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丁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丁朝
Nhà Đinh
968年—980年
丁朝所在的位置(右上角蓝色部分)
丁朝所在的位置(右上角蓝色部分)
地位宋朝藩属国[1]
首都华闾
宗教
佛教
政府君主制
皇帝 
• 968-979
丁先皇 (首)
• 979-980
丁废帝 (末)
历史 
• 丁部领建国
968年
• 黎桓篡位
980年
前身
继承
十二使君时期
前黎朝

丁朝越南语Nhà Đinh茹丁)是越南历史的朝代之一,其立国期间为968年-980年。其建立者丁部领先后击败了割据越南北部的十二使君势力,于968年统一全国并称帝,建国号大瞿越。越南于10世纪以前,长期受北方邻国中国统治。丁朝开国之后订立制度,逐渐具有国家规模。外交上,丁朝向中国的宋朝通好,遣使朝贡,并首次被中国承认为藩属而不是领土。[1]

丁朝历丁先皇(丁部领)、丁废帝(丁璿)两位君主。979年丁部领政变遇害后,继任的皇帝丁璿年幼,由十道将军黎桓独掌朝政。宋太宗得知后,欲趁乱南下攻灭交趾。此事传至交趾,黎桓被军队推戴为帝,丁朝遂被前黎朝取代。此后,黎桓率军在白藤江之战中击退了宋朝的进犯。

后世历史学者,视丁朝为越南建国的创始阶段,史家黎嵩称“我越正统之君,实自此始”[2]

历史

[编辑]

统一与开国

[编辑]

公元10世纪初,越南人开始摆脱中国统治,并于939年建立政权,是为吴朝。但吴朝政局处于不稳状态,出现十二使君割据的分裂局面。[3]

丁朝开国君主丁部领华闾洞(在今宁平省)人,父亲丁公著,曾任驩州刺史。丁部领自年少时起,已获得当地民众敬服,立为君长。叔父丁预不服,丁部领将之击败,树立声威,于是“人人畏服”。其后,丁部领与儿子丁琏布海口,投靠当地割据者陈览(十二使君之一),获陈览赏识,取得兵权,势力更盛。对于各地的割据者,丁部领大张挞伐,“凡征战所过,易如破竹”,有“万胜王”的称号。[4]

968年,丁部领扫平群雄,统一全国后,便即皇帝位,尊称为“大胜明皇帝”,史称“丁先皇”,改国号“大瞿越”,以华闾洞为国都。丁部领开国后,着手进行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在国都筑城凿池、起宫殿、制定朝仪、置百官、采用年号、定文武僧道阶品、行十道军制等等。据越南陈朝的史官黎文休指出,这些措施让越南从此“制度略备”。[5]

国内纷争

[编辑]

丁朝曾发生内部乱事,对其王室构成巨大打击。

979年(丁朝太平十年),春,丁部领的长子南越王丁琏铭文资料作“丁匡琏”),杀皇太子丁项郎(丁先皇少子,铭文资料作“顶帑僧帑”)。事缘丁先皇虽有长子丁琏曾与他一同创业,但到后来生丁项郎,先皇特别钟爱,便立为太子。然而却引起丁琏的不满,丁琏以丁项郎“却行恶心,违背若爱宽容”为由,先行下手,暗中派人将之杀害。[6]

此后,丁先皇与丁琏一同被祗候内人杜释所杀。杜释因曾梦见流星坠入口中,认为这是吉兆,便心生篡弑之心。979年农历十月,丁先皇在夜宴后醉卧宫中,杜释入内杀之,并杀害丁琏。其后,大臣定国公阮匐处斩杜释,又与十道将军黎桓共立先皇次子卫王丁璿为帝,是为废帝。[7]

丁废帝继位时,年方十岁,十道将军黎桓摄政,自称“副王”。大臣阮匐、丁佃范盍等认为黎桓将对皇帝不利,便在各地相率起兵,分成水陆两道,进攻国都华闾。丁朝太后杨氏获悉后,即与黎桓共谋平乱,黎桓立刻出击,攻破丁佃、阮匐的水陆军队,杀害二人,继而击败范盍。[8]于是,朝中再无制衡黎桓的力量,大权便落入黎桓手中。

黎桓代丁

[编辑]

980年(丁朝太平十一年、前黎朝黎桓天福元年),北宋得知丁朝内乱,宋太宗认为可趁此机会兼并越南,便决定南征。宋廷派出军队南下后,杨太后派黎桓自选勇士抗敌。黎桓手下范巨俩认为“今主上(丁废帝丁璿)幼弱”“不如先册十道(十道将军黎桓)为天子,然后出师可也”,于是黎桓便被军士拥立为帝,废丁璿,仍封为卫王。[9]丁朝遂告灭亡,前黎朝建立。981年(前黎朝黎桓天福二年),黎桓击败来袭的宋军[10] ,稳固了前黎朝的基业。

政治

[编辑]

刑律

[编辑]

丁部领开国后不久,便采用严刑,欲“威制天下”。乃于朝廷上设置大鼎(即油锅),以及饲养猛虎,在国内下令若有违法,即“受烹啮之罪”。于是人皆畏服,无有犯者。[11]越南史家陈仲金认为丁朝采行严刑,是由于当时国内“还有许多人过惯了乱时生活,不遵守法令”,而这些刑律“如此威严,未免太过分,但赖有此刑律,国内之民才渐渐获得安宁”。[12]

后妃

[编辑]

970年(丁朝太平元年),设皇后五名,各有名号,分别为“丹嘉”、“贞明”、“矫国”、“瞿国”、“歌翁”。对此,越南陈朝时期的史官黎文休批评“自古(皇后)祗立一人,以主内治而已,未闻有五其名者。先皇无稽古学,而当时群臣,又无匡正之者,致使溺私并立五后”。[11]

职官

[编辑]

971年(丁朝太平二年),制定文武官职阶品,又委员一批重要官员,如阮匐任“定国公”、刘基任“都护府士师”、黎桓任“十道将军”。后来于975年(丁朝太平六年),定文武官员的冠服。除了文武职官外,丁朝又对等宗教人士授给位号,以示尊崇,如僧统吴真流赐号“匡越大师”、张麻尼为“僧录”、道士邓玄光授“崇真威仪”。[13]

宗教

[编辑]

丁朝统治者崇信佛教。自唐朝统治时期兴起的无言通禅派(又名“禅宗后派”),获得丁氏朝廷认同,册封其代表人物吴真流为“匡越大师”[14]详情见上)。此外,丁朝有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的流传,从现存的丁朝石幢铭文记载,丁匡琏(即丁琏)杀其弟顶帑僧帑(即丁项郎)后,为解脱亡弟之灵,便造一百座宝幢,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并借此祈求丁先皇政权能够“永霸天南,恒安宝位”。后世学者指出,公元8、9世纪的中国朝鲜半岛都有类似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石幢,丁朝的石幢铭文可证唐朝的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不仅东传朝鲜、日本,且也南传越南。[15]道教亦与佛教一样,受到朝廷所重视及授任委任职官(详情见上)。

军事

[编辑]

973年(丁朝太平四年)农历二月,丁朝定“十道军”制,以十人为一伍,十伍为一卒,十卒为一旅,十旅为一军,十军为一道。全国共有十道军。军人都须佩戴四方平顶帽,该帽用皮制成,平顶四边夹缝,上狭下宽。[13]

按照十道军制的兵员数目计算,丁朝拥有士兵达一百万人。对此,越南史家陈仲金提出质疑:“试想当时我国(指越南)地窄、人稀,从哪里能招募一百万军队,又从哪里征集粮食来养活如此众多之人呢?或许先皇拥有十万军队,已经算是多的了”。[16]

货币与经济

[编辑]

在丁朝时期,铸有“大平兴宝”(钱币上的“大”即“太”),它的形制,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种是“大平兴宝”光背钱。钱面上的“大平兴宝”四字对读,书法介乎之间,钱径约为23.5毫米,厚约1毫米,重约2.2克。这类光背钱每一个都不尽相同,有大字大样钱、小字大样钱,有的字迹精细,有的粗壮。

另一种是“大平兴宝”背“丁”字钱,此类占大多数。“丁”字用以记当时君主姓氏,而它的位置则每铢都不同,有“背穿上丁”、“背穿下丁”、“穿背反丁”等等。

“大平兴宝”制作粗糙,但风格古朴,与中国五代时期钱币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说明越南文化深受中国的影响。然而它亦有独创之处,那就是钱文上的“大平兴宝”四字,有别于10世纪以前中国常见的“通宝”、“元宝”和“重宝”,它带有祝福国家国运兴盛、万世太平的含意。

“大平兴宝”的铸造时期,大约在970年至977年(丁朝太平元年至八年)之间。此后,丁朝内斗不断,社会动荡,铸钱便逐渐减少,甚或最终停铸。此外,虽然丁朝始行铸造“大平兴宝”钱,但它的流通范围,仅局限于现时越南北部地区,即当时丁朝所辖领土,而且中国所铸钱币,仍为丁朝时期的主要流通货币,“大平兴宝”仅作补充之用。[17]

对外关系

[编辑]

丁朝时期,与中国的宋朝有着密切关系。972年(丁朝太平三年),丁先皇遣长子南越王丁琏入宋访问,以示通好。[13]关于此举,据越南史家陈仲金的分析,认为是由于宋朝派兵攻取南汉(在今中国华南地区,亦即越南丁朝的北邻),丁先皇害怕宋兵来攻,所以先遣使到宋通好,并且为以后的越南历任政府开创了“恪守向中国朝贡之礼”的先例。[12]其后,丁朝与宋朝的使节来往相当频繁。973年(丁朝太平四年),宋朝遣使册封丁先皇为“交趾郡王”,封丁琏为“检校太师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 975年(丁朝太平六年),秋,宋朝遣使,加授丁琏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交趾郡王”,在对宋的事务上从此“以为主”。[13]976年(丁朝太平七年),丁朝遣使入宋答谢。977年(丁朝太平八年),丁朝遣使入宋,贺宋太宗即皇帝位。[18]

丁朝的南邻占城国,于979年(丁朝太平十年),由反叛丁朝的驸马吴日庆所协助下,出兵伐越。吴日庆是吴朝王族,亦是十二使君之一,割据一方,后来被丁部领击败。丁部领为免吴日庆生怨,便将公主嫁给他。然而吴日庆一直伺机报复,到丁先皇死时,便引占城兵攻越。占军出动水军进攻,但在途中遇上暴风,军船覆没,吴日庆与大批军士溺死,战事就此结束。[19]

此外,丁朝与海外各国存在着商贸关系。据《大越史记全书》所载,在976年(丁朝太平七年)的春季,“海外诸国商舶来献方物”[18],这反映了当时的外贸情形。

自然灾害

[编辑]
  • 978年(丁朝太平九年),农历正月,地震。[18]
  • 978年(丁朝太平九年),二月,雨雹。[18]
  • 978年(丁朝太平九年),六月,旱。[18]

丁朝的历史意义

[编辑]

越南后黎朝时期史家黎嵩,高度肯定丁朝在越南脱离中国统治及立国历程中的重要地位:“丁先皇吴国之丧乱,平十二使君,天与人归,舆图混一。……我越正统之君,实自此始。”不过,黎嵩指出丁朝未能为后世从国家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树立完善的楷模,“宗庙未立,学校未建,设鼎养虎,以为刑狱之具。遗犀纳象,徒为贡献之劳。礼乐刑政之不修,重门击柝之不谨”,到丁朝末年时,“权臣摄政,国内离心,丁氏讫箓,是保邦制治之无策也”。[2]

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认为,丁朝除了在越南立国历程上具有创造性,而且还令越南产生三种变化:一是越南经过唐末以来豪强家族的经营,封建大庄园遍布各地,封建土地所有制到丁朝时确立下来。二是丁朝结束十二使君分治的局面,令越南首次出现政治集中及国家统一。第三是丁朝与中国宋朝建立宗藩关系,在国际关系上取得了中国的承认及支持。[20]

关于越南独立时间争议

[编辑]

关于越南结束北属时期从中国独立的时间,学术界有四大观点:

一、前203年,赵朝南越国立国说。越南古代史家多从此观点,但为当代越共学者及中国学者等所否认。

二、938年,白藤江之战吴权击败南汉建立“吴朝”政权说。学术界持此观点者为数不少,但为中国学者所否定。

三、968年,丁朝立国说。该说为大多数中国学者所支持与使用

四、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初,越南李朝英宗李天祚遣使入贡,宋孝宗正式“诏赐国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为安南国王加特进检校太尉御史大夫上柱国静海军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次年八月,又“赐安南国王印” 。“安南国”之名自此始 。部分学者以1174年南宋正式册封越南君主为“安南国王”之年为中国正式承认越南独立之始。[来源请求]

历代君主

[编辑]
丁朝君主年号  编辑
谥号 姓名 在世 在位时间 年号及使用时间
先皇帝 丁部领
(丁环、丁璜)
924年-979年 968年-979年 968年-970年
太平 970年-979年
废帝 丁璿 974年-1001年 979年-980年 979年-980年

参考文献

[编辑]

出处

[编辑]
  1. ^ 1.0 1.1 《欽定越史通鑑綱目·卷之一·丁紀》,第六面. [2016-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2). 
  2. ^ 2.0 2.1 《大越史记全书》卷首(黎嵩《越鉴通考总论》),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87页。
  3. ^ 陈仲金《越南史略》第三卷第一章,戴可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57─59页。
  4. ^ 吴士连《大越史记王书·本纪全书·丁纪·先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79页;《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一,丁先皇帝元年条。
  5. ^ 吴士连《大越史记王书·本纪全书·丁纪·先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80─181页。
  6. ^ 吴士连《大越史记王书·本纪全书·丁纪·先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82页;《佛顶尊胜加句灵验陀罗尼》(汉喃研究所编号VB2)(979年刻),收录于潘文阁、苏尔梦主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一集北属时期至李朝》,远东学院、汉喃研究院,63页。
  7. ^ 吴士连《大越史记王书·本纪全书·丁纪·先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83页。
  8. ^ 吴士连《大越史记王书·本纪全书·丁纪·废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84页。
  9. ^ 吴士连《大越史记王书·本纪全书·丁纪·废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85页。
  10. ^ 吴士连《大越史记王书·本纪全书·黎纪·大行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88页。
  11. ^ 11.0 11.1 吴士连《大越史记王书·本纪全书·丁纪·先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80页。
  12. ^ 12.0 12.1 陈仲金《越南史略》第三卷第二章,戴可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60页。
  13. ^ 13.0 13.1 13.2 13.3 吴士连《大越史记王书·本纪全书·丁纪·先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81页。
  14. ^ 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301页。
  15. ^ 《佛顶尊胜加句灵验陀罗尼》五篇(10世纪刻),收录于潘文阁、苏尔梦主编《越南汉喃铭文汇编·第一集北属时期至李朝》,远东学院、汉喃研究院,57─70页。
  16. ^ 陈仲金《越南史略》第三卷第二章,戴可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61页。
  17. ^ 《越南历史货币》,中国金融出版社,16至17页;以及114页。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吴士连《大越史记王书·本纪全书·丁纪·先皇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82页。
  19. ^ 吴士连《大越史记王书·本纪全书·丁纪·废帝》,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84─185页。
  20. ^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一编第一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4页。

书籍

[编辑]

网页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