10:56 (UTC)
- 正常的人也不会把“2017年台风天鸽”当成“2017年/台风/天鸽”。--M.Chan 2018年4月18日 (三) 12:29 (UTC)
- 或许这样说:“2017年台风/天鸽”。且本人亦已提出“地震频率较低,至少20年才有一个,所以通常记年分;台风频率较高,可能一个走了另一个就来,所以才有命名制度的出现,记现代台风的年分的意义似乎不大”,阁下尚未回应。ŚÆŊMØŠĀ热烈祝贺中文维基百科条目数量突破一百万! 2018年4月23日 (一) 08:37 (UTC)
- 正常的人也不会把“2017年台风天鸽”当成“2017年台风/天鸽”。年份放在前或在后都是记年份,一样是阁下所讲的“意义似乎不大”,推不出年份放后较好。--M.Chan 2018年4月27日 (五) 18:18 (UTC)
- 但有可能会有人将“2017年台风天鸽”当成“2017年台风/天鸽”,而且“2017年(的)/台风/天鸽”结构是“形容词/名词”,在此“2017年”用以形容“台风”,“天鸽”一词被孤立,“台风天鸽 (2017年)”无此问题。--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3日 (四) 10:29 (UTC)
- 正常人会这样做吗?--M.Chan 2018年5月4日 (五) 09:05 (UTC)
- 请先理解“2017年(的)/台风/天鸽”的结构和“2017年(的)/太平洋台风季”的结构是什么。--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4日 (五) 10:34 (UTC)
- @Michael Chan:有常识的人绝对不会把“太平洋台风季”视为“太平洋/台风季”。ŚÆŊMØŠĀ热烈祝贺中文维基百科条目数量突破一百万! 2018年4月18日 (三) 10:56 (UTC)
- 不知Sanmosa对Michael Chan的回应有何看法?--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4月18日 (三) 09:10 (UTC)
- 没有回应的话,假定共识为先到先得。--M.Chan 2018年4月22日 (日) 14:57 (UTC)
- 不要试图制造共识,将自己的意见当作社群的整体共识。--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4月23日 (一) 06:36 (UTC)
- @Michael Chan:并非只有本人和MCC214支持统一为年分置后(还有Winter Moment)。ŚÆŊMØŠĀ热烈祝贺中文维基百科条目数量突破一百万! 2018年4月23日 (一) 08:37 (UTC)
- 不知Sanmosa对Michael Chan的回应有何看法?--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4月23日 (一) 06:41 (UTC)
- 据《共识方针》,已经回应的意见将遭否纳。--M.Chan 2018年4月23日 (一) 08:40 (UTC)
- 此已说明Michael Chan试图制造共识,将自己的意见当作社群的整体共识。--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4月23日 (一) 09:14 (UTC)
- 不知Sanmosa对Michael Chan的回应有何看法?--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4月24日 (二) 07:25 (UTC)
- 同意Sanmosa君“地震频率较低,至少20年才有一个,所以通常记年分;台风频率较高,可能一个走了另一个就来,所以才有命名制度的出现,记现代台风的年分的意义似乎不大”一说。小妹觉得年份只需要在热带气旋名称重复的时候加,作消歧义之用。“天鸽”一名只用了一次,没有消歧义的需要,故台风天鸽条目标题不必包括年份。至于“年份在前”和“年份在后”,个人认为两种皆不难理解,读者根本不会混淆,各位实在不必要深入讨论什么“结构”和“孤立”的问题。年份在后的做法实为用于消歧义,缩短了标题主要字眼,而年份则起了“标注”的作用,以此方式命名其实比年份在前更为清晰。另外,上年的类似讨论也有人提到,统一格式更加工整,能改善条目的观感,故在下支持统一格式,并以年份在后,年份在前的页面用于重定向。--Win. M. 2018年5月8日 (二) 11:00 (UTC)
- 同意Winter Moment的说法。--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8日 (二) 11:33 (UTC)
- 一直也没怎样表态,小弟较倾向用“强度+名称 (年份)”,把年份用作消歧义。西北太平洋风暴条目也大多以此格式命名,只是近一两年不知为何开始有编者把“年份+强度+名称”格式搬来西北太平洋风暴原创条目。当然如果无法取得共识,就继续维持“先到先得”,无谓强行表决。——W. Synchro(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2018年5月10日 (四) 04:37 (UTC)
- 如Weather Synchronize所言,如果无法取得共识,就继续维持“先到先得”。--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10日 (四) 10:06 (UTC)
- @MCC214:已经取得共识了吧。正如本人所言:“M. Chan确实有回应,不过不是有效回应而已。无效回应可以当作没有回应,有如无效理由可以当作无理由。”可以拨乱反正了。ŚÆŊMØŠĀ 2018年5月18日 (五) 09:26 (UTC)
- 2017年旧金山机场跑道入侵事件等条目都是一样的结构,但都是年分在前。--M.Chan 2018年5月18日 (五) 10:02 (UTC)
- 请先理解2017年旧金山机场跑道入侵事件的结构是什么,和请您不要将其他条目的命名结构和热带气旋条目的命名格式作类比。--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19日 (六) 09:01 (UTC)
- 一、2017年旧金山机场跑道入侵事件是人祸,不是天灾;二、2017年旧金山机场跑道入侵事件不是可预见频密发生的,台风则是。ŚÆŊMØŠĀ 2018年5月19日 (六) 09:37 (UTC)
- 2017年开头的页面多一些抑或2017年的热带气旋多一些?--M.Chan 2018年5月19日 (六) 09:55 (UTC)
- 请先理解将“2017年”作开头标题的结构是什么,和请您不要将其他条目的命名结构和热带气旋条目的命名格式作类比。--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19日 (六) 09:57 (UTC)
- 勿挑战常识。--M.Chan 2018年5月19日 (六) 09:59 (UTC)
- 不知Sanmosa对Michael Chan的回应有何看法?--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19日 (六) 10:19 (UTC)
- M.Chan,套一套阁下自己说的话:勿挑战常识。2017年开头的条目所发生的频率平均至少以年计(独立而言),台风不然。ŚÆŊMØŠĀ 即使感动了苍天,时光未返。 2018年5月19日 (六) 10:30 (UTC)
- 独立而言?--M.Chan 2018年5月23日 (三) 09:10 (UTC)
- 条目所列各项,以独立计。ŚÆŊMØŠĀ粉饰太平 2018年5月25日 (五) 08:31 (UTC)
- 条目所列各项,不应以独立计。--M.Chan 2018年5月28日 (一) 05:10 (UTC)
- 条目所列各项,须以独立计;不可者即欠关注度,应予删削,又或并兼。ŚÆŊMØŠĀ粉饰太平 2018年5月28日 (一) 08:28 (UTC)
- 条目所列各项,不应以独立计。--M.Chan 2018年5月28日 (一) 08:53 (UTC)
- 我解释清楚一些:2017年开头的条目,所列各项,须以独立计;不可者即欠关注度,应予删削,又或并兼。ŚÆŊMØŠĀ粉饰太平 2018年5月29日 (二) 09:05 (UTC)
- 条目所列各项,不应以独立计。--M.Chan 2018年5月28日 (一) 08:53 (UTC)
- 条目所列各项,须以独立计;不可者即欠关注度,应予删削,又或并兼。ŚÆŊMØŠĀ粉饰太平 2018年5月28日 (一) 08:28 (UTC)
- 条目所列各项,不应以独立计。--M.Chan 2018年5月28日 (一) 05:10 (UTC)
- 条目所列各项,以独立计。ŚÆŊMØŠĀ粉饰太平 2018年5月25日 (五) 08:31 (UTC)
- 请您不要再作类比论证!另本人意见如上,故不再补充,不知Sanmosa对Michael Chan的回应有何看法?--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28日 (一) 11:26 (UTC)
- 基于他未有提供恰当理由,不予回应。ŚÆŊMØŠĀ粉饰太平 2018年5月28日 (一) 11:37 (UTC)
- 本人意见如上,故不再补充,不知Sanmosa对Michael Chan的回应有何看法?--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28日 (一) 07:32 (UTC)
- 本人意见如上,故不再补充,不知Sanmosa对Michael Chan的回应有何看法?--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25日 (五) 08:09 (UTC)
有关注度但没有影响或影响很低热带低气压条目的存废问题
[编辑]有关注度但没有影响和没有研究价值的热带气旋条目保留与否”的话题中社群普遍反对以影响作为热带气旋的合并理由,但在热带低气压南度首次存废复核案当中,林天蓬君以无可靠来源证明与造成83人罹难的热带低气压有关系,此热低仅造成惊魂记,港澳发一号不算大,介于删除与保留间的三不管地带,故合并为最佳。作为合并的理由,B Dash君附和,同时Typhoon Destroyer君亦指出热带低气压不应开设独立主条目(然而未见共识)。反映虽然热带低气压是热带气旋的一种,社群对热带低气压和其他热带气旋的收录标准可以有误,而林天蓬君在二〇一八年二月廿四日亦讲过“我认为影响程度和研究价值不是决定删除与否的依据。”故社群可能需要重新讨论热带低气压条目的存废问题。--M.Chan 2018年5月1日 (二) 15:56 (UTC)
先前“- 由于本人现正放为时一个半月的维基假期,本人将不参与此讨论。ŚÆŊMØŠĀ五四运动九十九周年了,知情权呢? 2018年5月1日 (二) 23:36 (UTC)
- Michael Chan是气象迷,想将气象论坛和讨论区全收所有热带气旋甚至热带扰动的做法全数搬入维基百科。--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2日 (三) 08:55 (UTC)
- MCC214请注意AGF,惟Michael Chan之做法确有不妥。请管理员注意一下。58.176.43.161(留言) 2018年5月5日 (六) 03:36 (UTC)
- 请容小弟引用太平洋台风季专题编辑常规“建立条目的时机”一节:“风暴条目:日本气象厅升格至热带风暴时可以建立,但如热带低气压造成重大影响而未有命名,或特殊情况,可以建立热带低气压条目。若某风暴造成影响并不大(如未曾登陆),得与主条目合并,原有页面作重定向页面处理。”意思即是,除非有严重伤亡及破坏,或者有特殊气象纪录(例如热带低气压618,于大屿山对开突然形成),否则无名热带低气压是不可以开条目,如在未命名时开设即属偷步。——W. Synchro(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2018年5月10日 (四) 11:38 (UTC)
- Weather Synchronize,Michael Chan只是想保留所有热带气旋甚至热带扰动条目而已。--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11日 (五) 07:45 (UTC)
- 仅为论述。--M.Chan 2018年5月11日 (五) 07:30 (UTC)
- 如您在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存档/2018年4月#关于某用户论述所言“据《方针与指引方针》“指引是共识所支援的最佳做法。编辑者应尝试遵守指引,但最好仍要以常识判断是否合适,有时例外是适用的。”故“论述不能凌驾指引”不是否定该论述的有效理据。””。--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11日 (五) 07:41 (UTC)
- 那User:Bluedeck/permanent/notability-exemption-argument-boilerplate呢?您说它有效[25]?--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11日 (五) 07:40 (UTC)
- 原句送回“暂时(×)删除:根据维基百科:太平洋台风季专题/编辑指南/常规建立条目的时机中“风季条目”一项表示条目“2018年太平洋台风季”基本上于前一年11月份开始可以建立,但是现时建立条目确实不是适当的时候。--MCC214(留言) 2017年11月7日 (二) 06:41(UTC)”阁下是怎么对待“维基百科:太平洋台风季专题/编辑指南/常规建立条目的时机”的?--M.Chan 2018年5月18日 (五) 10:07 (UTC)
- Wikipedia:太平洋台风季专题/编辑指南/常规是一篇论述,而论述是可以随时修改的,所以Wikipedia:太平洋台风季专题/编辑指南/常规#建立条目的时机当中的“风季条目”就变成了“基本上要进入该年(如2018年太平洋台风季就要到2018年才建立),或等到有实质内容,早于此期通常会被列入存废讨论,视为“水晶球条目”。请参照实例一和实例二”。--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19日 (六) 09:34 (UTC)
- Wikipedia:太平洋台风季专题/编辑指南/常规是一篇论述,而论述是可以随时修改的,所以Wikipedia:太平洋台风季专题/编辑指南/常规#建立条目的时机当中的“风暴条目”就变成了“热带低气压则需有关注度才可建立条目”。--M.Chan 2018年5月28日 (一) 05:07 (UTC)
- 本人意见如Weather Synchronize,故不再补充,不知Sanmosa对Michael Chan的回应有何看法?--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28日 (一) 07:31 (UTC)
- 在下倒想问Weather Synchronize君为什么不能写热带低气压条目?有什么问题?--M.Chan 2018年5月28日 (一) 09:40 (UTC)
- 因为无名热带低气压一般都是短命、影响甚微,编写条目的发挥空间很小,一两段写在太平洋台风季条目的略述已足够应付。强行开新条目,就像是本来数句就写完的答案,要被逼刷够600字去交一篇学校作文功课或考试题那般。我知道准则不是“一刀切”,总有一些无名热带低气压是具有独特性,例如我之前提及的热带低气压618,光是突然在大屿山对开形成已经够写;又或者诱发豪雨、泥石流等灾害从而造成重大伤亡,亦有较长命、挣扎求存的热带低气压,这些都是例外情况。反之获命名风暴也不代表扩充空间很大,2011年热带低气压蝎虎就是一个太短命的远洋风暴,一生毫无作为且只活不足一日就死去,那篇条目最终也撑不过数次提删,且我也有份投删除票。但对于无名热带低气压来说,如果不符合这些例外,独立成篇只会写得很差,内容匮乏、资料来源亦很有限,最终只会被如蝎虎的条目般丢进垃圾桶,那又何必白费心机?当然小弟也不认同盲目保留获命名风暴条目,正如小弟在此处的留言,我一直是倾向由条目质素和发挥空间入手,不是什么“关注度”、“重要度”。一篇条目要写得好才有意义,拿那些方针作挡箭牌,无论是为保留还是删除条目,对于维基的发展都根本没有帮助。——W. Synchro(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2018年5月28日 (一) 10:08 (UTC)
- 同意,宁缺勿滥。--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大函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28日 (一) 10:27 (UTC)
- 一万完组很少吗?2006年第二E号热带低气压、2010年第二号热带低气压、2010年第五号热带低气压、2009年第一号热带低气压、2003年第九号热带低气压、1992年第一号热带低气压、1988年第一号热带低气压、1987年第十四号热带低气压、2007年第十号热带低气压和2005年第十号热带低气压都是短命、影响甚微的热带低气压,但一样能入选优良、典范条目。--M.Chan 2018年5月28日 (一) 11:15 (UTC)
- 请您不要再作类比论证!另本人意见如上,故不再补充,不知Sanmosa对Michael Chan的回应有何看法?--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28日 (一) 11:26 (UTC)
- 我的意见是:如果某热带低气压不具特殊性,则不应建立条目。以2005年第十号热带低气压为例:它的残余部分促使飓风形成,具特殊性,故可建立条目。ŚÆŊMØŠĀ粉饰太平 2018年5月28日 (一) 11:58 (UTC)
- @Michael Chan:1万字节不代表写得很好,相信你也注意到,去年9月热带低气压那篇条目只是依赖港澳章节“刷字数”,即使该风暴横过海南,中国大陆章节却几乎是一片空白。我还记得AndyAndyAndyAlbert君是提过海南有山体滑坡,想以此作切入点来扩充,但没资料显示造成了严重破坏,加上内地资讯封锁,即使再给他时间,我也不认为能写什么出来。至于那一大堆翻译条目,当中有些是很特殊,正如Sanmosa君所言;小弟也佩服译者、以至英文维基那边的维基人,竟然能够对一些“无关痛痒”的短命弱风,也付出如此心血去写。然而这不代表我们要跟从,扪心自问你有此能力和时间吗?先努力改善影响大或强度高的命名风暴条目吧。顺道再补充:对于确实符合上述最少一项例外的热带低气压条目,我可以不提删,正如2016年5月南海热带低气压,厄尔尼诺年下首次港澳风季早开,加上广东西部泥石流死了十多人,最终我因应事态发展撤回删除申请。但再有未待命名而未符合上述任何一项例外的无名热带低气压条目,我一定视为偷步开文,并主张严厉打击,一见有就提删,因为这种行为无异于开设“水晶球条目”。维基不是一个要抢闸开条目的地方,斗快没用,斗多条目也没用,还是那句,写得好才有意义。——W. Synchro(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2018年5月28日 (一) 12:46 (UTC)
- M.Chan 2018年5月28日 (一) 13:55 (UTC) 章节长短是以资料来源而定的。内地资料封锁,中国大陆章节少是很合理的,这并不是我们的责任。而事实证明热带低气压条目是有可能写得好的,但这并不代表“写不好”的条目要删除。维基百科是一个发展中计划,没有可能每个条目都写得好。--
- 似是而非。--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29日 (二) 05:02 (UTC)
- 不过底线不要拉得太低。如果“写不好”的条目全都不用删除的话,那Bluedecklibrary肯定不会被J. Wong说成“垃圾场”[开玩笑的],《删除方针》也可以给废掉了。ŚÆŊMØŠĀ粉饰太平 2018年5月28日 (一) 14:14 (UTC)
- @Weather Synchronize、Sanmosa:而且现在连造成60人死亡的热带低气压都拿去提删。--M.Chan 2018年5月29日 (二) 03:36 (UTC)
- 请您搞清楚,热带低气压06W_(2007年)最先是由Nivekin提删[26],及后因B dash的合并没有遵从Wong128hk的“无共识:讨论已启逾五周,据删除守则结束讨论”的结论[27],林天蓬遂恢复条目再度提删[28],AT的结论为“暂时保留:请自行合并”,本人后来见到此合并动作没有做,遂再度请求合并[29],最后由B dash动手完成合并[30](详见“热带低气压06W (2007年)”的修订历史)!--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29日 (二) 04:57 (UTC)
- 那么这个热带低气压该是您提删,错不了吧?Weather Synchronize、Sanmosa请问对此提删有什么意见?--M.Chan 2018年5月29日 (二) 05:37 (UTC)
- 没有提删记录。--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29日 (二) 06:18 (UTC)
- 没有提删纪录?Wikipedia:页面存废讨论/记录/2017/10/31#2017年热带低气压23W。--M.Chan 2018年5月29日 (二) 07:35 (UTC)
- 请参考不溯及既往原则。--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29日 (二) 08:39 (UTC)
- 似是疑非。--M.Chan 2018年5月29日 (二) 08:42 (UTC)
- 本人最新的看法是倾向保留热带低气压WP232017。--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29日 (二) 08:58 (UTC)
- 热带低气压06W (2007年)那个,我认为可以提请恢复;热带低气压WP232017则支持保留;有人改善就好,未至于差得不可接受(或容忍)。ŚÆŊMØŠĀ粉饰太平 2018年5月29日 (二) 09:03 (UTC)
- 这就叫做差到不能容忍吗?--M.Chan 2018年5月29日 (二) 09:33 (UTC) 那么
- 不是呀,我认为已接近可接受情度(已达可容忍情度),但可以写得更好。ŚÆŊMØŠĀ粉饰太平 2018年5月29日 (二) 09:46 (UTC)
- 这个呢?--M.Chan 2018年5月29日 (二) 10:03 (UTC)
- 这个我认为不能容忍。ŚÆŊMØŠĀ粉饰太平 2018年5月29日 (二) 10:15 (UTC)
- M.Chan 2018年5月29日 (二) 10:33 (UTC) 为什么?--
- 比较Special:diff/46810829和User:林天蓬/缺乏关注度博物馆/2016年热带低气压安伯:前者至少有个概述,“长洲泳滩更一度直逼烈风。期间发生意外,电压骤降导致17人被困在升降机约一小时”亦证明其特殊性;后者连一个像样的概述也没有,也没什么太特别的。ŚÆŊMØŠĀ粉饰太平 2018年5月29日 (二) 10:39 (UTC)
- M.Chan 2018年5月29日 (二) 10:47 (UTC) 特殊性不是删条目的理由。--
- 其实正确做法是合并。之前DRV有个案是条目被删,但多数先前参与AFD讨论者不支持删除,但保留意见过于薄弱,最终当时我提出“合并”的做法,而DRV结果也是合并。ŚÆŊMØŠĀ粉饰太平 2018年5月29日 (二) 10:57 (UTC)
- M.Chan 2018年5月29日 (二) 11:15 (UTC) 特殊性不是合并条目的理由。--
- 特殊性可以是合并条目的理由。删除方针未指明提请合并何种理由方算有效。指引和论述也没有。ŚÆŊMØŠĀ粉饰太平 2018年5月29日 (二) 11:22 (UTC)
- 请解释为何特殊低要合并。--M.Chan 2018年5月29日 (二) 12:45 (UTC)
- “特殊性可以是合并条目的理由”这一点,小弟起初也不太明白,似乎是少了一只字,应该是“特殊性低可以是合并条目的理由”。一个无名热带低气压要算得上有特殊性或独特性,那种特别之处必需是足以用上大篇幅去详写,甚至以此为条目主轴。当热带低气压618可以令西贡短暂吹烈风时,去年9月热带低气压令长洲泳滩逼近烈风实在算不上是什么。电压骤降固然可以在风暴期间发生,然而风暴是可以造成大规模停电,那种平常也有机会发生的电压骤降导致被困升降机,我不反对列为风暴造成之影响,可是要以此为保留那热带低气压条目的理由,就明显不够充份。用天鸽引发澳门停水停电或许太大落差,但你明白我意思。去年23W,基于造成严重伤亡,独立成篇可以接受,条目质素亦理想。至于那个导致60死的热带低气压,只能说是当初写得太垃圾,而如今事隔10年有多,恐怕已不可救药。——W. Synchro(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2018年5月29日 (二) 13:35 (UTC)
- 同意“那种特别之处必需是足以用上大篇幅去详写”。但由于香港天文台提供的资料较充足,事实证明“一号风球”已可写出超过1000字,这不是“大篇幅”吗?--M.Chan 2018年5月30日 (三) 00:57 (UTC)
- 然而我亦一再指出,去年9月那个热带低气压无论强度、路径还是影响也是平平无奇,与2014年9月那个类似。这不是透过堆砌香港和澳门章节来刷出一篇千字文,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小弟完全看不出这个热带低气压有多特别,使该条目值得AndyAndyAndyAlbert君去偷步开文、也值得阁下事隔半年后去为他败诉的存废复核上诉。还有明知影响最大的不是港澳,偏偏却是那两章节最详细,这亦造成了严重的地域中心和详略失衡。——W. Synchro(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2018年5月30日 (三) 02:16 (UTC)
- M.Chan 2018年5月30日 (三) 18:37 (UTC)
- 因为无甚特别自然就难以写得详细和深入,同时无论官方报文还是新闻报道也会缺乏,难以撑起全文。正如我之前所说,这犹同要交一篇作文功课,且问题其实可以简单数句话就答完,却要逼你写够600字去交功课,最后写完可能连自己也觉得不满意。再者“关注度”不是尚方宝剑,有“关注度”不是免死金牌,写得太烂、一塌糊涂的话一样不能留下,否则就贻笑大方。一年这么多热带气旋,无甚特别的未命名热带低气压,或者强度较低、路径平平无奇的远洋风暴,很快就没人记得。你纠缠于去年22W,也许是觉得“就是欠了一个国际命名”,若JMA命名了,保留条目就顺理成章,但没命名、影响小且仅属典型路径都是事实,条目的改善空间亦已见底,“不应开条目”已成定局,还有一条“违反编辑常规偷步开文”的指控。看看2006年9月有个影响更大的热带低气压,港澳三号加香港红雨、山体滑坡,最后还是救不了条目,我会认为那篇条目更可惜。说穿了,不是删除与否的问题,而是应否开新条目的问题,太平洋台风季专题编辑常规已经写得很清楚,作为维基人也该懂得判断何时才应该独立成篇,为何还要急不及待偷步开文?现在编辑常规还被阁下搞坏,未经共识下擅自更改,弄得全面保护了。——W. Synchro(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2018年5月31日 (四) 03:21 (UTC)
- JTWC“Prognostic Reasoning”、香港天文台天气稿及报告仍然存在,请问如何“简单数句话就答完”?那么如果JMA曾经升热带风暴6小时后又降回去,是不是就可以开条目?有没有命名真的这么有分别吗?--M.Chan 2018年5月31日 (四) 06:46 (UTC)
- 按照太平洋台风季专题编辑常规,JMA升为热带风暴并命名,的确是符合开条目的时机。就去年22W的情况,有国际命名确实会合理化独立成篇,同时令“偷步开文”的指控不再成立,提删理由随之消失,从而提升保留条目的机会,最少当时JMA若升格和命名,我会考虑撤回删除申请。但当然,反过来说,有国际命名同样不是免死金牌,君不见之前提过的2011年热带低气压蝎虎条目落得什么下场?远洋不谈,看南海风暴,2005年热带风暴韦森特条目最后又是杀了。就你所指的情况,若影响轻微,我倾向不开条目。——W. Synchro(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2018年5月31日 (四) 08:18 (UTC)
- 除了多了一个“日本气象厅到XXXX亦紧接把该系统升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XXXX,给予国际编号17XX”外,实在看不出有没有国际名称有任何分别,为什么一定有国际名称?而太平洋台风季专题编辑常规仅代表编者意见,没有共识。同时条目已经有JTWC“Prognostic Reasoning”、香港天文台天气稿及报告、数个新闻报道、NASA资料支撑,在下实在好奇如何可以将一万元组的文章在不删减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省略至数句放在风季条目?如果以可撰写长度来决定是否需要独立条目,在下认为合理。--M.Chan 2018年5月31日 (四) 09:25 (UTC)
- 一万字节完全不能代表什么,再者热带低气压是台风等级的最低强度,只有强风程度,季候风都可以有强风风力,有时的影响还远远大过热带低气压!--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31日 (四) 10:02 (UTC)
- 完全同意Weather Synchronize的看法。--MCC214强烈要求维基条目宁缺勿滥#我做了什么? 2018年5月31日 (四) 09:19 (UTC)
因为中国大陆资料封锁,所以中国大陆章节写小一点没有问题(当然该章节有扩充空间)。而且并不觉得这是“堆砌香港和澳门章节”。为什么“没有多特别”要删除?--
- 因为无名热带低气压一般都是短命、影响甚微,编写条目的发挥空间很小,一两段写在太平洋台风季条目的略述已足够应付。强行开新条目,就像是本来数句就写完的答案,要被逼刷够600字去交一篇学校作文功课或考试题那般。我知道准则不是“一刀切”,总有一些无名热带低气压是具有独特性,例如我之前提及的热带低气压618,光是突然在大屿山对开形成已经够写;又或者诱发豪雨、泥石流等灾害从而造成重大伤亡,亦有较长命、挣扎求存的热带低气压,这些都是例外情况。反之获命名风暴也不代表扩充空间很大,2011年热带低气压蝎虎就是一个太短命的远洋风暴,一生毫无作为且只活不足一日就死去,那篇条目最终也撑不过数次提删,且我也有份投删除票。但对于无名热带低气压来说,如果不符合这些例外,独立成篇只会写得很差,内容匮乏、资料来源亦很有限,最终只会被如蝎虎的条目般丢进垃圾桶,那又何必白费心机?当然小弟也不认同盲目保留获命名风暴条目,正如小弟在此处的留言,我一直是倾向由条目质素和发挥空间入手,不是什么“关注度”、“重要度”。一篇条目要写得好才有意义,拿那些方针作挡箭牌,无论是为保留还是删除条目,对于维基的发展都根本没有帮助。——W. Synchro(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2018年5月28日 (一) 10:08 (UTC)
有关西太平洋ACE研究之问题
[编辑]敝人发现M Chan君将部分太平洋台风季模板自{{TC stats table start}}更改为{{Pacific areas affected (Top)}},并于Special:Diff/50275190编辑摘要中表示:“ACE在西北太平洋并不常用。”,经查发现有关西太平洋的ACE研究文献如下所示:描述台风活动的新方法、侵台台风累积动能、西北太平洋地区台风活动变化、西北太平洋地区台风活跃度分析:活跃年和不活跃年比较、登陆华南台风强度的前兆信号分析及预测、狄普台风,世界首强?、ENSO事件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影响的分级研究,敝人不明了“不常用”一说从何来,是否有可靠来源?
而该用户于Special:Diff/50277066表示:“西北太平洋各地官方机构(JMA、JTWC、HKO、SMG、CMA、CWB)均无提供ACE。)”,但经查证后发现有学术机构提供相关指数资料,如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委托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实时热带气旋观测网有提供ACE,JTWC亦于最佳路径资料中也有提供相关内容。更何况,ACE的公式是以每分钟持续风速计算,而非十分钟持续风速,故西北太平洋的气象机构本就不会提供相关资料,而是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公告为主,M Chan君言论与事实状况不符。
为以利完善模板与气旋资料完整度,还请各位编辑协助讨论,谢谢。--🍫巧克力~✿ 2018年9月12日 (三) 13:18 (UTC)
- 敬邀林天蓬、Tenbeens、TYKENNETH、Weather Synchronize、Winter Moment、AndyAndyAndyAlbert、B dash、CHING WAI KONG、实况主小羊君、Typhoon Destroyer、Oscar1003、Wong128hk、Sanmosa、MCC214、Typhoon Damrey、Typhoon Hato、TerenceTong0108、Endrit.ng等相关编辑参与讨论,谢谢--🍫巧克力~✿ 2018年9月12日 (三) 13:23 (UTC)
- (○)保留ACE相关数据,此资料对西北太平洋风季展望叙述相当重要。--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12日 (三) 14:33 (UTC)
烦请某些太平洋台风季编者尊重澳门读者
[编辑]编辑四年半的维基百科,以下是薇子在太平洋台风季专题编辑条目时的一些发现:
- 某些编者径自删除澳门转换葡文的部分。
- 某些编者无视澳门的风力词使用习惯,直接套用香港风力词。
- 某些编者主观认为澳门气象局公信度欠佳,便主张其数据可不保留,但对于台湾中央气象局、香港天文台、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大韩民国气象厅等机构则坚定支持保留数据,但这种推断可能有违地域中心方针、中立方针及原创研究方针。
虽然薇子不是澳门人,但还是希望各位编者能注意一下这些,中文维基百科不是中文气象迷百科,谢谢。--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2日 (日) 17:37 (UTC)
- 随意点了几个条目,没看到葡语的部分,请问使用在哪里0.0?地区用词差异采先到先得,请善用字词转换,如果对方是任意更改原用词那当然是不行的。风鸣(留言) 2018年9月3日 (一) 01:08 (UTC)
- (&)建议:风力方面,香港章节用香港的分级,澳门用澳门的分级—Crazy King(留言) 2018年9月3日 (一) 06:50 (UTC)
- 应否用葡文真的要问澳门编者,而小弟和很多其余地区的编者也不懂葡文,在刚开条目的时候无可避免会直接用英文,以免转换内容有故障,还望澳门维基人或懂得葡文的编者自行更正,非常抱歉。如能不吝赐教就各热带气旋级别的葡文,就更是万分感激。直接套用香港风力词也是小弟和其余编者的失误,最近已特别注意和修正,再次说声对不起。最后有关SMG公信力的问题,不是想冒犯澳门编者或勾起澳门人的惨痛回忆,但近年SMG的表现实在差得罄竹难书,远少许多次漏挂八号风球以及2012年台风韦森特迟挂九号兼漏发十号和黑色风暴潮警告不谈,一谈起去年天鸽风灾就已经不用再说下去了。其实就著热带气旋预测方面,哪些部门名列前茅并非随口乱说,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每年都会就官方气象部门表现出“成绩表”,当中除了作为区域专责的JMA外,亦包括天文台、NMC、JTWC和KMA,近年数据显示此等部门表现良好,故此有必要保留数据,除非位处责任范围外。CWB虽不是台风委员会成员(其实很可惜),但台湾是其中一个最受台风影响的地区,再考虑到过往表现、责任范围、台风分级制度等因素下,同样应获保留。——W. Synchro(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2018年9月6日 (四) 10:09 (UTC)
- (:)回应:这张“成绩单”并没有出现澳门气象局。另外若删去澳门评级,澳门人要如何得知自家机构评级多少?至少澳门热带气旋条目要保留此机构的评级吧?最后,请留意台湾中央气象局近年来的热带气旋评级表现,和其他机构相较出现不少低估案例。--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10日 (一) 00:46 (UTC)
- (~)补充:以下是澳门热带气旋强度的葡文:热带低气压(Depressão tropical)、热带风暴(Tempestade tropical)、强烈热带风暴(Tempestade Tropical Severa)、台风(Tufão)、强台风(Tufão severo)、超强台风(super tufão)。--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10日 (一) 00:46 (UTC)
- 非常感谢,稍后会加到新开设的热带气旋百里嘉条目内。同意袭澳风暴必须保留SMG评级,之前小弟的立场也是如此,小弟以上留言说得不清楚,先说声抱歉。但不入距离澳门800公里内的风暴就真的可有可无,事实上SMG对热带气旋的责任范围也只是比警戒范围大一些,只是近年开始在天气图展示较远风暴的强度,但对东经125度以东的风暴是完全不做预测(也许是SMG不参与评核的原因之一)。——W. Synchro(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2018年9月11日 (二) 03:00 (UTC)
- (-)强烈反对第一项提案:“这里是中文维基百科,不是葡文维基百科”,若阁下仍执意使用葡文,麻烦在地区语言转换模板新增越南语、泰语、他加禄语等语言转换,以符合多元、客观事实,打造国际化中文维基。--🍫巧克力~✿ 2018年9月13日 (四) 00:38 (UTC)
- (-)反对上述(-)强烈反对的意见…本来中文维基百科就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使用英文等外文…——C933103(留言) 2018年9月14日 (五) 07:43 (UTC)
- (:)回应:过去澳门受葡萄牙殖民,所以连气象局的外文使用方面,是以葡文为主。--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15日 (六) 04:24 (UTC)
提议热带气旋条目使用当时历史机构名称、警告、评级及称呼
[编辑]在此提议以下事项:
- 需使用当时机构名称,而应不使用当今机构名称。例如1962年台风温黛此条目中,应使用“皇家香港天文台(ROHK)”而非“香港天文台(HKO)”、“台湾省气象所(TPWI)”而非“交通部中央气象局(CWB)”、“澳门气象台”而非“地球物理暨气象局(SMG)”。
- 强台风、超强台风这些评级在2006年由中国国家气象中心、2009年由香港天文台、2018年澳门气象局所使用,在那之前的热带气旋相当强度均被评级为台风,在此建议应使用当时的旧评级。例如1962年台风温黛在香港版本当中,应为“台风温黛”而非“超强台风温黛”;1990年以前台湾仍有超级强烈台风评级,亦应使用当时评级。例如1972年台风莉泰在台湾版本当中,应为“超级强烈台风莉泰”而非“强烈台风莉泰”。
- 警告方面,1973年起的四个不同方向之烈风或暴风信号皆统一为“八号风球”,在那之前的热带气旋警告则需遵依当时情况。如1962年台风温黛当时是“悬挂七号风球”,则不应写作“发出八号东北烈风或暴风信号”。
- 称呼方面亦应使用当时的习惯(尤其是中国大陆在1999年以前的风暴编号)。例如1962年台风温黛在中国大陆版本当中,应为“台风6213号”而非“台风温黛”。
在此烦请卡达、林天蓬、TYKENNETH、Weather Synchronize、Winter Moment、AndyAndyAndyAlbert、B dash、Michael Chan、CHING WAI KONG、实况主小羊君、Typhoon Destroyer、Oscar1003、Wong128hk、Sanmosa、MCC214、宅喵、Typhoon Damrey、Typhoon Hato、TerenceTong0108、Endrit.ng等相关编辑人士参与讨论,谢谢--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3日 (一) 02:09 (UTC)
- (+)支持 —Crazy King(留言) 2018年9月3日 (一) 06:05 (UTC)
- (!)意见:第一项可以在影响的地方内加上括号,例如:最接近当地位置:皇家香港天文台(今天文台)总部之西南偏南约20公里(掠过香港境内)
- 第二项可以在影响的内容内加上括号,加在第一次出现强台风\超强台风字眼,第二次就不用加,例如:8月18日,受到台风(超强台风)圣帕的下沉气流影响
- 第三项可以在影响的内当地悬挂之最高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加上括号,例如:
- 当地悬挂之最高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例如: 五号风球(今八号西北烈风或暴风信号) / 六号风球(今八号西南烈风或暴风信号)
- 第四项可以在第一句中,例如:超强台风温黛(英语:Super Typhoon Wanda,国际编号:6216,中国大陆编号:6213,联合台风警报中心:16W,国际音标:/ˈwɑːndə/) T.Y Hato(留言) 2018年9月3日 (一) 06:37 (UTC)
- (+)支持。--傀儡杀手MCC214不做维基百科的persona non grata和MXYZPTLK#我做了什么? 2018年9月3日 (一) 06:56 (UTC)
- (!)意见:小妹意见如下:
- 支持第一项,部门名称方面需要清晰。
- 第二项则暂时倾向不支持,因天文台在现今的文献都是用“强台风”或“超强台风”称呼,例子。
- 第三项方面,强烈支持“正名”,写回当时的风球名称,如“五号风球”、“六号风球”,但暂不支持加上括号列明“即现今之XXXX”,因这些风球都有内部链接,个人认为不必这么累赘。另外注意,翻查天文台的文献,天文台在1969年才将信号意义加到英文名称当中,例如“Standby Signal, No. 1”,此前一直以“Local Storm Signal No. 1”称之,见此;至于中文名称方面,天文台的中文文献较少,在下发现1968年台风雪丽的文献仍使用“X号风球”,1971年的露丝则有类似“东北烈风讯号,即七号风球”的句子,到了1975年台风爱茜,天文台终于以信号的意义为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命名,见此,但正式名称经常有变化。单单是九号信号,就出现了“九号暴风增强信号”、“九号烈风或暴风风力增强信号”和“九号烈风或暴风增强信号”三种名称。在缺乏足够文献的情况下,在下建议暂时以1973年作为分界线——1973年或以后的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以现今的正式名称称呼之,此前则使用“X号风球”。
第四项意见与Hato君相同,在下认为放在首段已经足够了。--Win. M. 2018年9月3日 (一) 15:15 (UTC)- (:)回应Winter Moment:针对第二点,台风天鸽的澳门版本难道要转换成“强台风天鸽”吗?另外第四点的部分,中国大陆根本不使用第一至第五世代名称(即1999年以前的风暴名称),对中国大陆读者而言,“温黛”这词并不符合他们的使用习惯,故在标题以及内容转换上,中国大陆版本应转换为中国大陆的风暴编号。--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3日 (一) 15:26 (UTC)
- (:)回应:视乎各气象部门现今的称法,如果澳门气象局此后以“强台风天鸽”称呼的话,这样改亦无不可。中国大陆编号方面我没有什么意见了,倾向(=)中立,因在下不太清楚中国大陆的情况……--Win. M. 2018年9月3日 (一) 16:09 (UTC)
- (:)回应Winter Moment:这篇文章表示:“在1999年以前,除了JTWC,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也独立地制定了一套台风名字列表,不过只适用于对菲律宾有影响的台风。西太平洋其他国家和地区要么是用美国的名字(比如台湾),要么不用名字(比如中国大陆)。”另外中国大陆方面的研究报告(如一、二)以及灾害报告(如一、二)都是称呼“6213号台风”,请参照。--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4日 (二) 15:37 (UTC)
- (:)回应:视乎各气象部门现今的称法,如果澳门气象局此后以“强台风天鸽”称呼的话,这样改亦无不可。中国大陆编号方面我没有什么意见了,倾向(=)中立,因在下不太清楚中国大陆的情况……--Win. M. 2018年9月3日 (一) 16:09 (UTC)
- (:)回应Winter Moment:针对第二点,台风天鸽的澳门版本难道要转换成“强台风天鸽”吗?另外第四点的部分,中国大陆根本不使用第一至第五世代名称(即1999年以前的风暴名称),对中国大陆读者而言,“温黛”这词并不符合他们的使用习惯,故在标题以及内容转换上,中国大陆版本应转换为中国大陆的风暴编号。--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3日 (一) 15:26 (UTC)
- (!)意见:就以上四点建议,小弟并无异议。希望大家在日后修改相关条目时,能遵守相关建议。--CHING WAI KONG(留言) 2018年9月6日 (四) 02:25 (UTC)
- 支持第1项建议,惟若没法修正“台风基础资讯”模板就不要勉强,因为模板参数甚为复杂。第2项建议有保留,同意须视乎各官方部门做法,小弟以往都曾用“天文台2009年前没(超)强台风分级”撤销部分条目之更改,但遭回退,考虑到天文台自实施新评级制后已把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套用至过去风暴,认为天文台评级可直接用新制,小弟亦已放弃更改。赞成第3项建议,不用多说。第4项建议,恕小弟对内地过往的制度不了解,没有意见。——W. Synchro(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2018年9月6日 (四) 09:26 (UTC)
- (+)支持1、3、4项(尤其是1、3项,根本就是现行做法,根本不可能反对);第二项则须视乎相关气象机构是否因应评级调整而调整文献字眼,如否则支持,如是则反对,所以其实此项应该局部实施。Sænmōsà动员令:为西雅图桥梁列表消绿 2018年9月6日 (四) 11:09 (UTC)
- (!)意见:第2项至少(+)支持适用于澳门,至今为止新制实施后并没有为过去的风暴重评(例如台风黑格比 (2008年)在气象局仍为旧制的“台风”而不是新制的“强台风”)。(※)注意,本人从香港天文台的气象历史资料来看,即使评级改了新制,似乎并没有正式地把旧的风暴重评(比如在2017年以前引致天文台需要发出十号飓风信号的台风详述,旧制台风诸如台风温黛 (1962年)仍描述为“台风”而不是“超强台风”;只有新制台风诸如台风天鸽 (2017年)才使用“超强台风”),当然也看见一些由香港天文台出版的宣传物对旧台风套用了新制评级,但似乎是为了方便公众进行比较,故个人认为难以视为是天文台已正式对所有过去的台风进行了重评。--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18年9月7日 (五) 04:25 (UTC)
- 其实天文台“警告及信号数据库”早已更新,对1946年至2008年期间,达到强台风或超强台风的袭港风暴已改用“台风(强台风)”及“台风(超强台风)”形式显示。——W. Synchro(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2018年9月11日 (二) 14:58 (UTC)
- (+)支持,不过可以在第2、3项加入现在的评级,例如:台风温黛(即现今超强台风强度)、当地发出之最高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五号风球(即现在的八号西北烈风或暴风信号);第4项可以像菲律宾名字加入。TerenceTong0108(留言) 2018年9月21日 (五) 11:31 (UTC)
再议各洋域热带气旋条目之首段模板统一
[编辑]目前中文维基百科在热带气旋条目之首段模板上出现了二种,一种是飓风模板(显示效果如台风纳莉 (2001年)),一种是台风基础资讯模板(显示效果如台风天兔 (2013年)),即使被称作“飓风模板”或“台风基础资讯模板”,但事实上二者的应用范围并不仅限于某个洋域,因为皆有全球各主要气象机构的参数,简直可以互相替换(后者可将其他非区域专责气象中心的机构做出模板统合,但前者则须将其他机构的评级,放在各国家或地区的影响章节上)。先前已有类似讨论(如一、二、三、四、五)但仍未产生共识,当前仅能以“主编先到先得”作为不成文规则规范,因此目前仍有编者反映需再议之。在此邀集各方研议,是否要统一各洋域热带气旋的模板?若要统一的话,要使用飓风模板抑或台风基础资讯模板?请卡达、林天蓬、TYKENNETH、Weather Synchronize、Winter Moment、AndyAndyAndyAlbert、B dash、Michael Chan、CHING WAI KONG、实况主小羊君、Typhoon Destroyer、Oscar1003、Wong128hk、Sanmosa、MCC214、宅喵、Typhoon Damrey、Typhoon Hato、TerenceTong0108、Endrit.ng等相关编辑人士参与讨论,谢谢。--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2日 (日) 17:26 (UTC)
※注:此处可由任何用户补充,且不必签名。 反对统一[编辑]优点[编辑]
缺点[编辑]
支持以“台风基础资讯模板”统一[编辑]优点[编辑]
缺点[编辑]支持以“飓风模板”统一[编辑]优点[编辑]
缺点[编辑]
|
投票
[编辑]反对统一
[编辑]- 和上次看法都是一样,反对统一,各取所需就算吧。极其量就是“河水不犯井水”,东北太平洋和大西洋用“飓风模板”,西北太平洋、东海和南海用“台风基础资讯模板”,面对跨洋域风暴才按形成位置、影响地区等实际情况决定。——W. Synchro(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2018年9月6日 (四) 11:13 (UTC)
- (+)支持:意见同上。--TerenceTong0108 (留言) 2018年9月10日(一)09:21 (UTC)
- (+)支持:意见同上。Crazy King(留言) 2018年10月7日 (日) 03:04 (UTC)
- (+)支持:飓风、台风井水不犯河水。--联合国军(留言) 2018年10月13日 (六) 06:23 (UTC)
支持以“台风基础资讯模板”统一
[编辑]支持以“飓风模板”统一
[编辑]- (+)支持:因为目前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有针对中北和东北太平洋、北大西洋以外的洋域进行监测,且有各洋域热带气旋研究报告可查询,亦属于全球权威气象机构,故须放上此机构的评级。再说,台风基础资讯模板上明明数据这么多,却不见内文有对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越南中央水文气象预报中心和泰国气象局的评级作出叙述,数据放这么多意义何在?不是堆砌数据是什么?。--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2日 (日) 17:26 (UTC)
- (!)意见:你以上所提及的气象机构可以不填入数据,其实我都不明白为什么要填入泰国的数据,很少台风影响泰国,加上菲律宾、越南、泰国的数据没有太多人关注。—Crazy King(留言) 2018年9月3日 (一) 06:03 (UTC)
- (:)回应:请于“意见反映”当中提出意见。--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4日 (二) 01:51 (UTC)
- (!)意见:你以上所提及的气象机构可以不填入数据,其实我都不明白为什么要填入泰国的数据,很少台风影响泰国,加上菲律宾、越南、泰国的数据没有太多人关注。—Crazy King(留言) 2018年9月3日 (一) 06:03 (UTC)
- (+)倾向支持:太多数据会让读者混淆。--B dash(留言) 2018年9月25日 (二) 02:27 (UTC)
意见反映
[编辑]- (:)回应Oscar1003:首先要加入其他洋域气象机构的参数,即使听来简单,但其参数之编写仍有难度及复杂度(薇子目前亦仍无法完全参透)。再者,阁下所谓“菲律宾、越南、泰国的数据没有太多人关注”,这种推断可能有违地域中心方针、中立方针及原创研究方针之虞,烦请阁下留意。--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3日 (一) 15:37 (UTC)
- (?)疑问实况主小羊君:“支持以‘台风基础资讯模板’统一”之优点当中,第四项称“结构较为完善,且利于编者编辑。”在此请问什么是“结构”?难道“飓风模板”的“结构”没有比“台风基础模板”完善吗?--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3日 (一) 15:42 (UTC)
- (!)意见:“飓风模板”只会显示出两大权威气象机构的数据。如果以超强台风天鸽的风速为例,日本气象厅的巅峰强度与香港天文台的最高持续风速,相差了45公里。这代表使用该模板,并不能反映出天鸽的实际强度。因此小弟对使用“飓风模板”,存有保留。-- CHING WAI KONG(留言) 2018年9月6日 (四) 06:55 (UTC)
- (&)建议可以只在西北太平洋统一使用台风基础资讯模板。—Crazy King(留言) 2018年9月6日 (四) 09:58 (UTC)
- 小弟必须强调使用“飓风模板”时,把区域专责中心和美国以外的热带气旋强度数据放在“影响”章节,与当地警告并列方式绝不恰当,因为此等资料应是放在“气象历史”。如果采用“飓风模板”,小弟建议于“气象历史”叙述到顶峰强度时,可以设置表格去罗列各部门对该风暴的最高评级。另外要删减不必要数据以免“数据堆砌”,考虑部门公信力就少不免,其实就著热带气旋预测表现,哪些部门名列前茅并非随口乱说,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每年都会就官方气象部门表现出“成绩表”,当中西太方面除了作为区域专责的JMA外,亦包括天文台、NMC、JTWC和KMA,近年数据显示此等部门表现良好。“台风基础资讯”模板应用于西太风暴时,对于这5个部门连同CWB,可以采取“责任范围内即显示数据”的做法,例如天文台数据栏一律不显示东经140度以东之热带气旋评级;其余部门则要当地受影响才显示,这样就可免除数据堆砌的情况。其余洋域就请恕小弟了解尚浅,不便评论。——W. Synchro(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2018年9月6日 (四) 11:13 (UTC)
- (?)疑问:“到底为什么能以预报误差作为公信力之理由?”,这样有倒因为果的嫌疑,另外前交通部中央气象局局长亦曾公布官方气象部门表现与路径误差之比较,但这并不代表“部门表现良好”,而是显现出各国基于电脑数值预报,对于资料掌握程度是差不多的,另外阁下若不明了“路径误差是怎么得到的”,建议您将台湾台风洪水研究中心的这篇文章看完--🍫巧克力~✿ 2018年9月14日 (五) 00:54 (UTC)
- (?)疑问:一个维基编辑的公信力会比官方气象机构高吗?既然如此,为什么要用疑似原创研究的处理方式,来论断气象机构的“表现”如何?而且最令人不解的是,预测路径表现到底与强度评级何干?--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15日 (六) 04:22 (UTC)
- (!)意见:飓风模板只会显示出两大气象机构的数据。JMA的风速数据并不准确,尤其是南海的风暴,例如强烈热带风暴莲花_(2015年)、台风天鸽和强烈热带风暴贝碧嘉_(2018年),香港天文台已经有实测数据显示强度,但JMA的数据都较实质数据低;JTWC是使用1分钟平均速度,准确性低。至于把风速放置在“影响”章节,失去了“影响”的原有意义,并不合适,也不便阅读。-- TerenceTong0108(留言) 2018年9月21日 (五) 12:17 (UTC)
- 应该另制更好的模板以统一西北太平洋气旋(基于infobox),并订下气象机构数据参数使用的限制(如未有实际影响某地的气旋不能标上该地气象机构的数据,JMA、RSMC和JTWC例外);至于不涉及西北太平洋的气旋可以全部以飓风模板统一,因为涉及的机构比较少。Sænmōsà把孤独留给过去 2018年9月22日 (六) 08:33 (UTC)
- 请问其他地区的非RSMC是否都有为热带气旋提供风速数据?--M.Chan 2018年10月15日 (一) 09:55 (UTC)
热带气旋强度转换问题
[编辑]- 热带气旋消歧义的热带气旋强度须不须要手工转换为地区性的强度分级?,如[32]--颜嘉佑(留言 | 贡献) 2019年1月13日 (日) 13:14 (UTC)
- (:)回应:小妹认为有必要手动转换,此举乃为尊重各地之用户。阁下与回退理由提到“之前的惯例”,未知此“惯例”可有成文?再说,若从阁下所指之“旧例”,台湾的分级及译名会有遭贬抑之感,更有以下的尴尬情况出现:
“强烈热带风暴北冕可以指:
强烈热带风暴卡莫里 (2002年),2002年太平洋台风季的一个热带气旋。
强烈热带风暴卡莫里 (2008年),2008年太平洋台风季的一个热带气旋。
强烈热带风暴北冕 (2014年),2014年太平洋台风季的一个热带气旋。”
台湾中央气象局并没有“强烈热带风暴”的分级。但在台湾正体版本中,台湾译名“卡莫里”与港澳之分级混用,这个怎样也说不通吧?又,颜君何不于WP:互助客栈/条目探讨发起讨论?该页面似乎有更多用户关注。--Win. M. 2019年1月13日 (日) 17:36 (UTC)
- (:)回应这𥚃的强烈热带风暴不是港澳分级,而是JMA分级。--颜嘉佑(留言 | 贡献) 2019年1月14日 (一) 02:27 (UTC)
- @Winter Moment、顏嘉佑:可考虑使用{{noteTA}}转换;另外是否需要为气旋类条目设立公共转换组?Sænmōsà请支持近期特色列表评选 2019年1月14日 (一) 02:37 (UTC)
- 等会儿,如果是JMA的话,我不支持转换。不过为方便起见,建议全部热带气旋消歧义页加句注明,说强度以JMA为准,或以方针指引规定全部热带气旋消歧义页的强度以JMA为准。Sænmōsà请支持近期特色列表评选 2019年1月14日 (一) 02:51 (UTC)
- (:)回应:若论JMA分级,我亦支持于页面保留之,但将台湾译名与其他机构的分级混用是难以接受的。加上部分台湾读者对热带气旋没有什么研究,恐未必知道卡莫里就是北冕。故台湾版应加上“台湾称‘轻度台风卡莫里’”之类的字句,并如Sanmosa君所指,应说明标题强度以JMA为准。如:
“强烈热带风暴北冕可以指:
强烈热带风暴北冕 (2002年),台湾称“轻度台风卡莫里”,2002年太平洋台风季的一个热带气旋。
强烈热带风暴北冕 (2008年),台湾称“轻度台风卡莫里”,2008年太平洋台风季的一个热带气旋。
强烈热带风暴北冕 (2014年),2014年太平洋台风季的一个热带气旋。”--Win. M. 2019年1月14日 (一) 05:43 (UTC)
- 其实我反而倾向设立方针指引规定,那样我可以省去为每个页面加上注明字句的功夫,也没有被其他人删去的风险。Sænmōsà请支持近期特色列表评选 2019年1月14日 (一) 12:45 (UTC)
- 还有,其实“台湾称‘轻度台风卡莫里’”放在一开首第一次出现“北冕”的地方后一次,就已经很足够,没必要这样每一项加注。Sænmōsà请支持近期特色列表评选 2019年1月14日 (一) 12:47 (UTC)
- (:)回应:Sanmosa君所指“设立方针”的意思是?未知可否详细说明方针指引的内容?--Win. M. 2019年1月16日 (三) 17:05 (UTC)
热带气旋西北太平洋风暴条目的缺陷
[编辑]编写维基百科最重要就是列明来源,我来维基三年了,参与热带气旋编辑也两年多了,我记得第一次自荐DYK是自荐台风纳坦 (2016年),刚开始我只有编辑西北太平洋,后来九月编写飓风艾玛,之后就逐渐了解西北太平洋风暴条目的缺陷;最近我先编写三个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然后重写两年多前本维基人创建的条目---台风蒲公英 (2016年),采用与现有西北太平洋多数风暴条目不同编法。
这两年多来发现两大缺失如下:
- 各气象部门风力数据无来源
- 发展过程风暴增强与减弱的描述原创,只有升降格有来源。
上述两项就已使条目无法选上GA或FA,以前这些DYK没什么问题,现在DYK评审团的要求普遍比较严格,需要注意;风暴增强与减弱的描述美国国家飓风中心、中太平洋飓风中心有存档,其他洋域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也有叙明,活跃期英语维基百科风季条目的讨论页会有存档,至于各气象部门风力数据来源,台风基础资讯模板无法插入来源 囧rz...,近期编辑的台风蒲公英 (2016年)为了写上DYK就另制作表格,所以需要讨论是否造在模板加入来源资讯,还是要在条目另制作表格。
诚恳邀请:实况主小羊君、Michael_Chan、Weather_Synchronize、Waikijacky、宅喵、维多利亚-伊恩、B dash、卡达、Tenbeens、TerenceTong0108、AndyAndyAndyAlbert。天篷大元帅 (会客)---(请求编写条目 ) 2019年1月22日 (二) 06:45 (UTC)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象历史章节各机构升降格时间编写问题
[编辑]- 问题:提议只编写日本气象厅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以及受显著影响地之机构的升降格时间,其他不编写。
- 理据:西北太平洋有很多气象机构,往往气象历史中升降格时间占七成篇幅,导致阅读起来有枯燥感,且往往以华语地区为地域中心,没列名全部气象机构,这样如果要编写就是全部都要写,但全部气象机构都编写,那么一个章节中绝大部分是说明升降格时间,表示升降格时间在条目中很重要,关于如何增强、移动方向及预测路径都会变得不重要,但实际上在条目的重要度是一样的,一旦升降格内容过于冗长,会导致品质下降,加上有些气象机构升降格的来源难以寻找(例如:中央气象局停止编号时,不会公告,新闻也很少报导),与其这样,不如只挑重点机构的升降格时间。
- 例子:如图片的路径,只编写日本气象厅、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和中央气象局,其余气象机构不编写。
- 签名:--天蓬大元帅-会客阅读机器翻译来纾压 2020年5月12日 (二) 08:42 (UTC)
- 同意,气旋强弱是连续的,将之切分成不同等级只是为了方便人们了解它有多强,升降格时间只在两个情况下有意义,一是当它可以帮助读者知道气旋增强和减弱的速度和时间,二是当它影响人们决定是否要发布警报放假或之类的。状况一只需要用一个权威代表机构就足以说明,况状二只需要看影响范围内的权责机构。--Yel D'ohan(留言) 2020年5月12日 (二) 22:53 (UTC)
- 做个专门的表格,只列出查得到的或者想要列出的如何? --Kanashimi(留言) 2020年5月13日 (三) 10:34 (UTC)
- 做个专门的表格就不建议了,维基百科不是数据库,不要有过多代表性低的资料,但作成图表就可行,省去占版面的图表。天蓬大元帅-会客阅读机器翻译来纾压 2020年5月13日 (三) 10:56 (UTC)
- 同意升降格时间是冗长的,而且意义不大。可以考虑使用折线图列出各机构的升降格时间。不过其实类似表格其实已经可以在其他网站找到,不知是否有必要在维基百科重复。另外,编写日本气象厅的升降格时间可以理解,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呢?某地方受显着影响,不代表该地气象机构的升降格时间对于气象历史而言有更重大的意义。唯一的问题是日本气象厅的升降格时间有时非常不准确。如果各机构的升降格时间有差异,内文应以那个机构为准?--M.Chan 2020年5月14日 (四) 07:27 (UTC)
- 日本气象厅之后会有事后调整,如影响地方升降格有特殊意义也可加入(例如:热带气旋袭香港时,当地天文台有升格为台风,但日本气象厅仍维持强烈热带风暴)。天蓬大元帅-会客阅读机器翻译来纾压 2020年5月23日 (六) 01:45 (UTC)
Major Hurricane翻译成“大型飓风”?
[编辑]印象中此前好像有讨论过但找不到相关讨论,感觉MH翻译成“大型飓风”并不太妥当?“大型”在中文里主要是形容物体的大小而非强度,而对于热带风暴而言则常用于描述风暴的强风或暴风半径或外围环流的大小。但MH不代表其覆盖范围必定为大,也可以有比较紧密的MH。因此个人认为将MH翻译成“大型飓风”似乎并不太妥当。--——C933103(留言) 2022年7月22日 (五) 18:15 (UTC)
太平洋台风季专题转为工作组
[编辑]有感Wikipedia:太平洋台风季专题与Wikipedia:热带气旋专题性质高度重叠,加上前者已处于半活跃(甚至不活跃,始创人User:Sap00acm在2013年已淡出维基百科)状态,建议将太平洋台风季专题转为热带气旋专题其下的一个工作组,另通知@實況主小羊君、Oscar1003、Seafoxlrt616、Waikijacky、Winter Moment、林天蓬、卡達、Weather Synchronize、Tenbeens、A2569875:等过去三个月仍活跃于维基百科的用户。--A1Cafel(留言) 2022年10月9日 (日) 03:18 (UTC)
提议在所有(西北太平洋)台风条目增加单向字词转换以适应中国大陆习惯
[编辑]一、在中国大陆,可靠来源中台风名几乎都带有引号。
- 在新闻报道中明文规定:
台风中文译名和中文名称在稿件正文中使用时应加引号
(该规范的其他一些部分已经过时,正好会在下面第二点提到;这里只参考引号规定部分)。从目前报社的行文来看(如[33]、[34]、[35]、[36]),这一规定显然早就得以贯彻。 - 在气象局发布的预报预警等中,暂未找到引号相关的规定,但看具体行文,台风名始终带引号(参看中国气象局网站)。
- 在书籍出版中,@Cwek 表示其出版社编审的朋友说没有这样的规范,但就我阅读的许多气象出版社专业书籍来看,台风名也几乎都带有引号。
- 在学术论文中,带引号的显然是绝大多数(如[37]、[38]、[39]等),仅很少部分论文有时台风名不带引号,且它们很多是仅几处不带引号、其余各处仍带引号的,难以不认为是格式上的疏漏。
- 方才我请教了气象局里的前辈,他表示气象行业的论文著作、气象局的预报用语等中台风名总是带引号;我进一步请求相关的明文规定,他表示这几乎是约定俗成的,都没有在意过相关规范,不过会帮我寻找。(目前我这里暂未能给出相关成文规定。)
- 补充:气象局前辈答复称,他暂未在国家标准和气象行业标准中发现相关规范,但他和他的同行均表示,在撰写预报预警和论文著作时,均会在所有场合给所有台风名全部打上引号。(气象局的前辈可能较注重预报预警而非学术研究,我仍在请教学术界的相关人士中。)
综上,一些领域的可靠来源已确定有规范规定台风名必须带有引号,另一些领域暂未找到明文规定或没有明文规定,但事实上基本都带引号。因此,台风名在书面上须加引号已经类似于书籍须加书名号,我想对于经常阅读中国大陆气象类文献(包括仅向发布面向公众的预报的报纸等)的读者来说,看到台风名不带引号是感觉非常奇怪的。因而,应当像单双书名号、{{顿号}}等那样,对大陆简体模式来说,应给台风名加上引号,这是中国大陆可靠来源的习惯。另外,尽管如新闻报道规定中只要求了在“正文”中使用引号,但可以看到,台风名出现在文献标题中时仍基本都带引号,甚至在关键词中都带有引号,故我仍支持条目标题中台风名也应带引号。
二、中国大陆在2013年以后,已很少使用“<最高强度>‘<台风名>’”的方式称呼台风。
在2013年以前,“台风”只是“热带气旋”的一个强度等级(12~13级)而非热带气旋本身,称呼热带气旋时规范使用“XXYY年第ZZ号<最高强度>‘<台风名>’”或“YYZZ号<最高强度>‘<台风名>’”的方式(一些语境使用“<当前强度>‘<台风名>’”)且要求必须使用这种方式即“根据热带气旋的发生和演变,准确使用‘台风’‘强热带风暴’等术语
”([40]),采用“最高强度”实例如“2011年第(0)9号超强台风‘梅花’”或“1109号超强台风‘梅花’”([41]),采用“YYZZ号<当前强度>‘<台风名>’”实例如[42](台风“梅花”已曾加强为超强台风过,但首句仍称“今年第9号强台风‘梅花’
”,这里“强台风”就是当前强度而非最高强度。)直称最高强度的用法可以算是普遍且规范的,尤其是当台风已经消亡后,指称它时就直称“第ZZ号<最高强度>‘<台风名>’”。在2013年后,这种用法在气象服务与一般新闻媒体中全面废除。“台风”直接成为了(热带风暴级以上)“热带气旋”的代称,且台风名之前不再冠以“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等强度等级,强度等级只在台风名后的括号内进行括注,且只标注当前等级而非最高等级。在有时需要强调台风强度的情况下,有时仍会用“<当前强度>‘<台风名>’”,如[43],但可以看到,只用“当前强度”(即登陆时的强度)“强台风‘格美’”而不用“最高强度”“超强台风‘格美’”,且仅在标题强调了一次“强台风‘格美’”,正文均为“台风‘格美’”或“台风‘格美’(强台风级)”等。【对,所以目前“新闻动态”中使用的语句“超强台风‘格美’在台湾宜兰县登陆,造成10人死亡、897人受伤
”也是不符合大陆习惯的,确认以强台风级别登陆,大陆是不会冠名“超强台风”的(一般就说成“台风‘XX’以某某强度登陆”或干脆忽略强度,参看[44]、[45]、[46]、[47]、[48]等等)。要是真的从新闻角度审视这句话,它就是错误信息,因为在大陆语境下,这句话目前一般表示它以“超强台风”级别登陆(且也是不规范的,准确的表述是“台风‘XX’以超强台风级别登陆……”)。】
上一段中“全面废除”来源主要说的是气象服务与普通新闻媒体的用语。但其实可以看到,“台风‘<台风名>’”的用法(而非“<最高强度>‘<台风名>’”)目前在学术论文等可靠来源中也早已明显更普遍。如称“台风‘烟花’”而不称“强台风‘烟花’”,称“台风‘梅花’”而非“强台风‘梅花’”,在该文中,哪怕是风王“威马逊”前面仍仅“冠名”“台风”二字而非“超强台风”。用“<最高强度>‘<台风名>’”指称台风的用法曾是普遍、规范的,但在目前中国大陆可靠来源中已十分少见。根据WP:命名常规,条目命名应该尽量使用可靠来源中人、物或事项的常见的名称。
在2013年前,由于“台风”只是强度等级,而不能用来直接指称“热带气旋”,所以“<强度>‘<台风名>’”的命名才是合理的;但目前在中国大陆,普通来源中“热带气旋”一词已非常罕用,基本都用“台风”,学术来源中“台风”一词也大量使用(知网中“台风”结果数已经远超“热带气旋”)。所以一方面,“台风‘<台风名>’”已是常用名称,另一方面,在其他条目使用“热带风暴‘<台风名>’”“强台风‘<台风名>’”的情况下,“台风‘<台风名>’”已可给读者造成困惑(因为目前中国大陆“台风”一词出现在台风名前时已不再有等级的含义,那么“台风”在维基百科标题出现到底是泛指热带风暴级以上的热带气旋,还是指某个热带气旋强度等级?按照目前中国大陆用法它不能用来指代等级,但按维基百科用法却是指代最高等级)。故用“<最高强度>‘<台风名>’”这种方式命名所带来的“提示该台风最高强度”的好处已经无法掩盖其带来的弊端,而“该台风的最高强度是什么”的信息其实可以直接从信息框简单获取,没必要用在标题里,这种好处其实可以舍弃。
综上一、二两点,我提议,在大陆简体模式下,所有西北太平洋台风(不包括热带低压)条目中:1. 台风名应始终带有引号,包括正文与标题;2. 标题仅使用“台风‘<台风名>’”的模式。例如目前的超强台风格美 (2024年)条目,增加字词转换规则将命名为台风“格美” (2024年)或2024年第3号台风“格美”。其中第2点,目前话题标题我说的是“所有”——对2013年之后的台风我想应全部可以适用——但对2013年前的台风是否适用我还没有非常强烈的意向(适用的理由有命名一致性、当前可靠来源常用等,不适用的理由有过去可靠来源常用等)。
以上。另@Teddy910208:--—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29日 (一) 06:46 (UTC)
- 最具参考意义的新华社总编室的《新闻报道中有关热带气旋名称使用规范》中“台风中文译名和中文名称在稿件正文中使用时应加引号”,这句话表明的意义是“引号是中文译名的一部分”还是“引号只起到标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引号的说明)”?因为相关的文献后面还有说明和例子(
稿件第一次出现台风等热带气旋的名称,应在括号中将台风编号与名称对应表述,如:2006年第8号超强台风(中文名“桑美”)于8月10日17时25分在浙江省苍南县马站镇登陆,或,超强台风“桑美”(2006年第8号台风)于8月10日17时25分在浙江省苍南县马站镇登陆。
),基于语感,我倾向为“引号只起到标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也就是为了表达出现一个台风,台风名称需要着重论述,所以需要用引号将其中文名括注。将严格的传统媒体审编下,需要保持一个严格的上下文语境避免歧义的话,特殊用词使用引号括注我认为合乎逻辑,但鉴于本wiki项目,长久以来的语境是使用“台风(或其他风级类型修饰词)<中文台风名>”,在这个上下文语境,添加引号并非必要。而且这样可以与其他地区的用语模式共通,统一编写模式,也避免过度使用字词转换机制。 - 另外,前述“稿件第一次出现台风等……”,加上中国气象局介绍相关台风信息,仅第一次声明“某个命名台风”这个概念时才会描述为“今年第X号台风“<中文台风名>””,之后对于这个概念均为““<中文台风名>””,因此在中国大陆语境下第一次声明“今年第X号台风“<中文台风名>””这个描述可以放到“历史”章节上(由于该章节一般会按时间顺序列出各地区对这个台风监测与命名次序,正好对应“今年第X号台风”在中国大陆监测部门命名时刻的顺序描述),而不应该放到条目标题上,也不应该用于条目命名上。——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29日 (一) 07:39 (UTC)
- 这句话的意义显然既不是“
引号是中文译名的一部分
”,也不是“引号只起到标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的作用)”,而是类似于“书籍外需加书名号”的“台风名外需加引号”的文本格式要求;你不去跟(用逗号)紧跟在“台风中文译名和中文名称在稿件正文中使用时应加引号
”这句话后面的“英文首字母应大写
”(明显是格式问题)类比,为何偏偏去和完全和讲述引号/大写格式的第3点的无关的第4点类比?(第4点完全是和前面几点并列的用语规范,而不是和引号有关的“说明和例子
”)并且维基百科的格式手册其实应遵循各地习惯而非某一规范,即便没有该规范,(大陆)可靠来源中显然绝大部分(保守估计超过95%,有可能超过99%)台风名外都加引号,这已经是非常强的习惯。本wiki项目长久以来如此使用的原因是地域中心而非没有必要,否则为何气象类专著、论文基本都加引号,难道这些文章中台风名还会与其他事物名称混淆,或是难道需要全篇从头到尾一直加引号来强调? - 至于命名采用台风“格美” (2024年)而非2024年第3号台风“格美”(按我个人来说其实认为2403号台风“格美”这种命名最合适,但这种表述主要在学术来源中出现,可能不符合“常用”原则),这我没有意见,我主要论述的是不应使用其他地区+中国大陆2013年前的习惯“<最高强度>‘<台风名>’”这种标题(上段引文中“
2006年第8号超强台风(中文名“桑美”)
”正是2013年前的习惯,现在是极少使用“第X号<最高强度>”这种表述了)。--—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29日 (一) 07:47 (UTC) - 另外给台风名加上引号根本就算不上什么“过度使用字词转换”(和一些条目中动辄使用含有上百条甚至几百条规则的公共转换组比起来)。只要加上一组
|1=格美=>zh-cn:“格美”;凱米=>zh-cn:“格美”
和另一组防过度转换的|2=“格美”=>zh-cn:“格美”;「格美」=>zh-cn:“格美”;「凱米」=>zh-cn:“格美”
即可轻松实现。另外或许还可以写个{{台风}}的模板,在该模板中填入两岸任一地台风名,即可直接按字词转换模式输出符合各地习惯的引号格式与两岸不同的台风名称。——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29日 (一) 09:47 (UTC)
- 这句话的意义显然既不是“
- 全加引号恐流于冗赘,没有必要。另外,本站似乎不总是必须遵守大陆当局格式规范(如“涉台用语”)。——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4年7月29日 (一) 21:53 (UTC)
- 这样类比就有点偷换概念了……不遵守涉台用语是因为中立性(五大支柱、三大方针之一),在台风名外加引号能影响中立性(或抵触任何维基百科方针指引)吗?而且涉台用语不是大小写、标点这种小格式,“用语”已经是词汇层面而不是标点层面了(当然某些标点也是足以影响词汇含义的,如在“文化大革命”外加引号,但台风名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对习惯不加引号的群体来说确实可能认为没必要,但对习惯了几乎所有文献必加引号的格式规范的群体来说,这种不适感当然也会跟书籍不加书名号一样(书名号要是想,同样可以论证它冗赘)。不论是Cwek的“引号是台风名一部分/引号用于表示强调”还是您的“用引号冗赘”,我认为这都是典型的“原创研究”思路,不适用于维基百科。在格式上,本站向来是努力做到最大限度适应各地标准的——我想假如我说“(篇名、文章题目等)单书名号可以用双书名号代替,没必要遵守台湾格式规范”,您肯定也会觉得我不尊重其他维基人。假设
“丛书”“文库”“系列”“书系”等系列著作的选题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规定
不是使用引号
而是不使用任何标点符号,且维基百科遵从了大陆习惯,然后有台湾用户提出要在台湾正体模式下显示出书名号,我想这根本就没有任何反对的理由。(另见MOS:书名号)——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30日 (二) 05:13 (UTC)- 在本站来说,加引号的规矩我祇看过有人写军舰条目会用,但这属于编者个人偏好,未形成广泛共识。正文另说,标题我觉得不加引号也罢。——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4年7月31日 (三) 00:26 (UTC)
- 主要应根据各地的文本格式来考虑(而非编者个人偏好)。若某地规定所有军舰名称必须加引号,那维基百科自然也应加引号(每地区分别考虑,下同);若无明确规定,但既有文献中超过95%的军舰名称均加引号,那自然也应加引号;若文本中可加可不加,则编者可根据个人偏好自行选择;若文本基本都不加引号或只在强调、特殊用法等时才加引号(即引号对于该词相对其他词来说“一视同仁”),那编者不能以自己个人偏好加引号。台风名显然是属于“大陆地区一些文献有明确规定必须加,另一些可能尚无规定但实际上几乎都加;港澳台基本都不加”的情况,故按前面的推论就是须实现“大陆需加引号,港澳台如无特殊情况不应加引号”,这种效果只可按地区词模式来实现。--—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31日 (三) 06:24 (UTC)
- 在本站来说,加引号的规矩我祇看过有人写军舰条目会用,但这属于编者个人偏好,未形成广泛共识。正文另说,标题我觉得不加引号也罢。——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4年7月31日 (三) 00:26 (UTC)
- 这样类比就有点偷换概念了……不遵守涉台用语是因为中立性(五大支柱、三大方针之一),在台风名外加引号能影响中立性(或抵触任何维基百科方针指引)吗?而且涉台用语不是大小写、标点这种小格式,“用语”已经是词汇层面而不是标点层面了(当然某些标点也是足以影响词汇含义的,如在“文化大革命”外加引号,但台风名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对习惯不加引号的群体来说确实可能认为没必要,但对习惯了几乎所有文献必加引号的格式规范的群体来说,这种不适感当然也会跟书籍不加书名号一样(书名号要是想,同样可以论证它冗赘)。不论是Cwek的“引号是台风名一部分/引号用于表示强调”还是您的“用引号冗赘”,我认为这都是典型的“原创研究”思路,不适用于维基百科。在格式上,本站向来是努力做到最大限度适应各地标准的——我想假如我说“(篇名、文章题目等)单书名号可以用双书名号代替,没必要遵守台湾格式规范”,您肯定也会觉得我不尊重其他维基人。假设
- 专门去气象局的留言回复([49])问了,找标题“关于台风命名的编写规范”,摘抄回复内容:
“ | 您好,关于台风命名的编写规范,确实存在一套国际公认的指导原则,这些原则主要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制定,并被全球气象机构及媒体广泛遵循。在我国,结合中央气象台业务中相关中文使用的习惯,一般采用以下规则: 1.命名规范。台风命名时,通常会给每个达到热带风暴强度及以上的热带气旋分配一个名字,这个名字由台风委员会的成员国或地区提供,并按顺序循环使用。在中文语境中,这些名字通常直接采用其汉语音译或意译。 2.引用习惯。在首次提及某个特定命名的台风时,为了明确指向并突出该台风的名称,通常会在其名字两侧加上引号(如“‘格美’”)。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该名字与文章中的其他可能相似的字符或词汇混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易读性。 3.引号作用。在首次提及台风名字时,引号的主要作用是突出和强调该名称,帮助读者快速识别并区分出这是一个特定的、已命名的台风实体。随着文章的推进,当读者已经熟悉并记住了该台风的名称后,引号可省略(例:台风格美)。需要明确的是,引号内的内容(如“格美”)是台风的正式命名,引号本身并不构成命名的一部分。它们仅仅是一种书写和排版上的辅助手段,用于在文本中突出和区分特定的信息元素。 综上所述,对于台风名称的引用,遵循的是清晰、准确、简洁的原则。在首次提及时使用引号以明确标识,后续则可根据上下文适当简化。 | ” |
- 印证了我的理解,引号并不是台风中文译名的一部分,只是“标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的作用。——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0:01 (UTC)
- 请(※)注意我从未说过“引号是台风中文译名的一部分”,并且我在前天早上(UTC+8)已经明确表示这不是我的意思,你已经多次强行以该理由曲解我的论述,在此表示(!)强烈抗议。所以(就“引号不是台风译名一部分”而言)这根本不是“印证了你的理解”,而是“任何人都不会这样理解”。至于气象局回复中所谓的“
在首次提及时使用引号以明确标识,后续则可根据上下文适当简化
”,明显与实践不符,可以参考中国气象局发布的预报预警、新闻媒体、气象专著、学术论文,不再赘述。(既然他说“后续则可根据上下文适当简化
”,那你能否找出气象局文章中“简化”的例子?如果能,它占多少频率?)我曾经与气象局对外服务的人员有过多次“交手”,可以说,我对他们的专业水平非常遗憾。--—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31日 (三) 10:19 (UTC)- 你抗议又好,不服气又好。你的理解为中国大陆引述台风名时都需要加引号,所以我们也应该加引号,还问了出版相关的人,他们都是沿袭下来加的(货物崇拜?),也没有明文规范要求的,所以还是加。我的理解(或者推测我们项目的理解),“台风<台风名>”在我们项目上可以理解为一个“具有特定命名的台风”的实体,所以在我们的上下文语境下,台风名外的引号可以加但不必要。我的理解为,为了在上下文中强调出某一个可能平凡的名词(例如类似百合等)是指示为一个特定的台风名称或者特定命名台风的概念,所以需要添加引号括注作为强调(尤其是首次出现时),但如果上下文对这个名词建立起了概念关联的话,可以省略这个引号。所以导语部分我认为可以单独括注一次作为声明,之后的提及可以省略。如果“我曾经与气象局对外服务的人员有过多次“交手”,可以说,我对他们的专业水平非常遗憾。”的语气,我怎么听上去是一股“ 预报司/中国气象局(是的,最后留言办结的是这个部门)只不过一个臭打字的,没有人比我更懂台风编写规范”的味道?——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0:35 (UTC)
- “所有场合都要打(引号)”可以认为来源于新华社总编室《新闻报道中有关热带气旋名称使用规范》,但气象局给出的回复给出了“引号作用”的说明,如果能理解这些说明的话,这个引号几乎是“不买立省100%”的写法,一个命名台风条目,存在“台风<台风名>”的导语段(导语词部分或者可以考虑单独引号括注一下台风名),后面一般还会引号括注“<台风名>”并且说明一次台风名的来源,到后面还是要依靠引号来提醒读者自己“这是一个命名台风”或者“这是一个台风名”的话,大概这语言能力好像不太适合阅读这个体量的条目?——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0:52 (UTC)
- 首先,留言办结的是这个部门但不代表这个部门的核心人员,在任何部门回复留言的人一般都是对外服务人员,我并没有说“
预报司/中国气象局只不过一个臭打字的
”,你又在曲解我的发言;其次,我说这句话主要是因为,我曾经遇到过多次气象局对外服务人员明显错解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等规范的情况(即直接引用条文但实际上却被我指出其错解了条文的情况),具体不在这里透露,既然国标行标都可能掌握得不好,这种格式没掌握好不是很正常吗?最后,“没有人比我更懂台风编写规范
”同样是你无中生有,我只是说,他的留言里所谓的“后续则可根据上下文适当简化
”是不是真实?你能不能在气象局自己发布的文章中找到很多“适当简化”的例子?如果不能,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他的回复其实并不反映实践中的格式要求?--—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31日 (三) 10:49 (UTC)- 你可以认为“我在曲解”(当然,那是你的“认为”),但对不住,你的说法让我认为连最接近主题的人员说法都如此蔑视。而且考虑气象局作为政府部门的用文严谨性,在全文引括台风名来保证上下文语境是合理的,但在我们项目的语境下,我认为是没必要。——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0:55 (UTC)
- 为什么我说你在“曲解”,因为我自始至终都是依据文献中实践上的格式习惯来论述的内容,从来没有说我自己如何,或你如何;但你从最一开始就教育我“
请理解引号的正确用法
”,在还没读来源时就直接认定为是我不懂语文不会使用标点符号,然后接下来就开始强行将我的论点扭曲为“引号是台风名的一部分”,并强行下了“如果不是台风名一部分,那就是‘只起到“标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的作用’”的结论。因此,我只能推测为是你以己度人,根据你自己的心态而推测出的我有类似“没有人比我更懂台风编写规范
”的心态;但实际上我根本没有,我从不会有像你在遇到不同意见就直接先入为主地认为是对方“不理解某事物的正确用法”的心态,也不会认为其他人如此,我从来都是依照事实作出判断。--—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8月1日 (四) 20:42 (UTC)
- 为什么我说你在“曲解”,因为我自始至终都是依据文献中实践上的格式习惯来论述的内容,从来没有说我自己如何,或你如何;但你从最一开始就教育我“
- 你可以认为“我在曲解”(当然,那是你的“认为”),但对不住,你的说法让我认为连最接近主题的人员说法都如此蔑视。而且考虑气象局作为政府部门的用文严谨性,在全文引括台风名来保证上下文语境是合理的,但在我们项目的语境下,我认为是没必要。——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0:55 (UTC)
- 连气象学者都在论文中全文使用引号(“烟花”“梅花”),难道他们是由于科研工作者的语言能力差于中文维基百科读者才需要加引号提醒其他科研人员“这是一个台风名”吗?--—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31日 (三) 11:00 (UTC)
- 在严谨的上下文语境下,可以加。但我们需要不?而且新华社有些编写规范也有跟足?——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1:05 (UTC)
- 严谨性不是百科全书必备的性质吗?“
新华社有些编写规范也有跟足?
”没看懂。--—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31日 (三) 11:10 (UTC)、- “另外,本站似乎不总是必须遵守大陆当局格式规范”。在我们项目的语境长期使用中已经存在这样省略的编写习惯,其次直接的业务部门给出了做法的原因和允许宽松的做法,我认为可以适当从简。——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1:24 (UTC)
- 已经解释不能和“涉台用语”等规范类比。“
我们项目的语境长期使用中已经存在这样省略的编写习惯
”,极可能是由于地域中心,如果台风类条目是由中国大陆主编,就很可能形成加引号的格式。--—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31日 (三) 11:31 (UTC)- 也可能跟着过往的写法,不加也可。一言以蔽之,我们的语境下,可以不用这么累赘。——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1:55 (UTC)
- 已经解释不能和“涉台用语”等规范类比。“
- “另外,本站似乎不总是必须遵守大陆当局格式规范”。在我们项目的语境长期使用中已经存在这样省略的编写习惯,其次直接的业务部门给出了做法的原因和允许宽松的做法,我认为可以适当从简。——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1:24 (UTC)
- 严谨性不是百科全书必备的性质吗?“
- 在严谨的上下文语境下,可以加。但我们需要不?而且新华社有些编写规范也有跟足?——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1:05 (UTC)
- 首先,留言办结的是这个部门但不代表这个部门的核心人员,在任何部门回复留言的人一般都是对外服务人员,我并没有说“
- 请(※)注意我从未说过“引号是台风中文译名的一部分”,并且我在前天早上(UTC+8)已经明确表示这不是我的意思,你已经多次强行以该理由曲解我的论述,在此表示(!)强烈抗议。所以(就“引号不是台风译名一部分”而言)这根本不是“印证了你的理解”,而是“任何人都不会这样理解”。至于气象局回复中所谓的“
- 书名号的例子不完全可以类比,在两岸的编写规范下,作品名必加书名号,但其字型有差异,这的确需要地区化区分。但这个引号的意义,港台习惯不引注,新华社一份在2007年的编写规范中写了要引注(但没有说明为什么这样写),但现在更直接的气象局工作人员说明了引注的理由并且补充的编写规范中允许省略(如果了解中国大陆的政府内部办事流程,基本上很多业务都需要向上级部门或者相应业务部门请示,然后才能批准落实;这个留言周一提出,周三才出结果,我认为这应该是有请示过其上级领导或者撰文部门的意见)。我不认为有盲目地照壶画瓢地延续连普通出版机构只是延续过往做法的货物崇拜写法来保留括注,在我们项目的语境长期使用中已经存在这样省略的编写习惯。——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1:22 (UTC)
- 关于第二点,感觉最迟到2020年(因为后面没在电视上看过台风特别直播)各地方媒体在制作台风特别报道/直播时仍然同时会使用“<最高强度>‘<台风名>’”命名方式——比如浙江卫视2019年时的纪录片《众志成城—— 浙江抗击超强台风“利奇马”纪实》——和“台风‘<台风名>’”命名方式——比如浙江卫视2019年直播台风“利奇马”时特别节目的标题《聚力直击台风“利奇马”》。
- 另,还是同一个台风,中央气象台官网上有个相关的新闻直播回顾的新闻,标题即使用“<最高强度>‘<台风名>’”命名方式超强台风“利奇马”系列直播报道。--Jason2016426(留言) 2024年8月1日 (四) 06:05 (UTC)
- 这些“超强台风‘利奇马’”(如“抗击超强台风‘利奇马’”)是媒体的“强调”,而非正式用法——“抗击超强台风”,强调动员和防灾,而非强调描述台风本身。按2013年前的正式用法,该台风的正式称呼是“2019年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或“190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但2013年后这种用法只零星见于沿用旧习惯的文献,其他场合(所有预报预警服务+新闻媒体、多数学术论文)正式称呼均为“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或“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当前强度>级)”。--—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8月1日 (四) 06:18 (UTC)
- 当然,你沪SMG就不一样了,已经有段时间没听到他们说“<最高强度>‘<台风名>’”命名方式了。
- 相关转变在传媒那边可能就是这几年才开始的,而非早到你所提到的2013年——同时各大媒体的新媒体中心出现了大量的带各种限定词的前缀的新闻标题(比如今年的 《直击今年以来最强台风“格美”》)
- 所以我个人尚不倾向于使用新命名方式,同时可以对台风名字加引号的标题做重定向而非录入转换组,因为如中国日报网等媒体到现在仍然会选择性地省略这个引号。——Jason2016426(留言) 2024年8月1日 (四) 06:21 (UTC)
- 通过google搜中国日报网,基本上台风名都加引号括,即使在微信公众号上。传统媒体或政府报道普遍都将台风名引注,可能有前述新华社曾经出过的编辑规范的因素;而自媒体类则不一定(偶然在翻中国日报公众号时,微信提示搜索的关键词,台风名基本没引注;选了“2024年第5号台风玛利亚”关键词,抽了一篇(例如[52])就有存在普遍不引注的情况)。所以这个引号不应该视为必要的语素组成,不影响语义理解的话可以省略。——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8月1日 (四) 06:38 (UTC)
- 气象服务的正式用语是2013年间开始转变的,即非常正式地给出台风预报的时候,这我可以确定(不论是根据气象方面媒体必须遵守相关规范的强制性,还是我自己的记忆),比如2014年新华社已经是“今年第9号台风“威马逊””(注意该台风的最高强度和登录强度均为“超强台风”);但在2013年前,如2012年,正式用语是今年第11号强台风“海葵”)。至于“抗击超强台风‘利奇马’”这种标题,其实也永远不会消失,因为这种语境不需要使用正式的台风称呼方式——再如这篇文章,标题取了“超强台风‘威马逊’……”,但正文仍是“今年第9号台风‘威马逊’(超强台风级)”(按2013年前的规范则是“今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8月1日 (四) 08:27 (UTC)
- 关于台风整个用词中的等级前缀是否追随台风实际等级来调整,可以考虑不跟随等级变化,统一只有“台风”,也可以减少维护需要。引号的用法见上讨论,我认为上下文语境允许下可以省略。中国大陆对台风的跟踪次号(类似“今年第X号台风”)的说法,可以放到“历史”章节中,作为台风发生态的时间段中的一个跟进节点描述。——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8月1日 (四) 06:21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