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越南共和国

坐标10°45′N 106°40′E / 10.750°N 106.667°E / 10.750; 106.667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越南共和國
越南共和国
Việt-Nam Cộng-Hòa越南语
République du Viêt-Nam法语
1955年—1975年
格言:Tổ quốc - Danh dự - Trách nhiệm
“祖国、名誉、责任”
国歌:呼唤公民
Tiếng gọi công dân
总统之印


(1955-1963)
*  越南共和国实际控制区域 *  宣称主权但未控制的越南民主共和国
  •   越南共和国实际控制区域
  •   宣称主权但未控制的越南民主共和国
首都西贡
官方语言越南语
常用语言越语法语英语
政府总统制共和国
(1963年-1967年处于军政统治
总统 
• 1955年-1963年
吴廷琰
• 1967年-1975年
阮文绍
• 1975年
陈文香
• 1975年
杨文明
总理 
• 1965年-1967年
阮高祺
• 1968年-1969年
陈文香
• 1969年-1975年
陈善谦
• 1975年
阮伯瑾
• 1975年
武文牡
立法机构国会
参议院
众议院
历史时期冷战
1955年10月26日
1963年11月2日
1973年1月27日
• 430事件
1975年4月30日
面积
• 总计
173,809平方公里
人口
• 1955年
12,000,000
• 1974年
19,582,000
货币南越盾(逐步取代法属印度支那元
前身
继承
越南国
越南南方共和国
今属于 越南
越南共和国
国语字 Việt Nam Cộng hòa
喃字 越南共和

越南共和国越南语Việt Nam Cộng hòa越南共和,法语:République du Viêt-Nam),通称南越,是位于越南南方的越南国政权通过1955年越南公民投票而改制建立的总统制共和国,首都为西贡(今胡志明市),首任总统为吴廷琰[1],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87个国家的外交承认[2][3]越南战争中,南越与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对立,1975年被北越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所灭。

越南在1887年成为法国殖民地二战期间又受日本所支配。1945年,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建立社会主义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并与法国爆发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1949年,反共势力在越南南方扶持阮朝逊帝保大成立越南国,与北方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对峙。1955年,首相吴廷琰通过1955年越南公民投票取代保大成为南越的国家元首,建立越南共和国。

1960年12月,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越共”)成立,号召推翻越南共和国政权,在南方乡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从事颠覆活动,北越政府则通过胡志明小道对其进行支援。南越逐渐失去了对乡村的控制,1961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因而决定在南越实施“特种战争”清剿越共。1963年11月1日南越军方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并枪杀了吴廷琰,新上台的军政府不甚稳定,南越政局一时陷入持续约一年半的混乱局面。期间的1964年发生北部湾事件,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派兵对北越作战,越战全面升级。直至1965年6月14日阮文绍上台执政,南越政局才有所缓和。

1973年美国、北越、南越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签署《巴黎和平协约》,不久后美军基本撤离越南,越战成为南北越双方的决战。1975年,越南人民军发动春季攻势攻占首都西贡,越南共和国灭亡,被越南南方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接管,并改西贡为胡志明市。1976年,在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领导下,越南南方共和国与之合并,统一为如今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历史

[编辑]

背景

[编辑]
越南分治后,大约100万难民在“自由之路行动”期间逃离北越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越南属于法国殖民地,是法属印度支那的一部分,而越南全境又分为北部的东京保护国、中部的安南保护国和南部的交趾支那三部分。交趾支那是法国直属的殖民地,而东京保护国和安南保护国则名义上由顺化越南皇帝保大帝统治,但实权仍在法国人手中。交趾支那受法国影响最深,也是法国人最感兴趣的地区,经济相对趋于多元化,和其它地区主要种植橡胶的情况不同。二战期间,印度支那处于维希法国日本的双重统治之下,三九事件后被日本全面控制。1945年8月日本投降,越南处于权力真空状态之时,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推翻保大帝,在河内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9月10日,在北纬16度线以南,英军登陆西贡,救援被日军关押的法国殖民军,越南南部重归法国控制[4][5][6][7]

1946年6月,法国扶植交趾支那独立,成为南圻自治共和国。1946年12月19日法国炮轰海防市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全面爆发。1949年6月,法国决定靠成立傀儡政权的方式改善局面,成立立场反共越南国并挑选当时流亡香港的逊帝保大作为“国长”(Quốc trưởng,即国家元首)。1950年起,越南民主共和国自中国处获得了大批军事援助,法国亦于同年借由共同防御协定得到一批来自美国的援助。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也因此成为冷战的一部分。1954年5月3日奠边府战役结束后,法国在战争中不再占优,双方开始和平谈判。面对法国殖民势力的撤退,保大开始寻求外部势力支持,为此选择了流亡美国的吴廷琰于1954年6月26日出任内阁总长。1954年7月11日,日内瓦会议达成《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决定越南南北将以北纬17度线为界进行分治,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即北越)控制,南方由越南国控制。1956年举行统一选举解决越南问题,但碍于美国反对,越南国阁揆吴廷琰拒绝签字,拒绝与北越就统一选举问题展开磋商,声称统一选举“只有在完全自由的情况下进行才是有意义的”[8],因而取消这次选举[9]。越南分治后,北越推行的土地改革政策使得部分地区趋于动荡[10],而大约100万难民趁机逃离北越、涌入南方,史称“自由之路行动[11][12]

吴廷琰统治时代(1955–1963)

[编辑]
吴廷琰于1955年至1963年统治南越

1955年初,法属印度支那宣布解散,越南国末任阁揆吴廷琰夺得对南方的控制权[13]。1955年10月23日吴廷琰主持公民投票以决定越南国的未来政体——公投由吴廷琰的弟弟吴廷瑈所操纵,吴廷琰得以废除君主制、驱逐保大,建立共和国。美国官员认为在公平的选举中,吴廷琰将获得60–70%的选票,但美国人低估了票数——例如在首都西贡,吴廷琰获得了超过60万张选票(选民名册上一共只有45万人)。吴廷琰将此次选举当作一种测试威权的手段。1955年10月26日吴廷琰宣布自任越南共和国总统、总理、国防部长及三军总参谋长。[14]保大失去权力,流亡法国。法国政府及军队苦于阿尔及利亚战争无暇关注印度支那,于1956年4月全面撤出越南。[15]1956年7月7日越南共和国制宪会议通过新宪法。根据宪法规定,新成立的越南共和国采用三权分立制度,由民选总统担任最高领导人,任期6年,10月26日宪法正式生效。[16]

南越的统治集团逐步过渡到亲美的吴廷琰政府,为此,美国海军自由之路行动运送了大约100万北越人移居到南方,大部分是天主教徒。中央情报局爱德华·兰斯代尔上尉,曾经协助吴廷琰强化他的统治[17],为此发起一场宣传战,以鼓励尽可能多的难民迁往南方。这一行动具有双重目的:增加天主教徒的人数,以及增加南越的总人口数,以便赢得1956年的统一选举。北方六成以上的天主教徒迁移到南越,使他得到一批忠实的支持者,强化了他的统治基础。但当时吴廷琰的政治、军事地位尚不牢固:保大嫌恶吴廷琰,任命他只是出于政治需要;法国政府将其视为敌人,希望他辞职下台,而法国远征军仍是南方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吴廷琰领导的越南国军原本也是由法兰西殖民帝国创立与训练的,其军官多由法国人委任,总司令阮文馨也是法国公民,曾屡次违抗吴的命令。吴廷琰还必须与2个宗教教派——高台教和好教进行斗争,它们在湄公河三角洲都拥有自己的军队,其中高台教的军队估计有25,000人,三分之一由越盟控制。西贡的情形最为恶劣:平川派组织的犯罪集团,号称有4万大军,控制着妓院赌场、和全亚洲无与伦比的鸦片制造厂。由于保大曾将警权出售予平川派,因而形成类似于1920年代美国芝加哥被“地下市长”艾尔·卡彭所控制的局面。因此,吴廷琰几乎没有任何权力。但在美国驻南越大使兼特别代表、前陆军参谋长约瑟夫·劳顿·科林斯与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的坚定支持下,吴廷琰粉碎了保大堂兄宝慧与南越军队总参谋长阮文馨发动政变的企图。

吴廷琰上任后发动了全国性的反共运动,以扫除国内的共产党势力,并整肃高台教和好教平川派的军队。吴廷琰亦积极争取外国支持,他曾说:“一切毁誉,我都不把他放在心中。……但,国际友人应该正视南越的实际政治,勿为谎言所惑。”从1957年起,吴氏进行连番外交访问,走访美国、泰国澳洲韩国印度等多个国家,寻求提高南越国际地位。[18]中华民国政府亦获南越政府邀请,派遣“中华民国驻越军事顾问团”,协助南越政府建立政战制度[19]而属于南越盟友的美国,1955年至1959年间,总共投入10亿美元的军事、经济、技术、物资援助及派出军事顾问,协助建立美式军队。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曾致信吴氏,承诺美国会向南越提供援助,并能“更有效地运到越南,以及更有助于越南政府(南越)的繁荣和安定”。[20]

南越农村一处“战略邑

1959年,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武装统一越南,并派遣大量军事人员前往南越发动“人民战争”[14]。1960年12月20日,“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南越及西方媒体称之为Việt Cộng,即“越共”)成立,阮友寿任主席。1959年,北越开通了“胡志明小道”并通过该路线向越共运输物资,支援其进行武装活动,达到颠覆南越政府的目的[21]。几年内,民族解放阵线已经控制了越南南方的大部分乡村地区。1961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决定大力支援南越清剿越共武装,实行“特种战争”计划,在南越农村建立“战略邑”,即将分散的农村进行整合、并着重把守,以阻断越共游击队的发展。1962年吴廷琰在国会更宣布将战略邑的建立作为南越国策。但该计划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引起农民不满,结果适得其反,到1964年大部分战略邑都遭到越共渗透,计划宣告失败。

南越政权不只受到越共的威胁——吴廷琰身为天主教徒,其领导下的南越政府所实行之偏袒、独尊天主教的政策引起了国内佛教徒的不满。1963年南越佛教徒和政府之间的矛盾引起一连串事件,爆发佛教徒危机。1963年5月8日发生顺化佛诞枪击案;6月3日发生顺化化学攻击;6月11日释广德于西贡街头公开自焚[22];8月21日吴廷瑈又指挥特种部队查抄西贡舍利寺[23]

吴廷琰政府在剿共作战的失败以及宗教政策的错误,导致南越军政界及美国肯尼迪政府失去了对吴廷琰的信心。1963年8月24日,美国国务院美国驻南越大使馆发送的243号电报表明了美国对吴廷琰的失望,称将“另立新的南越领袖”[24]。11月2日早晨,杨文明将军等一批越南共和国军队将领组织并逮捕了总统吴廷琰和吴廷瑈,是为1963年南越政变,政变结束了9年来吴氏兄弟在南越实行独裁主义裙带关系的家族统治[25]

政变频发及越战白热化(1963–1973)

[编辑]
1965年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于西贡市中心引爆了一枚炸弹

南越政局因吴廷琰之死而陷入了持续约一年半的混乱局面。“军人革命委员会”于吴廷琰遇刺后不久接管了南越政权,1963年11月4日军人革命委员会颁布临时宪法,规定委员会主席杨文明代行国家元首职务,并由委员会组建临时政府。然而仅3个月后,杨文明政权便因倾向“中立化”“亲法”等主张而为1964年1月南越政变推翻,政变的发动者阮庆出任总统[26]

同期发生北部湾事件(1964年8月2日)——一次北越和美国之间在北部湾海上发生的武装冲突。北部湾事件发生后,美国开始直接介入越战,并继续加大对南越军队的扶持,促使战争进一步白热化。到1964年末,已有20万美军投入越战。阮庆试图借机加强其权力,于8月7日宣布南越进入紧急状态,拟定了加强军人委员会权力的“头顿宪章”(越南语Hiến chương Vũng Tàu憲章淎艚),引起不满,一连串的示威与罢工使得军事委员会迫于形势放弃提案,同时南越国内天主教徒(支持阮庆)与佛教徒(支持杨文明)之间的冲突不断。随后军人委员会宣布解散,并成立由阮庆、杨文明和陈善谦三名将军组成的“临时领导委员会”,组建国家高级委员会,起草宪法,并组建看守政府。1964年9月南越发生了一次失败的军事政变,但亦使得阮庆再次被迫下放权力。10月,阮庆辞任国家元首,国家高级委员会提名潘克丑出任总统。[27]

1967年越南大选时一位正在投票的妇女

1965年,南越国内反战运动兴起,主张和平的佛教徒在西贡、顺化等地多次发动动乱,引发流血冲突;同年2月再次发生政变。数次政变后阮文绍阮高祺逐渐掌权,阮文绍于6月14日出任国家领导委员会主席(名义上的国家元首);阮高祺于6月19日出任南越总理。[28]1966年初,岘港爆发亲佛教示威,但很快被政府化解[29]。1967年4月新宪法颁布,规定总统民选。9月3日总统选举结果,阮文绍以34.8%的得票率当选总统,阮高祺出任副总统。

战事方面,1964年-1968年间,美军发动了多次陆上攻势与战略轰炸,并取得一定成效。至1967年,驻越美军麾下总兵力已近47万人。1968年1月春节前后,北越发动规模空前的春节攻势,联军估计北越军在顺化的激战中阵亡2,500到5,000人,89人被俘。[30] 216名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军人阵亡,1609人受伤。南越军阵亡421人伤2,123人,失踪31人。[30]:213在140,000名原住人口中,超过5,800人死亡,116,000人无家可归。[30]:216,是为越战的一个重要转捩点,其中顺化战役最为持久,激战持续一个月。春节攻势的惨状造成美国国内舆论哗然,反战运动持续高涨,1968年3月31日,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表示美军将逐步撤出越南战场,并宣布放弃竞选下任总统。越南战争成为美国1968年总统大选的主要议题。

1969年,理查德·尼克松成为美国总统,表示要推行“越南化英语Vietnamization”政策,让美军逐步撤出越南。1971年10月3日南越大选,阮文绍再度当选。1972年,北越发动复活节攻势南侵,经过6个月左右的激战,南侵的北越军大致败退,致使越南人民军大将武元甲遭到解职。1973年1月27日,美国签署《巴黎和平协约》。随后两个月内,驻越美军全部撤出南越,仅留下如海军陆战队使馆卫兵等小规模的部队,而驻越美军司令部裁撤后的职能和职责移交给同年成立的美国驻西贡武官室(DAO)。

军事失败及覆亡(1973–1975)

[编辑]
1975年4月29日,由西贡飞至美汉考克号航空母舰的直升机正卸下避难的南越市民

根据《巴黎和平协约》,美军撤出南越,不再参与越南战争;南北双方达成临时停火。失去美军支持的南越军面对越共的渗透显得力不从心,但仍占领其部分土地。1973年3月,北越亦召开一系列军事会议,决定在1976年推翻南越政权。3月15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做出暗示,称若北越破坏停火协议,美军将出兵干预。尼克松的言论遭到美国舆论反对,6月4日,参议院通过了禁止出兵干预越南的决议。10月,石油危机波及南越,使其经济衰退。在停火期间,北越及越共亦未有停止军事渗透,其军事行动造成25,000名南越平民丧命[31]。1974年1月,越共开始反攻,意图夺回早前丢失的领地;1月4日,总统阮文绍宣布重新与北越开战。

1974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因水门丑闻辞职;美国国会同期表决削减对越援助资金,由每年10亿美元削减至7亿美元。而北越也重新修葺用以军援越共的胡志明小道,将其改建为配备加油站的高速公路。1975年,北越发动春季攻势向南进军。越南人民军于装备上具有优势,缺乏物资和武器装备的南越军在防御和反攻方面均连连失利。阮文绍随后主动命令军队撤出中央高地,南越军队士气遭受严重打击,几乎使得南越兵败之危局不可逆转,顺化、岘港大叻均遭攻陷。阮文绍请求美国新任总统杰拉尔德·福特派出援助,但遭参议院以资金问题为由驳回。束手无策的阮文绍唯有向前政敌阮高祺求援,意图挽回劣势。1975年4月黎明岛麾下第18步兵师领导的春禄战役,是南越军最后一次有组织的防御战。4月21日,春禄被破,阮文绍宣布因首都圈防卫缺陷辞去总统一职,以越南共和国特使身份逃往台湾,并指派副总统陈文香接任,而陈文香仅接任总统一周,便又将职位交予杨文明将军。杨文明对北越的态度较为温和,政界希望他能与北越达成协议并结束战争,但事实上北越政府对此并无兴趣——4月30日,北越装甲车开入西贡,西贡陷落。同日,杨文明宣布无条件投降,并放弃余下领土[32]。5月1日,芹苴等城市宣布投降,虽有零星反抗,越共仍在2日接收越南共和国军仍控制的各省。

南越投降前夕,美军发动了大规模的疏散行动,三月上旬起即开始营救南越民间人士和美国相关人员至邻国,至最后的撤离行动“常风行动”开始前已撤出五万余人,“常风行动”中大部分人都直接搭乘直升机到达离岸的美军航母上,为史上最大型的直升机撤离行动,最终撤出七千余人,包含五千余名南越人和一千余名美籍及他籍人士。4月30日凌晨,“常风行动”宣告停止,但仍有南越和外籍人士滞留,部分人员亦被北越扣押至1980年才得以释放[33]

南越投降后,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正式取缔南越政权,通过越南南方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接管。1976年7月,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同越南南方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合并,成立了统一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存续至今。

地理

[编辑]

南越国土面积173,809平方千米,可大概分为沿岸低地、中央高地湄公河三角洲三个地理区域,政府亦控制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的部分岛屿。1974年西沙之战中,南越海军败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失去了对西沙群岛的控制。南越的地理最高峰是安南山脉玉灵丘英语Ngọc Linh,海拔2,598米。南越使用UTC+8时间作为区时,较北越早一小时,同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大陆台湾西澳大利亚一致。南越国土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全年高温,旱雨季分明,雨季为5月至10月。首都西贡市的年间平均气温为25-29°C,年间降水量约1,800毫米。

政治

[编辑]
1956年越南共和国之政府体制

根据1967年通过的越南共和国宪法,越南共和国效仿美国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国会掌控立法权,地址位于西贡市大剧院和现在的胡志明市证券交易所大楼。国会包含下院和上院两院,下院有159名议员,任期4年;上院60名议员,任期6年。上院议员通过代表联名选出,而下院议员则自各地选民自行选出,数目由地方人口占比决定;每名议员大概代表50,000名选民。下院中,高棉族代表占6席,高地族代表占6席,北部民族代表占2席,占族代表占2席[34]。国会拥有的权力包括表决法案,讨论批准国际条约和协定,决定战和问题,监督政府施政等等,并拥有若三分之二议员同意便可弹劾政府的权力(若总统否决,则必须达到四分之三议员同意才可弹劾)。地方设地方议会,议员任期三年,负责处理地方事务。

越南共和国总统拥有行政权。总统由公民选出,任期4年。总统是国家元首共和国军队最高统帅,兼国家安全会议主席。总统拥有颁行法律、核定国家政策、任命总理及内阁成员、任命大使及地方行政首长、主持内阁会议、签署国际协定协议和执行戒严宵禁的权力。1974年,总统任期由4年延长至5年,且最多连任两次。副总统是总统的第一继任人,当在任的总统出缺(于任内死亡、辞职或者遭到弹劾)时,副总统将继任。同时,副总统也兼任文化教育部长、社会与经济会议主席以及少数民族会议主席。总理是国家的政府首脑,负责领导政府。总理由总统指派,负责执行国家政策。政府包括19个部,每个部门有一名部长。这19个部门包括外交部国防部内务部、通信部、招抚部英语Chieu Hoi财政部经济部司法部、农村发展部、土地改革及农渔业发展部、工程部、交通与邮电部、教育部、医疗救济部、社会部、劳动部、退伍军人事务部、少数民族发展部及国会联络部。其中“招抚部”主要负责开展针对共产党的宣传攻势。此外,政府还包括3名国务卿,分别为文化国务卿、重建发展国务卿和国务卿办公室(文房)。

越南共和国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最高法院包括15名法官,每名法官的任期为6年。最高法院的权力包括解释宪法、判断法案是否合宪以及解散违宪政党等。此外,检察院是另外一个司法机构,包括9-18名检察官,由总统、国会及最高法院各指派三分之一的成员。检察院的权力包括调查腐败、调查政府人员财产情况及监督司法合法性等。

越南共和国于其存在期间发生了多次政治变动。最初,南越的国家元首为阮朝皇帝保大,但被国民视之为法国殖民者的盟友及合作者,因此并不受欢迎。1955年,总理吴廷琰通过公投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于1956年颁布新宪法。在其统治的最初五年,南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大幅变动,而这令吴廷琰变得越发独断。1963年,杨文明等越军将领在美国政府及中央情报局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刺杀了吴廷琰,而随后上台的杨文明将军又于1964年在阮庆将军发动的政变中被推翻。此后至1965年末,南越又接连发生数次政变。由文官领导的政府无力整治乱局,决定再次将权力交回军方;而军方又因缺乏政治经验,常常因对局部冲突等问题处理的分歧而引起派系纷争,使得南越政局动荡。当权者决定变更政治制度,改为总统制共和国家,由总统掌握实权。此制度随着1967年宪法的通过而定型,此后政府基本由阮文绍阮高祺掌控[29][35]。阮高祺出身于空军,喜爱西方文化[35],背后有着美国及其盟友的支持[35],但自1966年起,西方人士便开始怀疑阮高祺的政治才能[36];而他作为一名独断的领袖,也自然招致国民的不满[29]。1967年,南越依新宪法举行总统选举,获得军方支持的阮文绍当选,而他当选后继续实行高压政策,使得倾向于改革的选民颇为失望。1971年,阮文绍再次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得选举,并于越战结束前卸任。杨文明是南越的最后一任总统,他就任不久便被迫向越共投降。

外交

[编辑]
截止1958年8月7日,越南共和国的国家承认。
  越南共和国
  北越
  正式法理承认越南共和国的国家
  法理默认越南共和国的国家
  事实承认越南共和国的国家

越南共和国共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87个国家的外交承认[2][3],由于美苏冷战的原因,包括北越中华人民共和国苏联在内的共产主义国家不承认越南共和国。越南共和国曾是文化与科学合作组织英语Agence de Coopération Culturelle et Technique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IF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国际刑警组织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电信联盟国际红十字运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万国邮政联盟等国际组织的成员国之一。1957年,美国提名南越加入联合国联合国大会的表决结果为40票支持、8票反对。但交由联合国安理会决策时遭苏联否决,因此南越未能加入联合国[37]

美国

[编辑]
1957年,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及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华盛顿国家机场吴廷琰的会见

美国作为冷战一极,是南越最为重要的邦交国,也是南越在战争期间最为重要的盟友。美国的决定对于南越的政治和军事局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这一点在战争期间最为明显。南越政府的执政常常需要参考美国顾问的意见,而军事上则更为依赖美军的建议或是协同。

美国新闻署在1954年制作的越南语宣传画,鼓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人民逃往越南共和国(南越)。画上的文字为“来到南方,逃离共产主义”、“南越同胞张开双臂欢迎北越同胞”。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决定在1956年于越南就统一问题进行选举[38],但无论是南越还是美国都没有在协定上签字。会上,法国代表采纳了北越代表范文同提出的“选举由地方委员会监督进行”的提议[39],而美国则提出选举应由联合国负责监督[40],得到南越和英国的支持,及苏联、北越的反对[40]。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于1954年写道:“我未曾与任何一个不同意举行战时选举的印度支那专家谈过话。可能80%的越南国民都会选择共产主义的胡志明作为他们的领袖,而不是保大国长。事实上,越南人普遍认为保大缺乏领导力和驱动力,他们并不愿意为这样一个领导人而战。”[41]五角大楼提供的材料[42]指“吴廷琰政权在1954年至1956年确实在南越实现了奇迹”,“几乎可以肯定,投票给胡志明的国民会小于80%。”[43]1957年,来自印度、波兰和加拿大的独立观察家于当年的国际控制委员会英语International Control Commission会议上称越南的统一选举不可能做到公正,因为南北双方的领导人都没有遵守停战协议[44]。同年5月,吴廷琰总统到访美国,实行国事访问。

1968年,林登·约翰逊同阮文绍交谈

1960年,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成立,开始同南越政府在越南南方进行游击战。美国最初派军事顾问指导南越军的训练,并帮助南越设立战略邑清剿共产党游击队,但是这个政策并不成功,正如历史学家詹姆斯·吉布森所写:“战略邑计划失败了……南越政权不能赢得农民们的支持,因为他们代表地主阶层。事实上,在政治联盟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官僚政治的运作层面上来看,南越已不存在‘政权’了,他们的地方政府工作和军事行动几乎陷入停滞;而民族解放阵线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广阔的区域内建立起临时革命政府。”[45] 总统约翰·肯尼迪上任后加大了对越军援的力度,他派出四倍于以往数量的军事顾问团,且允许顾问团参与作战行动;尔后他又规划政变促使吴廷琰倒台。

1965年,林登·约翰逊就任美国总统,决定直接介入越南战争。1968年,北越军及民族解放阵线发动春节攻势,虽然美军及南越军取得局部胜利、民族解放阵线的势力受到削弱,但是美国因此付出巨大代价,国内反战运动高涨。1969年,理查德·尼克松入主白宫,实行“战争越南化”政策、逐步退出越战。1973年美军基本撤出,南越和北越的战斗持续至1975年,以南越战败、无条件投降而告终。1976年7月,越南正式统一。南越驻美大使馆在关闭前夕向美国国会图书馆捐赠了527卷南越电影放映带,这些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制作的电影包括南越自由影业制作的新闻影片、纪录片、宣传片以及一些原始的视频片段。这些捐赠品至今仍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46]

日本

[编辑]

1955年12月,日本与南越建交,双方互设有大使馆。日本在越南战争期间宣称采取中立政策,呼吁南北越双方以谈判解决争端。1969年,美国与南越曾经以高薪招募日本人到越南战场,工作包括在拖船上担任海员[47]。不少人在越南战争中身亡,有些在美军船只上工作的日本人遭到北越士兵射杀;因此,当时的日本舆论反对美国派日本人参与越南战争,日本亦有工会为此向美军提出抗议。1973年9月,日本正式承认北越并与其建交[48]

中华民国

[编辑]
1969年5月31日,越南共和国总统阮文绍总统府与总统蒋中正会谈。

中华民国与南越拥有共同的反共立场,因此在南越第一任总统吴廷琰的带领下,中华民国与南越的关系,相较于中华民国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相当亲近。1955年10月26日,中华民国承认越南共和国;12月17日,双方建立公使级外交关系、互换使节[49]:77。原中华民国驻西贡总领事馆改为公使馆,原总领事蒋恩铠任公使馆代办。1956年,公使袁子健到任[50]。1957年,双方将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中华民国驻南越大使馆设于驻越美军司令部附近的巴斯德街47号[51]:74,后移至征女王街175号[51]:75南越驻华大使馆位于宁波西街[51]:6。1960年1月10日,吴廷琰抵台访问,与总统蒋中正会晤[52];1963年3月4日至3月9日,副总统陈诚访问越南共和国,与总统吴廷琰及副总统阮玉书会晤[53]。1969年6月阮文绍首度抵台访问并与蒋中正会晤。[54]1971年阮文绍当选连任总统后,时任副总统严家淦曾前往西贡参加其就职典礼。1973年4月阮文绍再次访问中华民国。[55][56]

1975年4月21日,阮文绍辞去总统后,流亡的第一站就是台湾。在当时,有相当数量的南越留学生在中华民国留学。而中华民国政府虽未直接派军参与越南战争,但仍有在经济与政治上给予南越相当程度的支持[57]。因此中华民国驻西贡大使馆亦曾遭到伪装成华侨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游击队攻击[58]。1964年至1972年中华民国驻南越大使由蒋中正之亲信胡琏担当,而南越驻中华民国大使则是由吴廷琰的弟弟担纲。双方首都台北与西贡缔结为姊妹市。不过,1975年4月中旬,随着西贡市郊要塞陆续落入越共之手,中华民国驻南越大使馆人员展开撤离工作,28日大使离开西贡,正式关闭。30日南越驻中华民国大使馆宣布关闭[51]:6[59]

大韩民国

[编辑]

1956年10月,韩国与南越建立外交关系。1960年代,基于美韩的伙伴关系,韩国于越战当中出兵协助美军及南越政府作战。1965年5月17日至25日,韩国总统朴正熙出访美国,与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协商。据当时所达成的协议,韩国须出兵五万,加入越战。在整个60年代,韩国派赴越战的兵员,达30万之多。[60]大韩民国国军参与越南战争始于1964年9月11日的第一次派兵,止于1973年停战协定的签订。1965年9月25日成立驻越韩国军司令部。至1966年4月,韩国国军应美国的要求在当年朴正熙政府的指挥下共向越南派兵4次,这也是大韩民国政权首次海外派兵。1964年9月11日年派遣了1个医务连跆拳道教官团等后方支援部队,之后派遣了陆军猛虎部队海军陆战队青龙部队,1966年依照《布朗备忘录》追加派遣了白马部队。作为后方支援,亦派遣了军需支援团及白鸥部队(军医)等一个军级部队的兵力。陆军中将蔡命新担任驻越韩国军司令官[61]

南越与英国关系良好,于英属香港设有总领事馆[62]。南越也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63]新加坡等英联邦成员国也维持着紧密联系。[64]印度则仅与南越维持领事级别的外交关系。[65]

其他国家

[编辑]

南越在东南亚的直接或间接盟友包括泰国菲律宾。南越同柬埔寨王国的关系不佳,柬埔寨的诺罗敦·西哈努克政权不承认吴廷琰政权的合法性。1956年2月2日,吴廷琰宣布关闭越柬边境、中止贸易往来。1970年,柬埔寨的朗诺将军发动政变夺权,建立高棉共和国。朗诺政权于1970年5月5日同南越恢复外交关系[66]。此外,南越亦与印尼缅甸等国维持着领事级别的外交关系,但在1964年,南越宣布与印度尼西亚断交,因印尼不承认西贡政权的合法性。

南越同样得到了几乎所有的西欧国家、美洲国家和12个中东国家及22个非洲国家的外交承认,其中,伊朗帝国巴西西德西班牙等是越南战争时期南越重要的支持者。巴拉圭利比里亚等国家在越南战争期间,亦支持美国,并为美军与南越军提供了一些援助。[67]美洲国家中,古巴是唯一从未与越南共和国建交的国家,古巴自1960年1月开始只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及越南南方共和国,并撤销了1955年起对越南共和国的承认。

人权

[编辑]

吴廷琰统治时期,实行迫害佛教徒的政策,引发顺化佛诞枪击案顺化化学攻击查抄舍利寺释广德自焚等事件。而美国五角大楼提供的报告指吴廷琰政权“同同期其他亚洲政府相比更为尊重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68]。根据调查,南越有数千名政治犯[69]。对于阮文绍政权而言,有西方媒体指责阮文绍政权迫害政治犯、打压反对派,设计一种空间狭窄的“虎笼”关押政治犯,但美国议员里奥·瑞恩提供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公众对于南越镇压人权的指责过于偏颇”,称“‘虎笼’最初系为关押一人设计,但因政治犯人数过多而不得不增加牢中人数,这与国家的其他隔离设施相比条件要好些”“……对于南越操控媒体及打压反对派的指责确实存在,狱中亦存在政治犯,但是无论是全体国民,还是反对派领袖,都未曾处在白色恐怖之中”[70]

人口

[编辑]
南越人口密度地图
南越民族地图
南越人口密度地图(左)和南越民族地图(右)

根据南越当年的人口普查,1968年南越共有人口16,259,334人,农村人口占71%,城市人口占2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71]。南越的最大城市是西贡,有1,736,880人,若将郊县人口计算在内则有约2,500,000人。根据1970年的统计,南越民族组成中,京族占90%,余下的10%由华族高地族高棉族占族法国人亚欧混血儿等组成。越南语是南越的官方语言,也是国内最主要的语言。由于殖民历史因素,法语在南越的行政、教育(中学及高校尤甚)、贸易和外交领域仍具有重要地位,且形同精英统治阶层的主要语言。而由于美国对南越的强大影响力,英语逐渐成为军事领域主要使用的语言,以及外交领域的第二语言。南越国内存在的其他语言有汉语高棉语和高地民族语言等[72]

宗教

[编辑]

大乘佛教是南越的第一大宗教,天主教则是南越许多统治阶层人士所信仰的宗教,信徒也包括总统吴廷琰。南越国内的其他宗教包括高台教和好教以及高地民族的泛灵论信仰等。

教育

[编辑]

高等教育方面,在1954年以前,西贡设有一所河内大学院越南语Viện Đại học Đông Dương分校。1954年日内瓦协议签署后,该分校改名为越南国家大学,1957年更名为西贡大学院越南语Viện Đại học Sài Gòn,同年顺化又开办了顺化大学院越南语Viện Đại học Huế[73]。1973年,西贡大学进入国际排行榜,并向美国派有留学博士生进修英文课以及其他专业课程[74]。南越国内的大学还包括大叻大学院越南语Viện Đại học Đà Lạt芹苴大学院越南语Viện Đại học Cần Thơ万行大学院越南语Viện Đại học Vạn Hạnh明德大学院越南语Viện Đại học Minh Đức等。1955年至1973年间,南越大学学生人数从2,000人增长到了90,000人,到1975年越共占领西贡前,南越在读的大学生约有9.3万人[75]。而高中学生也从45,000人增长至超百万人。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大学外,南越还在西贡、岘港永隆芽庄等地开设了两年制的高级职业学校,可为学生提供专业技术教育[73][76]

交通

[编辑]
边和高速公路的开放

南越国内的机场包括新山一国际机场金兰国际机场岘港国际机场、芽庄国际机场、芹苴国际机场和边和国际机场等,由南越航空管理,辐射邦美蜀金瓯芹苴大叻岘港顺化崑嵩芽庄潘郎-塔占市潘切市富国岛波来古广德广义归仁迪石三岐市绥和永平共19个越南国内航点[77]

南越航空的客机和乘客,摄于1961年

南越的水路交通线总长4,780千米,重要的港口城市包括西贡、金兰、岘港、芽庄和迪石;陆路交通线总长21,000千米,其中12,000千米铺有路面[78];桥梁约4,000座,战争期间部分遭到破坏,但受损桥梁几乎会很快得到修缮[79]。截止1974年,南越国内共有258,514辆车辆,其中包括35,384辆重型卡车和64,229辆轿车,统计数字不包括摩托车。1969年,由于经济受通胀拖累,政府决定禁止自国外进口车辆[80]

南越国内首个高速公路系统是1961年4月28日建成的边和高速公路。铁路方面,最初南越国内的主要铁路线为1936年建成的跨印度支那铁路,但在20世纪50年代便由于战争而几乎废弃[81],只剩下同和-岘港线及西贡-宁和线可以继续使用,1955年政府开始出资重建,于1959年基本完成[82]。到了20世纪60年代,国内铁路线由于战事再次严重受损。根据1971年至1972年的统计,南越国内1,240千米长的铁路线中,只有57%处于运作状态,但是当时铁路运输乘客的人数仍在上升。

经济

[编辑]
南越经济地图

南越经济属于发展中开放市场经济。然而,其经济发展类似计划经济,主要依靠政府的五年经济计划或四年经济计划推动。在1954年至1973年间,南越的工业规模平均每年增长6.9%,发电量增加了十四倍[83],稻米产量增加了203%[83]。建国首10年,南越的经济稳定;1965年至1969年间,南越地下经济蓬勃,引发经济萧条;连连的战事,尤其是1968年大规模的春节攻势使得经济发展受到了动摇。1973年石油危机及美国撤援使得南越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引发高额的财政赤字,比率达200%的恶性通货膨胀和庞大的贸易逆差[84]。1973年美国向南越援助23亿美元,但是转年便降至11亿元[84] 。为改善经济困境,政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两轮的土地改革越南语Cải cách điền địa (Việt Nam Cộng hòa)美国透过经济与技术援助,在南越经济体制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两越GDP对比(2015年物价,单位:十亿美元)[85]
年份 1956 1958 1960 1963 1965 1967 1968 1970 1972 1973 1974
 越南共和国 11.283 12.714 15.274 16.422 13.515 - - 10.917 9.140 10.030 10.285
 越南民主共和国 2.587 - 4.113 4.702 6.000 6.406 6.983 10.689 11.313 11.145 11.422

军事

[编辑]
南越军使用的M41轻型坦克,摄于1960年5月

1955年12月30日,越南共和国军正式建军,包括陆军海军空军义军英语South Vietnamese Popular Force平民游击防卫群等,物资资助和武器装备支援基本由美国提供。南越政府将海陆空三军的任务定为:保护越南共和政体及国家主权;提供国内安定环境,进而维持政治、社会秩序及法规;防卫新政权免于内部、外部威胁;最终目的则是统一越南。

越南共和国军最初的作战任务是同南越境内的民解游击队作战,为此美国总统肯尼迪向南越军支援了大量物资,并派遣顾问团提供军事支持,但随后吴廷琰却利用军队以剿共名义多同高台教和好教叛军作战及动员军队查抄佛寺等,这使得美国人对吴失去信心。1963年,吴廷琰遇刺,南越政局陷入混乱之中,军方势力举足轻重。同期的越南战场基本为美军主导同北方作战,南越军的地位日渐低微。此外南越军更深受军官腐败问题困扰,而无法组织起有效的作战,加上训练质素不高等问题,战力饱受质疑。南越军的失败战例包括1963年的北邑战役英语Battle of Ap Bac,约1,400名南越军士兵遭350人的民解游击部队击退;以及1965年的同帅战役,此次战役中约2,000名南越军败给1,500人的民解游击队,阵亡人数416人,约是民解游击队伤亡人数的4倍[86]

南越陆军别动军部队在1968年春节攻势期间于西贡街头作战

1969年起,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开始实行战争“越南化”政策,将驻越美军自南越国土上撤出,将同北越作战的任务完全交给南越军,南越军的角色也从反游击部队转变为南北决战中南方的唯一力量。根据1969年至1971年的统计数字,每年约有22,000名南越士兵阵亡,自此前有所增长。自1968年起,南越政府开始实行扩军,至1972年已扩至百万人。1970年南越军于柬埔寨的军事进展顺利、表现上佳,他们在柬埔寨所发动的战役次数比之前美军参战期发动次数的总和还要多,而当年南越军在越南战场与北越军的作战中亦处于上风。但是,军官腐败问题是南越军的最大劣处;此外,1973年《巴黎和平协定》的签署给了疲惫的北越军喘息的机会,而此后南越军缺乏补给、支援和装备,相比于得到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更大力度支援的北越军丝毫不占优势;而在实行“战略邑”计划期间,南越军为清剿越共往往不顾民众安危,使得军民交恶。此皆为南越军战斗力难以质变的桎梏。

1972年,北越大将武元甲发动复活节攻势,麾大军辅以庞大的火炮和装甲部队大举南下。美国总统尼克松见状向南越派遣大规模空军支援。总统阮文绍不满战局,将战时指挥官黄春览撤职,命吴光长接任。吴光长下令禁止士兵脱逃阵地,并在顺化布置重兵阻滞北越攻势。最终南越军基本击退北越攻势,但损失极其惨重,战力遭沉重打击。1973年美军撤离后,更陷入孤立阵地。1975年,北越发动春季攻势再度南下,失去支援的南越军队独木难支、节节败退,甚至有士兵与平民一起逃离国土。春禄战役是南越军的最后一次有组织抵抗,也以失败告终,首都西贡失去最后一道屏障。1975年4月30日,西贡陷落,杨文明宣布无条件投降。纵观整个战争,南越军约有1,394,000人阵亡及受伤[87][88]

持国旗和军旗的南越海军将兵,摄于1969年9月

越南共和国海军成立于1955年8月20日,前身是法国驻越海军。南越海军借由接收美国海军的舰艇和人员训练,进行现代化和进一步发展[89]。1962年至1964年间,南越海军的规模展开飞快扩张,陆续建设了许多训练设施、维修基地及支援设施,改善了通信设备和作战网络,也强化了组织架构和行政体系,舰艇数扩充到44艘,官兵也增至8,100人[90]。至1967年底,南越海军已有人员16,300名、船舰65艘、河道突击队所属舟艇232艘、290艘戎克船,及其他类型船只52艘。美国的越南化政策实施后,决定将美军河上舟艇、沿海船舰分阶移交给南越海军,水上作战指挥权亦交付予南越海军司令部。1973年至1974年,美国基于《巴黎和平协约》而大幅削减对越金援,使南越海军被迫减少一半的行动,河道作战及巡逻活动也减少了70%[91]。1974年1月19日,南越海军曾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西沙群岛主权而爆发小规模战斗,解放军在此战后拿下西沙群岛。1975年西贡陷落后,南越海军执行了船舰撤离计划,航向南中国海,加入了驶往菲律宾苏比克湾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船阵中[92]。之后这些前南越海军的船只,大部分都编入菲律宾海军之下[91]

越南共和国空军成立于1955年1月31日,最初由越南国时期一批经挑选而跟法国空军一起执行过空中勤务的越南飞行员组成。南越空军随着战争激化和美国空军的支援而扩张,到1974年的鼎盛时期,一度在下辖人员、飞机数量上成为世界规模第六大的空军,但在此之前大多未于越南上方的空战之中扮演主力角色。当1975年随着430事件而解体后,许多南越空军官兵辗转移民到美国。

文化

[编辑]

越南传统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20世纪60年代,南越中产阶层发展壮大,国家文化也增加更多西方元素西化加深。西贡市成为西化潮流的中心,在音乐、时尚和社会思潮方面紧随西方。

电影

[编辑]

南越制作的电影主要包括纪录片、公共讯息片及故事片。最著名的故事片是1956年的《我们想要生存》(Chúng Tôi Muốn Sống),描述了北越土地改革期间的社会悲剧。20世纪60年代中期,南越制作的电影多为战争主题,此时期的著名演员有段周茂和罗瑞新等,后又出现多部描绘战争年代个人及家庭悲剧的电影,例如娇征越南语Kiều Chinh主演的《无面情人越南语Người tình không chân dung》(Người tình không chân dung),清娥越南语Thanh Nga主演的《无光公路越南语Xa lộ không đèn》(Xa Lộ Không Đèn),金刚越南语Kim Cương (nghệ sĩ)诚得越南语Thành Được主演的《路边影》(Chiếc Bóng Bên Đường)等。此外亦有农历新年期间公映的喜剧片,如清越主演的《不得已的百万富翁》(Triệu Phú Bất Đắc Dĩ)。

媒体

[编辑]
两位女歌星心丹(Tâm đan)与芳蓉越南语Phương Dung(Phương Dung)

越南广播电台由越南共和国政府营运,该台于1956年在法国—亚洲广播电台的基础上成立[93]:95,设有四条AM频道和一条FM频道。四条频道当中,一条是全国民事广播频道,一条是军队电台,一条是法语频道,一条是以汉语、英语、高棉语和泰语播音的外语频道。越南广播电台在1955年吴廷琰当权时期启播,而杨文明则于1975年4月30日12时借着电台宣布越南共和国投降[94]。越共在攻陷西贡之后,成立了胡志明市人民之声广播电台,该电台即运用了原越南广播电台的频道波段播送节目。

电视在1966年2月7日引入南越[95],当地采用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制定的广播规格[96],在晚间播放黑白电视节目[97]。南越大部分城市都能接收电视讯号[97],而电视台的播映时数也从启播时的1小时[98]增加到1970年的6小时[99]。其中,第9频道是越南电视台的频道[97],该频道播放越南语新闻、娱乐、纪录片和教育节目。当时南越民众习惯聚在一起观看电视[100]。此外,南越尚有五家地方电视台[101]。而美军广播电视(1967年改称越南美军广播网)也曾在南越广播,直至美军在巴黎和平协定签订后撤出越南为止[95]

报章方面,在吴廷琰执政期间,南越境内的报纸多接受政府的资助,存在自我审查现象[102],吴氏政权也曾查封反对其统治的报刊[93]:97。但根据《基督科学箴言报》在1970年的报导,南越政府在1969年12月颁布新的新闻法后,南越新闻自由在东南亚名列前茅,畅销的日报会极力非议阮文绍总统的所为。不过,政府却受限于《新闻法》,并因此而无法查封《早报》等30个在西贡营业的报社[103]

体育

[编辑]
1959年泰国东南亚半岛运动会南越国家足球队夺得足球比赛金牌

南越于1952年设立奥林匹克委员会,并以越南名义派代表团参加了1952年[104]1956年[105]1960年[106]1964年[107]1968年[108]1972年[109]共6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未曾获得奖牌。

南越国家足球队成立于1949年,参加过1974年世界杯足球赛预选赛赛事,在分档赛中以1-0的比分击败泰国队,并随后与香港队日本队分在C组,最终2负积0分失5球出局。南越国家足球队曾参加1956年1960年亚洲杯足球赛,两次皆获得第4名的成绩;还参加了1964年1968年1976年的亚洲杯预选赛赛事,没能入围正赛。1959年泰国东南亚半岛运动会,南越队夺得足球比赛金牌,在此后的1965年、1967年、1971年和1973年的东南亚运动会中,南越队获得了2银2铜的成绩。

南越代表团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参赛情况
运动会 人数 金牌 银牌 铜牌 总计
芬兰 1952年赫尔辛基 8 0 0 0 0
澳大利亚 1956年墨尔本 6 0 0 0 0
意大利 1960年罗马 3 0 0 0 0
日本 1964年东京 16 0 0 0 0
墨西哥 1968年墨西哥城 9 0 0 0 0
西德 1972年慕尼黑 2 0 0 0 0
累计 44 0 0 0 0
南越国家足球队亚洲杯足球赛正赛战绩
年份 轮次 比分 结果
1956 1 南越2 – 2香港 香港
1 南越1 – 2 以色列
1 南越3 – 5 韩国
1960 南越1 – 5 韩国
1 南越0 – 2 中华民国
1 南越1 – 5 以色列

节日

[编辑]
日期 中文名称 越文名称 备注
1月1日 元旦 Tết Tây
农历除夕初三 农历新年 Tết Nguyên đán 南越最重要的假期,一连四日。
农历二月初六 二征夫人 Lễ Hai Bà Trưng
农历三月初十 雄王 Lễ hội đền Hùng 祭祀越南民族始祖——雄王。
3月下旬至4月下旬其中一日 复活节 Lễ Phục sinh
4月5日 清明节 Tết Thanh Minh
5月1日 劳动节 Lễ Lao động 五一劳动节
农历四月初八 佛诞日 Lễ Phật đản
升天节 Lễ Thăng Thiên 纪念基督耶稣复活四十日后升天
8月15日 圣母升天节 Lễ Đức Bà Mông Triệu
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 Tết Trung Nguyên
9月28日 孔子诞辰日 Lễ kỷ niệm Khổng Tử
农历八月二十 陈兴道 Lễ Trần Hưng Đạo
10月26日 国庆日 Lễ Quốc khánh 1963年吴廷琰被政变推翻后改为11月1日
11月1日 诸圣节 Lễ Các Thánh
11月2日 阵亡将士纪念日 Lễ Chiến sĩ trận vong
12月6日 释迦成道日 Lễ Thích Ca thành đạo
12月25日 圣诞节 Lễ Giáng sinh
黎太祖 Lễ Lê Thái tổ

行政区划

[编辑]
越南共和国地图

越南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时期东山文化
传说时期鸿庞氏瓯貉
第一次北属时期 前207–40
南越西汉东汉
东汉:征氏姐妹 40–43
第二次北属时期 43–544
东汉
吴:赵妪 248
前李朝(万春国)544–602
第三次北属时期 602–905
武周
唐:梅叔鸾冯兴杨清
越南自主时期 905–938
后梁南汉
静海军曲家杨廷艺矫公羡
吴朝十二使君时期 938–967
丁朝 968–980
前黎朝 980–1009
李朝 1009–1226
陈朝 1226–1400
胡朝 1400–1407
第四次北属时期 1407–1427
明:后陈朝 1407–1413
后黎朝前期 1428–1527
莫朝 1527–1592
南北朝
1533–1592
莫朝 后黎朝
后期
后黎朝后期 1533–1789
后黎朝后期
郑阮分治
1627–1672
1774–1775
郑主
1545–1787
阮主
南进
1558–1777
西山朝 1778–1802
阮朝 1802–1945
法属时期 1884–1945
北圻中圻南圻
法属印支:保护国阮朝
日属时期 1940–1945
法属印度支那政府)
日属:保护国阮朝越南帝国 1945
越盟 法属时期 1945–1954
法属印支:南圻国山地国越南临时中央政府
越南民主共和国
1945–1976
越南国
1949–1955
越南共和国
1955–1975
越南南方共和国1969–1976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1976至今
越南主题

1974年,越南共和国共有44个省、11个直辖市。

省份中文名称 省份越南文名称 省莅中文名称 省莅越南文名称 省莅所属郡社 下辖政区
西贡都城首都特区 Đô thành Sài Gòn 第一郡、第二郡、第三郡、第四郡、第五郡、第六郡、第七郡、第八郡、第九郡、第十郡、第十一郡
薄寮省 Tỉnh Bạc Liêu 薄寮 Bạc Liêu 永利郡永利社 福隆郡、永利郡、永周郡、架涞郡
福绥省 Tỉnh Phước Tuy 福礼 Phước Lễ 隆礼郡福礼社 川木郡、隆礼郡、坦赭郡、隆田郡、德盛郡
安川省 An Xuyên 广隆越南语Quản Long Quản Long 广隆郡新川社 广隆郡、太平郡、泷翁督郡、丐渃郡、登瑞郡、南根郡
坚江省 Kiên Giang 迪石 Rạch Giá 迪石市社 坚城郡、坚新郡、坚平郡、坚安郡、孝礼郡、坚良郡、河仙郡、富国郡
建和省 Kiến Hòa 竹江 Trúc Giang 竹江郡安会社 竹江郡、含龙郡、敦仁郡、平大郡、墥簪郡、㖼𦓿郡、香美郡、巴知郡、盛富郡
西宁省 Tây Ninh 西宁 Tây Ninh 富康郡泰合成社 谦亨郡、孝善郡、富康郡、富宁郡
多乐省 Đắk Lắk 邦美蜀 Buôn Ma Thuột 邦美蜀郡乐交社 邦美蜀郡、福安郡、芃湖郡、乐善郡
庆和省 Khánh Hòa 芽庄 Nha Trang 芽庄市社 宁和郡、永昌郡、柑林郡、延庆郡、庆阳郡、万宁郡
崑嵩省 Kon Tum 崑嵩 Kon Tum 崑嵩郡崑嵩公伯社 崑嵩郡、得苏郡、得率郡
隆安省 Long An 新安 Tân An 平福郡平立社 𤅶溧郡、守承郡、沥建郡、新柱郡、芹德郡、芹湥郡、平福郡
广南省 Quảng Nam 会安 Hội An 孝仁郡会安社 常德郡、大禄郡、奠磐郡、孝仁郡、潍川郡、德育郡、桂山郡、和荣郡、孝德郡
广德省 Quảng Đức 嘉义 Gia Nghĩa 谦德郡嘉义社 谦德郡、德立郡、建德郡
广信省 Quảng Tín 三岐 Tam Kỳ 三岐郡岐向社 三岐郡、升平郡、仙福郡、厚德郡、理信郡
富本省 Phú Bổn 厚本越南语Hậu Bổn Hậu Bổn 富善郡班宋塞社 富善郡、纯悯郡、富足郡
波来古省 Pleiku 波来古 Pleiku 励忠郡会富会上社 励忠郡、清安郡、富仁郡
广治省 Quảng Trị 东河 Đông Hà 枚岭郡海治社 东河郡、由灵郡、甘露郡、肇丰郡、向化郡、海陵郡、枚岭郡
广义省 Quảng Ngãi 广义 Quảng Ngãi 思义郡甘成社 平山郡、茶蓬郡、山静郡、山河郡、思义郡、义行郡、慕德郡、明隆郡、德普郡、波澌郡
平定省 Bình Định 归仁 Quy Nhơn 归仁市社 怀恩郡、符美郡、安足郡、符吉郡、平溪郡、安仁郡、绥福郡、三关郡、怀仁郡
建丰省 Kiến Phong 高岭 Cao Lãnh 高岭郡新润东社 高岭郡、鸿御郡、清平郡、美安郡、建文郡、同进郡
福隆省 Phước Long 福平越南语Phước Bình Phước Bình 福平郡山江社 福平郡、布德郡、德丰郡、敦伦郡
富安省 Phú Yên 绥和 Tuy Hòa 绥和郡绥和社 绥和郡、泷虬郡、同春郡、绥安郡、山和郡、孝昌郡
宁顺省 Ninh Thuận 潘郎 Phan Rang 清海郡美海社 安福郡、油隆郡、清海郡、宝山郡、泷坡郡
安江省 An Giang 龙川 Long Xuyên 周城郡平德社 周城郡、𢄂买郡、脱诺郡、惠德郡
平顺省 Bình Thuận 潘切 Phan Thiết 咸顺郡潘切社 咸顺郡、绥丰郡、海宁郡、潘里占郡、禾多郡、善教郡、海龙郡、富贵郡
平绥省 Bình Tuy 咸新 Hàm Tân 咸新郡福会社 咸新郡、怀德郡、性灵郡
承天省 Thừa Thiên 顺化 Huế 顺化市社 广田郡、富荣郡、香茶郡、香水郡、富庶郡、南和郡、富禄郡、丰田郡、香田郡、永禄郡
平阳省 Bình Dương 富强越南语Phú Cường, Thủ Dầu Một Phú Cường 周城郡富强社 周城郡、治心郡、富教郡、富和郡、莱眺郡、𤅶葛郡
永平省 Vĩnh Bình 富荣 Phú Vinh 周城郡隆德社 周城郡、强隆郡、梂棋郡、小芹郡、梂昂郡、茶句郡、龙全郡
宣德省 Tuyên Đức 大叻 Đà Lạt 大叻市社 丹阳郡、德阳郡、乐阳郡
永隆省 Vĩnh Long 永隆 Vĩnh Long 周城郡龙洲社 周城郡、明德郡、泳濂郡、𢄂沥郡、三明郡、茶温郡、平明郡
丰盈省 Phong Dinh 芹苴 Cần Thơ 芹苴市社 周城郡、丰顺郡、丰富郡、丰田郡、顺仁郡、凤合郡、顺忠郡
彰善省 Chương Thiện 渭清 Vị Thanh 德隆郡渭清社 德隆郡、坚兴郡、坚善郡、隆美郡、坚隆郡
鹅贡省 Gò Công 鹅贡 Gò Công 和乐郡顺隆社 和平郡、和同郡、和乐郡、和新郡
定祥省 Định Tường 美湫 Mỹ Tho 美湫市社 周城郡、𢄂𥺊郡、该礼郡、丐𦨭郡、教德郡、涔江郡、𤅶争郡
边和省 Biên Hòa 边和 Biên Hòa 德修郡平略社 德修郡、新渊郡、公清郡、以安郡、隆城郡、仁泽郡
嘉定省 Gia Định 嘉定 Gia Định 旧邑郡平和社 旧邑郡、新平郡、守德郡、茹𦨭郡、平政郡、旭门郡、芹蒢郡、广川郡
厚义省 Hậu Nghĩa 谦强越南语Khiêm Cường Khiêm Cường 德和郡和庆社 德和郡、德惠郡、盏盘郡、纠支郡
建祥省 Kiến Tường 沐化 Mộc Hoá 周城郡宣盛社 周城郡、建平郡、宣仁郡、宣平郡
平隆省 Bình Long 安禄越南语An Lộc, Bình Long An Lộc 安禄郡新立富社 安禄郡、禄宁郡、真诚郡
隆庆省 Long Khánh 春禄 Xuân Lộc 春禄郡春禄社 春禄郡、定贯郡、俭辛郡
林同省 Lâm Đồng 保禄 Bảo Lộc 保禄郡善乐社 夷灵郡、保禄郡
朱笃省 Châu Đốc 朱笃 Châu Đốc 周富郡周富社 周富郡、新洲郡、静边郡、知宗郡、安富郡
巴川省 Ba Xuyên 庆兴 Khánh Hưng 美川郡庆兴社 计策郡、顺和郡、隆富郡、美川郡、盛治郡、历会上郡、我𠄼郡、和治郡
沙沥省 Sa Đéc 沙沥 Sa Đéc 德盛郡新永和社 垃圩郡、德盛郡、德宗郡、德成郡
岘港市社 Đà Nẵng
顺化市社 Huế
大叻市社 Đà Lạt
头顿市社 Vũng Tàu
金兰市社 Cam Ranh 北郡、南郡
归仁市社 Quy Nhơn 仁平郡、仁定郡
美湫市社 Mỹ Tho
芹苴市社 Cần Thơ 第一郡、第二郡
芽庄市社 Nha Trang 第一郡、第二郡
迪石市社 Rạch Giá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Konrad G. Bühler. State Succession and Membership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Legal Theories Versus Political Pragmatism.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2001: 71 [2017-01-28]. ISBN 978-90-411-155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2). 
  2. ^ 2.0 2.1 George S. Prugh. Application of Geneva Conventions to Prisoners of War. VIETNAM STUDIES : LAW AT WAR: VIETNAM 1964-1973. http://lawofwar.org/. 1975 [2017-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4). 
  3. ^ 3.0 3.1 Robert C. Doyle. The Enemy in Our Hands: America's Treatment of Enemy Prisoners of War from the Revolution to the War on Terror.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10: 269 [2017-01-28]. ISBN 978-0-8131-258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7). 
  4. ^ Van Nguyen Duong. The tragedy of the Vietnam War: a South Vietnamese officer's analysis. McFarland. 2008: 21 [2010-11-28]. ISBN 0-7864-328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1). 
  5. ^ Stein Tennesson. Vietnam 1946: how the war beg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0: 41 [2010-11-28]. ISBN 0-520-256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1). 
  6. ^ Elizabeth Jane Errington. The Vietnam War as history: edited by Elizabeth Jane Errington and B.J.C. McKercher.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0: 63 [2010-11-28]. ISBN 0-275-935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1). 
  7. ^ The Vietnam War Seeds of Conflict 1945 - 1960. The History Place. 1999 [2010-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7). 
  8. ^ Woodruff, Mark William. Unheralded Victory: The Defeat Of The Viet Cong And The North Vietnamese Army, 1961-1973. Ballantine. 2019-09-19 [2019-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5) –通过Google Books. 
  9. ^ Ang Cheng Guan. Vietnamese Communists' Relations with China and the Second Indochina War (1956–62).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1997: 11 [2017-01-28]. ISBN 0-7864-0404-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8). 
  10. ^ Duncanson, Dennis J. Government and Revolution in Vietna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tr 223: "In the circumstances prevailing in 1955 and 1956 - anarchy of the Sects and of the retiring Viet Minh in the South, terror campaign of the land reform and resultant peasant uprising round Vinh in the North - it was only to be expected that voters would vote, out of fear of reprisals, in favour of the authorities under whom they found themselves; that the ICC had no hope of ensuring a truly free election at that time has been admitted since by the chief sponsor of the Final Declaration, Lord Avon.
  11. ^ Frankum, Ronald. Operation Passage to Freedom: The United States Navy in Vietnam, 1954–55. Lubbock, Texas: Texas Tech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0-89672-608-6. 
  12. ^ Prados, John. The Numbers Game: How Many Vietnamese Fled South In 1954?. The Veteran. January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27). 
  13. ^ Maclear, Michael. Vietnam:The ten thousand day war. Methuen. 1981. ISBN 0-423-00580-4. P. 65-68.
  14. ^ 14.0 14.1 The Vietnam War : Seeds of Conflict : 1945 - 1960. historyplace.com. [2017-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7). 
  15. ^ The History Place - Vietnam War 1945-1960. www.historyplace.com. [2017-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7). 
  16. ^ 陈鸿瑜. 越南近现代史. 台北: 国立编译馆. 2009: 第228-229页. ISBN 9789860184044. 
  17. ^ Borthwick, Mark. Pacific Century: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Pacific Asia. Westview Press. 1998. ISBN 0813334713., p. 388.
  18. ^ 张人佑、白志忠、叶嘉海《吴廷琰传》,香港大众出版社,112─117页。
  19. ^ 中华民国国史部史政编译室《越战忆往口述历史》,中华民国国防部编印,10页。
  20. ^ Dwight D. Eisenhower: A Letter to Ngo Dinh Diem (1954), in For the Record: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America: Volume 2: From Reconstruction Through Contemporary Times, p.321.  W.W. Norton & Company, Inc.
  21. ^ Pribbenow, Merle. Victory in Vietnam: The Official History of the People's Army of Vietnam.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02: xi. ISBN 0-7006-1175-4. 
  22. ^ Jacobs, Seth, Cold War Mandarin: Ngo Dinh Diem and the Origins of America's War in Vietnam, 1950–1963,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127, 2006, ISBN 0742544478 
  23. ^ Jacobs, Seth (2006). Cold War Mandarin: Ngo Dinh Diem and the Origins of America's War in Vietnam, 1950–1963.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ISBN 0-7425-4447-8. P.143-145.
  24. ^ Joseph A. Mendenhall for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Check-List of Possible U.S. Actions in Case of Coup. JFK and the Diem Coup.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Electronic Briefing Book 101. 1963-10-25 [2008-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8). 
  25. ^ The Overthrow of Ngo Dinh Diem, May–November, 1963. The Pentagon Papers 2 Gravel. Beacon Press. 1971: 201–276 [April 2008-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24). 
  26. ^ Kahin, George McT. (1986). Intervention: How America Became Involved in Vietnam. New York: Knopf. ISBN 0-394-54367-X. P. 203.
  27. ^ 陈鸿瑜. 越南近现代史. 台北: 国立编译馆. 2009: 第281-285页. ISBN 9789860184044. 
  28. ^ 陈鸿瑜. 越南近现代史. 台北: 国立编译馆. 2009: 第290-299页. ISBN 9789860184044. 
  29. ^ 29.0 29.1 29.2 David Farber. The Sixties Chronicle. Legacy Publishing. 2004: 273 [2013-11-11]. ISBN 141271009X. 
  30. ^ 30.0 30.1 30.2 Schulimson, p. 213. A PAVN document allegedly captured by the ARVN stated that 1,042 troops had been killed in the city proper and that several times that number had been wounded. Hoang, p. 84.
  31. ^ This Day in History 1974: Thieu announces war has resumed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02-25.
  32. ^ Fall of Saigon - 1975 Year in Review - Audio - UPI.com. UPI. [2019-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6). 
  33. ^ Drury, Bob; Clavin, Tom. Last Men Out: The True Story of America's Heroic Final Hours in Vietnam. Simon and Schuster. May 3, 2011: 258. ISBN 9781451610253.
  34. ^ Department of State. "Background Notes (South) Viet-Nam". P. 7-8
  35. ^ 35.0 35.1 35.2 David Farber. The Sixties Chronicle. Legacy Publishing. 2004: 232 [2013-11-11]. ISBN 141271009X. 
  36. ^ David Farber. The Sixties Chronicle. Legacy Publishing. 2004: 264 [2013-11-11]. ISBN 141271009X. 
  37. ^ Olsen, Mari. Soviet-Vietnam relations and the role of China: 1949-1964. Abingdon, UK: 2006. tr 74-75
  38. ^ The Pentagon Papers (1971), Beacon Press, vol. 3, p. 134.
  39. ^ The Pentagon Papers (1971), Beacon Press, vol. 3, p. 119.
  40. ^ 40.0 40.1 The Pentagon Papers (1971), Beacon Press, vol. 3, p. 140.
  41. ^ Dwight D. Eisenhower. Mandate for Change. Garden City, New Jersey. Doubleday & Company, 1963, p. 372.
  42. ^ The Pentagon Papers (1971), Beacon Press, vol. 3, p. 252.
  43. ^ The Pentagon Papers (1971), Beacon Press, vol. 3, p. 246.
  44. ^ Woodruff, Mark (2005). Unheralded Victory: The Defeat of The Viet Cong and The North Vietnamese. Arlington, Virginia: Presidio Press. ISBN 0-8914-1866-0. P.6: "The elections were not held. South Vietnam, which had not signed the Geneva Accords, did not believe the Communists in North Vietnam would allow a fair election. In January 1957, the International Control Commission (ICC), comprising observers from India, Poland, and Canada, agreed with this perception, reporting that neither South nor North Vietnam had honored the armistice agreement. With the French gone, a return to the traditional power struggle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had begun again."
  45. ^ James Gibson, The Perfect War: Technowar in Vietnam (Boston/New York: The Atlantic Monthly Press, 1986), p. 88.
  46. ^ Johnson, Victoria E. Vietnam on Film and Television: Documentaries in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University of Virginia. [2013-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5). 
  47. ^ 日媒:越戰時美軍曾高薪雇日本人赴越南戰場. 环球网. 2014-08-04 [2015-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9). 
  48. ^ Masaya Shiraishi. Japanese Relations with Vietnam, 1951-1987. SEAP Publications, 1990. ISBN 0877271224, pp.43-44.
  49. ^ 陈布雷等编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8-06-01. 
  50. ^ 高智阳. 被遺忘的越戰創傷──1967年台灣西貢使館被炸始末. 《全球防卫杂志》265期.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0). 
  51. ^ 51.0 51.1 51.2 51.3 欧清河. 《劫後西貢 : 西貢淪亡記續集》. 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1979. 
  52. ^ 越南总统吴廷琰访华第二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典藏台湾
  53. ^ 陈诚访问越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典藏台湾
  54. ^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Youtube
  55. ^ 中央通讯社. 開箱老照片》1973年南越末代總統阮文紹訪台 | 生活. 中央社 CNA. 2023-04-12 [2024-09-19] (中文(台湾)). 
  56. ^ 越南总统阮文绍访华--民国62年04月12日-民国62年04月15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Youtube
  57. ^ Taiwan-Vietnam ties are looking better than ever, China Post, 2006-11-20 [2019-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0) 
  58. ^ 被遗忘的越战创伤──1967年台湾西贡使馆被炸始末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2-10-10.,高智阳,《全球防卫杂志》第265期,2006年9月。
  59. ^ 《台湾机构·社团·企业大全》.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3. 
  60. ^ 参见沈定昌《韩国对外关系》第二章《韩美关系》及第六章《韩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32页及227页。
  61. ^ (朝鲜文)3114 월남전 주월한국군의 한월공존전략 (2008free)[失效链接]
  62. ^ 各國駐港領事及商務專員公署(三). 华侨日报香港年鉴. 1975年: 第二十八回商旅指导第九篇一二页. (繁体中文)
  63. ^ Wong 1995,第68-71页.
  64. ^ Corfield, Justin.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Singapore. The Scarecrow Press. 2011. 
  65. ^ Frost, Frank. Vietnam's foreign relations: dynamics of chang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1993. 1993. ISBN 9789813016651. 
  66. ^ Trương Đình Bạch Hồng. Quan hệ ngoại giao giữa Việt Nam Cộng hòa và Cambodge trong giai đoạn 1954-1970. Charleston, SC: Hồng Trương Books, 2014. P. 93
  67. ^ Alfredo Stroessner; Paraguayan Dictator. 华盛顿邮报. [2022-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3) (英语). 
  68. ^ The Pentagon Papers (1971), Beacon Press, vol. 3, p. 253.
  69. ^ Lewy, Guetner, (1978), America in Vietna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pp294-5.
  70. ^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Vietnam and Korea: Human Rights and U.S. Assistance, A Study Mission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Affairs 5 (94th Cong., 1st Sess., February 9, 1975).
  71. ^ Lâm Thanh Liêm. (1973). "Dân-số Việt-Nam Cộng-hòa". Khoa học Nhân văn, P. 163-192
  72. ^ THE ROLE OF ENGLISH IN VIETNAM’S FOREIGN LANGUAGE POLICY: A BRIEF HISTORY, 19th Annual EA Education Conference 2006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2-03-23)
  73. ^ 73.0 73.1 Nguyễn Thanh Liêm, Giáo dục ở miền Nam tự do trước 1975 (Education in South Vietnam before 1975), Lê Văn Duyệt Foundation, California, 2006.
  74. ^ Nguyễn Tiến Hưng, Khi đồng minh tháo chạy, Phần 2, chương 5
  75. ^ 韩林; 张明秋. 越南的高等教育. 《东南亚纵横》. 1993年, (3): 13 [2023-11-28]. 
  76. ^ 王士录. 简论越南现代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东南亚》. 1992年, (4): 36. [失效链接]
  77. ^ Business International Asia/pacific Ltd., Risks and Rewards in Vietnam s Market, trang 74. Dẫn tại Nguyễn Tiến Hưng, Khi đồng minh tháo chạy, P.2, C.5
  78. ^ Phu Si. "Assets for Tomorrow". Viet Nam Magazine Vol IV. No 3, 1971. P. 11-12
  79. ^ Huy Đức. Bên thắng cuộc, I: Giải phóng. Boston, MA: Osinbook, 2012. P. 216
  80. ^ "The Asian Experience" P. 101-4 (PDF). [2017-01-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9-18). 
  81. ^ The Pentagon Papers, Volume 1, Chapter 5, "Origins of the Insurgency in South Vietnam, 1954-1960". www.mtholyoke.edu. [2019-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4). 
  82. ^ DA Pam No. 550-40 Area Handbook for Vietna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 27
  83. ^ 83.0 83.1 Kim, Youngmin, "The South Vietnamese Economy During the Vietnam War, 1954–197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4. ^ 84.0 84.1 Wiest, Andrew A., The Vietnam War, 1956–1975, p. 80.
  85. ^ Economic growth around the world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 Statistical Tables, Phần 1. A.G. Vinogradov. WP IPGEB. P. 88-89
  86. ^ Mark Moyar. (2006). Triumph Forsaken: The Vietnam War 1954–197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102.
  87. ^ Tucker, Spencer E.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Vietnam War: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ABC-CLIO. ISBN 1-85109-961-1
  88. ^ Rummel, R.J, Table 6.1A. Vietnam Democide : Estimates, Sources, and Calculations,, Freedom, Democracy, Peace; Power, Democide, and War, University of Hawaii System, 1997 [2017-01-31], (原始内容 (GIF)存档于2017-02-01) 
  89. ^ Commander Thong Ba Le. Organizations and Progressive Activities of the Republic of Vietnam Navy. mrfa.org. [2010-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16). 
  90. ^ Nach, Jim. Command Histories and Historical Sketches of the Republic of Viet Nam Armed Forces Divisions (PDF). January 1974 [2017-01-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10-11). 
  91. ^ 91.0 91.1 Marolda, Edward J. The Navy of the Republic of Vietnam. Encyclopedia of the Vietnam War: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2010-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16). 
  92. ^ Do, Kiem; Kane, Julie. Counterpart: A South Vietnamese Naval Officer’s War.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8 [2017-01-28]. ISBN 978-1-55750-1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5). 
  93. ^ 93.0 93.1 陈力丹; 郑艳方. 在开放与法治平衡中发展的越南新闻传播业. 《新闻界》. 2017年, (7): 94–101 [2023-12-14]. ISSN 1007-2438. 
  94. ^ Hồ Mỹ Hạnh. "Đây là Đài truyền hình Sài Gòn giải phóng!".... Vietbao.vn. [2014-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2). 
  95. ^ 95.0 95.1 Timeline: AFRS< AFRTS< AFVN Vietnam. Vietnam Research. [2014-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3-22). 
  96. ^ Hà Đình Nguyên. 'Đây là Đài Truyền hình Sài Gòn giải phóng...'. Thanh Niên (Ho Chi Minh City: Hội Liên hiệp Thanh niên Việt Nam). 2005-04-28 [2013-08-15]. [永久失效链接]
  97. ^ 97.0 97.1 97.2 Tấn Đức. Buổi phát sóng truyền hình đầu tiên ở Việt Nam. 2008-12-15. e-info.vn. [2014-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2). 
  98. ^ Smith, Harvey; et al. Area Handbook for South Vietnam.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7: 293. 
  99. ^ South Viet Nam: The Tube Takes Hold. TIME. 1970-11-30: 36、ISSN=0040-781X [2014-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2). 
  100. ^ Dr. Benjamin Draper (Conference Chairman). Republic of VIETNAM (PDF). Pacific Nations Broadcasting I; Symposium Held at the Amnual Broadcast Industry Conference.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State Univ.: 124. 1972-04-19 - 1972-04-22 [2014-04-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5-02). 
  101. ^ Nguyễn Thanh Hóa. 25 năm theo đuổi những ứng dụng Công nghệ Vũ trụ. Trung tâm Di sản các nhà khoa học Việt Nam. [2014-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2). 
  102. ^ 潘玉鹏. 越南:历史、文化与传媒. 《国际新闻界》. 1996年, (4): 6–7. 
  103. ^ Sutherland, Dan, "Free-swinging Press keeps Saigon Ducking",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September 18, 1970.
  104. ^ Vietnam at the 1952 Helsinki Summer Games. sports-reference.com. [2010-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1). 
  105. ^ Vietnam at the 1956 Melbourne Summer Games. sports-reference.com. [2014-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6). 
  106. ^ South Vietnam at the 1960 Rome Summer Games. sports-reference.com. [2010-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1). 
  107. ^ Vietnam at the 1964 Tokyo Summer Games. sports-reference.com. [2014-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2). 
  108. ^ Vietnam at the 1968 Mexico City Summer Games. sports-reference.com. [2014-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3). 
  109. ^ Vietnam at the 1972 Munich Summer Games. Sports Reference. [2016-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外部链接

[编辑]

10°45′N 106°40′E / 10.750°N 106.667°E / 10.750; 10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