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苏维埃帝国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受苏联影响的最大范围,在1959年古巴革命和1961年中苏分裂间。
苏联的最大疆域,所谓的苏维埃帝国
红色表示由共产党政府掌控的国家,橙色表示苏联所认为“走向社会主义”的国家。然而,并非所有红色国家都与苏联维持同盟关系。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控制下的经互会成员及其卫星国

苏维埃帝国(英语:Soviet Empire;俄语:Советская империя)是冷战西方社会克里姆林宫学的角度出发,所使用的一个政治术语,用以形容苏联对一些较小国家的操控,这些国家虽然名义上独立,但若它们尝试摆脱苏联操控,则会遭到军事入侵(如1953年东德六一七事件1956年匈牙利革命1968年布拉格之春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维埃帝国不再被提起。虽然苏联不受皇帝统治,并自称反帝国主义,但[1][2]认为,这些行为根本就和“帝国”没什么两样。一些学者认为苏联是一个包含多民族帝国民族国家共产主义国家的混合政体[1],也有学者认为苏联和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一样奉行苏联式的殖民主义[3]。还有学者认为苏联承袭了沙俄时代的专制与扩张的传统。[4][5]有认为,苏联帝国的称呼源自于苏联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

影响力

[编辑]

苏维埃帝国由以下组成[6][7]

苏联加盟共和国

[编辑]

 苏联由多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数目不定。1956年至1991年间,苏联有以下15个加盟共和国:


1956年-1991年的苏联加盟共和国地图
加盟共和国 首都 加盟年份 人口
(1989)
人口/总人口
(%)
面积(km²)
(1991)
面积/总面积
(%)
独立国家 No.
Flag of Russian SFSR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莫斯科 1922 147,386,000 51.40 17,075,400 76.62  俄罗斯 1
Flag of Ukrainian SSR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基辅
(1934前为哈尔科夫
1922 51,706,746 18.03 603,700 2.71  乌克兰 2
Flag of Uzbekistan SSR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塔什干
(1930年前为撒马尔罕
1924 19,906,000 6.94 447,400 2.01  乌兹别克斯坦 4
Flag of Kazakhstan SSR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阿尔玛-阿塔 1936 16,711,900 5.83 2,717,300 12.24  哈萨克斯坦 5
Flag of Belarusian SSR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明斯克 1922 10,151,806 3.54 207,600 0.93  白俄罗斯 3
Flag of Azerbaijan SSR 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巴库 1922 7,037,900 2.45 86,600 0.39  阿塞拜疆 7
Flag of Georgian SSR 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第比利斯 1922 5,400,841 1.88 69,700 0.31  格鲁吉亚 6
Flag of Tajikistan SSR 塔吉克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杜尚别 1929 5,112,000 1.78 143,100 0.64  塔吉克斯坦 12
Flag of Moldovan SSR 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基希讷乌
(前名基什涅夫)
1940 4,337,600 1.51 33,843 0.15  摩尔多瓦 9
Flag of Kyrgyzstan SSR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比什凯克
(前名伏龙芝/必茨伯克)
1936 4,257,800 1.48 198,500 0.89  吉尔吉斯斯坦 11
Flag of Lithuanian SSR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a 维尔纽斯 1940 3,689,779 1.29 65,200 0.29  立陶宛 8
Flag of Turkmenistan SSR 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阿什哈巴德 1924 3,522,700 1.23 488,100 2.19  土库曼斯坦 14
Flag of Armenian SSR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埃里温 1922 3,287,700 1.15 29,800 0.13  亚美尼亚 13
Flag of Latvian SSR 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a 里加 1940 2,666,567 0.93 64,589 0.29  拉脱维亚 10
Flag of Estonian SSR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a 塔林 1940 1,565,662 0.55 45,226 0.20  爱沙尼亚 15

苏联的卫星国

[编辑]
红色表示苏联及其在东欧的盟友,其中阿尔巴尼亚(红白相间)一度退出了苏联的军事联盟。此外,南斯拉夫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起初并不是苏联的盟友。

这些国家是苏联的最亲密盟友,都是苏联在1948年发起的经济互助委员会会员国。其中,在东欧的苏联盟友同时是华沙公约组织成员,统称为“东方阵营”,并被视为苏联的卫星国

社会主义国家 与苏联关系地位 官方语言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卫星国 保加利亚语
 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 卫星国直至1965年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当权 罗马尼亚语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卫星国 德语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卫星国 匈牙利语
 波兰人民共和国 卫星国 波兰语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卫星国 捷克语
斯洛伐克语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 退出国(1968年退出华沙条约组织、1961年因不结盟运动中苏决裂退出经济互助委员会) 阿尔巴尼亚语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没有附庸关系,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上世纪70年代越战时曾与苏联短暂结盟) 越南语
 蒙古人民共和国 附庸国,一段时间内追随苏联的外交政策 蒙古语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附庸国,一段时间内内政外交均被越南所控制,直至上世纪90年代 老挝语
古巴 古巴共和国 没有附庸关系,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西班牙语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是苏联的盟友,但长期奉行孤立的外交政策,没有参与经济互助委员会或任何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组织。1990年苏联和韩国建立外交关系后朝鲜与苏联断交。 朝鲜语

苏联参与第三世界事务

[编辑]
1980年的世界两大阵营之一,苏维埃社会主义阵营

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政府在冷战时都是亲苏的。依苏联的政治用语来说,相对于发达社会主义国家(主要位于东欧,但包括越南和古巴),这些第三世界国家是“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大部分亲苏的第三世界国家都获得苏联的经济或军事援助,并受苏联不同程度影响。一些情况下,在这些国家来自苏联的支持会逐渐停止,原因各有不同:一些亲苏政府失势,一些亲苏势力被美国发动的军事政变推翻(例如智利),一些亲苏势力得到苏联军事支持而得势(例如越南),一些起初亲苏的政府仍然当权但改变了与苏联的关系。(例如,尽管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极力在中东地区扩张,扩大了苏联在中东的势力范围,但当苏联支持的埃及叙利亚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再次败给以色列之后,借助战后亨利·基辛格在以、阿之间的穿梭外交谈判,哈菲兹·阿萨德领导下的叙利亚开始谋求在美国与苏联之间进行平衡外交,不再专一依赖苏联。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领导下的埃及与苏联彻底闹翻、反目成仇)。[8]这些国家当中,一些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以下以斜体表示:

反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

[编辑]
1980年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分布:红色表示苏联和亲苏的社会主义国家,橙色表示中国和亲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黑色表示不加入亲中或亲苏阵营的朝鲜和南斯拉夫。索马里1977年前是亲苏的,阿尔巴尼亚和柬埔寨1979年前是亲中的。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公开反对苏联和它的政策。虽然它们和苏联的政府形式相似,但它们的主权不属于苏联,和苏联只保持官式关系。它们和苏联的关系时有紧张,甚至会兵戎相见(如中苏边界冲突)。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Beissinger, Mark R. 2006 "Soviet Empire as 'Family Resemblance,'" Slavic Review, 65 (2) 294-303; Dave, Bhavna. 2007 Kazakhstan: Ethnicity, language and power. Abingdon, New York: Routledge.
  2. ^ http://www.jstor.org/pss/20031013 Foreign Affairs, Vol. 32, No. 1, Oct., 1953 - Soviet Colonialism In Central Asia by Sir Olaf Caroe
  3. ^ Caroe, O. Soviet Colonialism in Central Asia. Foreign Affairs. 1953, 32 (1): 135–144. JSTOR 20031013. 
  4. ^ 闫伟杰. 梁启超社会主义思想探析. 文秘网. 2019-08-17 [2021-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5). 
  5. ^ 悲剧!他的思想启迪了一个世纪,却发生不了作用. 民国网. 2020-12-24 [2021-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6). 
  6. ^ Cornis-Pope, Marcel. History of the Literary Cultures of East-Central Europe: Junctures and disjunctures in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John Benjamins. 2004: 29. ISBN 978-9027234520. 
  7. ^ Dawson, Andrew H. Planning in Eastern Europe. Routledge. 1986: 295. ISBN 978-0709908630. 
  8. ^ 1974年基辛格通过对叙利亚的外交活动结束了阿盟对西方的石油禁运[永久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