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黎朝
前黎朝 Nhà Tiền Lê | |||||||||
---|---|---|---|---|---|---|---|---|---|
980年—1009年 | |||||||||
首都 | 华闾 | ||||||||
宗教 | 佛教 | ||||||||
政府 | 君主制 | ||||||||
皇帝 | |||||||||
• 980-1005 | 黎桓 (首) | ||||||||
• 1005 | 黎中宗 | ||||||||
• 1005-1009 | 黎卧朝帝 (末) | ||||||||
历史 | |||||||||
• 黎桓受禅 | 980年 | ||||||||
• 李公蕴篡位 | 1009年 | ||||||||
|
越南历史系列条目 | |||||||||||
---|---|---|---|---|---|---|---|---|---|---|---|
史前时期(东山文化) | |||||||||||
传说时期(鸿庞氏、瓯貉) | |||||||||||
第一次北属时期 前207–40 | |||||||||||
(秦、南越、西汉、新、东汉) | |||||||||||
东汉:征氏姐妹 40–43 | |||||||||||
第二次北属时期 43–544 | |||||||||||
(东汉、吴、晋、宋、齐、梁) | |||||||||||
吴:赵妪 248 | |||||||||||
前李朝(万春国)544–602 | |||||||||||
第三次北属时期 602–905 | |||||||||||
(隋、唐、武周、唐) | |||||||||||
唐:梅叔鸾、冯兴、杨清 | |||||||||||
越南自主时期 905–938 | |||||||||||
(唐、后梁、南汉) | |||||||||||
静海军:曲家、杨廷艺、矫公羡 | |||||||||||
吴朝与十二使君时期 938–967 | |||||||||||
丁朝 968–980 | |||||||||||
前黎朝 980–1009 | |||||||||||
李朝 1009–1226 | |||||||||||
陈朝 1226–1400 | |||||||||||
胡朝 1400–1407 | |||||||||||
第四次北属时期 1407–1427 (明) | |||||||||||
明:后陈朝 1407–1413 | |||||||||||
后黎朝前期 1428–1527 | |||||||||||
莫朝 1527–1592 | |||||||||||
南北朝 1533–1592 |
莫朝 | 后黎朝 后期 | |||||||||
后黎朝后期 1533–1789 | |||||||||||
后黎朝后期 郑阮分治 1627–1672 1774–1775 |
郑主 1545–1787 |
阮主 (南进) 1558–1777 | |||||||||
西山朝 1778–1802 | |||||||||||
阮朝 1802–1945 | |||||||||||
法属时期 1884–1945 (北圻、中圻、南圻) | |||||||||||
法属印支:保护国阮朝 | |||||||||||
日属时期 1940–1945 (法属印度支那政府) | |||||||||||
日属:保护国阮朝→越南帝国 1945 | |||||||||||
越盟 | 法属时期 1945–1954 | ||||||||||
法属印支:南圻国、山地国、越南临时中央政府 | |||||||||||
越南民主共和国 1945–1976 |
越南国 1949–1955 | ||||||||||
越南共和国 1955–1975 | |||||||||||
越南南方共和国1969–1976 | |||||||||||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1976至今 | |||||||||||
越南主题 | |||||||||||
前黎朝(越南语:Nhà Tiền Lê/茹前黎),为越南历史的朝代之一,由黎桓建立,立国期间为980年-1009年。
黎桓原为丁朝的十道将军,在丁废帝继位后独揽大权。980年黎桓受朝臣拥护,篡位建立前黎朝(疆域约相当现时越南北部)。宋朝闻丁朝被篡位后派兵南下,黎桓率军伏击成功,击败宋军。之后黎桓与宋通好,获得宋朝册封。黎桓得国后,在国内制定律例,整顿政务,并平定以芒族为主的内乱。1005年黎桓逝世,诸子争立,黎中宗得位后不久被黎龙铤(即卧朝皇帝)所杀。龙钺自立,性好杀戮,1009年去世后,儿子尚幼,大将李公蕴被拥立为帝,建立李朝,前黎朝亡。
政局发展
[编辑]黎桓夺权称帝
[编辑]前黎朝的开国君主黎桓,爱州人,原是丁朝将领,官至“十道将军”。[1]979年,丁朝帝位由年仅六岁的丁璿继任,黎桓任“副王”摄政。丁朝大臣阮匐、丁佃、范盍等忧虑黎桓会对少主不利,乃共同起兵伐桓。黎桓在朝中得到丁朝太后杨氏支持,出兵击破阮匐、丁佃、范盍等人,扫除其掌权障碍。[2]
丁朝的内部斗争,引起中国宋朝的注意。980年,宋太宗皇帝听从廷臣“安南(越南)内扰,此天亡之秋,朝廷出其不意,用兵袭击,所谓疾雷不及掩耳”的见解,于该年农历七月,派侯仁宝等率兵南侵。丁朝杨太后命黎桓选勇士拒敌,黎桓及派大将军范巨俩(《越史略》作范巨备)出击。范巨俩临行,认为“今主上(丁璿)幼弱,我众虽竭死力御外侮,脱有尺寸之功,其谁知之?不如先册十道(指黎桓)为天子,然后出师可也”,军士“咸呼万岁”,以表赞同,杨太后亦见黎桓已得到“众心悦服”,于是请黎桓即位。黎桓便即皇帝位,改年号“天福”,建立前黎朝[3],定都华闾。[4]
对抗宋军
[编辑]黎桓登基为帝后(后世又称之为“大行皇帝”),即着手对付宋朝军队。黎桓先是冒用丁废帝丁璿的名义,向宋太宗上表,希望宋廷“俯怜其过,未忍加罪”[5],意在令宋朝暂缓其兵,但未果。黎桓见外交途径已无成效,便整顿边备。宋廷亦派出侯仁宝、孙全兴等率军讨伐。翌年(981年,黎大行帝天福二年),宋军水师进抵白藤江,黎桓守军撤退。宋军追击到支棱(在今越南谅山)时,黎桓遣士卒诈降侯仁宝,将之诱杀,继而出兵,溃击宋军。[6]。
黎桓获胜,标志着前黎朝解除了宋朝的威胁,“由是海内大定”[4]。战后,黎桓于982年(黎大行天福三年)春,因顾虑到宋朝野心不息,“终行讨灭”,所以遣使到中国“上表谢罪,且贡方物”[7]。宋越两国的战事遂告一段落。
平定内乱
[编辑]黎桓在位期间,越南国内曾发生数次民众起事。这些动乱,据史家陈仲金分析,是“芒人诸洞和各州郡之人反叛”[8]。黎桓于是致力镇压。
989年(黎大行帝兴统元年),管甲(官职名)杨进禄在驩州、爱州作乱,黎桓率兵征讨,残酷镇压,“杀州人不可胜纪”。[9]996年(黎大行帝应天三年)农历二月,黎桓亲征,击破麻黄、大发、丹波四洞。 997年(黎大行帝应天四年)七月,黎桓亲征杜洞江贼。 999年(黎大行帝应天六年),黎桓亲征何洞(又称何蛮洞,在今越南清化省)等四十九洞,令“诸州洞皆率服”。1001年(黎大行帝应天八年),黎桓亲征莒隆,击败当地贼众。1003年(黎大行帝应天十年),黎桓到驩州、暗州一带时,在多盖地区发生人民叛变,但被黎桓处斩,以儆效尤。[10]
黎桓诸子争夺皇位
[编辑]大行皇帝黎桓晚年时,曾为册立太子的问题而烦恼。1000年(黎大行帝应天七年),皇长子擎天大王黎龙𨱎去世[10],黎桓遂于1004年(黎大行帝应天十一年)打算册立第五皇子开明王黎龙铤为太子,但朝中官员认为“不立长而立次非礼也”,因而立第三皇子南封王黎龙钺为太子,并加封黎龙铤为“开明大王”。[11]
1005年(黎大行帝应天十二年)农历三月,大行皇帝黎桓去世,众子之间随即发生夺位之争,最先参与斗争的有太子黎龙钺、黎桓第二子东城王黎龙锡、第九子中国王黎龙镜、第五子开明大王黎龙铤。争斗持续九个月,在此期间皇位悬空。到该年十月,黎龙锡被太子黎龙钺击败,逃亡去占婆途中被石河州人所杀。与此同时,黎桓第六子御北王黎龙𬬱亦加入斗争,据守扶兰寨,并得部分国人依附。而在国都华闾,黎龙钺即位,但仅三天即被黎龙铤所杀。龙铤即皇帝位,追谥龙钺为“中宗皇帝”。[12]
黎龙铤夺位后(后来因患有痔疾,“卧而视朝”,故又被称为“卧朝皇帝”[13]),御北王黎龙𬬱与中国王黎龙镜联合,在扶兰继续对抗。黎龙铤亲征扶兰,围攻数月,黎龙𬬱知计穷势屈,便擒黎龙镜投降。黎龙铤即处斩黎龙镜,而宽恕黎龙𬬱。这时,尚有黎桓第四子御蛮王黎龙钉据守峯州,黎龙铤旋即率兵讨平。至此,黎龙铤才平息兄弟内哄,大致上稳住大局,“诸王及盗贼皆服之”。[14]
卧朝帝政局
[编辑]黎龙铤夺得帝位后,继续征讨国内的反抗势力。降服扶兰寨后不久,黎龙铤到爱州,镇压莒隆贼。1008年(黎卧朝帝景瑞元年),黎龙铤亲征都良州及渭龙州,击破当地“蛮人”部落,又征驩州、千柳州等地。1009年(黎卧朝帝景瑞二年),农历七月,黎龙铤征驩唐州、石河州等地,但到环江附近海面时,因如大风,舟师无法行进而回。
而黎龙铤本身也有不少凶残行为。在平定都浪州、渭龙州时,黎龙铤下令杖击俘虏,“蛮人甚痛,啼号屡犯大行(指黎桓)讳,帝悦甚”。平定驩州、千柳州时,所得战俘,“作囷纳人其中而焚之”。对临刑的罪犯,黎龙铤下令用茅草捆绑,并用火烧,罪犯被烧至重伤时,立刻命人用刀解开捆绑,罪犯并未立刻致死,黎龙铤则以此取乐。因黎龙铤的种种残酷行为,对前黎朝政局造成不良影响。越南史家吴士连就将他跟中国古代的夏桀、商纣相比,认为“其促亡也岂无所自哉”。[15]
李公蕴代黎
[编辑]1009年(黎卧朝帝景瑞二年)农历十月,黎龙铤去世,太子年幼。黎龙铤的弟弟黎龙𫓩、黎龙鍉起兵争立,但却被手握重兵的李公蕴(时任左亲卫殿前指挥使)所攻杀。[16]与此同时,祗候陶甘沐劝李公蕴:“间者主上(指先帝黎龙铤)昏暴,多行不义,天厌其德,弗克终寿,嗣子幼冲,未堪多难,庶事烦扰,百神靡怀,下民嗷嗷,以求真主。”于是,李公蕴获群臣拥立为帝,建立李朝,前黎朝灭亡。[17]
制度
[编辑]分封诸王
[编辑]前黎朝在大行皇帝黎桓时期,就分封诸王,“诸子以次受封,分居州郡”[18]。这种派儿子去镇守各重要区域的分封制度,是意在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19]黎桓所分封诸子情况,分列如下:
- 长子黎龙𨱎,989年封为“擎天大王”[9]。黎龙𨱎于1000年去世。[10]
- 二子黎龙锡,989年封为“东城王”。[9]
- 三子黎龙钺,989年封为“南封王”。[9]1004年,立为太子。[11]
- 四子黎龙钉,991年封为“御蛮王”,居峯州。[20]
- 五子黎龙铤,992年封为“开明王”,居藤州。[20]
- 六子黎龙𬬱,991年封为“御北王”,居扶兰寨。[20]
- 七子黎龙𫓩,993年封为“定藩王”,居五县江司营城。[20]
- 八子黎龙锵,993年封为“副王”,居杜洞江。[20]
- 九子黎龙镜,993年封为“中国王”,居干沱末连县。[20]
- 十子黎龙铓,994年封为“南国王”,居武泷州。[21]
- 十一子黎龙鍉,995年封为“行军王”,居北岸古览州。[21]
- 义儿(缺名),995年封为“扶带王”,居扶带乡。[21]
其后,卧朝帝黎龙铤得位,亦奉行分封诸子为王的政策,封长子黎乍为“开封王”;义儿绍理为“楚王”,居于左;绍兴为“汉王”,居于右。[14]
官制
[编辑]黎桓开国后,参考了中国唐朝中央官制,设立官职。例如在986年(黎大行帝天福七年),黎桓命徐穆为总管(负责专掌军政)、知军民事,任命吴子安为辅国,又命范巨俩任太尉。[22]在地方官制上,黎桓沿袭丁制,将全国辖境分为十个“道”,每道下置州、府、县、社,所有官员均由皇帝任免。[23]到黎桓的晚期,1002年(黎大行帝应天九年),又改十道为路、府、州。[10]
到卧朝帝得位后,1006年(黎卧朝帝应天十三年),对文武臣僚及僧道官制及朝服,有所变更,“一遵于宋”。[14]关于当时模仿的宋朝官服冠帽制度,《钦定越史通鉴纲目》记载道:“宋朝服之冠有三:一曰进贤冠,一品二品之服;二曰貂蝉冠,诸司三品、御史台三品、两省五品之服;三曰獬豸冠,四品至六品之服,公卿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24] 卧朝帝时期,黎朝官制逐渐完备,文官中出现“掌书记”的职务,《钦定越史通鉴纲目》记载道“遣明昶与掌书记黄成雅献白犀于宋。”[25]武官出现了“都督”的职务,《钦定越史通鉴纲目》记载道:“都督矫行请凿港筑道立碑堠”[26],以及“防遏使”这一统兵职务,《钦定越史通鉴纲目》记载:“帝至环江,使防遏使胡守益率军五千余除治道路”[27]。
- 黎朝主要职官:
- 总管(军政长官)、知军民事:徐穆
- 太尉:范巨俩
- 辅国:吴子安
- 指挥使:丁承正
- 潮阳镇将、掌书记:黄成雅
- 牙校:费粜德
- 都督:矫行
- 防遏使:胡守益
- 四厢军副指挥使、左亲卫殿前指挥使:李公蕴
- 祗侯:陶甘沐
军事
[编辑]前黎朝时期的兵制,从黎桓开始,就承袭丁朝,将全国分为十道,每道十军,每军十旅,每旅十卒,每卒十伍,每伍十人,十道之首由皇帝黎桓本人担任,因此能集中权力。[28]除十道军外,黎桓又于986年(黎大行帝天福七年)农历八月编选亲军,“选其骁健者,补宿卫,谓之‘亲军’,皆黥额,涅‘天子军’三字”。[29]
前黎朝军队的兵源,史籍所载为从民众中抽选。986年(黎大行帝天福七年)农历八月,黎桓“点民为兵”[30];1002年(黎大行帝应天九年)农历三月,“拣民丁之壮勇者,充补队伍”。此外又整顿军队,“分将校为两班,造兜鍪数千顶颁赐六军”。[31]
促进经贸
[编辑]前黎朝时,黎桓相当重视经济发展。987年,黎桓在队山(一名龙队山)“耕籍田”,即亲自下田工作,以示鼓励农业。[32]
此外,黎桓改善交通、大兴建设等措施,刺激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钱币铸造的重要性。前黎朝曾铸造货币。黎桓在天福初年,曾沿袭丁朝,铸造“大平兴宝”。[33]黎桓于984年(黎大行帝天福五年)农历二月,铸“天福钱”[30]。该货币为铜钱,直径约为24毫米,钱孔宽约7毫米,厚约1毫米,重约2.7克。[34]它的式样,是沿袭丁朝“大平兴宝”,钱面改刻“天福镇宝”四字(“镇”字在此前后的中国钱币没出现过,为前黎朝首创,可能由于越南独立以前其行政区域一度被称为“镇”而衍生而来,亦可能有“博大”、“重大”等引申义),钱背弃掉原先的“丁”字,在背孔的上方刻一“黎”字,以示区别。在中国南方,亦发现有“天福镇宝”。[35]
前黎朝还很重视与中国的贸易。1009年(黎卧朝帝景瑞二年),卧朝帝向宋朝提出在邕州互通贸易的建议,宋方则改为在廉州(在中国广东)、如洪镇(在中国广西)两地通市。[36]
尊崇佛教
[编辑]佛教在前黎朝以前,己在越南流传。至黎桓时,举国信奉,并下令大兴寺院、祀庙、佛殿,使全国遍布佛教设施,香火不断,佛教势力因而大盛。高级僧侣亦获皇帝黎桓垂青,提拔入朝,委以重任。较重要的有僧人万行,曾在黎氏朝廷向君主进谏并共商国事。黎桓又留意佛教经典,重用占城国人马哈父子,命他们翻译佛经。黎桓、卧朝二帝,又曾派员到中国宋朝取经。[37]如在1007年(黎卧朝帝应天十四年),黎卧朝派其弟黎明昶携贡品入宋,“乞《大藏经》文”,到1009年(黎卧朝帝景瑞二年)黎明昶“得《大藏经》文”而回。[36]
前黎朝的崇佛,亦为一种替君主宣传的手段。黎桓得位后,便将丁朝主政人物丁琏在国都华闾修建的百余根石柱子(上面刻有佛经),加以破坏,改为“黎氏佛经柱”(即黎皇经场),为黎桓本人传名。[38]
建设工程
[编辑]黎桓在位时期,大兴土木,当中包括兴修宫室、以及发展交通运输等工程。
据《越史略》所载,982年(黎大行帝天福三年),黎桓鉴于南侵占城时,“海路险阻,艰于去来”,于是开凿渠道,便利船只航行(《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在天福四年,983年)。其后,在983年(黎大行帝天福四年),又下令修建“百宝千岁殿”于火云山(一作大云山),造功华丽,“其柱裹以金银,东建风流殿,西建荣华殿,左建蓬莱殿,右建极乐殿。次构火云楼(一作大云楼),连起长春殿,其侧起龙禄殿,盖以银瓦”(《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在天福五年,984年)。[39]
前黎朝的大兴土木,曾惹起民众不满及反抗。1003年,黎桓驾幸驩州时,于多盖一地进行疏浚工程,以便船运。但却遇到多盖人的叛变,最终黎桓将之镇压。[10]
后妃制度
[编辑]黎桓在位初期,于982年(黎大行帝天福三年)立皇后一共五名,分别为大胜明皇后杨氏、奉干至理皇后、顺圣明道皇后、郑国皇后、范皇后。[40]这种多后制度,始于丁朝,“下至黎、李,亦多效而行之”。[41]至卧朝帝时,亦立皇后四人。[42]
对外关系
[编辑]与中国宋朝关系
[编辑]981年(黎大行帝天福二年)宋黎之战结束后,宋朝在一段时期内仍觊觎越南。982年(黎大行帝天福三年)农历三月,“岭南转运使许仲宣既分遣南伐之师,乃草檄谕交州(指越南),明国威信,期必再举”。黎桓忧虑宋朝“终行讨灭”,于是用前朝皇帝丁璿的名义“上表谢罪,且贡方物”。[7]
此后,两国恢复宗藩关系,使节往还密切。983年(黎大行帝天福四年)春,黎桓遣使通好于宋,致送金银犀象等物。985年(黎大行帝天福六年),宋廷与黎桓互派使节,黎桓“求领节镇”,宋廷即授与黎桓“安南都护,充静海军节度”等头衔。988年(黎大行天福九年)、990年(黎大行帝兴统二年)双方亦派使节互访。993年(黎大行兴统五年)三月,宋廷册封黎桓为“交趾郡王”。[43]
995年(黎大行帝应天元年),宋黎关系一度出现裂痕。据《大越史记全书》所载,黎桓看到“宋惮于征役”,乃乘机“负山海险固,稍纵边民,侵掠宋境”。[21]该年春季,中国广西地区官员察觉到黎桓有所举动,向宋廷报告“有交州战船百余艘,寇如洪镇,掠居民,劫廪食而去”。该年夏季,黎桓从其治下的苏茂州出兵,入寇中国邕州,被宋军击退。幸而宋太宗皇帝“志在抚宁荒服,不欲问罪”。[44]
996年,越南境内有杀人犯逃到宋朝境内的如昔镇(在中国广东),黎桓派官员追捕,但遭当地镇将拒绝遣返,黎方官员就“剽掠而去”。不久,新上任的广西转运使陈尧叟到如昔镇查明实情,即将犯人遣还越南,黎桓深表感谢,向宋朝保证“约勒溪峒不复骚动”。宋廷派李若拙为使到越南,访问黎桓,黎桓却“慢不为礼”,声言之前劫掠如洪镇的,是“外境蛮贼”所为,与己无关,李若拙便指出,如果黎桓面对贼寇时“力不能独制”,宋廷可以“发劲卒数万”,南下越南,“会交(越南)兵以剪灭之,使交、广无后患”。于是黎桓“顿首谢”。[45]
997年(黎大行帝应天四年),宋太宗去世,宋真宗继位,加封黎桓为“南平王”。在此之前,宋朝朝廷派出的使节,常以“贡咸”为由,在越南聚敛。宋真宗得知后,就令边疆官员负责出使,不再从朝廷派出专使。[46]
宋真宗仍与前黎朝保持密切关往。998年(黎大行帝应天五年)九月,黎桓遣使入宋献象。1001年(黎大行帝应天八年),宋廷加授黎桓“功臣”称衔,黎桓入贡礼品致谢。1002年(黎大行帝应天九年)十一月,宋廷加授黎桓“俸节功臣”称衔。1004年,黎桓派第十一子黎明提以“摄驩州刺史”的名义,出使中国,宋廷对之待遇甚厚。[47]黎桓死后,卧朝帝杀兄自立,兄弟内战,宋朝广州知事凌策乃于1006年(黎卧朝帝应大十三年)六月向宋真宗建议“乞粮出兵,平定交州”,唯宋真宗认为“黎桓既修贡,亦尝遗子入觐,海阳宁谧,不失忠顺”,并强调“何必劳民动众,贪无用之地”。而因本国战乱而滞留中国广州的黎明提,则获宋廷安顿,然后赐钱遣返。[48]1007年(黎卧朝帝应天十四年)七月,黎龙铤遣弟黎明昶等入宋,求得《大藏经》,宋廷又于八月封黎龙铤为“交趾郡王”,赐名“至忠”。1009年(黎卧朝帝景瑞二年),黎龙铤遣使入宋进贡,并要求在宋境邕州互市。宋真宗认为“边隅控扼之地,今或直趋内地,事颇不便”,止许廉州和如洪镇互市。[49]
与占婆国关系
[编辑]占婆国(又称占城,国土大约相当于现今越南中、南部)为前黎朝南邻,双方时常发生冲突。黎桓开国后,曾派使节到占婆,但却被占人拘禁。黎桓对此怀恨在心,便装备好战船兵甲,于982年(黎大行帝天福三年)亲征占婆,获得大胜,“浮获士卒,不可胜计,获宫妓百人,及天竺僧一人,迁其重器,收金银宝货以万数,夷其城池,毁其宗庙”。[40]983年,黎桓率兵征讨,因海路险阻,于是开凿渠道,令航道通行。[50]占婆国王因陀罗跋摩四世(中国文献作“施利陀盘吴日欢”)对于越人的连番入侵,甚为不满,便于985年(黎大行帝天福六年),向宋朝要求交涉,宋太宗答复越占双方应“保国睦邻”。[51]
因陀罗跋摩四世死后,当地的越南人刘继宗自立为占婆王,对占婆民众实施暴虐统治。刘继宗死后,占婆人立因陀罗跋摩五世为王(越南文献作“冰王罗”或“俱尸利叮呷排麻罗”,中国文献作“杨陁排”)。990年(黎大行帝兴统二年),黎桓乘占婆积弱,出兵入寇,夺取地哩州(在今越南广平省)等地,俘获甚多。[52]占婆王再次向宋廷投诉“为交州(指越南)所攻,国中人民财宝皆为所略”,宋太宗便提醒黎桓,“各令保境”。[53]992年(黎大行帝兴统四年),黎桓将在地哩州所掳获的三百六十多人,以及乌里州(今顺化)归还占婆。[20]994年(黎大行帝应天元年),占婆国王的赴越使节因礼节问题,令黎桓不快,因而派王孙制荄入朝前黎朝。[21]
995年(黎大行帝应天二年)至997年(黎大行帝应天四年),占婆连番出击越南边境。[54]黎桓便在997年击退占婆军队后,向宋廷投诉“本道境接占城,一二年间,邻部骚动,掠近乡之税户,侵边境之驯良,累发兵戈,御彼捍御,致稽朝贡,深负宪章”,宋廷“优诏答之”,表示尊重,并赐给带、甲马。[55]
占婆国王毗阇耶(中国文献作“杨普俱毗茶室离”或“杨普俱毗茶逸施离”)在位时期,鉴于国都因陀罗补罗被前黎朝军队破坏,便迁都佛逝(毗阇耶、佛逝都是“Vijaya”译名)。[56]1004年(黎大行帝应天十一年),黎桓派儿子黎明提出使宋朝,宋真宗特意安排于次年(1005年,黎大行帝应天十二年)正月上元节,请黎明提与占婆、大食国使节,一同观灯宴饮。[57]此后,未见前黎朝与占婆双方再起交争。
自然史及灾害
[编辑]- 982年(黎大行帝天福三年),天饥。[30]
- 987年(黎大行帝天福八年),农作物大熟。[9]
- 993年(黎大行帝兴统元年)农历二月己未朔,日食。[20]
- 997年(黎大行帝应天四年),大水。[46]
- 998年(黎大行帝应天五年)三月,地震三日。五月戊午朔,日食。五月及六月份不雨,“民人病咳,牛马多死”。十月丙戌朔,日食。[9]
前黎朝的历史意义
[编辑]前黎朝对内对外的发展,均有所成就。越南史家黎嵩就指出其重要性:“黎大行拥十道之权,行居摄之事,主少国危,乘时受命,诛占城主,以雪执使之耻。摧赵宋师,以挫必胜之谋”,又“耕籍田于龙队,征处士于象山,选用贤良,创立学校,有帝王之大略”。但黎嵩亦认为前黎朝诸帝的若干举动,有违道德标准,因此趋于速亡,如黎桓时“土木繁兴,以金玉而饬其宫室。干戈屡起,以草芥而视其人民”,并且“上蒸丁后,则无夫妇之道”。而黎卧朝帝则“弑兄虐众”、“溺乱女色,伐性伤生”,因此“虽欲不亡,其可得乎”。[58]
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认为,前黎朝在越南封建时期,实是中央集权君主制的里程碑,“丁朝立国短暂,国内封建使君的残余势力,时有反抗,并不受其节制,实权仍掌握在地方豪族手中。丁朝从第二代起,王权受军事贵族所左右,丁璿实为黎桓的傀儡,凡事均出于黎氏之口,王权极为衰微。而前黎朝却与之相反,皇权至上,所有臣民均受黎氏制约、中央和地方官员均由黎氏任免,国有土地制开始建立起来,黎桓是中央禁军和地方军的最高指挥者,若有任何反叛之举,皆被斩首”。此外,前黎朝亦使越南的对外关系出现转变,“黎桓即位后,不仅发兵侵略中国边土,而且派兵南侵占城,企图实现称霸于半岛的美梦”。[59]
历代君主
[编辑]称号 | 姓名 | 在世 | 在位时间 | 年号及使用时间 | |
---|---|---|---|---|---|
长兴王 (980年黎桓追谥) |
黎覔 | ?年-?年 | |||
大行皇帝 | 黎桓 | 941年-1005年 | 980年-1005年 | 天福 | 980年-988年 |
兴统 | 989年-993年 | ||||
应天 | 994年-1005年 | ||||
中宗皇帝 | 黎龙钺 | 983年-1005年 | 1005年 | 1005年 | |
卧朝皇帝 | 黎龙铤 (黎至忠) |
986年-1009年 | 1005年-1009年 | 1005年-1007年 | |
景瑞 | 1008年-1009年 |
注释
[编辑]-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黎纪·大行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87─188页。
-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丁纪·废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84页。
- ^ 《越史略》卷上,收录于《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第4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574页;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丁纪·废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85页。
- ^ 4.0 4.1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丁纪·废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88页。
- ^ 黎崱《安南志略》卷第六《宋太平兴国五年交趾丁琏薨弟璿立大校黎桓篡之太宗举兵伐桓诈璿上表》,北京中华书局,155页。
- ^ 黎崱《安南志略》卷第四,北京中华书局,100页;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丁纪·废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88页。
- ^ 7.0 7.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515页。
- ^ 陈仲金《越南史略》第三卷第三章,北京商务印书馆,63页。
- ^ 9.0 9.1 9.2 9.3 9.4 9.5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黎纪·大行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2页。
- ^ 10.0 10.1 10.2 10.3 10.4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黎纪·大行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6页。
- ^ 11.0 11.1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黎纪·大行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页。
-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黎纪·中宗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页。
-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黎纪·卧朝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201页。
- ^ 14.0 14.1 14.2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黎纪·卧朝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9页。
-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黎纪·卧朝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9─201页。
- ^ 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第一百九十七册),大中祥符三年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7728页。
-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黎纪·卧朝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201─203页。
- ^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之一,黎大行兴统四年正月条。
- ^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60页。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黎纪·大行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3页。
- ^ 21.0 21.1 21.2 21.3 21.4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黎纪·大行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4页。
- ^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之一,黎大行天福七年十月条。
- ^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57页。
- ^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之一,黎帝龙铤应天十三年二月,改定官制朝服条。
- ^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之一,黎帝龙铤应天十四年春,遣弟明昶如宋条。
- ^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之一,黎帝龙铤景瑞二年,凿爱州港条。
- ^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之一,黎帝龙铤景瑞二年七月,帝亲征驩唐石河诸州条。
- ^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56─257页。
- ^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之一,黎大行天福七年八月条。
- ^ 30.0 30.1 30.2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黎纪·大行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0页。
- ^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之一,黎大行应天九年三月条。
-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黎纪·大行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1页。
- ^ 《越南历史货币》,中国金融出版社,114页。
- ^ 《越南历史货币》,中国金融出版社,115页。
- ^ 《越南历史货币》,中国金融出版社,17─18页。
- ^ 36.0 36.1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黎纪·卧朝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200页。
- ^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57─258页。
- ^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58页。
- ^ 《越史略》卷上,收录于《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第4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574页;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黎纪·大行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0页。
- ^ 40.0 40.1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黎纪·大行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89页。
-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丁纪·先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80页。
-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黎纪·卧朝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8页。
- ^ 黎崱《安南志略》卷第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84─285页;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黎纪·卧朝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0─193页。
- ^ 黎崱《安南志略》卷第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85页;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黎纪·卧朝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4页。
- ^ 脱脱等《宋史·外国列传四·交阯》,北京中华书局,14063页;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黎纪·卧朝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5页。
- ^ 46.0 46.1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黎纪·卧朝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5页。
- ^ 黎崱《安南志略》卷第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87页;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黎纪·卧朝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5─197页。
- ^ 黎崱《安南志略》卷第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89─290页。
- ^ 黎崱《安南志略》卷第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90─291页;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黎纪·卧朝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200─201页。
- ^ 《越史略》卷上,收录于《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第4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574页。
- ^ 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第一百九十七册),雍熙二年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7745页。
- ^ 马司培罗《占婆史》第五章,台湾商务印书馆,56─57页。
- ^ 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第一百九十七册),淳化元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7746页。
- ^ 马司培罗《占婆史》第五章,台湾商务印书馆,58页。
- ^ 黎崱《安南志略》卷第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86─287页。
- ^ 马司培罗《占婆史》第五章,台湾商务印书馆,59页。
- ^ 黎崱《安南志略》卷第十一,北京中华书局, 287页。
- ^ 《大越史记全书》卷首(黎嵩《越鉴通考总论》),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87─88页。
- ^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55页。
参考文献
[编辑]- (中文)《越史略》(《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 (日语)(中文)吴士连等. 《大越史記全書》. 陈荆和编校.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硏究所附属东洋学文献センター(昭和59-61年)(1984-1986).
- (中文)黎崱. 《安南志略》. 武尚清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1995)ISBN 7101011225.
- (中文)徐松辑. 《宋會要輯稿》. 北京: 中华书局(1997)ISBN 7101001890.
- (中文)李焘. 《續資治通鑑長編》. 北京: 中华书局(2004)ISBN 7101044344.
- (中文)脱脱等. 《宋史》. 北京: 中华书局(1995)ISBN 7101003230.
- (中文)云南省钱币研究会、广西钱币学会. 《越南歷史貨幣》.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ISBN 7504911186.
- (中文)陈仲金. 《越南史略》(或譯《越南通史》). 戴可来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2)ISBN 7100004543.
- (中文)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 《越南歷史》. 北京大学东语系越南语教研室译.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 (中文)郭振铎; 张笑梅. 《越南通史》.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ISBN 7300034020.
- (中文)乔治·马司培罗. 《占婆史》. 冯承钧译. 台湾: 台湾商务印书馆人人文库版(民国62)(1973).
参考网页
[编辑]- (中文)國學導航─《越史略》. [201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4).
- (越南文)(中文)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Nôm─《大越史記全書》. [2015-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7).
- (越南文)(中文)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正編卷之一. [2015-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