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苦 (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十一苦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梵语दुःख罗马化:duḥkha巴利语dukkha),佛教的知识,依五蕴受蕴中的苦受(有时翻译为痛受),苦意义为痛苦、不安、不满足、不喜欢等。依四圣谛中的苦圣谛,苦的意义为有漏洞。四圣谛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教育主轴。

词义

[编辑]

梵文duḥkha,佛教的知识,依五蕴受蕴中的苦受(有时翻译为痛受),苦意义为痛苦、不安、不满足、不喜欢等。依四圣谛中的苦圣谛,苦的意义为有漏洞。四圣谛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教育主轴。“苦受”与“苦圣谛”,苦的定义完全不一样,如果依文解义混乱两者,四圣谛就不能如实知见。

概论

[编辑]

外道(不依四圣谛)所说的,意思为苦难、不高兴或痛苦。心生不满是因心兜圈子,兜得无始无终,思想连续不断,想过去、想未来、想现在,因而有如是烦恼。思想被不满唤起,同时也与不满一模一样,经常重复的感到生活当中缺了什么,总是有些地方不太对、不太够,因此老是想要弥补缺陷、整顿现状,以便多得到一点安乐。持续奋斗和心事重重是很令人烦恼与痛苦的,人享乐时,害怕失去乐,而努力求取更多的乐,或想要把乐保住;人受苦时,想逃离苦;人又一直感到不满,而使一切的活动无不始终含有不满和痛苦的成分。

佛教四圣谛,指是不可推翻的真理。凡夫学习四谛时,寻伺世间外身及内身皆不离苦(不离有漏洞)。四圣谛中的苦圣谛,苦不是痛苦的意思,譬如乐受没有痛苦,但也不离苦。依苦圣谛中行苦,行的意思是三世流迁,三世的意思是过去现在未来,流迁的意思是流动迁移。知见三世流迁的漏洞,就是知见行苦。知见一切世间人所建立的,都不离三世流迁,故又说“一切法所依”。

分类

[编辑]

苦在佛教中有许多不同的分类,分成三苦、八苦等。

三苦

[编辑]
  1. 行苦:“行”的意思是三世流迁,三世的意思是过去现在未来,流迁的意思是流动迁移。知(知道)见(实证)三世流迁的漏洞,就是知见行苦。知见一切世间人所建立的,都不离三世流迁,故又说“一切法所依”。凡夫知见行苦后,依行苦寻伺五蕴,目标是断五蕴身见。外道认为三世流迁是常,生住坏是常,所以五蕴是无常。佛教圣弟子依四圣谛,知见三世流迁不离苦,生住坏不离苦,故此依三世流迁建立的五蕴,也都不离苦。
  2. 坏苦:“坏”的意思是前有今无,或变异。过去存在,现在消失;过去存在,现在变异。知(知道)见(实证)三世流迁的漏洞(行苦),依行苦知见“坏的漏洞”,如果不知行苦,是不能理解坏苦的。外道认为“世间一切都变坏”是常,所以世间一切皆是无常。佛教圣弟子依四圣谛,知见三世流迁不离苦,故此依三世流迁建立的生住坏不离苦,也都不离苦。
  3. 苦苦:“苦”的意思是有漏洞。苦圣谛的苦,也是依三世流迁建立,故名苦苦。纵使苦苦,但也无妨佛弟子依善知识(四圣谛)精进增上,不会误堕四圣谛是常是无常困惑。

八苦

[编辑]

八苦是专门为“凡夫”初学人天乘四谛而建立,简易入门,寻伺容易,解说依凡夫知见为宜。二乘及大乘圣佛弟子,依三苦次第深入。[1]它们是:

  1. 生苦,有生必有死,生是一切苦的起源。
  2. 老苦,众生因衰老而造成的苦。
  3. 病苦,四大假合之身体,必然会得病。
  4. 死苦,世事无常,人必然会死亡,即使一生健康无病无灾,也必然会经历最大的无常——死亡。
  5. 爱别离苦,所爱、所欲,总有分别之日。
  6. 怨憎会苦,所憎,所怨,会面、往来,致使心生嗔怒、煎熬之苦。
  7. 求不得苦,欲求而得不到的苦。
  8. 五蕴炽盛苦。五蕴为:。前七苦皆由五蕴领受、聚集,故称五蕴炽盛苦,五蕴炽盛实为其余七苦的根源[2]

十一苦

[编辑]

根据南传佛教中的《长部》描述,把“苦”分为十一种(“十一苦法”):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最后总结的说是“五取蕴即苦”[3]

  1. 生,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诞生、出生、入胎、再生,还有五蕴中的显现,还有等所感受、获得的内容等,都为“生”[4]。生是许多苦的基础。
  2. 老,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年老、衰老、牙齿损坏、头发变白、皮肤变质、六根的成熟等各种现象[5]。由于有情的衰老,死亡已进一步的迫近,由衰老所带来的种种苦痛也将生起[6]
  3. 死,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死亡、灭亡、五蕴的分离等[7]
  4. 愁,是指由于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忧愁、哀愁、悲伤等[8]。因为其身心苦受由自行而生,又被称为苦苦[9]
  5. 悲,是指因为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哭泣、悲欢、悲哀、悲痛等[10]
  6. 苦,是指身体的疼痛和疾病不适等[11]
  7. 忧,是指心身的不愉快[12]
  8. 恼,是指不幸或苦法所引起的生气、憔悴、绝望等[13]
  9. 怨憎会,是指对不喜欢的、不可爱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与那些意图不好、无意、不安分的人异同交往聚会而产生的怨憎[14]
  10. 爱别离,是指对喜欢的、可爱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对希望有利、有益的、快乐的、安分的人,家人、朋友或亲戚,却不能和他们在一起、交往、聚会而产生的痛苦[15],总说为生离死别之苦。
  11. 求不得,是指六道中的众生,对于以上的各种苦而生的诉求,希望它们不要来到、却无法实现,从此而生的痛苦[16]


八苦归纳为“五取蕴苦”,因为不知五蕴炽盛,或知五蕴炽盛但不知五蕴炽盛苦,无量苦随无知不断长养。

六道轮回

[编辑]

六道轮回,是指的五蕴中的想蕴。无明四圣谛,不知苦圣谛,所以一切想皆困在三界六道流转,不能解脱出离。外道(不依四圣谛)误会指身躯死后投生的某个地方,也可以指此时此地某种业力状况中止,另一种业力状况生起的心境,感受到如同在某一轮回道的痛苦,这种想法名“人我见”。

天道与苦

天道,是想蕴。

阿修罗道与苦

阿修罗,是指瞋。

凡夫初习于人天乘,寻伺依八苦,依凡夫想法译义,方便入门:

一、生苦 ──依凡夫想法译义,可以说是出生时所受之苦。

二、老苦 ── 依凡夫想法译义,可以说是众生衰老时所受之身心苦恼。老,五根渐渐毁坏而趋熟烂,肌肉萎缩,皮肤松垮,原来盛壮的色力日渐衰弱,身体弯曲,脚不听使唤,身体粗重、气息上扬、身体不稳,只能拄著拐杖走路,身心全面感受到老的痛苦。《瑜伽师地论》卷61:“云何老苦?当知亦由五相,谓于五处衰退故苦。一、盛色衰退故。二、气力衰退故。三、诸根衰退故。四、受用境界衰退故。五、寿量衰退故。”。

三、病苦 ── 依凡夫想法译义,可以说是生病时所受之苦恼。之所以为苦乃因“病”能损坏可爱安适的感受[17]

四、死苦 ── 依凡夫想法译义,可以说是五阴坏时,寿命尽时所受之苦[18]。死有三种,1. 自然死:少小死、青壮死、中年死、耄耋死、饿死、病死。2. 意外死。3. 未生即死:堕胎、死产、药伤害、母横死。

五、怨憎会苦 ──依凡夫想法译义,可以说是怨仇憎恶之人事物聚集。有内有外,内者即三恶道报,外即刀杖等缘,如仇人、丑人、无缘人狭路相逢,无赖借贷,债主逼债,讨厌的环境无力更换……等。《瑜伽师地论》卷61:“云何怨憎会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一、与彼会生忧苦故。二、治罚畏所依止故。三、恶名畏所依止故。四、苦逼迫命终怖畏所依止故。五、越正法恶趣怖畏所依止故。”

六、爱别离苦 ── 依凡夫想法译义,可以说是别离爱境,或与所爱者别离时所感受之苦,总说为生离死别。所别有二,一内二外,内者自身,六根不能像以前一样聚合在一起,或与地、水、火、风、空、识界分离;外者所谓亲戚眷属及余资生,别离六尘可爱境,如出国旅游,倒数几天,心情会不好[19]

七、求不得苦 ── 依凡夫想法译义,可以说是世间一切人物,心所乐求而不能得到满足。所谓恶法求离不得,善法求欲不得;苦事求离不得,乐事求欲不得;三涂苦报求离不得,人天乐果求欲不得;刀杖之苦求离不得,资生眷属求欲不得。

八、五蕴炽盛苦 ── 凡夫次第寻伺前七苦已,最后寻伺五蕴炽盛苦。一学习正见“五蕴定义”,依次第八正道五蕴,然后学习正见“炽盛原因”,最后依无间等寻伺“五蕴炽盛苦”。依四圣谛如实知见五蕴炽盛苦,能“断五蕴身见”。

畜生道与苦

畜生即想蕴,无明四圣谛,追求淫欲。依外道想法译义,说是畜生界没有人类智慧。

饿鬼道与苦

饿鬼即想蕴,无明四圣谛,欲求永不满足。依外道想法译义,说是饿鬼很肚饿,怎样吃也不会饱。

地狱道与苦

无明四圣谛,不知苦圣谛,想蕴一切想,皆住地狱,又名受苦,无量想故地狱无量;未断五蕴身见,名住五围山地狱;不知无间等(行苦),名住无间地狱,属最底层地狱。依外道(不依四圣谛)想法译义,说地狱是令人受罚痛楚的刑场,因为误解了苦谛和苦受。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增壹阿含经·四谛品》:“彼云何名为苦谛。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名为苦谛。”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云何苦圣谛?谓生苦、病苦、老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若略说者,谓五趣蕴苦,是名为苦。”
  2. ^ 中阿含经》(卷七):“诸贤!说略五盛阴苦者,此说何因?谓色盛阴,觉、想、行、识盛,诸贤!说略五盛蕴苦者,因此故说。诸贤!过去时是苦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如表示灭尽五蕴而入涅槃以后不是断灭空),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圣谛。”。
  3. ^ 长部》(卷25):“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所求不得也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即苦。”
  4. ^ 长部》(卷25):“无论任何的有情,即于其有情的部类中,诞生、出生、入胎、再生、诸蕴的显现、诸处的获得。诸比丘,这称为生。”
  5. ^ 长部》(卷22):“无论任何的有情,即于其有情的部类中,年老、衰老、牙齿损坏、头发斑白、皮肤变皱、寿命减损、诸根成熟。诸比丘,这称为老。”
  6. ^ 清净道论》第十六品
  7. ^ 长部》(卷22):“诸比丘,什么是死呢?无论任何的有情,即于其有情的部类中,死亡、灭殁、破坏、消失、逝世、命终、诸蕴的分离、身体的舍弃、命根的断绝。诸比丘,这称为死。”
  8. ^ 长部》(卷22):“诸比丘,什么是愁呢?诸比丘,若是由于具有任何一种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种的苦法而愁虑、忧愁、哀愁、内〔心〕忧愁、内〔心〕悲哀。诸比丘,这称为愁。”
  9. ^ 《清净道论》第十六品:“身心的苦受,因为自性及名称都是苦的,故说‘苦苦’。”
  10. ^ 长部》(卷22):“诸比丘,什么是悲呢?诸比丘,若是由于具有任何一种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种的苦法而哭泣、悲叹、悲泣、悲哀、哀号、悲痛。诸比丘,这称为悲。”
  11. ^ 长部》(卷22):“诸比丘,什么是苦呢?诸比丘,身体的苦,身体的不适,由身触而生的痛苦、不适感受。诸比丘,这称为苦。”
  12. ^ 长部》(卷22):“诸比丘,什么是忧呢?诸比丘,心的苦,心的不愉快,由意触而生的痛。”
  13. ^ 长部》(卷22):“诸比丘,什么是恼呢?诸比丘,若是由于具足任何一种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种的苦法而郁恼、忧恼、憔悴、绝望。诸比丘,这称为恼。”
  14. ^ 长部》(卷22):“诸比丘,什么是怨憎会苦呢?于此,凡是那些不可喜的、不可爱的、不可意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那些意图不利者、意图无益者、意图不安乐者、意图不安稳者,若与他们一起交往、会合、共聚、结合。诸比丘,这称为怨憎会苦。”
  15. ^ 长部》(卷22):“诸比丘,什么是爱别离苦呢?于此,凡是那些可喜的、可爱的、可意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那些希望有利者、希望有益者、希望安乐者、希望安稳者,母亲、父亲、兄弟、姐妹、朋友、同事或血亲,若不能与他们一起交往、会合、共聚、结合。诸比丘,这称为爱别离苦。”
  16. ^ 长部》(卷22):“那些有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悲、苦、忧、恼诸法的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啊!愿我们将没有这种种的苦法,希望它们不要到来!’然而却不能达成这样的欲求,这是所求不得苦。”
  17. ^ 《瑜伽师地论》卷61:“云何病苦?当知病苦亦由五相。一身性变坏故。二忧苦增长多住故。三于可意境不喜受用故。四于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强受用故。五能令命根速离坏故。”
  18. ^ 《瑜伽师地论》卷61:“云何死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一、离别所爱,盛财宝故。二、离别所爱,盛朋友故。三、离别所爱,盛眷属故。四、离别所爱,盛自身故。五、于命终时,备受种种极重忧苦故。”
  19. ^ 《舍利弗阿毘昙论》卷第四:“若爱喜适意,若父母兄弟姊妹妻子,若亲厚诸臣眷属,适意色声香味触法。众生若不共彼居,不亲近,独不杂异,不相应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