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白書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部分字元無法顯示,若遇此情況請參閱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
飛白,又名飛白書,是中國書法中的一種技法,指在書寫時,毛筆筆頭沒有完全出墨,出現枯筆,使得筆劃中留有拖絲或留白的現象。因令人以飛動之感,故稱飛白。
張懷瓘《書斷》載,「飛白書者,後漢左中郎將蔡邕所作也」。黃伯思在《東觀餘論》中解釋飛白之名為「取其若絲髮處謂之白,其勢飛舉為之飛」。飛白盛行於唐代,唐太宗本人即善飛白,筆力遒勁,尤為一時之絕[1]。貞觀十八年二月十七日(644年3月30日), 太宗賜宴於玄武門,三品以上的政要全部出席。太宗操筆作飛白書,群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相競,散騎常侍劉洎登御床引手然後得之。有人稱劉洎當處死。太宗卻說:「昔聞婕妤辭輦,今見常侍登床。」竟不加罪[2]。唐高宗亦雅好飛白,曾賜戴至德、郝處俊、李敬玄、崔知悌等人。歐陽詢致力飛白的寫作,《書斷》認為他的「飛白冠絕,峻於後人,有龍蛇戰鬥之象,雲霧輕濃之勢,風旋電激,掀舉若神。」
飛白的成熟期在於宋朝,「五代以來,書札無體,鍾、王之法幾乎絕矣。(宋)太宗在南宮,留意翰墨,自是學者書體丕變。」[3]宋太宗在雍熙三年(986年)始學「飛白」,「出飛白二十軸賜宰相呂端等,人五軸,又以四十軸藏秘閣,字皆方圓數尺。」朱長文認為「飛白之法,始於蔡邕,工於羲、獻、肖子云,而大盛於二聖(宋太宗、仁宗)間。自古飛白罕有傳者,惟先帝(宋太宗)興之於已墜,永耀於將來。」[4]北宋吳中復擔任殿中侍御史,風節峻厲,曾彈劾宰相梁適、甲沆等權貴,宋仁宗以飛白體寫「鐵御史」賜之。晏殊寫有四篇書法言論,《飛白書賦》、《御飛白書扇賦》、《謝賜飛白書表》、《御飛白書記》。蘇軾讚美飛白說:「其飛白,美哉多乎,其盡萬物之態也。霏霏乎若輕雲之蔽月,翻翻乎若長風之卷旆也。猗猗乎其若游絲之縈柳絮,裊裊乎其若流水之舞荇帶也。」[5]宋太宗雖好飛白,卻認為「飛白字勢難工」[6],後代有「廢絕」的可能,北宋曹皇后出身將門,也善書飛白書。清人陸紹曾輯《飛白錄》,收入飛白作者102人。