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戰/FA
外观
特色條目
香港日佔時期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統治香港的時期,由1941年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向日本軍投降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為止。日軍在偷襲珍珠港當日,酒井隆指揮從深圳進攻香港。經過多番激戰,英軍最終失去了唯一的水塘,只能選擇投降。1941年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代表英國殖民地官員,向當時總部設於九龍半島酒店3樓的日軍投降。日軍在佔領香港後隨即成立軍政廳,由酒井隆出任最高長官,直至磯谷廉介抵任首位管治香港的日本籍總督。酒井隆管治香港期間,日軍在香港濫殺無辜;又在香港實行皇民教育。香港市民在經濟、民生等方面皆受摧殘,市民普遍對日軍反感。到了日軍佔領的中期,有香港居民參與東江縱隊抗日武装组织,在新界等地方對抗日軍。最後在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宣佈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英國重掌香港主權。
奥马哈海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诺曼底战役中,盟军四个主要登陆地点之一的代号。这片位于法国北部海岸,并且直接面对着英吉利海峡的滩头全长有8公里,东起聖奧諾里訥-德佩爾泰,西至濱海維耶維爾才结束。此海滩对盟军有重要的意义,如果盟军能够控制这片海滩,那么海滩东部的英国登陆部队与海滩西部的美国登陆部队就能会師,这样的话可將整个诺曼底前线从零散的滩头阵地整合成一個大型的戰線。在盟军的作战计划中负责进攻此海滩的是美国陆军,盟军计划派遣两股部队分别进攻此海滩的东西两部分,而美国海军与英国皇家海军则负责将登陆部队送上滩头。德军的计划是利用海滩上的大量据点,在盟军登陆部队上岸之前就将其击退。出乎意料的是,盟军的作战计划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得到了实现。但幸存下来的小股登陆部队还是在当天战斗结束时建立了两个互不相连的小阵地。由于内陆的德军力量相对较弱,因此盟军通过逐渐扩大这两个阵地,还是达成了原计划中的目标。
納粹德國海軍是指在1935年至1946年的德國海軍。前身戰爭海軍取代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意志帝國海軍和威瑪共和國的國家海軍,為德意志國防軍中的海軍力量。戰爭海軍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凡爾賽條約》的嚴格限制,當時明文規定其噸位總數和禁止潛艇的研製,但在威瑪共和國的海軍人員暗中推動下,與外國企業合作研究海軍科技。其後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廢除《凡爾賽條約》和簽訂《英德海軍協定》,德國海軍開始大量建造新式船艦。原本德國海軍預計1945年為開戰時間,計畫建立一支能與頭號假想敵—英國皇家海軍匹敵的水面艦隊,其中包括建造航空母艦。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39年爆發,德國海軍在許多方面都尚未準備,便以一支有限力量的海軍去進行對英國的海上破交戰,並試圖攻擊運載英國國內需求物資的商船以及消滅為保護船團分散護航而較弱的英國海軍艦隊。
納粹德國禁煙運動是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德國的禁煙運動。在德國醫師首次研究出吸煙與肺癌的關聯後,納粹德國便開始強烈提倡禁煙運動,而開創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大眾禁煙運動。二十世紀初起,禁煙運動逐漸在各國生根,但除德國外成效明顯不彰。德國禁煙運動獲得權力漸長的納粹政府全力支持,成了1930年代至1940年代早期全世界影響力最甚的禁煙運動。德國國家社會主義者領袖譴責吸煙行為,有的更公然批判購買香煙。在納粹統治下,吸煙與其對健康的影響的相關研究蓬勃發展。希特勒本人厭惡香煙,而納粹的生育政策亦融入了禁煙運動因素。禁煙運動並結合了反猶太主義與種族主義。
軸心國在澳洲水域的軍事活動是指尽管澳大利亚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个主战场都很遥远,但轴心国在澳大利亚水域的军事活动仍然很频繁。在1940年至1945年之间,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共有54艘海军舰艇及潜艇在澳大利亚水域袭击过盟军的船只、港口及其它设施。轴心国在此进行的最有名的袭击是1941年11月德国巡洋舰击沉悉尼号轻巡洋舰、1941年2月日本海军战机对达尔文的轰炸、及1942年5月日本袖珍潜艇对悉尼港的攻击。1941年上半年,轴心国在澳大利亚水域的军事活动达到了顶峰,澳大利亚海岸周围已有日本潜艇在巡逻,而澳大利亚北部的几个城市也遭到了日本海军航空兵的攻击。
二战时英国的反入侵战备是英国为了抵抗可能发生的德军入侵行動,而于1940年和1941年间投入大量軍事和民間成員所做出的准备,這包括有自法國敦刻爾克戰役中撤退的英國遠征軍、正在重新動員的英國陸軍以及民間人士兼職的英國國土警衛隊。其中在这期间英国政府建立了英国国土警卫队,并在英国全境修建了防御工事,並且認為英格蘭南部地區為之後可能爆發的戰場。在缺少重型装备的情况下,英军需要将手中的一切可用资源运用到极致。由于在不列颠空战中战败,德国为入侵英国而开展的海狮计划遭到了无限期的推延。英国也就没能在其本土与德国陆军展开战斗。今天,英国修建的大部分防御工事都已消失,只有一些加固过的混凝土工事还较常见。
馬歇爾計劃是二戰後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遠的影響。二戰歐洲戰場勝利後,美國憑藉其在二戰後的雄厚實力,为幫助其歐洲盟國恢復因世界大戰而瀕臨崩潰的經濟體系,並同時抗衡蘇聯和共產主義勢力在歐洲的進一步滲透和擴張而提出此計劃。該計劃因時任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而得名,但事實上真正提出和策劃該計劃的是美國國務院的眾多官員。該計劃於1947年7月正式啟動,並整整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
PQ-17船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北冰洋戰區中的盟軍援助蘇聯物資的一支船團,裝載有美國、加拿大和英國戰略物資與軍事裝備的PQ-17船團在1942年7月駛往蘇聯,而在途中亦有英國驅逐艦、護衛艦、掃雷艦以及武裝漁船等船隻協助防衛。但是在航行中仍然遭到德國海軍與空軍持續一星期的大規模進攻,船團的34艘船中有22艘沉沒,蘇聯失去的軍物資足以武裝一個軍團,且之後盟軍的北極船隊延到夏季結束才繼續啟航。攻擊行動中,雖然德國水面艦隊發起跳馬行動,企圖與盟軍直接交戰,但因為種種問題而沒有接戰,大部份的商船是由潛艇和飛機所擊沉,水面艦則僅有作為存在艦隊的影響力。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军队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規模屠殺、強姦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日军暴行的高潮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持续了6周,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开始好转。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约2万中国妇女遭日军奸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在中国,自1947年南京军事法庭审判以来,普遍认为约有30万人在大屠杀中遇难。在日本,日本政府承认“发生过杀害非战斗人员和掠夺等行为”,但对遇难人数则暧昧不清,甚至也有认为南京大屠杀不存在的“否认派”,这使得南京大屠杀成为严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历史问题之一。
卡廷大屠杀,又称“卡廷森林大屠杀”、“卡廷事件”或“卡廷惨案”,是苏联秘密警察机关内务人民委员部在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批准下,于1940年4月至5月间对被俘的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的有组织的大屠杀。此次屠杀起源于拉夫连季·贝利亚的关于处决所有波兰军官成员的提议,正式文档于1940年3月5日由包括约瑟夫·斯大林在内的苏共中央政治局签署批准。遇害人数估计约为22,000人,最常见的数字为21,768人。受害者中约8,000人是1939年苏联入侵波兰的战俘,其余则是被指控为“情报人员、宪兵、破坏者、地主、工厂主、牧师及官员”而遭逮捕的平民,其中还包括波兰籍的犹太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格鲁吉亚人、鞑靼人、白俄罗斯人以及基督教徒和穆斯林。
1945年8月15日大日本帝國宣布無條件投降,且於9月2日舉行投降儀式並正式簽字投降,自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1945年8月6日與8月9日,美軍分別在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另一方面蘇聯則在8月8日傍晚決定單方面廢止《日蘇中立條約》,並且根據《雅爾達協定》的約定準備展開八月風暴行動。這兩項衝擊造成在8月14日時,昭和天皇決定要求軍事參議官會議接受美國、英國、中國與蘇聯在《波茨坦公告》中所訂下的終戰條款,並且透過駐瑞士和瑞典的大使館來向盟軍發放消息。在經過多次幕後談判以及未遂政變後,昭和天皇在8月15日向大日本帝國全國以錄音廣播的方式發表《終戰詔書》,宣布日本政府決定向同盟國集團無條件投降。
Portal:第二次世界大戰/FA/12
Portal:第二次世界大戰/FA/13
Portal:第二次世界大戰/FA/14
Portal:第二次世界大戰/FA/15
奥马哈海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诺曼底战役中,盟军四个主要登陆地点之一的代号。这片位于法国北部海岸,并且直接面对着英吉利海峡的滩头全长有8公里,东起聖奧諾里訥-德佩爾泰,西至濱海維耶維爾才结束。此海滩对盟军有重要的意义,如果盟军能够控制这片海滩,那么海滩东部的英国登陆部队与海滩西部的美国登陆部队就能会師,这样的话可將整个诺曼底前线从零散的滩头阵地整合成一個大型的戰線。在盟军的作战计划中负责进攻此海滩的是美国陆军,盟军计划派遣两股部队分别进攻此海滩的东西两部分,而美国海军与英国皇家海军则负责将登陆部队送上滩头。德军的计划是利用海滩上的大量据点,在盟军登陆部队上岸之前就将其击退。出乎意料的是,盟军的作战计划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得到了实现。但幸存下来的小股登陆部队还是在当天战斗结束时建立了两个互不相连的小阵地。由于内陆的德军力量相对较弱,因此盟军通过逐渐扩大这两个阵地,还是达成了原计划中的目标。
納粹德國海軍是指在1935年至1946年的德國海軍。前身戰爭海軍取代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意志帝國海軍和威瑪共和國的國家海軍,為德意志國防軍中的海軍力量。戰爭海軍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凡爾賽條約》的嚴格限制,當時明文規定其噸位總數和禁止潛艇的研製,但在威瑪共和國的海軍人員暗中推動下,與外國企業合作研究海軍科技。其後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廢除《凡爾賽條約》和簽訂《英德海軍協定》,德國海軍開始大量建造新式船艦。原本德國海軍預計1945年為開戰時間,計畫建立一支能與頭號假想敵—英國皇家海軍匹敵的水面艦隊,其中包括建造航空母艦。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39年爆發,德國海軍在許多方面都尚未準備,便以一支有限力量的海軍去進行對英國的海上破交戰,並試圖攻擊運載英國國內需求物資的商船以及消滅為保護船團分散護航而較弱的英國海軍艦隊。
納粹德國禁煙運動是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德國的禁煙運動。在德國醫師首次研究出吸煙與肺癌的關聯後,納粹德國便開始強烈提倡禁煙運動,而開創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大眾禁煙運動。二十世紀初起,禁煙運動逐漸在各國生根,但除德國外成效明顯不彰。德國禁煙運動獲得權力漸長的納粹政府全力支持,成了1930年代至1940年代早期全世界影響力最甚的禁煙運動。德國國家社會主義者領袖譴責吸煙行為,有的更公然批判購買香煙。在納粹統治下,吸煙與其對健康的影響的相關研究蓬勃發展。希特勒本人厭惡香煙,而納粹的生育政策亦融入了禁煙運動因素。禁煙運動並結合了反猶太主義與種族主義。
軸心國在澳洲水域的軍事活動是指尽管澳大利亚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个主战场都很遥远,但轴心国在澳大利亚水域的军事活动仍然很频繁。在1940年至1945年之间,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共有54艘海军舰艇及潜艇在澳大利亚水域袭击过盟军的船只、港口及其它设施。轴心国在此进行的最有名的袭击是1941年11月德国巡洋舰击沉悉尼号轻巡洋舰、1941年2月日本海军战机对达尔文的轰炸、及1942年5月日本袖珍潜艇对悉尼港的攻击。1941年上半年,轴心国在澳大利亚水域的军事活动达到了顶峰,澳大利亚海岸周围已有日本潜艇在巡逻,而澳大利亚北部的几个城市也遭到了日本海军航空兵的攻击。
二战时英国的反入侵战备是英国为了抵抗可能发生的德军入侵行動,而于1940年和1941年间投入大量軍事和民間成員所做出的准备,這包括有自法國敦刻爾克戰役中撤退的英國遠征軍、正在重新動員的英國陸軍以及民間人士兼職的英國國土警衛隊。其中在这期间英国政府建立了英国国土警卫队,并在英国全境修建了防御工事,並且認為英格蘭南部地區為之後可能爆發的戰場。在缺少重型装备的情况下,英军需要将手中的一切可用资源运用到极致。由于在不列颠空战中战败,德国为入侵英国而开展的海狮计划遭到了无限期的推延。英国也就没能在其本土与德国陆军展开战斗。今天,英国修建的大部分防御工事都已消失,只有一些加固过的混凝土工事还较常见。
馬歇爾計劃是二戰後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遠的影響。二戰歐洲戰場勝利後,美國憑藉其在二戰後的雄厚實力,为幫助其歐洲盟國恢復因世界大戰而瀕臨崩潰的經濟體系,並同時抗衡蘇聯和共產主義勢力在歐洲的進一步滲透和擴張而提出此計劃。該計劃因時任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而得名,但事實上真正提出和策劃該計劃的是美國國務院的眾多官員。該計劃於1947年7月正式啟動,並整整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
PQ-17船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北冰洋戰區中的盟軍援助蘇聯物資的一支船團,裝載有美國、加拿大和英國戰略物資與軍事裝備的PQ-17船團在1942年7月駛往蘇聯,而在途中亦有英國驅逐艦、護衛艦、掃雷艦以及武裝漁船等船隻協助防衛。但是在航行中仍然遭到德國海軍與空軍持續一星期的大規模進攻,船團的34艘船中有22艘沉沒,蘇聯失去的軍物資足以武裝一個軍團,且之後盟軍的北極船隊延到夏季結束才繼續啟航。攻擊行動中,雖然德國水面艦隊發起跳馬行動,企圖與盟軍直接交戰,但因為種種問題而沒有接戰,大部份的商船是由潛艇和飛機所擊沉,水面艦則僅有作為存在艦隊的影響力。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军队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規模屠殺、強姦以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日军暴行的高潮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持续了6周,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开始好转。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约2万中国妇女遭日军奸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在中国,自1947年南京军事法庭审判以来,普遍认为约有30万人在大屠杀中遇难。在日本,日本政府承认“发生过杀害非战斗人员和掠夺等行为”,但对遇难人数则暧昧不清,甚至也有认为南京大屠杀不存在的“否认派”,这使得南京大屠杀成为严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历史问题之一。
卡廷大屠杀,又称“卡廷森林大屠杀”、“卡廷事件”或“卡廷惨案”,是苏联秘密警察机关内务人民委员部在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批准下,于1940年4月至5月间对被俘的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的有组织的大屠杀。此次屠杀起源于拉夫连季·贝利亚的关于处决所有波兰军官成员的提议,正式文档于1940年3月5日由包括约瑟夫·斯大林在内的苏共中央政治局签署批准。遇害人数估计约为22,000人,最常见的数字为21,768人。受害者中约8,000人是1939年苏联入侵波兰的战俘,其余则是被指控为“情报人员、宪兵、破坏者、地主、工厂主、牧师及官员”而遭逮捕的平民,其中还包括波兰籍的犹太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格鲁吉亚人、鞑靼人、白俄罗斯人以及基督教徒和穆斯林。
1945年8月15日大日本帝國宣布無條件投降,且於9月2日舉行投降儀式並正式簽字投降,自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1945年8月6日與8月9日,美軍分別在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另一方面蘇聯則在8月8日傍晚決定單方面廢止《日蘇中立條約》,並且根據《雅爾達協定》的約定準備展開八月風暴行動。這兩項衝擊造成在8月14日時,昭和天皇決定要求軍事參議官會議接受美國、英國、中國與蘇聯在《波茨坦公告》中所訂下的終戰條款,並且透過駐瑞士和瑞典的大使館來向盟軍發放消息。在經過多次幕後談判以及未遂政變後,昭和天皇在8月15日向大日本帝國全國以錄音廣播的方式發表《終戰詔書》,宣布日本政府決定向同盟國集團無條件投降。
Portal:第二次世界大戰/FA/12
Portal:第二次世界大戰/FA/13
Portal:第二次世界大戰/FA/14
Portal:第二次世界大戰/FA/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