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义
全球主义(英语:Globalism)是一个国际关系理论术语,指称一个倡导全球化概念的意识形态。它倾向于倡导移民、自由贸易、降低关税、干预主义和全球治理等政策。它通常被认为与民族主义是相反的。
解释
[编辑]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全球主义研究教授曼弗雷德·史泰格区分了不同的全球主义:如正义全球主义、圣战全球主义、市场全球主义[1]和市场全球化,包括意识形态的新自由主义。全球主义若在一些有能力者的手中执行,将会缩小为市场全球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单一意识形态,导致世界局势混乱。例如,加拿大哲学家约翰·拉尔斯顿在2005年的《全球主义崩溃与世界重建》一书中,将全球主义视为新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关键。他认为,全球化远远不是一个必然的力量,它已经分裂成矛盾的一面,公民正以积极和破坏性的方式重申国家利益[1]。另外,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尔认为,全球主义是指跨越多个大陆距离的连接网络;而全球化是指全球主义程度的增减[2]。
历史
[编辑]这个词自1940年代初以来一直在美国广泛使用[3]。当时也是美国开始位居全球权力高峰的时期:该国拥有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实力,以及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军事机器[4]。正如乔治·凯南的国务院政策规划幕僚在1948年2月所说的:“我们(美国)有约50%的世界财富,但只有6.3%的人口。我们今后真正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国际关系模式,这将使我们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差距”[5]。当然,在这个时候,美国的欧亚的盟军和敌人正在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可怕影响。
在他们获得前所未有的权力和地位下,美国的规划者制定了政策来塑造他们所期望的战后世界,从经济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全球跨越的资本主义秩序,使全人类完全依靠美国生活[6]。1941年底,美国是第一个使用现代意义上的“经济一体化”这个术语(将不同的经济体组合成更大的经济区域)[7]。到了1948年,“经济一体化”越来越频繁的在美国文件和演讲中出现[8]。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署长保罗·霍夫曼在1949年的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演讲中最为明确的使用“经济一体化”这一术语[8]。正如《纽约时报》所说:
“ | 霍夫曼先生在演讲中使用了“整合”这个词十五次,几乎每讲一百个字就出现一次。很少有欧洲政治家曾经用过马歇尔计划来描述欧洲经济应该怎么样。有人指出,欧洲国家同意马歇尔计划所作的承诺中并没有包括这一术语或目标。因此,欧洲人似乎认为,“一体化”是一种美国学说,它被叠加在马歇尔计划之中[9]。 | ” |
虽然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在二十世纪末期,全球主义就成了一个主要的相关意识形态。随着这些意识形态的固定,以及各个全球化的议程加剧,它们有助于巩固一种连贯全球的想像力[10]。在一些著作中,曼弗雷德·史泰格和西雪梨大学政治学教授保罗·詹姆斯从四个层面的变化中理解了这个过程:改变思想、意识形态、想像力和本体[11]。
参见
[编辑]参考书目
[编辑]- James, Paul. Globalism, Nationalism, Tribalism: Bringing Theory Back In. 伦敦: 赛吉出版公司. 2006 [2017-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3) (英语).
- James, Paul; Steger, Manfred B.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Volume IV: Ideologies of Globalism. 伦敦: 赛吉出版公司. 2010 [2017-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7) (英语).
- Kolko, Joyce; Kolko, Gabriel. The Limits of Power: The World and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1945–1954. 纽约: 哈珀与罗出版公司. 1972. ISBN 978-0-06-012447-2 (英语).
- Leffler, Melvyn P. The emergence of an American grand strategy, 1945–1952. In Melvyn P. Leffler and Odd Arne Westad,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Volume 1: Origins (pp. 67–89). 剑桥: 剑桥大学出版社. 2010. ISBN 978-0-521-83719-4 (英语).
- Machlup, Fritz. A History of Thought on Economic Integration. 纽约: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1977. ISBN 0-231-04298-1 (英语).
- Nye, Joseph. Globalism Versus Globalization. 全球主义者杂志. 15 April 2002 [2014-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8) (英语).
- Peck, James. Washington's China: The National Security World, the Cold War, and the Origins of Globalism. 阿姆赫斯特: 马萨诸塞大学出版社. 2006. ISBN 978-1-55849-536-4 (英语).
- Steger, Manfred B. The Rise of the Global Imaginary: Political Ideologies from the French Revolution to the Global War on Terror. 牛津: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8 (英语).
- Steger, Manfred B. Globalism: The New Market Ideology 3rd. 兰哈姆: 莱曼和赖特菲尔德出版社. 2009 (英语).
- 美国国务院. Foreign Relations, 1948: Volume I, Part 2.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美国联邦政府. 1948 [2017-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英语).
- Veseth, Michael (编). The Rise of the Global Economy. The New York Times 20th Century in Review. 芝加哥: Fitzroy Dearborn出版社. 2002. ISBN 978-1-57958-369-9 (英语).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Steger 2008
- ^ Nye 2002
- ^ globalism in American-English corpus, 1800–2000. Google Ngram Viewer. [2014-10-24] (英语).
Compare this with globalism in the British-English corpus, where its appearance is later and much more muted.
- ^ Leffler 2010,第67页
- ^ DoS 1948,第524页.
- ^ Kolko & Kolko 1972.
One American historian has gone as far as to describe this particular American version of globalism as visionary, in order to highlight its potently ideological nature—indeed, "Washington's most impressive Cold War ideological achievement". Visionary globalism was a far-reaching conception of "American-centric state globalism using capitalism as a key to its global reach, integrating everything that it can into such an undertaking". And "integrating everything" crucially meant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which had collapsed under the blows of World War I and the Great Depression. (Peck 2006,第19, 21页)
- ^ Machlup 1977,第8页.
- ^ 8.0 8.1 Machlup 1977,第11页.
- ^ Machlup 1977,第11页; Veseth 2002,第170–1页, where the Times article is reprinted.
- ^ Steger 2008.
- ^ James & Steger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