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7月14日革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1958年伊拉克革命
7月14日革命
冷战阿拉伯冷战的一部分

政变当天在巴格达的士兵
日期1958年7月14日
地点
结果
参战方

阿拉伯联邦阿拉伯联邦

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伊拉克自由军官组织
指挥官与领导者
伊拉克王国费萨尔二世  
伊拉克王国阿布杜勒·伊拉  
伊拉克王国努里·赛义德  
阿卜杜塞拉姆·阿里夫
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
兵力
15,000人
伤亡与损失

美国 3名美国公民被杀[1]
约旦 数名约旦官员被杀

总死亡人数:100+
革命的领导者阿卜杜塞拉姆·阿里夫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

1958年伊拉克革命发生于1958年7月14日的伊拉克王国,又称“1958年伊拉克政变”、“7月14日革命”。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国王费萨尔二世的政权,建立伊拉克共和国。

从1958年7月14日至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虽然历经多次政变,伊拉克始终是奉行阿拉伯民族主义一党制阿拉伯国家

背景

[编辑]

民族主义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伊拉克成为越来越多阿拉伯民族主义者的家园。他们的部分目的是消除英帝国在伊拉克的影响力。这种情绪源于伊拉克政治化的教育体系以及日益自信和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学校成为内化泛阿拉伯民族主义身份的工具,因为1920年代和1930年代伊拉克教育体系的领导者和设计者都是泛阿拉伯民族主义者,他们为这种意识形态在伊拉克以及其他地区的扩张做出了重大贡献。阿拉伯世界。伊拉克教育系统的两位负责人萨米·肖卡特(Sami Shawkat)和法迪勒·贾迈勒(Fadhilal-Jamal)聘用的教师都是来自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政治难民。这些流亡者因其在反英反法抗议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而逃往伊拉克,随后在伊拉克学生中培养了阿拉伯民族主义意识。人们对阿拉伯身份的普遍认识日益增强,这促进了反帝国主义。

同样,泛阿拉伯情绪阿拉伯世界日益高涨,并受到埃及政治家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的推动,他是一位崛起的政治家和帝国主义的坚定反对者。哈希姆伊拉克也面临并正视这些情绪。努里·赛义德在20世纪30年代、1940年代和195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担任伊拉克总理,他对建立新月沃土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想法很感兴趣,但对建立泛阿拉伯国家不太热衷。阿勒赛义德于1944年将伊拉克带入阿拉伯联盟,将其视为将阿拉伯国家聚集在一起的论坛,同时为未来可能的联邦敞开了大门。该联盟的宪章规定了每个阿拉伯国家的自治原则,并且只是口头上提到了泛阿拉伯主义。

经济环境

[编辑]

伊拉克经济陷入衰退,二战后又陷入萧条。通货膨胀失控,伊拉克生活水平下降。赛义德和阿拉伯民族主义摄政阿卜杜勒·伊拉一直相互对立,未能就具有凝聚力的经济政策、基础设施改善或其他内部改革达成一致。

1950年,赛义德说服伊拉克石油公司增加向伊拉克政府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阿勒赛义德希望伊拉克哈希姆王国不断增长的石油收入能够为发展提供资金和推动。他决定,伊拉克70%的石油收入将由一个发展委员会拨出用于基础设施开发,该委员会共有6名成员,其中包括3名外国顾问。这种外国势力的存在激起了民众对赛义德政策的不满。尽管人们对石油和发展存在反西方情绪,但赛义德还是聘请了英国经济学家、前政治家索尔特勋爵来调查伊拉克的发展前景,因为赛义德的石油收入重新分配似乎无效。尽管伊拉克人普遍不喜欢索尔特勋爵的存在,但索尔特勋爵继续就如何实施发展项目提出建议。

政治恩怨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重新占领伊拉克,并于1947年1月15日通过《1948年英伊条约》(又称《朴茨茅斯条约》),萨利赫·贾布尔谈判让英国从伊拉克撤军。该协议包括英国和伊拉克联合防御委员会来监督伊拉克的军事规划,英国继续控制伊拉克的外交事务。伊拉克在军事供应和训练方面仍然与英国有联系。该条约将持续到1973年——伊拉克哈希姆王国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者无法接受的25年期限。作为对1948年英伊条约的强烈反应,阿拉伯民族主义者一年后领导了瓦斯巴叛乱,抗议英国继续在伊拉克存在。赛义德拒绝接受《朴茨茅斯条约》,以安抚叛乱的伊拉克和阿拉伯民族主义者。

1955年,伊拉克与伊朗巴基斯坦土耳其签订了《巴格达条约》。该协议是四个国家之间的防务协议,被英国和美国认可为反共冷战战略,但遭到伊拉克民众的普遍不满。埃及将《巴格达条约》视为对其地区主导地位的挑衅和挑战。1956年,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伊埃关系进一步紧张。当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入侵埃及时,伊拉克作为英国的盟友,不得不支持入侵。帝国关系迫使伊拉克支持对阿拉伯土地的入侵,这一事实引起了伊拉克民众的广泛不满,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同情埃及并响应泛阿拉伯意识形态。他们认为入侵埃及是西方侵略和统治该地区的又一迹象。

同样,当埃及和叙利亚于1958年在泛阿拉伯主义的旗帜下联合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时,伊拉克政客发现自己处于弱势地位。伊拉克领导人无意与埃及联合,而是于1958年5月提议并批准了与约旦哈希姆的泛阿拉伯联盟。英国和美国公开支持这个联盟,但许多伊拉克人对其目的持怀疑态度,并将哈希姆阿拉伯联邦视为另一个“西方霸主的工具”。

政治前提

[编辑]

政变的主要目标是将伊拉克从与英国和美国的帝国关系中解放出来。西方列强主导了伊拉克治理的所有领域:国家政治和改革、与阿拉伯和非阿拉伯邻国的地区政治以及经济政策。一般来说,许多伊拉克人对西方列强在该地区的存在感到不满,尤其是英国。此外,哈希姆君主的统治也离不开君主背后的皇主形象。在1948年的跃进起义和1952年的伊拉克起义期间,君主制一直在努力维持权力。

矛盾升级

[编辑]

伊拉克哈希姆王国越来越多受过教育的精英开始迷恋纳赛尔泛阿拉伯运动所倡导的理想。qawmiyah(民族主义)的思想找到了许多自愿的追随者,特别是在伊拉克军队的军官阶层中。赛义德的政策被伊拉克武装部队中的某些人认为是令人厌恶的,反对派团体开始形成,效仿1952年推翻埃及君主制的埃及自由军官运动。

尽管赛义德努力平息军队内部日益增长的骚乱(例如旨在使军官阶层受益的经济计划,以及与美国达成向伊拉克军队供应物资的斡旋协议),但他的地位因以下事件而受到严重削弱:苏伊士运河危机。赛义德因与英国的联系而遭受痛苦;后者在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似乎是对他的瓦塔尼耶政策的严厉控诉。尽管赛义德努力与危机保持距离,但他的地位却受到了损害。伊拉克在阿拉伯世界中变得孤立,1957年1月被排除在《阿拉伯团结条约》之外就凸显了这一点。苏伊士运河危机有利于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事业,同时也损害了那些奉行亲西方政策的阿拉伯领导人。赛义德的政策坚定地属于后一个阵营,在苏伊士运河事件之后,对其政府的暗中反对不断增长。

走向危机

[编辑]

1958年2月1日,埃及和叙利亚宣布联合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极大地推动了泛阿拉伯运动。此举引发了一系列事件,最终导致伊拉克革命。阿联的成立和纳赛尔呼吁阿拉伯世界统一的豪言壮语激发了伊拉克哈希姆王国和约旦哈希姆王国的泛阿拉伯主义。他们的政府试图做出某种回应,于2月14日成立了哈希姆阿拉伯联邦——两个国家的联盟——但很少有人对这种对阿联的下意识反应印象深刻。

也门穆塔瓦基利特王国(北也门)在阿联成立后不久就加入了它。随后注意力转向黎巴嫩,叙利亚在反对卡米尔·夏蒙亲西方政府的内战中支持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赛义德认识到夏蒙的失败将使伊拉克和约旦陷入孤立。1958年5月和6月期间,他通过援助支持了夏蒙政府。更致命的是,他试图用伊拉克皇家陆军的部队来支持约旦,这一举动直接引发了政变。

过程

[编辑]
汉志亲王阿卜杜勒·伊拉(左)和总理努里·赛义德(右)被肢解的尸体。阿拉伯语文字:“阿卜杜勒·伊拉王子被绞杀,被沙威玛刀砍断,帕夏·努里·赛义德在周围拉扯。”

1958年7月14日,由阿卜杜勒·卡里姆·卡西姆准将领导的秘密军事组织“自由军官”推翻了君主制。这个群体具有明显的泛阿拉伯特征。费萨尔二世、阿卜杜勒·伊拉王子和努里·赛义德均被杀害。

自由军官受到1952年推翻埃及君主制的埃及自由军官的启发并以他们为蓝本。他们代表所有政党并跨越政治派别。卡西姆是埃及发动革命的一代人,成长于激进主义和泛阿拉伯主义在学校(包括高中和军事院校)中流行的时代。作为一个群体,大多数自由军官都是来自现代中产阶级的逊尼派阿拉伯人。自由军官受到1952年之前十年中东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启发。1948年对以色列的战争增强了埃及自由军官的责任感。他们认为自己的使命是推翻腐败政权,这些政权削弱了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并使他们的国家陷入困境。1952年自由军官组织推翻埃及君主制并夺取政权的成功也使纳赛尔成为灵感的源泉。

伊拉克自由军官组织是一个地下组织,大部分计划和时间安排掌握在卡西姆及其同事阿卜杜勒·萨拉姆·阿里夫上校手中。自由军官试图确保纳赛尔的支持和阿联的协助来实施叛乱,因为他们担心巴格达公约的成员随后会推翻自由军官,作为对政变的反应。纳赛尔只提供了道义上的支持,其物质意义仍然模糊,因此埃及在伊拉克革命中没有发挥任何实际作用。

向约旦派遣伊拉克军队的做法正中了伊拉克自由军官运动的两名关键成员的下怀:阿里夫和该运动的领导人卡西姆。伊拉克第3师第19旅和第20旅(前者由卡西姆指挥,后者包括阿里夫营)被派往约旦,沿途经巴格达。政变的机会就这样被提供给了阴谋者,并被阴谋者抓住了。

阿里夫率领第20旅向巴格达进军,并夺取了首都的控制权(在阿卜杜勒·拉蒂夫·达拉吉上校的帮助下),而卡西姆则率领第19旅留在贾拉瓦拉作为预备队。

7月14日凌晨,阿里夫控制了巴格达广播电台,该电台很快成为政变总部,并广播了革命的第一个公告。阿里夫“谴责帝国主义和当政集团;宣布建立新共和国并结束旧政权……宣布成立由三名成员组成的临时主权委员会来承担总统职责;并承诺未来选举新总统”

阿里夫随后从他的团派出两支分遣队,一支前往拉哈卜宫对付费萨尔二世国王和王储阿卜杜勒伊拉,另一支前往努里·赛义德的住所。尽管宫殿里有精锐的皇家卫队,但根据王储的命令,没有人进行抵抗。目前还不清楚向宫殿支队下达了哪些命令,以及他们详细说明了哪些力量。

上午8:00左右,国王、王储、希亚姆公主(阿卜杜勒·伊拉的妻子)、纳菲萨公主(阿卜杜勒·伊拉的母亲)、阿巴迪亚公主(费萨尔的姨妈)、伊拉克王室的其他成员以及几位成员仆人在离开宫殿时被杀或受伤。只有希亚姆公主幸存下来,但她是如何以及为何幸存的尚不清楚。随着他们的灭亡,伊拉克哈希姆王朝也随之结束。与此同时,赛义德在听到枪声后跨过底格里斯河逃跑,暂时摆脱了潜在抓捕者的追捕。

中午时分,卡西姆率领部队抵达巴格达,并在国防部大楼设立指挥部。阴谋者的注意力现在转向寻找赛义德,以免他逃跑并破坏政变的早期成功。悬赏10,000伊拉克第纳尔抓获他,并开始大规模搜寻。7月15日,他被发现在巴格达的一条街道上试图伪装成女性,穿长袍逃跑。赛义德和他的同伙均被枪杀,他的尸体于当晚晚些时候被埋葬在Bab al-Mu'azzam的墓地中。

即使在赛义德死后,暴徒暴力仍在继续。在阿里夫清算叛徒的刺激下,失控的暴徒走上巴格达街头。阿卜杜勒·伊拉的尸体被带出王宫,被肢解并拖过街道,最后被绞死在国防部外。塞夫住在巴格达酒店的多名外国人(包括约旦和美国公民)被暴徒杀害。直到卡西姆实施宵禁,大规模暴民暴力才平息,但这仍然没有阻止赛义德的尸体在埋葬第二天被挖掘、肢解和在街上游行。

后续

[编辑]

新政权转而与苏联建立友好关系。[2]

直接影响

[编辑]
1958年7月14日,一群人和士兵在约旦首都安曼市中心观看关于这一事件的新闻报道

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的突然政变让美国政府感到意外。中央情报局(CIA)主任艾伦·杜勒斯告诉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他认为纳赛尔是幕后黑手。杜勒斯还担心整个中东会发生连锁反应,伊拉克约旦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政府都将被毁灭。哈希姆君主国是西方世界为挫败苏联前进的可靠盟友,因此政变损害了华盛顿在中东的地位。[3]实际上,美国人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待它。[4]

卡塞姆被任命为总理和国防部长,获得了最大的奖励。阿里夫成为副总理、内政部长和副总司令。[3]

革命后十三天宣布临时宪法,等待在公民投票后颁布永久性组织法。根据该文件,伊拉克是一个共和国,是阿拉伯国家的一部分,官方的国教被列为伊斯兰教。经主权委员会批准,立法权属于部长理事会;行政职能也属于部长理事会。[3]

民众逃亡

[编辑]

卡南·马克亚英语Kanan Makiya君主制下的伊拉克卡塞姆政府英语Iraqi Republic (1958–68)伊拉克复兴党时期对政治异见者的审判进行了比较,得出结论:“每一阶段的状况都在逐步恶化,这是显而易见的。”[5]

1958年推翻哈希姆王朝的军事政变使“缺乏伊拉克精英中世界主义思想的农村组织”的成员掌权。伊拉克新领导人的“排外主义心态”导致部落冲突和敌对,反过来也引发了内部压迫。[6]

华盛顿特区科威特信息办公室主任、科威特大学英语Kuwait University政治学教授Shafeeq N. Ghabra于2001年表示:[6]

1958年革命后,伊拉克的统治机构建立了一个没有政治妥协的国家。它的领导人清算了持反对意见的人,并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没收了财产,捏造了对敌人的指控,并与假象中的国内敌人作战。这种情况加强了一个绝对的领导人和一个军事化的伊拉克社会,完全不同于君主制时期的社会。

在1958年革命发生的四年内,成千上万的伊拉克人逃离了这个国家。[6]

参考文献

[编辑]
  1. ^ Romero 2011,第112.
  2. ^ 记1958年伊拉克革命胜利与艾森豪威尔主义破产. [2016-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5). 
  3. ^ 3.0 3.1 3.2 Mufti 2003,第173页.
  4. ^ As in Kuwait for example: "The situation in Kuwait is very shaky as a result of the coup in Iraq, and there is a strong possibility that the revolutionary infection will spread there." See Keefer, Edward C.; LaFantasie, Glenn W. (编). Special 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 The Middle East Crisis. Washington, July 22, 1958.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8–1960, Volume XII: Near East Region; Iraq; Iran; Arabian Peninsula. Washington, DC: 美国国务院. 1993: 90. 

    The frantic Anglo-American reaction to the developments in Iraq, which Allen Dulles asserted was "primarily a UK responsibility", makes for an interesting read, beginning he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卡南·马克亚. Republic of Fear: The Politics of Modern Iraq, Updated Edition. 加州大学出版社. 1998: 50–51 [2019-05-17]. ISBN 97805209212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5). 
  6. ^ 6.0 6.1 6.2 Ghabra, Shafeeq N., "Iraq's Culture of Violen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rticle in Middle East Quarterly, Summer 2001, accessed 16 October 2013; in a footnote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sentence ("... political compromise."), Ghabra cites Sa‘d al-Bazzaz, Ramad al-Hurub: Asrar ma Ba‘d Hurub al-Khalij, 2d ed. (Beirut: al-Mu'assasa al-Ahliya li'n-Nashr wa't-Tawzi‘, 1995), p. 22.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