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巴宰语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巴則海語
巴宰语
Pazeh
母语国家和地区台湾
区域台中丰原、神冈、后里等之内陆区域--北至大甲溪河岸,东到东势角(东势),南至潭仔墘(潭子),西则到达大肚山山麓的横冈;南投埔里爱兰。
母语使用人数
0人(2021年)[1]
10多人(2010年/第2语言)[2]
0人(第1语言) [3] (2015年)
语系
南岛语系
文字巴宰语罗马字拉丁字母
官方地位
管理机构 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巴宰族文化协会
语言代码
ISO 639-3pzh
Glottologpaze1234[4]
ELPPazeh-Kaxabu
濒危程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濒危语言[5]
极度危险UNESCO
汉人迁台之前的台湾南岛语言分布图(按 Blust, 1999)[6][7].东台湾"兰屿岛(深红色)表示为使用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巴丹语群达悟语的区域.

巴宰语(巴宰语:Pazeh),早期译为“巴则海语”,为台湾平埔原住民族巴宰族所使用的语言,属于台湾南岛语言,与噶哈巫语属同语种,和赛夏语Saisiyat)并列为西北台湾南岛语族,亦有与泰雅语群、西部平原语群同列为北台湾南岛语族的说法[8][9]

与噶哈巫语的关系

[编辑]

巴宰语与噶哈巫语基本上可互通,但二种语言在语音与词汇表达上仍有微异。语音方面比如:巴宰语有R音 "r";而噶哈巫语中会省略,或改用边音 "l" 替代。词汇上大抵类同,但句型结构上仍有分野。[10]二者关系类似于有如赛德克语太鲁阁语之别。

历史

[编辑]

巴宰族原本分布于今台中市丰原区神冈区后里区附近较靠内陆的区域,约略位置是以丰原为中心,北至大甲溪河岸,东到东势角(今东势区),南至潭仔墘(今潭子区),西则到达大肚山山麓的横冈一带。16世纪中,主要部落有岸里社乌牛栏社朴仔篱社阿里史社等四至五个社。

17世纪荷治时期以前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没有任何书面记录,因此只能用语言学的方法推测早期历史。西部平埔族群语言中,道卡斯语巴布萨语巴布拉语洪雅语之间的关系较近,推定彼此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时间可能不到1000年。巴宰语与这些语言的关系比较不清楚。与前四者相比,巴宰语与赛夏语的关系较近。因此巴宰语与赛夏语的共同祖语跟前四者的共同祖语彼此分化的时间又要更早。[11]

日本学者伊能嘉矩台湾文化志》(第一篇)考证,发现唐魏徵所著的《隋书》(公元636年成书)中有许多巴宰语的词汇。[12]

1804年,潘贤文率领部分道卡斯族巴布拉族巴布萨族洪雅族、巴宰族人迁至宜兰。1814年发生郭百年事件,埔里原住民族势力衰退。1823年,埔里邵族为求自保,邀请包括巴宰族在内的平埔原住民迁入埔里[13]巴宰族人亦如邵族人一样,生活惯习、沟通语言大部分与闽南裔台湾人同步。几已全部生活在主流圈里,绝大部分使用台语为主要母语,如今又面临华语的全面覆盖,族群认同面临考验。[14]

近代发展

[编辑]

语言研究

[编辑]

对于巴宰语的研究是从19世纪开始的。最初几位研究者是Steere(1873)、伊能嘉矩(Ino 1897)、小川尚义(Ogawa 1923)。当时使用巴宰语的人还很多。Steere纪录了词汇表与28个句子。伊能嘉矩纪录了一篇文本与一些词汇。小川尚义纪录的词汇表较长,并且根据他所收集的句子,作出了初步的语法分析。伊能嘉矩与粟野传之丞的《台湾蕃人事情》(1900年)指出巴宰族已汉化,但仍使用巴宰语,并将之划入平埔族群[15]

20世纪1960年代及1970年代的研究者包括土田滋(Tsuchida 1969)、费罗礼(Ferrell 1970)、李壬癸(Li 1978)。这个时候,巴宰语只剩下一些年纪较大的人还记得。土田滋纪录了两篇短的文本、两篇长的文本、及大量词汇。费罗礼纪录了一些基础词汇、构词形态及一篇对话。李壬癸纪录了一些词汇、文本,并做了初步的格位标记系统的分析[16]

语言复振

[编辑]

巴宰语面临最严重的失传问题,大部分巴宰族人被闽南裔台湾人同化。最后一位巴宰语母语者为已故的潘金玉女士。1914年出生的潘金玉女士,生前全力投入“巴宰语”的复苏运动,2001年潘金玉协助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李壬癸院士、及日本学者土田滋编纂成《巴宰语词典》,以及由族人王潘美玉女士自编的小辞典《阿嬷阿都努的巴宰话语》[17]

2010年5月时,巴宰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濒危语言地图》列为世界上最濒危的18种语言之一,巴宰语当时在全球只有一位使用者的情况已维持多年[18][19][20]。南投县巴宰族文化协会理事长潘文辉表示,这几年来巴宰族人在专家学者的协助下,现在不分年龄至少有10多人会说巴宰语,已经不是只有一位耆老会说族语的情况了[2][21]

2010年10月,潘金玉女士去世,现今巴宰语已无第一语言使用者,但有语言复兴运动。目前南投埔里爱兰教会每星期六上午都有在教授巴宰语,由巴宰族各长老主持语言教授课程[22]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发行、政治大学原住民族语言教育文化研究中心主编所发行之原住民语教科书〈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语文学习领域 原住民语〉系列中有巴宰语学习手册第(1-9)阶教科书[23]

2014年,埔里的巴宰族人王潘美玉、潘英杰使用巴宰语写新诗,获颁教育部主办之“原住民族语文学奖”[24][25]

音系

[编辑]

巴宰语有17个辅音音位(另含喉塞音)、4个元音音位(另含2个衍生元音)及4个双元音(-ay, -aw, -uy, -iw)[26]

元音
  前元音 央元音 后元音
闭元音 i   u
中元音 (e) ə (o)
开元音   a  
辅音
  双唇音 舌冠音 硬腭音 软腭音 喉音
塞音 p b t d   k g (ʔ)
擦音   s z   x h
鼻音 m n   ŋ
近音 w l j    
闪音   ɾ      

巴宰语现行采用拉丁字母来做为书写系统,大多对应其音位国际音标符号,比如:“家园”写为:"xumak a ribu"[27][28][29]

语法

[编辑]

基本上,巴宰语较倾向归属于黏着语,动词、名词等词类往往加上不同的词缀(前缀、中缀、后缀及环缀)就会产生不同的语态或格位型式表达法[30]。 巴宰语词缀表现最多的词类是动词部分[31]。语词在结构上会附与焦点变化词缀,目的在表明句中语词之相对关系、彰显语义角色,或强调谓语性质、对焦所要表达之重点[32]

代名词系统

[编辑]

巴宰语代名词系统呈现如下[33]

巴宰语的代名词系统
人称 中性格 主格 属格 处所格
单数 第一人称 yaku aku naki yaku(n)an
第二人称 isiw siw nisiw isiwan
第三
人称
imini mini nimini iminian
imisiw misiw nimisiw misiwan
isia sia nisia isiaan
复数 第一
人称
包含式 ita ta nita (ta-) itaan
排除式 yami ami nyam(i) yami(n)an
第二人称 imu mu nimu imuan
第三
人称
yamini amini naamini yaminian
yamisiw amisiw naamisiw yamisiwan
yasia asia naasia yasiaan

词汇

[编辑]

巴宰语词汇举例如下:

数字

[编辑]

巴宰语和赛夏语是少数不区分指人、指物两套数词的台湾南岛语[34]台湾南岛语多采用十进法,而巴宰语采用五进法[35][36]

  • 1 = adang
  • 2 = dusa
  • 3 = turu
  • 4 = supat
  • 5 = xasep
  • 6 = 5 + 1 = xaseb-uza
  • 7 = 5 + 2 = xaseb-i-dusa
  • 8 = 5 + 3 = xaseb-i-turu
  • 9 = 5 + 4 = xaseb-i-supat

巴宰语中的数字“五”xasep,与赛夏语Laseb道卡斯语hasap巴布萨语nahup洪雅语hasip类似,李壬癸认为这是区域性移借的结果[34]

隋书中的巴宰语词汇

[编辑]

以下为伊能嘉矩根据《隋书》中有关琉球国的纪录[37]所考证出可能为巴宰语的词汇[12]

汉字纪录 隋书纪录 巴宰语 伊能解读
欢斯 王之姓 Kaisi 起源歌中始祖之姓。
渴剌兜 王之名 Haratao 人名。
可老羊 王之称呼 Karaohu 司祭头人之称呼。
多拔荼 王妻之称呼 Tata 女性族长尊称,汉译“大老妈”。
波罗檀 王之所居 Paradan 葫芦墩,即今台中丰原
鸟了师 村中善战者 Rakerakehan 蕃社中有力者之组织。

诗歌

[编辑]

巴宰族诗歌挨焉诗歌(Ayan)系列其中一曲、

长辈们的叮咛〈Apuwan kinawas; The Elderly lecture〉[38][39]

巴宰语 汉译 英译
  1. Ayan no ayan ayan no laita.
  2. Ita ita dadua ka abasan o suadi.
  3. Abasan o suadi ka maakariariaki.
  4. Maʼisaʼisakup di dini ka maakahahatan.
  5. Mukawas ki apuwan riak ki kaakawas.
  6. Apuwan kinawas ka tumala ka siana.
  7. Reten a baban saw ka maahatahatan.
  8. Xauda ka kinita pakatahayak imu.
  9. Xauda ka kinita pakatahayak imu.
  10. Xauda ka kinita pakatahayak imu.
  11. Tumala ka ana paxalihan.
  12. Ayan no ayan, saysay yawira.
  1. 咱们唱根源的歌。
  2. 咱们大家,兄弟姊妹们。
  3. 兄弟姊妹们和睦相处。
  4. 在此聚在一起都很高兴。
  5. 前辈说话,他们所说的都是吉利的话。
  6. 前辈教诲,听了要遵从。
  7. 村里众人都很高兴。
  8. 见学甚多,感谢你们。
  9. 见学甚多,感谢你们。
  10. 见学甚多,感谢你们。
  11. 听了且不要忘记。
  12. 根源歌到此结束。
  1. Oh! ayan, my ancestor! we are singing ayan epic.
  2. We are all like a family living together.
  3. We get along very well incessantly.
  4. We live in a happy life.
  5. The elderly lecture is good for us.
  6. We must follow the elderly lecture.
  7. The villager are very happy.
  8. We see and learn very much, thank you.
  9. We see and learn very much, thank you.
  10. We see and learn very much, thank you.
  11. Don't forget what we have a listen.
  12. Oh! ayan, my ancestor! it's time to take a rest.

脚注

[编辑]
  1. ^ 中广新闻网,"世界濒危语言 会说的人手指数得出"[1][永久失效链接],Yahoo!奇摩新闻,2010/05/20-14:05.
  2. ^ 2.0 2.1 立报/陈威任,"积极复振巴宰族语 政府看不见"[2][永久失效链接],Yahoo!奇摩新闻,2010/05/24-00:07.
  3. ^ 聯合國列為「語言已失傳」?台灣巴宰族回應:致力於復興傳統但有繁衍危機. [2018-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30). 
  4.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巴宰語.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5. ^ UNESCO 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 UNESCO
  6. ^ Blust, R. (1999). "Subgrouping, circularity and extinction: some issues in Austronesian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in E. Zeitoun & P.J.K Li (Ed.)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 (pp. 31-94). Taipei: Academia Sinica.
  7. ^ Paul Jen-kuei Li," Some Remarks on the DNA Study on Austronesian Origins"[3][永久失效链接],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2.1:237-239,2001.(英文)
  8. ^ 林英津,"巴则海参考语法",台北,远流出版事业,台北,p.40,2000年。
  9. ^ 王教授的部落格,"即将消失的巴宰语"存档副本. [2011-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5). ,Yahoo奇摩部落格,2008/07/02 14:25.
  10. ^ 李壬癸土田滋,《巴宰语词典》(Pazih Dictionary),中央研究院,台北,2001年9月。(中文)(英文) ISBN 957-671-790-6
  11. ^ Li, Paul Jen-kuei (2003).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s of Six Western Plains Languages." In Li, Paul Jen-kuei. 2004. Selected Papers on Formosan Languages, vol. 2. Taipei, Taiwan: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12. ^ 12.0 12.1 伊能嘉矩原著,2011,《台湾文化志(中译本)修订版》,国史馆台湾文献馆编译。南投: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ISBN 9789866764745
  13. ^ http://anthro.unige.ch/~sanchez-mazas/phm/18LI_CHAP08-OK----------COLOUR-PLATE-TO-ADD.pdf[永久失效链接]
  14. ^ David Crystal, "Language Dea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pril 29, 2002). ISBN 978-0521012713
  15. ^ 存档副本. [2012-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16. ^ 存档副本 (PDF). [2012-08-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4-27). 
  17. ^ 邱国荣. 巴宰族耆老講述母語復振經驗與成果. 台湾教会公报新闻网 TCNN. 台湾教会公报. 2019年8月15日 [2020年1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8月15日). 
  18. ^ 今日新闻/生活中心/综合报导,"联合国列严重濒危的语言 台湾巴宰语在其中"[4][永久失效链接],Yahoo!奇摩新闻,2010/05/20-18:26.
  19. ^ 编译中心综合报导,"全球语言 2500种濒临灭绝"[5][永久失效链接],北美世界日报,June 21, 2010 06:00 AM.
  20. ^ By Leigh Montgomery and Elizabeth Ryan, Staff,"World's 18 most endangered spoken languages"[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基督教科学箴言报,April 27, 2010.
  21. ^ 陈威任. 積極復振巴宰族語 政府看不見. 台湾立报. 2010-05-24 [2020-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5). 
  22. ^ 联合国列严重濒危的语言 台湾巴宰语在其中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0年5月20日.
  23.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abor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4. ^ 王鹏捷:<台湾/原民语文学创作奖得奖者:为巴宰族发声>。中央日报。2008年6月25日。[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5. ^ 徐咏絮:<原住民族语文学创作颁奖 落实族语文字化>。国立教育广播电台。2008年6月25日。存档副本. [2011-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6). 
  26. ^ Blust, Robert. 1999. Pazeh phonology and morphology. Oceanic Linguistics 38.2: 321–365.
  27. ^ 国立政治大学原住民民族研究中心,"教育部2007年原住民族语文学创作奖",教育部,2008年6月,pp.288-293. ISBN 978-986-01-4528-1
  28. ^ 郭弘斌 编著,"台湾原住民的语言"[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湾海外网,2003.
  29.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原住民族语言书写系统"[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语字第0940163297号,原民教字第09400355912号公告,中华民国94年12月15日.
  30. ^ 张永利,"台湾南岛语言语法:语言类型与理论的启示(Kavalan)"[1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语言学门热门前瞻研究,2010年12月/12卷1期,pp.112-127.
  31. ^ 林英津[1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巴则海语参考语法(Pazih Grammar/巴宰语参考语法)",台北,远流出版公司,台北,2000年。ISBN 957-32-3889-6
  32. ^ Paul Jen-kuei Li (李壬癸),"Nominalization in Pazih (巴宰语的名物化)"[12][失效链接],中研院语言所语言暨语言学期刊,2008(3) (第九卷第三期).
  33. ^ Li, Paul Jen-kuei. Some Aspects of Pazeh Syntax. De Guzman, V. P.; Bender, B. (编). Grammatical Analysis: Morphology, Syntax, and Semantics. Studies in Honour of Stanley Starosta. Oceanic Linguistics Special Publications No. 29.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0: 89–108. JSTOR 20000143 (英语).  |issue=被忽略 (帮助)
  34. ^ 34.0 34.1 Li, Paul Jen-kuei. Numerals in Formosan Languages. Oceanic Linguistics. 2006, 45 (1): 133–152. JSTOR 4499950. S2CID 146593890. doi:10.1353/ol.2006.0014 (英语). 
  35. ^ ABVD: ABVD: Pazih Ferrel(1969)([[費羅禮]]). [2022-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2). 
  36. ^ 李壬癸院士,"台湾南岛语言的奥秘"[1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研院语言所,2007.
  37. ^ 《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四十六 东夷》:“流求国,居海岛之中,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土多山洞。其王姓欢斯氏,名渴剌兜,不知其由来有国代数也。彼土人呼之为可老羊,妻曰多拔荼。所居曰波罗檀洞(…)国有四五师,统诸洞,洞有小王。往往有村,村有鸟了师,并以善战者为之,自相树立,理一村之事。”
  38. ^ "巴宰族歌谣-岸里寻根之旅-Pazeh探索"存档副本. [2011-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3). ,台中县岸里国民小学,2003年2月10日。
  39. ^ 李壬癸(Paul Jen-kuei Li),土田滋(Shigeru Tsuchida),"巴宰族传说歌谣集(Pazih Texts and Songs)",台北,11月,2002年. ISBN 957-671-888-0

参考文献

[编辑]
  • 林鸿瑞著/黄慧娟指导,"噶哈巫语音韵研究"[1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清大语言所硕士论文,2016年.(台湾语言学学会的年度硕士论文佳作奖)
  • 林鸿瑞,"噶哈巫语时间词与空间词研究"[1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学士论文/暨南大学中文系,June 2012.
  • 林英津,<巴则海语—埔里爱兰调查报告>[1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湾风物 176-200,1989年3月31日.
  • 卫惠林,〈埔里巴宰七社志〉,《中研院民族所专刊》甲种27,1981年1e/1999年10月2e.
  • 卫惠林,〈巴宰族的亲属结构〉,《台大考古人类学刊》35,36,pp.1-11,1974年。
  • 刘斌雄,〈埔里巴则海亲属结构的研究〉,《中研院民族所集刊》36,pp.79-111,1973年.
  • 洪秀桂,〈南投巴宰海人的宗教信仰〉,《台大文史哲学报》22,pp.445-509,1973年.
  • 伊能嘉矩,〈台湾ピイポオ蕃の一支族ぱゼッヘ(PAZEHHE)の旧惯一斑〉,东京人类学会杂志,23卷,269号,1908年(明治41年).
  • 伊能嘉矩,〈埔里社平原に于ける熟蕃〉,蕃情研究会志,n002期,1899/04/30(明治32年4月30日),pp.31-55..
  • 余文仪(台湾府知府)主修,《续修台湾府志》(余志)卷2,8,14,15,16,“26卷本”,乾隆29年(1764年)。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