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结束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德國二戰投降
投降书
德国政府向盟军投降
德军最高统帅部部长兼德国陆军元帅威廉·凯特尔代表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45年5月8日)
类型无条件投降
签署日1945年5月8日,​79年前​(1945-05-08
签署地点 德国柏林
生效条件已签署
签署者 汉斯-格奥尔格·冯·弗里德堡
(代表德国海军
威廉·凯特尔
(代表德国陆军
汉斯-于尔根·施通普夫
(代表德国空军
英国 亚瑟·泰德
苏联 奥尔基·朱可夫
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 让·德·塔西尼
美国 卡尔·斯帕茨
缔约方
批准者
收录于维基文库的条约原文
维基文库投降书
卡塞塔投降协定
所有在意大利半岛的德国和意大利军队的投降书
德国代表团(左)与包括苏联代表在内的盟国代表团(右)出席在卡塞塔举行的投降仪式。
类型有条件投降
签署日1945年4月29日
签署地点 意大利卡塞塔王宫
生效日1945年5月2日[1]
谈判方
签署者
缔约方
1945年5月7日于兰斯签定的德国无条件投降书
蒙特利尔每日星报英语Montreal Star的头版宣布德国投降。 1945年5月7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最后战斗以及纳粹德国投降的事件发生在1945年的4月底至5月初。

投降时间线

[编辑]

1945年4月

[编辑]

墨索里尼之死、意大利崩溃

[编辑]
墨索里尼被共产党游击队逮捕前的最后一张在世照片(1945年4月25日)

1945年4月27日当盟军迫近米兰时,意大利社会共和国领袖贝尼托·墨索里尼意大利共产党游击队第52加里波第旅截住,当时墨索里尼正试图从意大利逃往瑞士的一个由德军防守的高射炮团。4月28日墨索里尼被带往科莫省梅泽格拉朱利诺英语Giulino村枪决,而其他法西斯党成员被押往东戈处决,墨索里尼的尸体被带回米兰并倒挂在市内的一座广场上。4月29日社会共和国的国防部长鲁道夫·格拉齐亚尼率领所有包括利古里亚集团军在内的意大利军队于卡塞塔投降。

希特勒之死、德国崩溃

[编辑]
希特勒在帝国总理府元首地堡外面检阅希特勒青年团(1945年4月20日)

4月30日当柏林战役仍在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头顶上进行时,鉴于大势已去,并不愿重蹈墨索里尼曝尸广场的结局,他安排了于元首地堡与长年情妇爱娃·勃劳恩共结连理,并于数小时后自杀。在希特勒遗嘱中,他任命了其继承者卡尔·邓尼兹担任新的帝国总统约瑟夫·戈培尔帝国总理,戈培尔随后于1945年5月1日自杀,剩下邓尼兹为德国的唯一领袖。

1945年5月1日至10日

[编辑]

德军和残余意军在意大利北部投降

[编辑]

5月1日武装亲卫队将军卡尔·沃尔夫德国C集团军总司令海因里希·冯·维廷霍夫上将在进行了代号为日出行动后 (一项与苏联尝试建立独立和平的行动,该项行动属与同盟国进行的旷日废时且未经授权的秘密谈判),命令在意大利境内的德军停止战斗,并联同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于5月2日签订卡塞塔投降协定,表示在意大利境内的德军和意军无条件向盟军投降。

德军在柏林投降

[编辑]

柏林战役于5月2日结束。于该日柏林城防司令黑尔姆特·魏德林上将向苏联红军司令瓦西里·崔可夫无条件投降[2],同日在柏林以北的德国维斯瓦河集团军两个集团军司令 (德国第21集团军库尔特·冯·蒂佩尔斯基希将军及德国第3装甲集团军司令哈索·冯·曼陀菲尔将军)向西方盟军投降[3]

德军在西北德、丹麦及挪威投降

[编辑]

1945年5月4日英国陆军元帅伯纳德·蒙哥马利汉堡汉诺威不莱梅之间的吕讷堡石楠草原接受在荷兰、德国西北部包括弗里西亚群岛黑尔戈兰岛及所有其它岛屿、什列斯威-荷尔斯泰因丹麦包括该地区所有海军舰艇的指挥官汉斯-格奥尔格·冯·弗雷德堡海军上将爱博哈德·金泽尔英语Eberhard Kinzel将军的无条件投降[4]。由于这些德军部队的行动指挥官是卡尔·邓尼兹海军元帅,因此此次签署代表欧洲战争的结束[5][6][7][8][9],5月5日邓尼兹命令所有U-潜艇停止攻击行动及返回基地;下午2时30分赫尔曼·弗尔特希将军率领部队在波希米亚山区及上因河之间向美国第6集团军司令雅各布·L·德弗斯投降;下午4时荷兰境内的德军最高司令约翰内斯·布拉斯科维茨陆军上将在荷兰小镇瓦赫宁根向加拿大查理斯·霍基善英语Charles Foulkes (Canadian Army general)将军及博纳德王子(荷兰国内军最高司令)投降[8][9]

中欧

[编辑]

1945年5月4日捷克抵抗组织实施布拉格起义,翌日苏军发动布拉格攻势,在德累斯顿,党区负责人马丁·穆切曼英语Martin Mutschmann在东部战线实施大型攻势后两天放弃该城,并在尝试逃走时被苏军捕获[10]

日本废除三国同盟条约

[编辑]

鉴于意大利早已2年前投降、德国已经崩溃,仍在作战的轴心国日本于5月6日宣布废除三国同盟条约

德军在布雷斯劳投降

[编辑]

5月6日晚上6时布雷斯劳要塞中德军指挥官赫尔曼·尼霍夫英语Hermann Niehoff将军在被包围近三个月后,向苏军投降[9]

德军在海峡群岛投降

[编辑]

5月8日早上10时海峡群岛守军被德国当局通知战争结束,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下午3时正在电台广播中宣布:“战斗在今天凌晨零时起正式停止,但为了保存生命而实施的‘停火’已在昨日于整条战线上实施,而各位海峡群岛的居民今天起亦获得自由[11]”。

约德尔和凯特尔宣布所有德国军队无条件投降

[编辑]

当布雷斯劳要塞投降一个半小时之后,阿尔弗雷德·约德尔上将到达兰斯及根据邓尼兹的命令各西方盟国提出投降要求,这样的情况跟冯.弗雷德堡最初跟蒙哥马利提出的一样,与蒙哥马利的相似,盟军统帅英语Supreme Allied Commander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拒绝任何谈判除非德军接受无条件投降,艾森豪威尔明确地对约德尔说他将命令西方盟军压迫德军,令德军虽向苏军投降[12],约德尔向在弗伦斯堡的邓尼兹发出电报,表明艾森豪威尔的态度,半夜过后不久邓尼兹接受这硬性条款,发电报给约德尔,授权他可代表德军接受无条件投降[9][12]

1945年5月7日凌晨2时41分德意志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处长约德尔在法国兰斯盟军远征部队最高司令部签署了德国无条件投降书,同一天弗朗茨·伯梅将军宣布在挪威的所有德军无条件投降,无条件投降书指明“所有德军在欧洲中部时间1945年5月8日晚上11时01分起停止军事行动”[4][13],翌日威廉·凯特尔及其他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到达柏林,在凌晨前于苏军代表格奥尔吉·朱可夫元帅面前签署相类似的文件[14],签署仪式在柏林卡尔斯霍斯特的前德军工兵专门学校,现在这里已变成了一座位于卡尔斯霍斯特的德意志—俄罗斯博物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45年5月10日盟军在德国境内的部署

庆祝

[编辑]

欧洲战场的胜利

[编辑]

有关德国投降的消息于5月8日起开始在西方国家传播,整个欧洲都在庆祝着胜利。在美国,美国人收听到该新闻的时间为5月8日,美国政府随后宣布5月8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胜利纪念日;当德国签订的无条件投降书生效时,在德国东面的苏联是莫斯科时间5月9日,所以俄罗斯及其他在德国东面的欧洲国家均在5月9日庆祝胜利日

一些地方的庆祝活动是自发进行的,没有得到第三帝国最终投降的官方确认。驻欧美军报纸《星条旗》在5月8日版刊登了这一消息,而下午(由于时差)纽约和芝加哥举行了自发的庆祝活动。5月8日上午,伦敦举行了一场民众集会庆祝胜利,巴黎也举行了类似的纪念活动。

与此同时,在德国东部的苏联,从美国广播电台传来消息后,苏联军队从5月8日下午开始自发举行庆祝活动,但斯大林政府要求等待在卡尔斯霍斯特举行的德国投降后接受官方庆祝活动。准确来说按照莫斯科时间,德国军事投降生效的时间已经是5月9日,当天莫斯科和其他苏联城市都举行了胜利庆祝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俄罗斯被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

时任苏联驻美国大使安德烈·葛罗米柯在回忆录中描述了旧金山庆祝胜利日的场景:

德国投降时所控制的领土(蓝色区域)

1945年5月10日至5月结束

[编辑]

德军各个单位停火

[编辑]

虽然大部分德军指挥官尊重由德意志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发出的投降命令,但不是全部指挥官皆照办。其中一位是德意志最大支部队德国中央集团军指挥官费迪南德·舍纳尔陆军元帅。他在4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之最后遗嘱中被任命为德军最高统帅。5月8日舍纳尔放弃指挥权并逃往奥地利,而当时苏军正派出压倒性兵力实施布拉格攻势以攻击中央集团军,迫使整个中央集团军在5月11日投降(一些资料来源说是5月12日),而其它没有在5月8日签订停战协议时投降的德军部队如下:

艾森豪威尔要求邓尼茨政府下台

[编辑]
5月23日,弗伦斯堡政府成员被英军逮捕。前景中身穿制服的是卡尔·邓尼茨海军上将,身后是身着制服的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将军和身着便服的阿尔伯特·施佩尔。临时政府的垮台和苏联在布拉格的胜利意味着德国的绝对无条件投降

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希特勒自杀后为德国的国家元首,但是他的弗伦斯堡政府(这个政府名称由来是因为其首府设在弗伦斯堡,但是只有控制此城以及附近的一小块区域)无视于5月8日的德国投降。1945年5月23日一位英国联络官被派往弗伦斯堡向弗伦斯堡政府宣读艾森豪威尔有关解散弗伦斯堡政府及拘捕其政府成员的命令,但同盟国遇到一个问题,因为他们认识到虽然德军已无条件投降,但同盟国远征军未能成功利用欧洲顾问委员会英语European Advisory Commission的名义行事。而且当时德国不存在任何民间政府。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民间组织的政府,如1918年的德国投降就被希特勒利用来说成是在德国背后捅上一刀。同盟国不希望未来的德国政府利用此口实来重回旧路,最终他们不承认邓尼茨政府并以签订四国文件来代替,从而组成了同盟国管制理事会主要内容如下:

南斯拉夫亲轴心国势力在奥地利遭遣返

[编辑]

南斯拉夫内亲轴心国的诸多势力拒绝向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苏联红军投降,大规模撤入奥地利,向英军投降但遭到拒绝。亲轴心国势力在1945年5月24日被从奥地利边境布莱堡遣返成为战俘,并在之后遭到了来自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的诸如政治清算、死亡行军、军事监禁、强制劳役,和虐囚至死在内的一系列报复,史称布莱堡屠杀

1945年6月以后

[编辑]

崩溃

[编辑]

1945年7月5日,同盟国中的其中四个国家(英国美国苏联法国)在柏林签订条约,将二战战果以法律形式加以确认[17][18][19]。1945年6月至8月,同盟国领袖筹划组建战后德国新政府,重新订定边界。在波茨坦会议中,划定战后德国东部边界为奥德河-尼斯河线,从奥德河-尼斯河线以东及其他国家驱逐数以百万计的德意志族人、命令德国进行非武装化英语Demilitarisation去纳粹化工业非军事化英语Allied plans for German industry after World War II,并解决二战战争赔偿问题。

个别同盟国采取进行单方面司法程序的方式与德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例如在1946年12月13日,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就宣布美国与德国之间结束敌对状态[20] 。1947年2月10日德国又与昔日的盟友意大利、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及罗马尼亚分别签订和平协议。

在1949年11月22日的彼得堡协议中,西德政府曾要求结束交战国的身份,但该要求被拒绝,美国继续将德国认定为交战国,这样做有数个司法上的原因,虽然其中一些已经解决,但美国坚持的原因是希望维持其在西德驻军的合法性[21],1950年9月12日至12月19日,美国和英国与法国外长在纽约的会议中,研究一旦西方盟国结束与德国交战国的关系后如何增强西德在冷战中的地位[22],1951年一些前西方盟国结束与德国的交战国地位:澳大利亚(7月9日)、加拿大、意大利、新西兰、荷兰(7月26日)、南非、英国(7月9日)、美国(7月9日杜鲁门向国会提出请求,而国会在10月19日授权)[23][24][25][26][27][28];而德国与苏联在1955年初结束交战状态[29]

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

[编辑]
奥德河-尼斯河线

根据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上的规定,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四国放弃在德国原先拥有的特权,包括柏林在内。1990年10月3日统一后的德国终于拥有了完整主权,但美英两国依旧保留在德国的驻军。

集中营及难民

[编辑]
1944年,数以千计的大屠杀的受害者到达纳粹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美军士兵观看沿着前往新近被解放的厄尔德鲁夫集中营之道路上横卧之囚犯尸体

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同盟国的士兵随即发现了许多集中营和被纳粹用来囚禁和清洗其他1100万人的地区。其中最多数量的是欧洲犹太人(根据纽伦堡审判的记录估计大约一半),但亦包括吉普赛人、斯拉夫人、同性恋者及其他少数民族及残疾人士,以及纳粹党的政治敌人(特别是共产党员)。

其中最为人知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就已杀害了110万人至160万左右。 虽然大部分在战争中作战的盟军士兵不认识纳粹的种族灭绝犹太人大屠杀,但这些已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

1945年5月和6月,数千名来自南斯拉夫和苏联的难民在奥地利被西方盟军围捕,并在龙骨行动中移交给苏联和南斯拉夫。苏联和南斯拉夫人处决或驱逐了其中许多人(例如布莱堡大屠杀)。同样战败的芬兰和瑞典也感到有必要同样引渡英格里亚和波罗的海的难民,其中一些人在被引渡前自杀。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5月2日是意大利半岛所有轴心国军队的正式投降日期。但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军队于5月1日投降。
  2. ^ Dollinger, Hans.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Nazi Germany and Imperial Japan,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ue Card Number 67-27047. p. 239
  3. ^ Ziemke, Earl F. Battle For Berlin: End Of The Third Reich, NY:Ballantine Books, London:Macdomald & Co, 1969. p. 128
  4. ^ 4.0 4.1 The German Surrender Documents - WWII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05-17.
  5. ^ The Papers of Field Marshal Viscount Montgomery of Alamei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mperial War Museum
  6. ^ Instrument of surrender of all German forces in HOLLAND, in northwest Germany including all islands, and in DENMARK. [2009-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13). 
  7. ^ Veteran remembers 'war of words'. 2005-05-04 [2024-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2) (英国英语). 
  8. ^ 8.0 8.1 World War II Timeline:western Europe: 1945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6-09-22.
  9. ^ 9.0 9.1 9.2 9.3 Ron Goldstein Field Marshal Keitel's surrend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additional comment by Peter - WW2 Site Help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0. ^ [Page 228,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Nazi Germany and Imperial Japan", Hans Dollinger,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ue Card Number 67-27047]
  11. ^ The Churchill Centre: The End of the War in Europ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6-06-19.
  12. ^ 12.0 12.1 Ziemke, Earl F. Battle For Berlin: End Of The Third Reich, NY:Ballantine Books, London:Macdomald & Co, 1969. p.130
  13. ^ During the summers of World War II, Britain was on British Double Summer Time which meant that the country was ahead of CET time by one hour. This means that the surrender time in the UK was "effective from 0001 hours on 9 May". RAF Site Diary 7/8 May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2-07-28.
  14. ^ Chapter XV: The Victory Sealed. www.globalsecurity.org. [2024-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1). 
  15. ^ Faximile of the original text. [2009-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6). The Governm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Provisional Government of the French Republic, hereby assume supreme authority with respect to Germany, including all the powers possessed by the German Government, the High Command and any state, municipal, or local government or authority. The assumption, for the purposes stated above, of the said authority and powers does not effect  已忽略未知参数|publishe r= (帮助),在本处,来自Avalon计划该段四国翻英原文翻译有点小错。“affect”与“effect”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16. ^ Declaration Regarding the Defeat of Germany. 耶鲁大学法学院Avalon计划. [2008-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2月18日). 
  17. ^ Commission, United Nations War Crimes. Law Reports of Trials of War Criminals. W.S. Hein & Company. 1997: 13. ISBN 978-1-57588-403-5 (英语). 
  18. ^ Year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1993 Volume II Part Two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age 54, paragraph 295 (last paragraph on the page)
  19. ^ Although the Allied powers considered this a debellatio (The human rights dimensions of population (Page 2, paragraph 13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HCR web site) other authorities have argued that the vestiges of the German state continued to exist even though the Allied Control Council governed the territory; and that eventually a fully sovereign German government resumed over a state that never ceased to exist (Detlef Junker et al (2004).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in the Era of the Cold War, 1945-1990: A Handbook (Vol 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nd (Vol. 2) co-published with German Historical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ISBN 052179112X p. 104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5-19..)
  20. ^ Werner v. United States (188 F.2d 266)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0-05-14., 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Ninth Circuit, April 4, 1951. Website of Public.Resource.Org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0-05-28.
  21. ^ A Step Forwar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ime Magazine Monday, Nov. 28, 1949
  22. ^ Staff. Full text of "Britannica Book Of The Year 1951" Open-Access Text Archive. Retrieved 11 August 2008
  23. ^ War's En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ime Magazine, July 16, 1951
  24. ^ Lauterpacht, E. International Law Repor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505. ISBN 978-0-521-46397-3 (英语). 
  25. ^ James H. Marsh. World War II:Making the Pea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11 August 2008
  26. ^ 1951 in History Portuguese Web Archive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10-07 BrainyMedia.co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11 August 2008
  27. ^ Lauterpacht, H. International Law Reports: Volume 2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06: 773. ISBN 978-0-949009-37-1 (英语). 
  28. ^ US Code--Title 50 Appendix--War and National Defens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07-06.,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04-29.
  29. ^ Spreading Hesit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ime Magazine Monday, Feb. 07, 1955

来源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