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郡[1],西晋至隋朝时设置的一个郡。
晋武帝太康九年(388年),进封隋县王司马迈为郡王,分义阳郡之隋、平林二县置隋国[2],治隋县(今湖北省随州市),属荆州。隋王死于永嘉之乱后,改隋国为隋郡。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隋郡改属郢州。宋前废帝永光元年(464年),隋郡改属雍州。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隋郡还属郢州。宋后废帝元徽四年(476年),隋郡改属司州。隋郡初领隋、永阳二县,宋末新立阙西、西平林二县。[3]宋顺帝昇明二年(478年),改封南阳王刘翙为随阳郡王,改隋郡为隋阳郡,隋郡太守为隋阳内史。[4]
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改隋阳内史为隋郡太守。齐武帝建元四年(482年),封皇子萧子隆为隋郡王,改隋郡太守为隋郡内史。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改封隋郡王萧宝融为南康王,改隋郡内史为隋郡太守。
建武中,隋郡领四县:隋、永阳、阙西、安化。[5]
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西魏将领杨忠与长孙俭攻占隋郡,隋郡改属隋州。[6]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隋灭陈,废隋郡,其地属隋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隋州为汉东郡。[7]
西晋隋国(288年—311年)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隋王 |
|
司马迈 |
288年—311年 |
|
南朝宋隋国(449年—453年)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隋郡王 |
|
刘诞 |
449年—453年 |
宋文帝第六子
|
南朝宋隋阳国(478年—479年)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隋阳郡王 |
|
刘翙 |
478年—479年 |
宋明帝第十子
|
南朝齐隋国(482年—494年)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隋郡王 |
|
萧子隆 |
482年—494年 |
齐武帝第八子
|
南朝齐隋国(494年—499年)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隋郡王 |
|
萧宝融 |
494年—499年 |
齐明帝第八子
|
- ^ 作为州、郡、县名的“隋”,传世文献中“隋”与“随”均见,隋代以前的出土材料中均作“隋”。参见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
- ^ 《宋书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州郡二》:“太康(九)年,又分义阳为随国,属荆州。”
- ^ 《宋书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州郡三》
- ^ 《宋书 卷十 本纪第十》
- ^ 《南齐书 卷十五 志第七》
- ^ 《周书 卷二 帝纪第二》
- ^ 《隋书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 ^ 《晋书 卷六十六 列传第三十六》
- ^ 《晋书 卷六十七 列传第三十七》
- ^ 《晋书 卷七十四 列传第四十四》
- ^ 《宋书 卷七十六 列传第三十六》
- ^ 《宋书 卷七十七 列传第三十七》
- ^ 《宋书 卷五十 列传第十》
- ^ 《南史 卷十六 列传第六》
- ^ 《宋书 卷八十七 列传第四十七》
- ^ 《南齐书 卷二十五 列传第六》
- ^ 《梁书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七》
- ^ 《南齐书 卷五十七 列传第三十八》
- ^ 《北史 卷六十六 列传第五十四》
|
---|
|
|
注释 |
---|
注1:列出西晋 建兴四年( 316年)(此前已沦陷者列出沦陷前的名称)及东晋 义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国。带#者为《晋书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体字者为西晋所废置的州、郡;下划线者为东、西晋所设置的侨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国,取最后使用的名称(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于史无记载其封国何时被撤销,其封地在西晋末的建置仍按“国”处理),并括注明曾用名。 注3:东晋郡王、开国郡公的封地分别括注“内史”、“相”及其设置时间。 |
|
|
---|
|
|
|
---|
江表地区 | |
---|
淮南地区 | |
---|
淮北地区 | |
---|
河南地区 | |
---|
江汉地区 | |
---|
岭南地区 | |
---|
沅湘地区 | |
---|
巴汉地区 | |
---|
蜀中南中地区 | |
---|
|
|
|
|
---|
江表地区 | |
---|
沅湘地区 | |
---|
岭南地区 | |
---|
位置不详 | 新蔡郡(内史575-589) | 晋熙郡(内史575-589) | 巴东郡(内史586-589) | 临江郡(内史586-589) | 新兴郡(内史583-589) | 岳山郡(内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齐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后梁 广运元年(586年)、陈 祯明二年( 588年)的实州、实郡。下划线者为南朝所设置的侨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取最后使用的名称,并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开国郡公的封地分别括注“内史”、“相”及其设置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