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民主和平论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民主和平论(英语:Democratic Peace Theory),简称民主和平,是一种国际关系政治学、和哲学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更正确的说,所有自由民主制国家)不会或极少与另一个民主国家发生战争。不过实际上,该理论并不意味着,民主国家就不会发动战争;也不保证,民主国家会比其他体制(比如,专制)的国家来的不好战[1]。在这个理论的原始版本被提出后,许多更深入的相关研究也进一步发掘出民主与和平之间的关联,民主国家之间也较少发生冲突、同时规模性的暴力行为也较少出现,相反的,政治外交的冲突会增加。

历史

[编辑]
伊曼努尔·康德

民主和平论是相对发展较晚的一个理论。原因之一在于民主国家在19世纪末期之前仍相当少见。虽然伊曼努尔·康德很早便提出这种理论,但一直要到1960年代这个理论才开始受到学术界重视。

康德在1795年写下的论文《论永久和平》中提出了民主和平论的概念,虽然当时他仅是将立宪共和国作为永久和平的必要条件之一。康德主张,除非是出于防卫,大多数人永远不会在投票中支持发起战争。因此,如果所有的国家都是共和国,基于先行的侵犯永远不会产生,战争便永远不会出现了。康德之后,潘恩[2]托克维尔[3]等人也提出类似的主张。

美国的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巴布斯特英语Dean Babst是有系统的研究这个主题的第一人。1964年,巴布斯特于《威斯康辛社会学人》(Wisconsin Sociologist )出版一篇学术论文以提倡这个理论;1972年,他又在《工业研究》(Industrial Research )期刊发行了一个更简易而面向大众的版本。[4]但两篇文章最初都没受到太大重视。

在1976年,两名学者Melvin Small和J. David Singer终于对此做出回应,他们发现除了两个的边缘例子外,民主国家之间缺乏战争,但否认这个趋势有任何统计显著性。他们的反驳发行在一篇政治学期刊后,民主和平论才开始受到更大重视,Michael Doyle便在1983年对这个理论做出冗长的讨论。鲁道夫·拉梅尔是在早期研究并重视这个主题的主要学者之一,后来他对这个理论写下了大量著作。

Maoz和Abdolali(1989)则将较少的战争进一步扩展至较少的冲突。Bremer(1992)、Maoz和Russett(1992)都发现到,在控制了数个可能的研究变数后,民主与和平之间的巧合关系相当的明显。他们的研究将民主和平论带入主流学术界的重视。现实主义者和其他人则对此提出许多新的反驳。其他的学者则试着有系统的研究为何民主会产生和平[5],以及为何民主能够影响到外交关系等的其他层面。

自从这些开创性的研究以来,对民主和平论的深入研究已经为数众多了[6]。绝大多数研究都指出某些形式的民主和平论的确存在,虽然他们的方法论不一定相同,而且许多据称例外的战争也仍存在争议。

影响

[编辑]
挪威的国会,挪威在1913年成为第一个实行普遍选举权的国家

民主和平论在政治学学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因为民主和平论根基于理想主义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与之前支配学界的现实主义完全相反。不过,民主和平论逐渐被广泛接受,甚至影响了一些民主国家的政策制定。

举例而言,美国的两大政党都表示支持民主和平论,民主党的第42届总统比尔·克林顿说:“保持我们国家安全并维持长久和平的最好方法便是支持其他地区的民主发展。民主国家之间不会互相争战。”[7]共和党的第43届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殊也说:“我这么强烈支持民主的原因,正是因为民主国家之间不会互相交战。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社会的人民都厌恶战争,因为他们了解战争是毫无意义的……我对民主能促进和平有着极大信心。这也是为什么我如此强烈相信中东的前进之路,是促进民主。”[8]已被美国国会通过的《促进民主法案》(Advance Democracy Act)指出:“民主国家之间的战争是非常少见的,而非民主国家之间的战争则相当的常见,已经有将近170,000,000人因为极权政府的政策而失去了生命。”[9]

曾经担任欧盟执行委员会专员的彭定康说:“由于欧盟成立的原因之一便是为了保护自由的价值,所以我们表达这种立场是一点也不会令人吃惊的。同时这也是出自合理的战略原因。自由的社会通常不会互相争战、也不会选择做一个坏邻居。”[10]欧盟一份名为“一个安全的欧洲在一个更好的世界里”的战略安全报告也指出:“对我们的安全最好的保障便是一个皆由制度良好的民主国家治理的世界。”

一些人则担心民主和平论可能会被用作向非民主国家宣战的依据[11]伍德罗·威尔逊在1917年要求国会批准向德国宣战,除了因为德国在无限制潜艇战中击沉美国邮轮和煽动墨西哥攻击美国,他并称:“除非出于民主国家之间的友善关系,稳定和睦的和平时期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以及“必须确保民主在这个世界的安全”[12]。一些人认为民主和平论被用于正当化2003年入侵伊拉克战争,其他人则指出直到战争开始后这才被用作开战理由之一。[13]除此之外,Weede(2004)主张这种理由相当脆弱,因为强迫民主化伊拉克:一个周遭几乎全是非民主国家的独裁国家,反而可能增加战争的风险(一些研究指出一个民主和一个独裁国家之间是最可能发生战争的组合,一些人则发现那些被非民主国家包围的民主国家的战争风险相当之大),Weede并主张若美国和其盟国真的是根基于民主和平论之上而想民主化独裁国家(而他反对这种做法),那最好的做法应该是从那些边界有至少一两个稳定的民主国家的独裁国家打起,并且逐渐扩大。另一方面,研究显示试图用外部力量推广民主通常会遭遇失败。Gleditsch、Christiansen和Hegre(2004)则认为借由干预强迫民主化可能可以在最初获得一些成果,但通常会制造出不稳定的民主化国家,长远来看可能会有危险的后果。而那些达成了长久而稳定的民主的例子—例如二战结束后被美军占据的日本,通常都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经济和社会架构,并对整个政治文化上做出激烈的改变。使用外交手段支持他国内部民主运动可能会是更容易成功且成本更低的方式。综上述,民主和平论和其相关的研究,是可以用以支持反民主圣战[14]

定义

[编辑]

要研究民主和平论,必然需要先定义“民主”与“和平”,或者更常见的——“战争”。

但这却缺乏普遍的标准,即使现代民主的先驱国,如英国法国或者美国等,在二战时没有满足现代人的民主条件,若果按像自由之家的定义,世界在1950年前全世界都没有民主国家,而现在它所定义的又把自由民主混淆,

民主

[编辑]
地图显示了自由之家组织2007年的报告内,有关每个国家自由程度的分类。
  自由
  部分自由
  不自由

不同的理论家和研究者对于民主也有许多不同的定义;这也影响了他们在研究结果上的不同。一些例子包括了:

康德(1795)反对直接民主制,他认为:“那必然是暴政,因为“全体”可以打压那些意见相反的人,因此这个全体的意见未必全然是全体的意见,这与自由是相反和对立的。”康德倾向于一个保护个人自由免受多数侵害的共和立宪制

Small和Singer(1976)将民主定义为一个有以下特色的国家:(1)有定期的选举,反对党和执政党都有参与选举的自由,(2)允许至少10%的成年人口投票,(3)有一个能够控制政府执政部门、或是享有与执政部门同样权力的议会。

Doyle(1983)则要求(1)那个“自由的政体”必须是市场或有私人财产的经济体制,(2)他们的政体拥有对外主权,(3)他们的公民享有司法权利,(4)他们拥有代议制的政府。并且至少要有30%的成年男性能够投票、或是所有人在累积一定的财产后都能取得投票权。与其他研究者相较,Doyle允许世袭的君王拥有更大的权力,举例而言,他将法国的路易·菲利浦也视为是自由的政权之一。

Ray(1995)要求至少要有50%的成年人口被允许投票,而且至少要有一次和平的、符合宪法的政权转移出现过,亦即透过选举的方式将执政权力从一个政党手中转移给另一个独立政党。

拉梅尔(1997)则指出:“这里的民主指的是自由民主制,亦即那些执政者是由有竞争的选举以及秘密投票、和广泛的投票权(粗略的定义是包括至少三分之二的成年男性)所选出;同时还要有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和结社自由;以及一个宪法架构下政府服从的法律体制,并保障人民平等的权利。”

非二元分类

[编辑]

以上皆为民主与非民主的二元分类。许多研究者则试着使用较精细的区分。例如政体资料研究计划用两个尺度衡量每个国家,一个是民主程度、一个是独裁程度,衡量自1800年以来每一年的数据。和一些其他的研究计划[15]。对政体资料研究计划资料的使用各自不同,一些研究者从中研究民主尺度与好战间的关系。一些则把它当成二元分类来用(如它的制造者),将所有高民主程度和低独裁程度的国家称为民主国家。也有人用两者间的差来判断。

未成熟的民主

[编辑]

一些研究者则观察到历史上许多可能与民主和平论不符的例外情形都是牵涉到尚未发展成熟的民主国家,很多研究者为此又新增了一项资格限制,通常是必须在达成民主制度后和平超过三年[16]。拉梅尔(1997)主张这三年的门槛期间是为了“让民主程序被接受、并让民主文化生根。”除此之外,这段期间也能让其他国家承认这个国家的民主制度。

Mansfield和Snyder(2004、2005)认为成熟的自由民主制国家之间的确不会发生战争,但他们主张那些正在进行民主转型的国家最容易卷入战争。他们发现正在民主化的国家比稳定的民主国家、独裁国家、甚至是正在独裁化的国家都要更为好战。因此,他们主张在将这些战争从分析中淘汰时必须留意,因为那可能会隐藏了民主化过程的负面观点。但另一个更早的统计结果分析则指出,民主化与战争间的关联的主要原因在于正在民主化国家的执政部门无法取得足够权力、独立、和制度的健全度[17]。另一篇评论[18]则指出其他许多研究的结果,显示正在民主化的国家的战争风险的提高只有当其周遭有很多非民主国家时才发生。即使将未成熟的民主国家包括在分析结果里,许多研究仍然发现足够证据证明所有的民主国家—无论成熟与否,与另一个民主国家开战的可能性很小[19]甚至是不可能[20]

战争和冲突

[编辑]

在国际战争上的研究,通常将“战争”定义为一场超越一千人于战役中死亡的军事冲突。这个定义也被用于密歇根大学战争相关研究计划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并被使用于许多有关战争的研究。依据这个一千人死亡的门槛,大多数历史上的军事冲突都能被明显的区分为正式战争和小型冲突。

一些研究者则使用不同的定义。举例而言,Weart(1989)定义战争为超越两百人战死的冲突。Russett(1993, p. 50)则在研究古希腊时,仅只要求有实际交战、以及两方军队都是经过国家授权的战役。

依据战争研究计划的分类,“军事化的国际争议”(MID)指的是比战争更为轻微的冲突,这样的冲突可能只不过是两国向边界调动军队示威、而实际上没有战争死亡。MID以及战争加起来便是“军事化的国际冲突”(MIC)。MID也包括了一场战争的前奏,因此MID与MIC之间的差异可能没有看起来那么大。

统计分析的需要和自由度的考量是研究者们改采MID以取代真实战争作为研究依据的主要原因。战争是相对而言较为少见的,大约30场MID才会有一场真实的战争,因此这种采样提供了在研究上更丰富的资料来源[21]

单方面和平与双方面和平

[编辑]

大多数研究针对的都是双方面和平—亦即民主国家之间不会互相争战。但也有少数研究将范畴扩大至单方面的和平,主张民主国家整体上也较为爱好和平,无论他国是否为民主政体亦然。近来有一些研究得出了倾向单方面和平的结果。Müller和Wolff(2004)则同意这种理论:“民主国家在平均上可能稍微的—但不是绝对的—比其他政体的国家更爱好和平”但也指出“单方面的解释是不必要的、而且也不具说服力”。他们也注意到某些民主国家对于其他非民主国家的敌意极大,指出自从1950年代以来最具好战性的民主国家是印度以色列英国美国[22]

战争

[编辑]

民主和平论最直接的论点就是:“研究过去两个世纪的所有战争,假如民主国家真如同其他政体的国家一般经常互相征战,那么应该会有许多民主国家之间的战争纪录。相反的,依据不同研究的结果,这种战争极度少见、甚至是零。”

可能的例外

[编辑]

一些研究者的结果指出,至今为止从不曾有任何稳定的自由民主制国家之间的战争出现[23]。Jack Levy所提出的一段经常被引用的描述是:“民主国家之间从没有战争出现的法则,就如同任何我们在国际关系上所用的观察法则一般准确。”

一些人则提出了一些例外,相当常被提出的例子包括了美西战争继续战争。一些人将这些战争视为是边缘的例子,一些人则只简单的将民主国家间的战争描述为“很少见的”、“非常少见”、“少见或不存在”[24]

一些人则认为是否有例外可能不是那么重要。强烈支持民主和平论的Bremer主张要证明民主国家间的战争次数为零是不可能的,因此“争论民主国家之间究竟是没有发生过战争、还是极少发生过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能证明的只是战争可能性显著降低。

不过,至少有一个研究者主张若是有任何一个例外出现都会颠覆整个理论[25]。但大多数的研究者则不这样认为。[26]

部落/古代

[编辑]
冲突 日期 认为属于例外的论点 反驳属于例外的论点
一些部落之间的冲突。例如易洛魁族怀安多特族 易洛魁族时常袭击并且最后终于毁灭了大多数怀安多特族的部落。两者都有一些民主的成分。 两者都不是自由民主制的国家,而只是经过延伸的家族团体所组成的部落。历史学家Spencer R. Weart主张部落与国家的最大差异,在于其缺少了国家对于家族团体袭击其他家族的有效制止,最后终于导致冲突恶化到牵涉至亲属和友人的仇杀和战争。[27]
牵涉到雅典民主的战争。最值得注意的是雅典对西西里岛的远征 西西里岛远征:前415年—
前413年
许多古希腊城邦都有民选的领导人。其中一名研究者Bruce Russet找出13场牵涉到“明显”民主城邦之间的冲突(大多数都隶属雅典和其同盟,并且参与了西西里岛远征)以及25场牵涉到“其他”民主城邦的冲突。雅典如同其他希腊的民主制度,都是属于直接民主制,发动战争或维持和平都是由人民的大会所决定的。大会上的演讲者没有任何正式职位,而且相较于现代的政治家,他们都处于人民“更直接而迅速”的控制下。[28]

至于据称雅典缺乏自然权利保障的论点,雅典公民都有清楚列名的权利,包括了政治、法律、财产权利、以及言论自由[29]。移民者和外国人也有权利拥有财产(但不包括土地—除非经过特别允许)、以及有限的但相当可观的法律权利和保护、同样也有言论自由[30]。女性公民并没有政治权利,同时必须要有一名男性公民的“法律监护”,但也能担任宗教的职位并且也被赋予法律和财产权利[31]。只有奴隶没有任何权利、有限的法律保护免受攻击和杀害(而且依据色诺芬的说法[32],比起当时其他国家的奴隶,雅典奴隶还拥有不少特权),但同样的例外也能套用至美国早期的奴隶上。

雅典的西西里岛远征有超过1,000名战斗死亡。

Russett在研究中找不出任何现代的自由民主制国家的交战纪录,而在古希腊的例子中,他对于战争和民主使用了较为不同且较宽松的定义,例如他没有将战斗死亡人数门槛列入考虑(p. 50)。不过,一个解释之一便是这些冲突都很少留下死亡人数记载,他在文献中发现证据指出民主国家和寡头政治国家都较不好战,并且经常与他们相同政治体制的国家结盟(p. 59)。他主张某些冲突可能是由于通信技术落后、造成对于他国政治体制的误解而引发的(p. 55-56)[33]

另一个研究者James Lee Ray主张这些国家与现代的自由民主制国家大不相同,而且并没有达成自由民主制的门槛。古希腊的城邦有为数众多、无法投票的奴隶和外国人。只有一半甚至一半不到雅典成年男性能够投票。他主张在古代雅典时,现代才有的公民自然权利概念并不存在。他也认为批评者并没有证明古雅典所实行的直接民主制能超越现代的代议民主制。古雅典城邦的决策要不是由随机分配的领导人所决定、便是由直接民主制决定。这两种方式都与现代自由民主制下决策由民选领导人进行的方式大不相同,而且许多对于自由民主制产生和平的原因解释都牵涉到这些代议领导人扮演的角色。与Russett所主张的误解政体的解释类似的是,他注意到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曾记载到当雅典大会投票决定是否与锡拉库萨开战时“大部分时候大会都忽略了岛屿的面积或其居民数量。”[34][35]

Spencer R. Weart所著的Never at War一书则主张雅典只是一个处于民主制度边缘的国家,而且与雅典相敌的国家都没有达成以上要求的门槛,而许多冲突所造成的战斗死亡也很少甚至是完全没有。[27]

牵涉到罗马共和国的战争。尤其是布匿战争 布匿战争:前264年—
前146年
罗马迦太基的领导人都是民选的。超过1,000名战斗死亡。 两个国家都被视为是寡头政治。罗马共和国有为数众多无法投票的奴隶、前奴隶、意大利盟国人民、以及外国人。罗马公民的政治权利会根基于遗产和财富而有所不同。罗马元老院掌握实际权力、并且是由贵族家庭所主导。迦太基在每场布匿战争爆发时的政府形式是否属于民主制度也有待争议[36][37][38][39],“在实际上,宪法却变成了寡头政治”[40]

现代

[编辑]
冲突 日期 认为属于例外的论点 反驳属于例外的论点
美国独立战争 1775年—
1783年
超过1,000名战斗死亡。美国大不列颠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为民主的国家之一。 美国在大陆会议后可以被视为是自由民主制国家,但距离成立依然少于三年。当时英国有投票权的人口比例极低,许多新的都市区域并没有代表权,投票也非秘密进行,许多议会里的议席都是被指派的、或是经由有名无实的选举产生的,而英国上议院则可以否决一切法律。身为君主的乔治三世仍把持重要权力,尤其是把持了指派殖民地官员和决定宣战的权力。[41][42][34] [27] 美国在南北战争前也依然允许蓄奴,同时蓄奴在英国虽然属于非法,但也依然被允许一直到1833年颁布废奴法案为止。
美法准战争 1798年—
1800年
美国和法国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为民主的国家之一。 少于1,000名战斗死亡:只有几十人。当时法国督政府的选举权仅限于少数富裕法国人。在1797年还有一场使用军队镇压反对派的政变、关闭反对派报社、取消选举结果、并且将数百名反对人士逮捕入狱或处死刑。[27] 美国也依然允许蓄奴。
1812年战争 1812年—
1815年
多于1,000名战斗死亡。美国和英国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为民主的国家之一。 当时英国有投票权的人口比例极低,许多新的都市区域并没有代表权,投票也非秘密进行,许多议会里的议席都是被指派的、或是经由有名无实的选举产生的,而英国上议院则可以否决一切法律。君主依然把持重要权力。[41][42][34] p. 106-107. [27] 美国在南北战争前也依然允许蓄奴,同时蓄奴在英国虽然属于非法,但也依然被允许一直到1833年颁布废奴法案为止。
强迫迁徙的血泪之路 1838年 遭强迫迁徙的切诺基族在1827年创立了共和制的宪法。美国是民主国家。 没有战斗死亡。切诺基族允许蓄奴、而且政治上逐渐偏向独裁统治,最后还攻击、消音、甚至谋杀那些提倡自愿迁徙的族人。格鲁吉亚州在1828年下令切诺基族政府解散,距离其创立宪法还不到三年。[27] 美国也依然允许蓄奴。
美墨战争 1846年—
1848年
马利亚诺·帕雷德斯从民选的何塞·华金·德·埃雷拉手中夺取权力时,两国已经快要开战了。 战争准备开始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历史上也有许多两国剑拔孥张、但最后并没有开战的例子。马利亚诺·帕雷德斯原为军队将领,他是在1845年透过政变才取得权力的。另外在1835年-1845年之间墨西哥共和国在政体尺度上被列为是-3的国家(中度独裁)[43][44][27] 美国也依然允许蓄奴。
瑞士分离主义联盟战争 1847年 瑞士大多数州的男性都有投票权利。事实上天主教的分离主义联盟拒绝接受联邦议会(Tagsatzung)决议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拒绝接受联邦的权力,并将自身视为是拥有议会的独立国:这便是内战的起因。 少于1,000名战斗死亡:只有不到一百人。

苏黎世以新教徒为首的民主制度成立不到三年。天主教的州仅限天主教男性拥有投票权、许多地方还只限于特定家族的后裔能够投票。新教徒和自由主义者试图在天主教统治的卢塞恩进行反抗,但最后失败了,许多逃离者称呼天主教为“恐怖的政权”。卢塞恩市宣布由耶稣会主导高等教育体制,这被新教徒和自由主义者视为是卢塞恩遭到独裁教宗控制的证据。一个志愿发起以“解放”卢塞恩的远征行动也失败了。天主教州拒绝接受联邦议会达成的多数决议,更向外国的天主教政权如哈布斯堡王朝求取援助。[27] 瑞典在那之前便是从独裁的哈布斯堡王朝脱离而独立的,而且后来两者间也爆发了数次战争。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对抗罗马共和国 (19世纪) 1849年 多于1,000名战斗死亡。两国的领导人都是民主选出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在政体尺度上取得+6(民主)的分数[44]罗马共和国因寿命太短而没有评分,但它仍通过了一个相当先进的宪法[45],引进了普遍选举权、宗教自由、以及世界上首次的创举:废除死刑。法国总统路易·拿破仑是在民主选举中获得约75%左右的压倒性票数而当选的。在1849年的选举中,保守派在普选中赢得多数支持并且取得超过200个议席,超过了反对派。两次选举的结果都是清楚而没有争议的。从拿破仑当选至战争爆发前最后一天为止法国境内都没有重大的暴动或镇压发生,有纪录的这类事件都是发生在这段时期之前或之后。在罗马共和国,将投票者逐出教会的威胁列入考量似乎不适当,因为教宗在1871年至1905年间也于意大利宣布将所有投票者和议员逐出教会资格。虽然当时法国的确存在着立法与行政间在制度上的冲突:以制宪议会为代表的立法部门认为远征只是“保卫和平”的任务,而以路易·拿破仑为代表的执政部门则对罗马共和国抱持敌意,并授权远征军将领于占领地随意采取行动。然而这个冲突后来也解决了,在议会指派的代表要求下,执政部门下令远征军停火并进行协商,而且一直到新一期议会被选出、保守派取得多数优势后战争才又复燃。反对派以违反宪法中禁止所有战争的条款为由要求弹劾总统,但议会的多数派封杀了弹劾提案并通过了“不惜成本让教宗复位”的提案,因此立法机构合法的批准了继续战争[46][47][48][49][50]。一些左派研究者还观察到类似的状况—那些被议会批准进行维持和平任务的军事行动最后却演变成战争,还指出当前许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国家在阿富汗进行的维和任务便是这种状况。[51][52][53] 两个国家距离第一次民主选举都还不到三年。法国在选举一年之后便爆发了1848年革命,军队杀害了超过一千名巴黎的激进份子、另外数千名则被逮捕下狱或处死。法国总统路易·拿破仑(1852年成为皇帝拿破仑三世)需要得到天主教和军队的支持。他们担忧当时罗马共和国被一批激进份子掌控,宣称要将罗马作为向全欧洲散布革命的中心。在1849年的议会选举中拿破仑偷偷的向地方的官员指示要替保守派助选。在罗马,教宗承诺要绝罚那些参与了罗马选举的人,使得仅成立数月的罗马共和国政府全充斥着治国经验不足的激进份子。罗马议会也公然的轻蔑法国,尽管当时众多独裁政权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了而法军是唯一的保护依赖。许多在罗马的法军军官和外交官都是出身于旧君主政体,对于民主相当的不信任。依据宪法的规定,在停火的协商失败后拿破仑依然不能发动全面的攻势,而且他也不敢直接在议会对此进行投票。然而,拿破仑依然继续派遣军队,前线指挥官知道他的意图,因此攻击并占领了罗马。开战和侵略的新闻在法国国内也引发了暴动并被镇压,批评者称这些军事镇压是“征到内部的罗马远征军”。当拿破仑的军队攻克罗马时,他在国内的军队也镇压了异议人士组织的抗议。再一次的,数千名法国激进份子被逮捕下狱或被迫流亡。[27]
美国内战 1861年—
1865年
多于1,000名战斗死亡。至于宣称联盟国没有总统选举的指控,六个州的代表在1861年2月便已经非正式的讨论了几个可能的总统候选人,后来达成共识以杰佛逊·戴维斯作为临时总统。只有在最后公开的投票时,代表们才刻意以无异议通过的方式宣传联盟国的决心,希望以此拉拢其他州加入。[54] 美利坚联盟国在战争开始时还成立不到三年。少于三分之二的男性公民拥有投票权。联盟国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继续压迫黑人奴隶人口。富裕的大农场主操弄种族恐惧以避免来自贫穷白人的批评。即使是在亚伯拉罕·林肯当选前,南方州的废奴主义者被已开始遭到消音审查和监禁,而且投票时南方大多数地方的选票都没有林肯的选项。在1861年11月6日联盟国进行总统选举,但除了戴维斯外却没有其他候选人,只有在联盟国国会议员选举时某些选区才有两个选项出现。[34] p. 110-111.[27]
厄瓜多尔对抗哥伦比亚 1863年 多于1,000名战斗死亡。两国都有民主的宪法。 当时的厄瓜多尔总统加西亚·莫雷诺 (García Moreno)是一个独裁政权。哥伦比亚的政权也还成立不到三年,哥伦比亚在革命后才获得了宪法,而且和战争爆发是同一年。[33]
硝石战争 1879年—
1884年
多于1,000名战斗死亡。智利秘鲁两国的领导人都是民选的。 在秘鲁,五十人中只有一人能够投票。[27] p. 67. 在智利,1874年的法案授与所有识字的男性投票权[55]。不过,当时智利的识字率估计只有25%左右[56]。在1876年进行的选举的投票率大约只有7.8%的投票年龄人口[57]
第一次布尔战争 1880年—
1881年
布尔共和国英国两国的领导人都是民选的。 英国在1884年的选举制度改革法案前都还不算是自由民主制国家。新成立的布尔共和国少于三年,而且黑人人口被排除选举权。少于1,000名战斗死亡:只有几百人。[27]
美西战争 1898年 多于1,000名战斗死亡。美国是稳定的民主国家。而西班牙男性的普选权已经在1890年确立,宪法在理论上也保护了许多公民自由。西班牙在政体资料的民主尺度上取得10分之6的分数,因此在分类上属于“民主国家”[58][44] 西班牙的政治被名为“轮流”(Turno)的体制所支配,腐败官员操弄选举结果以让两大党:保守党或自由党之一轮流取得多数席位,两党对此行径也达成了协议。这种现象可以清楚在选举结果里看出[59]。异议人士也可能被拘禁。选举结果往往在投票结束前便已在报纸上发表。四分之一的国会议席是由依据国王或世袭制度指派。君主仍保留重要权力,包括可以指派政府阁员。若西班牙在谈判中妥协,主战派可能会发动军事政变。[34] p. 111-115.[27] [33] p. 19. 依据法兰西斯·福山的分类,西班牙在此时仍不算是民主国家[60]
美菲战争 1899年—
1913年
多于1,000名战斗死亡。菲律宾的马洛洛斯国会(Malolos)颁布了一套民主的宪法。美国是稳定的民主国家。 菲律宾的政权成立少于三年。几乎所有外国观察者都认为真实的自治是不可能的,只有可能是被不同的地区派系和土匪统治。从没有任何民主的选举进行过。其中最知名的拥独立团体由埃米利奥·阿奎纳多领导,在没有任何选举之下便自封总统,而且还被质疑杀害了两个他的主要政治对手。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指出撤退是不道德的,因为那将会任由菲律宾人自相残杀或被欧洲强权或日本占领。[27]
第二次布尔战争 1899年—
1902年
多于1,000名战斗死亡。两国的领导人都是透过自由而公平的选举选出的。英国是稳定的民主国家。布尔两个联邦之一的奥兰治自由邦在民主尺度上获得7分,并且在政体尺度的民主/独裁取向上获得+4,亦即至少是部分民主的国家。[61] 布尔只有属于少数族群的白人的男性可以投票。白人的外国移民在德兰士瓦也被排除投票权。[27] [62]依据政治学家Tatu Vanhanen的分类,这个时期还没有任何非洲国家是属于民主制度。[63]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
1918年
德国国会是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选出的,选举结果显示他们压倒性的支持发动战争。相较之下,英国在那时通常被视为是自由民主制国家,但只有60%的男性公民可以投票。英国君王和上议院都是非民主选出的。在法国,第三共和国在当时是属于温和稳定的议会民主制度。 德国的皇帝保持大多数的权力。包括所有官僚的指派、军队、以及外交活动都是由他个人指挥。当时大家都知道军队强烈支持皇帝,并且会替其逮捕异议人士。公开批评会被以冒犯君主的罪名惩罚。德国总理在1913年忽视了一次不信任动议,宣称他只会为皇帝一个人服务。开战的决定也没有和国会讨论,只有在开战后需要通过预算以防卫沙皇俄国时才通知了国会。[27]

与英国的对照则忽略了当时上议院和君主都已经失去大多数的权力。而在1911年通过的议会法案限制了上议院否决预算的权力,但距离战争爆发已经不到三年了。

爱尔兰独立战争 1919年—
1921年
多于1,000名战斗死亡。宣布了爱尔兰独立的第一届爱尔兰国会是由1918年的大选中依据爱尔兰宪法选出的。至于对分离主义的议会的代表性质疑,要注意到25席的新芬党候选人都是因为没有反对党参与竞选所以才没有举行选举的。[64]预估实际的新芬党支持者在这些选举中至少有53%。 爱尔兰成立少于三年。最初的暴力活动是没有经过民主政府控制或批准的暴动。民主政府对后来爱尔兰共和军的控制也有待争议,而且在战后一批爱尔兰军立刻发动内战企图推翻政府。[27] 由于最高票当选的投票制度,新芬党议员可能不能代表大多数的爱尔兰选民。在正式记载上他们只取得47%的选票。
波兰-立陶宛战争 1920年 预估有1,000名战斗死亡。[65]两个国家都举行了普选选举权的选举。在政体尺度上,波兰取得民主/独裁取向中的+8的分数,立陶宛则取得+4的民主/独裁取向评分并且在民主尺度上取得7。杭亭顿[66]将20年代的这两个国家都视为民主政体。 波兰的民主制度成立少于三年。在立陶宛,只有制宪的国民大会在几个月前被选出,而且宪法要到1922年才宣布,所以是否属于民主制度仍有争议;不管怎样其制度都成立少于一年。战斗死亡可能少于1,000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
1945年
多于1,000名战斗死亡。阿道夫·希特勒是民主选出的。英国、法国、和美国都是稳定的民主国家。 阿道夫·希特勒在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输给了保罗·冯·兴登堡。纳粹在1933年的国会纵火案后,除了戒严的国会火灾命令外,还加上大量暴力和威胁,但在稍后的国会选举中仍只取得了未过半数的最大党地位。希特勒透过拉拢中央党和民族党而得以在国会中通过授权法案。在那之后除了纳粹党外的所有政党都被解散,并使希特勒得以任意进行统治,选举也不再进行、公民自由则被严重压迫。
继续战争 1941年—
1944年
英国和芬兰都是稳定的民主国家。英国向芬兰发布了正式的宣战。芬兰的领土曾被轰炸。另一个论点是芬兰在波罗的海之外损失了69艘商船。[67] 在战争开始后五个月,英国才在苏联的压力下不得不正式向芬兰宣战。然而,英国在整场大战中唯一重大的攻击行动发生在宣战之前,皇家空军轰炸了一次德国运作的采矿任务。英国并不是攻击芬兰,正式的宣战除了一些金融限制和船运封锁外根本没有交战行动。[27] p. 313. [58] p. 48. 保持中立的瑞典在波罗的海区域之外损失了200艘商船。[68]芬兰在二战中努力与极权主义的苏联对抗,苏联在那之前已于冬季战争中先行入侵了芬兰。若以宣战作为战争的定义,那么许多二战后重要的战争也会被排除在外。举例而言,美国在二战后便未曾正式宣战,虽然曾参与数次大规模的冲突。
1947年印巴战争 1947年—
1948年
多于1,000名战斗死亡。两国的第一届国会议员都是透过第一次印度国会选举选出的。 两国都成立少于三年。巴基斯坦的民主制度运作相当贫乏。[34]
1948年以阿战争 1947年—
1949年
叙利亚和以色列双方都多于1,000名战斗死亡[65]。在叙利亚,总统库阿利特(Shukri al-Kuwatli)是在1943年民主选出的,那次选举被国际观察者称为是“在法国托管下最公平的一次”[69] ,虽然普选权仍只限于男性。叙利亚在政体尺度上取得+5的评分[44],代表着“部分民主”。另外,派遣军队支援阿拉伯国家的黎巴嫩也进行了男性普选权的选举。英国虽然在正式上保持中立,但还是给予阿拉伯国家一些非正式的支援。 以色列成立不到三年,并且还未进行过民主的选举。在叙利亚,以列表选择为投票方式的两阶段选举过程几乎排除了反对党获胜的可能;除此之外,主要由于人们厌恶政治的腐败,投票出席率只有31%选民参与,加上只有男性有投票权,这次投票的民主基础相当脆弱。黎巴嫩只是表面上的民主国家,只有四分之一的国会议员隶属某个政党,其中大多数是亲戚或上下关系。以色列和黎巴嫩之间的战斗死亡少于1,000人:只有129名以色列人和差不多数量的黎巴嫩人。唯一牵涉到英国的作战行动是皇家空军在一次侦查任务中被以色列击落了五架的喷火战斗机[69] [34] [27]
阿贾克斯行动 1953年 遭英美策划的政变推翻的伊朗总理穆罕默德·摩萨德是民主选出的。美国和英国都是稳定的民主国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将推翻摩萨德的行动描述为是使伊朗民主倒退的1950年代的错误。[70] 英国和美国支持的是政变。两边都没有爆发军队的冲突。政变中的战斗死亡人数少于1,000人。伊朗被认为是正在转变为共产主义的独裁政权。
PBSUCCESS行动 1954年 遭推翻的危地马拉总统哈科沃·阿本斯·古斯曼是民主选出的。美国是稳定的民主国家。 美国支持的是政变。两国都没有爆发军队的冲突。政变中的战斗死亡人数少于1,000人:少于一百人。美国认为危地马拉正在转变为共产主义的独裁政权。[27]
鳕鱼战争 1958年—
1976年
冰岛和英国都是稳定的民主国家。 没有战斗死亡。[27]
多米尼加内战 1965年 1963年在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军事政变推翻了民选的詹恩·博什(Juan Bosch)。民主的宪法在1965年被回复,不久后民主的美国便进行了军事干预。 1965年的暴动攻占了总统官邸并且设立临时总统。新的政权成立还不到三年,而且当美国干预时其政府也不是民主选出的。美国担心多米尼加遭到共产主义掌握。[71]
六日战争 1967年 以色列是稳定的民主国家。拥有民主制度的黎巴嫩在战争爆发时派遣战机至以色列作战。 没有战斗死亡。黎巴嫩的民主制度运作相当贫乏。[34] [33]
1973年智利政变 1973年 被推翻的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是民主选出的。 美国试图侵蚀阿连德的政权,但并没有直接的介入政变。智利被认为是正在转变为共产主义独裁。[27]少于1,000名战斗死亡。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 1974年 多于1,000名战斗死亡[65]。土耳其的领导人是民主选出的。战前的土耳其在政体尺度上获得+9(充分民主);战前的(和政变前的)塞浦路斯取得+7(民主)。在塞浦路斯遭入侵前5天有一场政变爆发,但只维持了8天民主宪法便被恢复,虽然混乱继续持续了一个月。马卡里奥斯三世逃至了伦敦,由于安全的理由、也是为了替塞浦路斯进行国际诉讼因而没有返回[72],依据宪法条款国会主席格拉夫科斯·克莱里季斯被指派为临时的总统五个月。[73]克莱里季斯在决定重要事务时仍会与马卡里奥斯联络商议[72][74],而马卡里奥斯也公开感谢克莱里季斯在这几个月里的工作。从这时开始塞浦路斯在政体尺度上获得+10(高等民主)。[44] 在正式回复民主后的战斗死亡少于1,000人:只有数百人。战争开始于塞浦路斯爆发血腥政变时,因此塞浦路斯不能被视为民主国家。后来完全民主的塞浦路斯和土耳其都少于三年。新的塞浦路斯内阁仍保持许多政变而产生的领导人,而且战时的总统克莱里季斯只是临时总统、而且未经民主选举。军方在两国都保有极大影响力。[34][75][27][76][74]
厄瓜多尔-秘鲁战争 1981年 厄瓜多尔秘鲁的领导人都是民主选出的。厄瓜多尔在政体尺度上获得民主/独裁取向中的+9分,而秘鲁则取得+7,意味着两个国家都是民主政体,而且厄瓜多尔甚至是“非常民主”。[44] 少于1,000名战斗死亡:最高只有两百人。两个未成熟的民主国家都成立少于三年,秘鲁则少于一年。两个民主政府皆缺乏对军队和国家整体的控制。[27][77]
南斯拉夫内战 1991年—
1999年
塞尔维亚的领导人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赢得了数次选举。参与了轰炸塞尔维亚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也都是民主政体。科索沃战争时米洛舍维奇的政党与其他两个政党结盟,塞尔维亚的国会就如同美国、英国、和日本一样包含了广泛的各式政党。[78]塞尔维亚政府曾邀请欧洲安全暨合作组织(OSCE)前来调查1996年的选举丑闻,并且也接受了该组织的裁决,尽管此裁决对米洛舍维奇的政党不利[79]。米洛舍维奇改变制度使南斯拉夫总统经由全体选民普选,而不只是经由议会选出。[80]

在战前反对米洛舍维奇的人士经常是更极端的民族主义者(例如塞尔维亚民主党塞尔维亚激进党),因此很难判断对于这些反对人士的限制是否正当。许多人权团体—包括国际特赦组织都认为新法西斯主义团体的行径应该受到特殊的限制。虽然大多数因为资讯管制法而被定罪的都是异议人士,但这不一定能证明政权不民主。

后来取代米洛舍维奇成为总统的沃伊斯拉夫·科什图尼察塞尔维亚民主党的成员,这个政党是从旧的民主党分裂出来的,因为他们认为原先的民主党不够民族主义。

至于塞尔维亚媒体支援民族主义这必须取决于这一词的定义为何。塞尔维亚的国营媒体肯定是爱国的、而且相当仇恨其他巴尔干半岛的民族,但这种情绪是源自于对法西斯主义的痛恨;克罗地亚人还经常被蔑称为“乌斯塔沙势力”。米洛舍维奇的支持者宣称他是反种族主义反民族主义的,而西方媒体往往误解了他们的言词。[81]

Peter Singer和Leif Wenar两名学者都认为南斯拉夫内战对民主和平论是严重的问题。[82]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赢得了三次选举—两次塞尔维亚总统选举和一次南斯拉夫总统选举—而且很清楚的是他在这个时期有着广泛的支持。Singer承认当时南斯拉夫的政治开放性和自由性仍然受到限制,但他认为那些限制若与一些被认为是民主的西方国家相较,并没有那么广泛而严重。

塞尔维亚并没有达成自由民主制的要件。政府经常随意的改变选举法则和选区,有时甚至以此逆转选举结果。媒体自由严重受限。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的政权控制了国营的电视台和广播。选举的操弄行径包括了:大量的重复投票、出现已去世或失踪人口的“选票”、国有企业强迫员工支持米洛舍维奇、有系统的做票、伪造选举纪录和计票纪录、窜改选举委员会发布的选举结果、透过法院将大量不利的选举结果判决无效、和窜改投票票数以达到选举出席率要求的必要门槛。[83]

至于民族主义,塞尔维亚政府控制了媒体以煽动这种情绪和常年的战争,导致连反对派政党也都诉诸于爱国情绪。当米洛舍维奇终于被赶下台时,取代他的是一个被反对党联盟内众多政党支持的候选人。

另外,1991年的斯洛文尼亚战争克罗地亚独立战争都应该被排除在外,因为当时两方都成立少于三年。另外,由于许多和塞尔维亚相同的问题,克罗地亚也不算是自由民主制国家。[27]

而且政体尺度的评分则将米洛舍维奇统治下的塞尔维亚的民主程度列为满分10分中的0分,同时民主/独裁取向的评分则是-5至-7。[44]

塞内帕河战争英语Cenepa War 1995年 秘鲁总统阿尔韦托·藤森和厄瓜多尔总统都是民主选出的。 阿尔韦托·藤森在1992年自行发动政变以夺取独裁者权力。[84]少于1,000名战斗死亡。
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战争 1998年—
2000年
厄立特里亚在战前没有进行任何选举。独裁主义的政府也不尊重公民和政治自由。埃塞俄比亚的民主制度运作相当贫乏。[85][86]
卡吉尔战争 1999年 依据Page Fortna[87]和Muppidi[88]的说法,这是民主和平论最明显的例外。多于1,000名战斗死亡。印度是稳定的民主国家。巴基斯坦已在1988年回归民主制度[66]且自那时开始便都是平民政府执政。巴基斯坦的政府在政体资料的民主/独裁取向上取得+7(民主)的评分[61],大约等于英国在1900年(被所有作者认为是民主国家)的民主程度。印度则被评为+9。巴基斯坦的总理纳瓦兹·谢里夫是经由大多数选票支持民主选出的。由于他在议会有足够议席的支持,使他得以依照宪法通过宪法修正案。至于公民权利和媒体自由的侵犯,这必须考虑到在战时或紧急状态时连许多民主国家也会采取类似手段(比如戒严法),虽然我们很难判断谢里夫的政府有哪些行动是以这样的理由为根据的,应该注意到的是在1998年(战前)人权观察组织的报告结果[89]远比1999年的报告还要良好(亦即战争的那年。战争开始于五月,在10月更发生了一场军事政变,使得状况变的更糟。但报告只在第一个段落提及了政变)。[90]至于自由之家的报告,它仍将巴基斯坦列为“部分自由”(因此以此来看并非自由民主制),但并未质疑巴基斯坦是否不属于民主政体。[91] 自由之家并没有将90年代的巴基斯坦视为是自由民主制国家。[92]纳瓦兹·谢里夫的政府压迫反对派领导的示威行动、逮捕反对派行动人士、减缩公民自由,并且迫害NGO记者。司法部门刚开始试图监督谢里夫的行径,但后来便放弃了。谢里夫的支持者袭击了巴基斯坦最高法院,他并强迫最高法官离职。谢里夫还通过了一个法案排除了在法律上将他去职的可能,并且宣布政党的领导人们可以驱逐任何没有依照他们指示投票的议员。[90][93][94]并没有证据显示这些限制是到战时才开始的、或者是谢里夫政府备战的行动。即使这些行动真是为了备战,他们的民主程度也会因此大打折后。

纳瓦兹·谢里夫曾指出他并没有察觉到战争的可能,而且一直要到接获印度总理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的紧急电话后他才得知军方擅自的入侵。他将入侵计划归罪于军队的统帅、稍后成为独裁者的佩尔韦兹·穆沙拉夫以及“他的两三个密友”。[95]如果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巴基斯坦军入侵印度是没有经过民选的巴基斯坦政府的批准的。

2006年以黎冲突 2006年 包括平民在内多于1,000名死亡。以色列是稳定的民主国家。黎巴嫩自独立以来也有一套民主制度。黎巴嫩在2005年的大选被联合国观察为是自由、可信、管理良好而和平进行的。选举法案被所有主要政党接受,虽然也有一些人认为选举制度需要更新。[96]依据信仰分配席位符合李帕特提倡的协合式民主 少于1,000名战斗死亡。依据自由之家在2006年的报告,黎巴嫩并不是自由民主制的国家。在2003年的最后一次政体资料指出黎巴嫩是“外国占领中”。叙利亚控制了黎巴嫩的大部分政治,直到2005年的雪松革命中叙利亚被迫撤军为止,而从那之后黎巴嫩自治还不到三年。黎巴嫩在2005年的大选被华盛顿邮报描述为是“自由但不公平”的,国会的议席分配并非依据选票的数量,而是依据不同的宗教团体。整个公共领域也有同样的分裂。从总统、国会发言人到警察和大学教授都被以个人的信仰做职位衡量。[97]

以色列是与控制了黎巴嫩南方的真主党组织对抗,而非黎巴嫩军方。联合国声明道“一个参与了民主政治舆论和决策的团体,不能同时有在国家权威之外的独立武装活动的能力。更广泛的说,存在有不受合法政府控制的武装部队,是与国家主权的复位和尊重、领土正当性、统一性和政治独立性无法共存的。”

2008年南奧塞梯战争 2008年 超过1000名平民与士兵死亡。格鲁吉亚宣布遭到俄罗斯侵略,双方实际上确实进入战争状态,仅宣称“没有对俄罗斯宣战”的说法无法成立,因为实质上已是战争状态。俄罗斯联邦在苏联解体后是制度稳定的民主国家,也举办自由的选举。格鲁吉亚共和国在2004年的玫瑰革命后也是稳定的民主国家,制度建立超过3年。俄罗斯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是在2008年3月2日经过俄罗斯广泛民选选出的国家元首,格鲁吉亚总统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是在2008年1月5日经过格鲁吉亚广泛民选再次选出的国家元首。没有任何证据能指控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政权是附庸于俄罗斯的,双方亦无签过任何涉及南奧塞梯条约,仅签过一纸停火协议,故此说法亦无法成立。南奧塞梯至少经过两次公民投票通过决议自格鲁吉亚独立,最近的一次投票是在34个包括德国、澳洲、波兰等国际选举观察团的监督之下进行的。“真正有规模的反对媒体”一说法定义不明,实际上俄罗斯依然有民营媒体与反对党存在,选举依然正常如期举行,无法被视为不自由国家。自由之家 (美国)并不是非政府组织,依照年度报告该组织的80%预算来自美国政府。 一方面格鲁吉亚并没有对俄罗斯宣战,只是宣布被俄罗斯侵略,第二是格鲁吉亚较早时的政权是俄罗斯的附庸国,与俄罗斯签署不平等条约引致以后南奧塞梯纷争,第三是俄罗斯的社会真正有规模的反对媒体都被政府罢拙,俄罗斯选举的真质性一直都被质疑[98]。非政府组织自由之家 (美国)在2008年视俄罗斯联邦为不自由的政权,这是最低的级别。

进行中

[编辑]
冲突 日期 认为属于例外的论点 反驳属于例外的论点
巴勒斯坦抗争暴动 2000年— 亚西尔·阿拉法特是在1996年选出的总统。自从2005年开始执政的哈马斯政府也是选举出的。 新的选举在1998年遭到延期。巴勒斯坦暴动开始于2000年。阿拉法特的政权忽视许多公民自由,同时实行独裁统治[99]。在阿拉法特死后于2005年和2006年进行了选举,但新的政权少于三年。依据自由之家在2006年的报告,巴勒斯坦当局行政区域或以色列在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占领区域都不是自由民主制。
瓦济里斯坦冲突
(Waziristan)
2004年— 巴基斯坦北方的瓦济里斯坦的许多公共决策都是由部落会议的长者决定的。巴基斯坦已经回归民主制度。 目前的冲突开始于佩尔韦兹·穆沙拉夫发动政变后的满三年之前。自由之家将巴基斯坦列为“不自由”国家[100]。在瓦济里斯坦,家族间的血腥仇杀相当频繁。因而不属于自由民主制,反而更接近于上述第一个例子提及的易洛魁族与怀安多特族的部落政治。

较少冲突

[编辑]
依据政体研究计划提供的资料,绿色曲线代表了从1800年-2003年间民主程度8分以上的国家的数量。在Wayman(2002)列出的MID冲突列表,没有任何一场战争是这些国家之间的争战。

如同现实主义的Mearsheimer (1990, p. 50)指出的,对于战争的研究的问题之一在于“民主国家在过去两个世纪算是少数,因此民主国家间处于互相争战的立场的机会也较少”—尤其是在采用严格定义的民主时。民主国家直到最近几十年前都还是少数。即使是采用较宽广的民主定义,如同Doyle所采用的,在19世纪末期前也只有一打的民主国家,而且其中许多都相当短命或是选举权有所限制(Doyle 1983)(Doyle 1997, p. 261)。自由之家认为在1900年时还没有任何独立国家实行了普遍选举权[101]

民主和平论支持者之一的Wayman(1998)指出:“如果我们只注重于民主国家之间不会有任何战争发生,那么这需要再经过很多年时间才能稳固我们对于民主和平理论的信任。”

因此,尽管以上所述及的大量案例研究,一些人仍然主张目前并没有足够证据显示民主与和平间的必然关系,尤其是在考虑到外部因素的可能影响时。

为了解决这种限制,许多研究者转而研究冲突较少的理论,因为这样的理论更为容易证实。军事化的国际争议(MID)远比战争要来的常见;战争研究计划算出过去两个世纪里总共发生了数千次的MID。一篇评论[18]列出了许多研究结果,主张民主国家之间比起其他政体的国家更不容易卷入MID中。

另一个研究[102]则发现在两个国家都变成民主政体后,每一年两国发生MID的可能性都会逐渐降低,最后发生MID的可能性会在五年内降至于零。

当检视民主国家间的MID时,一个研究[103]发现他们通常较少牵涉到第三国,单方面的仇恨也比较少遭遇反弹,如果被仇恨的另一个民主国家也反弹仇恨,通常是因为遭遇了一定的挑衅,而双方的争议也比较少造成任何人员死伤。比较常见的行为只是“夺取物资或人员”。

研究显示,国家之间和平解决争议的可能性也会被当事国中较不民主的那一国的民主程度所正面影响。民主国家间的争议远比牵涉到一个非民主国家的争议要来的容易解决。民主国家在互相争议时也比较可能容易接受第三方的调解{[104]

在威胁用和使用暴力的国际危机中,一个研究发现若当事国都是民主政体,那么两者的相对军事力量对于事件的输赢并无影响。但若有非民主的国家参与其中则不同。这在即使当事国是同盟国时,研究的结果也依然相同[105]。与之相似,一个对于国家行为的研究也发现军事争议只有在国家是独裁政体时军事力量才显得重要:民主国家似乎并没有将军事力量作为支持争议中那一方的基准[106]

冲突开端

[编辑]

大多数研究都只检验冲突参与者是谁,而忽略了是谁先开始冲突的。在许多冲突中双方都主张是对方先行开始冲突的。一些研究者[107]则主张研究冲突的开端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因为现有的资料记载可能相当不可靠。即使如此,有些研究者对此展开了研究。Reiter和Stam(2003)主张独裁国家先行展开侵略的次数比民主国家先行攻击独裁国家还要频繁,Quackenbush和Rudy(2006)在证实这个结果的同时,也发现民主国家先行攻击独裁国家的次数比非民主国家之间互相争战的次数还要频繁。一些进一步的研究[108]则研究不同形式的独裁和制度对冲突开端的影响。与其他独裁政体如一党执政制度相较,个人崇拜和军事独裁的国家可能特别容易先行发动战争,但也可能特别容易成为先行攻击的目标。

对内暴力和大屠杀

[编辑]

大多数研究都聚焦于国家之间的关系。不过,也有一些研究指出民主国家国内的内部冲突较少。举例而言,一个研究发现内战在最为民主的国家和最为独裁的国家都较为少见,而那些处于民主和独裁政体之间的国家则最容易爆发内战。政治的改变也会提升内战的风险,无论是转向民主或独裁亦然。政体居中的国家仍然最可能爆发内战,无论他们政治改变后经过了多久。在长期上,居中的国家比独裁国家较不稳定,而独裁国家又比民主国家较不稳定,长期稳定的民主政体是民主化进程最可能的结果[109]。Abadie(2004)则发现大多数民主国家的恐怖主义活动都较少见。Harff(2003)则发现种族灭绝和政治屠杀在民主国家都较少发生。拉梅尔(1997)发现越民主的国家,政府屠杀人民的可能性越低,他指出历史上大屠杀所杀害的人数比战争高出了六倍。

Davenport和Armstrong(2004)则列出了其他研究并表示:“研究再三的显示,民主政体都较少发生政治取缔、审查、酷刑、失踪、和大批屠杀,包括各种测量的尺度、方法、时间长度、国家、和背景都得到这样的结果。”并且总结道:“透过各种测量和研究方式发现到,在低于某个程度的情况民主对于人权违犯没有影响,但在超过这个程度后越民主的国家在政治镇压上的数量则约以等比例的速度减少。”Davenport和Armstrong(2003)指出三十年来的统计研究显示了只有两个因素可能会减少人权的违犯:政治上的民主化和经济上的发展。这两者中民主则更为重要而且更容易达成。

可能的原因解释

[编辑]

在解释为何民主能减少战争的原因上,研究者们通常又被分为两类:注重民主的价值观以及注重于民主的政治架构[110]。要注意到的是它们通常是被用以解释民主国家之间的较少战争冲突,而不是民主国家内部的冲突较少。

这些原因可能有的也能套用至寡头政治上。Spencer R. Weart所著的Never at War发现寡头政治之间也会和平相处。例子之一是波兰立陶宛联邦,波兰国会反对并否决了大多数国王提议的战争[111]

民主价值

[编辑]

在第一类的研究者中,许多人主张自由民主制的文化使得国家领导人习惯于以协商和谈判解决问题[112]。另一个解释是民主国家里重视人权的理念使得人们不愿进行战争,尤其是在针对其他民主国家时。20世纪殖民主义的衰退也有可能是因为欧洲民主国家改变了世界观,开始重视非欧洲的人民和他们的权利之故[113]

Bruce Russett[114]也主张民主国家的文化影响到领导人解决冲突的方式。除此之外他还主张,在19世纪末期一种社会价值开始浮现,就是民主国家之间不该互相争战,此价值在民主文化和民主程度开始提升时会更为强化,例如当扩散公民权时。一个国家民主稳定性的提升也会在外交事务上获得更多其他国家的信赖。在二战和冷战期间民主国家的联盟也增强了这个价值。他认为古希腊时这种民主价值的连结就没有这么有效。

Mousseau(2000)主张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所形塑的价值观和标准是民主和平论的主因。如同许多以市场为导向的发达国家,当市场上签订契约的机会相当广泛时,一种以契约为主的文化促长对个人独特性的尊重、协商、妥协、尊重法治、和法律前人人平等的价值观。由于被选民所限制,奉行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的民选领导人便会遵守这些价值。相较之下,市场经济开发度不够的民主国家的选民、以及非民主国家的领导人则抱持着其他鼓励战争冲突的价值观。

Braumoeller[115]主张在冲突解决上的自由价值观可能会随着不同形式的自由主义而有所差异。借着研究前苏联独立而出的那些新国家的统计结果,他主张这些区域的自由主义往往较类似于19世纪欧洲的自由民族主义,而不是民主和平论所假设的—20世纪普世的威尔逊自由主义。而结果便是这些区域的自由主义往往比其他典型自由主义国家更为好战而具侵略性。

Hans Köchler (1995)认为跨国民主的实现,与经由直接民主制付予个别公民参与国家国际关系决策的权力有关。他并呼吁依据民主价值重新建构联合国,他特别参照的例子是瑞士实行的参与民主制。

民主政治架构

[编辑]

主张民主政治架构能促长和平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回康德(1795),他写道:

“如果发起战争时必须要得到被统治的人民的同意,那么毫无疑问的他们在展开这样不利的行为前会非常谨慎的考虑,衡量所有战争会带来的危害。开战后将要面对的是:要进行征战、要以他们自己的资源支付战争的代价、需要费力修复战争所造成的破坏,并且要承受战争带来的罪恶、让他们自身背负着沉重的国家债务,使他们在和平时也会饱受痛苦,并且因为未来的战争使他们永远无法偿还这些债务。”

民主也因此付予了那些最有可能在战争中被杀害或受伤的人影响力,以及他们的亲戚和朋友(以及那些支付大量税赋支撑战争的人),使他们希望尽量维持和平。不过,这个单方面和平的理论仍没有解释为何民主国家的确会攻击非民主的国家。解释之一是那些民主国家被那些非民主国家威胁或激怒了。Doyle(1997, p. 272)主张民主国家并没有单方面和平:使自由国家相互间和平共处的意识形态也助长了他们向不自由的国家发动战争—无论是为了保护他国遭压迫的少数族群、或是为了报复本国同胞在外国遭受的压迫亦然。Doyle(p. 292)也注意到自由国家之间可能会秘密进行向对方不利的行动,然而由于行动的秘密性,避免了公诸于众不然自由国家特色不适用这个问题。

研究显示民主国家比起独裁国家更有可能赢得战争,一种解释之一是民主国家在政治和经济因素上都有更多的资源。这也有可能使民主国家的领导人避免以其他民主国家为攻击目标,因为认知到他们都是特别难以攻克的对手。一个研究之一显示了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对于民主的政权有重要的冲击,民主国家的领导人特别可能因为战争失败而下台[116]

一些研究[105]主张自由国家的领导人必须面对制度的限制,因此在无法说服广泛利益群体的情况下,他们无法轻易获得足够的国家资源以发动战争。许多对于前苏联国家的公民和统治精英的统计结果也符合了这个论点[115]。除此之外,其他国家也能明显看出民主国家这些无法被领导人轻易移除的限制。也因此民主国家送出了可信的厌恶战争的讯号,这种讯号使得民主国家之间避免了战争,但也可能吸引其他非民主国家的侵略。而民主国家对于这些侵略可能会被迫(也许甚至先发制人)使用武力。一些研究显示[105]当民主国家的领导人选择提升国际冲突时,他们发出的威胁被认为极为可信,因为他们都必须有相对大的舆论支持来进行这些行动。而在自由国家之间的争论中,他们之间愿意交涉的讯号则使他们得以在恶化至军事动员阶段之前和平的解决争议。

另外一种与以上两种解释类似的理论则根基于博弈论上,主张民主国家内部公众的参与和开放的辩论能让其他国家清楚而可靠的了解自己的意图。相较之下,要得知非民主国家领导人的意图则相当困难—无论是要得知让步的效果或是会否遵守承诺皆然。因此若是争议中有一个国家是非民主国家,那便会增加达成妥协让步的难度和不信任感[117]

批评和反批评

[编辑]

对于民主和平论的批评在逻辑上可以分为好几种。注意到这些批评通常是针对于主张民主国家间没有任何战争和较少MID,而非小型系统性暴力行为。

理论在观察上错误或是在统计上不重要

[编辑]

只有一个研究[20]坚持主张民主国家之间的战争其实与其他政体的国家之间一样多。不过,这个研究者将尚未成熟的民主国家和有争议的国家也列入民主政体范畴,同时也将小型冲突列入计算。

其他研究[118]指出,虽然民主和平论的确有一些证据支撑,但资料样本和时间的长度可能太短,因而无法证明可靠的结论。举例而言,Gowa提出证据主张在1939年前民主和平论并不明显,因为在那之前民主国家数量都太少,他并且对接下来的时期提供了不同的解释(参见现实主义的解释)。但Gowa的统计也遭受批评,许多其他研究和评论找出了不同或相反的结果[119]。不过,这可以被视为是民主和平论所遭受最久的批评;如同之前提及的,一些理论的支持者[120]也同意统计的样本在证实理论的可靠性上是有限的而且不足的,至少若是只考虑正式战争的话。

而这些证据究竟又代表了多少意义也是问题之一。一个研究[18]试着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依据使用了颇为严厉的民主和战争的定义的Ray的说法,在1816年至1992年之间的确没有任何两个民主国家互相交战过。假设将这段时期的战争数量直接除与国家数量,无论他们的民主制度形式和发展,那么平均每个民主国家在这段时期经历了十场战争。因此,Ray认为民主和平论的证据在统计上是相当明显的。不过,可以想像到的是,如果未来发生了少量民主国家间的小冲突,都会抹灭整个理论的证据。[121]

定义、方法、和资料或许有问题

[编辑]

一些人则批评对于民主的定义,他们认为某些国家总是惯于定义其他国家的政权形式,以此满足他们自身的利益和目标,例如出于经济和国防的顾虑[122]。举例而言,一个研究[123]指出德国在19世纪末期被西方国家领导人视为是民主国家;然而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当德国与美国、法国、和英国的关系开始恶化时,德国便逐渐被形容为是独裁国家,然而实际上德国内部却没有政权的改变。Shimmin[124]也提出了类似的批评,批评西方国家对于米洛舍维奇的塞尔维亚在1989年至1999年的看法转变。拉梅尔[125]则对这些批评回应道:一般而言,对于民主和平论的研究并没有聚焦于“西方”对于民主的看法;至于塞尔维亚的例子,批评者举出西方国家对塞尔维亚在90年代初期有限认可并不足以使其被认为是民主政权,而只是因为预料换上其他领导人可能会表现的更糟。

一些民主和平论的研究者也被批评他们在分类战争与否和民主政体与否时过于武断,而没有依据同样标准仔细检查整个资料。民主和平论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同意这种研究方式必然是有缺陷的,即使看似合理的例子也可能需要矫正[126]。亚洲时报的一个军事事务专栏家便总结了这些的批评认为例外总是被以“不是真的民主”或“不是真的战争”来解释[127]

然而,大多数研究者都同意对于“战争”和“民主”可以得出一个客观可用的定义。即使如此,民主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而且会随着不同的时间和事物而改变,但大多数研究者在研究上几乎都是以相同的标准来捡视历史案例的。

对于民主的定义要求必须至少有一次真实的政权轮替—不同政党间的执政转换,这个要求也可能排除一些长期被视为是民主政体的国家。举例而言,美国到1800年为止,印度从独立一直到1979年为止,以及日本到1993年为止[128]

一些民主和平论的研究者要求执政者必须是由实际、而且有竞争性的选举选出的。这可能是严格的定义:举例而言,美国的国家档案库指出:“无论是在1789年还是1793年,乔治·华盛顿都是没有遭受任何反对而被选出的。”(在当时对于选举人团的规定下,投给总统和副总统之间的选票并没有特别区分:每个选举人照规定必须投给两个不同的候选人,计票后冠军成为总统、亚军成为副总统。而那两次选举中每个候选人都投了一票给华盛顿[129]约翰·亚当斯取得了第二名的位置;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几个候选人,因此这副总统选举实际上是有竞争性的)。

Spiro(1994)则对民主和平论的统计方式做了其他批评。Russett(1995)以及一系列由Ray(2003)撰写的文章则回复了他的批评。

有时候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库也遭受批评。举例而言,一些人批评战争相关研究计划的数据库并没有将平民的死亡包括在战斗死亡中,尤其是在内战中[130]。Weeks和Cohen(2006)主张那些可疑的争议—包括了没有死伤以及一般而言威胁不大的暴力事件都应该被从军事争议上排除。Gleditsch(2004)对战争研究计划数据库做出一些批评,并且提出了另外一份改订过的数据库。Maoz和Russett(1993)则对政体数据库做出一些挑剔,不过在稍后的版本中多数这些挑剔都被逐一修正。这些批评通常被视为是较琐碎的议题。

或许有其他的原因

[编辑]

如果一个现象A被发现与现象B有所关联,在原则上可能会与许多其他的因素造成这种关联:可能是A造成B、B造成A、A和B两者都是由第三种现象C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互相关联的现象所造成、或是其他更复杂的组合。许多研究者在接受民主和平论的观察研究结果时,也会试着以不同原因或综合其他原因来解释民主和平论,综合各因素的连结、以及可能造成这种结果的统计变化,而不是只将原因归咎于民主制度。

类似的解释也可能套用于:独裁和平论

[编辑]

许多抱持批评态度的研究者的共通点之一,便是他们认为这个理论无法说明“民主产生和平”,因为证实了民主国家产生和平的证据相当少、或是根本没有;它只能解释“共同民主国家能够产生和平”。依据Rosato(2003)的说法,这种观点质疑民主是否真的是造成和平的原因,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应该是单方面的影响。

或许对于这种质疑的最简单描述,是民主国家之间和平并不是因为民主制度,而是因为他们之间相当“类似”。这种质疑理论开始于一些独立的观察发现到“独裁和平”的结果,非民主国家之间的战争可能性也会降低(显然没有研究者主张这不存在)[131],这种结果产生了一种假设,亦即民主和平的现象其实是当研究者分析同一种类型的国家时观察到的现象[132]。又或者他们整体上并不类似,但只有在有团结的政权体制例如彻底的民主国家以及彻底的独裁国家时,那才会影响到战争的可能性。

独裁和平论以及相似政治体系的解释是相对较新的理论,而对于其理论价值的看法也有所不同。Henderson(2002)建立起了一个研究框架,考虑到政治类似性、地理距离、以及经济的互相依赖作为主要的研究变数,并总结道民主和平论是一个统计上的人为结果,当这些变数都列入考量时这种结果也会消失。Werner(2000)则发现整体上冲突的确会随政治的类似性而减少,但发现民主的国家间特别和平,他并且注意到民主国家和独裁国家在结盟和权力评估上的行为差异。Beck、King和Zeng(2004)则用神经网络显示战争可能性在高度民主和高度独裁都明显降低[133]。Petersen(2004)使用不同的统计模型并且总结道独裁和平论在统计上是不明显的,而那些被归咎于政体类似性的影响其实主要是源自于共同民主的压力。Ray(2005)从逻辑方面批评这种解释的分量,他主张在“政体类似性”上的统计分析使用的研究变数只不过是“共同民主”的另一种说法,因此在新的研究中也会出现战争减少的效应。Bennett(2006)根基于将国家分为“民主”、“独裁”、“混合”三种形式的研究模型上,他主张两个独裁国家走向战争的可能性与其他所有政体之间的武装冲突的平均可能性相较减少了35%,民主国家则减少了55%。这种影响在检视更严重的冲突时则更为明显;以战争而言(超过1,000人战斗死亡),他估计民主国家比独裁国家发生战争的可能性降低了82%。他总结道独裁和平论的确存在,但民主和平论显然更为突出。不过,他也没有找出政体类似性对于和平的影响,除了最为极端的政体除外。

若要总结各种说法,对于这种批评的评价有四种可能的姿态:

  1. 政治类似性,加上一些互补的变数,便能解释一切。民主和平论是人造的统计结果。Henderson支持这种论点。
  2. 政治类似性有增加和平的影响,但民主使其更为突出。Werner或许会支持这种论点。
  3. 政治类似性整体上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除了极端的民主-独裁阶段外:一个民主和平论与一个独裁和平论分别存在,前者影响大于后者,而且可能有不同的解释。Bennett支持这种论点,Kinsella也提到这种论点的可能性。
  4. 政治类似性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没有证据能证实独裁和平论。Petersen和Ray支持这种论点。

经济因素可能是主因:财富、成长、和互相依赖

[编辑]
世界从公元1年至2003年的GDP/capita成长。民主国家数量的成长与经济发展的急遽成长几乎同时发生。

大多数的研究者在民主的决定因素上,认同经济的成长是形塑稳定而富裕的民主国家的重要因素[134]。这与民主和平论本身并不会产生矛盾,而只是一个对于民主本质的描述;不过,如果经济因素与和平之间能找出某种连结,便有可能完全以经济的基础来解释整个民主和平论了。

Mousseau主张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里的契约文化,可能会同时促长民主与和平两者(2000; 2002; 2003; 2005)。低经济成长可能会阻碍自由民主的制度和价值观的发展。Hegre(2000)和Souva(2003)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这些研究显示了单独民主本身是不太可能造成民主和平论的。Mousseau(2005)发现只有在两个民主国家都拥有高于全球水平程度的经济发展时,民主才会是促成和平的重要因素。对于最贫穷的21%的民主国家的研究、以及当前4-5%最贫穷的民主国家的研究,显示出这些国家反而很可能会互相争战。Oneal和Russett(2004)列出了其他几个研究,发现当控制了贸易的研究变数时,经济发展对于和平的影响就没有这么大了。Mousseau、Hegre和Oneal(2003)证实了如果当事国中有至少一个民主国家经济发展程度极低时,那么民主在避免战争上并没有太大用处;不过,他们也发现当控制了贸易变数时,从1885年-1992年间91%的民主国家配对都有足够的发展程度以发挥民主和平的作用,而在1992年后所有民主国家都到达了这个门槛。Hegre(2003)发现民主只有在发达国家和识字率高的国家才会与内部和平有所关联。相反的,内战的风险只有在民主国家才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减低。考虑到两次世界大战的许多交战国都是一般被认为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一些人也因此怀疑单独经济发展本身并不能说明民主和平。

Gartzke(2005)主张经济自由比起民主有更大的影响[135],拉梅尔(2005)则批评他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并认为结论是错误的[136]

一些研究则发现在民主国家之间频繁的贸易造成了经济间的互相依赖,而在国际组织的参与也减少了战争的风险。这通常又被称为康德和平理论,因为它类似于最早时康德提出的永久和平的理论;这个理论也常被称为“自由和平”理论,尤其是当聚焦于贸易和民主的影响时。许多研究者同意这些变数之间会互相加乘影响,但各有独自的和平效用。举例而言,两个互相进行了一定数量货物贸易的国家,当地的经济利益团体可能会反对发动破坏性的战争,而在民主国家这样的团体可能会持有更大的权力,也因此政治领袖可能更容易接受他们的要求[137]。Weede(2004)主张自由贸易和经济的互相依赖对和平的影响可能会比民主要来的重要,因为前者对于和平的影响是包括直接和非直接,可产生经济的发展并最终达成民主。Weede也列出了许多其他研究以支持他的理论。不过,一些最近的研究则找不到贸易的影响,而完全来自于民主[138]

没有一个被列出的研究者认为单独自由贸易本身可以达成和平。即使如此,对于贸易和民主在维持和平上哪个更为重要的争论也可能会有潜在的实际影响,举例而言当评估对于独裁国家实行经济制裁和限制的作用时。

最初是Michael Doyle(1983, 1997)将康德的三篇文章重新阐述为民主和平论。他主张一个爱好自由和平的国家联盟在过去两个世纪里持续成长。他不认为两个国家有可能只因为都是自由民主制国家而和平共处,如果这样的条件便足够,那么自由国家也不会对弱小非自由国家采取侵略态度(而美国与墨西哥的外交历史便展现了这种例子)。相反的,自由民主制是国际组织和接受能力(在康德的另外两篇文章里)的必要条件—而三者都有就有足够能力产生和平。其他的康德派则不一定认同所有三个条件都必须存在,而是会指出这三个条件都能够减少战争的风险。

其他的解释

[编辑]

许多研究[139]同意民主和平论已经控制了许多其他和平的可能解释。已经控制了的因素例子包括了地理距离、地理的接近、权力状态、结盟状态、军事化、经济财富和经济成长、权力比率、以及政治的稳定性。这些研究使用不同调查方法和变数时的结果也常不同,因此遭致批评。应该注意的是民主和平论并没有宣称民主是唯一减低军事冲突风险的因素,许多以上述及的研究也发现其他的因素相当重要。不过,大多数研究的共通点都强调民主与和平之间的关联。

一些研究则尝试提出颠倒的和平民主论,主张是应该是和平促长了民主。举例而言,一个研究[140]便认为和平与民主两者有着同时存在的因果关系,那些被卷入战争的国家通常也比较可能经历民主的衰退,也因此又增加了未来爆发战争的几率。也因此他们主张民主国家之间的争论应该在早期阶段尽快解决,以稳固双方的民主制度。另一个研究[141]发现和平并不定会散布民主,但散布民主则有可能散布和平,这是另一种相反的因果认为战争可能会毁灭或降低民主,因为战争的准备可能包括对政治权力的限制,可能因而造成民主和平论所发现的现象。不过,这个假设也被另一个研究在统计上试验[142],他们发现取决于对战前时期的定义,这样的和平影响是很小或是完全没有的。因此他们认为这个解释不太可能。注意到这种解释所预测的是单方面的影响,没有双方面的影响有力。

Weart(1998)主张和平会伴随着民主的存亡,当民主出现时和平也会迅速随之而来,但当民主消失时和平也会接着毁灭。在他来看这代表其他改变较缓慢的变数不太可能是原因。不过,Weart也被批评没有提出任何数字的分析以支撑他的论点[143]

战争非常倾向于发生在邻近的国家。Gleditsch(1995)显示了民主国家之间的平均距离是8,000英哩,这个距离与其他所有国家的距离平均数字相同。他相信距离在避免战争上的影响,加上民主和平论的影响,完全解释了战争的分布。

现实主义的解释

[编辑]

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的支持者通常主张战争无关于民主或独裁,而是有关力量的评估,最后决定了战争与和平。更具体的说,许多现实主义者批评将和平归咎于民主、自由、或和平的理论。依据现实主义的看法,这些现象事实上是由于民主国家之间的结盟所造成的。

举例而言,Farber和Gowa(1995)发现民主与和平间的关系只有在1945年以后才有数据上的重要性,他并且将这种和平视为是冷战所人为制造的,也就是当共产国家的威胁逼使民主国家们互相结盟时。Mearsheimer(1990)提出了一个类似的分析,主张1945年前英美的和平是由于德国的威胁而形成的。Spiro(1994)找出了几场民主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子,主张那些支撑民主和平论的证据可能并不如其他研究者所假设的那么大,并主张其他证据显示同盟国家之间的和平是来自于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他承认民主国家之间可能有更大倾向会互相结盟,并将此视为是民主和平论唯一的真实影响。Rosato(2003)主张大多数支持民主和平论的重要证据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观察到的;并且发生于一个广泛的同盟内—这个同盟可以被视为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其结盟国家,并且由美国所主导和维持。Rosato的主要论点之一便是:虽然在冷战中美国从不曾与另一个自由民主制国家爆发战争,但美国公开的或秘密的干预了好几次其他民主国家的国内政治事务,举例而言,1973年在智利的政变、1953年在伊朗的政变、以及1954年在危地马拉的政变,在Rosato看来,这些政变显示美国对于保持一个“帝国和平”的意图。

而对于这种批评的最直接回应,则主张在控制了同盟间的“共同利益”的变数后民主国家间的和平仍然相当明显[119]。至于批评提出的例子,Ray(1998)则反驳道这种根基于冷战上的解释应该也能预测共产主义铁幕国家之间会和平共处,然而明显的例外包括了苏联侵略阿富汗越南战争、以及中越战争。Ray也主张外部的威胁并没有排除西方国家内部的冲突,在当事国中有一个国家是非民主国家时,例如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福克兰群岛战争、以及足球战争。同时,一个研究[113]指出冷战的解释“会随着冷战后的世界、民主国家和平相处时间的增加而落伍”。Rosato对于美国支配的主张也被批评并没有提供支持其理论的统计证据[144]

一些现实主义的学者也批评民主和平论的提倡者所提供的解释,认为他们的理论是前后矛盾或论据不足的。Rosato(2003)批评了大多数对于民主产生和平的解释,他主张关于根基于体制限制上的论点,是与民主国家不会较少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的事实相冲突的,基于同样的理由他也批评那些根基于民主价值重要性上的论点。而对于根基于更具责任性的领导人的解释,他则发现历史上参与花费高昂的战争时独裁国家的领导人比民主国家领导人还更常被赶下台或惩罚。最后,他批评了根基于民主国家即使在危机时也彼此互信互重的论点,和民主国家必须说服不同团体和意见因而战时动员速度较慢、从而减缓战争爆发的论点,引用其他人的观点,另一个现实主义者Layne(1994)分析了那些没有结盟的民主强权之间所发生的危机,他发现并没有证据显示有在制度或是文化上的限制能阻止战争;的确,双方民间对发动战争都有强烈支持情绪,不过在所案例中,总有会一方最终判断自己无法负担战争的风险因而进行必要的让步。

Rosato的批评也被反批评为带有逻辑和方法上的错误,同时也与现有的统计研究结果不幅[145]。Russett(1995)重新检验了Layne研究的一些危机的案例,并且得出了不同的总结;Russett主张对于对方是民主政体的认知能够避免、或发挥主要影响阻止战争的爆发。同样的,一个最近的研究[146]发现虽然一般而言国际争议的结果大多是被各方的军事力量对比所强烈影响,但如果双方都是民主国家那么这种对比就不再有意义;在这种状况下他发现危机的结果是独立于双方军事能力之外的,而这与现实主义的预期相反。最后,这两个现实主义者的批评都忽略了其他的可能解释,例如以下述及的赛局理论[147]

另一种形式的现实主义批评[148]则聚焦于核武器在维持和平的角色上。对现实主义者而言,这表示在核子强权之间的争议中,个别力量评估可能不重要,因为相互保证毁灭使得单独两个国家更难预料怎样的结果可以被合理的被称为“胜利”。他们认为世界上的核子强权数量过少,无法作为民主和平论的证据,除了极小的一部分之外。此反驳理论即使将一些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独自的核武器计划的国家也列入考虑,例如德国和日本,仍能成立。一些人则举出1999年印度与巴基斯坦间的卡尔吉尔战争来回复这种反驳[149]

一些民主和平论的支持者并没有否认现实主义的某些因素的确有其重要性[150],支持民主和平论的研究也证实了结盟关系和主要强国的力量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冲突有影响[18]

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编辑]

马克思主义者伊曼纽·华勒斯坦主张是全球的资本主义体制连结了世界各大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因此消除了可能损及利益的战争。Michael Hardt和Antonio Negri也提出了类似的论点,主张全球资本主义的利益结合使得民族国家扮演的角色逐渐下降,并使一个没有外部敌人的全球帝国崛起。也因此,他们写道:“帝国主义、半帝国主义以及反帝国主义战争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只有小型和内部冲突的时期。每个帝国战争都是一场内战,一个警察行动。”[151]

这种和平可能有限制

[编辑]

许多民主和平论的研究者并没有将多于一千人战斗死亡的冲突列为战争中;因此他们排除了不见血的冲突如鳕鱼战争。不过,如同之前述及的,研究也显示民主国家间的确较少冲突。

相比起其他国家,民主国家在1816-1945年间牵涉到许多的殖民和帝国主义战争。在另一方面,如果控制了国家力量和殖民国数量等变数,这种关系便不存在了。自由民主制国家在1945年之后牵涉的这类战争比其他国家要来的少,这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于欧洲以外的人民的看法转变,就好像世界人权宣言里所表达的[152]

与此相关的还包括了对于原住民的人权侵犯,有时候是自由民主制国家所为。而一些人对此的回复则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人权侵犯是由非民主国家所为,例如19世纪前的欧洲殖民地,比利时利奥波德二世私人拥有的刚果自由邦、以及斯大林治下的苏联。而且以英国为例,英国在1832年的改革法案中大幅扩张了选举权,而在仅仅一年后的1833年英国领土上的奴隶制度便被废止了(虽然对于奴隶贸易的禁令在1807年便被颁布,但蓄奴仍然被允许,因此许多民主和平论的支持者在研究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时会排除1833年前的英国属于自由民主制国家。)

Hermann和Kegley(1995)主张若是不采用民主和平论所使用的预期结果的研究模型,民主国家之间其实比其他国家更容易互相干预[153]。他们进一步主张(1996年)民主国家其实更可能干预其他民主国家而不是非民主国家[154]。最后,他们主张民主国家之间的干预是随着时间成长的,世界在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干预出现[153][154][155]。然而,他们使用的方法也被许多其他研究者批评,最近的一些研究也发现了与他们相反的结果[107]

拉梅尔主张世界上民主的不断推展很快将会终结一切的战争和大屠杀,或许在21世纪中叶或更早便能达到这一时期[156]共产主义的垮台和民主国家数量的增加在过去戏剧性的减少战争总数量、国家间的战争、种族战争、革命战争、以及难民的数量[157]。有一份报告指出造成近年来战争下降的两个主要原因分别是冷战的结束以及去殖民化;但也指出康德派的三个和平因素也在实质上促成了这种下降[158]

学术界发展和研究

[编辑]

民主和平论至今已经是相当知名的研究领域了,有超过一百名研究者对此发表了研究论文[159]。许多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更在他们的引言里提起大多数研究者都同意民主和平论是一个研究观察上的事实[160]

拉卡托什·伊姆雷则将民主和平论的研究区分为两种:一种是他提倡的“进步的研究计划”、一种是传统的“退步的研究”,他主张进步的研究方式同样能够解释退步的研究方式所找出的现象,但它也能够找出更多有价值的研究领域并且发现更多重要的事实。相较之下,他主张那些使用了“退步”的研究方式的研究者通常没能提出新的观察发现,反而花费大多数精力调整他们的理论以防卫批评者的质疑。一些研究者主张目前民主和平论已经是关于国际关系的“进步”研究计划了。依据这些人的说法,民主和平论可以解释许多之前垄断了国际关系学界的理论所提出的观察研究—尤其是现实主义的那些理论;除此之外,民主和平论最初所主张的:自由民主制国家之间不会、或很少互相争战的这个假设,已经成为大量有关研究的题材[161]。大多数这些衍生的研究都提及了民主国家之间的确有较少的冲突和意外。

其他还有研究主张民主国家比较倾向于与其他同样属民主政体的国家结盟,他们的联盟关系也比其他政体的国家联盟还要持续更久和稳定[18];一些研究包括了[162]则显示民主国家在外交活动上通常比非民主国家还要友善和容易沟通;一个研究显示了有着比例代表制的民主国家在整体上都比其他国家还要友善[163];另一个研究指出比例代表的制度以及权力分散的区域自治也与社会的长久和平有密切关联[164]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参见 Teil 5: Zum Ewigen Frieden: Die Triade des demokratischen Frieden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Paine, Thomas (1945). Foner, Philip S. (ed.). The Complete Writings of Thomas Paine. New York: The Citadel Press. p.27
  3. ^ Tocqueville, Alexis de (1988). Mayer, J. P. (ed.). Democracy in America.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p.659-660
  4. ^ Babst, Dean V. (April 1972). "A Force For Peace". Industrial Research: 55–58.
  5. ^ (Köchler 1995)
  6. ^ 参见 bibliograph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Rummel's website.
  7. ^ Clinton, Bill. 1994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2006-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0-08-16). 
  8. ^ President and Prime Minister Blair Discussed Iraq, Middle East. [October 3,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3). 
  9. ^ 109th Congress, 1st Session, S. 516. [August 19,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5). 
  10. ^ Human Rights Discussion Forum; Speech by The Rt Hon Chris Patten, CH. Plenary Session Brussels - Charlemagne building - 30 November 1999 - SPEECH/99/193. [August 19,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3). 
  11. ^ (Chan 1997, p. 59)
  12. ^ Wilson, T. Woodrow: Message to Congress April 2, 1917. [200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22). 
  13. ^ (Russett 2005)
  14. ^ (Weart 1998)(Owen 2005)(Russett 2005)
  15. ^ 参见 Conflict Data Set.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October 3,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1-17).  and Data. Peter D. Watson Center for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October 3,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8-27). 
  16. ^ (Doyle 1983)(Russett 1993)(拉梅尔 1997)(Weart 1998)
  17. ^ (Braumoeller 2004)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Ray 2003)
  19. ^ (Ray 1998), (Ray 2003), (Hegre 2004)
  20. ^ 20.0 20.1 (Schwartz & Skinner 2002)
  21. ^ Reverse Causality, Mosseau and Shi, 1999 (PDF). [2006-11-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7-17). 
  22. ^ Table 1, Müller and Wolff 2004.
  23. ^ 存档副本. [2008-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7).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副本 (PDF). [2005-08-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06-25). 存档副本. [2005-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2-21). 存档副本. [2006-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3-25). ,Rummel 1997、Ray 1995、Weart 1998
  24. ^ 例如:Gleditsch 1995、Chan 1998
  25. ^ 拉梅尔 1983
  26. ^ Gleditsch 1992
  27. ^ 27.00 27.01 27.02 27.03 27.04 27.05 27.06 27.07 27.08 27.09 27.10 27.11 27.12 27.13 27.14 27.15 27.16 27.17 27.18 27.19 27.20 27.21 27.22 27.23 27.24 Weart, Spencer R. Never at War.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978-0-300-07017-0.  p. 253-254
  28. ^ Oxford Classical Dictionary,〈Democracy, Athenian〉 - M.I. Finley Democracy, Ancient and Modern - 1973年 - p. 18
  29. ^ Blackwell, Christopher. Athenian Democracy: a brief overview (PDF). Dēmos: classical Athenian Democracy. [2006-07-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7-01-01). 
  30. ^ Hunter, Virginia. Introduction: Status Distinctions in Athenian Law (PDF).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uly 28, 20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5-01-24). 
  31. ^ Martin, Thomas R. An Overview of Classical Greek History from Mycenae to Alexander. Chicago University. [July 28, 2006]. [失效链接]
  32. ^ Xenophon. The polity of Athenian and Lacedaemonian, chapter 1. World Wide School. [July 28,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4-15). 
  33. ^ 33.0 33.1 33.2 33.3 Bruce Russett. Grasping the Democratic Peac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ISBN 978-0-691-03346-4. 
  34. ^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Ray, James Lee. Democracy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95: p. 97, 103–105. ISBN 978-1-57003-041-3. 
  35. ^ Ray, James Lee. Democracy and Peace Through the Ages: According to Spencer Weart. Prepared for delivery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August 30-September 3, 2000. 2000. 
  36. ^ ;McManus, Barbara F. Social Classes in the Late Republic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7. ^ UNRV, Roman Slavery. [200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28). 
  38. ^ kondrat/Rome Government. [200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21). 
  39. ^ Pennell, Robert F. Ancient Rome. [200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6-07). 
  40. ^ Gowen, H, Hannibal Barca and the Punic Wars. [200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3-24). 
  41. ^ 41.0 41.1 The Struggle for Democracy. The National Archives. [February 14,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3). 
  42. ^ 42.0 42.1 The U.K. Parliament. The United Kingdom Parliament. [February 14,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1-24). 
  43. ^ Meyer, Michael C.; Sherman, William L.; Deeds. Susan M. The Course of Mexican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 2002: p. 328. ISBN 978-0-19-514819-0. 
  44. ^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Polity IV Project. [March 4,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3-14). 
  45. ^ Costituzione della Repubblica Romana, 1849. (in italian). [July 24,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9月27日). 
  46. ^ HISTOIRE DE FRANCE - IIe RÉPUBLIQUE. quid.fr (in french). [July 27,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年6月28日). 
  47. ^ Alexandre Debidour. La Révolution de 1848. L'Encyclopédie de l'Agorà (in French). [July 26,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15). 
  48. ^ Assemblée Législative 1849-1851. Victor Hugo, Actes et Paroles. Wikisource (in French). [July 26,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13). 
  49. ^ Gallois, Léonard. Histoire de la Révolution de 1848. Naud et Gourju. 1850. 
  50. ^ Ledru-Rollin, Alexandre A. Le 13 juin. Bureau du Nouveau monde. 1849. 
  51. ^ The NATO peace mission, which includes Italian forces, has become a war mission.. Peace Reporter, Italy (in italian). [July 27,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52. ^ Rudd, David. War and Peace(keeping): a short history of Canada's Afghan Odyssey (PDF). 2000 [2006-07-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10-11). 
  53. ^ Hasan Suroor. A "peacekeeping" mission goes wrong. The Hindu. [July 27,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18). 
  54. ^ Creating the Anti-United States. American Heritage. [March 4,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年2月10日). 
  55. ^ A Country Study: Chile.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July 24,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4). 
  56. ^ Mariscal, Elisa and Sokoloff, Kenneth L. Schooling, Suffrage and the Persistence of Inequality in the Americas, 1880-1945.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Latin America. Stanford, Hoover Institution: 159–217. 
  57. ^ Navia, Patricio. A Shrinking Electorate in post-Pinochet Chile (PDF). 2000 [2006-07-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5-09-06). 
  58. ^ 58.0 58.1 Gowa, Joanne. Ballots and Bullets: The Elusive Democratic Peac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978-0-691-00256-9. 
  59. ^ Anexo:Resultados de las elecciones generales de España durante la Restauración - Wikipedia, la enciclopedia libre. [200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13). 
  60. ^ Fukuyama, Francis.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Free Press. 1992. ISBN 978-0-02-910975-5. 
  61. ^ 61.0 61.1 Polity IV Project. [March 4,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3-14). 
  62. ^ "Orange Free State and Transvaal".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1). (1911).
  63. ^ Vanhanen, Tatu. The Emergence of Democrac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119 States, 1850-1979. Societas Scientiarum Fennica. 1984. ISBN 978-951-653-122-2. 
  64. ^ The Irish Election of 1918. Social & Political archive, Northern Ireland. [July 20,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24). 
  65. ^ 65.0 65.1 65.2 Correlates of War. [July 20,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24). 
  66. ^ 66.0 66.1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Julian J. Rothbaum Distinguished Lecture Series, Vol 4).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1. ISBN 978-0-8061-2516-9. 
  67. ^ Auxiliary vessels and trade protection, Ed. Aromaa. [200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30). 
  68. ^ Vallerö, Rolf. Svenska handelsflottans krigsförluster under det andra världskriget. Statens offentliga utredningar. 1963, (1963:60).  [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9. ^ 69.0 69.1 Thompson, Elizabeth. Colonial Citizens: Republican Rights, Paternal Privilege, and Gender in French Syria and Lebanon (online version requires free instant subscrip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978-0-231-10660-3. [失效链接]
  70. ^ President Clinton Tells Some Useful Truths. Executive Intelligence Review. [July 17,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27). 
  71. ^ Country Studies: Dominican Republic. Library of Congress. [March 31,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20). 
  72. ^ 72.0 72.1 Makarios' Interview with Oriana Fallaci. [July 26,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31). 
  73. ^ Keith Kyle. The Cyprus conflict. [July 26,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06). 
  74. ^ 74.0 74.1 Country Studies: Cyprus. Library of Congress. [July 25,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7). 
  75. ^ p. 120-121.
  76. ^ 314-315.
  77. ^ p. 70, 316.
  78. ^ http://www.parties-and-elections.de/serbia2.htm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http://www.parties-and-elections.de/montenegro2.htm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副本. [200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0).  http://rulers.org/1996-11.htm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副本. [200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
  79. ^ LeBor, Adam, "Milosevic: a biography", Bloomsbury, London, 2003.
  80. ^ http://news.bbc.co.uk/1/hi/world/europe/822194.s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1. ^ MILOSEVIC: Speeches & Interviews. [200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15). 
  82. ^ Singer, Peter, "One World", Second Edi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 136, 218.
  83. ^ Nedovic, Slobodanka; et al. Guide Through Electoral Controversies in Serbia (PDF). Centar Za Slobodne Izobre I Demoratiju. 2000 [2006-11-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6-07-24). 
  84. ^ World Report 1994 : Peru. Human Rights Watch. [March 27,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17). 
  85. ^ Country Report 2002 : Eritrea. Freedom House. [March 5,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86. ^ Country Report 2002 : Ethiopia. Freedom House. [March 7,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87. ^ Page Fortna, Virginia. Peace Time: Cease-Fire Agreements and the Durability of Peac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111. ISBN 978-0-691-11512-2. 
  88. ^ Muppidi, Himadeep. State Identity and Interstate Practices: the limits to Democratic Peace in South Asia. Democracy, Liberalism, and War: Rethinking the Democratic Peace Debate.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45–66. 2001. ISBN 978-1-55587-955-6. 
  89. ^ World Report 1998 : Pakistan. Human Rights Watch. [July 17,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19). 
  90. ^ 90.0 90.1 World Report 1999 : Pakistan. Human Rights Watch. [February 14,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18). 
  91. ^ Freedom House. Freedom in the world Survey, 1998-99. 
  92. ^ [3][失效链接]
  93. ^ Pakistan: Feudalism: root cause of Pakistan’s malaise. News Weekly. [February 14,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10). 
  94. ^ Wayman, Frank. Incidence of Militarized Disputes Between Liberal States, 1816-1992.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a., Mar. 23-27, 2002. 2002 [200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3-25). 
  95. ^ Vajpayee call woke Sharif up to Kargil - Gunning for Pervez. The Telegraph, Calcutta, India. 2006-05-29 [200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96. ^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document 2005/673. United Nations. [August 10,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18). 
  97. ^ Lebanon's Election: Free but Not Fair. [200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17). 
  98. ^ BBC "Monitors denounce Russia election". [2008-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1). 
  99. ^ Country Report 2002 : Israeli-Occupied Territories. Freedom House. [2006-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100. ^ Country Report 2005 : Pakistan. Freedom House. [2006-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14). 
  101. ^ Freedom House. 1999. "Democracy’s Century: A Survey of Global Political Change in the 20th Century."
  102. ^ (Hensel, Goertz & Diehl 2000)
  103. ^ (Wayman 2002)
  104. ^ {Harvard citation|Ray|2003}}
  105. ^ 105.0 105.1 105.2 (Gelpi & Griesdorf 2001)
  106. ^ (Werner & Lemke 1997)
  107. ^ 107.0 107.1 (Gleditsch, Christiansen & Hegre 2004)
  108. ^ (Peceny & Beer 2003)(Peceny & Butler 2004)(Lai & Slater 2006)
  109. ^ (Hegre et al. 2001)
  110. ^ (Gelpi & Griesdorf 2001)(Braumoeller 1997)
  111. ^ For a description, see Frost, Robert I. The northern wars : war, state and society in northeastern Europe, 1558-1721. Harlow, England; New York: Longman's.  2000. Especially Pp. 9-11, 114, 181, 323.
  112. ^ (Weart 1998)(Müller & Wolff 2004)
  113. ^ 113.0 113.1 (Ravlo & Gleditsch 2000)
  114. ^ (1993, p. 5-11, 35, 59-62, 73-4)
  115. ^ 115.0 115.1 (Braumoeller 1997)
  116. ^ (Ray 1998)
  117. ^ (Levy & Razin 2004)
  118. ^ (Spiro 1994)(Gowa 1999)(Small & Singer 1976)
  119. ^ 119.0 119.1 (Gelpi & Griesdorf 2001)(Ray 2003)
  120. ^ (Wayman 1998)
  121. ^ 注意到由于近年来民主国家数量的急遽提升,在未来这种证据将会越来越明显。不过,注意到在1999年的卡尔吉尔战争,依据Ray的严格标准,这场战争满足了民主和战争的门槛。
  122. ^ (Rosato 2003)
  123. ^ (Oren 1995)
  124. ^ (Shimmin 1999)
  125. ^ (Rummel 1999)
  126. ^ (Bremer 1992)(Gleditsch 1995)(Gowa 1999)
  127. ^ No true Scotsman fights a wa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sia Times 31 January 2006, by their military affairs columnist
  128. ^ (Ray 1995, p. 100)
  129. ^ [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30. ^ (Sambanis 2001)
  131. ^ (Raknerud & Hegre 1997)(Beck & Jackman 1998)
  132. ^ (Werner 2000)
  133. ^ 虽然并没有在文字上讨论到,但他们所展现的图表(2)显示了民主和平更为明显。
  134. ^ (Hegre, 2003; Weede, 2004)
  135. ^ Economic Freedom of the World 2005. [200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04). 
  136. ^ Rummel's blog. [2006-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04). 
  137. ^ (Russett & Oneal 2001)(Lagazio & Russett 2004)(Oneal & Russett 2004)
  138. ^ (Goenner 2004)(Kim & Rousseau 2005)
  139. ^ (Ray 1998)(Ray 2005)(Oneal & Russett 2004)
  140. ^ (Reuveny & Li 2003)
  141. ^ (Reiter 2001)
  142. ^ (Mousseau & Shi 1999)
  143. ^ (Ray, 2000)
  144. ^ (Slantchev, Alexandrova & Gartzke 2005)
  145. ^ (Slantchev, Alexandrova & Gartzke 2005)(Kinsella 2005)
  146. ^ (Gelpi & Griesdorf 2001)
  147. ^ Democratic Peace – Warlike Democracies?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Interpretation of the Liberal Argument (PDF). [2006-11-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0-13). 
  148. ^ (Jervis 2002)
  149. ^ (Page Fortna, 2004)
  150. ^ (Russett 1995)
  151. ^ (Hardt & Negri 2000)
  152. ^ (Ravlo & Glieditsch 2000)
  153. ^ 153.0 153.1 Hermann, Margaret G., Charles W. Kegley, Jr. (1995). "Military Intervention and The Democratic Peace".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 21 (1): 1-21.
  154. ^ 154.0 154.1 Hermann, Margaret G., Charles W. Kegley, Jr. (1996). "How Democracies Use Intervention: A Neglected Dimension in Studies of the Democratic Peace".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33 (3): 309-322.
  155. ^ Hermann, Margaret G., Charles W. Kegley, Jr. (February 1997). "Putting Military Intervention into the Democratic Peace: A Research Note".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30 (1): 78-107.
  156. ^ Rummel's Power Kills website, viewed February 10, 2006. [200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08). 
  157. ^ Global Conflict Trends. Center for Systematic Peace. [October 1,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0-06-06). 
  158. ^ Human Security Report 2005 p.148-150.. [2006-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19). 
  159. ^ Rummel, R.J. Democratic Peace Bibliography Version 3.0. Freedom, Democracy, Peace; Power, Democide, and War. [October 2,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1-24). 
  160. ^ 举例而言:[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副本 (PDF). [2016-02-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7-17). ,存档副本 (PDF). [2005-08-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5-02-13). .
  161. ^ (Ray 2003)(Chernoff 2004)(Harrison 2005)
  162. ^ (Weart 1998)
  163. ^ (Leblang & Chan 2003)
  164. ^ (Binningsbø 2005)

书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支持

[编辑]

反对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