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葬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喪禮
古斯塔夫·库尔贝《奥南的葬礼》,示天主教葬礼仪式
清代后期中国的出殡景象描绘。
上海举行的一场葬礼,十九世纪后期。

葬礼,也称葬仪葬丧丧礼殓葬白事后事,是一种社会仪式,正式标志一个人的死亡,也是一种处理尸体的礼仪。世界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葬礼形式。葬礼的历史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例如石器时代的墓葬中,死者的肢体经常按一定格式摆放过、尸体涂有象征鲜血和生命的红赭石,墓穴中有陪葬品等。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葬礼是让活人用非破坏性的方式向死者致意,把由于人的死亡而被扰乱的社会关系重新平衡起来,它可以维持社会的凝聚力并防止社会崩溃。

宗教葬礼

[编辑]

基督宗教

[编辑]

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葬礼由牧师神父主持,在墓穴周围举行祷告愿死者安息升入天堂。有时候前半部分在教堂举行。天主教还为死者举行追思弥撒等(如罗马教宗)。基督教和西方传统葬礼的主要色调为黑色

早期基督徒大多葬在教堂旁边的墓园,后来随着火葬等新兴葬礼形式的出现,基督徒的丧葬方式也多了一些选择。

伊斯兰教

[编辑]

伊斯兰教认为应尽快举行简单的土葬,有“亡人奔土如奔金”之说。一般在死亡三天内举行。由死者亲人或其他穆斯林用水清洗尸体后以白布包裹。为死者行站礼祈祷,诵念可兰经。之后运往墓地土葬,尸体面朝圣地麦加天房(克尔白)方向,且不用棺材及陪葬品。整个葬礼过程中要求参与者节哀沉默。

佛教

[编辑]

佛教葬礼,以僧人唱诵佛经陀罗尼,作法会超度死者,一般情况下,以火葬为主,并捡拾骨灰舍利子供奉,亦有土葬者。少部分僧侣在圆寂之后会被制为真身塑像。而藏传佛教也有天葬仪式,天葬师会将遗体切割并让秃鹫将遗体的肉块食尽,有释迦佛前身“割肉喂鹰”之遗风。

另外,在藏传佛教的传统中,如班禅喇嘛达赖喇嘛等地位崇高的宗教领袖有活佛转世的观念,在圆寂之前会透露出转世灵童的下落,并在圆寂之后准备他们的后事。

道教

[编辑]
以多个罐头砌成的罐头塔,在台湾的道教葬礼上十分常见。

道教丧礼可分为七个仪式。包括“开坛请圣”、“诵经礼忏”、“破地狱”、“游十殿”、“过金银桥”、“坐莲花”、“交经送亡”。

道教承袭古代中国人的“人死转化神鬼”观念,相信人死后会以另一状态存在。[1]道教科仪的内容、法器、仪式、功能亦能追溯至先秦巫术,但经过历史发展,并加入儒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已与之前迥然不同。

道教丧礼的目的可归纳为“阴安阳乐”,能在亲人死后仍能尽孝可谓对在生的家人很大的安慰。故此,虽然道教科仪表面上是对死者而作,但仪式所代表的含意每每是令家人相信,他们所安排的礼仪已帮助死者找到归宿,可得安宁。

福建斋

[编辑]

福建法事丧礼传统着重习俗礼仪,而丧礼更视为死者的哀荣。福建殡仪法事(俗称打福建斋)中体现了先人的生平和地位。福建丧礼当中的殡仪用品丰富繁琐,包括福建转盘、赦马赦官、铭旌、龙须和库银等。福建更有扶灵的传统,由先人的至亲好友伴行灵柩出殡,以显先人的成就和地位。资料来源<香港葬仪社-福建斋丧礼服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印度教

[编辑]

印度恒河边的瓦拉纳西,印度教徒相信在当地死去并火化即可脱离尘世与肉体的痛苦。

非宗教葬礼

[编辑]

近现代出现了非宗教的葬礼,如共产党员的葬礼、人本主义无神论的相关葬仪等。

华人传统葬礼

[编辑]

汉民族传统葬礼的主色调为白色,故亦有帛事之称,与喜事(红色)相对。随死者的宗教信仰和经济情况,整个过程中经常混杂有关的佛教道教风水仪式。随着现代化带来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世界文化的交融,现在的华人葬礼更是参杂了各宗教(佛家道教)、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如日本)等,传统治丧仪制主要过程得以保留,但如丧仪、丧服制、孝服制等传统已被“简化”,完整依儒家旧制者已鲜有见闻。

流程

[编辑]

其主要过程有:

  • 小殓:为遗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寿衣(丧服)多采用中国传统服装。小殓通常会有冲煞的可能,须注意禁忌。
  • 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 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 停灵:又称暂厝,将遗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大厅、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亡者遗像、供奉亡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 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亡者的遗体,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绳或麻绳,脚穿草鞋,称为孝服。
  • 丧服,为哀悼死者而穿的服装。中国古代丧服自周代已用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均取白色,并有五服制度,即按服丧重轻、做工粗细、周期长短,分为5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 斩衰,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洪武七年(1374)立为定制,子为父母皆斩衰三年。清制同。
    • 齐衰,亦作“齐缞”。“五服”中列位二等,次于斩衰。其服以粗疏的麻布制成,衣裳分制,缘边部分缝缉整齐,故名。有别于斩衰的毛边。具体服制及穿着时间视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适用于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未嫁之姐妹。
    • 大功,其服用熟麻布做成,较齐衰稍细。为堂兄弟、未婚的堂姐妹、已婚的姑、已婚的姊妹。已婚女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丧。
    • 小功,其服以熟麻布制成,视大功为细。为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祖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及未嫁从堂姐妹;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之。
    • 缌麻,“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用较细熟麻布制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
  • 大殓:当着家属的面,将亡者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由长子(无长子则由长兄,无长兄则由其他亲戚男丁协助)钉上钉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内棺和放置随葬品的外棺两层。
  • 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殡开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个瓦盆摔碎,称为“摔盆儿”。由孝子执“引魂幡”带队,有乐队吹打,沿途散发纸钱到墓地。下葬仪式有道士风水师协助。
  • 烧七: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还有类似的招魂、超渡、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
    • “头七”由儿子、孙子办理。其中嫡长子、嫡长孙负责“孝子”身份持哭丧棒主祭。
    • “二七”为小七
    • “三七”由出嫁女儿、女婿、外孙子女主办操持祭奠,披麻戴孝。俗称“姑奶奶送”、“姑爷送”。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
    • “四七”是小七
    • “五七”为出嫁孙女、孙女婿主办祭祀
    • “六七”是小七,
    • “七七”又称“满七”或“圆七”、“断七”,由儿子、孙子主办祭祀,有始有终,功德圆满。
  • 守孝:按儒家的传统[2]实际服孝3期,每期9个月,共27个月,孝子应该守护在父母墓的周围。服孝期间(实际上一般在百日内),不剃头、刮脸、剪指甲、饮酒、夫妻同房、外出等;逢春节或亲友举办庆典,亦不拜礼和庆贺。家中女眷也要素妆。现代社会若家中有丧事,第一年春节不去各家拜年。
  • 牌位:家人用香烛祭品供奉写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 扫墓:亲友于清明节、抑或重阳节期间修理、打扫墓地。

喜丧

[编辑]

喜丧是一种华人的丧葬形式,即用热闹的丧葬气氛取代以前凝重的丧葬氛围,对于八十岁以上享有五福的老人家丧事,鸣锣打鼓以赞其高寿。五福为功名、富裕、长寿、健康、善终。

据传统,汉族通常允许为“百年归老”(百岁亡者)或称上寿(“上寿”传统指90岁以上者,但民间一般都放宽到80岁)的亲属举喜丧,因认为人能活上80岁以上(甚至百岁)已算是不容易,值得为亡者庆祝(缘由各有其说,此为其一说),且灵堂与讣闻等颜色款式皆须挑选喜庆颜色,例如粉红色或粉橘色,不应以过多的白色妆点。这种丧葬方式的作用是通过繁多的礼节程序,将丧者的直系亲属的注意力从悲伤中转移出来,并且通过族群的聚集来增进集体的团结。

动物及宠物

[编辑]

不少主人都会为他们的所养的动物宠物施行葬礼,并进行埋葬。葬礼方式一般跟人类的葬礼方式大致相同。埋葬方式主要为有土葬、火葬、基因葬、草葬、花葬、水葬、天葬等,也有主人会把其宠物的尸体塑化、或制作木乃伊化长久保存,或进行超低温冷冻保存。此外,一些科学家发现,动物之间亦有它们的“葬礼”。[3][4]

殡葬免费的国家

[编辑]

仅包括常规性的公共墓地、葬礼流程与相关费用,不包括个性化私人服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发布的《生命尊严与尊重》国别报告为依据:

注:

  • 冰岛、西班牙、葡萄牙——在2008年以前,该三国提供完全免费的国民丧葬服务,2008年后改为缴纳少量费用的基本免费福利。
  • 卡塔尔新西兰——世界上仅有的为在本国境内死亡的外国籍人提供免费(卡塔尔)、或基本免费殡葬服务(新西兰)的国家。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杨庆球:《中国文化新视域:从基督教观点看中国文化》,页146。
  2. ^ 论语卷九·阳货第十七》: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3. ^ 创业新招:承包百亩山林 料理宠物身后事. [2010-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3). 
  4. ^ 五花八門的動物葬禮. [2011-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9).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丧葬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相关条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