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清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清学,又称朴学汉古文学,一般指称清代的儒家学术,也有指清代学术总称的,是相对于宋学而言,代表人物有胡渭阎若璩毛奇龄陈启源万斯同姚际恒顾祖禹俞樾等人,清学研究范围包括文字学训诂学校勘学考据学

清学名称最早来自《龚自珍全集·与江子屏笺》,清学健将江藩推崇黄宗羲顾炎武,认为清代汉学“二君实启之”,“两家之学,皆深入宋儒之室”[1]钱穆认为清代汉学渊源于宋学[2]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里说:“其全盛运动之代表人物,则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也,吾名之曰正统派。”

区分

[编辑]

清代学术,学者多称之汉学[3],以“汉学”指代明末清初依汉世儒林家法之说研治经学名物制度、小学训诂的考证学。惠栋一生治经以汉儒为宗,为汉学奠基者[4]。惠栋的再传弟子江藩著《汉学师承记》,自居为汉学宗传,彰显汉学名号,影响深远[5][6]惠栋倡导“弃宋复汉”,在汉学与宋学之间划分了一条径渭分明的学术界线。惠栋指出,“宋儒经学不惟不及汉,且不及唐,以其臆说居多,而不好古也”,治经“则断推两汉”“宋儒不可以穷经”[7],以汉学方法作为治经的标准,经学研究中没有宋学存在的余地,把宋学从经学研究领域断然剔除,“汉学”专注整理古籍,遂成为考据之学的代名词。

这样的说法不够准确。清代考据学不能简单地归之为“汉学”的复兴。戴震段玉裁等诸家之学就不只是汉学[8]胡适在《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中明确指出清代治学方法是先归纳演绎

学派

[编辑]

清学实际上又分有吴派皖派以及扬州学派三派,“无吴、皖之专精,则清学不能盛,无扬州之通学,则清学不能大。”[9],吴派由惠栋所创,清儒任兆麟说:“吴中以经术教授世其家者,咸称惠氏。惠氏之学大都考据古注疏之说而疏通证明之,与六籍之载相切。传至定宇先生,则尤多著纂,卓卓成一家言,为海内谈经者所宗。”[10],梁启超说:“元和惠栋,世传经学,祖父周惕,父士奇,咸有著述,称儒宗焉。栋受家学,益弘其业。”[11]。吴派人士多精于《周易》、《尚书》,著名吴派学者如沈彤江声余萧客褚寅亮等,吴派最大的特色是在学术上彻底反对宋学。吴派又兼及考史,著名学者有王鸣盛钱大昕

皖派开创于江永戴震,梁启超称“故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而树立,盖未可知也”,皖派稍晚于吴派,并不特别尊崇汉儒,“主张反复求证,不主一家”。

扬州学派是集大成的学派。皮锡瑞曾概括清朝之汉学演变:“国朝经学凡三变。国初,汉学之萌芽,皆以宋学为根底,不分门户,各取所长,是为汉宋兼采之学。乾隆以后,许郑之学大明,治宋学者已鲜,说经皆主实证,不空谈义理,是为专门汉学。嘉道以后,又由许郑之学,导源而上,易宗虞氏以求孟义;书宗伏生、欧阳、夏侯;诗宗鲁、齐、韩三家;春秋宗公、毂二传。汉十四博士今文说,自魏晋沦亡千余年,至今日而复明。实能述伏、董之遗文,寻武、宣之绝轨,是为西汉今文之学”[12]。清学的代表作品是江藩的《汉学师承记》。

注释

[编辑]
  1. ^ 《汉学师承记》卷八附“跋”
  2. ^ 皮锡瑞在《南学会讲义》第七讲中亦云:“汉学出自汉儒,人皆知之;汉学出自宋儒,人多不知。国朝治汉学者,考据一家、校勘一家、目录一家、金石一家、辑录古书一家,皆由宋儒启之”。
  3. ^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十
  4. ^ 惠栋(清)《九曜斋笔记》. [2012-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5. ^ “宋学”与“汉学”的区别. [2012-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6. ^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7. ^ 惠栋《天牧先生论学遗语》
  8. ^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十:“清代学术,论者多称为‘汉学’。其实前此顾、黄、王、颜诸家所治,并非‘汉学’;后此戴、段、二王诸家所治,亦并非‘汉学’。其‘纯粹的汉学’,惠氏一派,洵足当之矣。”
  9. ^ 《清代扬州学记》2页
  10. ^ 《有竹居集》卷十《余仲林墓志铭》
  11. ^ 《清代学术概论》
  12. ^ 皮锡瑞:《经学历史》卷十,《经学复盛时代》。

参考书目

[编辑]

研究书目

[编辑]
  • Benjamin A. Elman著,赵刚译:《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参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